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研究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研究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研究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研究

梁振洁

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09级生物工程1班广州 510006

摘要:抗逆转录病毒药是一类于治疗逆转录病毒(主要是HIV)感染的药物。其作用是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的复制,保存和恢复免疫功能,降低病死率和HIV相关性疾病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艾滋病的传播。

关键词:HIV,抗逆转录病毒药物,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

前言:

在近日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南非流行病模拟与分析中心主任布莱恩·威廉姆斯表示,通过测试每一个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并且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对这些高危人群进行治疗,可在5年后阻止所有新的感染发生,并在40年内彻底根除艾滋病这个全球“顽疾”。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大幅降低人类血液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浓度,另外,除了保护人们免受艾滋病病毒侵袭之外,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还能降低个体的传染性,即艾滋病患者将艾滋病病毒传播给他人的能力。威廉姆斯称,人们最大的希望是不仅利用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挽救艾滋病患者的生命,也希望这种疗法能够减少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通过这种途径,或许能在10年内阻断艾滋病病毒的传播并将与艾滋病有关的肺结核的发病率减少一半,在40年内消灭这两种传染病。

1.1艾滋病的发病机理:

HIV病毒为逆转录病毒,所以遗传信息存在于两个相同的RNA单链模板中。该病毒能结

合人类具有CD

4+受体的细胞,特别是和 CD

4

T辅助淋巴细胞相结合,还能与神经细胞表面的

半乳糖神经酰胺结合,逆转录酶可将病毒RNA逆转录为DNA,然后DNA再与人类基因相整合。病毒DNA序列被感染细胞及其子代细胞终身携带。

HIV进入人体后能选择性地侵犯有CD

4受体的淋巴细胞,以CD

4

T淋巴细胞为主。当HIV

的包膜蛋白gp120与CD

4T淋巴细胞表面的CD

4

受体结合后,在gp41透膜蛋白的协助下,HIV

的膜与细胞膜相融合,病毒进入细胞内。当病毒进入细胞内后迅速脱去外壳,为进一步复制作好准备。最近研究表明,HIV进入细胞内除CD

4

受体外,还需要细胞表面的蛋白酶同gp120的V3环发生相互作用才能完成。

HIV病毒在宿主细胞复制开始,首先二条RNA在病毒逆转录酶的作用下逆转为DNA,再以DNA为模板,在DNA多聚酶的作用下复制DNA,这些DNA部分存留在细胞浆内。进行低水平复制。部分与宿主细胞核的染色质的DNA整合在一起,成为前病毒,使感染进入潜伏期,经过2-10年的潜伏性感染阶段,当受染细胞被激活,前病毒DNA在转录酶作用下转录成RNA,RNA再翻译成蛋白质。经过装配后形成大量的新病毒颗粒,这些病毒颗粒释放出来后,继续

攻击其他CD

4T淋巴细胞。大量的CD

4

+T淋巴细胞被HIV攻击后,细胞功能被损害和大量破坏

是AIDS患者免疫功能缺陷的原因。

2.1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大体上是按照药物抑制逆转录病毒生存周期的不同时期来分类的。因此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大体分类如下:

逆转录酶抑制剂(RTI) 通过抑制逆转录酶的活性来靶向抑制病毒DNA的合成。

蛋白酶抑制剂 (PI)通过抑制蛋白酶的活性来靶向抑制病毒的组装。HIV使用蛋白酶来分裂初始的蛋白来组装最终的新的病毒体。

融合抑制剂(Fusion inhibitor)阻止HIV通过融合细胞膜来进入和感染细胞。

整合酶抑制剂抑制酶的整合,整合酶对病毒DNA整合入感染细胞非常重要。

研究中的抗逆转录病毒新药

今年的第9届美国抗逆转录病毒会议(西雅图)着重介绍了很多正处于研发阶段的、对HIV感染具有良好治疗远景的药物,它们包括:Tenofovir、DPC083、TMC125、Schering-C、AMD3100、BMS806,和S-1360等。

2.1.1核苷类抗逆转录酶抑制剂

此类药物均为双核苷,通过阻断病毒RNA基因的逆转录过程,阻止病毒双链DNA形成,使病毒失去复制的模板。核苷类药物阻断HIV-1早期阶段的生命周期,以降低病毒的复制率。NRTIs被HIV易感细胞摄取后,在宿主细胞内被磷酸化,形成具有活性的三磷酸化合物,这些核苷在病毒RNA逆转录过程中被掺入互补DNA。从而干扰了新合成的DNA链的进一步延伸,使逆转录过程终止。由于改类药物仅能防止HIV易感染的初始感染,因此对已经感染的细胞没有抗病毒作用。

Viread

是最新获得FDA批准的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在小规模的Ⅱ期单药研究中,Tenofovir使10名患者的HIV病毒载量在21天内均匀下降了1.5log copies/ml。在降低病毒载量方面的疗效可以与利托那韦(RTV)的单药治疗相媲美。下一步的问题就是含有Tenofovir的三联方案是否与现行的三联方案具有相当的疗效。

2.1.2非核苷类抗逆转录酶抑制剂

NNRTs是一类化学结构完全不同,但具有同样的比厄够作用机制的化合物,能特异性抑制HIV-1.这类化合物的共同特点是:1、高度抑制HIV-1.对HIV-2和其他逆转录病毒无抗病毒活性;2、通过与酶活性点附近的p66疏水区结合而抑制逆转录功能,而非HIV-1逆转录酶底物竞争抑制剂;3、毒性小,不抑制其他的DNA多聚酶;4、该类药物间没有交叉的抗药性,与核苷药物间也没有交叉耐药性,并且与核苷类药物间还具有协同的抗病毒作用;5、单独应有易引起耐药性。

DPC083

作为一种NNRTI类药物,它被以为是依非韦伦的化学改良产品。它可以与2种核苷类药物组成三联方案,用于以前从未接受过NNRTI药物治疗的患者。在它与2个NRTI组成三联方案的I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接受过抗逆转录病毒(ARV)治疗的患者中,有72%的人可以将HIV病毒载量控制在400copies/ml以下;而在从未接受过ARV治疗的患者中,将HIV 病毒载量控制在50copies/ml以下的患者则比例高达79%。

另外,DPC083抗NNRTI耐药性突变的能力优于依非韦伦,而且CNS副作用和皮疹的发生频率也略低于依非韦伦。

TMC125

是“第二代”NNRTI类药物,在设计上增加了与逆转录酶(RT)耐药突变活性部位相结合的化学结构。两项I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经过7天的治疗,TMC125可使对依非韦伦(施多宁)表型耐药的患者体内的HIV病毒载量降低0.89log copies/ml。而单药治疗时,TMC125可在7天内将以往从未接受过ARV治疗的患者体内的HIV病毒载量降低 1.92log copies/ml。TMC125在降低病毒载量方面的疗效,与另一项研究中由FDA批准药物组成的五联方案相似。它的主要副作用是头痛和腹泻。

2.1.3蛋白酶抑制剂(PIs)

HIV-1在淋巴细胞内经逆转录酶作用后,进入细胞的染色体,形成前病毒,之后惊蛋白酶的作用而进一步晚上病毒结构。HIV-1蛋白酶是一个有pol基因5'端编码含99个氨基酸,二倍体旋光对称C(C

)的天冬氨酰二聚体蛋白。PIs模拟HIV-1多蛋白被蛋白酶水解

2

部位的构型,在感染细胞内与gag-pol融合多蛋白竞争与蛋白酶结合,从而降低和抑制了蛋白酶的活性。也就是说,PIs是阻断HIV在复制过程中所必需的蛋白质,从而完全阻遏HIV

的复制。PIs可进入包括外周血在内的多种组织器官而发挥抗病毒作用,因而疗效深入持久。但值得注意的是,PIs口服生物利用低,长期用药会出现毒副作用甚为明显,且不少HIV毒株已产生了对PIs的耐药性。

常用蛋白酶抑制剂有saquinavir(SGC),indinavie(IDV),ritonavir(RTV),nelfinavir (NFV),lopnavir/Ritonvir

2.1.4细胞融合抑制剂

细胞融合抑制剂是通过阻止病毒与白细胞等免疫细胞接触融合而发挥作用的。HIV并度与宿主细胞受体今日细胞是一系列复杂的过程。病毒的外壳有着不同的蛋白分子,它与细胞膜表面不同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然后融合并进入细胞内。阻断HIV-1进入细胞有两个靶点。

T淋巴细胞或辅助受体;二是以病毒膜蛋白为靶点,多一是以细胞膜为受体为靶点,如CD+

4

数抑制剂敢于gp120与辅助受体的结合过程。

AMD-3100

AMD3100是一种CXCR4协同受体抑制剂。该受体在晚期HIV感染的合胞体诱导表型中占上风。一项I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该药固然对非合胞体诱导的病毒没有活性,但它可以抑制具有双重趋向性的CXCR4病毒分离株。经过为期10天连续24小时给药,1名具有SI 表型,CXCR4受体占上风的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下降了0.89log copies/ml。目前该药已暂停进一步研发。

BMS806

BMS806是一种gp120融合抑制剂,该步骤是HIV病毒与淋巴细胞融合的第一步。目前只有相关的离体研究,其结果显示出该药对A、B、C和D亚型HIV病毒都具有广泛的抑制活性,相对而言,对E、F、G和O亚型病毒的活性稍弱。此药物可以扩大现有的临床治疗选择,增强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效果。

2.1.5整合酶抑制剂

S-1360

S-1360是一种HIV整合酶抑制剂,可以通过引起整合酶结合部位的变异在体外显示出抗HIV活性,并可与NRTIs、NNRTIs和PIs产生协同作用。整合酶抑制剂的靶目标是整合酶,HIV就是利用该酶将自己的遗传物质整合到受感染的细胞中。美国目前正在开展几项有关S -1360的I和II期临床试验。

整合酶抑制剂最具治疗潜力的特点是,可以在体外抑制多种对现有药物耐药的临床分离株,从而为那些已经没有治疗选择或是选择无多的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

3.1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新发展:

针对对单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和毒副作用,可以所有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中筛选一批药理性能好、疗效好高且毒副作用小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组成联合治疗方案,即所谓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俗称“鸡尾酒疗法”。这是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研究的新方向。

HIV病毒在短短的1.5天里,完成了进入细胞,复制遗传物质,组装新病毒,释放感染其他细胞的过程。HIV病毒再从RNA到DNA逆转录的过程中缺乏纠正错误的酶。在这种短周期中的高错误率使病毒的突变十分迅速,带来了HIV病毒高的遗传突变率。多数的变异与亲代病毒相比没有优势,但有些突变继承了亲代的优势,让病毒更容易抵抗人体的免疫系统和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防御。病毒的活性越高,对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耐药性越强,因此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联合用药对于压制HIV病毒繁殖,对抗病毒的抗药性是十分重要的。

3.2.1用药基本原则:、

1、联合用药,至少使用3种药物;

2、终身用药;

3、监控治疗以防治疗失败减少的毒性反应;

4、治疗失败,则写一个治疗方案至少加入两种新药,最好选择1种新级别的药物。

5、确保患者明了用什么要及合适用药;

6、注意药物间互相拮抗作用。

3.3治疗成功与否的标志

3.3.1 治疗成功

(1)病毒载量下降,至少要比开始治疗时下降>1.0log,理想的是达到测不出的水平。

细胞稳定或上升。

(2)CD

4

(3)从开始治疗的3个月没灭有艾滋病相关的治病出现。

3.3.2 治疗失败

(1)病毒载量下降<1.0log或者出现2次连续升高0.5log以上。

细胞下降。

(2)CD

4

(3)在开始只治疗的3个月后出现新的艾滋病相关治病。

3.4联合用药

3.4.1联合用药的优点;

1、延缓或阻断因变异产出的耐药性并减轻药毒性,增强患者的耐受性;

2、减少艾滋病相关的治病,改善症状;

3、具有抗病毒复制多环节靶向作用。使抑制病毒复制作用增强,并能起到协同作用,使抗

病毒能力加强。

3.4.2用药配伍

通常是1级和2级药物配合

①2个NRTI+1个PI;②2个NRTI+1个NNRTI;③ 2个PI+1个NRTI;④ 2个PI+1个NNRTI。

另外,在选用配方的时候,要注意药物间的拮抗。药物间的拮抗会增加毒性或减低疗效表3-1 1418例患者的AZT和AZT+ddI治疗对比

AZT AZT+ddI 未发展成AIDS或死亡的百分比 66% 7%

1个月时病毒载量下降的百分比 68% 97%

注:数据源于Delta 表3-2 1156例患者应用2种和3种药物治疗对比

AZT+3TC AZT+3TC+Indinavir

未发展成AIDS的百分比 89% 94%

1个月时病毒载量下降 0.6 log 2.3 log

2个月时病毒载量下降百分比 75% 99.5%

细胞上升数 40/mm3 121/mm3

10个月时CD

4

注:数据源于INCAS 参考文献:

[1]徐连芝,吴昌明.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简明艾滋病临床诊疗手册,2006;128:155

[2]李继唐,李伟瑞,周笑梅.现行抗逆转录病毒的化学合成药.艾滋病的历程与防治新进展,2005;82:105

[3]周先志,赵敏.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病毒化学药物治疗.艾滋病治疗新技术2005;186:195

[4]Jay.A.levy(美国)著,邵一鸣等译.HIV和AIDS发病机理,科学出版社,2000

[5]世界卫生组织. Scaling up retroviral therapy in resource limited settings [2006-01-17].

[6]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维基百科

[7]家庭医生保健网2011

[8]彭译.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大中华健康网2011

[9]Sandstiǒm E(著),王军(译).治疗艾滋病药物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外国医学,1986;5:226

尔雅防艾健康教育试题及答案

一、 单选题(题数:5,共 10.0 分)
1
目前艾滋病治疗方法中最经典最有效的疗法是( )。
2.0 分
?
A、
抗病毒治疗
?
B、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ART(鸡尾酒疗法)
?
C、
对症治疗
?
D、
激素治疗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至少( )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通报辖区学校学生艾滋病疫情情况。
2.0 分
?
A、
每周
?
B、
每月
?
C、

每年
?
D、
每半年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
坚持安全性行为包括很多方面,其中( )是底线。
2.0 分
?
A、
禁欲
?
B、
固定性伴侣
?
C、
拒绝肛交
?
D、
正确使用安全套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2013 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艾滋病治疗起始时间应提早到患者 CD4 细胞计数少于( )个/立方 毫米的时候。
0.0 分
?
A、

350
?
B、
400
?
C、
450
?
D、
500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A
5
2015 年 12 月 1 日是第( )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活动主题仍为“行动起来,向’零’ 艾滋迈进”。
2.0 分
?
A、
25
?
B、
26
?
C、
27
?
D、
28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艾滋病医案】民间中草药简便高效根治艾滋病

【艾滋病医案】民间中草药简便高效根治艾滋病 德文韦德 民间中医中草药简便高效根治艾滋病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中医发展基础研究”课题组组长贾谦教授在中医战略书中为民间中医鸣锣开道,申报不平,讲了公道话,为民间中医出了一口气。百年来对民间中医的打击、压制、排挤,甚至采取消灭的态度,给中华民族医带来了极大的抹杀。不然的话,世界关注的艾滋病,在中国民间中医早就得到解决了。看了中医战略书,知道了天下还有敢想敢干的七路民间中医,冒着非法行医的罪名和被感染的风险,进入艾滋病高发区,无偿的给患者治病。有600名患者获得了显著疗效,他们的行动给我树立了榜样和鼓励,增强了我对治疗艾滋病的信心。我在用民间中医中草药简便高效根治艾滋病的问题上,就有人取笑过我,说世界上还没有谁能研究发明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凭你民间中医的几味草药能根治艾滋病,简直是异想天开,想必是癞**想吃天鹅肉罢了,谈何容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抱着不服气的心态,十几年来刻苦学习勤奋钻研,要为中华民族争口气,弘扬祖国五千年的中医学优良传统,为民间中医生辉,有了这种精神支配,参阅古今中草药典籍,寻找能杀灭艾滋病毒的中草药,终于在临床实践研究中,找到了几味

能有显著杀灭艾滋病毒的主要药物。中草药在历来的温病和慢性病的治疗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草药临床于艾滋病的治疗中,也有着不可思议的神奇疗效,抗艾滋病活性较强的中草药,能消炎杀菌,益气活血,又能提高和调节免疫功能,达到治愈艾滋病的目的。艾滋病毒在机体内蔓延速度快,死亡率高,至今无满意治疗措施,引起全人类的重大关注,现在不得不把治疗艾滋病的希望寄托在民间的中草药上。 一、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自然过程 1、血液传播 输入带有艾滋病毒的血液和血制品,骨髓和器官移植,以及共有带有艾滋病毒的注射器和针头。 2、性传播 以异性性交为主要的传播途径,或西方国家同性恋的传播方式。 3、母婴垂直传播 婴儿在母体内是血脉相连的直接感染和遗传。 要正确认识艾滋病,不要对艾滋病产生恐惧,实践证明对艾滋病人的一般接触,握手,拥抱,共乘交通工具,公用游泳池,马桶,门把,电话及餐具,唾液,蚊虫叮咬是不会产生传染艾滋病毒的。

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的机遇与挑战

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的机遇与挑战 西方人研究出来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明显提高了艾滋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但同时它也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就为我国传统的中医药学提出了挑战,怎样将中医治疗方法应用到治疗艾滋病中,这就需要研究和从事中医学的专家、学者进行探究实验,使得我国中医药在治疗艾滋病中贡献一份力量。本文主要阐述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局限性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所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标签:中西医;艾滋病;治疗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于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关于艾滋病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重大突破,如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及免疫功能的重建,但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药物副作用的强烈及抗病毒药物与其他药物的互相作用等,这就给我国的中医药学应用于艾滋病治疗提出了挑战,使其在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个抗逆转录病毒药物—齐多夫定(ZDV)问世,它用单一的核苷类逆转录抑制艾滋病毒或艾滋病,降低了与艾滋病相关的死亡率、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齐多夫定能够抑制艾滋病的进展速度,但对患者的存活率并没有较大的作用,而且随着治疗周期的加长,其效果也在不断下降。在1996年,美籍华人科学家何大一博士提出联合用药的方法,即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这为治疗艾滋病取得重大突破。 2 抗病毒治疗的局限 尽管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有效的延缓了疾病的进展速度、降低了艾滋病相关的死亡率、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改善了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降低传染的几率等方面取得了革命性进展,然而,它不可以抑制病毒和在长时间使用药物的过程中也有种种不足。以下是其局限性。 (1)抗病毒药物的副作用 在早期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副作用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严重时出现呼吸受阻、发热、精神障碍等全身症状。在晚期治疗过程中,常见的有心肌病、胰腺炎、末梢神经炎、脂肪代谢障碍、高胆固醇血症、胰岛素抵抗等等代谢并发症与形态的改变。 (2)抗病毒药物的抵抗性 HIV是一种对药物产生强烈地抵抗的病毒,它的逆转录酶在复制过程中的错

抗HIV药物种类

抗艾滋病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这类药物可作为RT(HIV在转录DNA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酶)的底物或竞争性抑制药阻止病毒的复制。这类药物主要分为以下5类。 核苷类 核苷类为最早发现的HIVRT抑制药。叠氮胸苷(AZT)是1987年在临床上最先使用的抗HIV药物,单一或二联治疗HIV感染。由于这种治疗通常在6个月内即出现明显的耐药性,而且对机体的免疫重建不佳,因而很少取得疗效。目前临床应用的新药有齐多夫定(zidovudine)、拉米夫定(lamivudine)等双脱氧核苷类。主要治疗AIDS及其相关综合征,减少机会性感染,但仍无法根治AIDS,且大多数有严重不良反应,需长期或终身用药。 非核苷类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药代表药为地拉韦定(delavirdine),该药与其他抗HIV药合用治疗HIV感染,包括新近感染而无症状的患者。另外,奈韦拉平(nevirapine)也为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药,对对核苷类敏感或耐药的HIV病毒均 有活性。近期研究发现在产妇分娩时和婴儿降生后一次性给予奈韦拉平,即可获得与AZT一样的阻断效果,而费用却低廉得多。 蛋白酶抑制药 蛋白酶抑制药1995年蛋白酶抑制药经临床试用后取得成功,其应用标志着AIDS患者生命和生活质量出现了转折。代表药有沙喹那韦、利托那韦(ritonavir)和吲哚那韦等。该类药物与核苷类联用可有效地抑制HIV复制,并减少不良反应。 侵入抑制药 侵入抑制药是一种新的实验性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本类药物以干扰HIV与宿主细胞的粘附融合而达到抗病毒的作用。目前处于研究阶段的药物有T20和BMS806。 整合酶抑制药 这类药物的研究仍处于起始阶段。核苷酸类是第一类与整合酶作用的药物,其代表药物是齐多夫定单核苷酸,另外还有二酮类、硫氮硫扎平类、咖啡酰基衍生物类、Lamellarina20硫酸盐类、苯乙烯喹啉类等部分处于研究阶段的药物。 免疫调节药物 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和丙种球蛋白等,都具有抗病毒、抗细菌感染和增强免疫调节的作用。其中白细胞介素2还可使患者淋巴细胞数增加,改善人体免疫功能。近年来,重组人生长激素在促进生长、营养支持、代谢调理方面的显著效果使其在AIDS治疗 中倍受关注。此外已建立的免疫功能抑制的动物模型证明生长激素在免疫力增强和T细胞之间相互调节中也有一定作用,故其在AIDS治疗领域有着广阔的研究应用价值。

介绍欧洲医药品管理局治疗HIV感染药物临床试验指导原则

介绍欧洲医药品管理局治疗HIV感染药物临床试验指导原则 审评三部熊燃李娅杰 摘要:由于国内HIV感染率的不断上升,抗HIV药物可能成为今后研发热点。本文概述了欧洲医药品管理局抗HIV感染药物临床试验的指导原则,希望对国内抗HIV药物临床试验有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抗HIV感染药物指导原则 由于世界HIV感染率的不断上升,抗HIV药物的研发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目前国内抗HIV药物临床试验的经验尚不多。2005年9月欧洲医药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 Evaluation Agency,EMEA)发布了抗HIV感染药物临床试验的指导原则。本文对其中的总体要求、人体药理学、探索性研究、确证性研究、特殊人群等方面进行了简介,为临床试验提供借鉴。 1.研究设计的总体方面 由于HIV高突变率,目前认为治疗上至少应联合使用3种活性药物。尽可能减少药物开发阶段的任何不恰当的治疗。单一疗法的创新药评估,必须限定在最短期的剂量探索性研究阶段。 为使偏倚最小化,研究应随机且尽可能双盲。但在一些双盲不能实现的特殊情况下,研究开始前应考虑研究方案的科学合理性。 1.1 研究病人 由于治疗无效和难治病例对治疗的迫切需要,如果在临床开发阶段新药有较好开发前景,鼓励在这些病人中进行尽可能早的临床试验。法规可批准早期仅限于这些病人的适应症。根据受试药的特点,可考虑在初治和曾经治疗过的患者中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在药物开发阶段应当尽早考虑确证性试验设计。还应进行药物遗传学差异的利弊权衡评估。 如在儿童中进行临床试验,试验前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数据应该已在成人中很好建立;当HIV合并感染丙肝和乙肝时,新化合物的安全和有效性的研究应在这些病人中进行;另外,推荐在肝、肾功能损害病人中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以收集药物全面的安全有效性信息。1.2 治疗结果的评估和补充研究 由于高效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的实施,病毒载量和CD4+ T细胞计数在研究中已经作为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有效性的普遍接受的终点指标。此外终点指标还应包括与HIV相关的临床事件分析。 1.2.1 病毒载量

艾滋病患者抗癫痫药物与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联合使用的专家共识

艾滋病患者抗癫痫药物与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联合使用的专家共识 艾滋病在中国人群的感染基数大、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统计,大约2.6%-6.1%的艾滋病患者会发生癫痫。针对这一部分人群,抗癫痫药物(AEDs)与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RV)联合使用是重要的治疗手段。而多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和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AEDs与ARV间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可影响药物疗效。目前,国内尚无AEDs与ARV联合使用指南。本文组织我国癫痫研究领域的专家,通过文献复习、参考国外资料及相关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和临床现状,制定该专家共识,为AEDs与ARV 联合使用提供指导。 1 艾滋病的流行病学 据中国卫计委、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截至2011年底《中国共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78万人,其中艾滋病患者15.4万人,中国人群的感染率为0.058%;2011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8万人,且近年来有逐年上升趋势。在艾滋病患者尸检中,约70%-80%合并有神经系统病变。30%-40%艾滋病患者生前合并有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其中10%-27%患者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2.6%-6.1%的艾滋病患者并发癫痫,并在发病初期接受AEDs治疗(三个III类研究,n=434100550)。 我国对艾滋病患者提供的一线免费ARV药物治疗包括核苷类逆转录

酶抑制剂(NRTI)齐多夫定、司他夫定、拉米夫定、去羟基苷;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奈韦拉平和依非韦仑。另外还有一些自费药物,如蛋白酶抑制剂(PI)洛匹那韦、利托那韦、阿扎那韦、拉替拉韦等。 2 AEDs与ARV的联合应用时的相互作用 当艾滋病患者合并癫痫时,需同时服用AEDs。然而许多AEDs与ARV 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国外多个研究报道(IV级研究)患者的AEDs浓度在ARV治疗启动后发生改变。例如,具有酶诱导作用的传统AEDs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可降低通过细胞色素P450系统代谢途径代谢的NNRTI和PI的有效剂量,导致抗病毒治疗失败、临床疾病出现进展及出现ARV抵抗。另外,使用降低AEDs血药浓度的ARV时,可降低AEDs的治疗效果、妨碍癫痫的控制。AEDs与ARV相互作用时,还可以通过提高任一药物的血药浓度而增加其毒性。而且有效的艾滋病治疗需要终身服用至少3种药物,部分艾滋病患者还需要使用酶诱导药物治疗肺结核。因此,合理的联合使用AEDs与ARV对合并癫痫的艾滋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血清HIV病毒载量常被作为艾滋病患者接受ARV治疗后重要的疗效评判指标。ARV治疗浓度不足时HIV病毒的抑制率较低,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衰竭,CD4+T细胞减少、临床进展和机会性感染增加,也易导致ARV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在研究酶诱导的AEDs与ARV相互作用时,血清HIV病毒载量可作为评判AEDs是否影响酶诱导药物的有效指标。

2017智慧树艾滋病性与健康章节满分答案

?对应章节第一章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 2017-12-10 23:59 ?题目数5 ?总分数 10 ?说明: ?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6 ?第1部分 ?总题数:5 ? 1 【单选题】(2分) 艾滋病是艾滋病病毒侵入_____系统引起的疾病? A. 消化系统 B. 血液系统 C. 免疫系统 D. 神经系统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2分 2 【多选题】(2分) 学习艾滋病、性与健康课程的意义有______。 A. 可以了解艾滋病防治知识,提高防范意识和能力。 B.

可以学会理解和尊重,关心艾滋病患者,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活动。 C. 可以更好理解科学使命与科学精神,投身艾滋病防治等科学研究。 D. 可以了解各国与艾滋病、性和健康有关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正确答案是:A,B,C 查看答案解析 3 【判断题】(2分) 艾滋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是:A 查看答案解析 4 【判断题】(2分)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从外表看上去与常人无异。 A. 对 B. 错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2分 5 【判断题】(2分) 目前还没有治愈艾滋病的药物,也无有效的疫苗。 A. 对 B. 错 正确 ?对应章节第二章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 2017-12-10 23:59 ?题目数11 ?总分数 22 ?说明: ?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18 ?第1部分 ?总题数:11 ? 1 【单选题】(2分) 我国90年代卖血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关键因素是 A. 卖血者不安全的性行为 B. 输入混合的血液 C. 采血人员业务知识低 D. 有些人吸食毒品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2分 2 【单选题】(2分) 男男性行为者易感染艾滋病病毒,是因为 A. 性取向与异性不同 B. 有些人吸食合成毒品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研究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研究 梁振洁 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09级生物工程1班广州 510006 摘要:抗逆转录病毒药是一类于治疗逆转录病毒(主要是HIV)感染的药物。其作用是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的复制,保存和恢复免疫功能,降低病死率和HIV相关性疾病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艾滋病的传播。 关键词:HIV,抗逆转录病毒药物,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 前言: 在近日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南非流行病模拟与分析中心主任布莱恩·威廉姆斯表示,通过测试每一个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并且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对这些高危人群进行治疗,可在5年后阻止所有新的感染发生,并在40年内彻底根除艾滋病这个全球“顽疾”。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大幅降低人类血液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浓度,另外,除了保护人们免受艾滋病病毒侵袭之外,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还能降低个体的传染性,即艾滋病患者将艾滋病病毒传播给他人的能力。威廉姆斯称,人们最大的希望是不仅利用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挽救艾滋病患者的生命,也希望这种疗法能够减少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通过这种途径,或许能在10年内阻断艾滋病病毒的传播并将与艾滋病有关的肺结核的发病率减少一半,在40年内消灭这两种传染病。 1.1艾滋病的发病机理: HIV病毒为逆转录病毒,所以遗传信息存在于两个相同的RNA单链模板中。该病毒能结 合人类具有CD 4+受体的细胞,特别是和 CD 4 T辅助淋巴细胞相结合,还能与神经细胞表面的 半乳糖神经酰胺结合,逆转录酶可将病毒RNA逆转录为DNA,然后DNA再与人类基因相整合。病毒DNA序列被感染细胞及其子代细胞终身携带。 HIV进入人体后能选择性地侵犯有CD 4受体的淋巴细胞,以CD 4 T淋巴细胞为主。当HIV 的包膜蛋白gp120与CD 4T淋巴细胞表面的CD 4 受体结合后,在gp41透膜蛋白的协助下,HIV 的膜与细胞膜相融合,病毒进入细胞内。当病毒进入细胞内后迅速脱去外壳,为进一步复制作好准备。最近研究表明,HIV进入细胞内除CD 4 受体外,还需要细胞表面的蛋白酶同gp120的V3环发生相互作用才能完成。 HIV病毒在宿主细胞复制开始,首先二条RNA在病毒逆转录酶的作用下逆转为DNA,再以DNA为模板,在DNA多聚酶的作用下复制DNA,这些DNA部分存留在细胞浆内。进行低水平复制。部分与宿主细胞核的染色质的DNA整合在一起,成为前病毒,使感染进入潜伏期,经过2-10年的潜伏性感染阶段,当受染细胞被激活,前病毒DNA在转录酶作用下转录成RNA,RNA再翻译成蛋白质。经过装配后形成大量的新病毒颗粒,这些病毒颗粒释放出来后,继续 攻击其他CD 4T淋巴细胞。大量的CD 4 +T淋巴细胞被HIV攻击后,细胞功能被损害和大量破坏 是AIDS患者免疫功能缺陷的原因。 2.1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大体上是按照药物抑制逆转录病毒生存周期的不同时期来分类的。因此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大体分类如下: 逆转录酶抑制剂(RTI) 通过抑制逆转录酶的活性来靶向抑制病毒DNA的合成。 蛋白酶抑制剂 (PI)通过抑制蛋白酶的活性来靶向抑制病毒的组装。HIV使用蛋白酶来分裂初始的蛋白来组装最终的新的病毒体。 融合抑制剂(Fusion inhibitor)阻止HIV通过融合细胞膜来进入和感染细胞。 整合酶抑制剂抑制酶的整合,整合酶对病毒DNA整合入感染细胞非常重要。

卫生检验检疫 国境卫生检疫案例分析

第五节卫生检疫案例分析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卫生检疫案例的分析方法; 2.掌握卫生检疫的工作程序 二、案例介绍及问题讨论 【案例一】 2007年4月13日晚22时45分,从马来西亚吉隆坡至福州的MF852航班上,一名旅客引起了入境检验检疫通道上工作人员的注意,该旅客身材消瘦、面容疲惫、神情紧张,入境时填写了《出/入境健康申明表》,但未申报任何疾病与症状,体温检测正常,经现场医学巡查人员初步询问,该旅客称没有异常情况。在该旅客的行李过“一机两屏”检查时,发现其携带4瓶未知名的片剂药品,经检查询问,该旅客承认自己是HIV感染者,携带的是抗HIV药品,检验检疫工作人员随即将该旅客带到现场诊验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检查。 [问题讨论1] 1.艾滋病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传播? 答:性接触传播、经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 2.对该旅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既往病史、接触史、接触范围、生活史、现病史、手术史、相关临床症状体征检测、病例-对照研究、实验室研究。 据检验检疫工作人员调查发现,该旅客多年前(具体时间不详)有怡游史,曾有一位较为固定的女性性伴侣,该女性身体健康,每次性行为均使用避孕套,2001年2月到新加坡打工,入境时被新加坡当局查出感染HIV,次日即返回吉隆坡,自检出HIV后,就未有过性行为,一年后在家人的劝说下才到医院就诊,进行抗病毒治疗至今,期间未到过其他国家地区旅行。家人中未发现HIV感染者和AID患者。否认有同性恋(双性恋)史、吸毒史、性病史、输(供)血史、手术史等及其他危险性行为,2004年7月曾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一家美容院做过纹身。 实验室检查结果:采静脉血应用ELISA、PA和WB检测,HIVⅠ型抗体阳性。 [问题讨论2] 3.HIV病毒感染后潜伏期多长?艾滋病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潜伏期长短不一,可短至不到1年,长达15年,平均8年。 艾滋病临床表现:不明原因发热,关节疼痛,免疫力降低,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红斑样皮疹,恶质病,血小板减少,神经系统症状,严重机会型感染和继发性肿瘤等。 4.对该旅客要进行哪些医学检查以确定是否为HIV感染者? 答:进行血清学检查进行确认:(1)分离病毒;(2)抗原检测:ELISA检测p24抗原;

我国现在已经能够生产抑制hiv复制的药物

我国现在已经能够生产抑制hiv复制的药物 HIV(艾滋病病毒)为逆转录病毒,而逆转录酶缺乏校正修复功能,因而HIV的变异频率非常高。直到21世纪还没有针对HIV的特效治疗方法,用于治疗HIV感染的药物只能控制病毒复制,不能彻底清除病毒。 2018年美国FDA宣布批准中裕新药((TaiMed)的艾滋病药物Trogarzo(ibalizumab-uiyk)上市,作为一种全新的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治疗现有多种疗法均无法起效的成人HIV感染者,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近十年来第一个新作用机制的艾滋病毒药物(且不需要每日给药),也是美国FDA在2018年批准的首款创新生物药。 Trogarzo (ibalizumab-uiyk)是由中裕新药创制、药明生物协助生产的创新药物,是首例在中国生产、并得到美国FDA批准进入美国临床试验的无菌生物制剂,该药是一种静脉滴注的人源化免疫球蛋白G4单克隆抗体,它与CD4+ T细胞受体的第二个胞外区域结合,阻止HIV病毒入侵这些细胞,和PRO140类似都是一种“病毒侵入抑制剂”,但不同于市面上已经使用过的药物的其他结合位点,这种药物的出现可以让那些对目前自己治疗方案产生耐药的患者在接触到致 命数量的病毒之前,将其加入到治疗方案。Trogarzo曾获得美国FDA 颁发的突破性疗法认定、优先审评资格、快速通道资格、以及孤儿药资格。 虽然大多数艾滋病毒携带者可以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逆转录 病毒药物成功治疗,但过去曾服用过10种或更多的抗逆转录病毒疗

法的患者中有一小部分患有多重耐药性艾滋病毒,限制他们的治疗方案,并将其置于与艾滋病毒相关的并发症和进展到死亡的高风险中。在一项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在现有的疗法中额外加入Trogarzo的治疗后,只要短短一周,大部分患者血液中的HIV-RNA 水平就有显着下降。24周后,43%的患者其HIV-RNA水平依旧得到了抑制。 美国FDA药品评估和研究中心的抗病毒产品部副主任Jeff Murray 博士表示:“Trogarzo作为新型抗逆转录病毒疗法里的首款新药,既能给已接受多种治疗方式并产生耐药性的HIV感染者带来新的选择,也能给那些没有接受艾滋病治疗的病人带来巨大的好处,新疗法有望能改善他们的预后。”

强效抗逆转录治疗对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的动态影响

强效抗逆转录治疗对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 细胞的动态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强效抗逆转录治疗对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的动态影响。方法分析25例患者在治疗前(DO)和抗逆转录病毒(HAART)治疗第3、6、12个月时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CD+4T 淋巴细胞百分率的动态变化。结果 AIDS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CD+4T 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指标间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t=24.98、t=11.61,P均<0.001)。25例患者DO前根据CD4+T淋巴细胞数量分为Ⅰ组(<100个/μL)、Ⅱ组(100~200个/μL)、Ⅲ组(>200个/μL),经3、6、12个月HAART 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各组与DO前比较:Ⅰ组P均<0.01、Ⅱ组CD+4T淋巴细胞P<0.05、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指标P>0.05、Ⅲ组P均>0.05。Ⅰ组DO前CD+4T淋巴细胞、CD+4T 淋巴细胞百分率指标最低,经12个月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CD+4T 淋巴细胞百分率指标增加最为明显。有关CD+4T淋巴细胞绝对数的增加比较:Ⅰ组与Ⅱ组、Ⅲ组比较,P均<0.01;Ⅱ组与Ⅲ组比较,P>0.05。结论 HAART能有效回升AIDS患者CD+4T淋巴细胞数量,提示HAART治疗对CD+4T淋巴细胞数量越低患者疗效越为显著。丁国祥(1960~),男,回族,河南籍,主管技师 【关键词】人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患者 CD+4T淋巴细胞强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流式细胞技术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 changes of AIDS patients CD4+ T cell absolute quantity and percentage with HAART continuously to suppress effectively HIV replication process. Methods Totally 25 AIDS patients were included .During HAART (including DO, M3 ,M6 ,M12), the number of CD4+ T cell absolute quantity and CD4+ T cell percentage in AIDS patients blood were detected with FCM. Results There are very quite difference in the CD4+ T cell number and percentage of AIDS patients group and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t=24.98、t=11.61、P<0.001). 25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CD4+ T cell quantity on DO: group I (< 100/ μL), group II (100 ~200/μL), group III (> 200/ μL). After the initiation of M3, M6, M12 HAART, including the CD4+ T cell counts and percentages of CD4+ T cell in these patients were improved gradually, each group was compared with DO: group I(P <0.01),group II CD4+ T cell (P < 0.05), CD4+ T percentages( P>0.05),group III (P >0.05). After 12 months treatments, the improvement response in group I was most remarkable even with the lowest CD4+ T cell count and the CD4+ T cell percentage on DO. group I compares with group II and III (P < 0.01), group II compares with III group (P > 0.05).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3-03-05T13:38:11.2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9期供稿作者:秦小超[导读] 从1995年Ho D.D.最先报道HIV抗病毒治疗成功案例,以后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临床疗效得到了肯定。秦小超(广西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感染病科广西玉林 537000)从1995年Ho D.D.最先报道HIV抗病毒治疗成功案例,以后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临床疗效得到了肯定。目前,人类已经有约30种抗逆转录药物构成的有效疗法,尽管迄今为止仍未能成功研究出彻底清除患者体内HIV 的方法及其治疗药物,也未获得有效预防HIV 感染的疫苗,但如果联合用药,它们能够挽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生命,使病毒感染者活得更健康,更有品质。但现实情况是, 开始接受治疗时患者免疫功能已经严重受损,机会感染存在、药物不良反应、病毒耐药性等等问题往往导致患者依从性下降,成为影响HAART实施和抗病毒治疗成效的主要原因。因此,除致力于研发新型抗病毒治疗药物外,探索适合的治疗管理模式、寻求开始抗病毒治疗最佳时机、使用便于应用的药物剂型、最佳药物组合方案、预防或减轻药物不良反应、预防抗病毒药物耐药性的发生等方面问题还有待解决。现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新进展回顾如下: 1 抗HIV药物研究 1.1回顾齐多夫定(zidovudine 或AZT)是第一个有效的抗HIV 药物,于1987年被美国FDA批准上市。该药属于核苷类抗逆转录酶抑制剂,能显著地减低病毒载量和恢复CD4+淋巴细胞的数量。但是,在临床应用中,由于HIV极易出现耐药病毒株,因此治疗效果并不理想,AIDS患者的生命未能显著延长。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非核苷类抗逆转录酶抑制剂(如奈韦拉平、依非韦伦)和蛋白酶抑制剂(茚地那韦)研发成功,以及“鸡尾酒”疗法的应用,AIDS 的治疗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1.2分类按照针对HIV复制周期的不同阶段常用的抗HIV 药物有: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病毒入胞抑制剂、整合酶抑制剂和合剂类等类型。 1.2.1逆转录酶抑制剂 HIV是逆转录病毒,抗逆转录酶抑制剂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其分类可分为核苷类和非核苷类两类。 1.2.1.1核苷类目前临床常用的有齐多夫定(zidovudine)、司他夫定(stavudine)、拉米夫定(lamivudine)、阿巴卡韦(abacavir)、扎西他滨(zalcitabine)、恩曲他滨(emtricitabine)、地丹诺辛(didanosine)、和富马酸替诺福韦(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其中Zidovudine是治疗AIDS 的首选药。Zidovudine 和Stavudine 是病毒核酸复制天然底物脱氧胸苷的类似物;Zalcitabine、Lamivudine 和Emtricitabine 是脱氧胞苷的类似物;Didanosine 和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可视为脱氧腺苷的类似物;Abacavir 可转换成鸟嘌呤类似物的三磷酸盐,是脱氧鸟苷的类似物。此类药物比天然底物更好地与逆转录酶结合,因而可以阻止HIV 双链DNA合成,使HIV 失去复制能力。Lamivudine与Emtricitabine 相似,同为脱氧胞苷的类似物。 1.2.1.2非核苷类此类药物有依非韦伦(efavirenz)、奈韦拉平(nevirapine)、依曲韦润(etravirine)和最新获得FDA 批准的立匹韦润(rilpivirine),是特异性抑制HIV逆转录酶的化合物。它们直接与逆转录酶活性位点结合,造成酶蛋白构象改变,导致其失活。Rilpivirine和Etravirine同属第二代非核苷类药物,其抑制病毒复制的效果更强,半衰期更长,而ADR 较轻。 1.2.2蛋白酶抑制剂 HIV蛋白在翻译合成以后需要蛋白酶切割以形成具有功能的蛋白质,蛋白酶抑制剂可有效阻止病毒前体蛋白的进一步加工处理,从而抑制HIV子代病毒的合成。目前用于临床的此类药物有茚地那韦(indinavir)、利托那韦(ritonavir)、洛匹那韦(lopinavir)、奈非那韦(nelfinavir)、沙奎那韦(saquinavir)和达如那韦(darunavir)等。当HIV 基因开始翻译时,首先合成Gag-Pol 前体蛋白,蛋白酶将Gag-Pol 前体蛋白切割分离,使之成为结构蛋白Gag 和功能酶Pol。蛋白酶受抑制时,则无法形成有功能的蛋白,因而无法合成新的具有感染性的HIV 颗粒。 1.2.3病毒入胞抑制剂该类抑制剂有两类,即CCR5 辅助受体拟似物和融合抑制剂。入胞抑制剂可有效控制HIV包膜蛋白gp120 与CD4+ 细胞膜上CD4+ 受体和辅助受体(CCR5 或CXCR4)结合,达到阻止感染靶细胞的目的。目前用于临床的融合抑制剂为恩夫韦肽(enfuvirtide),CCR5 辅助受体拟似物为麦瑞韦若克(maraviroc)。Maraviroc 为小分子CCR5 拮抗剂,可阻断HIV gp120 和辅助受体CCR5 结合,阻断HIV 的侵染。2007 年8 月,FDA 批准Maraviroc 用于临床应用,其耐受性良好,未发现有负面影响。 1.2.4 整合酶抑制剂整合酶抑制剂是插入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的整合前复合物的关键成分,能阻断HIV 整合酶的正常功能,使HIV前病毒基因组DNA不能插入宿主细胞基因内。代表药物有雷特格韦(raltegravir),该药于2007年10月获FDA批准进入临床用于出现多重耐药的患者;2009年7月被批准用于未曾用过抗病毒药物的患者。患者对该药的耐受性良好。 1.2.5 合剂类此类药品包括核苷类抗逆转录酶抑制剂合剂——双汰芝(combivir,齐多夫定+拉米夫定)、三协唯(trizivir,拉米夫定+齐多夫定+阿巴卡韦)、曲凡达(truvada,富马酸替诺福韦+恩去他滨)和依帕徐康(epzicom,阿巴卡韦+拉米夫定);非核苷类抗逆转录酶抑制剂合剂——阿曲派拉(atripla,依非韦伦+富马酸替诺福韦+恩去他滨),以及蛋白酶抑制剂合剂—— 克拉曲拉(kaletra,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然而,尽管用于临床抗HIV药物已有30余种,由于HIV的高突变率和整合性,始终无法从感染者体内彻底清除HIV,患者必须终身服药,而且为了避免产生耐药性,常常至少选用 3 种不同药剂同时治疗。 我国艾滋病药物主要来自仿制。2002年中国的东北制药集团开始仿制艾滋病药物齐多夫定(AZT),国家医药管理部门随之颁发了该仿制药品的销售许可证,并于当年9月份在国内上市给医院。目前,国家免费提供的抗反转录酶药物目录中,NRTIs类有齐多夫定、去羟肌苷、司他夫定、拉米夫定、阿巴卡韦(ABC)和替诺福韦(tenofovir)。NNRTIs类有奈韦拉平、依非韦仑,PIs类有茚地那韦(darunavir, DRV)、利托那韦(ritonavir)、和洛匹那韦(lopinavir)等。 2 开始抗病毒治疗时机的选择 一开始对于所有HIV感染患者在确诊后是否立即接受抗病毒治疗有争论,不支持者认为,HIV感染人体后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期机体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较高,机体免疫功能尚可,此时治疗带来的益处有限,而药物不良反应可能超过疾病进展所带来的风险,对早期抗病毒治疗尚有疑惑。通过临床观察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最早的建议是,AIDS抗病毒治疗开始时机在进入AIDS期(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0/mm3)的患者应尽快接受抗病毒治疗;对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以及存在 HIV 相关性肾病、妊娠或有多种疾病的患者也建议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对免疫功能进行性恶化的患者同样建议治疗。上述共识还是偏向于保守。

何大一与艾滋病的鸡尾酒疗法

何大一与艾滋病的鸡尾酒疗法 对于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开始是单用一种抗病毒药物如齐多夫定(AZT)等,后来发现很容易产生耐药,影响疗效。1995年美籍华人科学家何大一首先提出将两大类(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及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为一类,蛋白酶抑制剂为一类)中的2~3种药组合在一起使用,即为“鸡尾酒疗法”,又称“高效抗 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法”(HAART),因其与鸡尾酒配制形式相似而得名。如选用双汰芝[(含齐多夫定(ATZ)和拉米夫定(3TC))和佳息患(英地那韦)联合使用等。此方法可使血浆中的病毒明显减少,甚至可以达到检测不出的水平;并且可以长期维持这一疗效。此外,经过治疗后还可使被HIV破坏的人类免疫功能获得恢复或部分恢复。这种联合用药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延缓HIV感染者的发病时间,延长艾滋病病人的寿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但也存在缺点,如无法彻底清除HIV、有较大毒副作用如恶心、贫血、肾结石等、需长期服药、价格贵、需经常调整药物组合,否则也会产生耐药等。有关专家正在针对这些问题不断研究和改进,在该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改良的措施如间歇疗法等。 鸡尾酒疗法的产生 如果你了解这种病毒你就会知道,它是以每天10亿个以上的速度在人体中繁殖、变异,即使是在疾病的潜伏期。如果你只用一种药,身体里很快就会产生抗体,药物很快就会丧失效用。所以必须根据病情,将几种药物联合使用。——何大一 HIV是导致艾滋病(AIDS)的病毒,自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以来全世界已有5300万人受到感染,由于没有特效药,已有2000多万人死亡。艾滋病的重灾区在非洲,中非和南非感染比例高达10%,高感染率和发病率使那里的人均寿命下降,给社会和经济带来重大的灾难。HIV属于逆转录病毒,是球型结构的小颗粒,颗粒里面是病毒的基因,表面有两层脂质包膜,上面有gp120和gp41两个表面蛋白,对病毒的感染起关键作用。在病毒感染靶细胞的过程中,这两个表面蛋白介导病毒进入人体细胞,随后通过逆转录酶在细胞浆中将病毒的RNA转录为DNA,完成遗传物质向细胞的传递。每个被感染的细胞可以释放出1万个病毒颗粒,在病毒释放过程中将靶细胞杀死。经过对病毒生存周期的了解,科研人员发现抑制病毒在人体复制的蛋白酶和逆转录酶是抗病毒治疗的两个关键环节。感染初期,病人血液中的HIV直线上升,前三四周中往往表现为感冒症状。随着症状的缓解体内病毒水平下降,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平衡态的高低决定着今后发病迟早。为什么病毒在体内的平衡态可维持几年甚至10年以上,何大一认为,所谓“平衡”期间病毒的产生与清除量应该是相等的。 1994年抗艾滋病病毒的药物出现了,这就是抗蛋白酶抑制剂。这个药物为何大一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抗艾滋病病毒活性提供了实验工具。临床应用发现,用药后阻断了病毒感染新的T淋巴细胞,病毒在血液中的平衡态被打破,血中的病毒颗粒快速下降。一年后他们又对血中的感染或没感染HIV的细胞数进行数理模型计算,结果惊奇地发现,血液中艾滋病毒颗粒的半衰期仅有30分钟,每一天半体内被感染的细胞就被更换一半。这个准确数据说明了为什么用药后血浆中病毒下降得如此之快。 尽管HIV在体内半衰期很短,但每个病人每天产生的病毒高达1010—1012,大量的病毒一边被清除一边又产生,而且新病毒在复制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可以逃避药物治疗的变异

关于性疾病治疗的方法

关于性疾病治疗的方法 1、治疗原则 2、早期梅毒(包括一期、二期梅毒及早期潜伏梅毒) (1)青霉素疗法苄星青霉素G(长效西林),分两侧臀部肌注,每 周1次,共2-3次。普鲁卡因青霉素G,肌注,连续10~15天,总 量800万u~1200万u。 (2)对青霉素过敏者盐酸四环素,口服,连服15天。强力霉素,连服15天。 3、晚期梅毒(包括三期皮肤、黏膜、骨骼梅毒、晚期潜伏梅毒) 及二期复发梅毒 (1)青霉素、苄星青霉素G,1次/周,肌注,共3次。普鲁卡因 青霉素G,肌注,连续20天。可间隔2周后重复治疗1次。 (2)对青霉素过敏者,盐酸四环素,口服,连服30天。强力霉素,连服30天。 4、神经梅毒 应住院治疗,为避免治疗中产生吉海氏反应,在注射青霉素前一天口服强的松,1次/日,连续3天。 (1)水剂青霉素G静脉点滴,连续14天。 (2)普鲁卡因青霉素G肌肉注射,同时口服丙磺舒,共10~14天。 上述治疗后,再接用苄星青霉素G,1次/周,肌注,连续3周。 5、妊娠期梅毒 按相应病期的梅毒治疗方案给予治疗,在妊娠最初3个月内,应用一疗程;妊娠末3个月应用一疗程。对青霉素过敏者,用红霉素治

疗,早期梅毒连服15天,二期复发及晚期梅毒连服30天。其所生 婴儿应用青霉素补治。 6、胎传梅毒(先天梅毒) 早期先天梅毒(2岁以内)脑脊液异常者:水剂青霉素G或普鲁卡 因青霉素G治疗,具体剂量遵医嘱。脑脊液正常者:苄星青霉素G,一次注射(分两侧臀肌)。如无条件检查脑脊液者,可按脑脊液异常 者治疗。 7、孕妇的梅毒治疗 (2)妊娠期的梅毒检查和治疗:在妊娠初3个月及末均应作梅毒 血清学检查。如发现感染梅毒应正规治疗,以减少发生胎传梅毒的 机会。 8、梅毒治疗中的吉海反应 患梅毒后的饮食调养与其他感染性疾病一样,均要吃新鲜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少吃油腻的饮食,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酒,适当多饮水,有利于体内毒素的排除。 1、治疗原则 (1)尽早确诊,及时治疗首先,患病后应尽早确立诊断,在确诊 前不应随意治疗。其次,确诊后应立即治疗。 (2)明确临床类型判断是否有合并症。明确临床分型对正确地指 导治疗极其重要。 (3)明确有无耐药明确是否耐青霉素,耐四环素等,有助于正确 地指导治疗。 (4)明确是否合并衣原体或支原体感染若合并衣原体或支原体感 染时,应拟订联合药物治疗方案。 (5)正确、足量、规则、全面治疗应选择对淋球菌最敏感的药物 进行治疗。药量要充足,疗程要正规,用药方法要正确。

艾滋病6类新药汇总

艾滋病6类新药汇总 自20多年前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问世以来,艾滋病已逐渐从一种致死性疾病转变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疾病。 据估算,2017年全球共有2090万人接受了艾滋病毒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 值得关注的是,2017年至今,艾滋病治疗领域又有多个新药问世,为HIV感染者带了更多新型、有效的治疗选择。汉鼎好医友结合美国FDA批准信息整理如下: 药品名称:Juluca 活性成分:dolutegravir、rilpivirine 获批日期:2017年11月 研发公司:ViiV Healthcare 产品优势:全球首个二合一单片完整治疗方案。 治疗范围:作为一种维持治疗药物,用于已实现病毒抑制的HIV-1成人感染者的长期治疗。 药品名称:Biktarvy 活性成分:bictegravir、emtricitabine、tenofovir alafenamide 获批日期:2018年2月 研发公司:吉利德(Gilead Sciences) 产品优势:每日口服一次的单一片剂方案(STR)。 治疗范围:作为一种完整治疗方案,用于HIV-1成人感染者的治疗。 药品名称:Trogarzo 活性成分:ibalizumab-uiyk 获批日期:2018年3月 研发公司:中裕新药 产品优势:首例在中国生产、并得到美国FDA批准进入美国临床试验的无菌生物制剂;也是10多年来首款具有全新作用机制的抗逆转录病毒疗法。 治疗范围:治疗现有多种疗法均无法起效的成人HIV感染者。 药品名称:Symtuza 活性成分:darunavir、cobicistat、emtricitabine、tenofovir alafenamide 获批日期:2018年7月 研发公司:杨森医药公司 产品优势:首个将三大特性——高疗效性、高耐药屏障、高肾脏&骨骼安全性——集中于同一片药物内的单一片剂方案(STR)。 治疗范围:作为一种完整治疗方案,用于既往未接受治疗(初治)以及某些已实现病毒学抑制的HIV-1成人感染者。 药品名称:Delstrigo 活性成分:doravirine、lamivudine、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获批日期:2018年8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