教育学总复习笔记

教育学总复习笔记
教育学总复习笔记

教育学

复习笔记

评价目标:1、识记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和教育学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3、应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概念

1、教育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

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

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

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

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教育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可以有一部份人脱离生产劳动,语言发展达到了较为完备的文字形态,便出现了学校。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一方面,教育为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保证;一方面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

出更高新的要求,从而促进教育的不断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概述——学校教育制度

①历史上曾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

②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为制度

化教育。

③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教育都可归为前制度化教育;

而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都可归为非制度化教育。

④因此,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

度化教育的过程。

(1)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1)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教育实体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它属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态。其形成或多或少具的以下

特点:

教育主体确定;

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

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综上:教育实体化的过程是教育从不定型发展为定型的过程。

2)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

(2)制度化教育

1)——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近代学校教育系

统,大致说来,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基本形成。

教育实体从简单到复杂,从游离状态到形成系统的过程,正是教育“制度

化”的过程。

2)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以及颁

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3)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

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3)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围墙之内”。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街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教育

(1)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古代中国,据史载,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孟子》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

序者射也。夏曰校、商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西

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

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即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

校与设在地方的学校,设在闾里的塾校。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

备的六艺教育,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

①一是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

②二是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

③三是射:射技教育;

④四是御:以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

⑤五是书:学字习写的书写教育;

⑥六是数:简单数量计算教育。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

学。孔子私学规模最大,存在40多年,弟子三千。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汉武帝以后,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赔思

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它对于

改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严格等级制度起了积

极的作用。

●宋代以后,程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为《四书》、〈〈五经〉〉,特别

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

科举考试的依据。

●古代印度——古代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其教育也有着同样的历史,教

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把人分成四种

等级,处于最高等级的是僧侣镇祭司,应该受到最优良的教育;其次是刹帝

利,为军事贵族,这两个种姓是天然的统治者;再次是吠舍种姓,仅能从事

农工商业;最低等级的是首陀罗种姓,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识字读经被

认为是违反了神的旨意,可能被处死。婆罗门教的教条是指导思想,婆罗门

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婆罗门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活

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佛陀与婆罗门教虽然是两大教派,但都敬奉梵天,主张禁欲修行。但佛教比

较关心大众,表现在教育上主要是广设庙宇,使教育面向更多的群众,形成

了寺院学府的特色,一直延续到英国殖民地时期。

●古代埃及——据载,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宫廷学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

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中王国以后,宫廷学校已不能满足培养官吏的需要,

开设了职官学校。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掌治事权限,

比较受到尊重。

●古代希腊、罗马——罗马的教育与东方的教育有所不同,7—12岁的儿童进

入私立学校学习,但进入这种学校学习的大都是社会地位比较低下阶层的子

弟,贵族阶级子弟都是聘请家庭教师、不送子女上学。中等教育则主要是贵

族和富人的教育,学校以学习文法为主,学习拉丁文和修辞。

●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

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

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①阶级性——统治阶级享有教育的特权,奴隶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②道统性——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惟一被认可的思想,天

道、神道与人道往往合二为一。

③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道统

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

予以保证。

④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主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⑤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即,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

实用的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

2、文艺复兴后的欧州教育

3、近代教育

——16世纪以后,世界进入近现代社会。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表现在: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

影响。孔子从控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

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习相远”),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

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孔子

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

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克已复礼为仁),主张“非

礼勿视,非礼勿听。。。。。。”强调忠孝和仁家。

孔子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导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

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

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先秦时期的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翟以“兼爱”和“非功”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

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前两种都不够全面和

可靠,随意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3)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主张的弃圣绝智、弃仁绝义,长期不为教育理论所注意。根据“道法自然“哲学,道家主张

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4)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经验和理论。

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

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1)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表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其问答法分为三步:

①第一步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步骤,因为

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

②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

念。

③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已进行思索,自已得出结论。正如苏格拉底

自已所说,他虽无知,却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正如他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催育新的生命。

2)拍拉图——是对哲学本体论作出贡献的古代哲学家,它把可见的“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世界”区分开来,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

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建立了本质思惟的抽象世界。据此他认为,人的

肉体是人的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人的本质。灵魂由理性、意志、情感

三部份构成的,理性是灵魂的基础。理性表现为智慧,意志表现为勇敢,

情感表现为节制。根据这三种品质哪一种在人的德行中占主导地位,他

把人分成三种集团或等级:

①运用智慧管理国家的哲学家;

②凭借勇敢精神保卫国家的军人;

③爱情绪驱动的劳动者。

④拍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和《理想国》中。

3)亚里斯多德——秉承了拍接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属于

城邦,全城邦应有一个共同目的,所有的人都应受同样的教育,“教育

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但他变里所说的”每一个公民“是

不包括奴隶的。他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

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

的教育。其教育思想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反映。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夸美妞斯是受到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的捷克教育家。年轻时他就具有强烈的民生主义思想,强调教育的自然性。

①自然性首先是指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

育;

②其次是说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③第三是说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

教育。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大教学论》。

(2)启蒙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自然性思想作了新解释,并使之哲学化。

这首先要提到法国的卢梭,因其宣扬其自然主义教育理想作品《爱

弥尔》而险被当局逮捕。

其主张“不为社会和环境所扭曲,不受习俗和偏见支配的人性,即人与生俱来的自由、平等、纯朴和良知。卢梭认为“人的本性是善

的,但被现存的环境和教育破坏了,假如能为人造就新的、适合人性

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人类就能在更高阶段回归自然。因此,

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强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其自

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

(3)德国哲学家康德,其认为,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

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

(4)瑞士教育学家世裴泰洛齐深受卢梭和康德之影响。并且以其博大胸怀和仁爱精神进行了多次产生世界影响的教育试验。他认为:教育的

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

育应该是有机的、应做到智育、德育、体育的一体化,使头、心和手

都得到发展,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人特征的人。

他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教育者对儿童施加的影响,必须和儿童的本

性一致,使儿童自然发展,并把这种发展引向正确的道路。

(5)近代,国家教育的思想与民主教育思想都在发展。这在英国哲学家洛克身上得上集中体现。一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

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

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

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另一方面,他主张的又是绅士教育,

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他轻视国民教育,认为,普通的学校里集

中了“教养不良,品行恶劣、成分复杂“的儿童,有害于绅士的培养,

主张绅士应在家庭实施。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

①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他于1776年在

德国的柯怪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但对后世影响最大、

最明确地构建教育体系的是赫尔巴特。

②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理论建立在心

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奠定了

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③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

影响,被看做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2)杜威与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主张:

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2、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斯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

学》的目标。——该书系统地总结了苏联二三十年代的教育经验,基本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把教育学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四个部分。其主要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授予学生以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深刻而确实的普通知识,形成学生技能、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人生观。

3、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得教育学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评价目标:

1、识记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与教育的基本关系

2、理解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3、运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分析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与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产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对生产力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

再生产科学知识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人力资本理论

(1)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土地、劳动、资本看做生产的三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量是由劳动、资本和土地三个基本要素的投入量决定。

(2)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法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份。

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作用体现在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爱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技术是人类现代文明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首先,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度,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

正成为现实。

(2)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

(3)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经历了三次革命性的突破:

①第一次是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的诞生与推广应用;

②第二次是电视机、计算机和人造卫星的发明与应用;

这两次革命使得从幻灯、录相机到VCD、电脑、视频会议等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在教育中被广泛应用。

③人类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在迎接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即以计算

机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时代,其对教育的影响将是根本性的,教

育开始迈向网结时代。

●网络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①一方面是指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中,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教学不再局

限于简单的教学用具,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

②另一方面指在网络上构建“网络学校”,它集学校、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

学方法为一体,为学习者提供前所未有的开放的学习环境。

第四节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字,最初是指人对自然界有目的的影响以及人自身的境养和

训练。

●古希腊认为,“有教养”是他们与“无文化”的野蛮人的主要区别,从罗马时代后

期一直到中世纪,文化一词开始与城市生活发生联系。由于享受城市生活的人普遍有较高的“教养水平,因而,文化被理解为较高的个人修养。

●到了欧州文艺复时期,人们开始把文化与理性联系起来,文化一词增添了人道主

义理想的色彩。直到18世纪文化概念才开始被人们科学地加以界定,并注意到了文化现象与自然现象有所不同。

●康德认为,文化是在公民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文化标志着人类从自然

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转变。

●黑格尔指出:文化始终与人类劳动相联系,在人类劳动的基础上产生实践文化与

理论文化。19世纪90年代以后,文化概念正式进入到人类学家研究范畴。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下的定义,对规范文

化概念具有重要意义。他说:“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2、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文化与教育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容易给人们造成这样一种错觉,文化与教育之间似乎是一种封闭的循环关系,二者在相互制约的过程中很难产生变化与发展,其实不然,教育与文化既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面,又有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过程中,变化与发展的一面。

二、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界说——虽然对学校文化的存在几乎没有不同的意见,但对于如何界

说学校文化却有着不同的见解,这些见解可为界说学校文化提供这样一些基点:(1)一是学校文化不仅包括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一些观念和行为,而且也包括部分成员共同遵循的观念和行为;

(2)二是学校文化既可能会给学校预定教育目的达成带来积极意义,也有可能阻碍教育目的的达成,这是由学校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多样性和歧义性

所决定的;

(3)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

部份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的行为方式。

2、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是以传递文化为已任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3、学样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

(1)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

(2)规章制度

(3)角色规范

4、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有的学者把学校精神文化分解为如

下四种基本成份:

(1)认知成份

(2)情感成份

(3)价值成份

(4)理想成份

5、校园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尤其是对学生个性和品德

的陶冶和导向功能,是其他教育形式所难以替代的。

6、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

的。

三、学生文化

1、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2、学生文化的特征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评价目标:

1、识记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及相关概念

2、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

3、运用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作用的基本原理,分析普通中等教育在促进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

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在社会环境中,不仅存在着与每个个体有不同性质,不同联系程度的各类群体,而且还存在着人的创造物和各种创造工具,个体的人只有参与社坐实呈,才能生存与发展,认识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性,可以使我们不仅重视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促进人的社会化,重视学校教育活动的社会意义,加强学校与社会实践的联系,而且重视每个学生社会实趺活动的质量。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

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孟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2)现代西方的内发论者进一步从人的机体需要和物质因素来说明内发论。

如:

a)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基本的动因。

b)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c)而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则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2、外铄论——外铄论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

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由于外铄论者强调外部

力量的作用,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

成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都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他们关心的重点是人的学习,学习什么和怎么样才能有效学习。

a)对于人自身的因素,有的人认为是需要改造的,如: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就是这样的观点;

b)有的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人涂抹,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

一个典型代表。

c)外铄论一另一个典型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他认为: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的祖先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

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

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a)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

b)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因此,我们把实践、把个体积极投入实践

的活动,看作是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

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

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

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所以,人生的每一阶段对于人

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人

生全程性的意义。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

1)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2)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衡性。

3)概念——发展关键期——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

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

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1)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份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份补偿。

2)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在不同层次上存在

1)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

2)其次,个体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对于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素质的概念——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

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2、遗传的意义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和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每个人的先天素质中还有与父母不同的独特因素。如果没有这些自然条件,个体的发展便无法实现。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个体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个体遗传素质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所以,我们必须承认遗传对于人

的发展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成熟的概念:——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由基因

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

——教育学中的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

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

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

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2、成熟的意义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环境的概念——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1)按环境性质分——自然环境(包括自然条件与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包括

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个体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

(2)按环境范围分——大环境(指个体所处的总体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如某一

国家、某一地区)和小环境(与个体直接发生联系的自然

环境和社会环境,如一个家庭、一所学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如下方面: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改造环境,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

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

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五、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1、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它是人这

一有机体与环境中的物质发生交换的过程,为维持人的生命服务,与人的身体发展直接相关,也是其他方面的基础。

2、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它是人对外部世界能动的,带有个体性的反映,

也包括人对自已的意识、态度与倾向,其中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

3、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体来说,具有满足人的生存、发展和创造需要

的意义,是人与环境之间最富有能动性的交换活动,是一种能量的交换。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

4、以上三类不同水平的个体活动及其作用,实际上是共时、交融的。人的生理活

动又受到他们的支持和影响。人的主观能动性从综合的意义上把主体与客体、个体与社会、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成为推动人本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需要非常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第三节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一、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1、人的价值的含义——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

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教育怎么样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

二、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

1、人的潜能的意义

2、教育怎么样发掘人的潜能

三、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

1、人的力量的含义

2、教育怎么样发挥人的力量

四、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1、个性意义

2、教育怎么样发展人的个性

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普通中学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阶段,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两段。初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13、14岁——16。17岁的少年;高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16、17岁—19、20岁的青年,他们分别处于人生的少年期和青年期。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1)13、14——16、17岁,只有三四年的时间属个体发展中的少年期,但在人生的过程中,这是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

(2)少年常常因为缺乏认识和准备,被突如其来的身心变化搞得惊惶失措。

(3)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意味着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4)少年期表现出来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

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必和意义;

(2)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抽象思唯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4)在自我教育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学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青年将取得公民的资格,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

(2)青年结束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已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形成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并对自已的未来作出重要的选择。因

而,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3)在青年的理想中,最诱人的是事业、友谊、爱情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这使得青年期成为人生最富有浪漫情调和锐气的时期,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个性

定型时期和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

(4)青年期是个体内在力量充实的时期,随着心理能力的成熟,他们形成了对外部世界和自已内部世界的较清晰和较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两种世界间

建立起了具有个人发展意义的桥梁。

2、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

是使学生学会对今后人生道路做出正确自主选择的重要条件,为此,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这是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特殊任务。

(1)从认识方面看,高中生可能出现两类极端问题:一类是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另一类是心理失衡,在认识上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已缺乏信

心。

(2)从价值观上,青年也存在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想索取,不思奉献;另一种是看不到自已的独特价值,

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

(3)在这样一个重要时期,学校教育要使青年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定远大而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个人抱

负的现实道路。

第四章教育目的

评价目标:

1、识记教育目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概念

2、理解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的基本涵义及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3、运用素质教育的观念分析教育现象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

1、教育目的概念——

(1)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

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2)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2、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

(1)意义:

①目的是一种引导和推动人们在实践中改造世界,改造社会的精神性动力。

②目的为实践指明方向,使实践带有自觉性

③实践将目的付诸实现,使目的具有客观现实性

(2)目的与实践的关系:

①一个具体目的是人们实践活动的起点,并体现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和归宿中。

②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它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3)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作用实现的:

①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②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③教育目的评价作用

综上所述,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它明确了教育对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发展结果,指导着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支配着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概念——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尖

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还有各自的具体工作方会,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

①国家的教育目的

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③教育的教学目标

2、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

(1)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确立

①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

养目标。

②它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

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3)教师的教学目标

①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

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②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就其本

质来说,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教育目的随时代的变迁,随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万古不变的教育目的是没有。

2、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1)美国民主主义的教育目的包括——

①自我实现的目标——如探究心、说、读、写、数、见闻、健康知识、健康习

惯、公共卫生、修养、认知兴趣等;

②人际关系的目标——如尊重人性、友好、协作、礼义、爱好家庭等;

③经济效率的目标——如工作、职业知识、职业选择、效率、调整、爱好、个

人经济、消费者的判断、顾客的效率、消费者的保护等;

④公民的责任目标——如社会正义、社会活动、社会理解、批判性、宽容、遵

守法律、政治责任等;

(2)苏联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包括——

①保证学生的身体正常发展,培养健康和生气勃勃的一代;

②使学生掌握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惟的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科学的辩证唯

物主义世界观,以展他们的认识能力;

③授予青年一代关于现代生产的科学知识以及把科学规律应用于社会主义建

设实践的知只,同时培养学生在生产劳动方面的一系列的技能和技巧,即给

他们以综合技术教育。

④保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信念,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劳动者国际

主义团结的情感,形成他们对劳动和公共财物的共产主义态度,培养他们的

自觉纪律。

⑤对于多方面的劳动教育,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和从事劳动的技能;

⑥对学生进行教育,教会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形成他们的审美兴

趣,发展他们在艺术方面的创造能力,授予他们艺术教育的原理。

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人各具特色

(1)教育目的强调陶冶学生的人格,注重培养有教养的人;

(2)注重科学技术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各种人才具有创新的思想和开拓的精神。

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1)如同人类的其他社会活动一样,教育目的具有主观的性质,是存在于人头脑中的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

(2)教育目的作为教育者在观念上预先建立起来的关于新人的主观形象,往往反映

的是理想的新人的形象。

(3)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它同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等又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如实用主义教育目的、要素主义教育目的,永恒主义教育目的,存在主义教育目的等)。

(4)漫长的教育实践历史进程中,人们从各自的理想出发,赋予了教育所要培养的人以不同的内涵,如:

①柏拉图——把教育的最高目的限定在培养治理国家的哲学家上,他们是“心

灵的和谐达到完美的培地的人;

②人文主义者接伯雷——心目中理想的人能读,能写、能唱、能弹奏乐品,会

说四五种语言,会写诗作文、勇敢、知礼、健壮、活泼、爱作什么就作什么;

③启蒙运动的先锋卢梭——心目中的理想人是一个自然天性获得了自由发展

的人,他身心协调和谐,既有农夫或运动员的身手,又有哲学家的头脑;他

心地仁慈,乐于为善,感觉敏锐,理性发达,爱美,既富于情感,更富于理

智,还掌握了许我有用的本领,。

④我国近代梁启超——主张培养的人应具有的特征是:公德、国家思想、进取

冒险、权利思想、自由、自治、进步、自尊、合群、生利分利、毅力、义务

思想、尚武。

二、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其基本理论

有如下要点:

(1)人的全面发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的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

第四章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1、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1)1957年,生产资料改造完成后的教育方针:应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3)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是,独立思考、勇于创

教育学笔记(表格式整理版)精华(新)

教育学 一、教育与教育学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四、中学教育(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五、学生与教师(师生关系) 六、中学课程 七、中学教学 八、中学德育 九、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发展 1教育活动中的三结合——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三大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起源论:生物起源说(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米丁斯基、凯洛夫 4

(二)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时一门以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 2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劳 动效率)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使原本由少数人掌握的科学知识为更多人掌握) (二)教育与科学技术 1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三)教育与文化 1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文化对教育——影响教育目的、内容、教学方法的确立 教育对文化——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传播、交流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文化——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构成文化本体3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阶级性。 四、教育功能的分类及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起源的相关学说:

综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 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接下来我们用两张思维导图来记忆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通过之前的笔记,我们了解了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那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什么是教育现象呢?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什么是教育规律呢?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呢?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这句话比较长,也比较拗口,聪明的你记住了吗?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学和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讨和探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教育学笔记整理

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教育学任务: 孔子的教育思想收录于《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育理论的专著是我国战国末期的《学记》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6年)《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第一部教育论著。 《师说》(韩愈)是中外教育史上出色的一篇教师专论。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仅依附于其他思想而存在,理论水平较低。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中国教育起源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 关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 1.[启发诱导]; 2.[因材施教]; 3. [诲人不倦]。 关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虚心笃实,不耻下问”;学习态度要端正“学行结合,学行并重”。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的渊源。 【产婆术】又叫苏格拉底法,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用语,指帮助他人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问答揭露对方的矛盾,使之逐步达到所谓普遍性的认识。它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为讽刺,使人自知其无知;第二步为定义,即通过反复诘难与归纳,得出明确的定义与概念;第三步为助产术,即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如同产婆一样能催生出新生命。 亚理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办了“吕克昂”哲学学校。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办过“学园”,他的教育思想宏伟博大几乎涉及教育的所有领域。其中,对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国家建立统一的学制、教育与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学前教育、妇女教育、身心和谐教育、德育等都有独到见解。其教育思想主要在其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总结了当时的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经验,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教育内容。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首次创立了系统的学校制度,建立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按年龄实行班级授课制,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还提出自然性、直观性、确切性等教育教学原则等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形成阶段 ?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 ?教育学的学科水平有所提高。 最先提出教育学这个概念的,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弗兰西斯·培根

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1.描述:对心理现象进行客观和精确的观察和了解。 注:描述要客观,必须忠实于可观察到的信息 2.解释:寻求心理和行为的原因,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或行为。 注:解释要合理,谨慎地超越被观察到的现象。 3.预测:是对某种特定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或某种特定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 4.控制: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不发生,或者影响它的形式、强度、发生率等。 二、心理学简史: 1.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适应环境科学和技术受科学理念的影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寻求生存的意 义哲学和宗教关于人类研究自身问题的新学科体系。 2. 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冯特:科学心理学之父。1879 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 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3.当代心理学流派: 结构主义心理 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因果性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其结论必须建立在依靠科学方法收集和处理的证据基础 之上。科学的方法包括一整套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用客观收集 到的信息作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 1、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 表情、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从中发现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有方向地严格控制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特定心理现象 和行为的出现,从而研究心理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3、测验法 ⑴作业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质量对其特 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能力测验学绩测验⑵自陈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 成一些自我评估的题目,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情况对 其特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

高等教育学复习整理笔记

高等教育:就是在完全得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得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就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得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学:就是一门以高等教育得运行形态与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得具有综合性、理论性与应用性得教育科学。 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得构成状态与比例关系,它就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得复杂得综合结构。其构成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即布局)等。 教育方针:就是国家在一定得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得需要,通过一定得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得总得工作方向与奋斗目标,就是教育政策得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得以及实现教育目得得基本途径,就是一切教育工作营遵循得基本指针。如果就是简答题,还应加上:2002年11月党得十六大又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得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教育目得:具体而言就就是指按一定社会得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得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得高级专门人才。《中华人民共与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得目得作了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得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事业得建设者与接班人。”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得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得设置、组织机构间得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得划分等等。从本质上来讲,它实际体现了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得中央与地方政府、政府与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得职责、权利与利益关系。前两者通常被称为高等教育得宏观管理体制,后者则称为高等教育得微观管理体制,又被称为高等学校得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就是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得微观层次,主要指高校管理体制中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得职责、权利与利益关系,即高校内部得管理。(这个概念较“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重要) 高等学校学制: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得系统,它就是一个国家整个学校教育制度得一个组成部分。 学位制度:就是国家与高校为保证学位得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得学术衡量标准与严格得学位授予程序,而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得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得制度。 专业:就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与学科体系得内在逻辑而划分得学科门类。 专业特色:就是指所办专业得优长之处、特殊之点。主要体现在专业得构成要素与培养方式方面,最终表现为专业造就得“产品”——大学生在社会中得适应性与竞争力上。 课程:课程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得课程就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得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得地位与开设顺序得总与。广义得课程就是指为实现高教目得与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得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与结果,就是为学生得全面发展而设计得一切条件与一切活动得总与。 教学大纲:就是指课程教学大纲,就是以系统与连贯得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与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得教学指导文件。

教育学读书笔记

《当代教育学》读书笔记 摘抄: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是人类特有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在有较完善的文字形态时,就出现了学校。教育为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提供保证,同时,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 本特征;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二战后的教育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 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用于国际交流。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3、教育学的思想来源 (1)、孔子的教育思想。A,孔子主张有教无类。B,孔子的最高的教育目的是道德教育。“礼”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C,教育内容上孔子主张“六艺”。D,孔子倡导启发试的教育 方法。(2)、《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A,《学记》高度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B,《学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C,《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D,《学记》同样重视启发性教学。 4、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来说,通常以赫尔巴特及他的《普 通教育学》、杜威及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作为代表人们和作品。赫尔巴特与他的《普通教育学》: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的基础。 《普通教育学》共分三篇:第一篇阐述“教育的一般目的”,论述了儿童管理的目的和方法,教学应以发展多方面的兴趣为目的。第二篇论述多方面兴趣的对象、教学的过程等,他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借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间,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认为学生应该学习的应该是统一体的,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形式阶段。第三篇讨论道理性格的形成及其通过教育形成儿童性格的理论。强调儿童的兴趣是教育的出发点,强调教师、教授、教材的主导作用,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强调道德教育,纪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赫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 教育思想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心得: 最近通过阅读《当代教育学》后,让我受到了一些启发,下面我就总结一下我自己的感受。我认为老师要想把认真准备的课在讲课中得到完全的实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有几个方面要满足:一是要目标明确。就是指上课时老师明白这堂课要让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些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等,也

教育学整理笔记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中的“教长者,长善而 救其失者也”。 2.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 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 教育之,三乐也”。 3.斯宾塞(H.Spencer)认为教育就 是为美好生活作准备,而杜威 (J.Dewey)则认为“教育即生活”。 4.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 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 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5.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 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 “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6.教育的目的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与人类的发展。 7. 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 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 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 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8.在教学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 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 到制度化,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 演变。 9.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学校教育具 有可控性;②学校教育具有专门 性;③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 10.1972年,埃德加.福尔在《学会 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 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 社会”。 11.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 育,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 的典型表征。 12.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 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13.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 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14.古代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 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 保守性。 15.我国古代奴隶制时期,教育内容 主要为“六艺”,即礼、乐、射、 御、书、数。欧洲奴隶社会中, 斯巴达主要进行的就是军事训 练。封建社会,我国以“四书”、 “五经”为主要教育内容。西欧 教会学校把“七艺”(文书、修辞、 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 乐)作为主要内容。 16.古代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 地位。 17.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 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18.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学家, 著有《论语》一书,其教学思想 是:①重视因材施教;②因材施 教的基本方法是“不愤不启,不 悱不发”;③强调学思结合,知行 结合,学以致用。 19.《学记》是对我国古代教育经验 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是 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 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世界上最早 的教育专著)。 20.苏格拉底的问答分为三步:①苏 格拉底讽刺;②定义;③助产术。 21.柏拉图的教育学思想散记在他的 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22.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 式的哲学家,追求理性就是追求 美德,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 目的。他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 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 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 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 发展的教育。他在教育思想史上 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两种不同 性质的功能,即服务于社会与服 务于个人闲暇生活的。 23.被人称为“教育学之父”的捷克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的《大 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 学专著。 24.法国著名启蒙教育思想家卢梭, 他的小说体名著《爱弥尔》是理 想中的教育模特。 25.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第一次将教 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后来,康德 的学生林克将讲座的内容整理、 编纂并予以发表,题为《康德论 教育》。 26.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 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 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 力量。他第一个开始了教育理论 在初等教育领域里的运用,第一 个建立了分科教学法,并开创了 师范教育的先河。 27.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在他的哲 学著作《人类理智论》中提出了 著名的“白板说”,“她们之所以 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 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28.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1806年 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教育史 上誉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 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 29.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实用 主义教育理论,其代表作为1916 年出版的《民本主义与教育》。① 以实用主义为指导;②以儿童为 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 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③主张“教 育即生活”,④主张“从做中学”, 在问题中学,在实际生活中学。 30.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提出了 “教育目标的系统分类”和“掌 握学习”理论。①他把教育目标 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 技能目标三大类,②“掌握学习 理论”,即把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作 为核心内容,着眼于所有学生对 所学知识达到掌握水平,“掌握学 习”强调的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要给适当的条件和适当的方 法,每个学生都能教好。 3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 布鲁纳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 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学科 基本结构”的观点,并提出了自 己的教学原则体系和发现法。所 谓学科基本结构,即构成学科的 1

教育学原理笔记-第一章丨教育学考研

教育学原理笔记 参考教材《教育学基础(第三版)》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关键词:教育、学习、教育要素、教育形态、教育学、教育学的价值 学习目标 1.识记“教育”的概念,辨析“教育”与“学习”“灌输”“养育”等概念之间的异同。 2.理解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特别要理解这三个要素在当代的新特征。 3.比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4.识记20世纪五种主要的教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阅读一篇/部他的代表作,理解他的主要学 术观点,并能够结合实际进行独到的评论。 5.理解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找一找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或课程在整个教育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6.访问一些校长和中小学教师,了解教育理论在日常教育生活和教育改革中的价值。 学习评价 一、结合从事教育工作或接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理解)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首先,这个定义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育”必然有其明确的目的,因为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性的活动,即使是儿童的游戏也不例外。 其次,这个定义把“教育”看作双向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

体会。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情感、知识、技能和信仰结构的人; 社会的个体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模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因此,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养育”行为严格来说就不能被称为教育,因为这类行为大都是在自然或无意识的状态下发生的,在个体与社会的双向建构方面起不到一种明确的“引导”“促进”和“加速”作用。 最后,这个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二、结合实际,谈谈对教育三要素时代内涵的认识。(结合实际) 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种基本要素。 教育者:简言之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不仅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总称”,更是对他们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学习者:传统上人们将“受教育者”或“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它是相对“教育者”或“教师”而言的。但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知识社会和终身教育时代的来临,教育对象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全社会公民,“学习者”是一个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类型的词汇。 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不同的学习者有学同的学习目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也不同。

教育学整理笔记背诵干货

. '. 教育学一 ? 教育的属性 本质: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永恒、历史、继承、长期、独立、生产、民族、阶级 ? 教育功能 对象=个体+社会 性质=正向+负向 呈现=显性+隐性 原始社会教育特点 ★自发广泛全民无等级 ★教育生产相结合 ★内容方法很简单 古代社会教育特点 ★生学校,无结构 ★教育生产相脱离 ★阶级等级道统专制刻板象征 (街道等象板砖) 近代社会教育特点 ★公立义务世俗法制双轨制 (公义世法双制) 现代社会教育特点(不免费不公益) 现代(2战后) ?公共生产科学未来终身国际 现代20世纪后 ?终身全民民主多元现代信息全球个性 (全民多现身信个球) 教育学二 ?人的发展过程 (生理,心理,社会) ?人的发展特点 (未完成,能动性)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6个) 顺序阶段不平衡 差异互补要整体 政治与教育 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宗旨目的,领导权,受教育权,内容,管理体制;制约改革发展 教育为政治培养人才,促进民主,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传播政治意识社会化 经济与教育 经济决定教育速度规模;制约规格结构,内容方法,组织手段,专业设置 教育为经济劳动科学再生产,技术创新提素质 文化与教育 文化影响教育价值定向,内容水平,方法目的,环境模式,传统变革 教育对文化传递保存,丰富交流传播,提升选择,更新创造 科技与教育 科技影响教育内容方法,技术手段,教育者观念,受教育者数量质量 教育促进科学再生产,开发成果,研究利用,体制化 人口与教育 人口影响教育质量规模结构 教育控制人口增减,提高素质,改善调整人口结构(性别年龄行业地域) 教育学三 教育目的 ? 教育核心,教育最高理想 ? 教育活动的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归宿,主导地位,灵魂主题,贯穿始终,指导意义 ?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 教育目的分类 作用=价值+功用 要求=终极+发展 存在=应然+实然 教育目的层次 国家? 教育目的 学校? 培养目标 课程? 课程目标 教师? 教学目标 教育的功能 ◎导向目标 ◎选择方法 ◎调控过程 ◎激励自己 ◎评价结果 ? 教育目的历史发展 57《问题》第一个方针 85《体制》首培四有青年 (四有两爱两精神) 93《改革》首提应试变素质 94《德育》首提素质概念 99《全面》第一次终身

实用文档之教育学整理笔记背诵干货

实用文档之"" 教育学一 ?教育的属性 本质: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永恒、历史、继承、长期、独立、生产、民族、阶级 ?教育功能 对象=个体+社会 性质=正向+负向 呈现=显性+隐性 原始社会教育特点 ★自发广泛全民无等级 ★教育生产相结合 ★内容方法很简单 古代社会教育特点 ★生学校,无结构 ★教育生产相脱离 ★阶级等级道统专制刻板象征 (街道等象板砖) 近代社会教育特点 ★公立义务世俗法制双轨制 (公义世法双制) 现代社会教育特点(不免费不公益) 现代(2战后) ?公共生产科学未来终身国际 现代20世纪后 ?终身全民民主多元现代信息全球个性 (全民多现身信个球) 教育学二 ?人的发展过程 (生理,心理,社会) ?人的发展特点 (未完成,能动性)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6个) 顺序阶段不平衡 差异互补要整体 政治与教育 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宗旨目的,领导权,受教育权,内容,管理体制;制约改革发展 教育为政治培养人才,促进民主,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传播政治意识社会化 经济与教育 经济决定教育速度规模;制约规格结构,内容方手段,专业设置 教育为经济劳动科学再生产,技术创新提素质文化与教育 文化影响教育价值定向,内容水平,方法目的式,传统变革 教育对文化传递保存,丰富交流传播,提升选创造 科技与教育 科技影响教育内容方法,技术手段,教育者观育者数量质量 教育促进科学再生产,开发成果,研究利用,人口与教育 人口影响教育质量规模结构 教育控制人口增减,提高素质,改善调整人口别年龄行业地域) 教育学三 教育目的 ?教育核心,教育最高理想 ?教育活动的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归宿位,灵魂主题,贯穿始终,指导意义 ?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本依据◎ ?教育目的分类 作用=价值+功用 要求=终极+发展 存在=应然+实然 教育目的层次 国家?教育目的 学校?培养目标 课程?课程目标 教师?教学目标 教育的功能 ◎导向目标 ◎选择方法 ◎调控过程

教育学原理笔记-自己整理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简答)15曲阜简 (一)教育与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是有区别于教育学的,是一种自古就存在的现象,教育学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了相关的理论学说和研究。 教育学: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总括)(名词解释)10江苏,10中山,10西南,11扬州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对象。 整个教育过程中,凡是已经看到的,察觉到的,客观存在的就是一种现象,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从而衍生成一种问题,但又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构成教育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三)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名词解释)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必然的趋势。 教育价值观念:是主观的,不与规律的客观性矛盾,我们追寻的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引领和规范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 联系:规律展示发展可能性,价值观念引领方向。教育学研究的重点在于讨论教育活动系统的多种 第一章 教育学概念 研究对象: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 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与教育艺术 教育学的生产与发展 萌芽时期 独立形态时期 多样化时期 理论深化时期 代表人物及著作、主张、评价

可能性与价值选择,实然与应然,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教育艺术:教师将自己的课堂通过创造性的组织方式,且充满灵感,富有感情,且与众不同,易于被人接受,这个活动过程就会演变为艺术性的教育活动。教育艺术是我们整个教育学发展过程中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灵魂。(名词解释) 教育学的发展不能仅仅是用来指导教育实践的,它只是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任务。指导实践是实然的一种状态,教育学是一种应然的理想状态,教育学是游刃于实然和应然之间的。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代表人物:①乐正克《学记》,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②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也叫《雄辩术原理》),这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特点:①教育学的思想零星的散落在哲学、政治、文化的著作中; ②关于教育的论述停留在描述经验的层次上,抽象概括的层次较低。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代表人物:①英国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②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③德国康德,在大学开始将手教育学,这是教育学首次列入大学课堂的开端。 ④德国特普拉,这是世界上第一位教育学教授,《教育学研究》,西方历史上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作为学科的教育学基本形成。 ⑤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这是现代的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⑥法国卢梭,《爱弥儿》,阐述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特点:①研究对象上: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②使用概念和范畴上:有了专门的概念; ③研究方法上:有了专门的研究方法; ④研究结果上:有了专门的教育学著作; ⑤组织结构上:有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中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整理笔记

中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整理笔记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经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3、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措施。 4、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5、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3、心里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4、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 2、古代社会的教育; 3、近现代教育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研究任务: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未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提供理论支撑,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 2、教育学的发展 萌芽阶段: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产婆术”。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 柏拉图: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她的代表作《理想国》中。“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秉承柏拉图的理性说。 昆体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学理论著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1、培根:英国;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 2、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1632《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泛智教育”;“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3、卢梭: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4、康德: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 5、佩斯泰洛奇: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6、洛克:提出“白板说”。 7、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主要观点:

(完整版)心理学、教育学(学霸笔记)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定义为: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