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及改进

5月份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及改进
5月份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及改进

2014年5月份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及改进

一、药占比、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

2014年5月份药占比、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均继续下降,分别达到39.75、49.3150.2和47.1442.81。药占比和抗菌药物使用率较4月份分别上升了0.9和0.89,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持续下降,比上月降低了4.33DDDS/100人天。药占比和抗菌药物使用率增高的原因经调查主要是一些较常期住院的老病人因为三夏季节的临近,比较集中的办理出院手续,这些长期住院的病人一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感染情况,另一方面诊断明确,慢性病多,治疗检查项目少、用药多,因此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和药占比都较高,所以拉升了这两项指标。这两项指标仍然在国家和省卫计委的控制标准以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虽然降低幅度较大,已经接近国家要求三级综合医院“努力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争取达到40以下”的目标。

药占比超标的科室继续由质控科按标准扣罚科室奖金。对于抗菌药物使用率超标的科室同样的点数扣罚科室奖金。

二、药物及抗菌药物消耗情况:

抗菌药物使用金额前十名的药品如下表:

抗菌药物使用量前十名的药品如下表:

使用金额前十名的药品如下表:

前五名的药品使用量和使用金额较前两个月没有大的变化。5月28日召开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会,决定对抗菌药物使用累计3个月居于前三名的美洛西林舒巴坦(0.625和2.5两个规格)进行15%降价处理,对药物使用金额大的新海能降价进药、对耐药率高于75%的头孢唑林(新泰林)暂停药处理。要求药学部、医务部、监察科、审计科、党办、招标办和采购办共同联合对供应商进行降价进药和停药。进一步加大抗菌药物的监控和干预力度,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和使用强度。

三、微生物送检率:

微生物送检率目前除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达标以外,非限制级和限制级抗菌药物的病原学送检率均不达标,问题的关键在于意识和观念的改变。目前对抗菌药物使用前送检率没有采取处罚措施。而特殊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审批机制控制,没有病原学检查,特殊级抗菌药物一般无法使用,所以送检率高。下一步将探索控制到人的做法,如果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能达标,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权限。

微生物送检情况如下表: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及管理规定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及管 理规定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 为加强抗菌药物安全、规范、合理使用特制订本制度一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对医院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二?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对纳入《抗菌药物采购供应目录》的采购品种要进行临床评价,由临床医师、药师填写抗菌药物临应用床评估表,反馈意见。内容包括该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结果,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临床用量等情况。三不良反应发生率频繁高、安全性低、效价低的品种,根据临床医师或临床药师填写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表,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药事管理委员会经调查评估,决定是否继续使用。四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对耐药率较高的抗菌药物,根据抗菌药物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进行效价评估,采取相应措施。五?违规使用抗菌药物,如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等,除按规定处理外,还应在全院通报警示,以防止再次发生。六医院应定期组织感染性疾病专业医师、感染专业临床药师、临床微生物技术人员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汇总、评估,同时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抗菌药物临床

应用及管理经验,提出适合本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持续改进意见,并在全院推广实施。七定期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报、信息。共享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理论知识。八?利用信息化手段,HISS系统及合理用药软件,不断地促进和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 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 为规范抗菌药物的遴选采购和临床的合理使用,特制定本制度:一医院抗菌药物应当由药学部门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不得在临床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二医院应当按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抗菌药物,优先选用《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

抗菌药物管理持续改进案例

抗菌药物管理持续改进案例 一、2016年上半年抗菌药物检查结果: 1、医务科抗菌药物管理统计2016年上半年:抗菌药物住院患者使用率60.4%,使用强度(DDD)值61,I类切口预防使用率62.7%,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22%,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50%,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31%,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76.6%,微生物送检率30.4%。 30 201上半年抗菌药物管理目标对比分 90 8076.6 8062.7 7060.460 60 50 50 (50 40 %31 40 30.4 30 30 )22 30 20 年上半年指标2016 20 抗菌药物管理标准10 0 2、2016年上半年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各项数据DDDs值、占抗菌药物总DDDs 值百分比、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例数等数据过高。

月4 月月月63 比0 0 分200 1 百562 量783 400 2 839 867 值997 总600 3 s 用1403 使D800 4 物 D4.9 1000 5 5.06 药5.34 D5.57 菌1200 6 6.46 抗7 1400 7 占8 1600 DDDs 年上半年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2016

月3 5 百 0 0 数例1 20 57 总 70 2 81 81 40 用 %92 数3 使60 例 3.65 129 4 物4.17 用80 药5 使 5.25 5.5 5.67 菌100 6 抗120 7 7.23 占8 140 年上半年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例数 2016 二、发现问题: 以上数据不难发现2016年上半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值61远高于管理标准的40;I类切口预防使用率62.7%,高于管理标准的30%;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50%,高于管理标准的40%;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31%远低于管理标准的50%;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76.6%,低于管理标准的80%。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例数及使用强度过高。 三、分析原因 1、医院管理不够细致、深入,对抗菌药物管理督查处罚力度不够。 2、科室管理不到位,只顾治疗效果,忽视了抗菌药物管理。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发表时间:2014-03-25T15:16:19.310Z 来源:《中医学报》2013年12月第28卷供稿作者:李桂芬[导读] 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半个世纪以来,很多传染病得以消灭,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得到控制。 李桂芬 承德县医院急诊科河北承德067400 【摘要】 目的:了解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的方法,调查医院2011年10月—2012年1月呼吸科出院的150例住院患者的病例,内容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药物种类、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的合理性评价等。结果:150例患者应用抗菌药物13种,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头孢菌素类。联合药物中以头孢菌素类+阿奇霉素最多用。抗菌药使用平均天数(8±1 5)d,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分析以联合用药不恰当或重复用药最多见。结论:医院的呼吸内科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基本遵循安 全、有效、经济、合理的原则。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用药【中图分类号】R978 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 8999(2013)12 0162 01 抗菌药物一般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半个世纪以来,很多传染病得以消灭,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得到控制。抗菌药物在人类与疾病斗争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但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现象依然存在。鉴于呼吸科是实施抗感染治疗的主要科室,抗菌药物的应用较为普遍,对我院呼吸内科2011年10月~2012年1月的出院病历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菌素,避免毒性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及致病菌的耐药性等。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2011年10月~2012年1月医院呼吸内科出院患者病历中随机抽取的150例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进行了调查。患者年龄25—85岁,男66例占44%,女84例占56%。平均住院天数(8±1 5)d。主要临床诊断为: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胸腔积液等。 1 2方法:详细统计每例患者的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诊断、药品名称、用法用量、用药时间、联合用药及过敏等情况,进行用药合理性评价。分析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的合理性。2结果 2 1抗菌药物应用情况:150例中,应用抗菌药物13种,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率位居前7位的药物(见表1)。表1抗菌药物使用率前7位(%) 2 2抗菌药物联用情况:以单种药物为主有52例,两种联用药80例,三种联用药8例。联用药中以阿奇霉素+头孢菌素最多用。 2 3抗菌药使用疗程:抗菌药使用平均天数(8±1 5)d,疗程5—20d。 2 4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分析[1]: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具体病例的情况将不合理用药情况分为6类:⑴用药无指征;⑵用药时间过长,过短或换药频繁;⑶剂量不足或偏大;⑷不恰当联合用药⑸病原菌产生耐药后继续使用;⑹过早停药或感染控制已多日而不及时停药。见表Ⅱ。 2 5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150例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中,有110例进行了病原学检查,检查率75%,检出率68%,药敏试验率98%。 3讨论 150例病例中患者的主要病原菌:肺炎链球菌、流感杆菌、革兰阴性杆菌等。头孢哌酮舒巴坦钠+阿奇霉素使用比较多,主要由于病例中,老年人数多以及有基础病,且长期滥用抗菌药物,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与抗菌药物用量增大呈相关性[2]。本次调查中,大多医师未根据各药的药理学特点、患者的生理、病理特点了解并存疾病的现状,确定用药方案,需要医师使治疗“个体化”,力争最佳疗效。应尽早做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正确提取痰培养以及确定痰中病原体是正确使用抗菌药物的有力依据(见表2)。表2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

临床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临床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临床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为了进一步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和用药安全,根据《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特制定本科室抗菌药物应用规范如下: 一、抗菌药物使用权限及范围: 1、三级权限药师:可使用非限制级使用级药物、限制使用级药物及由抗感染治疗会诊专家组会诊同意后的住院患者特殊使用级药物。 2、二级权限药师:可使用非限制使用级药物、限制使用级药物。 3、一级限制药师:可使用非限制使用级药物。 二、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目录: 非限制使用级药物:青霉素G钠、哌拉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头孢氨苄甲氧苄啶、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大观霉素、红霉素、琥乙红霉素、克拉霉素、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呋喃唑酮、甲硝唑、克林霉素、磷霉素、盐酸特比萘芬。 限制使用级药物:美洛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阿莫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克肟、头孢克肟、头孢他美酯、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依替米星、妥布霉素、阿奇霉素、替硝唑、酮康唑、氟康唑氯化钠。 三、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 1、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2、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四、抗菌药物使用控制指标: 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60%

2、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20% 3、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40% 4、抗菌药物使用强度≤10DDD 5、清洁手术预防使用率≤30% 6、首次使用时间合理率≥90%(术前0.5-2小时) 7、预防使用疗程合理率≥90%(预防使用时间小于24小时) 8、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 五、抗菌药物使用的要求: 1、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2、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制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三级权限)医师开具处方。 3、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应当详细记录用药指证,使用限当天量,并应当于24小时内补办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手续(抗菌药物分级应用申请表)。 4、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的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3-5天,使用时间在3天以上,病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的,原则上应收住院或留门诊观察室治疗,并应进行病原学监测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检验结果选择有效抗菌药物治疗。 5、严格控制门诊患者静脉输注使用抗菌药物比例。 六、口腔科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特点: 口腔颌面部手术包括Ⅰ类、Ⅱ类、Ⅲ类、Ⅳ类手术。 Ⅰ类:即清洁切口手术,大多无须使用抗生素。 Ⅱ类:即清洁—污染手术,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杀菌剂而非抑菌剂)、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 为加强抗菌药物安全、规范、合理使用特制订本制度 一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对医院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二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对纳入《抗菌药物采购供应目录》的采购品种要进行临床评价,由临床医师、药师填写抗菌药物临应用床评估表,反馈意见。内容包括该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结果,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临床用量等情况。 三不良反应发生率频繁高、安全性低、效价低的品种,根据临床医师或临床药师填写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表,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药事管理委员会经调查评估,决定是否继续使用。 四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对耐药率较高的抗菌药物,根据抗菌药物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进行效价评估,采取相应措施。 五违规使用抗菌药物,如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等,除按规定处理外,还应在全院通报警示,以防止再次发生。 六医院应定期组织感染性疾病专业医师、感染专业临床药师、临床微生物技术人员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汇总、评估,同时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经验,提出适合本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持续改进意见,并在全院推广实施。 七定期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报、信息。共享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理论知识。 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 为规范抗菌药物的遴选采购和临床的合理使用,特制定本制度: 一医院抗菌药物应当由药学部门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不得在临床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二医院应当按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抗菌药物,优先选用《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 三医院购进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35种;同一通用名称杭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具有相似或相同药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采购。 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得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得超过8 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得超过3 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得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得超过5个品规。 四医院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剂型和规格)应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五医院确因临床工作需要,需采购的抗菌药物品种、规格超过上述规定,应向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详细说明理由。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核准其申请抗菌药物的品种、规格的数量和种类。 六医疗机构新引进抗菌药物品种,应当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经药学部门提出意见后,报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议。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2/3 以上成员审议同意后,提交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核,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2/3 以上委员审核同意后方可列入采购供应目录。对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或者违规促销使用等情况的抗菌药物品种,临床科室、药学部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和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可以提出清退或者更换意见。清退或者更换获得抗菌药物管理组1/2 以上成员同意后执行,并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备案。清退或者更换的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6个月内不得进入本机构药物采购供应目录。 七因特殊感染患者治疗需求,未列入本机构药品处方集和基本药品供应目录的抗菌药物,医疗机构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临时采购应当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说明申请购入药品名称、规格、剂型、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核同意后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及改进

2014年5月份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及改进 一、药占比、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 2014年5月份药占比、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均继续下降,分别达到39.75、49.3150.2和47.1442.81。药占比和抗菌药物使用率较4月份分别上升了0.9和0.89,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持续下降,比上月降低了4.33DDDS/100人天。药占比和抗菌药物使用率增高的原因经调查主要是一些较常期住院的老病人因为三夏季节的临近,比较集中的办理出院手续,这些长期住院的病人一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感染情况,另一方面诊断明确,慢性病多,治疗检查项目少、用药多,因此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和药占比都较高,所以拉升了这两项指标。这两项指标仍然在国家和省卫计委的控制标准以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虽然降低幅度较大,已经接近国家要求三级综合医院“努力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争取达到40以下”的目标。 药占比超标的科室继续由质控科按标准扣罚科室奖金。对于抗菌药物使用率超标的科室同样的点数扣罚科室奖金。 二、药物及抗菌药物消耗情况: 抗菌药物使用金额前十名的药品如下表:

抗菌药物使用量前十名的药品如下表:

使用金额前十名的药品如下表: 前五名的药品使用量和使用金额较前两个月没有大的变化。5月28日召开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会,决定对抗菌药物使用累计3个月居于前三名的美洛西林舒巴坦(0.625和2.5两个规格)进行15%降价处理,对药物使用金额大的新海能降价进药、对耐药率高于75%

的头孢唑林(新泰林)暂停药处理。要求药学部、医务部、监察科、审计科、党办、招标办和采购办共同联合对供应商进行降价进药和停药。进一步加大抗菌药物的监控和干预力度,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和使用强度。 三、微生物送检率: 微生物送检率目前除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达标以外,非限制级和限制级抗菌药物的病原学送检率均不达标,问题的关键在于意识和观念的改变。目前对抗菌药物使用前送检率没有采取处罚措施。而特殊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审批机制控制,没有病原学检查,特殊级抗菌药物一般无法使用,所以送检率高。下一步将探索控制到人的做法,如果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能达标,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权限。 微生物送检情况如下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 (1)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1、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应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3、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4、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定 (一)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二)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三)给药途径: 1.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 注射给药。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 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2.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 (四)给药次数: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杀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 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 (五)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 96小时,特殊情况,妥善处理。但是,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 布鲁菌病、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 能彻底治愈,并防止复发。 (六)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 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指征 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 2 种或 2 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4.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5.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1.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 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 2.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短期

2019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最新整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测试题 1. 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感染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T,F) 2. 应用头孢菌素前应进行皮内试验(T,F) 3. 肾功能不全时禁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T,F) 4. 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不宜用于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感染,即使体外药敏结果显示敏感(T,F) 5. 两性霉素B静滴容易发生发热、高钾血症、肾功能不全等不良事件(T,F) 6. 头孢唑啉可用于治疗MSSA、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属所致感染(T,F) 7.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宜用于未成年人(T,F) 8. 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万古霉素(T,F) 9. 应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无需合并抗厌氧菌药物(T,F) 10. 治疗不典型病原体感染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或碳青霉烯类(T, F) 11. 两性霉素B静滴时较少发生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事件(T,F) 12. 氟喹诺酮类药物适用于各年龄段感染性腹泻患者的治疗(T, F) 13. 某些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较大剂量使用时可有出血倾向(T,F) 14. SMZ-TMP适用于治疗卡氏肺孢菌肺炎(T, F) 答案

1. F, 2. F, 3. F 4. T, 5 F 6 F 7. T 8. F 9. T 10. F 11. F 12. F 13. T 14. T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管理测试题——题型来源于:宁夏远程网__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 1、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扁桃体炎,因为耐药尽量不选择哪种抗菌药物()? A:大环内酯类药;B:头孢菌素类;C:青霉素;D:喹诺酮类药 2、以下不属于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是(): A:红霉素;B:庆大霉素;C:阿奇霉素;D:克拉霉素 3、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最突出的原因是()

抗菌药物整改措施

儿科11月份使用抗菌药物超标整改措施11月儿科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入院44人,使用抗菌药物44人,儿科抗菌药物比例为100%,抗菌药物使用送检例数为1,送检率2%,非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30例,送检1例,送检率3%。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例数为14,使用率为32%。使用限制级抗菌药物微生物送检例数为0,送检率0。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为109.08DDDs。 存在的问题: 儿科病房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100%超标,送检率未达标,使用强度高。认真分析,总结我科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因如下:1.无细菌感染依据如血常规化验白血病计数高,中性粒细胞也用抗菌药物。 2.对药物抗菌谱不熟悉,同时使用几种抗菌谱相近的药物 3.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 4.未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5.药物联用不当 6.未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7.越线使用抗菌药物 8.配制抗菌药物的溶媒选用不合理 9.未及时调整药物,单次剂量超量

抗菌药物使用不当,会导致疗效不佳,增加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医疗费用,产生耐药菌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已经成为临床特别是儿科临床治疗中的迫切问题。 整改措施:加强学习抗菌药物规范化使用知识,严格遵守抗菌药物的分级化管理,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住院医师只能开非限制性药物,主治医生以上资格的医师能开限制性抗菌药物。 整改措施: 1、严格的掌握适应症;确定细菌感染时候才能用,不能经验型也不能预防性用药。 2、选择合适的剂量:必须按药品说明书体重计算给药。 3、选择合适剂型及给予途径:原则上能口服给予就不要静脉点滴。4,重视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据此指导临床用药,结合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临床药理学资料; 5、注意用药频率及疗程,考虑病情和患者的整体情况综合治疗感染,避免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对一般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一线抗菌药物治疗;对严重感染、免疫力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已明确病原菌只对二线或三线抗菌药物敏感的患者,可直接使用二线以上药物治疗。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年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作者:————————————————————————————————日期: 2

2014年3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2014年3月随机抽取出院病历,分别对抗菌药物使用率、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临床分级使用及病原菌检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医嘱进行点评,分析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情况,具体反馈如下 1. 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备注:科室药品收入包括本科门诊收入 从各科室抗菌药物占药品收入比例可以看出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相对而言差别较大,可能与各科室收住病人差异及使用药品的不同有关,但如此大的差距说明有的科室相较更应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 2 合理用药分析 1.个别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单品过于集中,预防用药档次过高。 2克林霉素不作为手术预防首选药,应在头孢类过敏或怀疑有厌氧菌感染情况下选用 2.2.1 用药指征的掌握 明确用药指征是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的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我院就用要选择主 科室 项目 儿科 内二科 内一科 五官科 门急诊 内三科 骨科 妇科 外二 外一 中医 抗菌药物收入 占药品收入比例(%) 10.60 9.57 6.26 27 26.91 6.50 11.55 10.66 34.82 25.77 4.95 抗菌药物使用率(%) 46 43 26 80 26 46 33 60 85 73 46

要表现在:①、没有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抗菌药物使用起点偏高。如白内障手术患者,临床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进行治疗。②、联合用指征掌握不严,多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患者诊断为骨折及皮肤挫裂伤,无病原菌检查及药敏试验,医生却联合使用抗菌药物。 2.2.2 抗菌药物给药时间间隔分析 头孢类、青霉素类药物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有,其杀菌效果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与血药峰浓度高低不相关。头孢菌素、青霉素类药物半衰期较短,日剂量应分为3~4次且0.5~1小时内滴完。我院头孢菌素类每日一次给药较为普遍,提示给药间隔不尽合理。 2.2.3 用药不良反应分析 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尤其是住院患者静脉给药为注射用药的主要途径,发生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无论是单用还是联合使用,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我院较其他药发生率要高,这与头孢菌素类使用品种较多及临床使用频率成正相关性,从不良反应类型来看,以皮肤过敏反应为主,主要表现为皮疹、荨麻疹及瘙痒等症状,其它临床表现为潮红、腹痛、腹泻、紫绀等较少见。这些症状较为常见,一般均易治愈。 2.2.4 抗菌药物的序贯疗法 序贯疗法是指抗菌药物在治疗严重感染性疾病时,初期采用胃肠外给药(一般为静脉给药) ,当病人的情况一经改善(通常在用药3~5 d) ,迅速转为口服抗菌药物的一种方法。 整改措施: 1.加强学习《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加强学习 相关的药理知识,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 4

临床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临床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为了进一步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和用药安全,根据《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特制定本科室抗菌药物应用规范如下: 一、抗菌药物使用权限及范围: 1 2 3 三、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 1、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2、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四、抗菌药物使用控制指标: 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60%

2、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20% 3、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40% 4、抗菌药物使用强度≤10DDD 5、清洁手术预防使用率≤30% 6、首次使用时间合理率≥90%(术前0.5-2小时) 7、预防使用疗程合理率≥90%(预防使用时间小于24小时) 8 1 2 3 4 5 六、口腔科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特点: 口腔颌面部手术包括Ⅰ类、Ⅱ类、Ⅲ类、Ⅳ类手术。 Ⅰ类:即清洁切口手术,大多无须使用抗生素。 Ⅱ类:即清洁—污染手术,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杀菌剂而非抑菌剂)、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头孢菌素是最符合上述条件的,口咽部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且多有厌氧菌污染,一般应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并在此基础上可加用甲硝唑等。 Ⅲ类、Ⅳ类:即污染或严重污染手术,在术前已有污染,严重污染或已存在细菌性感染,可应用抗生素治疗,这种感染多为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在使用青霉素、头抱菌素类抗生素的同时需配合使用甲硝唑或替硝唑。

抗菌药物持续改进PDCA之欧阳家百创编

2017年儿科一病区抗生素使用 情况检查持续改进 欧阳家百(2021.03.07) 一、抗生素使用情况工作计划(P): 以二甲复审为契机,全力做好抗菌药物的管控工作,做好PDCA持续改进工作,使二甲复审工作改进成果得以延续下去。 预计在3个月(三季度)内实现持续改进,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明显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率有下降趋势。工作计划:1、收集信息,发现问题;2、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每月统计科室抗生素使用情况;3、加强的抗生素使用原则,要求所有医生掌握,定期并考核;4、对应用抗菌素情况进行监控。 二、实施(D): 1.根据科室情况加强医务人员的宣传培训; 2.科主任、护士长、医疗质量小组、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定期考核,查看落实情况; 3.加强各项制度学习; 4.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5.监督药品使用情况; 6.加强继续教育; 7.加强医德医风的教育。 三、检查(C) 通过数据统计,2017年上半年我科共出院病人2402人,其中以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为主,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疾

病为辅,针对病情我科医师不同程度的选用抗菌药物治疗,2017年上半年我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如下图: 2017年上半年抗菌药物的分线管理、使用情况 2017年上半年病原微生物送检率 四、分析、改进措施(A): 2017年上半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3月份高达98.4%,明显超过医院规定的综合医院内科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的60%。其中限制性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63.6%,明显提示我科存在超权限用药,但微生物送检率也保持在较高水平,应继续保持。我科抗菌药物使用不当与科室以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为主相关,也与科室医师抗菌药物相关知识匮乏、科室抗菌药物管理不当、医院及科内相关知识培训不到位及缺乏相关监管措施相关。 改进措施: 1、科内组织学习《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及《抗菌药物临 床应用指导原则》,明确抗菌药物使用指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执行。 2、各级医生加强自身学习,了解我科常用抗菌药物抗菌 谱及药理作用,做到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3、各级医生加强学习抗菌药物分级,明确自身抗菌药物 使用权限,严格执行,严禁无上级医师指导超权限使用抗菌药物。 4、科主任不定期提问相关医务人员,了解知晓率;科室 医疗指控小组定期抽查病历,检查抗菌药物使用是否规范,实行奖惩措施。 总结改进:经过整改,我科抗菌药物使用率较前有明显下降趋势,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明显规范,超权限用药明显减少,各级医师能按照《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归纳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2012年1月干部老年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总结 一、住院病人用药情况分析 1、抗菌药物使用率1月共出院患者56人,其中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数为22份,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9.28%,等同于上级规定的不高于40%的比例。 2、青霉素药物使用的病历数为6份,占使用抗菌药物总病历数的27.2%。 3、头孢类药物使用的病历数为10份,占使用抗菌药物总病历数的45.45%。 4、大环内酯类药物使用的病历数为 6份,占使用抗菌药物总病历数的27.2%。 5、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的病历数为4份,占使用抗菌药物总病历数的18.18%。 6、氨基糖苷类药物使用的病历数为2份,占使用抗菌药物总病历数的9.09%。 7、碳氢霉烯类药物使用的病历数为5份,占使用抗菌药物总病历数的22.7%。 8、二联以上抗菌药物使用的病历数为10份,占使用抗菌药物总病历数的45.45%,应用的抗菌指征和抗菌药物种类的选择均较正确合理,但存在1例用药时程过长。 综上所述,我科住院病人应用抗菌药物情况总体上看较为合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合格率为100%,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二、总结 从病历的情况来对我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可以看出我科抗菌药物的使用日趋合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合格率为100%。1月住院病人抗菌药

物使用率为39.28%,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2 %,说明了我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工作已制度化规范化,但存在1例用药时程过长,因此,提请各位临床医师注意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文件的规定,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降低细菌耐药率,以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用药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2012年2月干部老年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总结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考试试题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考试试题 姓名科室成绩 一、选择题 1.正确的抗菌治疗方案需考虑: ① 患者感染病情② 感染的病原菌种类③ 抗菌药作用特点④ 以上3 项 2.可辅以抗菌药局部应用的情况有: ① 化脓性胸膜炎大量胸腔积液② 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③ 隐球菌脑膜炎④ 化脓性腹膜炎 3.下列哪种情况有抗菌药联合用药指征: ① 慢支急性发作② 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细菌感染③ 急性肾盂肾炎 ④ 急性细菌性肺炎 4.抗菌药分三类管理是为了 ① 规范抗菌药按一、二、三线使用② 按感染病情轻重分别用药 ③ 抗菌药合理临床使用的管理 5.限制使用类抗菌药是限制: ① 抗菌药应用适应证和适用人群② 限制抗菌药作二线使用③ 限制抗菌药用于重症感染患者 6.下列情况何种是预防用药的适应 ① 昏迷② 中毒③ 上呼吸道感染④ 人工关节移植手术 7.预防用药用于何种情况可能有效 ① 用于预防任何细菌感染② 长期用药预防③ 晚期肿瘤患者④ 风湿热复发 8.外科手术前预防用药应在何时使用

①手术开始前24小时②术前60分钟内③手术开始后2小时④手术结束后2 小时 9.手术前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 ① 切口感染② 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③ 肺部感染④ 切口感染和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感染 10.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多数不超过 ①手术后3天②术后24小时③术后1周④用至患者出院 11.肝功能减退时,不需调整给药剂量的药物为 ① 红霉素酯化物② 利福平③ 氟康唑④ 头孢他啶 12.肾功能减退时,需调整给药剂量的药物为 ① 氨基糖苷类② 克林霉素③ 利福平④ 大环内酯类 13.新生儿感染时不宜选用 ① 头孢菌素② 青霉素类③ 克林霉素④ 氨基糖苷类 14.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宜用于 ① 腹腔感染② 感染性心内膜炎③ 革兰阴性菌败血症④ 孕妇无症状菌尿 15.下列哪种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不具抗菌活性 ① 哌拉西林② 头孢哌酮③ 头孢他啶④ 头孢噻肟 16.需鞘内给药的抗菌药物为 ①青霉素②头孢曲松③两性霉素B④氟康唑 17.大肠埃希菌所致尿路感染治疗不宜选用 ①克林霉素;②SMZ/TMP ;③氨苄西林/舒巴坦;④左氧氟沙星 18.无论脑膜有无炎症,不能透入脑脊液的抗菌药物为 ① 氯霉素;② 头孢噻肟;③ 青霉素;④ 多粘菌素B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方案【最新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方案 一、进一步优化抗菌药物管理模式 (一)制订和实施抗菌药物管理技术规范。各医疗机构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各项要求,制订系统的、可操作的抗菌药物管理技术规范并认真落实。要树立科学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理念,明确改善感染性疾病转归和提高医疗质量的管理目标。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抗菌药物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带领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发挥多学科专业团队优势,做好具体管理工作。 (二)推进感染性疾病多学科诊疗。各医疗机构要重点针对疑难感染性疾病加强重症医学、感染性疾病、临床药学、临床微生物等学科的联系协作,做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提高感染性疾病综合诊疗水平。要研究建立多学科诊疗的工作机制和标准化操作流程,在保证诊疗质量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二、着力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能力 (三)广泛开展抗菌药物知识培训。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各医疗机构要建立规范合理的培训考核制度,制订培训大纲和培训计划,对相关医务人员开展感染性疾病规范化诊疗、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医

院感染防控等培训及考核。重点加强对医师的培训,提高对感染性疾病诊疗规范、临床路径的依从性。经本机构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医师,方可授予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权。不得单纯依据医师职称授予处方权限。 (四)高度重视相关学科建设。通过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技术支撑体系。要落实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要求,在2020年以前设立以收治细菌真菌感染为主要疾病的感染病区或医疗组,加快感染性疾病诊疗能力建设。加强临床药师培养和配备,转变药学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临床药师在感染性疾病诊治中的作用。认真执行微生物标本采集、送检相关的卫生行业标准与专家共识,提高细菌真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水平。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医院感染管理和业务技术水平。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将上述要求纳入医院评审,促进工作落实。 (五)提高基层抗菌药物使用水平。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结合分级诊疗制度和医联体建设,加强对县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支持。通过进修培训、对口支援、远程会诊等方式,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学习执行相关诊疗规范、临床路径,提高合理用药意识,促进基层规范诊治感染性疾病。 (六)做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严格落实医院感染防控基础措施,

抗生素使用持续改进PDCA

2017年01月份抗生素使用情况检查持续改进 一、工作计划(P): 2017年度工作已经开始,通过去年的几次二级复审督导发现,抗生素使用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持续改进效果差,改进措施不到位;2.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率未达标,预防用药时间过长;3.各项监测指标控制不稳定,持续性未体现。 抗生素合理使用工作始终是医疗工作监测的重点,不管是二甲复审还是日常的工作指标监测。希望大家树立合理应用抗生素的意识,做好自我检查。本月工作目标如下: 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60%;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20%; 2.I类切口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50%以下,一般不得超过48h; 3.I类切口第一、二代头孢菌素使用率80%以上;I类切口感染率≤0.5%; 4.抗菌药物使用强度≤40DDD; 5.I线抗菌药物使用率≥35%,抗生素越级使用率<10%; 6.院感发生率≤4%,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病例病原微生物送检率≥40%; 7.每月重点针对“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未达标的医生的病历逐份进行分析点评。 二、实施(D): 1.每月对“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不达标的医生的病历,逐份进行合理性分析。并将分析情况较相关医生参阅、自省; 2.科主任、护士长、医疗质量小组、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定期考核,查看落实情况;

3.院感医生检查运行病历,及时督导医生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控制I类切口抗菌药物的选择与时间、病原微生物及时送检、抗菌药物分线管理的执行、院感及时上报等; 4.针对I类切口手术病人,进行术前皮肤准备、预防性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术前及术后手卫生督导检查。 5.通过三佳系统,严格控制抗菌药物审查制度,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把控抗菌药物应用指征、合理使用。 三、检查(C): 1月份门诊量408人次,入院病人130人次,出院病历数123份,手术50例。1月份抗生素使用相关情况统计如下: 1.1月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6%;门诊抗生素使用率19.33%;抗生素占总费用比5.47%;抗生素占药费比2 2.67%;抗生素二联使用率5.45%。 2. 1月份手术中I类切口39例、II类切口9例(包括3例0类切口)、III类切口2例。I类切口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22例,未使用抗生素17例。I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率56.4%,使用平均时限 3.23d(77h),其中48h的9例(其中戴云医生7例)、72h的4例、96h的7例,>96h的2例。 3.I类切口感染率0%。 4.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36.23。 5.所有预防及治疗性使用抗生素的病历中,使用I线药物29例,占42%;使用II级药物40例,占58%;使用III线药物0例。越级使用抗菌药物例,占比(9/69):13%,均为住院医师越级申请限制级抗生素,越级申请书书写率100%; 6.医院感染发生率1.6%,1例为上呼吸道,1例为下呼吸道感染,均已送检培养;治疗性使用抗生素病例病原微生物送检率:26.83%。 四、分析、改进措施(A):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1)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2)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 耐药,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 (以下简称药敏)的结果而定。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

XX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 为加强抗菌药物安全、规范、合理使用特制订本制度 一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对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二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对纳入《抗菌药物采购供应目录》的采购品种要进行临床评价,由临床医师、药师填写抗菌药物临应用床评估表,反馈意见。内容包括该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结果,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临床用量等情况。 三不良反应发生率频繁高、安全性低、效价低的品种,根据临床医师或临床药师填写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表,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药事管理委员会经调查评估,决定是否继续使用。 四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对耐药率较高的抗菌药物,根据抗菌药物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进行效价评估,采取相应措施。 五违规使用抗菌药物,如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等,除按规定处理外,还应在全院通报警示,以防止再次发生。 六医院应定期组织感染性疾病专业医师、临床药师、临床微生物技术人员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汇总、评估,同时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经验,提出适合本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持续改进意见,并在全院推广实施。 七定期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报、信息。共享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知识。

XX人民医院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 为规范抗菌药物的遴选采购和临床的合理使用,特制定本制度: 一、医院抗菌药物应当由药学部门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不得在临床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二、医院应当按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抗菌药物,优先选用《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 三、医院购进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35种;同一通用名称杭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具有相似或相同药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采购。 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得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得超过8 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得超过3 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得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得超过5个品规。 四、医院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剂型和规格)应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五、医院确因临床工作需要,需采购的抗菌药物品种、规格超过上述规定,应向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详细说明理由。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核准其申请抗菌药物的品种、规格的数量和种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