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意义论文

艺术的意义论文
艺术的意义论文

艺术的意义

环境艺术设计

张梦琳

0806110403

内容摘要:试图探讨艺术的意义问题,首先要从否定“艺术是什么”这一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提问方式开始;在中止这一提问的前提下,才能追问艺术之所以存在的意义;这种追问必须要建基于人的艺术活动之上,进而才能对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活动等传统的问题进行探讨,最后从人的心灵出发,将艺术的意义问题归结到对心灵的思考。关键词:艺术意义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活动

谈到艺术,我们毫不犹豫地可以说出一系列艺术作品,同时我们可以举出无数的艺术家。但是,当我们真正追问是什么使他们(它们)成为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问题,艺术的内在本质究竟是什么时,我们又变得茫然起来。艺术是什么?对于此,前人已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回答,而且接着他们的思考,我们仍可以继续回答下去。在前人已经提出的所有解释中,任何一种解释都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任何一种解释也并不是有道理,我们即使将所有的解释加在一起也还无法说明什么是艺术。

“艺术是什么?”这一艺术定义问题本身作为一个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命题,与“美”的定义等问题一道,在西方现当代美学尤其是英美分析哲学美学中成为一个主要的问题,并且已被认为是一个没有实体的自我循环的假命题而多被诟病。此前从狄尔泰已经开始对艺术的本体问题不作追寻,他的探讨退出了本体问题而讨论艺术的意义。他认为艺术在上下文中才有意义;艺术在特定的历史中才有意义;艺术在人们的兴趣(关注)中才有意义,因此不存在没有前提(先决条件)的艺术。分析哲学的先驱乔治·E·摩尔认为,“美”不是一个自然客

体,故不能采用像自然科学下定义的方式来加以界定,而只能采用直觉来把握;早期维特根斯坦也认为美属于不可言说的东西,对不可言说的东西,人们只能保持沉默。著名分析哲学家艾耶尔则断定,由于美学的命题基本上没有实指,所以都是“妄命题”。因此,美国美学家莫里斯·韦兹和肯尼克,都根本否定给艺术下定义的做法,宣称艺术是不可定义的。所以,在这些理论来看,艺术什么也不是,什么都不是的就是艺术,艺术的本体在它的宾词后没有成立的可能性。

但是这种没有可能的可能性,恰恰是我们思考的起点。对艺术的本质问题的追问的不可置否性,在现代艺术中显示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显示着并不具有实体的艺术,也就是这种无有的存在,如何在人的心灵中变现为实体的艺术活动、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很显然,面对“什么是艺术”这类问题,我们并不是要放弃对艺术的追问,而是要改变这种本质主义的追问方式,必须首先思考艺术之为艺术的心灵特质,放在对人的艺术活动的考察上,使我们的思考直接从“什么是艺术”的问题前的问题开始。通过艺术活动的分析,进而从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接受等所有的艺术活动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艺术与心灵的关系中去寻求艺术的意义。

一、艺术和艺术作品

探讨艺术问题,通常我们首先从分析艺术作品入手。根据经验,我们很容易判断出艺术品与非艺术品,我们在聆听音乐、欣赏绘画、阅读小说、观看舞蹈等艺术活动中,不假思索地认为它们都是艺术品,而且我们会有意识地去评判它们的艺术水平的高低。但问题也就随之

产生了,我们凭什么说它是艺术品或是非艺术品,如果作为艺术品,它们的水平高下是如何确定的,我们判断的基准在于什么,也就是说,艺术作品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内在含义也就是,在我们所面对的众多物品面前,如何判断哪个是艺术品,艺术品符合什么条件才能被称为艺术品,我们怎样确定艺术品的水准的高低。显然,我们通常的判断是建立在对作为艺术品的基本构成的涵义的理解上,这种判断在我们当下的话语系统中是有效的,比如在特定的时限或氛围中,可是一旦超出这个范围,问题可能会变得复杂起来。究其实,我们对艺术品和非艺术品的追问,回到根本上也就是对艺术问题的追问。因为我们在划分艺术品和非艺术品时,我们已经存有了艺术的观念在指导着我们这样做,不管这种观念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支配着我们。这就是说,我们对艺术品本身的追问,也就隐含着对艺术问题的追问。所以,探讨何为艺术作品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成了艺术探讨的奠基性问题。但这一探究从一开始就显得困难重重,问题遍布。

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的艺术“模仿说”是雄霸西方千年的艺术理论,模仿说被作为经典的艺术理论在东西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实际上这一理论是直接以艺术作品为逻辑起点来探讨艺术的。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作为艺术的艺术品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这种模仿也就是不真实的、虚幻的。另一位哲人亚里士多德则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也就肯定了模仿它的艺术的真实性。后来古罗马美学家贺拉斯也继承了艺术模仿说,直到17世纪,古典主义艺术家们还提出了“艺术模仿

自然”的原则,以再现现实为宗旨的现实主义文艺可以说是模仿说的最高发展阶段。虽然,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崛起,在各种全新观念的冲击下,这一理论遭受严重的挑战而变得如此不堪,但在我国当代的一些僵化和陈旧的艺术理论中还有极大的市场,以一种变形了的“反映论”艺术观的面目出现。这一理论探讨的是艺术的本质问题,但实际上却是从艺术作品的问题开始的,分析了艺术作品和自然、理念、事物的关系。模仿说把艺术与现实世界联系在一起,把艺术看成是再现和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方式,从艺术作品产生的源泉来把握艺术本质。然而,其根本问题在于,一方面它把艺术局限于“模仿”世界的认识论范围;另一方面,它忽视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根本的问题也就在于把对艺术的探讨以艺术作品为逻辑起点,这样自然就把艺术的问题置换为艺术作品的问题。显然,严格地讲,艺术和艺术作品是有差别的,这样一来问题就变得含混了起来。

因此,从艺术作品作为逻辑出发点来探讨艺术的本质的主要问题就在于,这种探讨首先就预设了艺术是一种现实的存在,认为艺术品是一种区别于自然、理念等的存在物,然后去探讨它和世界的特殊的联系。但在这其中有两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其一也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在艺术之所以成立的预设中也就包含着艺术之为艺术的本质主义假定,反过来正因为有了这种预设和前提,艺术作品才得以成立和显现。显而易见,这自然就导致了对艺术的真实意义问题的掩盖,其所探讨的出发点即逻辑起点是艺术作品而不是艺术,但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这些艺术作品存在的逻辑前提又是什么?艺术作品是怎样从

世界中剥离出来的?我们怎样认定这些悲剧、史诗、雕塑等就是艺术作品而不是其他?这样,艺术的意义的真正问题就掩盖在本质主义的预设之中了,艺术的问题就变为艺术作品的问题。其二,既然艺术作品是艺术的现实存在物,它是对世界的模仿,它所体现的是艺术作品和世界的关系,那么,在这种关系中,艺术家作为这种活动的直接介入者,他的意义又何在呢?艺术家在这种模仿世界或理念的活动中,不介入自己的任何理解而机械、本真地模仿自然或再现理念,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反过来,恰恰是艺术家的活动,使得本真从遮蔽中绽出,使得艺术作品充满了生气,这样,艺术家的活动正是决定艺术作品水准高低的主导因素。所以,单方面地从艺术作品出发来探求艺术问题,显然就掩盖和遮蔽了艺术的最基准的问题。也就是艺术的意义的真实问题。

艺术模仿说以艺术作品与世界的关系为其探讨的主要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艺术的这种无限多样的自由创造性,因为它一味地强调艺术和现实世界的完全的符合。但事实情况是,艺术就是艺术,它和现实就是不一样的,绘画中的颜色在现实中我们可能根本见不到,小说总归是一种编造的故事,但它们却又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人,使人神情激荡,思绪飞扬。为什么又会如此呢?显而易见,用艺术作品和现实之间的这种生硬的关系来说明这些问题,已显得极为力不从心了。这样,就使得我们不得不又向前迈进一步,把探索的目光聚焦于艺术作品的现实来源,也就是艺术的制作者,即艺术家。

二、艺术和艺术家

艺术家,通常认为,就是艺术的制作者。艺术首先是艺术家制作出来的物品,自然地,是艺术家使艺术成为艺术,没有艺术家,艺术似乎是不可能的,艺术家以及他的艺术制作活动是艺术的主导因素。逻辑地看,艺术活动首先是艺术家的制作活动,艺术作品也是艺术家的制作活动的最后结果。

随着西方近代理性主义的高扬,人的价值,个性自由,人的主体性等问题得到了普遍的关注,浪漫主义艺术潮流也随之勃兴,艺术强调艺术家个性的自由张扬和展现,自由、创造、天才等概念成了这种潮流的主导性范畴,艺术家成为艺术的主导因素。与之相应的是艺术“表现说”对传统的“模仿说”的反叛。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潮,标榜“自我表现”,冲破了“模仿说”的罗网,“表现说”于是兴起。表现说批评模仿机械复制,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康德最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提出天才是和模仿精神是完全对立的观点。在康德的先验哲学中,主体性问题被强调到了极致,人是目的的问题是康德哲学的基本出发点,这样,他就是从艺术家的活动出发,肯定了天才和创造在艺术制作中的巨大意义,他认为天才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天赋因素是艺术的决定因素,这样艺术家在艺术制作中的作用被康德充分地加以肯定了。德国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认为,人即使练习作画,感情的表达也应该放在第一位。德国直觉主义哲学家柏格森认为,诗意是表现心灵状态的。意大利表现主义美学家克罗齐更是干脆宣称艺术即直觉,即抒情的表现。表现说把艺术本质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出了艺

术的审美特性。中国的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大致上是与表现说相类似的观点。较之模仿说,表现说不是从艺术作品而是从艺术家作为逻辑起点来探讨艺术的意义问题,更明确地来说,就是把艺术家的情感作为艺术的核心和关键性问题。但同样可以看出,在这种以艺术家以及艺术家的情感为主导的艺术问题的探讨中,照样包含着对艺术更为极端的本质主义化的倾向。

首先,艺术活动是以艺术家为主体的活动,我们绝对不否认艺术家对艺术制作活动的意义,正因为艺术家的存在以及艺术家的制作活动的水准的高低,就自然决定了艺术作品的产生和水准的高低,否则那些非凡、伟大的艺术作品是不会产生的。但是,我们把问题拓展开来看,如果说,艺术家的制作的结果是艺术作品,推而广之,就是艺术。那么,是什么使得艺术家的制作得以成立?也就是说成为艺术作品,成为艺术,是他赋予的他的制作品的风格,还是情感,还是其他?这些都无法说明这一问题,而且会使问题再一次陷入到循环论证中而无法自拔。进一步的问题也就是,在艺术家的制作活动开始之前或进行中,他是否明确或已意识到他正进行着艺术活动,是否明确他的制作的结果将是一件艺术品而不是其他,如果是这样,那他已经就是按照艺术的模式和规则来进行艺术产生,那么,艺术的创造性又怎样灌注其中,艺术家的主体性又如何体现出来呢?这些问题又涉及到了艺术的意义问题,这就促使我们从其他方面而不是从艺术家出发去探究。显然,从艺术家为逻辑起点来探讨艺术的意义,认为艺术家就是艺术的立法者,艺术家使艺术作品得以成立的观点,同样使得问题简

单化了。不难发现,艺术创造并非艺术家为遵守规则而遵守规则,实际上只是为了某种艺术创造才去遵守这样或那样的规则,艺术家不是遵循了某些规则而成就了艺术。因此,需要有另一种线索来研究艺术家是如何赋予艺术品的艺术性或者艺术质量以及艺术规则的艺术质量。

其次,艺术是一种以情感为主的活动,情感的激荡构成了艺术活动的基本意义。但是,如果仅仅承认只有艺术家具备情感的表现能力,只有艺术家的天才能力才能超越事物的表面,捕捉到那最为动人的情感,那么,问题是这种情感能表现出来吗?即使能够表现,我们又如何体验到这种表现呢?这里问题还是不少。正如我们前面已否定的,艺术本来什么也不是,我们不要试图给艺术负载什么文化、情感等的因素在其中,但情感表现主义却把模仿说中的再现自然或理念暗换为表现情感,这种情感中心主义,实际上没有什么大的突破,反而以一种模糊的情感来惑乱视听,使艺术被一种不知所云的神秘主义面纱所笼罩,或是成为肤浅的弗洛伊德主义者的某种阴暗、病态心理的暗示,把崇高的艺术变成了类似原始巫术一样的神神道道的东西。本来情感使艺术充满活力,但情感表现主义所要求的情感的意味和表现,实际上是对情感的一种贬低和严重的曲解。

从艺术家出发探讨艺术的基本思路是,因为存在艺术家,艺术才成为可能,不管来自于理念还是自然,还是表现历史、情感等,它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是艺术就是艺术家的制作。其中关键的问题是,就是艺术家以及他们的这些有意识地向自然或理念模仿或是表现情感的

活动,艺术才赖以成立,艺术品才从自然中分离出来。这样,艺术家成了艺术制作的主体,相应地,艺术家之外的与之对立的自然、理念或情感则成了艺术的源泉和来源,是为客体。这是一种表面化的探求和本质主义的预设,因为根据这一观点,我们自然可以推出,在艺术之前,已经存在着所谓的艺术之为艺术的实体,不管它是在自然或是理念、历史、甚至情感之中,只不过是艺术家把它抽取出来而已,艺术家在这里扮演的是一个抽取的角色。这样,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因素:艺术的本体和艺术的诸现象,即艺术作为艺术的本质和艺术家、作品等,艺术之为艺术的东西自然地隐藏在事物背后,艺术家将它开掘出来,艺术家就成了艺术的代言人。

以艺术家为逻辑起点出发对艺术的意义的追问,使得艺术的意义探寻问题向本质主义更深地推进了一步,沿着这一思路下去,艺术欣赏或艺术接受就成了二次开掘的工作,作为艺术接受者的活动就是猜谜式的或是破译密码式的工作,我们面对艺术,就要愁眉难展、费尽心力地再次去找寻艺术家植入到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义,但是,是否存在这种永恒的意义呢?这种寻找意义的活动是否构成了艺术活动呢?这种寻求意义的意义又是什么?解释学艺术理论便试图从艺术接受方面来完成这样的工作。

三、艺术和艺术接受

当从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出发对艺术的探讨充满问题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于以往的理论中关注甚少或根本没有关注的艺术接受问题上来。艺术接受包括艺术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是对艺术作

品的一种体验、感悟和评价;在这种接受活动中,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现实的存在的感受和思考,我们可能会和艺术作品一起构成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获得一种情感上的体悟和评价。显然,这不单纯是个体当下的评价、接受的行为,同时也是在文化和文明的作用下产生的行为。因为这种接受、评价、体验的行为的复杂多样性和易变性,就使得这一过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而难以把握,所以,因其无序性和随机性的特点,以往的研究多不予关注。但它确实是艺术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组成因素,而且是艺术活动的直接发生者。20世纪以来的解释学艺术理论便试图以此为出发点来读解艺术、艺术作品。

解释学艺术理论把艺术接受作为艺术活动的主体,其基本观点在于强调从艺术接受者出发的对“文本”阐释和读解的多样性,肯定了艺术接受中“前结构”和接受中的误读和解释的合法性,由此达到对传统的艺术理论所认为的艺术的中心意义的消解。解释学艺术理论从艺术接受出发探讨艺术,是针对传统的艺术表现论而言的,这一理论首先要询问的是艺术中究竟有没有这种恒定不变的意义中心,作为艺术接受活动的实质究竟是不是对这种恒定的中心意义的寻找。在这一前提下,他们认为,在艺术接受活动中,这种“前结构”,也即“历史视阈”是影响接受的基本因素,它构成一种“合法的偏见”,所以,对于接受来说,不存在所谓的与文本符合或发现中心意义的问题,而是由文本和接受构成了另一个世界,在这一世界中,文本向接受者敞开,接受者也向文本敞开;故而,艺术接受中对艺术的理解,不是要指向那意义,进入艺术之中,绝对占有艺术所构成的世界,而是将自

己是“非现实化”,将自己“暴露”给文本;在艺术接受中,是力图和自我构筑的“他者”不断地对话,形成一个不同的世界和新的视野。所以,解释学艺术理论强调艺术接受对艺术的意义,不但主张艺术接受者对艺术意义的占有,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占有对接受者自己的创造和激发。这样,传统的艺术的永恒、普遍的中心意义消解了,艺术不再是反映现实或表现情感的东西,它没有普遍的标准,永恒的意义,一切都在解释和对话中不断地展现,不断地开启着新的世界。在这一理论中,他们提出“读者中心主义”的口号,力图解构艺术作品、艺术家的在艺术中的意义,这样,艺术作品的范围大大扩展,艺术家的创造不再对作品具有决定意义,甚至作者彻底地从接受视野中消失了。

但解释学艺术理论的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果真像他们所描述的,任何文本,在认识视界中是真理,而在审美视界中是艺术,全由接受者的读解来决定,那么,艺术的意义的规定性几乎等于零。这样,艺术创造、艺术家甚至纯粹的艺术作品都会从人们的视阈中消失,我们可能面对的一切都会成为艺术的世界,我们的一切活动都可能会成为艺术化的活动,在我们随意性的指称中,艺术就诞生了,那么,艺术还有什么意义和规定性而言呢?所以,这又不得不迫使我们把问题引向纵深。

从艺术接受出发来探讨艺术的意义,对艺术的本质和中心意义的消解,强调艺术接受的意义,从而强调艺术阐释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这是现代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反叛在艺术理论中的体现。这样,在

艺术接受的误读和敞开中,“我”和“艺术”构筑着世界,艺术活动成了艺术的意义探究的核心,艺术经验和审美经验则是艺术中主要强调的因素,对艺术的意义的探讨就直接指向了人的心灵的意义的探讨。在这里,艺术不再是模仿现实或理念等事物,或不再是情感的不断表现,艺术没有这个必要,艺术的意义变成了一种行动,一种构筑着“别样”世界的活动,艺术的意义在于将自己“暴露”在世界中,世界向自己的一种展开和敞亮,正是在这种沉沦和上升中,艺术的意义开启了。所以,解释学艺术理论引人注目的地方就在于将艺术的意义的探讨最终指向了艺术活动,指向了人的心灵。

四、艺术和艺术活动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出,不论是模仿说还是表现说,不管是从艺术作品还是从艺术家出发来探讨艺术,都包含有一个不可克服的问题,都企图从让艺术来负载一些什么东西在里边,不论是作品中对世界的反映,或是艺术家感情的宣泄,都试图把理念或情感的内质强加给艺术,这是一种本质主义对艺术的否定,它在给艺术赋予一定的本质的时候,恰恰就将艺术彻底背离了。所以,我们认为,对艺术的意义的阐释的最大的问题是极端的知识化。人的任何活动都有相应的知识,归纳性的、解释性的或是反思性的等等,艺术作为人的一种活动,也被限制在知识的规范中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咎于美学理论。作为艺术的规范性理论,美学理论已严重地背离了艺术,由于它过分的和极端的知识化倾向,使艺术被淹没在空洞的理论中。而要试图探讨艺术的意义,除了摆脱这种空洞理论的束缚外,最主要的还在于溯

本逐源,从艺术活动的本初谈起。而解释学艺术理论的努力则扭转了这个方向,它更重视艺术是一种活动,在这种阐释的行动中,艺术和接受对自我和世界的意义的构筑和开启。因此,我们强调,艺术什么也不表现,什么也不反映,什么也没有,什么也没有的就是艺术!所以,对艺术的意义的探讨,从艺术作品、艺术家或是艺术接受出发,最终都要归结到对人的艺术活动的探讨中去。

艺术活动的根本所在就是构筑另一个世界的活动。我们之所以提出艺术什么也没有,什么也没有的就是艺术的极端的观点,并不是彻底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遁词,而是要彻底否定所谓的艺术批评和美学理论对艺术是什么的概念化和知识化的思考,艺术开启的本来是一个非凡别样而不同平常的世界,而我们的理论总是试图将它纳入到我们正常的世界中来思考,这就从根本上将艺术背离了。所以,我们所要否定的就是对艺术是什么的提问。因此,问题最后会变为艺术可能的意义,艺术能够给予什么的追问,而这种追问只能再回到艺术活动中去探究,因为艺术活动是艺术的基本的和原初的起点。

如果我们以艺术活动作为艺术的意义问题的起点,那么我们又如何来描述艺术活动呢?人的活动纷繁复杂,究竟那些属于艺术活动?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又会变得困惑。但是,我们先验地认为人就是一个活动的主体的话,那么艺术活动也就是人的所有活动中的一种,这种活动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再造另一世界的活动,它是一种心灵构筑意义的活动。

首先,人的活动的特殊性,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创造“第二

自然”的活动,活动本身是自然向人生成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看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但人的活动不仅仅体现为人和自然之间的活动,人也不仅仅是使自然向着他自己,他的活动的内涵应该更广阔,马克思这里所说的创造“第二自然”的观点却为我们提供了思路。由此可见,人的活动具有某种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就体现为人对另一世界的探视的努力,在这种探视中,他不是还原现存世界,而是力图去开启和敞亮可能的世界,这种可能的世界只能是艺术世界。不管是艺术制作还是艺术接受活动,都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所以,不管怎样,艺术活动是一个使我们的世界“陌生化”的活动,这是一个极为朴素的事实,但这正是我们思考艺术的真正出发点。正是在这种制造陌生事物的活动中,我们在不断地超越,超越现存世界有和无的隔离,在心灵中出现了另一世界,这就是艺术世界。艺术世界是心灵不断地展示自己的运动,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接受都可以包含在这个心灵的运动之中。艺术活动的本意就是心灵自我改造的意义,面对一件非凡的艺术作品,我们感悟到的东西,绝对不是现有的知识告诉我们的,或是艺术理论告诉我们的应该是什么的东西,而是对我们心灵的改造;艺术作品也不是一个常规的现实存在的物,它绝对不是知识的对象,而是一个开启我们的世界面向心灵的物,艺术作品的本意是激荡起我们的感受,是艺术作品驱使着我们,而不是我们审视艺术;所以,真正伟大的艺术家以及他的作品,应该就是不断地刺激着我们的感觉,使我们进入到“我—艺术”的世界中,使之在思考中感受,在感受中思考,艺术就是着力于激发塑造新的心情,新的感受方式,是艺

术的方式在制造着我们感觉的方式,而不是我们在不断地规定着艺术的方式。

其次,艺术给予我们的意义正是心灵的意义。艺术活动所开启的世界就是心灵的世界,艺术活动就是心灵再造一个别样的世界的活动,就是心灵构造意义的活动。不管我们所有的活动多么复杂,其基本意义的追寻要归结到人的心灵。我们不是指一般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的构成,而是哲学人类学意义上的心灵。梅洛—庞蒂在说明“生命世界”时用了一个词,叫做“肉”,它是指生命的感受性,它不是指客观的身体,也不是灵魂认为的自己的身体,而是身体和灵魂的共同背景,是一种意识和客体分离前的状态,它指感到的东西和感受者。这一含义和我们所说的心灵的含义十分接近,这一心灵的意义在艺术活动中得以体现。在艺术活动中,心灵的意义就是思和诗的遭遇,在这种遭遇中,另一个陌生的世界在生成着。艺术活动完全具备思想的特征,但不是概念和推理式的理性思考,而是现实化的思考,音乐、诗的严整的结构体现着感觉的逻辑严密性,绘画中的色彩、构图等,也足以显示出它的构思的整齐化一。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思和诗的遭遇,即是指包含着感受者和感受到的东西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心灵的原初状态,是艺术活动的状态。我们一旦跳出这一状态,用纯粹的理智去思考、规范时,这就是理性的知识的活动了。所以,在艺术活动中,我们不能也无法还原出理性的思想来,那是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的工作,那种企图揭示艺术的现实意义的做法是对真正的艺术的扼杀。但是,恰恰是在对我们的感受的改造中,艺术不断地体现了

它的意义,不断地展示着心灵而又超越心灵。因此,艺术活动是心灵意义上的思和诗的活动。

所以,艺术的特定的意义就是心灵的不断超越,这种超越是不断地创新的,是唯一的,没有任何规律性的东西让我们去概括。对于艺术的意义问题,如果试图有一种完整的回答,我们只能再回到原初的思路上去,即它作为一种心灵的活动,这时,我们只能探索心灵的意义,而对心灵的意义的探讨,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哲学、人类文化学和发生学等学科共同的问题,实际上,也正是人类自己的根本问题。

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人文社科学院2012届毕业论文工作小组 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2011.10.25 问题1:毕业论文题目比较老、比较大,空泛,甚至有些题目完全可以写本书,毕业题目不规范;或者论文题目与专业不相吻合,即不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解决思路:老师们今后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来拟定论文题目,题目要具体,范围要小,尽量结合各专业的研究前沿。各教研室主任要清理一些不符合专业培养要求的毕业论文题目,比较老、大、空泛题目。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今后,题目审核要通过学术委员会,答辩后优秀论文和答辩不过关的论文都要由学术委员会来定。 问题2:题目变更比较多,法学的学生几乎全部变更了题目。 解决思路:今后题目拟定可以提前进行,在学生中收集他们感兴趣的题目,然后老师来规范。 问题3:毕业论文的粘贴比较多。如果要查重复率的话,90%的学生毕业论文无法通过。毕业论文字数多,有些学生的论文达到4万字;大多数都在15000字以上。 解决思路:今后,学生的毕业论文8000字到10000字,不能超过10000字,硬性规定,超过10000字,提交答辩前,学术委员会来审查,看是不是自己写的东西。大学几年学习,一定要有学生自己的学习体会。 问题4: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按照学校要求的进度来完成论文各阶段的工作。有个别学生在答辩时才交第一稿,有个别老师根本没有给学生指导。 解决思路:今后,中期检查为全面检查,凡是中期检查第一稿都没有的学生,推辞答辩;还没有开始论文准备工作的,取消答辩资格。以学院正式文件的形式,通告全院,通知学生。形成制度。 问题5:论文答辩时,答辩老师更多的是在指出学生论文格式、结构方面的错误,这个本应该是指导老师的工作。答辩时涉及论文内容的答辩时长不够。 解决思路:实验室建立一个标准的毕业论文答辩室。每届答辩前,各专业都要举行一次示范答辩,由全体专业老师和毕业学生参加。答辩时注意实质答辩,

阿Q形象的现实意义论文

目录 摘要、关键词 一、阿Q精神中的人性本能---------心理防卫机制 (2) 二、阿Q精神中的人性本能------处世哲学 (4) 三、阿Q精神与当代人的价值观 (5) 四、阿Q精神与当代人的权利观 (6) 五、注释、参考文献 (7)

摘要: 八十多年来,关于阿Q形象的问题,争论的沸沸扬扬。由于文学批评本身的多样性,不同时期的人对同一个文学形象便有了不同的认识,这有助于我们多侧面去认识生活。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照照阿Q这面镜子,找找阿Q精神在当代的变种,有助于清除我们身上的精神垃圾,以更健康的姿态去面对生活。关键词:阿Q形象形象分析现实意义

论阿Q形象的现实意义 《阿Q正转》是鲁迅先生以文学佐证史学,以文学诠释“人学”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自诞生以来,就被当作国民性批判的典范。鲁迅说过,阿Q是他多年来欲刻画的“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①,故而在这部作品中,他穷形尽相的刻画了特定历史时代产生的典型人物阿Q的屈辱生活和病态心理,并在这一“典型”中包孕着对人性本能的渗透,永远闪烁着不可磨灭的智慧光芒。 小说中的阿Q,生活在以赵太爷,钱太爷和假洋鬼子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所统治的闭塞的未庄,被奴役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对压迫者的“深恶痛绝”和对革命自发的“神往”;他不断反抗又不断失败。当行动上不能真正实现反抗的目的时又不能从屈辱中奋起,在失败中求生,于是以幻想的胜利来安慰自己,借此来减轻或掩盖失败的屈辱和痛苦。凡此种种可笑可怜可悲的言谈举止的心理根源就是以自轻自贱,自欺欺人,畏强凌弱,对敌健忘为精神特点的“阿Q精神”。它是在阿Q被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和精神毒害的结果,是物质关系上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人在精神上丧失自尊自信,安于并掩饰愚昧落后的一种掩耳盗铃的病态心理。 耐人寻味的是,阿Q这个病态的典型自一出世,人们就似乎可以发现这个乌有人物的形影,历来也不乏对号入座。作为《阿Q正传》典型意义的精神胜利法,它的本质究竟应该如何认定?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阿Q这一文学形象有着鲜明的阶级特征,我们可以把这个人物形象归结为落后农民的典型。然而对于这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则另当别论。其区别在于,典型形象是由人物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形成的,而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则是指这个典型人物思想性格中最为突出的部分。阿Q思想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而精神胜利法所概括的这种病态社会心理,在我国从古至今的各个历史阶段,各阶层人群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所表现,而且不仅中国有,国外也有。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和印度作家纳吉都曾说过,《阿Q正传》的典型意义是“世界性”的。美国研究鲁迅的博士威廉·莱伊尔也说:“鲁迅塑造的阿Q这个典型人物,不仅中国有,其实美国也有,全世界各地都有。阿Q精神胜利法在不少人身上都有所反映。”由此可见,阿Q的典型意义不是它的阶级性,而是它的社会性。

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与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与要求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论文写作能力以及论文答辩的表述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 、毕业设计(论文)是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技术的手段,是理论结合实际、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必经之路。 、撰写毕业论文是对完成毕业设计的实现过程的总结,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以提高学生将具体技术上升到理论认识的能力。 、认真完成毕业设计是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的必要的一环。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 、选题要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有一定难度和新意。 、必须有独立开发的程序,要完成从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到代码实现、测试、试用乃至使用的全过程。 、程序要有一定的规模,不能少于行代码。 、要能够根据导师要求做演示。 三、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注意事项: 、按教育部规定,毕业论文要完整,必须有摘要、关键字及参考文献。 论文封面应包含题目、专业、学生姓名、导师姓名、时间。封面不能有页眉、页码,具体的字体、字号请参照附录。 论文整体结构安排如下: 、摘要(具体内容要用小四号字,全部摘要控制在一页内。) 摘要的内容可采用三段式,即:第一段:软件针对何种应用,解决什么问题。第二段:论文的主要工作是什么,采用的技术和方法是什么,特点是什么,成果是什么,应用或测试情况如何等,列出几点,并加以简要说明。第三段:介绍论文的内容组织及章节编排,首先是……接下来是……然后是……最后是总结及进一步的工作展望。 关键字不要超过个,之间用“,”号隔开。关键字与摘要之间空一行。 、目录(采用自动生成方式,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目录。) 、正文(论文应采用第三人称论述的语气书写的,不要采用第一人称。所有的段落要求首行缩进两个字符,每章要另起一个新页。) 引言(主要工作的基础介绍,同时说明各章总的结构,各章要论述的问题等。) 第一章开发背景、选题意义 第二章软件需求分析(概论、引论) 对主要工作涉及到的国内外开发现状进行综述,所属领域内的研究热点、目前存在的问题,要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对引用别人的成果时要采用上标方式指明是引用参考文献中的哪一篇文章(如智能代理模型〔〕)。 如果是软件开发,要明确软件选型(包括硬件和软件平台及工具),为什么选用此种结构可开发模式,目前类似的软件还有什么样的开发方式,要对各个特点进行相互比较。软件开发中依据的基础是哪些,采用了哪些技术。对所应用的技术要有简要论述,指出其特点,但不要过长。即对采用的成熟技术和开发软件简述即可,不要占用过多篇幅。 第三章软件的总体结构、功能设计 第四章软件各部分设计(突出有特色部分) 第五章软件的特点、实现难点等 第六章软件的使用或试运行情况等(配以实例说明) 第七章总结(应包含:结论,总结论文工作,归纳出主要的工作成果、论文工作的创新之处;进一步工作的考虑或相关工作的展望。) 上述章内容等仅供参考,重点在第三、四、五章。请注意:每章可以分为若干节,但不能有

研究生论文写作中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研究生论文写作中的问题和对策建议(2007-10-12 14:07:05)转载▼ 标签:研究生论文写作问题对策建议分类:学少问多 现在,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在职研究生工学矛盾的突出,研究生论文写作也存在一些问题,这里仅就自己看到的问题,做简要归纳,同时提出一点肤浅的对策建议。 第一,选题方面: 选题决定论文的研究价值,选题的新颖性不够,即表现为缺乏前瞻性的眼光,不能发现和确定本学科和研究方向的具有前瞻性的问题,习惯于从现成的论文文献中寻找所谓的热门 话题,指望前人的研究成果有比较现成的答案和结论,至少有比较充分的文献资料可供选择,因此论文选题缺乏新意。另外,有的选题缺乏论文命题的形式,不能从选题本身体会到论文的研究主旨和价值取向。 对策:从有关学者的争议性观点中提取选题,进行比较、综合和超越;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承担导师课题的子课题的研究;关注国内新闻舆论的热点话题,从中提升到论文命题;调整选题的研究角度,独辟蹊径,对已经热门的话题做适当的剪裁和调整,如从某个视角研究热门话题;从政界领导和两会代表的言论中发现可以成为论文的话题;关注国家立法动向,研究有关行政立法的相关话题等;关注国际学界和发达国家有关公共管理方面的研究动向和 实践发展趋势;应当准确界定选题的研究主旨和价值取向,从选题中表达鲜明的研究内容。 第二,研究方法和路径方面: 研究方法比较局限在文献收集、归纳演绎、观点陈述和素材数据证明的路径上,有点类似规范研究,但又不够充分和准确,关于比较方法的运用、实证方法的运用明显不足,明显缺乏学术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论训练。 对策:多阅读各种类型的学术论文,学习和体会研究方法;选读有关研究方法论的专著和论文,了解研究方法;参与调查研究,全程掌握有关实证研究的方法,形成相应的经验; 学点逻辑学,掌握和运用形式逻辑的基本形式,如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熟悉和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路径如实证研究,规范研究,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的基本路径是建立研究假设, 设计研究指标,收集数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形成数据结论,检验研究假设,其中,最 为关键的是研究假设和实证调研,样本的规模和代表性是否适当,数据结构关系是否紧密, 研究结论是否可以从定量分析中直接得出(不需要其他方面的材料佐证);规范研究的基本路径是提出研究起点,构造基本概念范畴,进行逻辑推演和证明,其中关键的是基本概念 的准确性和逻辑演绎的严密性和合理性;比较研究可以从时间纵向和空间横向的不同角度 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路径是提出比较对象和问题,设定比较标准和比较方法,进行异同比 较,形成比较的结论,其中关键问题是比较标准是否严密和适当,选择的比较对象在性质、 范围和数量上是否具有可比性,比较的结论是否概括出比较对象的基本特征。 第三,文献的收集、阅读、评析和提炼方面 文献是论文的基础,文献综述部分反映作者对于本课题相关研究成果的了解程度和评析 能力,在此发现的问题是,文献范围不够开阔,权威性的文献缺乏,文献资料陈旧,特别是 相关数据资料明显过时(应当使用论文定稿近两年内的文献),对与论文观点和内容有关的政策法律等文献明显缺乏了解(如讲“政策民主化”不了解《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讲“积极就业政策”不清楚《就业促进法》草案等),文献的阅读过程缺乏积极思考和辨析,习惯 于摘抄现成的观点和数据,对于文献的归纳、整理、比较的工作不够,容易拘泥于文献的现 成观点和数据,由此可能带来的结果是,阅读越多,负担就越重,独立和创新的见解就越少。 对策:文献检索和收集应当注意权威性、全面性、代表性和新颖性;文献的来源应当 尽可能多样化和广泛性,除了期刊网以外,有关公布和披露政策法律动向的官方网站,学 者博客或者个人主页,国内高校或社科院的专业网站和网页,地方档案馆,国际互联网中 检索国外专业学术网站和官方网站;文献阅读要有做笔记和札记的习惯,不要直接从文献

2021年论文开题报告中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论文开题报告中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鼓励员表现出抑制性进谏行为,研究结论可以为组织管理实践提供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第一,员工与直接上级的高质量关系能促进员工的抑制性进谏行为,那么组织管理实践中实施措施来培养员工形成与直接上级的高质量关系非常重要。从更为广泛的角度来讲,则说明工作团队的直接上级对员工抑制性进谏行为的表现有重大影响。因此,从直接上级的角度来看,本研究结论对组织管理实践的启示有三点: 首先,直接上级可以培养与员工的高质量关系(例如Burrisetal.,xx),这能减少员工进谏前的顾虑,激发其表现出更多的抑制性进谏行为.其次,直接上级对进谏者的反馈也值得考量,合适的行为反馈反过来会鼓励员工的抑制性进谏行为,例如领导者即使不采纳意见也要对员工表现出进谏行为给予肯定,反之则会挫伤员工进谏的积极性。最后,组织开展面向领导者的培训课程,让领导者明白团队成员的多样性看法和观点对于团队运作的价值,使领导者养成对员工进谏的接纳态度。 第二,建立高水平的团队认同意义重大。建立员工对团队的认同感是一个长期的不能间断的任务,从员工新加入团队开始到长期在团队工作的整个过程,都要不断强调员工的认同感。尤其是当新员工加入团队时,他们经历的组织社会化(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过程对于团队认同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Hogg,xx)。成功的组织社会化过程会让员工第一时间把团队身份纳入到自我概 念中,为员工更深入的认同团队起了锅定作用。在随后长期的团队互动过程中,管理者也不要忘记加强个体对团队的认同感。这时,开展团队集体活动、设置共同的团队目标等可以强化个体的团队认同(Mael & Ashforth, 1992)。 第三,自我审查会妨碍员工抑制性进谏行为的产生,现实组织中管理者应采取措施创造积极开放的氛围来提升员工的心理安全感(Kahn, 1990),减少员工的自我审查。只有当个体感知到所处的工作环境中有着积极的进谏氛围时,才可能经历少的自我审查过程,从而利于进谏行为的发生。为了激发团队内的抑制性进谏行为,工作团队要努力建立支持员工“与众不同”行为的团队氛围。 本研究为抑制性进谏研究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证素材,其理论意义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组织内的员工往往对周边工作环境、工作流程或者是团队内的任务分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心知肚明,虽然私底下他们总是对这种种的问题议论纷纷,但是不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领导者面前,我们都鲜少看到员工进谏的身影(Milliken et al., xx)。员工内心

合同法论文

一、继续履行 1、继续履行的概念。继续履行也称强制实际履行,是指违约方根据对方当事人的请求继续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的合同责任形式。其特征为: (1)继续履行是一种独立的合同责任形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合同履行。具体表现在:继续履行以违约为前提;继续履行体现了法的强制;继续履行不依于其他责任形式。 (2)继续履行的内容表现为按合同约定的标的履行义务,这一点与一般履行并无不同。 (3)继续履行以对方当事人(守约方)请求为条件,法院不得径行判决。 2、继续履行的适用。继续履行的适用,因债务性质不同而不同: 金钱债务:无条件适用继续履行。金钱债务只存在迟延履行,不存在履行不能,因此,应无条件适用继续履行的责任形式。 非金钱债务:有条件适用继续履行。对非金钱债务,原则上可以请求继续履行,但下列情形除外: (1)法律上或者事实上不能履行(履行不能); (2)债务的标的不适用强制履行或者强制履行费用过高; (3)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请求履行(如季节性物品之供应)。 二、采取补救措施 采取补救措施作为一种独立的合同责任形式,是指矫正合同不适当履行(质量不合同)、使履行缺陷得以消除的具体措施。 关于采取补救措施的具体方式,我国相关法律作了如下规定: 1、合同法第11北条规定为:修理、更换、重作、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等; 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4条规定为: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赔偿损失; 3、产品质量法第40条规定为:修理、更换、退货。 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采取补救措施的适用以合同对质量不合格的合同责任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而依合同法第6北条仍不能确定合同责任为前提。

毕业论文目的及重要性

2、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及其重要性 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撰写毕业论文是在校大学生最后一次知识的全面检验,是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与提高程度的一次总测试,这是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一个目的。对于我们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的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写作能力及运用商务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二是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并将论文成绩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主要依据之一。目的三是训练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般来说,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已经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学完了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每门课程也都经过了考试或考查。学习期间的这种考核是单科进行,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某门学科所学知识的记忆程度和理解程度。但毕业论文则不同,它不是单一地对学生进行某一学科已学知识的考核,而是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的能力。写好一篇毕业论文,既要系统地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并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功底。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又要有深厚的基础课和公共课知识。由于目前学校的考试方法大都偏重于记忆,限于书本知识的一般理解,致使对学生掌握理论的深度和实际运用的能力,难以全面了解。有的学生平时学习马马虎虎,满足于应付考试,很少作课堂笔记和读书札记,对写作知识了解不多,很少进行写作练习,结果写毕业论文时才临阵磨枪,回头补习各种知识,其写出来的论文连最基本的格式要求都不懂,逻辑上颠三倒四。还有一类学生平时学习死记硬背,缺乏能力的培养,缺少动手动笔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都会暴露出来。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克服缺点,也便于学校和毕业生录用单位全面地了解和考察每个学生的业务水平

论文答辩一般存在的问题

论文答辩一般存在的问题 通过要求: ◆不在于考核成绩的优良,主要看论文的水平,做的如何 ◆论文要送到学院审核,审核不通过,不能毕业。 格式要求:审查论文时,一看内容;二看格式(和模板格式一模一样) 1、题目是否合适 ①题目范围:题目和内容是否相符 ②题目名字是否通顺 2、摘要 ①论文题目的意义是什么 ②2、3、4、5句话突出你做了什么事 ③最后达到了什么效果 ④摘要的英文翻译不能电脑自动翻译 3、引言 引言的写法是固定的,大约写2页纸;分三个段落来写 ①做的意义 ②做的进展(别人做了什么;我做了什么,做到了什么程度;) ③论文是如何编排的(哪一章干什么) 4、第2章(基础知识) 第二章的内容主要是为你干的工作做准备的,大约10页纸(包括性能指标、方案的选择、芯片资料、用到的新技术、所用的EDA工具等) 2.1 什么样的技术 2.2 什么样的方案,为什么要采用这个方案 2.3 硬件设计(方案实现) 5、第3章(软件硬件放在一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分模块介绍各部分的作用和设计思想,软件流程介绍(先硬件后软件) ◆做的实物拍成照片,标注各部分的功能 6、第4章 主要写系统的测试(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指标的测试),测试数据的比较和修正,系统的改进 ◆在第2、3、4章后面各总结一下,说明了什么问题 7、结论 结论部分主要突出自己所做的工作和意义(虚的东西不要讲,如:经过长达一年的不懈努力…) 8、致谢 9、参考文献 按照格式要求,参考论文15篇

10、格式上容易出错的地方 ※ 标号的层次: 1 2 3 3.13.2 3.2.13.2.2 1)2) a b 表示空格,不能为其他标点符号 ◆(1)(2)等两个括号的只能放在论文的正文,不能出现在标题上 ※ 图的问题 ① 正文中字体为小四,图中文字看起来要和五号字体差不多 ② 每个图出现以前都要先见文字说明,再引用。 如:交通灯控制电路由××、××…等组成,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交通灯控制电路组成框图 ◆(图1后面接两个空格,用五号字体;可以用图1、图2、图3…的标法,也可以用图1.1、图1.2、图2.1…的标法) ③ 图最好用白底黑字,当图是黑底白字时,打印出来既不美观也不清楚,建议用彩打。 ④ 仿真图要描述仿真的结果和达到的效果 ⑤ 横竖坐标要有单位,如:s 、ms 等 ※ 表的问题 用三线表的样式,文字的字体用5号字体,表头和表名要放在表的上面 通道号测试数据A B 表1 测试结果分析 理论数据误差分析1.02 1.00 2% ※ 软件的问题 软件代码可以放在附录中,不放没有关系。但是软件流程图一定是要的,而且要对流程图仔细说明。 软件流程图要标准 Y/N ※ 原理图和PCB 图的问题 原理图和PCB 图要放在正文中进行标识,仔细说明

合同法论文6000字

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 王斌羽 法学101 学号:201010631015 摘要: 民事义务有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法定义务是通过法律的强制性规范、禁止性规范设定的义务。这种义务对于每个自然人、法人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违反此种义务,即构成侵权行为责任。而约定义务则是特定当事人之间设定的某种义务,违反约定义务,构成违约责任。但是如果当事人双方正在缔约责任与义务时,一方当事人因为某种原因损害了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到底应该适用侵权法还是违约责任呢,为了解决这个困惑,法学家们就创造出了缔约过失责任,但是这三者之间的界限却又不是十分清晰,我们怎样正确的适用它? 关键词:缔约过失责任;诚实信用原则;损害赔偿;信赖利益;侵权责任;违约责任 一、缔约过失责任的起源 自罗马法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风行全球的实证契约法理论认为,合同责任(指违约责任)仅存在于合同有效成立后的阶段,认为无效成立的合同,也就无合同责任可言。此理论把合同关系中的缔约前段和缔约后端彻底分裂开来,将合同责任仅仅限定在“有效成立的合同”这一形式载体上,使其成为非动态性德完全封闭的体系。这就形成一个无论契约法,还是侵权法都无法染指的法律“飞地”——合同有效成立前阶段合同双方基于信赖所形成的缔约上的关系,成为法律调整的真空地带。自此以后,很少有人对此提出质疑,然而德国著名法学家鲁道夫·冯·椰林(Rudolf von Ihering 1818-1892)。他以超凡的远见卓识和敏锐的思维嗅觉,先知先觉般的考察到传统契约法理论中存在的破绽,提出了“法学上伟大的发现”缔约过失责任理论。 目前,我国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体系,特别是我国已加入WTO,面临国际市场游戏规则的挑战。由于市场本身就是成千上万个以交易为内容的合同关系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化就是契约化,市场主体的多元化、经济利益的多元化,经济交往的区域化和国际化,必然使交易活动日益向着更深、更广、更高频的发展,然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许多法律和制度还不完善,市场上各种投机行为、欺诈行为盛行,社会的信用体系还未建立起来,人们的诚信观念也还没有树立起来。在这种市场中,交易秩序不健全,人们进行交易的风险很大。因此,建立缔约过失责任,明确缔约双方在缔约过程中依诚实信用原则所应承担的责任,对于增强市场的诚信度、保护交易安全、保障无过错一方的必要利益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缔约过失责任的理论基础 关于缔约过失给他人造成损害的请求权基础,学界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1、写毕业论文是对业已完成的学习的梳理和总结 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最后一次作业,它可以全方位地、综合地展示和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程度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写毕业论文的过程,可以说、也应该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梳理、消化和巩固的过程。同时,在调查研究、搜集材料、深入实际的过程中,还可以学到许多课堂上和书本里学不到的常识和经验。由于己往课程的考核、考查都是单科进行,考核、考查内容偏重于对本门课程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而撰写毕业论文,它既要系统地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又要有一定的自我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如调查研究、搜集材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把所学知识和理论加以梳理和总结,从而起到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 2、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能力与知识的关系,相信大家都很清楚。知识不是能力,但却是获得能力的前提与基础。而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个体的社会实践。毕业论文写作就是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重要措施。 由于课程考试大都偏重于知识的记忆,范围也仅限于教科书所规定的内容,这种考试没有学生自我选择的空间(怎么考、考什么完全由教师决定),无法体现和实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论文写作恰恰能弥补这一缺陷。论文的一个特点就是创新性,学生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或实验成果,都必须建立在以前所学的专业知识、理论的基础之上。这样,论文的写作就会促进专业知识向应用能力的转化,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撰写毕业论文,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理论计算能力、实验研究能力、计算机使用能力、社会调查能力、资料查询与文献检索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都会

关于大学生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介绍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对大学生4年学习情况的一个总结,它反映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的水平,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调查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通过对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找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小组以中国计量学院2007届的大四学生为对象,进行了调查、分析和总结。 二、调查设计 为研究xxx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现状,我小组通过《大学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调查问卷》进行了调查。问卷预设了三个方面,即学生看待论文的态度、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毕业论文的反馈。对于学生看待论文方面,主要从时间安排和精力分配方面进行了解;对于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学生对论文要求、选题、写作、导师四个方面进行了解;从学生对论文的反馈方面,研究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调查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学生毕业论文的情况,我小组以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在我校15个学院进行了问卷随机发放,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8份,其中有效问卷95份,有效回收率为95%,调查对象全面,如表1所示,是一份科学有效的调查问卷,我们以此为依据,利用Excel进行了相关数据分子。而且我们对个别学生和老师分别进行了录音和QQ访谈。 表1.调查对象基本信息表 被调查者(95人),其中男生45人(占47%),女生50人(占53%)文科学院52人理科学院43人 55% 45%

四、调查结果分析 在进行了调查问卷的数据整理分析后,我小组发现了我校大学毕业论文存在几个问题,现做一一说明。 1、态度方面 在回收的95份有效问卷中,学生对于毕业论文所持的态度,17人表示非常重视,认为它是大学所学知识的检验,占18%;38人表示比较重视,认为它是毕业的关键,不通过拿不到学位,占40%;40人表示不太重视,应付过关就可以了,占42%。如表2所示。 表2.对毕业论文所持的态度 人数/人比例/% 非常重视17 18 比较重视38 40 不太重视40 42 从表2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有42%的学生不太重视毕业论文,但是,58%的学生还是对论文持以重视的态度。对于42%不太重视毕业论文的学生,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在40人当中,有35人(占88%)为理科专业的学生,其毕业考核以毕业设计为主,对于毕业论文并无要求;5人(占12%)为文科专业的学生,我们对其中一名学生进行了面对面访谈,发现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找工作上。详见附录1。 接着,我们对学生花在论文方面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了调查,如图1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有13%的学生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写毕业论文,20%的学生花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写毕业论文,其余放在找工作或者考研上;67%的学生花较少的时间来写毕业论文,把重点放在工作或者考研上。 很多, 13% 一部分, 20% 较少, 67% 很多 一部分 较少 花在毕业论文上的时间和精力 图1.花在毕业论文上的时间和精力 我们对学生如何看待撰写论文与找工作或者考研之间的冲突进行了了解,如图2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有11%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比找工作更重要,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最新版】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本毕业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鼓励员表现出抑制性进谏行为,研究结论可以为组织管理实践提供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第一,员工与直接上级的高质量关系能促进员工的抑制性进谏行为,那么组织管理实践中实施措施来培养员工形成与直接上级的高质量关系非常重要。从更为广泛的角度来讲,则说明工作团队的直接上级对员工抑制性进谏行为的表现有重大影响。因此,从直接上级的角度来看,本研究结论对组织管理实践的启示有三点: 首先,直接上级可以培养与员工的高质量关系(例如burrisetal.,XX),这能减少员工进谏前的顾虑,激发其表现出更多的抑制性进谏行为.其次,直接上级对进谏者的反馈也值得考量,合适的行为反馈反过来会鼓励员工的抑制性进谏行为,例如领导者即使不采纳意见也要对员工表现出进谏行为给予肯定,反之则会挫伤员工进谏的积极性。最后,组织开展面向领导者的培训课程,让领导者明白团队成员的多样性看法和观点对于团队运作的价值,使领导者养成对员工进谏的接纳态度。 第二,建立高水平的团队认同意义重大。建立员工对团队的认同

感是一个长期的不能间断的任务,从员工新加入团队开始到长期在团队工作的整个过程,都要不断强调员工的认同感。尤其是当新员工加入团队时,他们经历的组织社会化(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过程对于团队认同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hogg,XX)。成功的组织社会化过程会让员工第一时间把团队身份纳入到自我概念中,为员工更深入的认同团队起了锅定作用。在随后长期的团队互动过程中,管理者也不要忘记加强个体对团队的认同感。这时,开展团队集体活动、设置共同的团队目标等可以强化个体的团队认同(mael & ashforth, 1992)。 第三,自我审查会妨碍员工抑制性进谏行为的产生,现实组织中管理者应采取措施创造积极开放的氛围来提升员工的心理安全感(kahn, 1990),减少员工的自我审查。只有当个体感知到所处的工作环境中有着积极的进谏氛围时,才可能经历少的自我审查过程,从而利于进谏行为的发生。为了激发团队内的抑制性进谏行为,工作团队要努力建立支持员工“与众不同”行为的团队氛围。 本毕业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本研究为抑制性进谏研究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证素材,其理论意义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组织内的员工往往对周边工作环境、工作流程或者是团队

合同法论文

浅谈合同与合同法的效力 学生专业班级艺术与传媒学院 2010级环境艺术设计2班学生姓名(学号)于旭虹 20100874 指导教师郭燕茹 完成时间 2011年11月18日 二零一一年十一月十八日

浅谈合同与合同法的效力 艺术与传媒学院2010级环境艺术2班于旭虹 20100874 【摘要】在当今社会合同运用的频率和要求越来越高,对合同的效力的了解和认知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充分理解合同的成立与生效,正确的认定和处理二者的区别。合同的效力是合同对当事人所具有的法律的约束力,使合同具有法律效力是当事人订立合同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合同的效力问题是合同法中的核心问题。合理地运用合同,这样才能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交易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就合同效力的涵义以及合同的成立和生效,与合同效力之间的相互联系予以分析。 【关键词】合同效力合同有无效合同的撤销法律后果 前言 合同的效力是合同对当事人所具有的法律的约束力,使合同具有法律效力是当事人订立合同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合同法对合同的成立和合同生效规定了统一的要件,同时当事人也可以约定合同生效的特殊要件,只有符合法定条件或约定条件的合同才具有法律效力,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合同,被认定为无效合同,未具备约定条件的合同成为不生效的合同。因此,合同的效力问题是合同法中的核心问题。本文就合同效力的涵义以及合同的成立和生效,与合同效力之间的相互联系予以分析。并阐述合同的一般生效要件和特别生效要件,以及附条件和附期限合同的特殊内容。并介绍导致合同无效或被撤销的各种行为和情况,对合同无效或被撤销后的法律后果作以说明。 一、合同及合同效力概述 (一)合同的效力 合同的效力。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涵义和理解。广义的合同效力,是指合同的一般法律约束力,它存在于合同自成立至终止的全过程,合同的有效与无效及合同的效力未定中所称效力均指此意,狭义的合同效力,指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的约束力,它存在于合同自生效至失效的全过程。 合同的一般法律约束力,广义的合同效力指合同的一般法律约束力,它是法律赋予合同对当事人的强制力,即当事人如违反合同约定内容,即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包括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约束力是当事人必须为之或不得不为之的强制状态这种约束力或来源于法律,或来源于道德规范或来源于人们的自觉认识。来源于法律的约束力,对人们的

毕业论文开题详细报告中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doc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的理论意义与现实 意义 本毕业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鼓励员表现出抑制性进谏行为,研究结论可以为组织管理实践提供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第一,员工与直接上级的高质量关系能促进员工的抑制性进谏行为,那么组织管理实践中实施措施来培养员工形成与直接上级的高质量关系非常重要。从更为广泛的角度来讲,则说明工作团队的直接上级对员工抑制性进谏行为的表现有重大影响。因此,从直接上级的角度来看,本研究结论对组织管理实践的启示有三点: 首先,直接上级可以培养与员工的高质量关系(例如burrisetal.,XX),这能减少员工进谏前的顾虑,激发其表现出更多的抑制性进谏行为.其次,直接上级对进谏者的反馈也值得考量,合适的行为反馈反过来会鼓励员工的抑制性进谏行为,例如领导者即使不采纳意见也要对员工表现出进谏行为给予肯定,反之则会挫伤员工进谏的积极性。最后,组织开展面向领导者的培训课程,让领导者明白团队成员的多样性看法和观点对于团队运作的价值,使领导者养成对员工进谏的接纳态度。 第二,建立高水平的团队认同意义重大。建立员工对团队的认同感是一个长期的不能间断的任务,从员工新加入团队开始

到长期在团队工作的整个过程,都要不断强调员工的认同感。尤其是当新员工加入团队时,他们经历的组织社会化(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过程对于团队认同的塑造是 至关重要的(hogg,XX)。成功的组织社会化过程会让员工第一时间把团队身份纳入到自我概念中,为员工更深入的认同团队起了锅定作用。在随后长期的团队互动过程中,管理者也不要忘记加强个体对团队的认同感。这时,开展团队集体活动、设置共同的团队目标等可以强化个体的团队认同(mael & ashforth, 1992)。 第三,自我审查会妨碍员工抑制性进谏行为的产生,现实组织中管理者应采取措施创造积极开放的氛围来提升员工的心 理安全感(kahn, 1990),减少员工的自我审查。只有当个体感知到所处的工作环境中有着积极的进谏氛围时,才可能经历少的自我审查过程,从而利于进谏行为的发生。为了激发团队内的抑制性进谏行为,工作团队要努力建立支持员工"与众不同"行为的团队氛围。 本毕业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本研究为抑制性进谏研究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证素材,其理论意义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组织内的员工往往对周边工作环境、工作流程或者是团队内的任务分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心知肚明,虽然私底下他们总是对这种种的问题议论纷纷,但是不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领导者面前,我们都鲜少看到员工进谏的身影(milliken et al.,

企业合同管理论文3篇

企业合同管理论文3篇 第一篇 一、合同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必要性 1.增强合同管理是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需要。企业开展经济活动 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离开企业合同管理,企业合同管理自始至终存有 于企业的经济活动中,而且合同管理与众多的方面都有着不可分割的 联系,例如:企业目标规划的制定、经营策略的安排、生产产品的情 况等。一旦没有对企业的合同管理引起充足高的重视水准,就会造成 企业战略上的失误,使得行动与目标严重脱离,造成事与愿违、南辕 北辙的后果,或者是签订了合同却置之不顾,以上几种情况将直接降 低企业的利润空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会遭到损害,严重者将遭受 破产或被兼并的风险。所以,企业不仅应该重视对合同的签订与管理,更应该切实的履行合同的相关内容,不要因为管理不当而遭受经济损失。 2.增强合同管理是法治经济的客观需要。要想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发展与进步,一个重要前提依据是保证市场中竞争的有序性、公平性、合理性,而健全的法律法规最能够确保竞争秩序。企业之间进行 经济交易和合理化的竞争都必须遵守《合同法》的相关内容。企业对 合同的管理强度提升若干层次,对各种经济活动的管理与调节就会变 得更加高效,出现违背法律制度的概率就会降低,进而就会增强自身 的核心竞争力,在国家的法律规范下开展经营管理。 二、企业合同管理现状及存有的问题 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时间不是那么的长,所以合同 管理在我国的发展水平和受重视水准都不是那么高,与发达国家相比 有着较大的差距,完善企业的合同管理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为什么 这样说呢?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很多的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增强 企业合同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所在,并出现了规范合同管理的

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1.王明 论文中的主要问题: (1)摘要字数大概在300-500之间,摘要和关键词之间的空格数有具体的要求(见学院模板要求) (2)关键词是在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而不是一个句子 (3)目录没有按要求排版 (4)文中第二部分-中国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内容较少 (5)文中内容排版不整齐,文中标点符号不一致 (6)参考文献不够(见学院模板要求) (7)我不是教授 2.翟永锋(问题较多) (1)没有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目录 (2)正文字体没有按照要求来 (3)你是直接从网上拷贝下来的内容,因为底色都没有经过处理 (4)无参考文献 (5)内容排版重新做 3.王友德 文章打不开,你用的不是Widows下的WORD进行编写的 4.王文超(总体来说,不错) (1)目录排版的间距不对 (2)1.1节开始字体不对 (3)只有标题才加粗(第一章中的问题) (4)如果文中有图,一定要在内容中写出什么如图x-x所示,然后在图下写出x-x,并说明是什么图 (5)总结的内容有点少 5.裴彦良(总体来说,不错) (1)摘要内容少,缺关键词之间的符号 (2)如果一章中只有一节内容,就不要单独表一节了,如你的5.1去掉这个标题。 (3)内容中有的段首不是空两格,文中不能随便出现空行 (4)字数有点多,汽车新技术的发展,你写的全是未来的技术吗? (5)我的名字写错了 6.吴亚辉(内容排版有问题) (1)目录排版不对 (2)内容排版有很大问题,不能随便空行,哪一级标题首行不缩进,哪一级缩进,缩进几格这些都要按照学院的模板进行修改 (3)无总结、参考文献、致谢 7.刘飞 你的内容很不错,尽量把你按模板格式写好的发给我 8.孟晓明 (1)摘要内容少,关键词多,具体参见学院模板的要求 (2)无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3)目录没有排版,而且从你的目录中看不到三级标题,一篇文章最简单也得有一到三级标题的。 (4)正文应该是从网上下载的,因为保留了网络的格式,你没有通过记事本过滤一下

《名利场》的现实意义初探的论文

《名利场》的现实意义初探的论文 摘要: 是19 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的代表作,这部伟大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以幽默、讽刺、旁白等叙事手法陈述故事,通过愉快活泼的对话刻划人物,采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揭露当时英国上流社会尔虞我诈的种种丑态,使作品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奠定了萨克雷在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名利场》;现实主义;幽默;讽刺;旁白 abstract :vanity fair written by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is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his masterpiece,through which he established his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inthenovel , thakeray profoundly exposes the social evils and reality of the times through realism and satire.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some explorations of the novelps elements of realism and satire that contribute much to its great success. key words :vanity fair ;realism;satire ;humor ;narration thackeray said :the aim of the tragedy and poetry is to invoke various feelingsmuch emphasis on“nature and truth”.its writing style is so masculine , felicitous , humorous and pleasant that unless to very obtuse perceptions , one fair is written not how it can fail of being attractive. particularly its artistic features are more uniqu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other contemporary european writers.“the art of the novel is to express nature , to conv ey truth ———[1] actions and languages of the characters are of heroic characteristic. thusheputs under the guide of this principle,hismasterpiece vanity ⅰ in my eyes , the first artistic feature of vanity fair is its realism. it is prominently manifested in terms of characterization. the triumph of thackeraypsartofcharacterizationishisrealism. drawn from persons actually known to him. thus it is said that amelia sedley is drawn after his own wife ,and sydney morgan suggested as the origin for rebecca (becky) sharp[2] . his characters are neither god nor devil , but real human beings with common human joys and sorrows , virtues and weaknesses. this is the reason for their vitality , they are solid figures of flesh and blood and not merely lifeless abstractions. realism is manifested by the effective use of physical details. they are never presented in isolation , but in their milieu , both social and physical. thackerayps morality is more realistic , nearer to nature than that of dickens. there are no poetic justice , no sudden conversions and no artificial trying of the loose ends at the end. the wicked sufferers , and their suffering come quite naturally and convincingly. at the moment of their highest achievement , their success turns out to be dust and ash. becky sharp succeeds in marrying rawdon , but her success becomes pointless in her mouth when sir pitt proposes to her and she realizes that she has committed an error of judgment. dobbin is a gentleman , who succeeds in marrying amelia , but realizes that the price is not worth having. amelia wastes the best years of her life in nursing the memory of her husband , and then comes to know that he was not worthy of her devotion at all. in the end ,both the good and the wicked achieve only a limited success. ameliaps success and happiness is not much greater than that of becky. the morality inferred in this novel i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of dickens. however , thackerayps too frequent moral comments often strike a jarring note , and introduce an element of artificiality. the artistic and imaginative reality is to be frequently violated by the intrusion of a different order of reality. rawdon cheats at cards and they — becky and rawdon —pendants — miss briggs and raggles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