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讲 云南史前岩画艺术
以沧源崖画为例浅谈艺术起源

以沧源崖画为例浅谈艺术起源李革【摘要】关于艺术的起源众说纷纭,有模仿说、巫术说、劳动说、游戏说、本能说等等.在西方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巫术说",在中国"劳动说"被大多数人所认同.云南沧源县的崖画是一种原始绘画艺术,它反映了原始先民的生活.通过对沧源崖画的分析,简单阐述一下推动早期艺术产生的因素.【期刊名称】《绥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00)002【总页数】2页(P131-132)【关键词】沧源崖画;艺术起源;原始艺术【作者】李革【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110.9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
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研究的显著特点是将艺术的发展同社会经济结构和精神生活密切地结合起来,从中考察了艺术同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1](P32)(一)模仿说。
艺术起源于模仿说,最早是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在编年史的意义上它是一种涉及艺术起源的最古老的理论。
[2](P77)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人从孩提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
”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所有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
[2](P77)长期以来,许多艺术理论家都相信艺术是种模仿,尤其是视觉艺术。
在朱狄的《艺术的起源》中引用了康拉德的观点,康拉德认为:“艺术对于先于它并独立于它的那种现成的形成是毫无关系的,而宁可说艺术活动从开始到结束都只存在于形式的创造中,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形式才因此而获得它的存在。
艺术不可能从抽象的思想出发去获得它的形式,而宁可说是由无形式上升到有形式。
”[2](P81)既然“艺术不可能从抽象的思想出发去获得它的形式”那么也就是说艺术的形式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模仿。
这只能说明模仿是艺术形式的产生源泉,而不是艺术最早产生的决定力量。
模仿只是人们进行艺术创作的技能和手法,人们进行艺术创作并不是为了模仿而模仿。
沧源崖画:3000年的等待

沧源崖画:3000年的等待佤族崖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沧源县糯良山、班考大山与拱弄山之间的勐董河流域的河谷地带。
是我国发现较早的古代崖壁画艺术遗存之一。
沧源崖画的内容主要有人物像、动物像、村落图、狩猎图、祭祀图、舞蹈图等。
每个画面都有一个中心内容,真实地描绘了一幅原始生活的百态,古朴、形象、生动,反映了佤族先民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沧源崖画采用平涂法,手法简练,生动传神。
人体多用三角形表示,面部不画五官,但四肢却画的姿态多变,动感强烈。
通过双臂和双足的种种不同姿态,可以看出人物的活动内容。
动物也是如此,虽然五官不清,但通过角、尾、足和耳部的特征,也可以辨认出其种属。
沧源崖画图像多呈赭色,作画的颜料可能是用赤铁矿、虫胶和动物血调制而成的。
根据专家们的初步研究分析,这些崖画可能是新石器时代的作品,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当地佤族群众一直把它当作神物加以崇拜。
云南目前最早的崖画至今为止,云南共发现了50多处崖画点,几乎遍及全省,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崖画群落,,其崖画之多居全国之首。
这个群落中,著名的有漾濞崖画、元江它克崖画、丘北崖画、永德崖画、中甸丽江崖画、弥勒崖画、麻栗坡大栗府崖画、路南崖画等等。
这些崖画各具特点,富丽丰采。
在这些崖画中,最早的崖画是沧源崖画。
沧源崖画位于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勐来、勐省两乡镇的勐董河流域,是我国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崖画之一。
从1965年起,人们已在这里陆续发现了14个崖画点,分布于沧源县的勐来乡、丁来乡、满坎乡、和平乡和耿马县的芒光乡等地东西长约20公里的范围内,一般均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崖上。
沧源崖画的来由沧源崖画分布在佤族聚居区,被当地佤族视为神圣之地。
崖画上的人物图像,被佤族人们奉为“仙人”。
千百年来,每逢旱季或年节,佤族和当地居住的其他民族都要到岩画地点举行庄严的祭祀活动,点燃香烛,摆上象征吉祥的祭品,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沧源崖画”到底由谁而作?现在已无法考证,但种种迹象及研究表明,沧源崖画确系当地佤族先民所作。
1第一讲 云南史前艺术

竹、藤一类已经编织成型的器物为模子,将湿粘土涂抹在上面,
放入窑内烧制。出窑后,编织物本身烧尽而留下粘土容器即陶
器。
轮制法:这是较手制法进步的一种制陶工艺。即将湿粘土置 放于轮上,用手或脚慢慢转动轮子,从而制成陶器。这种方法 制成的陶器器皿的厚薄比较均匀,而且往往会留下平行线纹。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就是用以上方法制造出来的。陶器既然
石钺、石斧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石器全部为打
制的情况非常罕见,幸有陶片共存,才能确定为新
石器时代遗址。
第八种类型:滇西北地区——戈登类型的新石
器时代文化。发现于维西县戈登村一洞穴遗址,出
土石斧、石刀、石锥等。
以上遗址均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经放射性
C14测定,元谋大墩子的年代为公元前1260±90年,
制造石器的技术上也大为精进,应用了穿孔技术,因而出现了穿
孔石器。
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还有一个中石器时代,
云南省元谋县发现过可能是中石器时代的细石器。制作这些细石
器的原料有各种颜色的石英岩,质地致密的硅质岩(有燧石、玛
瑙)、砾石等,这些细石器都非常漂亮。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艺术
第一节 云南新石器时代概述
人类在早期阶段,就已经通过实践认识到哪些岩石比较适合制 作石器,便有选择地利用这些岩石。元谋人选择制作石器的石料 是石英岩。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选择石料已经多样化, 制作石器的技术也趋于复杂化。昆明人选用的石料有燧石、砂岩、 石英岩、水晶、碧玉、玛瑙、火成岩等等。
关于人类的艺术活动起源于何时?我个人认为,自从地球上出 现人类,就产生了艺术。因此,艺术的起源与人类的起源是同步 的。因此,要研究人类早期审美意识的起源,应当从石器、陶器 入手。人类最早、最简单的审美意识就是对外部事物之物理感性 认识,对形状、颜色的直观认识。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说过: “我们旧石器时代的祖先,他们的文化,尤其是美术、思想和意 识形态的发达程度,远远比我们现在从极有限的考古资料中(通 常只有少数的石器类型)所看到的要高得多,而我们对他们的文 化水平常常低估。”(见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 版社,1986年,北京。)
小学美术《史前岩画》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史前岩画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岩画创作实验。这个操作将演示史前岩画的基本创作手法。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史前岩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及创作手法,提升对岩画艺术的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对史前岩画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史前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尊重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本章节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对史前岩画的深刻理解,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强化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符合新教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1.明确讨论主题,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确保他们在讨论时有话可说。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对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给予表扬,了解史前岩画的基本概念、艺术特点及创作手法,认识岩画在我国古代艺术中的地位和价值。
-学会观察和分析史前岩画的形象、构图、表现技巧等,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运用史前岩画的表现手法,创作一幅具有个人特色的岩画作品。
举例解释:
-在讲解史前岩画的基本概念时,可通过图片展示、故事讲解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岩画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在学习岩画的艺术特点及创作手法时,可对比不同地区的岩画作品,分析其线条、色彩、形象等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把握岩画的艺术特色。
-在创作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挥个人想象,创作出具有史前岩画风格的美术作品。
中国原始岩画艺术的现代思辨

中国原始岩画艺术的现代思辨中国原始岩画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古代人类的生活、文化和思想。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古代文明的重新认识,中国原始岩画艺术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中国原始岩画艺术进行现代思辨,探究其意义和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原始岩画艺术源远流长,是古代先民在现代辽宁、内蒙古、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地区创作的重要艺术形式。
这些岩画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细致精美的刻画和形象生动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于世。
这些岩画包括了人类、动物、风景、图案等丰富的内容,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和宗教内涵。
正是这些岩画记录了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为今人了解和认识古代文明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研究对象。
中国原始岩画艺术在现代被重新审视,不仅因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是因为其强大的历史文化内涵。
岩画中记录了古代人民狩猎、战争、生产和生活场景,展现了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和宗教风貌,反映了古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
而丰富多彩的岩画内容也为研究古代历史、民俗和宗教提供了独特的素材和视角。
中国原始岩画被认为是研究古代文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原始岩画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和成就。
岩画刻画了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人物形象、图案和风景,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生活和人生的感悟和理解。
这些岩画作品虽然年代久远,但依然散发着古老文明的光芒,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和精神财富。
中国原始岩画的现代思辨并非只是对其价值的重新认识和肯定,更是对其传承和保护的重要课题。
随着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许多中国原始岩画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和保存问题。
这些珍贵的史前艺术品在现代社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和修复。
对这些岩画的科学研究也亟待加强,以便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些古老文明的面貌和内涵。
中国原始岩画的现代思辨还应包括对其在当代文化艺术中的延续和发展。
3第三讲 云南史前岩画艺术

根据对沧源岩画上有一处遮盖住部分图形的石灰华所作的放射性
碳14测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距今3030±70年。
这块石灰华形成于3千年前,而且覆盖了岩画画面,说明岩画时代早
于3千年。另用孢粉法测定沧源岩画时代,距今2500至3500年。按云
南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年代一般也是距今3000至4000年左右。又,
(3) 圆圈舞。 沧源岩画第七地点1区绘有一幅5人圆圈舞图 像。图中画一个不太圆的圆圈,称椭圆圈亦可。圈外5位舞 者,双足踏在圆圈线上,每个人或用左臂或用右臂向上翻卷, 作出优美舞姿,另一臂下垂。双足在围着圆圈舞蹈。从图像 上看去,5个舞者都有向外倾倒的感觉,这是作者假设自己 站在岩画画面中间向外方向环视,移动视点而得到的视觉认 知形象。云南彝族等少数民族现代民间集体舞蹈“踏歌” 、 “打歌”的历史渊源应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这幅岩画“圆圈 舞” !
四.舞蹈 云南史前岩画上出现大量的史前舞蹈场面,基本上可以分成三
类:第一类,非宗教性舞蹈;第二类,宗教性舞蹈;第三类, 傩舞萌芽。其实,傩舞也属宗教性舞蹈,但因为傩舞具有一定 的特殊性,经过漫长的岁月,发展为傩戏,作为戏剧的一个品 种而与舞蹈平行发展。这样,从萌芽状态起,可以单独列出。 1、非宗教性舞蹈 也就是史前居民自娱性舞蹈。 (1) 组舞。沧源岩画第一地点2区左上方绘一条代表地面的横 线,上面站着6个舞者,每三人为一组。两组之间有一定距离, 两组6人舞蹈动作十分整齐划一:6人一律左臂向上高扬,右臂 下垂,身体均向右方略倾,双腿分开,正边舞边向右前进。这 组舞蹈图像中地面和附近没有任何物体和观众,舞蹈者全身没 有一点装饰,手上不持任何物品,应该是典型的原始先民自娱 性舞蹈。 (2) 横排舞。沧源岩画第六地点6区上部岩画图像中,也有一 条表示道路或地面的横线,上面绘出5个舞者,作横排集体舞蹈 状。舞姿为双手下垂,弯腰前倾,姿态低矮,类似现代藏族舞 蹈“果卓”。此外,还有“三人横排舞”、“八人横排舞”等 自娱性舞蹈出现在岩画上。
云南岩画:中国岩画的缩影

当前位置: 2011版>>时空旅行>>媒体搜索云南岩画:中国岩画的缩影作者:邓启耀2012-04-06 11:14: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金沙江流域的岩画,包含了相当多的北方系统岩画因素;珠江上游流域的一些岩画和石刻,则可看到东南系统岩画的影子。
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岩画的基本文化类型和艺术形式,在云南岩画中都能找到。
云南岩画是中国岩画的缩影。
云南岩画是西南乃至整个南方系统岩画的主要代表之一。
由于多元文化交汇,云南集纳了更多的文化因子。
金沙江流域的岩画,包含了相当多的北方系统岩画因素;珠江上游流域的一些岩画和石刻,则可看到东南系统岩画的影子。
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岩画的基本文化类型和艺术形式,在云南岩画中都能找到。
云南岩画是中国岩画的缩影。
自1957年怒江匹河流域发现岩画后,经多次勘察或文物普查,云南已发现岩画60多处,有画面积约1000平方米以上,可辨图像2100多个。
其中,金沙江流域岩画以动物图像为主,澜沧江流域岩画则以人物及社会生活为主。
这些岩画是谁画的?何时画的?有人曾用碳14测定和孢粉化石分析方法,考证云南岩画制作年代,除沧源岩画(约3000多年前)外,其余均未明确创作年代,更多研究只能依据推测进行——岩画图像反映的文化特征,与该地区的某些古文化(如新石器文化、南诏文化等)有某些相似之处,例如岩画上的图像,和一些民族曾有的甚至现存的生活情境十分相像,彼此的文化联系不言而喻。
云南岩画形式多样,有单色涂绘、复色涂绘、崖石刻凿等;画法有单色影绘(如沧源岩画等)、复色描画(如麻栗坡大王崖岩画主体人像的面部)、单色勾线(如沧源岩画中躯体未涂实的人)、石面刻凿(如怒江马鞍石刻画)等。
另外,云南岩画还有一些形态古老的构图形式、表现手法和空间结构方式,如图解或幻化性时空关系等。
云南岩画内容丰富,狩猎、驯养、采集、游戏、歌舞、居住、械斗、耕作、祭祀及仪典等均有涉及,场面宏大,刻画细致,形态多样,为国内岩画所少见。
岩画与艺术的起源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画对于艺术史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西方一些学者将欧洲 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岩壁画定为艺术的起源时期。换句话说, 就是艺术和岩画的起源是同步的。中国艺术史家邓福星教授 在他著名的博士学位论文《艺术前的艺术》 (邓福星: 《艺术前的艺术》,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10月)中提出 “艺术起源与人类起源同步”的新见解。假设邓福星博士的 观点是正确的,中国人类起源暂以200万年计(云南元谋年 代距今170±10万年)。那么,在中国,艺术起源应从大约 200万年前算起,史前时期出现的文山州麻栗坡大王岩三色 岩画是中国艺术起源约200万年后的作品,它比起今天的美 术作品是很稚嫩的,但与史前艺术时期的作品相比,大王岩 三色岩画是很“成熟”的美术作品,所以就出现了三色。它 是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最为辉煌的一件,这应该是公允的评价。 从某种意义上说,岩画就是“巫画”,尤其是史前岩画。
在这7大类图形内容中,介绍一些在岩画上出现比较多的图形。
一、狩猎 在沧源岩画中,表现狩猎的图形很多,常见的有以
下几种: 1、射猎。在沧源岩画第六地点4区,一位史前猎人
举弓弩欲射猎野兽。在第一地点5区,一位史前猎 人举弓弩欲作射狩状,身后跟随着他的助手——猎 狗。这种狩猎方式适合远距离射杀猎物。 2、刺猎。这是近距离的狩猎方式。在第七地点3区, 两位史前猎人正在刺猎,一位猎人手举长矛或尖棒, 正向猎物背部刺去。另一位猎人手持短棒,正在击 打野兽的头部。 3、围猎。现代很多少数民族亦用这种方式来狩猎, 众猎人包围一块山地时围猪、鹿子时的情景。 此外,还有用栅栏捉猴、棒叉猎蟒蛇、徒手猎兽等 一些狩猎方法。
第三讲 云南史前岩画艺术
第一章 概 述
根据考古发现,岩画在世界范围内最早出现在旧石器时 代。以法国和西班牙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岩画为代表,著 名的作品如法国尼奥斯(Niaux)洞穴岩画“中箭的野 牛”,画面中有五、六枚石箭镞在野牛身躯上,表示已 被史前猎手射中。这些箭头被画成平放在野牛身上,而 没有画成“射入”野牛身体内,表明此时人们尚不懂得 绘画的透视原理。
只重视其外形。究其原因,乃是原始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
原始人迫于生计,终日在岩石、树林和草丛所组成的千姿
百态的形状、纷繁复杂的色彩背景中奔走劳碌。所以,造
成他们的视觉对象轮廓信息的感觉特别敏锐,相应的视觉
表象经验也特别的清晰和稳定。所以,“原始人运用敏锐
目光捕捉到的对象最基本的特征,用最简练的形式随心所
(3) 圆圈舞。 沧源岩画第七地点1区绘有一幅5人圆圈舞图 像。图中画一个不太圆的圆圈,称椭圆圈亦可。圈外5位舞 者,双足踏在圆圈线上,每个人或用左臂或用右臂向上翻卷, 作出优美舞姿,另一臂下垂。双足在围着圆圈舞蹈。从图像 上看去,5个舞者都有向外倾倒的感觉,这是作者假设自己 站在岩画画面中间向外方向环视,移动视点而得到的视觉认 知形象。云南彝族等少数民族现代民间集体舞蹈“踏歌” 、 “打歌”的历史渊源应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这幅岩画“圆圈 舞” !
云南岩画中的史前作品和较早历史时期的作品,均有其宗教 含义。很多画面的释读须借助多学科的研究。
第二章 沧源岩画
第一节 地理和自然条件
沧源县位于云南省西南边境,地理位置为东经
98°52′~99°42′,北纬23°05′~23°30′。该县总
面积4000平方公里左右,西边和西南边与缅甸接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沧源县为山区县,县城所在地勐董为小盆地,海拔
我国也发现过几例旧石器时代末期的岩画,在内蒙古磴 口县格尔敖包沟第一地点第13组岩画中出现鸵鸟图形, 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乌拉山峰第12地点第21组岩画中绘 有大角鹿图形。而鸵鸟和大角鹿在我国均于新石器时代 初期灭绝。据此可知上述两地点应是我国最早的岩画, 也就是旧石器时代末期的岩画。这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岩 画的上限。下限则可至今日,包括在全国各地风景区岩 石上随意乱画的现代“作品”,当然,这不在我们的研 究范畴之内。
云南省博物馆曾在沧源岩画的丁来岩画点上所绘的狩猎工具——标枪,
与遗址出土的石标枪头吻合;岩画中所绘主要活动为狩猎,而该遗址
出土的石标枪头、石镞、新石器等,表明人们当时的生产活动主要是
狩猎。从丁来的发掘来看,丁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主人极有可能就是
丁来岩画的作者。
从云南岩画总体看,年代相当复杂,上下悬殊可能长达几千年之
四.舞蹈 云南史前岩画上出现大量的史前舞蹈场面,基本上可以分成三
类:第一类,非宗教性舞蹈;第二类,宗教性舞蹈;第三类, 傩舞萌芽。其实,傩舞也属宗教性舞蹈,但因为傩舞具有一定 的特殊性,经过漫长的岁月,发展为傩戏,作为戏剧的一个品 种而与舞蹈平行发展。这样,从萌芽状态起,可以单独列出。 1、非宗教性舞蹈 也就是史前居民自娱性舞蹈。 (1) 组舞。沧源岩画第一地点2区左上方绘一条代表地面的横 线,上面站着6个舞者,每三人为一组。两组之间有一定距离, 两组6人舞蹈动作十分整齐划一:6人一律左臂向上高扬,右臂 下垂,身体均向右方略倾,双腿分开,正边舞边向右前进。这 组舞蹈图像中地面和附近没有任何物体和观众,舞蹈者全身没 有一点装饰,手上不持任何物品,应该是典型的原始先民自娱 性舞蹈。 (2) 横排舞。沧源岩画第六地点6区上部岩画图像中,也有一 条表示道路或地面的横线,上面绘出5个舞者,作横排集体舞蹈 状。舞姿为双手下垂,弯腰前倾,姿态低矮,类似现代藏族舞 蹈“果卓”。此外,还有“三人横排舞”、“八人横排舞”等 自娱性舞蹈出现在岩画上。
型。但各个不同岩画点绘画风格并不相同。根据汪
宁生教授的研究,沧源岩画10个点的基本绘画技法
是:画人物、动物均不画出细部,仅绘其轮廓,并
强调人体、动物体某一富有特征的器官。如画牛突
出牛角、画猴子则突出尾巴。画人物,有些人一看
便知道是男性,因为突出了生殖器。有的妇女则突
出乳房或大肚子或生殖器。而且,人物的五官并不
1230米。该县属亚热带气候,5月至9月为雨季,10
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全县森林茂密,密林中有多种
野生动物,是野象栖居地。
岩画就分布在县之东北部。1965年,汪宁生教 授 在沧源县进行民族调查时发现6个岩画点, 1982年再发现2个岩画点。
沧源岩画有10个岩画点。
第二节 技法和风格
云南全省岩画基本上采用影像法或称剪影法造
阳、手印、脚印、小圆穴、图案、文字符号等内容。中国岩画作品
中出现的多数内容在云南岩画中都有,只是绘画风格、技法不一样。
当然,有些象车辆、文字符号等时代较晚的事物,是不会在云南原
始社会岩画中出现的。而象麻栗坡大王岩岩画用黑、红、白三色绘
画,白色勾勒轮廓,在我国古代岩画中尚未见到有雷同者。
汪宁生教授将沧源岩画10个点的作品分为人物、器物、房屋、 动物、神祇和神话人物、自然物、符号和手印7大类,已经基本上 涵盖了云南原始岩画作品的内容。
我国的北方系统岩画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 甘肃、青海等省区,绘画以动物为主,风格写实,技 法多为岩刻。我国东南系统的岩画主要分布在江苏、 福建、广东、台湾、香港、澳门等省、区、特区,内 容以抽象的图案为主,技法为凿刻。我国西南地区的 岩画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省区,内 容以人物活动为主,并以宗教祭祀为其特色,技法以 红色颜料涂绘为主。
久。但是,沧源岩画10个点中,绝大部分属于新石器时代当可确定,
麻栗坡大王岩岩画时代亦可定在新石器时代。当然,这些岩画也决不
是在同一时间绘成,如沧源岩画本身应有早、中、晚或更细的分期,
但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第四节 内容
云南可以说是一座原始岩画的宝库,岩画所反映的原始社会神
秘、遥远以及那些纷繁复杂的人物活动场景和奇异的事象,我们说
二、放牧
第六地点3区反映史前居民牧牛活动。一 位史前居民用绳索套住一只牛的脖子, 另一位牵牛鼻子,此牛较大,其后跟随4 头小牛。表现史前居民的生产活动—— 放牧场面。
三、建筑物
沧源岩画的画面上出现两种建筑物图形。 1、 巢居。在沧源岩画第五地点2区和5区各有一处史前居民营建
而住的“巢居” 。这两区“巢居”以一棵大树的粗壮树干作为天 然的房柱,大树顶上建筑房舍,在树枝桠处竖立若干木柱支撑屋 顶。从屋顶正中往下悬挂绳索,供原始人攀援上下,出入房舍。 这种建筑即我国古文献所记“巢居” 。民族学家指出这与巴布亚 新几内亚现代“树屋”相似。 2、 干阑。在古文献中,“干阑”又称“高栏” 、“葛栏” 、 “阁栏” 、“栅居”等。现代少数民族又称“吊脚屋”、“高脚 屋”、“竹楼”等。“干阑”式建筑是以木 、竹等为柱构成底架, 高出地面的房屋。在沧源岩画第二地点1区,在一座村寨图像上, 有14座“干阑”式房屋,村外还有一座。这些“干阑”的桩柱数 目从3根至8根不等。桩柱的多寡,视房屋的大小而定。此外,在 其它一些岩画点上也出现“干阑”式房屋图像。 这些“干阑”分三种式样:第一种呈椭圆形的“干阑”,现代佤 族“干栏”住房多类似这种形式;第二种呈三角形,屋顶两面坡 棱角分明,现代傣族居住的“干栏”多类似这种形式;第三种呈 倒梯形,屋脊长于檐,这种“长脊短檐”式屋顶与现代景颇族居 住的“干阑”类似。 “干阑”式建筑是我国南方许多省区少数民族的普遍居所。最早 发现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为 百越民族之先民创制。
从发现地点来看,中国岩画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 新疆、宁夏、甘肃、青海、山西、西藏、四川、贵州、 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江苏、台湾、香港、澳门 等18个省、自治区、特区的100个以上的县、旗、市。 而岩画点和岩画图形数量则十分庞大,目前未见准确 的统计数字,估计有一万多幅。
按分布地区、作品内容风格的不同,可将中国岩画分 成北方系统岩画、东南系统岩画和西南系统岩画。
在我国西南系统岩画中,以云南和广西岩画的内容最 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