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现象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认识电路专题练习(带知识点总结)

认识电路专题练习(带知识点总结)

电现象及电路专题复习一、电现象:1、带电现象、带电体: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叫做带电现象,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2、带电方法:(1)、摩擦起电;(2)、接触带电;(3)、感应起电(高中学习)接触带电:用不带电的导体接触带电物体时,导体会带电,这种方法叫接触带电。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做摩擦起电。

摩擦起电的原因: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摩擦起电的实质: 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注意:转移的电荷是负电荷,而不是正电荷.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带电体之间的吸引或排斥是通过电场来实现的,电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通过电场带电体不需要接触就能发生相互作用3、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1)、物体能否吸引轻小物体 (2)、依据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判断(3)、用验电器检验,金属箔开说明带电,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4、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就形成电流. 物理学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电流方向的判断: 如负电荷的移动方向从A到B,则电流方向为B到A。

5、电池:是提供持续电流,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能量转换: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常见电:干电池、锂电池、纽扣电池、蓄电池等电池有正,负两个极,外部电流从正极流出,从负极流回电池.6、电流的三种效应:(1)、电流的热效应 (2)、电流的磁效应 (3)、电流的化学效应二、电路的组成:1、定义:所谓电路,就是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依次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理解水流与管道),一个完整的电路应该包括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四种电路元件各元件的作用:(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高中物理电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电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电学知识点总结电学是物理学中的一门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电荷和电场、电流和电路、电磁感应和电磁波等现象,涉及到电荷、电场、电势、电容、电流、电阻、电压、电功和电磁感应等多个概念和原理。

下面就高中物理学习中常见的几个重要的电学知识进行总结,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一、电荷和电场1. 电荷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 电场是由电荷产生的一种电现象,是描述空间中电荷对电荷或物体施加的力的物理量。

电场强度的定义为:单位正电荷所受到的电场力。

二、电势和电势差1. 电势是在电场中由电荷产生的电场力所做的单位正电荷的功,电势的定义为:单位正电荷所具有的电势能。

2. 电势差是指在电场中两个点之间的电势差异,用来描述电场中不同位置电势的差别。

三、电容和电容器1. 电容是指导体上储存电荷的能力,其定义为导体上储存的电荷与导体上的电势差之比。

2. 电容器是一种能够存储电荷的装置,由两个带电的导体板和其之间的绝缘材料组成。

四、电流和电路1. 电流是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的数量,是一个标量,通常用符号I表示。

2. 电路是由导体、电源和电器设备组成的闭合路径,包括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两种基本电路形式。

五、电阻和电阻器1. 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用来描述导体中电流流动的阻力。

电阻的单位为欧姆(Ω)。

2. 电阻器是一种能够产生电阻的元件,主要用来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六、欧姆定律和功率1. 欧姆定律是描述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关系的定律,它表示为I=U/R,其中I为电流,U为电压,R为电阻。

2. 功率是描述电路中转化能量的速率,其定义为单位时间内消耗的能量。

功率的计算公式为P=UI,其中P为功率,U为电压,I为电流。

七、电磁感应和电磁波1. 电磁感应是指通过导体中磁场的变化产生电流的现象,包括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自感现象等。

2. 电磁波是电场和磁场相互关联并在空间中传播的波动现象,包括电磁波谱和电磁波的特性等。

物理高考知识点电学

物理高考知识点电学

物理高考知识点电学电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电荷、电场、电流、电压等电现象及其相互关系。

在高考物理中,电学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掌握电学知识对于考试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物理高考知识点中的一些重要电学内容。

一、电荷和电场电荷是电学研究的基础概念,我们知道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

正电荷和负电荷相互吸引,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可以通过电场来描述。

电场是一个具有方向的物理量,它是由电荷产生的。

电场强度描述了单位正电荷所受到的力。

二、电流和电阻电流是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的量,用I表示。

电流的方向被约定为正电荷的流动方向,即从正电荷到负电荷的方向。

电流可以通过导线中的电子流动来实现。

而导体对电流运动的阻碍称为电阻,用R表示。

电阻的大小可以通过欧姆定律来计算,即电阻等于电压除以电流。

三、电压和电势差电压是电势能在电荷上的体现,用V表示。

电压的存在使得电荷可以在电路中做功。

电压差也称为电势差,用ΔV表示,表示两点之间的电压差异。

电势差可以通过电场强度的积分来计算。

四、电流的分布和阻法定律电流在分支电路中会按照分支电源的大小分流。

根据洛仑兹定理,电流的总和等于各个分支电流的代数和。

阻法定律是描述分压电路中电压分布的定律,它说明在电阻相连的电路中,电阻上的电压与电阻大小成正比。

五、电容和电容器电容是储存电荷的能力,它是由导体的两块带电板和介质组成。

电容的大小由电容器的几何尺寸和介质特性决定。

电容的单位是法拉。

根据电容的定义,电容器上的电压与电荷的关系是线性的。

六、欧姆定律和柯尔效应欧姆定律是描述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关系的定律,它说明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柯尔效应是描述导体在电场中受热的现象,它说明导体在电流通过时会发热。

七、磁场和电磁感应电流通过导线时会产生磁场,这是由安培定律决定的。

根据左手定则,我们可以确定导线周围的磁场方向。

电磁感应是指磁场发生变化时在导线中产生电动势的现象。

初二物理上册电学知识点

初二物理上册电学知识点

初二物理上册电学知识点电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掌握电学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初二物理上册电学的一些知识点:1. 电现象:电现象包括静电、电流、电压等。

静电是由于物体表面电荷的不平衡而产生的,而电流则是电荷的流动。

2. 电荷:电荷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导体和绝缘体:导体是指容易导电的物质,如金属;绝缘体则是指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如橡胶、塑料等。

4. 电路的组成:电路由电源、导线、开关、用电器等组成。

电源提供电能,导线连接各个元件,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用电器消耗电能。

5. 电路的状态:电路可以是闭合的,也可以是断开的。

闭合电路允许电流流动,而断开电路则阻止电流流动。

6. 电路图:电路图是用图形符号表示电路元件和它们之间连接方式的图。

学会阅读和绘制电路图是理解电路的基础。

7. 串联和并联:串联电路中,元件首尾相连,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并联电路中,元件两端分别连接,电流有多条路径。

8. 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是描述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关系的定律,公式为 \( V = IR \),其中 \( V \) 是电压,\( I \) 是电流,\( R \) 是电阻。

9. 电阻:电阻是阻碍电流流动的物理量,其大小与材料的性质、温度、长度和截面积有关。

10. 电功率和电能:电功率是电能转换的速率,单位是瓦特(W)。

电能是电功率在一定时间内所做的功,单位是焦耳(J)。

11. 安全用电:了解安全用电知识,如不湿手触摸电器、不私拉乱接电线等,以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

12. 电磁现象:电磁现象包括电流的磁效应、电磁感应等。

电流通过导线会产生磁场,而变化的磁场又能在导线中产生电流。

这些知识点构成了初二物理上册电学的基础框架,学生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实验操作和习题练习来加深理解和应用。

初中物理电知识点梳理

初中物理电知识点梳理

初中物理电知识点梳理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源,了解电的知识对我们理解和应用科技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帮助梳理初中物理中与电有关的知识点,让我们对电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电的基本概念1. 电的定义:电是带电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是由电荷所形成的物理现象。

2. 电荷的基本单位:库仑(C),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最小单位。

二、电荷1. 电荷的性质: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2. 电荷的守恒性:在一个封闭系统内,总电荷保持不变。

3. 天然带电物体:例如闪电、电晕等。

4. 人工带电物体:例如静电机。

三、电的传导1. 导体和绝缘体:导体能够传导电荷,绝缘体则不能。

2. 金属导电:金属是非常好的导体,因为金属内部存在大量的自由电子,可以自由传导电荷。

3. 静电感应:通过紧靠的导体对电荷进行感应,使其在导体之间分布。

四、电路基本知识1. 电路的定义:电器之间互相连接成为一条通路,形成电流的路径。

2. 电流的定义:单位时间内电荷通过导体的数量。

3. 电流的方向:电流的方向规定为正电荷流动的方向。

4. 电流的计量单位:安培(A),1安培等于1库仑/秒。

5. 电阻的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程度,单位是欧姆(Ω)。

6. 电压的定义:电势差,表示电流在电路中流动时的推动力,单位是伏特(V)。

7. 电阻的计算:R=U/I,其中R表示电阻,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

五、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1. 串联电路:电器依次连接在同一条电路中,电流在各个电器之间相同。

2. 并联电路:电器同时连接在电路中,电流在各个电器之间分流。

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1. 电阻对电流的影响:在给定电压下,电阻越大,电流就越小。

2. 电阻对电压的影响:在给定电流下,电阻越大,电压就越大。

3. 欧姆定律:U=IR,其中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R表示电阻。

七、电功与功率1. 电功的定义:电能在单位时间内的转化率。

2. 电功的计算:W=UIt,其中W表示电功,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t表示时间。

八年级物理上册《电现象》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电现象》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电现象》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电现象》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 电现象的基本概念:物体的电性、导体与绝缘体
- 静电电荷:正、负电荷的概念;带电物体相互作用规律;静电感应
- 电流:电流的概念;电流强度的单位;导体中的电流
- 电阻:电阻的概念;电阻的测量;电阻的影响因素
- 简单电路:电路的基本概念与组成;串联与并联电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 电能与电功:电能的概念与计算;电功的概念与计算
- 静电场:电场的概念与电场线;静电场的强度与电势
- 电场对带电粒子的作用:电场力的概念与计算;电场力对带电粒子的作用;电场的应用
以上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电现象》的主要知识点整理。

这些内容涵盖了电现象的基本概念、静电、电流、电阻、简单电路、电能
与电功、静电场以及电场对带电粒子的作用等方面。

通过研究这些知识,你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电现象及其应用,并培养出良好的物理思维能力。

请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进行学习和复习,并进行相关练习和习题的巩固。

祝你学习进步!。

电现象知识点

电现象知识点

电现象知识点电现象是物理学中研究电荷、电场和电流等现象的一个分支,涉及到很多重要的概念和原理。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电现象相关的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电学知识。

一、电荷和电荷守恒定律在电现象中,电荷扮演着核心角色。

电荷可以是正电荷或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电荷守恒定律规定了一个封闭系统中电荷的总量始终保持不变。

二、库仑定律库仑定律描述了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电力相互作用。

根据库仑定律,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电力与它们的电荷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这样的电力是一个矢量,方向由正电荷指向负电荷。

三、电场电场是一个与电荷相互作用的物理场。

对于一个点电荷来说,其电场是由它产生的,与距离它的位置远近相关。

电荷周围的空间存在电场,其他电荷在这个电场中受力。

四、电场强度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的物理量,用矢量表示。

电场强度是指单位正电荷在电场中所受到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电荷的正负以及距离电荷的远近。

五、电势能和电势差电势能是指带电粒子由于它们所处的位置与某一参考位置之间的相对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电势差是指单位正电荷从一个位置移到另一个位置时所做的功。

电场强度和电势差之间满足一个关系,即电场强度等于电势差的负梯度。

六、电流和电阻电流是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一个导体截面的数量,用安培(A)表示。

电阻是导体对电流流动的阻碍程度,用欧姆(Ω)表示。

根据欧姆定律,电流和电压之间满足一个线性关系,即电流等于电压与电阻之比。

七、直流和交流直流是指电荷在电路中沿一个方向流动的电流,交流则是电荷在电路中来回流动的电流。

交流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和电压会随时间呈周期性变化。

八、电路和电路元件电路是由电流源、导线和电阻等元件组成的,用来实现电能传输和转换。

电路元件包括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它们对电流和电压的变化有着不同的响应。

九、电磁感应和电磁波电磁感应是指变化的磁场可以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可以产生磁场的现象。

简单电现象知识点总结

简单电现象知识点总结

简单电现象知识点总结1. 电荷的概念电荷是一种基本的物理量,它是描述物体上的一种性质,可以使物体相互作用产生静电力。

电荷有正负之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电荷的单位是库仑(C)。

2. 电荷的产生电荷的产生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摩擦效应:当两种不同材质的物体摩擦时,会产生静电荷。

例如,将橡胶棒擦拭羊毛,就会使橡胶棒带负电,羊毛带正电。

(2)电离效应:某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发地失去或获得电子,从而产生电荷。

例如,空气中的气体分子被紫外线照射时会发生电离,产生正负离子。

(3)感应效应:当一个物体靠近被带电的物体时,会使其内部的电荷分布产生变化,从而产生感应电荷。

例如,将一个带正电的物体靠近一个未带电的金属导体,会使导体表面产生负电荷。

3. 静电现象静电现象是指由于摩擦、接触或感应等过程而产生的电荷分布现象。

静电现象表现在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时产生的静电力。

例如,当用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被梳子带电,使得头发相互之间发生排斥,导致头发发生分离。

4. 导体和绝缘体导体是指能够轻易传导电荷的物质,通常是金属。

电荷在导体内部自由移动,并且在外部产生电场。

绝缘体是指不能轻易传导电荷的物质,电荷在绝缘体内部不自由移动,并且很难在外部产生电场。

例如,金属是导体,玻璃、橡胶是绝缘体。

5. 电流和电路电流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通常用I表示。

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

电流是由电子在导体中的移动产生的,电子的移动形成了电流。

电路是指由电源、导体和负载等部分组成的电器设备,它可以实现电流的输送和控制。

6. 电场电场是指电荷所在空间中的物质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其他电荷会受到电荷作用力的影响。

电场可以通过电场线来描述,它是垂直于电场线的方向上单位正电荷所受的力的大小。

电场线的方向是从正电荷指向负电荷。

电场的强度可以用电场强度来描述,它是单位测试电荷所受的力的大小。

电场强度的单位是牛顿/库仑(N/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讲 电现象一、知识要点:1.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2.摩擦起电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二、难点解析: 1.摩擦起电及两种电荷 (1)摩擦起电: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物体带了电荷。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例1】打开水龙头,放出一股细细的水流,用在干燥的头发上梳过的塑料梳子靠近水流,将发生的现象及原因是:A .水流远离梳子,因为梳子摩擦后具有磁性排斥水流B .水流靠近梳子,因为梳子摩擦后具有磁性吸引水流C .水流远离梳子,因为梳子摩擦带电后排斥水流D .水流靠近梳子,因为梳子摩擦带电后吸引水流【例2】下列物体中一定带负电的是( )A .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B .能与带正电的物体相吸引的轻小物体C .与带正电物体接触过的验电器D .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2.摩擦起电的原因(1)原子结构物质——原子⎩⎨⎧—带负电—电子—带正电—原子核}——相等——原子呈中性——物质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束缚电子能力弱的就会失去电子,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

束缚电子能力强的就会得到电子,得到电子的物体因有多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由此可知: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例3】毛皮和橡胶棒摩擦的过程中, 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比较强,所以最后 带正电。

【例4】任意两个不带电的物体相互摩擦时,可能产生的结果是:A .一个物体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带等量的负电B .一个物体带负电,另一个物体不带电C .两个物体都不带电D .两个物体带等量的正电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电场(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说明:①“排斥”的两物体一定带同种电荷,“吸引”的两物体可能带异种电荷,也可能一个物体带电,另一个物体不带电。

②两物体所带电荷越多,“排斥”或“吸引”时的力越大。

(2)电场:带电体周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物质叫电场。

通过电场,带电体之间不需要接触就能发生相互作用。

【例5】有甲、乙、丙三个小球,将它们两两靠近,它们都相互吸引,如下图所示,那么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三个小球都带电B.只有一个小球带电C.有两个小球带同种电荷D.有两个小球带异种电荷【例6】有四个通草球,其中有带电的也有不带电的,已知甲吸乙,乙斥丙,丙吸丁,丁吸甲,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甲必带电B.乙必带电C.丙必带电D.丁可能带电4.验电器(1)主要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说明:验电器不仅能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而且还能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金属箔张开的角度越大,说明物体带电越多。

【例7】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________电,是因为玻璃棒在摩擦的过程中________电子,若把它和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会发现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如图甲所示,原因是。

若将另一带电小球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发现箔片闭合,如图乙所示,则此带电小球带电。

5.电流和电池(1)电流:①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类比水流)②方向:物理学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注意: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发生定向移动。

(2)电池:①发明者:伏打,1800年伏打用锌片和铜片夹上盐水浸湿的纸片,发明了电池,使人们第一次获得了持续的电流。

②种类:普通干电池,手机电池,纽扣电池,蓄电池,锂电池,笔记本计算机电池,太阳能电池.......③作用:把其他能量形式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以提供持续电流。

6.电能(1)电流具有电能。

电能通常在转化成其他形式时才能被我们利用,用电器是能量转化的装置。

(2)电流的效应:用电器中有电流通过时发生的现象叫做电流的效应,电流的三个效应:热效应、磁效应、化学效应。

(3)获得电能的常用途径。

发电机: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核电站:核能转化为电能。

干电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太阳能电池: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三、即学即练:1.打扫房间时,小刚用干绸布擦穿衣镜,发现擦过的镜面很容易粘上细小绒毛.这是因为他擦过的镜面因而带了电,带电体有的性质,所以绒毛被吸在镜面上.2.甲乙两个物体相互摩擦后都带了电,若物体甲与带正电的丙物体相互排斥,则物体乙一定带电,物体丙与物体乙必定。

3.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这是因为梳子和头发摩擦时分别带上电荷,互相的缘故。

4.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警示:“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

这是因为在运输过程中桶内汽油会不断与桶壁摩擦,使塑料桶带,造成火灾隐患。

5.如图所示,一个带负电的物体A和一个带正电的物体B,用一根带绝缘柄的金属杆将它们连接起来时,发生移动的电荷是,瞬间电流的方向是。

6.如图所示,A为导体,B为带电体。

有一位小姑娘站在绝缘台上,当她手扶带电体时,她的头发向四周“炸开”,这是因为;若带电体带负电,则A、B之间瞬时电流方向是由。

7.物体带电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从一个物体____________到另一个物体上,物体有了而带负电,缺少了就带正电.8.有A、B两个带电体,若A与B相互排斥,而A又与带正电的C相互吸引,那么A 一定带_______电,B与c一定能相互_______。

9.验电器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若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说明验电器()A.不带电 B.带正电 C.带负电 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10.有甲、乙两个用绝缘丝线悬挂的轻质小球,如下图所示。

让乙球靠近甲球,在以下几种情况中,能使两球互相排斥的是A.甲球带正电,乙球不带电 B.甲球不带电,乙球带负电C.甲球带正电,乙球带负电 D.甲、乙两球都带负电11.一个验电器带有正电,它的箔片张开某一角度,用另一个有绝缘手柄的导体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箔片的张角减小,关于导体的带电情况,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A. 只可能带负电B.只可能带正电C. 可能带负电或不带电D.可能带正电或不带电12.两上完全相同的验电器带等量异种电荷,将它们的金属球互相接触一下,则这两个验电器:A.都不带电B.都带正电C.都带负电D.仍带等量异种电荷13.电车车门下常常挂有一条铁链,这条铁链在电车行驶时是提起而不与地面接触的,当电车停车开门时,铁链下落与地面接触。

这是因为:A.铁链与地面接触会发出响声,告知车站上的乘客电车将要停车,请准备上车B.铁链与地面接触会发出响声,告知车上的乘客电车将要停车,请准备下车C.铁链与地面接触,可以增加地面与电车之间的摩擦,使电车尽快停下来D.铁链与地面接触,释放电车有关部件间的摩擦所积累的电荷,避免地面上的乘客与电车之间可能发生的火花放电,确保安全.14.物理老师在讲授“摩擦起电”一节时,请同学们用塑料直尺在头发上摩擦几下后试试能否吸引碎纸片,结果塑料直尺能够吸引碎纸片。

如果以橡胶棒与毛皮摩擦作类比,这个现象说明:A.摩擦时,同时发生了正、负电荷的转移,头发带负电,塑料直尺带正电B.摩擦时,同时发生了正、负电荷的转移,头发带正电,塑料直尺带负电C.摩擦时,只发生了正电荷的转移,使塑料直尺带了正电D.摩擦时,头发上的电子向塑料直尺转移,使塑料直尺带了负电15.将A、B、C、D四个带电的通草球悬挂起来,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它们静止后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D带正电,试判断其余三个带电通草球所带的电荷。

16.中国古代对电现象的认识我国古代对电的认识,是从雷电及摩擦起电现象开始的。

早在3000多年以前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了“雷”、“电”的形声字。

西周初期,在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加雨字偏旁的“电”字。

《淮南子·坠形训》认为:“阴阳相搏为雷,激扬为电”,明代刘基说得更为明确:“雷者,天气郁激而发也。

阳气困于阴,必迫,迫极而迸,迸而声为雷,光为电”。

我国古人还通过仔细观察,准确地记述了雷电对不同物质的作用。

《南齐书》中有对雷击的详细记述:“雷震会稽山阴恒山保林寺,刹上四破,电火烧塔下佛面,而窗户不异也”。

在我国,摩擦起电现象的记述颇丰。

西晋张华记述了梳子、丝绸摩擦起电引起的放电发声现象:“今人梳头,脱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

(1)“阴阳相搏为雷,激扬为电”中的“阴”指负电荷,“阳”指正电荷,云层带电是因为云层与空气摩擦使发生转移,这种现象叫。

(2)“电火烧塔下佛面”是因为佛面的金属膜属于,强大的放电电流通过佛面的金属膜,金属被熔化。

“而窗户不异也”是因为窗户为木制,木头属于,所以仍保持原样。

(3)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今人梳头,脱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

”四、提高训练:1.有四个小球,甲、乙、丙、丁,已知甲带负电,甲吸引乙,乙排斥丙,丙吸引丁,则丁球带电情况是。

2.A.B.C.D四个带电小球,A吸引B,B排斥C,C吸引D,D带正电,则A球: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负电 D.带电不带电均有可能.3.雨季,乌云滚滚并伴有雷电发生,这是因为()A.乌云滚动摩擦生热。

B.乌云释放出积蓄的太阳能。

C.带有不同电荷的云层发生放电现象。

D.带有相同电荷的云层发生放电现象。

4.电热水器把水烧开,能转化为能,这种现象叫电流的效应,除此之外,电流还有效应和效应。

5.在干燥天气的夜晚脱羊毛衣时,为什么会听到呖呖声和看见电火花?6.如图所示,将一束扯成线状的塑料捆扎绳,用清洁干燥的手自上而下地捋,塑料绳就会向四周散开,而且捋的次数越多,下端散开得越大,这是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