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区别与共同点

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区别与共同点
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区别与共同点

2011年1月15日星期六//加入收藏//设为首页☆☆晚上好!☆☆

欢迎注册登录

?分栏模式

?论坛

?搜索

?一中电视台

?即时留言

?帮助

?导航

?默认风格

?uchome

?jeans

?christmas

?greenwall

?fervor

?fashion

?blue

?brown

?gray

?green

?greyish-green

?orange

?pink

?purple

?red

?violet

?剑侠风

定陶一中? 『高一Ⅱ级部』?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之比较

返回列表回复发帖

穆斯林

正式写手

楼主

打印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09-11-25 11:34 | 只看该作者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结构与产业结

构”之比较

问题研讨“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结构与产业

结构”之比较

马世伦山东定陶一中274100

在学习高一思想政治过程中,无论是在大纲版第四课< 产业和劳动者>,还是在新课标版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中,都出现了学生平时经常听到、但学过之后仍旧难以区别的概念,

如,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本文就这

两对概念作出分析,希望能给大家以帮助。

一、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都是反映宏观经

济的总量指标,但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

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

和,它是反映经济活动的综合性指标,其增长率也就是经济增长率。

国民生产总值(又称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

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指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

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总和价值。

②统计范围不同:GDP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只要其经济活动是领土范围内,不管是本地居民还是外地居民都要计算在内;GNP是按国民原则计算的,只要是本国居民,不管生活在本国还是外国,其经济活动收入都要计算在内。国内生产总值是“领土”概念,国民生产总值是“生产要素”概念;国内生产总值是“生产”概念,国民生产总

值是“收入”概念。

③数额不同: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自国外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支付给国外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国外净要素收入=来自国外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一支付给国外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所以国民生产总值(GNP)则等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加上国外净要素收入。由此可见,在经济封闭的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在经济开放的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国外净要素收入。

(2)联系

GDP和GNP两者都能全面反映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总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评价经济社会发展规模的重要综合指

标。

二、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

(1)区别

①含义不同:

经济结构,就是指组成国民经济的各种产业、各个地区、各种经济成分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经济结构反映的是一种宏观经济关系。产业结构也叫国民经济部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个产业的组合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反映的是一种中观经济关

系。

②内容不同:

经济结构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等。产业结构包括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比例关系以及各部门内部构成的比重

等。

③影响形成的因素不同:

影响经济结构形成的因素很多,一般是由国家(地区)的经济制度、科

技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社会对最终产品的需求和人民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是经济技术长期发展的结果,而经济制度对经济结构的形成变化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一般有以下几类:需求结构,包括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比例,社会消费水平和结构、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投资水平与结构等;资源供给结构,有劳动力和资本的拥有状况和它们之间的相对价格,一国自然资源的秉赋状况;科学技术因素,包括科技水平和科技创新发展的能力、速度,以及创新方向等;国际经济关系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有进出口贸易、引

进外国资本及技术等因素。

④衡量是否合理的标准不同:

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适合本国实际情况;能否充分利用国内外一切有利因素;能否合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能否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能否有力地推动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是否既有利于促进近期的经济增长又有利于长远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能合理利用资源,个产业部门是否协调;是否能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是否能提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机会,是否能推广应用先进的产业技

术,是否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等。

⑤调整要求不同:

经济结构调整要求,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国民经济中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和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对比关系和结合实际状况进行调整,藉以改善各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比例关系,利用技术进步的主导作用,促使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向前发展。当前我国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充分考虑世界科技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重组的趋势,着眼于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对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具体要求是: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学技术,生产优质高效产品,开发新品种,满足市场多种需求;完善资产结构,对资产进行改组,改变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组建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优化地区结构,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实施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实施小城镇战略,提高我国城市

化水平。

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提高

和改善第二产业,使之适应加速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的要求;积极

发展第三产业,提高服务业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加速发展信息产业,

大力推进信息化。当前我国根据产业状况,正在优化产业结构。目前

我国三大产业发展仍然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

产业发展滞后,所以调整完善产业结构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工

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使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2)联系

①内在统一。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影

响社会产品结构状况,是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关键环节。

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经济结构优化了,也有

利于产业结构的完善。

②意义相同。只有调整经济结构、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才能进

一步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有效

收藏分享评分

回复引用

订阅TOP

admin

管理员

沙发

发表于 2009-11-25 21:19 | 只看该作者

这么酷个网名啊

回复引用

TOP

返回列表

定陶一中论坛 ( 备案/许可证编号: 鲁ICP备10017958号 )|联系我们

|Archiver|WAP GMT+8, 2011-1-15 22:22, Processed in 0.051873 second(s), 5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

2020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与建议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与建议 摘要: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以科技创新的视角探讨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采用1995-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结合河南创新驱动发展及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的问题,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讨论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最后提出以科技创新促进河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正处于经济加速发展阶段,但较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制约了全省经济效率和增长速度的提高,产业结构性矛盾仍是河南面临的突出问题,调整经济结构、转换发展方式是河南当前的重点工作。现阶段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薄弱,大多数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实力。 一、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工作,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2016年研究与发展试验(R&D)经

费投入达到494.2亿元,是2006年79.8亿元的6.19倍;科学技术支 出资金达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7%。近年来,河南科技实力显著 提升,逐步发展并形成了超硬材料、新能源客车、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盾构等在国内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产业,培育出了一大批掌握核心 技术的行业龙头企业。2016年,河南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29%,同比增长2.0个百分点。河南省专利的国内申请受理量和申请授权量均大幅增长。2016年在国内申请的有效专 利数达148862件,为2007年的11.17倍。创新驱动战略发展成效显著。尽管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但目前大部分科技创新指标 仍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和我国科技发达省份,整体与创新驱动产业结 构转型升级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河南省创新人力资本相对数量不高,关键性人才不足。2016年河南省 拥有科技相关人员24.99万人,每万人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仅 23人,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上海、广东、江苏等省份差距明显, 也远低于周边省份。河南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短缺问题已经严重 阻碍了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二,河南省创新资金投入 总量与先进省份仍有差距,且支出结构有待改善,支出效率有待提高。据统计,近几年河南省科技经费投入虽然有所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 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投入强度和人均R&D经费上河南省仍属于 薄弱地区。2016年河南省研发(R&D)经费投入总额为49.42亿元,在全国位列第10位,投入强度仅为1.23%,远低于全国的2.11%。企业 科技创新经费不足的问题依然严峻,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未能得 到有效解决,有利于创新的金融生态环境还在建设之中。第三,科技 创新产出尤其是知识产权申请量大幅增长,但质量亟待提高。2016年,河南省申请发明专利9.5万件,比2004年增长15倍,占国内申请的 比重由2002年的2.26%上升至2.86%。2016年河南省发明专利授权 4.9万件,比2004年增长14.8倍,占国内授权的比重由2002年的 2.19%上升至 3.02%。由此可见河南省专利数量快速上升,但缺少全球 知名的品牌,特别是制造业的知名品牌更少;国内专利数量大幅增长 的同时,国际专利数量较少,知识产权及科技创新产出质量亟待提高。第四,产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创新能力偏低。河南省各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 赵梓希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130410131 赵梓希 【摘要】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后的一些历史重大事件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其影响,以便于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变化重大历史事件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较低回落后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 1952—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52年的50.95%下降到2014年的9.17%,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 1952—2014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极增到下降再增,改革开放后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52年的20.88%上升到1960年的44.37%,随后下降到1968年的31.05%,后再次上升。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2010年来有小幅下降,截止14年达42.72%的水平。但总体来讲自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 1952—2014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前期平稳后期逐步上升趋势。从1952年的28.16%下降到1978年的23.94%,随后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48.11%。(其中在1984年,2013年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运用以浙江为例

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 2011年1月 20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运用——以浙江为例 姜塍林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重庆,400067) 摘 要: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机遇及挑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很大程度的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又快又好的发展。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当前我们应该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通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产业结构作为资源转换器的效能和效益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就必须在产业结构协调化基础上推进高度化以巩固发展我国经济。因此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 关键词: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1—0202—02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原理 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过程以达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从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它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主要依据产业技术经济关联的客观比例关系,遵循再生产过程比例性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使各产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它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 同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有机统一。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Willian Petty ,1623—1687)最先研究了产业结构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olin Clark ,1905—1989)揭示了以第一次产业为主向以第二次产业为主、继而向以第三次产业为主转变,人均收入变化引起劳动力流动,进而导致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 ,1901—1985)对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作了进一步探讨,阐明了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产业间分布变化的一般规律。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 配第、克拉克、库兹涅茨、钱纳里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一般而言,随着人均GDP 的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将逐步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将首先上升,当人均GDP 达到一定水平时,随着非工业化阶段的来临,又会逐步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则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产业结构之所以以这样的规律演进,是因为不同产业的生产效率不同,而逐利的本质驱使资本不断地从效率低的产业向效率高的产业流动,从而不断地从总体上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率,进而促成了经济的持续不断的增长。 产业结构的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分工的深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技术进步,社会需求的变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的变化,引进外资和对外贸易等等。产业结构的演变首先是分工和专业化不断深化的结果。一方面,专业化和分工一起,决定产业结构演变的自然进程。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社会经济活动可分解成为由各个人执行的各个基本操作单位。一旦不同的基本操作能由不同的人来执行,分工就出现了。在分工条件下,人们将有关的技术运用于某一基本操作过程,逐步掌握并能熟练执行这一基本操作,从而实现专业化。有分工就有与之相应的专业化。专业化与分工一起,使得某一产品的生产由某一企业来完成,使同类产品的生产由某一行业和部门来完成,也使得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具有单一性和多样性。于是,由专业化与分工决定的生产要素在各个企 业、行业和部门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就在单一性产品和多样性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变化还同技术进步相联系。首先,技术进步可以改变某一部门或产业的生产技术体系,使该部门或产业同其他部门或产业的技术关联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生产要素在各部门或产业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其次,技术进步通常表现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产品的发明和利用,这就必然要把社会生产活动引向新领域,从而扩大了分工的范围,促使专业化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导致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的出现,引起生产要素在各产业和产业部门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再次,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使劳动力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这种转移必然伴随物质生产资料的转移,引起其它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从而打破原有生产要素在各产业和产业部门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形成新的产业结构。最后,技术进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提高人均产出水平和收入,从而打破了原有的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分工、专业化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深化,产业结构会在产业宽度、产业深度、产业形态、产业融合、产业投入产出比例等方面朝着深度、广度和规模经济的方向优化升级。 三、以浙江产业机构调整为例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浙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是省委对浙江产业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浙江实现新一轮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的战略抉择,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和基本途径,只有建立三次产业不断优化和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现代产业体系,才能实现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转变,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一)以科技依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浙江经济发展的脊梁。要挺直脊梁就要不断增强浙江工业的产业层级和竞争力。主要是以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推动产业向高端发展,重点在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提升产业集群、培育大企业和提高中小企业组织化程度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实现由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改变。 目前,浙江主要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浙江海洋资源丰富,临海面积辽阔,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应充分依托港口资源发展现代大工业,改变工业结构偏轻偏小的不足。要加快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加强宁波、温州、台州、嘉兴、舟山这5个沿海城市临港产业布局的协调互动,努力使临港工业形成规模、形成品牌、形成优势。在产业选择上,主要是加快发展以炼油、乙烯为龙头的炼化一体化项目,突出发展石化中下游项目,延伸发展石化产业链,把浙江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石化基地。统筹规划船舶工业发展,推动船舶骨干企业与国内外重点

专题产业升级和优化

历年真题回顾 学业水平测试2015年 (二)读长三角都市圈相关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南岸,铁矿资源丰富,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城市之一。 45.2012年长三角都市圈部分城市的三大产业结构显示,上海、杭州、南京的第________产业比重超过50%,表明这些城市具备了较强的现代服务功能;多数城市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表明该地区仍然是我国重要的___________基地;舟山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6.在长三角都市圈中,马鞍山市的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分析马鞍山市发展钢铁工业的区位优势。(3分) 学业水平测试2014年

(四)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9分) 材料一:浙江省山地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70%,河流和湖泊众多,耕地面积有限。 材料二:在产业结构研究中,常运用区位商来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所谓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比率。区位商越大,表明该部门在全国同行业中的竞争力越强。 46.由图l可见,在三大产业中,浙江省的产业在全国该产业中具 有优势。(1分) 47.浙江省农业中渔业的区位商是2.4,分析浙江省渔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区位条件。 (2分) 48.浙江省工业部门中最薄弱的是哪一行业?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第6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20200719190143)

必修二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黄宇英 课程标准: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 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重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难点: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表现 社会类型:从生产关系角度被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从生产力角度被划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请根据已学知识,将下列空白处补充完整。 传统经济结构 社会类型:经济形式:生产方式:对外关系:经济政策: 变动一: 材料一:自道光年间(1821-1850 ),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 郑观应《盛世危言》材料 根据材料一、二和课本知识,概括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 1、 2、 3、 【题目】(2015 ?全国I卷)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 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 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 中国土布质量粗糙 B. 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 【题目】(2016 ?全国I卷)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 材料三19世纪40年代外商在中国开办的企业简表

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分析报告书

产业结构及区域经结构分析 一、产业结构优化 ) (一)产业结构变动的测度(见教材P 172-173 (二)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说来,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包括数量比例关系由不协调走向协调的合理化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层次不断向高层次演进的高度化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质就是要实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产业经济协调稳定、高效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时点上有不同的优化内容。目前,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 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所谓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产业之间内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在能力。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是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高,从而产业结构就越合理。反之,结构关系越不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低。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意义在于: (1)是社会再生产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2)是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3)是一国经济进入新的成长阶段的客观要求; (4)是迎接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大调整挑战的迫切需要。 3.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目标主要有: (1)各产业间相对地位协调。

(2)产业间关联方式协调。 (3)供给和需求在数量与结构上协调。 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性衡量标准主要有: (1)能够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以及国际分工的好处,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组合。(2)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3)能取得较高的整体经济效益,并能保证社会有效需求的满足。 (4)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度量,主要考虑产业之间的协调程度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也就是说主要是对要素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耦合程度的一种衡量。就这种耦合而言,研究者一般采用结构偏离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行衡量,其公式为: 公式中, E 表示结构偏离度 Y 表示产值 L 表示就业 i 表示第i产业 n 表示产业部门数。 根据古典经济学假设,经济最终将处于均衡状态,各产业部门生产率水平相同。由于Y / L可以用来表示生产率,因此,当经济均衡时, Yi/ Li= Y / L,从而结构偏离度E = 0。同时,Yi/Y可以用来表示产出结构, Li/ L 表示就业结构,因此,结构偏离度E 同时也是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耦合性的反映。结构偏离度E值越大,就表示经济越偏离均衡状态,产业结构越不合理。由于经济非均衡现象是一种常态,在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形更为突出,因此,结构偏离度E 值是不可能为0的。而且,结构偏离度指标将各产业一视同仁,忽视了各产业在经济体的重要程度并不相同这一事实,同时绝对值的计算也为研究带来不便。因此,在很多后来的研究中,人们又引入了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又称泰尔熵,最早是由泰尔( Theil and Henri,1967)提出的,一些学者曾经将之用于地区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其实,泰尔指数也是一个很好的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说课稿(讲稿)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说课稿 殷美玲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下面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 1.教材分析 2.说学情 3.说教学方法 4.说教学过程 5.板书设计 6.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在结构上,它上承《工业革命》,下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并与必修1的《鸦片战争》相连。在内容上,主要分析的是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的侵华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由经济结构的变动必然会引起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的变化,让学生感受近代的经济现象,体验中国的经济近代化,从而更好的融入到现代化建设中去。 根据课标以及本课特点,我对本课教学目标做了设定。 1在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学习,我要让学生理解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基本史实,分析探究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辩证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以图文资料,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分析。之后设置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和辩论,让学生辩证的看待和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小组讨论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展现了以学生为本教育的理念。达到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以及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全面客观的评价历史事件的目的。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教学,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艰难,让学生领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以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唤起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在对本课的教学目标的把握上,其中在知识与能力上的目标为基本达到,逐步深化过程与方法,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情感上,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自觉地去为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为了达到预定目标,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而难点呢,是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历史本质,学会一分为二辩证的看待和评价洋务运动。 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现在来说说学情。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具备一定的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文献综述》论文纲要

论文纲要 题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理论综述 张晨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2010级世界经济研究生) 学号:20100210018 一、文章主要内容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始于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的研究,目前,在世界金融危机蔓延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缺乏动态性研究,优化升级基准与指标体系不相匹配等问题凸显出来,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究现状与方法进行回顾、整理、归纳、分析。以期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对维持经济持续增长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归纳以后,我们认为进行基础理论再研究,开展优化升级,进行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和培育支持体系研究,将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二、研究背景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根据产业结构的特征,结合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优化升级出最佳产业,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积极、主动、有效的战略行为。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各地区在“十一五”规划中,都纷纷提出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各自的龙头产业。尤其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重点研究课题,很有必要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的回顾,查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系统分析,从而促进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进一步研究。 三、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发展回顾 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主要是以国家层面的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在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Walt Whit man Bristow ,1916 — 2003) 曾经出版过《经济成长的阶段》。他通过研究各国经济发展效率之中存在的差异,发现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某种行业部门,在每个阶段,甚至在一个比较成熟并继续成长的发展阶段中,都存在一些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结构发展的部门,并称这些部门为行业领头羊,从而描绘出经济成长阶段的依次更替与部门依次变化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罗斯托同时认为,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正是这些在产业部门中占主导地位的行业迅速扩大的结果。 (二)美国人赫希曼(A.O.Hir schman)是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也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资源的稀缺性,企业家缺乏和平衡增长的不可行性等原因,从而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资本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重点发展一部分拳头品牌产业,并以此逐步扩大其他产业结构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三)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在对发达国家与政府的各个经济成长阶段进行研究时,发现产业结构的存在,并对产业结构的特征和作用进行了论述,指出了优化

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典型例题 一、下表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七年内,国内部分产业就业人数的变化(单位:万人),读表回答问题。(共10分) 、表格中各产业七年内就业人数减少最多的是业;按三大产业划分,该产业属于第产业;该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将向第、产业转移。 2、表格中就业人数增加较多的产业部门大多属于密集型产业。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的纺织业带来生机,我国纺织业有力的产业区位条件主要是(至少答两点): 4、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纺织业逐步向地区转移,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科技的不断进步,东部沿海地区传统产业将逐步被密集型产业所取代,第产业比较将大幅提高。 答案:1、农一二三2、劳动3、纺织原料生产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4、内陆技术(知识) 三 解析:该题要求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所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必然发生产业结构的转移,经济发达地区原来较低层次的产业逐渐转移到发展地区;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和产值将明显增加。 二、下图反映某假想区域的产业的现状和规划中的未来情景。在科教投入加大、 人的创造力提高、电脑网络不断改善、知识交流日益通畅的条件下,政府的服务职能强化,企业之间及其与科教机构之间联系加强,工业经济将向知识经济转化。据此完成下列要求:(10分) (1)将区域的现状和未来相 比() A.知识流动的速度大体相近 B.技术融合的程度大体相仿 C.产业部门大体对应升级 D.对外开放的程度大体相同 (2)回答:①从现状到未来, 劳动人口职业转化的主要趋 势是向______转化。

②未来创造财富的生产要素中最主要的是______。 ③大众服装加工业和计算机装配业在未来区域中消失了,因为这些产业的主要布局因素是______,需要向______的地方转移。 答案:(1)C (2)①服务业②知识或智慧③劳动力拥有廉价劳动力解析:本题试图表现的是由于计算机及软件业的发展带来的科技、工业革命及产业的升级换代,可谓紧密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从图中联线表达的含义来看,并未体现什么“速度”、“程度”问题,而是表现了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化、产业部门的对应升级的趋势。图中与各产业联系的中介是“工商、金融、专业中介和社区服务业”,这表明未来劳动职业转化多向服务业方面发展(传统就业岗位较缺乏),而创造财富的生产要素是以计算机和软件业为代表的知识与技术。该假想区域的服装加工业和计算机装配业可能转向劳动力廉价的地区,因而在本地区可能消失。 三、分析全国与上海市产业结构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2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一系列产业调整战略,目前正在为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面努力。 上海市不同时期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课程标准: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学习要求: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表现,洋务运动的基本概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表现; (2)理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原因; (3)探究洋务运动的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分析、表格梳理、问题探讨、情境创设等方式学习、认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列强入侵客观上推动中国的近代化,但也打断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近代化。 (2)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固守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实现民族的独立自强。 学习重点: 1、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特点。 学习难点: 洋务运动的评价。 学习过程: 变动一:“瘦死的骆驼”——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合作探究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材料三: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产品出口情况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三,谈谈你对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含义的理解。

(3)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并指出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变动二:“挣扎的帝国”——洋务运动的兴起 [自主学习一] 阅读、梳理教材: [合作探究二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曾国藩《复陈购买洋船炮折》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函》材料三: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形,铁路四达,果足恃欤?——郑观应材料四:洋务运动顺应世界潮流,为缩小中外差距做了最彻底的努力,实现了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缓慢地朝资本主义方向挪动,客观上为中国的独立和进步积累着物质力量,向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李时岳材料五: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企业,一为“分洋商之利”,以保护利权,并获得饷源;同时也为军用工业所需金属原料和煤炭燃料可以由自己创办的这些工业得到供给,减少对外国依赖……培养人才与工业企业和新式海军等事业的需要相适应,在洋务运动期间还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洋务运动史》(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的目的,并指出其为实现目的所采取的措施。 (2)有人说,“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也仅仅只迈出了第一步”,结合材料二、三谈谈你的认识。 (3)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和行为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请结合材料一、四论证该观点。

高中历史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_教案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原因、表现。 ②识记洋务派代表;洋务运动的内容;理解洋务企业的性质;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和影响。 ③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原因、影响和特点。 ④探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分析、讨论图文资料,情景再现;创设情境,阶级分析法;对比分析,情景、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列强的入侵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另一方面为中国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②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 ③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重点突破:通过史料的列举及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得出结论。 2、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难点突破:通过对洋务运动的描述推论出原因及影响。 3、确立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高一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规律、 历史知识储备等综合因素确定的。 【教学方法】 鉴于学生的历史学习现状,采用教师引导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教师最后进行引导和评析。整个课堂形成一种师生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的场景。 【教学过程】(45分钟) 【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男耕女织是中国自然经济的生动写照”及黄梅戏《天仙配》唱词。)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张图片,这张图片在书中的第40页也有。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特征与写照,它成为中国平民百姓对幸福生活的一种理想追求。“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正是这种经济模式的生动写照。自然经济有着较强的稳定性,因而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但自然经济是与落后的生产力相联系、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将解体。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和经济结构变动的相关内容。 【板书】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重点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破解资源环境制约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目标要求,都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将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作为未来5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是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所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而扩大消费需求,是调整需求结构的关键环节,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根本途径。因此要不断增强消费拉动作用。不断提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突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要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发展。 突出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为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提供了新的动力,科技重大突破和创新会极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我国要赶上和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就必须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竞争的关键在人才,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关键。 突出优化社会管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然带来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必须进一步优化社会管理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和重要动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推进基本公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热点专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热点背景扫描]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工业化、信息化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标准和道路有所不同。我国现在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 (2)信息化是指农业、工业、服务和科学技术等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现代化的过程。(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动力。) (3)相互关系: ①信息化在工业化发展中产生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必须积极推进信息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离开了信息化的工业化,不是现代化的工业化。) ②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对信息化发展提出了应用需求。因此,必须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离开了工业化的信息化,将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 ③只有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为一体,才能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完成工业化的历史性任务。(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主体。) 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及其特点(“新”在何处?) (1)含义: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工业化,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业化,是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即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2)特点(“新”在何处?) 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相比,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新”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信息技术和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在完成工业化任务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而不是把信息化的任务推向未来。)②“新”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控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实现工业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性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西方发达国家在加速工业化发展的时期,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严重的污染,以后为治理环境付出的代价太大。) ③“新”在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绝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以牺牲就业为代价来实现工业化。我们既要注重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人力资源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 3、十六大报告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论述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影响分析

南京邮电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专业统计实务 学生姓名孙学涛 班级学号Z12160352 指导教师黄犚 指导单位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 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设计(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并表示了谢意。 论文作者签名:孙学涛 日期:年月日

摘要 随着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结构问题与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分配间的关系日趋明显。中国作为拥有者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已经进入低生育率国家的行列,但是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结构的不健康正默默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因此,依据目前中国人口结构的现状分析人口结构中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会很有意义。 本文主要运用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的相关数据资料和有关参考文献,利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对搜集的数据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人口结构变化对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加以处理、归纳和分析。 关键词: ABSTRACT Key words: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环境 1.2选题的目的 1.3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变量分析 2.1人口结构的概念 2.2人口结构变化的变量分析 2.2.1人口增长率变化情况分析 2.2.2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变化情况分析 2.3经济增长的变量分析 2.3.1人均GDP年增长率的数据分析 第三章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3.1建立分析模型 3.2参数估计 3.3模型统计检验 3.3.1拟合优度检验 3.3.2 F检验 3.3.3本章小结 第四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4.1研究结论 4.2政策建议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

产业调整带动创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认为中国当前最大的经济问题是产业发展的不均衡,与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不相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新的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带动就业。 我国经济在经过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但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明显的问题。因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人口大国,近年来,就业压力加大,而且每年都有新增就业人数,与此同时却没有相应的工作岗位可以提供,给社会的良性发展埋下隐患,容易引起社会的不安定,与我国的发展理念不相符。站在我个人的角度看,经济的发展却没有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导致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原因。 当前,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吸纳就业人数很强,这一点我觉得国家应提供相应的鼓励措施,从互联网这个新兴产业入口寻求突破,以一个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就业人数,缓解国家的就业压力。其实,我国的互联网经济发展也有一段时间了,而且发展也较好,只是和实体经济相比,规模方面相对小很多。但近年来发展的异常迅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也带动了很大一批人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形成良性循环。2014年最令人瞩目的一件事就是阿里巴巴在美国成功上市,其IPO融资规模也创造了历史,世界再一次把眼光看向中国,马云在成为中国首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很多个千万富翁,成为很多人的偶像。从阿里巴巴的成功不难看出,寻找一个新的消费点一个新的产业可以有很好的发展的,网购也成为很多人的选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坐在电脑前轻轻地点下鼠标,你就可以轻松的买到你想要的东西,减少了很多的成本。每年的11.11也成为购物狂欢节,每年的11.11的单日消费记录都被刷新,人们的消费理念在逐步改变,网店取代实体店的说法也被广泛提起。 以阿里巴巴为例,第一:从就业的吸纳能力上看,其创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淘宝,天猫的网店有数千家,并且因为其门槛较低,网店的人数有增加的趋势。因为中国是个庞大的市场,消费能力巨大。只要你的产品好,就不用担心自己的产品没人买。正如郎咸平教授所言,实体店的投资大,而且还有很多税收,并且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其回收成本时间也较长,门槛较高,对于大多数人而言,

浅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应对目前面临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资源消耗偏高、服务业落后等的挑战,我们应当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以我为主,综合利用全球技术资源的能力;加强重要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相伴随的结构转换和升级过程,普遍具有以下特点:(1)在经济总量中,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继成为增长的主导产业。(2)一些高速增长行业相继出现,带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3)资金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的行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使整个经济向着资源节约和技术、知识密集的方向推进。由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中国经济在整体上正向着资源节约型的方向转变。2000年与1980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6.3倍,而能源消耗仅增长了2.2倍。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弹性系数降为0.4。1980年,每万吨标准煤消耗仅能产出国内生产总值750万元,到2000年,同样的能源消耗,能够产出GDP 2 182万元。中国20多年的实践表明,在很大程度上,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只有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民经济才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许多有利条件。然而,今后结构优化升级将面临一些新的变化: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技术约束更加明显,有些方面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开放带来的结构升级空间减小。这些因素的出现,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新的思路和战略。 首先,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前些年,我们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特别是大量利用了全球技术资源,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然而,在大量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同时,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没有能够同步提升。虽然中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总体上看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2004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中国在关键技术上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都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则在5%左右。在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中国的发明专利累计授予量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甚至落后于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其次,重要资源国内供给压力加大。目前,中国资源能源消耗仍然偏高,能源供给仍然很紧张,部分地区频繁出现了供电紧张问题。石油进口大幅上升,2004年,中国进口原油12 272万吨,比2003年增长34.8%,成品油进口3 788万吨,增长34.l%。经济增长面临的资源能源约束加大。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能源的产出效率显著低,表现为单位能源消耗生产的GDP较低。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1年,中国每千克石油当量能源消耗仅能生产的GDP为1.04美元,同年,日本为8.02美元,美国为4.39美元,阿根廷为4.66美元,巴西为2.75美元,墨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