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中氟分布与燃烧排放特性_齐庆杰 - 副本

合集下载

煤中氟的无机/有机亲和性与洗选特性

煤中氟的无机/有机亲和性与洗选特性
c a . e r s a c e u ts owst tt e ei ostvec re ai e we n t e c n e toffuo i e a s n c a , o 1 Th e e r h r s l h ha h r Sa p i o lton b t e h o t n i l rn nd a h i o l wh c i c e s s i h n r a e wih i e t nd x,Fa=1 . e p0 0 62 Aa;fuo i e c n e t i e a i e wih mi r lc mpo ii n, d 4169 x . 2 9 d l rn o t n s r l tv t ne a o sto
2C l g f eh nc l n n ryE gn eig Z oin nv ri , n z o 1 0 7 C ia) . ol e c a ia dE eg n ie rn , h a gU ies y Ha g h u3 0 2 , hn e oM a t
Ab t a t h e e r h o c u r n emo e f r c lme t i o l Sah t r b e i o g n cg o h mity s r c :T er s a c n o c re c d s a ee e n s n c a i o o l m i r a i e c e sr o t p n n
无机 亲和 力较 强 ,有机 亲 和力 较弱 :煤 中氟以 无机 氟为 丰 ,有机 氟 为辅 的方式 赋 存 ;原煤 洗选 是脱 除 煤 t氟 的 p
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呵行 的技 术措 施 。
关 键 词 :煤中氟:微量冗素:浮沉试验;无机/ 有机亲和性;可选性

煤燃烧过程中CaO-HF固氟反应动力学机理

煤燃烧过程中CaO-HF固氟反应动力学机理

煤燃烧过程中CaO-HF固氟反应动力学机理王宏伟;齐庆杰;王继仁;刘建忠;周俊虎;岑可法【摘要】为了揭示钙基吸收剂燃烧固氟机理,提高固氟效率,建立了CaO-HF固氟反应的未反应收缩核动力学模型,通过模型计算,分析了反应温度、HF气体浓度、CaO粒径及添加量对固氟反应特性的影响,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未反应收缩核模型可较好地描述CaO-HF固氟反应的宏观动力学,预测反应温度、HF 气体浓度及CaO颗粒粒径对化学反应的影响.CaO转化率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在1 073~1 273 K范围内,反应温度的提高对CaO转化率的提高幅度不是很大;CaO转化率随HF气体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与反应温度的影响相比,HF气体浓度对固氟反应影响更为明显.随CaO初始粒径的减小,CaO转化率显著提高,CaO初始粒径对固氟反应速度有显著的影响.【期刊名称】《煤炭学报》【年(卷),期】2014(039)001【总页数】5页(P161-165)【关键词】煤燃烧;钙基固氟剂;CaO-HF固氟反应;动力学【作者】王宏伟;齐庆杰;王继仁;刘建忠;周俊虎;岑可法【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阜新123000;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阜新123000;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阜新123000;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7;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7;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534.9煤中氟是煤中微量元素污染物之一[1-2],在煤燃烧利用过程中氟化物以气态污染物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对人类和动植物产生严重危害[2-4]。

研究和统计表明,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氟化物是大气氟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5-8]。

我国已将氟化物列为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有害污染物之一,并制定了控制标准[9-10]。

中国煤中氟的分布特征及分级研究

中国煤中氟的分布特征及分级研究
ZHA NG Yu h n — o g,F Co g,BAI Xi n — e U n a g fi
( ejn ee rh I si t o o l h mi r ,C ia C a ee r h I si t ,B rig 1 0 1 C ia B iig R sa c n t ue f C a e s y h n o l sa c n t u e e n 0 0 3, h n ) t C t R t
煤 中氟主要 赋 存在煤 的 矿物 中 ,在煤 利用过 程 中对 环境 的污染 十分 严 重 。煤 中氟在 煤燃烧 过程 中
1 样 品分 布 和 测 试 方 法
1 1 样 品 分 布 .
挥 发性 较 高 ,约 有 9 % 的 氟 以 气 态 氟 化 物 ( ) 4 HF
和 含 氟尘粒 的形 式进 入大 气环 境 ,常使 大气 中的氟 离 子含 量超过 大气 质 量标 准 ,大气 中的氟又 会随 大 气 降水 进入地 表 水体和 土 壤 中 ,引起大气 、水体 和 土壤 的 污染 ,危 害生物 生长 及人 体健 康 。 在煤 燃烧 产 生的污 染物 中 ,氟 化物 是危 害动植 物健 康最 为严 重 的一种 ,通 常氟 化物 的 毒性要 比二 氧化 硫高 1  ̄1 0 0 0 倍 。地方 性燃 煤 污染 型氟 中毒 ] 在湖 北恩施 、贵州 毕节 、云 南 昭通 、四川 宜宾 、陕 西汉 中 、安康 、山 西都 有发现 。大气 中的微 量氟 ] 化物 还可使 敏 感植 物受 害 ,叶片 失绿 产 生伤斑 、落 叶和 枯死症 状 。我 国浙 江 、江苏 、广 东 、四川 等 省 的蚕 桑业和 内蒙 古包 头 市郊 的畜 牧业 都 曾因此 而遭
Ab ta t a e n t e s se t a a u e a a o 1 a l s f o 5 4 c a mi e n 2 r v n e n C i a t e g n r l sr c "B s d o h y t ma i lme s r d d t f 1 1 9 s mp e r m 0 o l n s i 6 p o i c s i h n , h e e a c

煤中氟的测定方法

煤中氟的测定方法

煤中氟的测定方法
哇塞,煤中氟的测定方法可真是个重要的事儿呢!那咱就好好聊聊。

要测定煤中氟,一般可以采用高温燃烧水解-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先把煤样和少量石英砂混合均匀,放入镍坩埚中,再覆盖上一层三氧化钨。

接着,把镍坩埚放入高温炉中,在氧气流中燃烧水解。

燃烧后的气体通过吸收液吸收,然后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测定氟离子浓度。

这里面有好多要注意的地方呢!比如,煤样和石英砂一定要混合得特别均匀,不然结果可能就不准确啦;还有,燃烧水解的温度和时间都得严格控制好,不然也会影响测定结果呀。

而且,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小心,别碰到高温的部分,以免烫伤自己哟!
在这个过程中,安全性那可是相当重要的呀!毕竟高温炉温度那么高,操作不当就容易出危险呢。

所以一定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来,做好防护措施。

稳定性也不能忽视呀,每次实验的条件都要尽量保持一致,这样得出的结果才可靠呢。

那这种测定方法有啥应用场景和优势呢?它可以用于煤质分析、环境保护等领域呀。

优势可不少呢,它的灵敏度高、准确性好,而且操作相对来说也不是特别复杂,很适合用来测定煤中氟的含量呢。

咱来举个实际案例吧。

有一次,在一个煤质检测实验室里,工作人员就用这种方法测定了一批煤样中的氟含量。

结果发现,有些煤样中的氟含量比较高,这就提醒人们在使用这些煤的时候要注意氟的排放问题,以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呢。

通过这次测定,工作人员对这批煤的质量有了更清楚的了解,也为后续的使用和处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煤中氟的测定方法真的很重要呀!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煤的性质,为煤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支持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排放污染物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排放污染物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节能减排 臭氧 经济增长 紫外光化学反应器 系统动力学 糙皮侧耳 粒径分布 等效模型 等效排污模型 空气污染 稀释度 磷化工 磷 硫酸盐和硝酸盐 石墨毡电极 白腐真菌 畸形 甾烷和藿烷 电镀废水 电芬顿 电子垃圾 电化学 甲醇 生物降解 生物过滤 生物滤池 生物柴油 生态效率 生化需氧量 环境行为 环境容量 环境基尼系数 环境ekc曲线 物质来源 燃烧稳定性 煤转化 煤气化 煤制液体燃料 焦化废水 焚烧 灰色预测型线性规划 漳卫新河河口 源汇分析 源 湿法冶金 湖泊排污 渤海湾 混凝剂 海水淡化 流域 活性污泥 泸沽湖 河口生态系统健康 沉积物质量评价
聚铁 羰基污染物 羰基化合物 绿色距离 绿色度理论 综合评价 绩效评价 统一价格拍卖 经济发展 累积百分率 粒度 窑炉 空间特征 空气污染 碳烟 碱洗 砷 研究进展 短光程 目标值法 电解 电子收费(etc) 甲醇厂 甲醇 生物质废水 生物油 生物急性毒性 生物学指数 生态用水 生态环境 生态化实现度 珠江三角洲 环境质量 环境评估 环境评价 环境行为 环境科学 环境效益 环境意义 环境影响 环境交通容量 物能消耗 燃烧特性 燃烧技术 燃烧 燃油消耗 煤燃烧 煤中氟分布特征 煤 焦化废水 热重分析 热能动力工程 烟气 烟幕/霾日频率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陕西原煤中的氟含量及空间分布

陕西原煤中的氟含量及空间分布

陕西原煤中的氟含量及空间分布张静;魏宁;孙洋;张珍【摘要】对陕西6大产煤区中64个煤矿进行采样、分析,得到陕西原煤中氟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陕西原煤中氟含量的几何平均值为84 mg/kg;陕西原煤中氟含量的空间分布差异不大,南部地区煤中氟含量比北部地区煤中氟含量高;按照成煤时代划分,陕西原煤中氟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陕南煤田>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陕北三叠纪煤田>黄陇侏罗纪煤田>陕北侏罗纪煤田。

【期刊名称】《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年(卷),期】2016(000)009【总页数】4页(P66-69)【关键词】煤炭;氟;统计分析;空间分布;陕西【作者】张静;魏宁;孙洋;张珍【作者单位】陕西省能源质量监督检验所,陕西西安 710054;陕西省能源质量监督检验所,陕西西安 710054;陕西省能源质量监督检验所,陕西西安 710054;陕西省能源质量监督检验所,陕西西安 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533.1氟是煤中常见的有害元素,含量相对较高。

煤在燃烧时,其中的氟化物将发生分解,大部分以HF、SiF4等气态污染物形式排入大气,HF毒性比二氧化硫强20多倍,不仅严重腐蚀锅炉和烟气净化设备,对植物、动物与人体及生态环境都有很大的危害[1]。

我国部分地区由于使用高氟煤作为民用燃料,燃烧释放的氟通过食物链和呼吸道进入人体,导致居民氟中毒事件频发,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2]。

1996年我国就将氟化物列入11种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有害污染物之一,2012年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对氟化物排放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2014年9月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商品煤暂行管理办法》中,对商品煤中的5项有害元素含量制定了强制性限量标准,其中对氟元素要求不超过200 μg/g。

陕西省位于我国西北之东部,面积20.56万km2,其中含煤面积4.77万km2,占全省的23%,是国内煤炭资源较丰富的省份,现探明加预测储量3 107亿t,居全国第三,约占全国探测总量的37%。

煤中微量元素氟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_齐庆杰 - 副本

煤中微量元素氟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_齐庆杰 - 副本

第23卷 第2期煤 炭 转 化V o l.23 No.2 2000年4月CO A L CO NV ERSION Apr.2000煤中微量元素氟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齐庆杰1) 刘建忠2) 周俊虎3) 曹欣玉3) 岑可法3)摘 要 介绍了煤中微量元素氟的各种间接和直接的测定方法.间接方法:碱熔-比色(或ISE)法;高频感应电炉-ISE法;氧弹燃烧-ISE法;高温水解-ISE法等.直接方法:光谱分析法;质谱分析法.并对各种方法的适用性、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比较和评述.关键词 氟,微量元素,测定方法,煤中图分类号 TQ533.10 引 言氟是煤中对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微量有害元素之一.当煤燃烧时,煤中的氟化物将发生分解,大部分以HF,SiF4等气态污染物形式排入大气,不仅严重腐蚀锅炉和烟气净化设备,而且造成大气氟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1,2]尽管煤中氟是微量的,但随世界燃煤耗量的不断增加,氟化物的排放量是十分惊人的.据Goldberg[2]1973年统计,美国由燃煤引起的氟排放量(31112t)占美国大气氟排放总量的21%.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资料显示,1975年~2000年间,美国煤的消费量将增加5倍,而50%的煤将直接用于燃烧,由此引起的氟排放量将是美国大气污染的主要贡献者.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大国,这样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作为一次能源,煤的利用形式主要是燃烧.燃煤引起的氟污染已对农牧业造成了重大损失.[3,4]我国已明确将煤烟型大气氟污染列入气体检测对象,并制定了排放标准.因此,建立和采用快速、精确、可靠和先进的煤中氟的测定方法,获得煤中氟含量的精确、可靠的数据,对于燃煤氟污染的控制研究、煤炭的合理配置利用、正确进行氟化物环境影响评价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煤中氟的赋存形态十分复杂,一般认为[1]主要以无机物形式存在:以无机盐矿物形态存在于煤中;以类质同象形式呈离子态存在于矿物晶盐中;以非类质同象形式呈离子态吸附于矿物颗粒表面.氟磷灰石类矿物被认为是煤中氟的主要赋存形式,其它无机物还有氟石、电气石、黄玉、角闪石和云母等.[5]煤中氟含量和含氟矿物的种类随煤种的不同变化较大,主要取决于煤的产地以及煤化作用的复杂条件等.煤中氟的测定方法较多,但由于氟测定的困难及煤中氟赋存形态的复杂性与差异性,某些方法之间的测定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本文简要介绍煤中氟测定的主要方法,并对方法的适用性、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和评价.1 间接方法氟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元素,它既不会生成不溶性化合物,又不会生成带色物质,因此不能用经典的重量法或比色法直接测定.一般普遍采用间接方法测定.首先以适当方法分解煤样,使煤中氟化物定量地分离转化为某种形式的可溶性氟离子溶液(如氢氟酸、氟硅酸等),然后再用某种化学或仪器方法(如比色法、离子选择电极法等)测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87603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9022211)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96097). 1)博士生、副教授;2)博士、高级工程师;3)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310027杭州 收稿日期:1999-12-29样品溶液中的氟含量.1.1 氟离子溶液中氟的测定方法1.1.1 比色法早期的氟测量为比色法.Crossley[6]利用氟离子锆,Loathe[7]利用氟离子钍与茜素生成的络合物上进行反应来确定氟含量.其原理是将这些金属从生成的有色络合物中置换出来,生成更稳定的无色金属氟化物,颜色被脱色,根据褪色程度比色定量.上述方法操作繁琐,对试剂要求甚高,灵敏度难以适应10-9浓度范围的测定.另一种方法是Belcher 等[8]提出的利用氟试剂(3-胺甲基茜素-N,N-二醋酸)为高价镧或铈盐反应生成蓝色络合物进行比色定量,其方法灵敏度较前几种有所提高,但干扰因素多,测定范围窄,仅适用于体系简单的样品.后来,Mcgo wan[9]采用分光光度计法进行比色测定,测定速度和精度有所提高.目前氟试剂分光光度法还有使用.1.1.2 离子选择电极法(ISE)1966年Fra nt等[10]提出用氟化镧(La F3)单晶制成固体膜电极,直接用电位方法进行氟离子活度测定,用总离子调节缓冲液(TISAB)排除Fe3+, Al3+,Si4+等离子干扰,使测定微量氟的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利用离子选择电极法(ISE)测定煤中氟具有快速、灵敏度高(10-5M~10-6M)、适用范围宽、重现性好、无干扰等优点,可省去灰化、蒸馏等繁琐步骤,目前被广泛采用.[11~13]1.2 煤样处理方法用适当的方法处理煤样,使煤中氟化物定量地分离转换成某种形式的离子,成分简单、空白值低的可溶性氟离子样品溶液是煤中氟测定的关键步骤.煤样处理方法主要有灰化法、水蒸气蒸馏法、碱熔法、高频感应电炉法、氧弹法和高温水解法等.早期的灰化法、水蒸气蒸馏法由于处理煤样程序繁琐,测定速度慢,空白值高以及操作方法难于掌握,现使用已不普遍.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碱熔法、氧弹法和高温水解法等.1.2.1 碱熔法用碱性熔剂熔融矿物样品中难熔氟化物是人们常用的方法,常用的熔剂有Na2CO3,Na2CO3+ ZnO,Na2CO3+Na2O2,Na2CO3+Mg O等,Thoma s 等[11]用铂坩锅做容器,煤样与过量的碱金属碳酸盐(Na2CO3)混合,在1100℃下熔融,然后用沸水浸取,过滤蒸馏,制成样品溶液用ISE测定.后来,很多学者采用并改进此方法测定煤中氟.[3]这种方法除了需昂贵的铂坩埚外,由于Al3+,Fe3+,Ca2+, Mg2+等常量离子在溶剂中与F-络合,生成非常稳定的络合物,造成测值偏低.为了克服碱熔法离子干扰问题,提出用碱金属碳酸盐和二价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与煤样混合烧结(半熔)来分解可燃矿物中的氟.鲁道夫[14]和高干亮[12]等验证用Na2CO3+ ZnO做半溶剂分解煤样效果最好,可使煤中氟转化为可溶于热水的盐类,而常量元素大部分留在残渣中,达到分离与消除干扰离子的目的.郑宝山等[3]采用高温碱熔法,刘建忠等[13]采用半熔法分别研究了我国煤中氟.1.2.2 高频感应电炉法1983年Bettinelli[15]将煤样与氧化镁促进剂混合,在高频感应电炉内的氧气流中1000℃燃烧,燃烧气体产物用NaO H溶液吸收制成样品溶液,用ISE测定氟含量.该方法处理煤样中氟化物的转化率达96%~100%,每个样品的测定仅需15min~20min,同时,NaO H溶液中不含Al3+,Fe3+,Ca2+, Mg2+和Ti2+等干扰离子,测定结果稳定,是一种温度易于控制,操作简单,测定快捷的方法.1.2.3 氧弹燃烧法氧弹燃烧法是将煤样置于铂(或石英)坩埚内在量热计氧弹的氧气-水蒸气中燃烧,燃烧气体与渣样用沸水浸取、过滤、蒸馏,将煤中氟转化为氟硅酸溶液,然后测定氟含量.该方法由Grossley[6]首先应用并推荐,M cg ow an[9],Durie[16],Thoma s等[11]分别采用或改进.在Thomas等研究的基础上,1979年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将氧弹燃烧处理煤样,ISE测定氟离子浓度确定为煤中氟测定的标准方法(STM-D3761-79),并被广泛采用.1.2.4 水解法水解法是将煤样与石英砂混合在氧气-水蒸气流中燃烧、水解,将煤中氟转化为氢氟酸或其它挥发性氟化物而被冷凝水吸收制成样品溶液.1954以来,水解法一直用来分离岩石和矿物中的氟.自1979年Vanleuv en等[17]提出可用水解法测定煤中氟之后,水解法逐渐被采用和修正. Ga nliang等[12,17~19]使用管式炉水解法分析煤中氟,而Bettinelli[15]和Rice[20]等使用高频感应电炉水解法分析煤中氟.水解法能快速、完全地分离煤中的氟,所得的8 煤 炭 转 化 2000年 样品溶液中离子成分简单,干扰较小,特别适用于ISE法测定氟含量.目前,高温水解-氟离子选择电极法已被广泛采用,并确定为我国国家标准方法(GB6433-84).[21]Martinez-Tarazona等[5]用高温水解法研究了西班牙煤中氟,Godlbeer等[19]用高温水解法研究了澳大利亚煤中氟,Ganlia ng等[12,22]用高温水解法研究了我国高硫煤和石煤中氟.2 直接方法仪器分析是煤中微量元素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1,23],但直接测定煤中氟的报道极少.发射光谱法被广泛应用于微量元素定量分析,Simms等[24]和Clay to n[25]曾用质子诱导γ射线发射光谱法(PIGM E)直接测定煤中氟含量.煤样与石墨均匀混合制成电极,质子照射能量为 2.5MeV,电荷100μC,γ射线峰值选用197keV.高频火花离子源质谱分析是固体无机物,特别是超微量分析的有效方法, Clay to n等[25~27]用火花源质谱法(SSM S)直接测定煤中氟.其中Dale和Clayton等采用JEOL—01BM—2型火花源质谱仪配以计算机控制的离子检测系统,质荷比m/e为19.对标准物质1632a (煤)的测定表明精度可靠.3 测定方法的比较与评价氧弹燃烧法被推荐为ASTM标准方法后,特别是水解法被广泛使用后,很多研究者发现氧弹法测值偏低,对其可靠性提出置疑.Godlbeer等[19]对八十余种澳大利亚煤及十余种标准物质分别用氧弹法和高温水解法进行了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相差较大,相对偏差一般在20%~50%,最大相对偏差为97%,氧弹法测定值普遍低于高温水解法测定值,且当煤中灰分越高时,偏差越大.同时,用高温水解法处理曾用氧弹法处理的SARM20和21745两种标准物质的残渣,结果发现残渣中分别有40%和70%的氟未分解.Ma rtinez-Tarazo na等[5]对西班牙Asturian煤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果.Ganlia ng等[12]对此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氧弹法只适用于灰分小于25%的煤中氟的测定.Toma s等[11,19,28]及笔者研究发现,碱熔法与氧弹法一样不能完全分解煤中氟,测定结果偏低.部分比较结果见表1.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可能与煤中氟的赋存形态表1 煤中氟测定结果比较Table1 Comparisio n o f fluo rine deter minatio n by differe nt me tho ds Samples Ash/%A STM/×10-6H a lf-fusio n/×10-6Pyrohydolysis/×10-6Increas e/%Ref erense N BS1632a22128—1763819N BS1632a22131—1783620 SARM181090—1152820 SARM193063—965220 SARM203786—1487220 1624615179—3328520 1625219211—3677420 606562197—1919720 800161140—553820M ode s ta5(A)2371—1991805 Turo n(A)34207—339645 Candin(A)35227—330455 San Victo r3(C)42197—4431255La Camocha5(C)90225—8012565F-1841—806863712 97003422—13624882This paper 98010610—70682817This paper 99007545—1098 1651 50This paper有关.碱熔法和氧弹法对煤中有机氟化物、粘土类矿物及氟磷灰石中的氟化物有较好的分解作用,但对难熔含氟矿物质(如荧石、电气石和黄玉等)的分解效果较差.尽管认为这些矿物质在煤中含量较小,但它们的含氟量是相当高的(荧石含氟量为48.7%,电气石含氟量为3%,黄玉含氟量为20%),而高温水解法则对煤中各种含氟矿物具有较完全的分解作用.9 第2期 齐庆杰等 煤中微量元素氟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仪器分析方法直接测定煤中氟免除了传统的间接测量中需对煤样进行分解处理等繁琐过程,减少了操作过程中的误差,是一种快速、灵敏、先进的测定手段.但由于氟属于轻量元素,适用的仪器方法、测试精度及应用范围比较局限,加之部分精密仪器的不普及和操作的复杂性,造成目前应用受到限制.4 结束语煤中微量元素氟的测定与分析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29]建立和采用快速、精确、可靠和先进的煤中氟的测定方法,获得煤中氟含量的精确、可靠数据,对于煤炭的合理配置利用、燃煤氟污染的控制及正确进行氟化物环境影响评价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目前的应用情况而言,间接方法仍是煤中氟测定的主要方法.煤中氟的赋存形态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对一些测定方法的测定精度有较大的影响,合理选择测定方法对获得精确、可靠的结果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有效改进和继续研究更加快捷、精确和可靠的煤中氟测定的新方法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参 考 文 献1 Sw aine D J.Trace Elements in Coal.London:Butterw orth,1990.109~1132 Gold berg A J.Environm en tal Protection Ag ency.EPA Report-223.568,Washington D C:Environ men tal Protection Agency, 19733 郑宝山.地方性氟中毒及工业氟污染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151~1944 陈树元,卞咏梅,刘绍考.氟对农作物、家畜和蚕桑的影响.环境污染与治理,1990,12(2):10~145 M artinez-Taraz ona M S,Suarez-Fernandez G P,Cardin J M.Fluorine in As turian Coals.Fu el,1994,73:1209~12136 Cross ley H E J.Th e Determination of Fluorin in Coal.Soc Ch em Ind Lond,1944,63:284~2887 Loth e J J.Differen tial Spectrophotometric Determination of Fluorine.Anal Ch em,1956,28:949~9518 Belcher R,Wllson C L.Th e Determination of Fluo rine in Solu tion.2nd ed.New Yo rk:Reinhold,1964.255~2599 M cgow an G E.An Adaptation of Sepectroph otom etric M eth od.Fuel,1960,63:245~25210 Fran t M S,Ros s J W.Electrod e fo r Sensing Fluoride Ion Activity in Solu tion.Science,1966,154:1553~155511 Th om as J J.Gluskoter H J.Determination of Fluoride in Coal w ith th e Fluo rid e Ion-Selective Electod e.Anal Chem,1974,46: 1321~132312 Ganliang G,Yan B,Yang L.Deterniation of Total Flu orine in Coal by the Comb ustion-Hydrolysis/Fluo rid e-Ion Selective Electrod e M eth od.Fu el,1984,63:1552~155513 刘建忠,姚强.曹欣玉等.煤中氟化物分布规律初探.煤田地质与勘探,1999(2):9~1214 国家环境保护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368~37415 Betinelli M.Determination of Fluorine in Environ men tal Standard Reference M aterials with a Fluoride Ion-Selectiv e Electrode.Analys t,1983,108:404~40716 Du rie R A,Sch afer H N S.Th e Inorganic Constituents in Aus tralian CoalsⅣ-Ph ospho rus and Fluorin e-Th eir Probable M ode of Occurrence.Fuel,1964,63:31~4117 V anleuven H C E,Rots cheid G J,Buis W J et al.Determination of Fluorine in Coals.Anal Chem,1979,296:3618 M ills J C,Doolan K J.National Energ y Res earch Developmen t and Demonstration Program.Aus tralia,1983.8619 Godb eer W C,Sw ain e D J.Fluo rine in Australian Coals.Fuel,1987,66:794~79820 Rice T D.Determination of Fluorine and Ch lorine in Geological M aterials by Ind uction Furnace Py roh yrolysis and Standard-Addition Ion-Selective Electrod e M eas urem ent.Talanta,1988,35:173~17821 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煤炭标准及说明汇编.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229~30322 李文华.我国主要高硫煤和石煤中氟的分布.煤炭分析及利用,1986(5):27~3723 张营军,任德贻,赵锋华等.煤中微量元素赋存状态研究方法.煤炭转化,1998,21(4):12~1624 Simms P C,Rick ey F A,M ueller K A.M ultielemen tal Analysis Using Proton Ind uced Ph oton Emis sion.Fuel Chem,1977,2:22~2625 Clayton E,Dale L S.Determination of Fluo rin e in NDS Coal and Coal Fly Ash by Proton Induced Gam ma R ay Emis sion and Spark Sou rce M ass Spectrom etry.Anal Letters,1985,18:1533~153826 Vonlehmd en D J,J u ngers R H,Lee R E.Determination of Trace Elements in Coal,Fly As h,Fu el Oil and Gasoline-A Preliminary Comparision of Selected Analy tical Tech niques.Anal Chem,1974,46:23910 煤 炭 转 化 2000年 27 Dale L S,Liepa I,Rendell P S et puter-Con trolled Electrical Detectiv e System for a Spark Source M as s Spectrometer.Anal Ch em,1981,53:2288~229128 Nadkarni R A.M ultitech nique M ultielemental Analysis of Coal and Fly Ash.Anal Ch em,1980,52:92929 V alkavic V.Trace Elements in Coal.Florida:CRC Pres s,1983.99~101REVIEW O N DETERMINATION METHODS OF TRACEELEMEN T FLUORINE IN COALQi Qingjie Liu Jianzhong Zhou Junhu Cao Xinyu and Cen Kefa (Thermal Energy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Zhejiang University,310027Hangzhou)ABSTRACT Brief introduction abo ut the determina tio n metho ds of trace element fluo rine in coal.Indirect metho ds:alkali-fusio n/io n ch ro matog ra phy o r fluoride io n-sele ctiv e electr ode(I SE) method;high f requency induction furnace/ISE me tho d;Ox y gen bomb co mbustion/ISE m etho d a nd py roh ydro ly sis/ I SE method.Dir ect me tho ds:spec tro sco pic method,e.g.pro ton induced gam ma ray emissio n(PIGM E)method; mass spectro co pic method, e.g.spark so urce ma ss spectr omet ry(SSM S)method.The appl icability a nd existent problems w ere par ticularly com pa red,analy zed and discussed in order to helping analy sts to be mo re critical about the method they use.In addition,further inv estig atio n o n the determinatio n methods of fluo rine in coal were sug gested.KEY WORDS fluo rine,trace elements,determina tion m ethod,coal《煤炭转化》连续七年被评为山西一级期刊本刊讯 1999年12月2日,山西省期刊等级评比揭晓.《煤炭转化》再次被评为山西一级期刊,这是自1993年山西期刊等级划分以来连续七次被评为山西一级期刊.连续七次被评为山西一级期刊的有7种,占山西科技期刊总数的8.75%.山西期刊等级划分是山西省在全国率先创立的期刊管理模式.为实现期刊阶段性转移的目标,提高晋版期刊整体质量,促进山西期刊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山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共同组织了期刊等级评比工作.有关专家以原国家科委制定的《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为依据,对期刊的政治、效益、学术、编辑、出版等采用量化打分、无记名投票方法,产生了一级、二级、三级期刊.(本刊通讯员)11 第2期 齐庆杰等 煤中微量元素氟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煤中氟的研究进展

煤中氟的研究进展

煤中氟的研究进展摘要: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煤中氟的含量、赋存状态和成因、分布规律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做了较详细的阐述。

根据近年来的资料,全国煤中氟的含量平均为200?g/g,但不同地区、不同成煤年代、不同煤种的含量各有差异。

煤中氟主要以无机物的形式赋存与煤中,关于可否与有机质结合,至今未见可靠的证据,氟的来源之一很可能与富含氟的热液活动有关。

中国煤中的氟由于变质程度的不同,成煤时代的不同,聚煤区的不同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

煤中氟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到环境中,最终对人体造成伤害。

关键词:煤中氟;含量;分布规律;赋存状态;环境污染氟是煤中有害微量元素之一,在自然界矿物中主要呈非金属离子F-,它是所有元素中电负性最强的元素,电负性为3.9,地壳克拉克值553?g/g[1]。

地壳中氟丰度的变化范围是450~700?g/g,算数平均值为550?g/g,几何平均值是540?g/g [2]。

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现在一些国家的营养标准中已将氟列为必需元素,它不仅对于牙齿而且对于骨骼的形成和发育有重要作用。

但是人体不能摄入过多的氟,饮用含氟过多的水使地方性氟病成为一种分布很广的地方病。

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中规定饮用水中的氟化物最高含量不能超过1.0mg/L。

环境中氟的来源很多,煤排出的氟能不能成为地方性氟病的病因,长期以来并不被人们所了解,煤在燃烧时,其中的氟以HF及少量的SiF4、CF4等气态形式排入大气中。

因此通过对煤中氟的分析研究对于它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分析显得尤为迫切。

1 中国煤中平均含氟量的研究氟是丰度较高的少数几种元素之一,沉积岩中氟丰度的平均值为510?g/g。

我国华北地台泥质岩氟丰度的平均值为755?g/g[3]。

相比之下,煤中氟的丰度较低。

Lessing于1934年首次报道从英国煤中检测出氟[4]。

表1列出我国各研究者提供的煤中含氟量的资料,郑宝山等[5]所用的328个样品中由于有采自氟病区的高氟煤样品,其中有的煤样品中含氟量高达2350?g/g,因此计算出的平均值为248?g/g,偏高于全国煤中氟含量平均值200?g/g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53 卷 第 6 期 2002 年 6 月
化 工 学 报 Journal of Chemical Indust ry and Engineering (China)
Vol .53 №6 June 2002
研究论文
煤中氟分布与燃烧排放特性
齐庆杰 刘建忠 曹欣玉 周俊虎 岑可法
Keywords fluorine , coal , py rohydroly sis , dist ribution characteristic , com bustion ex perimentation , inf luence f actors
2000 -12 -14 收到初稿 , 2001 -03 -05 收到修改稿 . 联系人 :刘建忠 .第一作者 :齐庆杰 , 男 , 37 岁 , 博士 , 副教授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项目(N o.59876036)、国家重 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项目(N o .G 1999022211)和浙江 省自然科 学基 金资助项目(N o .596097).
(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 , 能源洁净利用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浙江 杭州 310027)
摘 要 采用 高温水解 -离子选择电极法对我国典型煤 种的氟 含量进 行测定 , 得到 了煤中 氟分布 规律 , 分析了 煤 中氟含量与灰 分的关系及氟化物的赋存形态 .首次通 过燃烧 实验探 索了燃煤 过程中 氟化物 生成规 律 , 确 定了燃 煤 氟排放的影响因素 , 得到了燃煤氟排放与煤种 、燃烧温度 、停留时间 、燃烧气氛等因 素的影响规 律 , 提 出了燃煤过 程 中氟化物的生成机理 .研究结果对煤中氟的燃烧 转化和污染治理有指导意义 . 关键词 氟 煤 高温水解 分布特性 燃烧实验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X 131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38-1157(2002)06 -0572 -06
10 — sample boat pusher ;11 — flowmeter ; 12 — t emperat ure con troller ;13 —oxygen gas supply ; 14 — elect ric heater ;15 — st eam generator ;16 — variac
我国是世界上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大国 , 煤的主 要利用形式是燃烧 , 燃煤引起的氟排放是大气氟污 染的主要污染源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燃煤污染防治与生态优化的基础研究》 已将煤中 氟的赋存 、 燃烧转化和污染治理列为重要的研究内 容 .国内外对煤中氟分布虽有初步研究 , 但缺乏系 统性 , 而在煤燃烧过程中氟化物排放特性研究方面 未见报道 .本文报道了在上述两方面的初步研究结 果 :①采用高温水解 -离子选择电极法对我国典型 煤种的氟含量进行测定 , 得到了煤中氟分布规律 , 分析了煤中氟含量与灰分的关系及氟化物可能的赋
商品煤 , 产地覆盖了我国主要矿区 , 煤种包括自石 煤到无烟煤的主要煤种 .采样方法按国标 .煤样磨 至 0 .0737 mm(200 目)以下干燥储存备用 .测定所 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 1 .2 实验装置和方法
实验是在高温燃烧水解多功能实验台上完成的 (图 1).关闭水蒸气系统能进行管式炉燃烧实验 , 实验煤(灰)样在管式炉内规定的条件下燃烧 , 然后 分别测定煤样和灰样中含 氟量 , 得到 燃煤氟排放 量 ;开启水蒸气系统和氧气系统对煤和灰中氟含量 进行测定 , 采用高温水解法分解矿物 , 氟离子选择 电极法测定氟含量[ 5] .煤(灰)样在氧 气和水蒸气 混合气流中于 1373 K 下燃烧和水解 , 煤(灰)中氟 全部转化为挥 发性氟化物并定量地溶 于去离子水 中 , 以氟离子选择电极为指示电极 、 饱和甘汞电极 为参比电极 , 用标准加入法测定样品溶液中氟离子 浓度 , 换算为煤中氟含量 .对标准物质的测定表明 (表 1), 该测量系统测量精度高 , 重复性和再现性 强 , 完全能满足实验工作要求 .
2 .8 2 .9
· 57 4 · 化 工 学 报 2002 年 6 月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 .1 煤中氟含量分布规律与赋存形态 实验煤样的测定结果表明 , 我国煤中氟含量近
Standard value / μg·g -1
248 1496
N umber of det erminat ion
10 10
M ean value / μg·g -1
238 1509
S tandard deviat ion /μg·g -1
6 .7 44 .2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
retention period and combustion atmosphere are obt ained and t he production mechanism of gaseous f luo rine during coal combustion are proposed .Experimental result s indicate that fluorine emission appears to beg in at 573 —673 K and emission rates reaches about 96 % at above 1473 K .Gaseous fluorine is probably originated f rom fluorine occurring as o rganic forms or adsorbed inorg anic form in coals at low temperatures , and appears to come mainly from f luorine occurring as ino rganic salt forms in coal at hig h temperatures .
第 53 卷 第 6 期 齐庆杰等 :煤中氟分布与燃烧排放特性 · 5 73 ·
引 言
氟是煤中微量有害元素之一 , 煤在燃烧时其中 的氟化物将发生分解 , 大部分以 HF 、 SiF4 等气态 污染物形式排入大气 , 不仅严重腐蚀锅炉和烟气净 化设 备 , 而且 造 成 大气 氟 污染 和 生 态环 境 的 破 坏[ 1] .燃煤污染 物中 , 氟 化物对 动 、 植 物的危 害 最为严重 , HF 对人体的毒性是 SO2 的 20 倍 , 对 植物的毒性是 SO2 的 20 ~ 100 倍 , 既严重危害着人 类健 康 , 也给 农 牧 业生 产 造成 了 重 大的 经 济 损 失[ 2] .研究表明 , 引起世界关注 的温室效应与 全 球气候变暖问题 、 南极上空臭氧空洞问题 、 酸雨问 题等 , 也都与 人为排放氟化物有关[ 3] .1990 年美 国 “清洁大气法修正案” (CAAA)将煤中 16 种微 量元素列入 189 种 “有害大气污染物” 之中 , 其中 氟首当其冲[ 4] .1996 年我国首次将氟化物列入 11 种大气环境质量监测 有害污染物之列(GB 3095 — 1996), 并于 1997 年颁布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 准(GB16297 —1997).
Fig .1 Combustion -hydrolysis apparatus of ex perimental system
1 — volumetric flask ;2 — w at er -cooled condenser ; 3 — heat blow er ;4 — quart z t ube;5 — thermoelect ric couple; 6 — sample boat ;7 — tube f urnace;8 — buff er ;9 — w ater out let ;
存形态 ;②首次通过燃烧实验研究了燃煤过程中氟 化物生成规律 , 确定了燃煤氟排放的影响因素及气 态氟化物生成与煤种 、 燃烧温度 、 停留时间 、 燃烧 气氛等因素的影响关系 , 提出了燃煤过程中气态氟 化物的生成机理 .研究结果对煤中氟的燃烧转化和 污染治理有指导意义 .
1 实验部分
1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实验煤样取自我国主要商品煤煤场及火电厂的
FLUORIN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COAL AND BEHAVIOR OF FLUORINE DURING COAL COMBUSTION
QI Qingjie , LIU Jianzhong , CAO Xinyu , ZHOU andard reference sa m ple s
GBW11121 GBW11123
Table 1 Standard deviation and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of analytical results by pyrohydrolysis/ fluoride-ion selective electrode method (dry basis)
(Institute for Thermal Power Engineering , Zhejiang University , Hangzhou 310027, Z hejiang ,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oncent rations of fluorine in typical Chinese coals are determined by t he pyrohydrolysis/ FISE method .T he dist 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luorine in coal are obtained .T he correlat ion bet ween f luo rine and ash , the probable mode of occurrence of f luo rine in coal are discussed .F luo rine concentrat ion ranges betw een 17 —3145 μg·g -1 and the mean value is close to 200 μg·g -1 .Good correlation bet ween f luo rine and ash content sug gested that fluorine is present in these coals in inorganic mineral species.F luo rine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during coal combustion are studied sy stemically in tube furnaces for the first time .T he influence factors on f luorine emission and t he relationship of f luo rine emission wit h coal type , combustion temperatur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