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经济学分析(文献资料整理)

老龄化经济学分析(文献资料整理)
老龄化经济学分析(文献资料整理)

老龄化经济学分析

一、定义: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定社会中老龄人口比重相对较高的一种人口结构状况。目前国际社会广泛公认的一种定量标准是, 如果在一个社会中, 60及60 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10%以上, 或65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7%以上, 那么该社会就可称为是老龄化社会。

二、现状:

三、我国老龄化的特征:

( 1) 我国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冠。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 加上20多年改革开放,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 老年人口逐年增加, 到目前已接近1132 亿, 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占世界老年人总数的 1 /5, 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 /2。

( 2 ) 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 年左右的时间, 与发达国家相比, 速度十分惊人。法国完成这一过程用了115 年, 瑞士用了85年, 美国用了60年,英国用了45 年, 最短的日本也用了25年。

( 3 ) 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上看, 中国人口目前已经自东向西开始老龄化了, 而且速度越来越快, 不久的将来, 这一银发浪潮! 就将席卷全国。( 4 ) 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在中国人口总体老化的同时, 老年人口内部也在不断老化, 特别是2040 年以后, 老年人口的内部老化尤为严重。2040 年, 70?79 岁的中老年! 人口将突破老年人口总数的一半, 达1 86 亿, 而80 岁及80 岁以上的老老年! 人口的比例也将占老年人口总数的89%, 达3300 万。到了2050 年, 70及7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近2 亿( 1990 年为2909万) , 而其中80 岁及80岁以上的老老年! 人口的比例也将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2 9%, 绝对数达5000 万( 1990 年为771万)。

( 5 ) 我国人口未富先老, 对经济压力很大。与世界其他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相比,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 经济发展水平不仅是较低的, 而且差距很大。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尚未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时, 老龄化程度已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 呈现未富先老的特征

四、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双重影响:

1、储蓄——供求规律的角度进行分析

我国目前的人口老龄化危机实质上是由两方面因素, 即人均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下降造

成的。首先对前者进行分析。如果人均寿命延长后, 退休年龄不变, 那么职工退休期就会相应延长, 笔者在这里称之为一种相对意义上的提前退休。从个人账户制度的运行机理来说, 提前退休就意味着储蓄增加, 个人账户上将会有更多的货币资产。其次, 对后者进行分析。从表面上看, 由于每个退休人员都在工作期间理性地为自己多储蓄了相当的货币资产, 因此, 生育率下降导致的在职职工的减少, 并不会影响其退休后养老金的数额和生活水平。但进一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 即使个人账户的储存额巨大, 并实现了预期的保值增值, 但其始终是处于货币或金融资产形态的, 其具体的价值实现过程不可能不受到货币或金融资产供求规律的影响。退休人员在退休后通过出售个人账户上储存的金融资产来获得养老金时, 如果生育率的下降, 使得有能力购买这些金融资产的在职职工数目和购买力相应下降, 则这些金融资产的价格必然随供求关系的失衡而下降, 退休人员实际能得到的养老金数量也会相应减少。而且, 就储蓄本身而言, 个人账户上的退休金储蓄和普通储蓄的性质截然不同。后者是否转化为消费, 何时转化为消费, 一般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判断, 在既定期限内并不具备必须转化为消费的刚性。而前者则相反, 其转化为消费是必然的, 转化的时期也是既定的, 不管这一时期金融资产的供求如何失衡, 退休职工的唯一选择仍是出售, 不存在任何时间上延期等待的可能。这就会进一步增大退休人员实际得到的养老金数量下降的风险。

因老年人口数量增加或老年人口比例增加而有所下降, 因为个体通常在退休之前达到自己财富积累的顶峰, 退休后财富数量开始逐渐减少, 为了使一生的消费保持在比较平稳的水平, 个体一方面会在工作阶段减少消费增加储蓄, 以保证退休后的消费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另一方面, 由于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 老年人口比例在上升, 而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低, 从而整个社会的储蓄水平比较低。

储蓄是资本形成的重要来源,人口老龄化进程可能对储蓄产生不利影响。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人们在工作期间的储蓄倾向为正,当人们预期到寿命会提高时,也会增加储蓄的份额,而退休后储蓄倾向往往由正为负。从社会整体来看,如果一定时期人口的总负担系数较低,即工作人口在全部人口中占有较大比例,那么全社会的储蓄规模将极为可观,反之,当人口的总负担系数较高,特别是退休人口在全部人口中占有比例出现增长时,储蓄规模就会不断收缩。近20 年来,对于大部分处在人口老龄化不断上升过程中的国家来说,其家庭储蓄率(家庭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出现了持续下降的现象,这意味着人口老龄化对于家庭储蓄率的变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2、消费

2030 重度老龄化意味着社会消费需求结构和需求量及消费模式的变化。对于总人口近1/4 的需求群体,社会需求必有其特殊性,不仅总量庞大,而且增速快。其中,高龄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将大大快于低龄老年人口增长的速度。据估计,老年人的消费需求总量2005 年以后将突破6000 亿元,2010 年达到1万亿元以上,到2050 年左右,我国老龄市场的消费需求将达到5万亿元(叶宁,2006)。但其拉动的社会需求对经济的贡献趋势是呈下降趋势(彭秀健,2006)。这当中消费性支出呈现减少趋势,保健医疗消费和公共消费支出会明显增长,对大宗商品如住宅、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量将减少,即短期内会刺激消费增长,长期而言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和经济增长。

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具有这样一些特征: 第一,老年人在生理上进入了衰老阶段,导致其活动范围和活动频率有所下降,因而在饮食方面的需求较之其他年龄段大为降低。第二,老年人在社会角色上的转换会导致原有的附着于这些社会角色的相关消费需求下降,比如,与工作和职位有关的服装、应酬、交通等费用以及人力资本方面的投入会降低或消失。第三,老年人闲暇时间的增多会大大降低其享受文化和精神方面的休闲活动的成本,进而提升这方面的需求。第四,老年人具有相对节俭的消费习惯,这使得他们的消费水平未必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同比例提高,随着老年群体在社会人口结构中的比重上升,可能会使得社会总需求中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趋于衰退。在消费支出的年龄模式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比如,0 -4 岁的人口,自身尚无消费意识,消费规模也很小; 15 -19 岁的人口,不仅需要较多的教育消费支出,而且好奇心强,消费欲望强烈,消费用品新旧置换和交易频率很高,所以其消费支出较大。相应的,老年人往往没有青壮年人“喜新厌旧”的消费习惯,比较“恋旧”,且商品市场上往往很少考虑老年人接受新产品时学习能力的下降这一因素,没有进行相应地适化改进,这导致老年人不易于接受新产品或有旧不买新,对于产品的买卖置换和交易活动不活跃,进而固化了这一群体的消费结构,在老龄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这有可能会进一步导致社会消费结构的整体固化,不利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新兴产业部门的发展。

老年人消费需求的总体弹性小于年轻人,但消费开支却远远超过少年儿童,因为赡养老年的费用与抚养少儿的费用具有不对等性。在一个运转良好的经济体中,老年人的收入和医疗护理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托于强大的社会保障系统。

负储蓄、投资少、消费少

人口老龄化将带来储蓄额的下降,减少资本形成,对贸易、投资均有相应影响

3、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切蛋糕

个人账户基金的征缴和发放实质上属于社会的分配和再分配的环节, 而且这笔基金迟早都

要进入消费领域, 和消费环节发生联系。但其一旦进入消费领域, 就必然会遭遇保险基金货币形态与实物形态的矛盾。因为, 从本质上讲, 退休者退休后所拥有的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 不是物, 而其消费的是实物, 因此, 仍然存在着物的再分配问题。即无论是现收现付制还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 退休人员消费的实物都取决于该国当期的

净产出, 都是来自在职职工当期生产的蛋糕的一部分。在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如果在职职工人数有限, 生产的蛋糕就那么大, 那么, 这时无论退休人员是否存储或存储多少, 在职职工愿意和能够交换的蛋糕都将是有限的。在这里, 巨额的退休基金最多也只能意味着退休金的贬值及退休金对供给的压力造成的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会影响到国民收入分配比例, 并进而影嗬到经济发展速度。从历史上来看, 这种影响是循着这么一条轨迹展开的即人口老龄化导致老年抚养系数上升, 由此引起国民收入中用于退休金、医疗卫生费用以及其它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将随之增加, 如果国民收人为一定时, 会相应降低积累基金比重, 使投资率下降, 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这方面的影响现已在一些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显示出愈益严峻的发展态势。社会保险福利支出的大量增加, 已使这些国家的财政预算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养老金和医疗支出数额及比例也随之增大,这将使财政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政府预算中应用于与工业相关的开支则须紧缩,必然不利于经济发展

4、社会保障的需求增幅更宽、范围更广、速度更快

据老龄委(2006)称,2030 年以后人口总抚养比将超过50%。2051 年,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 亿。显而易见,社会保障供给要求大幅增加,退休职工存量和增量及预期寿命的提高等对养老保险机制形成巨大压力。例如:

老金支出的放大。由于我国保障制度起步晚、体系不健全、覆盖面窄、服务管理落后等不足,老龄化又来势迅猛,总体支付的人口规模巨大,养老金支付的比例和绝对总量面临增速和增量。按照改革以后的体制,职工以8%的缴款率做实个人帐户,社保基金缺口6 万亿甚至9 万亿以上(左小蕾,2006)。丛树海(2006)预计2005~2010 年我国抚养比将达到国际临界点25%,2040~2045 年间将超过45%。就2020 年,领取养老金的退休者将超过1 亿人。据老龄委(2006)的数据,全国离退休人员以6%的速度递增,按男(60)、女(55)退休推算,2030 年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的比例将达到1:2.4,2050 年达到1:1.8 左右。而且,退休制度改革与就业难这把“双刃剑”使得离退休职工不断增加,相应的养老金支出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一些经济学家估计,现行养老机制如不调整,中国的基本养老基金将在2032 年左右开始出现收不抵支。未来30 年里,以发达国家经验,必须为此多支出16%~19%的国民生产总值(GDP)。除了供养比的赡养负担加重外,我国社保现状本身还存在统筹账户入不敷出、个人账户空账、资本市场不健全等建设漏洞,难以满足社保基金的需要。

5、医疗费用支出大幅增加。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65岁以上人口与65 岁以下人口的人均医疗费用比例约为3:15:1,75 岁以上人口的医疗费用增长更快。我国老年人消耗的医疗卫生资源是全国人均消耗医疗卫生资源的1.9 倍,04 年时离退休人员与在岗职工医疗卫生费支出比例约为2.2:1(肖严华,2004)。据长江证券(2008)就我国人口增长和老龄化带来药品市场增长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 倍。在药品市场上,老年人口的药品消费已占50%以上,其人均医药卫生费用支出是其他人口平均数的6~7 倍。

老龄化与实际人均医疗支出呈显著正相关性,且老龄化的实际人均医疗支出弹性为0.268,在实际人均医疗支出增量变化中的贡献率为3.9%

老龄化程度与人均医疗支出呈正相关关系

有研究表明,在医疗服务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医疗费用年递增率为1. 54% ,未来15 年人口老龄化将使医疗费用增加26. 4%。

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障制度的影响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抚养系数、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的比例还将上升。这种现象表明: 一方面提供医疗保险基金供款(缴费) 的人数相对减少, 另一方面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人数却在迅速扩大。因此,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基金的供给具有重要影响。另外,

老年人口需花费更多的医疗费用。2003 年, 全市参保人数为689. 93 万,其中退休人员253.

97 万,占36. 8%,而医疗费用占71. 75%[2 ]。因此,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对医保基金收支平衡的冲击将会更大

6、劳动参与率下降劳动供给率下降

人口老龄化导致经济生产年龄人口比重下降, 劳动力资源相对减小劳动力资源是全部人口中经济生产年龄人口构成的。人口的年龄构成趋于老化, 必然使经济生产年龄人口所占的比重下降, 劳动力资源减少。

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力供给下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出现相对甚至绝对下降,也就是说,对于很多国家而言,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劳动力资源总量的不断收缩已难以回避;二是劳动参与率与年龄之间呈现较为稳定的反向关系,劳动力年龄人口结构的不断老化将进一步恶化劳动力供给

附:对全要素生产力

人口老龄化将削弱全要素生产力。研究表明,各年龄段劳动力与其对全要素生产力贡献之间存在倒U 形结构,且40~49 岁劳动力对全要素生产力的贡献非常突出,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将导致该年龄段人口数量增长率的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

7、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关系

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比不断下降,这表明,通货膨胀与失业率关系曲线的斜率发生变化,更加扁平化。

这表明人口老龄化作为经济基本面因素,对宏观经济尤其是通货膨胀与失业率替代关系,无论国内国外都存在一些共性的因素。随着人口老龄化,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比趋下降(曲线变得更加平滑)。一个不断老龄化的社会,对通货膨胀的容忍度在降低,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发生了变化。这将影响央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的抉择。

一方面,老年人更在乎低通货膨胀率,而年轻人更在乎低失业率。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增多,其投票权或意见表达使得社会对通货膨胀的容忍度降低。老年人的家庭资产结构、风险收益偏好都使得其在乎通货膨胀,而对失业率并不敏感。随着人口老龄化,央行需要更强硬地控制通货膨胀。反过来,在一个人口结构年轻的社会,大多数人拥有更多的是人力资本,其预期收益能较好地抵御通货膨胀,而且就业压力较大,央行就可以更多地容忍通货膨胀,而对失业率和经济增长给予更多的关注。

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为了应付失业率的压力,每降低一单位的失业率,需要付出的通货膨胀上升的代价更小,或者说,为了降低一单位的通货膨胀率,将导致失业率上升更多。这也意味着,在老龄化社会里,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更高。相对而言,在老龄化社会,失业率更容易控制,而通货膨胀更不容易控制;反之,在人口结构年轻的社会,失业率反而更难控制,通货膨胀相对容易控制。

8、产业结构的推动

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和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增大老年人对医疗保健、康复器材、护理用品、生活用品和养老服务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因此,庞大的老年群体的特殊消费需求,必将促进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而带动产业、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的调整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还会促进老年医院、托老所、敬老院、居家老人的生活照料等为老年服务行业和专业服务人员队伍的发展,这有利于扩大内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已退休的老人从劳动力中退出,其结果具有两方面的效应: 一是他们从生产领域中的退出让出了一部分原来所占有的资本,从而具有提高现期劳动力人均资本占有水平的效应; 二是他们不再从事生产而转入纯粹的消费,而消费具有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人口寿命的延长使有效劳动期限延长,增加了劳动力资源,而且老年人的知识、技能以及阅历等都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这将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学术写作中收集资料的方法

收集资料的方法 教育研究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收集资料是研究者的主要任务。研究就是通过收集有关的事实资料和数据资料来解释和说明研究问题。研究设计当然要考虑如何去收集资料,如何整理分析资料,以及选择什么统计方法处理收集到的资料。 一、收集资料的一般原理 在第一章我们谈到当研究课题确定之后,研究者应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具体情况决定研究的类型和方法,以便获取和分析数据资料,从而形成研究结论。 研究设计一般根据已经确定的研究主题先确定研究方法,列出需要收集的资料种类,然后找出这些资料的可能来源。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和需要,确定是采用描述、测验、考试,还是其他形式去收集资料。以下是收集资料的一些目标: (1)描述——对观察的内容用文字概括 (2)分数——测验得分或频数 (3)测量——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验 (4)观点——人们的主观看法或所相信的东西 (5)公文——官方的声明、公开的资料

(6)分析——仔细地、合乎逻辑地分析 研究设计时还需要考虑资料的来源,从哪里去获得资料,通常包括以下来源: (1)参与者——参加研究的人员 (2)程序——在研究进程中操作形式以及获得的资料 (3)情境——教育活动发生的具体环境,外界的背景 (4)实物——客观实在的事物 (5)记录——可供以后参考用的高度概括的记录 (6)文档——出版类、文字材料 (7)信息提供者——提供个人观点、认识、所需资料的人 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以事实和证据来支持结论。研究者应该具有这样的理念:当你要说服别人接受你提出的结论时,你首先必须拿出事实和证据来;当你要接受别人的结论前,你应该先问一问他的事实和证据是什么。证据通常可以分为两类: 1、统计性的证据 统计性的证据必须用数据和统计分析来推论,如:“男生的侵犯性行为比女生多”,为了支持这个结论,必须对男女生进行抽样,然后对样本进行观察,收集有关资料,最后以统计数据检验是否男生的侵犯性行为比女生多。一般实证性的研究、量的研究大多采用统计性的证据,需要一定量的数据支持。 2、决定性的证据 决定性证据是以关键的事实为证据的,是唯一的证据。如:“地球是圆的”,这个结论所提供的证据是从人造卫星在太空中拍摄到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通过阅读、翻阅与本文相关的著作、论文、期刊等理论成果,来学习前人的分析研究思路和写作手法,吸取宝贵经验、开拓本文的写作分析思路,丰富理论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2.调查问卷法。我根据J公司员工是否愿意宣传自己的公司、员工是否自愿留在公司为公司效力和员工等方面设计问卷,收集分析相关数据,同时运用所学理论,做到理论与数据相结合,科学分析。 3.访谈法。我在J公司三个部门中各选取了1~2名员工,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并根据他们的回答进行归纳整理。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通过收集文献等相关资料,丰富更多的理论知识,吸取宝贵经验,开拓研究分析思路。 2.调查分析。通过收集h公司管理人员针对工作压力的调查问卷,运用SPSS分析法分析数据,同时运用所学理论相结合,做出科学的研究结果。 3.总结归纳。对研究结果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得出最终的结论,提出相对的建议。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文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和招聘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的目标、任务、胜任力模型理论、结构化面试理论和人才测评,用以上理论作为基础,结合哲博百众(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管理和人才甄选的现状,对其招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优化的建议。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文献研究法。 文献阅读:阅读期刊、著作、论文等文献,研究相关知识理论,学习理论基础,并思考论文的内容核心和写作方式,寻找书籍间内容的相互联系,总结出共通点,加入自己的思考,打开思路。结合实际:收集与研究相关的实际案例,跟阅读总结的文献理论相结合,同时积极做出个人思考,根据实例分析理论。总结归纳:得出最终的结论,从不同方面进行优化和总结,加以个人的观点和意见。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通过大量阅读、仔细翻阅与本文相关的著作、论文、期刊等理论成果,来学习前人的分析研究思路和写作手法。吸取宝贵经验、开拓本文的写作分析思路,丰富理论知识。2.问卷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理论所需相关数据,同时运用所学理论,做到理论与数据相结合,科学支撑。 3.总结归纳。对研究结果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得出最终的结论,提出个人看法与建议。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通过大量阅读、仔细翻阅与本文相关的著作、论文、期刊等理论成果,来学习前人的分析研究思路和写作手法。吸取宝贵经验、开拓本文的写作分析思路,丰富理论知识。2.问卷调查。进行问卷的设计和发放,以及后期的数据处理,从得到的数据中得出结论分析问题。 3.总结分析。除了分析已知数据外还要对其提出建议和参考,为其发展提供信息参考。

六爻预测风水案例赏析二

六爻预测风水案例赏析(二) 六爻预测风水案例赏析(二) 例一:巳年寅月戊戌日某男摇得 巽为风卦化火水未济卦 朱雀兄弟卯木/世子孙巳火/应 青龙子孙巳火O妻财未土// 玄武妻财未土X官鬼酉金/ 白虎官鬼酉金O应子孙午火//世 腾蛇父母亥水/妻财辰土/ 勾陈妻财丑土//兄弟寅木// 1、宅之吉凶:二爻亥水直克五爻人口,当断此宅不吉,不吉何处,子孙为福神,为生财之源,为后代,详析,则作生意拓不开规模,且夫妇常争吵,无舒心日子。巳火属阴,作阳位,当断儿子,但二爻相克,应断女儿。水火相荡,女儿两个。 2、宅之新旧:二爻父母化入墓,临岁破,月休日死,破败之宅。 3、宅基及井情况:卦身为午,坐离宫,离为文明,为窑冶,为风景区,为高坡等。详细分析:午火临上六,临朱雀,午火临朱雀必为学校,我说:“家附近有学校吗?”答:“我家是以前学校的房屋,学校盖了新房,搬走了,我买了。”我当时想,怎么没断出是学校的房子呢?该人走后,继续瞅,才发现世坐上六,是我占学校房屋之意。井的符号为一爻和水爻及玄爻和辰爻。一爻无井,可看二爻,二爻水化库,是井符号,惜其亥无气,辰被日冲,必井水不可用。五爻冲起水,必用门前老井水,老井,因巳临年支。 4、亥水化辰,亦为厕所标志。故厕所在院落东南防主人,因卯之原神为亥水。 5、通常一爻为井,此卦井在二爻,但一爻亦可用井的一种信息来看待。位置,金之墓,必在西,应爻入丑墓,应作妻子看,丑生殖系统(女性)戌为男性生殖系统。故井的位置导致妻子生殖系统有病。 6、以兄弟定墙垣,临朱雀,必西高东低,犯白虎欺青龙之煞。又五爻化出未兄库,必巳位墙壁无,因巳旬空。 7、玄武临土,必家极不干交净,太脏,太脏了。 例二:巳年寅月戊戌日某男摇得 风天小畜卦化巽为风卦 朱雀兄弟卯木/兄弟卯木/世 青龙子孙巳火/子孙巳火/ 玄武妻财未土//应妻财未土// 白虎妻财辰土/官鬼酉金/应伏酉金官鬼 腾蛇兄弟寅木/父母亥水/ 勾陈父母子水O世妻财丑土//

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3.1 资料搜集的意义 课题确定后,就需花大量的时间,围绕论题范围搜集尽可能全面的资料。 全面搜集资料是开展科学研究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一切科研工作都应遵循的根本途径。因为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始终建立在资料的基础上。马克思说:“研究必须充分地有资料”。很多成功学者都深有体会;“写论文,写书没有什么诀窍,我是从资料堆里走出来的”。 有人初步统计过,一个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中时间分配是:搜集资料时间占50.9%,实验研究时间占32.1%,思考计划占9.3%,撰写论文时间只占7.7%,这样时间分配虽然不是绝对的,但目前大多数学者肯定他们用于搜集、整理资料所花的时间占全部科研时间的一半以上。他们都舍得花时间去搜集资料,是因为他们都深谙资料是创造的源泉。搜集资料与撰写论文之间的关系,正如著名的京戏演员梅兰芳所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思维科学专家指出,形成科学思维的基础是信息储存。日

本创造会给“创造”的83个定义中,四分之一的定义与资料信息有关。例如“创造是把资料信息按新的形态组合产生新事物的过程”。“创造是以丰富的资料库为基础的信息与概念的飞跃的结合,是这些概念、信息的凝聚”。“创造是通过对储存的资料做出选择和判别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东西”。等等。 资料搜集与科研之关系,犹如庄子所说的“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也有类似的比喻论证。他告诫青年,“不论鸟翼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它是永远不会飞翔高空的。事实(资料)就是科学的空气,你们如果不凭借事实,就永远不能飞腾起来”。所以说,科研实力和水平首先在于资料占有的充分和典型。能搜集到最新鲜、最生动、最富有特色的信息的人,是最有成功的希望。 搜集资料对学术论文的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我们不仅要舍得花时间去搜集资料,还要对搜集资料的艰苦性有足够的认识,需要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特别是对我们搞数学教育科研的人来说,更应如此,因为教育科研,很大部分课题,都要有较长的周期,涉入知识面广。任何不想花“大力气”的想法,只能使研究流产,或引入歧途。 §3.2 资料的来源与搜集

论文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 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3、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4、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5、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6、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7、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

(整理)参考文献规范格式

参考文献规范格式 参考文献类型文献类型标志 普通图书会议论文报纸文章期刊文章学位论文报告标准专利汇编参考工具其他M C N J D R S P G K z 1.期刊:著者.题名.刊名[J].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专著:著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录).出版地∶出版者,出 版年∶起止页码 3.论文集:著者.题名.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著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专利: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技术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7.报纸:著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科技报告:著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9.电子文献:著者.题名[电子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出版者或可获得网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0.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论文著者.论文题名[A].论文集编 者(任选). 论文集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11.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著者.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 年∶起止页码 【外文文献】引文及参考文献中的论文排序方式和中文文献基本相同; 书名及刊名用斜体字,期刊文章题名用双引号;是否列出文献类型标识号 及著作页码(论文必须列出首尾页码)可任选;出版年份一律列于句尾或 页码之前(不用年份排序法)。外文文献一定要用外文原文表述(也可在 原文题名之后的括号内附上中文译文),切忌仅用中文表达外文原义。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 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M.R.,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 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I.Gordon.;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课题文献综述

《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课题研究 文献综述 课题立项编号: 课题研究单位:鹿寨县四排镇第二小学 文献综述作者:梁桂连 摘要:之前,我校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没有养成课前备好课的习惯,课堂教学不讲究策略,不重视课堂教学效果,教学随意性大,故教学质量上不去。针对我校现状,一年来,我们课题组参加《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研究,各课题组成员努力反思、自查、自省,积极参与研究、学习,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认真写教学反思;利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认真研究,相互学习,收效良好。 关键词:教学现状;研究;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成果 一、前言 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就在此时需要回头总结之际才猛然间意识到日子的匆匆。2017年春开始我组课题《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立项并开始研究,在全体组员的共同研究下,我们组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成长了不少,但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理论学习上还是远远不足的,所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正文 (一)历史发展 2017年春,我们的课题《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在鹿寨县级课题立项,我们马上对我校的部分老师及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很多老师没有意识到课前制定教学目标的意义,不懂得课堂教学策略,很多老师们平时无暇去研读课标,即使有的老师去看一下课标,也是囫囵吞枣,对课标中的理念理解也不到位。有的老师得到教学内容,首先想到的是照搬别人的教学设计。有的老师不愿意自己设计,有的教师没有信心或能力去设计。教师没有科学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去完成教学内容,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学生们不知道什么是学习的目标,很多都不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所以上完一节课,结束的仅仅是时间,不知道所谓的目标,更谈不上是否达成目标。针对老师们的现状,我们的课题《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真的值得我们去研究了。 于是我们开始进行课题研究,首先理解课题,我们向从鹿寨县实验小学来我们学校支教的邹文英老师和韦东丽老师请教。从她们那我们开始了解到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有可行性、可操作性;教学重点可以摘自教学目标中,而教学难点则根据教材、根据学情而定,不一定出自教学目标。有了她们的帮助,顿时我们脑海里的概念清晰多了,我

文献资料的收集方法

文献资料的收集方法 、文献回顾的目的 --藉由文献发展研究问题 一) 厘清问题 (Identifying problem) 二) 发展假设 (Developing hypotheses) 三) 发展方法 (Developing the method) 二、文献的寻找 (一)寻找策略 1. 百科全书 (encyclopedias ) 2. 研究的回顾 (reviews research ) (1)一些专家学者已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神,并已整理出与研究 题 目相关的文献资料。 (2)相关的研究不仅汇整出相关的研究资料;同时评论综合出整 合 性的结论。 (3)研究者已提出在研究领域中,未来可行的研究方向。 (二)摘要 (abstracts ) (三) 征片(microform p ublicati ons ) (四) 索引 (indexes ) (五) 参考书目 (bibliographies ) (六) 分类卡 (card catalog ) 三、实际方法 (一) 学校现有的光盘与数据库 (二) 国家图书馆 (三) 馆际合作的方法 四、 阅读与记录文献须注意之处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实验设计与操弄的处理 (如果是实验性的研究 ) 问题的陈述 (和研究假设 ) 研究对象的特征 研究工具与测试的使用 测验的过程 自变项与依变项

(七)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八) 研究的发现 (九) 后续研究的问题 (十)其他相关研究引用的出处 五、如何整理所览阅的文献资料 Table 2.1 Criteria for Critiquing a Research Paper I. Overall imp ression (most imp orta nt): Is the paper a sig nifica nt con tributio n to kno wledge about the area? II. Introduction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 Is the research plan devel oped with in a reas on able theoretical framework? Is curre nt and releva nt research cited and prop erly interp reted? Is the stateme nt of the problem clear, con cise, testable, and derived from the theory and research reviewed? III. Method Are releva nt p artic ipants characteristics described, and are the subjects approp riate for the research? Is the in strume ntati on approp riate? Are testi ng or treatme nt p rocedures described in sufficie nt detail? Are the statistical an alyses and research desig n sufficie nt? IV. Results Do the results evaluate the stated p roblem? Is the p rese ntati on of results complete? Are the tables and figures approp riate? V. Discussion The purp ose of the review is to dem on strate that your p roblem n eeds inv estigati on and that you have con sidered the value of releva nt p ast research in devel oping your hypo theses and methods. 、研究报告的评论准则 表2-1 、研究报告评析的格式 表2-2 A. B. C. A. B. C. D. A. B. C. A. Are the results discussed? B. C. Are the results related back to the p roblem, theory, and p revious findings Is there excessive sp eculati on? VI. References Are all refere nces in the correct format, and are they compi ete? A. B. Are all references cited in the text? C. A. B. A. B. C. Are all dates in the refere nces correct, and do they match the text citati on? VII. Abstract Does it in clude a stateme nt of the purp ose; descri pti on of subjects, in strume ntatio n, and p rocedures; and a report of meanin gful findin gs? Is the abstract the proper len gth? VIII. General Are key words p rovided? Are running heads pro vided? Does the paper pro vide for use of non sexist Ian guage, p rotecti on of huma n subjects, and approp riated labeli ng of huma n subjects?

文献资料的收集方法

文献资料的收集方法 一、文献回顾的目的--藉由文献发展研究问题 (一)厘清问题(Identifying problem) (二)发展假设(Developing hypotheses) (三)发展方法(Developing the method) 二、文献的寻找 (一)寻找策略 1.百科全书(encyclopedias) 2.研究的回顾(reviews research) (1)一些专家学者已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神,并已整理出与研究 题目相关的文献资料。 (2)相关的研究不仅汇整出相关的研究资料;同时评论综合出整 合性的结论。 (3)研究者已提出在研究领域中,未来可行的研究方向。 (二)摘要(abstracts) (三)征片(microform publications) (四)索引(indexes) (五)参考书目(bibliographies) (六)分类卡(card catalog) 三、实际方法 (一)学校现有的光盘与数据库 (二)国家图书馆 (三)馆际合作的方法 四、阅读与记录文献须注意之处 (一)问题的陈述(和研究假设) (二)研究对象的特征 (三)研究工具与测试的使用 (四)测验的过程 (五)自变项与依变项 (六)实验设计与操弄的处理(如果是实验性的研究)

(七)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八)研究的发现 (九)后续研究的问题 (十)其他相关研究引用的出处 五、如何整理所览阅的文献资料 一、研究报告的评论准则表2-1 二、研究报告评析的格式表2-2 Table 2.1 Criteria for Critiquing a Research Paper I.Overall impression (most important): Is the paper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knowledge about the area? II.Introduction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 A.Is the research plan developed within a reasonable theoretical framework? B.Is current and relevant research cited and properly interpreted? C.Is the statement of the problem clear, concise, testable, and derived from the theory and research reviewed? III.Method A.Are relevant participants characteristics described, and are the subjects appropriate for the research? B.Is the instrumentation appropriate? C.Are testing or treatment procedures described in sufficient detail? D.Are the statistical analyses and research design sufficient? IV.Results A.Do the results evaluate the stated problem? B.Is the presentation of results complete? C.Are the tables and figures appropriate? V.Discussion A.Are the results discussed? B.Are the results related back to the problem, theory, and previous findings C.Is there excessive speculation? VI.References A.Are all references in the correct format, and are they complete? B.Are all references cited in the text? C.Are all dates in the references correct, and do they match the text citation? VII.Abstract A.Does it include a statement of the purpose; description of subjects, instrumentation, and procedures; and a report of meaningful findings? B.Is the abstract the proper length? VIII.General A.Are key words provided? B.Are running heads provided? C.Does the paper provide for use of nonsexist language, protection of human subjects, and appropriated labeling of human subjects? The purpose of the review is to demonstrate that your problem needs investigation and that you have considered the value of relevant past research in developing your hypotheses and methods.

课题研究计划

课题研究计划 一、怎样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课题研究计划不同于课题申请表,是一份具体的实施计划书。课题申请表只是一个大致的设想,如同要盖一个大楼,计划盖写字楼还是公寓楼,多大面积,投资多少,几年完成,是个大致的框架。而课题实施计划则是一张施工蓝图,包括具体的工期、用料,施工要求都有,是一个可以操作的具体图纸,看着它就能把楼盖起来。 课题研究计划一般包括如下几部分: 1. 课题基本情况 简要介绍课题的来源、研究类型、实验时间等。 2.课题的提出(或研究的目的) 为什么要研究这项课题,目的是什么。 3.课题研究的假设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解决什么问题,预期会有什么结果。 4.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这一部分要尽可能具体化,越具体越便于操作。 5.预期的研究成果 举例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验” 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基本情况 1.课题名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验 2.课题来源: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KES016) 3.课题研究类型:应用研究 4. 课题负责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敏勤 5. 实验时间:2002年至2004年 二、为什么要进行这项实验(课题的提出)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基本概念和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性略) 所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人们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研究日渐增多,但怎样把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步骤,使基层中小学教师便于操作和评价,真正引导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产生实质性的变化。这不仅需要理论的研讨,更需要具体的实验。本课题计划在理论研究的同时,调查中小学生的现有学习方式,并进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验,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三、课题研究假设

文献综述的内容及格式要求

文献综述的内容及格式要求 1.文献综述的目的和意义 文献综述是由学生通过系统地查阅与所选课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加工,从而撰写的综合性叙述和评价的文章。在文献综述中,要较全面地反映与本课题直接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特别是近年来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也要指出该课题所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通过文献综述对中外研究成果的比较和评论,不仅可以进一步阐明本课题选题的意义,还可以为本课题组织材料、形成观点奠定基础。 2.文献综述的特征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面三点。 第一,综合性。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时期同一课题的所有主要研究成果的综合概括。因此,要尽可能把所有重要研究成果搜集到手,并作认真的加工、整理和分析,使各种派别的观点清楚明晰,不要遗漏重要的派别和观点。 第二,描述性。文献综述在对各种派别的观点作介绍时,应该保持这些观点的“原味”,这就要求对被介绍的观点作客观性的描述。因此,撰写文献综述,首先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转述各派的重要观点;同时,在归纳各种观点时要抓住要点,表述时应简明扼要。 第三,评价性。文献综述不能囿于介绍研究成果,传递学术信息,还要对各种成果进行恰当而中肯的评价,并表明作者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文献综述重点在于“述”,要点在于“评”。由于评价的倾向性,通过文献综述,就会引导出对课题今后发展动向或趋势的说明。 3.内容要求: 文献综述是在研究选题确定后(或选题虽末最终确定,但至少已确定了比较具体的研究方向),并在大量搜集、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课题或相关领域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的综合性介绍,目的是理清本课题已有的研究基础及尚存的研究空间,它既可以给研究者在充分借鉴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深化本课题的研究指明方向,还可以帮助读者(或论文审阅者)明确本研究的新意所在。因此,写好文献综述,对于课题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文献综述的结构一般由下列成份构成: 1、标题。文献综述的标题一般多是在论文选题的标题后(若选题尚未最终确定,也可以以研究方向为名)加“研究综述”或“文献综述”字样。 2、提要或前言。此部分一般不用专设标题,而是直接做为整个文献综述的开篇部分。内容是简要介绍

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大一下) 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的概念 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 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

课题参考文献

课题参考文献: [4]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5,(3). [5]马用浩、张登文、马昌伟.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问题初探[J].求实.2006,(4) . [6]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3). [7]刘传江,程建林.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J].人口研究.2008,(9). [8]刘传江,程建林.农民工代际差异与市民化[J].经济纵横.2007,(4). [1] 姜作培. 从战略高度认识农民市民化[J]. 山东经济,2003(2):7-9. [2] 黄泰岩,张培丽. 改变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发展一元化[J]. 前线,2004(5):26-28. [3] 袁小燕.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问题浅探[J]. 资料通讯,2005(1):4-8. [4] 许峰 . 农民市民化问题探讨[J]. 绿色中国,2004(10):52-53. [5] 杨风 .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J]. 上海城市管理,2009(3):90-93. [6] 陈映芳. 征地农民的市民化——上海市的调查[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88-95. [7] Auvachez Elise. “Supranational Citizenship Building andthe United Nations: Is the UN Engaged in a …Citizenization?Process?” [J]. Global Governance : A Review of Multilateralism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2009(1):24. [8] Cohen Elizabeth F. “Reconsidering US ImmigrationReform: The Temporal Principle of Citizenship” [J]. Perspectiveson Politics, 2011(10):575-583. [9] 文军 . 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55-61. [10] 李建兴. 主体性因素与农民的市民化——关于农民市民化的调研[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2):23-27. [11] 王春光 . 农民工的“半城市化”问题[C].// 李真. 流动与融和:农民工公共政策改革与服务创新论集. 北京: 团结出版社,2005:41-57. [12] 单菁菁. 城市农民工社会适应状况与生活满意度调查[M].// 国情调研.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13] 陈丰. 从“虚城市化”到市民化:农民工城市化的现实路径[J]. 社会科学,2007(2):110-112. [14] 周晓虹. 流动与城市体验对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影响——北京“浙江村”与温州一个农村社区的考察[J]. 社会学研究,1998(5):58-71. [15] 朱考金. 城市农民工的心态与观念——以南京市600例样本的频数分析为例[J]. 社会,2003(9):10-12. [16] 徐志旻. 进城农民工家庭的城市适应性:对福州市五区132 户进城农民工家庭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06-111. [17] 张时玲. 农民工和城市社会的关系分析[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2):28-32. [18] 马广海.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3):67-69. [19] 王春光. 农民工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地位的变化[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4):51-56. [20] 王春光. 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5):107-122. [21] 刘传江. 农民工生存状态的边缘化与市民化[J]. 人口与计划生育,2004(11):44-47. [22] 郑杭生. 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J]. 甘肃社会科学,2005(4):4-8. [23] 颜秀金. 农民工市民化:篱栅重重[J]. 人力资源,2006(13):18-19.

文献资料收集表

课题研究有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记录表书(文章)名《语文教学方法论》 作者张鸿苓等出处北师大出版社出版(发表)时间1984 阅读时间2015 作者主要观点(文献资料研究法,课题研究中阅读8篇以上的专注,并附上相关的文章资料,组成一个档案盒,六月份之前完成,统一使用电子版。字号五号字体,集中打印) 这本书抓住了培养语文能力这个核心,建立起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理论体系,旨在从中学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为什么要培养语文能力、培养什么样的语文能力和怎样培养语文能力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很值得中学语文教育界重视。研究一下《方法论》的成败得失,对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的建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学习认识体会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所以语文教学应该回归生活,运用各种方式去还原、去丰富其描述的生活本身,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透过语言文字去领略生活的精彩和美妙,提高对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一、紧扣教材,开展有针对性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之一。因此,我们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展有针对性的语文实践活动。 1、利用自然、生活中的资源,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以往,一般都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我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文献整理

Tang et al. 2013, Tang, L., Huang, B., Lu, Q., Wang, S., Ou, W., Lin, W. (2013). Ultrasonication-assist ed manufacture of cellulose nanocrystals esterified with acetic acid. Bioresource Tech nology, 127(1), 100-105. Tang et al. 2014, Tang, Y., Yang, S., Zhang, N., Zhang, J. (2014).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crystalline cellulose via low-intensity ultrasonic-assisted sulfuric acid hydrolysis. Cellulose, 21(1), 335-346. Li et al. 2011, Li, Q.,Renneckar, S.2011. Supramolecular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of molecularly thin cellulose i nanoparticles. Biomacromolecules, 12(3), 650-659. Li et al. 2015 Li, J., Zhang, X., Zhang, M., Xiu, H.,He, H., 2015. Ultrasonic enhance acid hydrolysis selectivity of cellulose with HCl-FeCl3 as catalyst. Carbohydrate Polymers, 117, 917-922. Lazko et al. 2014, Lazko, J., Sénéchal, T., Landercy, N., Dangreau, L., Raquez, J. M.,& Dubois, P., 2014. Well defined thermostable cellulose nanocrystals via two-step ionic liquid swelling-hydrolysis extraction. Cellulose, 21(6), 4195-4207. Cuissiant et al. 2006, Navard, P., & Cuissinat, C. (2006). Cellulose swelling and dissolution as a tool to study the fiber structure. Chen 2012 Chen, J. Y., Li, Z. L.,Xu, T. J. 2012. Depolymerization of waste nylon 6 in [bmim]cl/water mixture.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550-553, 2284-22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