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书法艺术本质观

古人的书法艺术本质观
古人的书法艺术本质观

古人的书法艺术本质观

文章作者:陈伯玖前言:这是本人所写的一篇书法理论文章,借用这个自媒体平台发表于此,其目的有二:一是想请感兴趣的同道批评指正;二是想通过文章的切磋交流,结识更多的书法理论研究方面的朋友。真诚地希望能有感兴趣的朋友进行相互交流学习。几千年来,中国人对书法艺术孜孜以求,对书法艺术的本质问题也在不断地追问,可惜就是到了现在,这个问题似乎还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纵观中国书法各种理论观点,对书法艺术的本质问题尽管存在多种不同的看法,但是,主要的观点还是集中在两种看法上面,一种是“道合自然说”,一种是“书为心画说”。这两种观点各从不同的角度对书法艺术的本质问题提出了看法,也都能对书法实践中的一些问题予以较好的说明,但在解释书法现象时,也都遇到一定的问题。至于这两种观点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书法理论史上似乎也没有完全说清楚,还有待后人进一步加以研究。为启迪来者,这里对这两种本质观,作些简要介绍。(一)出现较早的,是书法艺术本质的“道合自然说”。所谓“道合自然说”,就是认为书法艺术的本质是一种自然物象的表现,书法中的各种元素都要表现出自然物象的那种神韵,表现出自然物象的那种生

命本征。在古代的许多书法理论文献中,经常借用客观物象来比喻书法元素的艺术特征。这种做法在中国的书法理论中非常普遍,也是中国书法理论的一大特色。这种做法在书界曾经没有得到真正的理解,认为这种作法是其理论不够深刻的一种表现。其实不然,若对书法艺术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将会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关于“道合自然”的说法,是中国书法理论对书法艺术本质的最早认识,它比“书为心画说”的出现要早。这种“道合自然”的认识,对后来书法实践和理论的发展,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道合自然说”的出现,应该说在东汉年间就算是已经出现了。崔瑗在其《草书势》中尽管没有说得那么明显,但是,他已经表明了这种意思。崔瑗(77年——142年),生于东汉章帝建初二年,卒于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字子玉涿郡安平人,官至济北相。著名书法家,尤善章草,与其师杜度并称“崔杜”。他所撰写的《草书势》一文,是中国书法理论的开篇之作,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在该文中,崔瑗指出: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畜怒怫郁,放逸后奇。或凌邃惴栗,若据高临危,旁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绝笔收势,馀綖纠结;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在整个文章中,

充分地流露出了“道合自然”的观点,尽管他没有明说,但他已经意识到了书法中的一些迹象与客观物象的某种自然

神韵极为相似。如,他指出的,“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畜怒怫郁,放逸后奇。或凌邃惴栗,若据高临危,旁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等,就是借用客观物象的神韵特征来描写书法意象的根本特点。这些其实就是一种“道合自然”的观点,只是还没有正式提出而已。书法史上真正正式提出“道合自然说”的,是蔡邕。蔡邕(133年——192年),生于汉顺帝阳嘉二年,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东汉文学家,著名书法家,官至左中郎将。其书法理论观点主要见之于《笔论》与《九势》两文。虽然寥寥三百余字,却是我国最早书论中扛鼎之作。蔡邕在他的《九势》一文中,就正式提出了书法艺术本质的“道合自然”之说。

他在《九势》和《笔论》两篇文章中就这样指出: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九势》)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笔论》)《九势》一文,主要论述的是书法艺术的“形势”特征。这种特征包含着“形”和“势”的两个方面。所谓的“形”,主要是指书法艺术的

形象特征;所谓的“势”,主要是指由形象特征表现出来的那种势态。在蔡邕看来,书法艺术的形势特征都是由“自然”产生出来的,因为是“自然”产生了“阴阳”,“阴阳”产生了形势。蔡邕认为,书法艺术中的那种阴阳变化规律,都是出自于“自然”的阴阳之规律,正是“自然”的阴阳规律决定了书法艺术的阴阳变化。蔡邕的《笔论》,主要是论述书法的创作问题。上述引文中的所谓“为书之体,须入其形”和“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之论,就是从具体技法方面论述了书法创作的方法,要求书法创作要“象物”、“入形”,因为书法艺术的本质就是客观物象特征所决定的。因此,可以说蔡邕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早、最典型的书法本质的“道合自然”论者。在后来的书法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了书家们从书法艺术的不同层面对书法艺术的“道合自然”特性,进行了具体阐述。出现比较早的是晋朝的卫烁阐述了书法点画的自然特性。卫烁(272年-349年)生于西晋武帝泰始八年,卒于东晋穆帝永和五年。字茂漪,世称卫夫人。河东安邑(今陕西夏县)人,东晋著名书法家,《笔阵图》属其所撰。在这篇文章中,卫烁非常具体地阐述了书法点画的自然特性,她指出:

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丶[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丿[撇]陆断犀象。乙[折]百钧弩发。丨[竖]万岁枯藤。丶[捺]崩浪雷奔。刁[横折弯钩,

以“刁”代替]劲弩筋节。她认为书法的点画要想具有美的效果,就必须写出自然物象中的某种生动神韵。如,“丶[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就是书法的点,写出来不仅仅要有点的形态,更重要的是要有点的动势,要给人以像高峰坠石一样的感觉,也就是具有着一种非常强烈的形式动感;“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这里的意思是说,“一[横]”在字格空间里应该舒展有余地,象横亘太空的云层。这些描写都非常具体、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书法点画的自然美学特征。此外,在《笔阵图》一文中,卫烁还就书法点画的“骨”、“肉”特征的表现进行了说明,如她指出:“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些都非常形象和生动地对书法点画的形象特征进行了非常深刻的说明,对学书者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其次,就是从书体的角度阐述了书法的自然特性。在这方面梁武帝萧衍的《草书状》的论述比较有代表性。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建立者。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前期任用陶弘景,在位颇有政绩,在位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台城,享

年八十六岁,葬于修陵,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他在《草书状》一文中,对草书的形态特征是这样描述的:

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雅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云集水散,风回电驰。及其成也,粗而有筋,似蒲葡之蔓延,女萝之繁萦,泽蛟之相绞,山熊之对争。若举翅而不飞,欲走而还停,状云山之有玄玉,河汉之有列星。厥体难穷,其类多容,炯娜如削弱柳,耸拔如袅长松;婆娑而飞舞凤,宛转而起蟠龙。纵横如结,联绵如绳,流离似绣,磊落如陵,暐暐晔晔,弈弈翩翩,或卧而似倒,或立而似颠,斜而复正,断而还连。若白水之游群鱼,藂林之挂腾猿;状众兽之逸原陆,飞鸟之戏晴天;象乌云之罩恒岳,紫雾之出衡山。巉岩若岭,脉脉如泉,文不谢于波澜,义不愧于深渊。传志意于君子,报款曲于人间,盖略言其梗概,未足称其要妙焉。整篇论述都非常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草书这一书体的自然特性。尽管草书书法是用毛笔写在纸上的书迹,但是其字里行间所表现出来的都是自然物象中的自然神韵,否则将不成其为草书。再次,古人也对书家的个人风格,作自然特性方面的论述。如,梁武帝品评了汉至梁时期的32位书法家,几乎全是从自然特性的角度对他们的书法风格进行品评,评价的公式几乎就是“某某人书如什么什么”。如,他在《古今书人优劣评》中指出:钟

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张芝书如龙威虎振,凭虚欲仙。萧子云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荆柯负剑,壮士弯弓,雄人猎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羊欣书如婢作夫人,不堪位置,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萧思话书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李镇东书如芙蓉出水,文采镀金。王献之书绝众超群,无人可拟,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悦,举体沓拖而不可耐。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王僧虔书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程旷平书如鸿鹄高飞,弄翅颉颃。又如轻云忽散,乍见白日。李岩之书如镂金素月,屈玉自照。吴施书如新亭伧父,一往见似扬州人,共语语便态出。颜蒨书如贫家果实,无妨可爱,少乏珍羞。阮研书如贵胄失品,不复排斥英贤。王褒书悽断风流,而势不称貌,意深工浅,犹未当妙。师宜官书如鹏翔未息,翩翩而自逝。陶隐居书如吴兴小儿,形状虽未成长,而骨体甚峭快。钟会书有十二意,意外奇妙。

萧特书虽有家风,而风流势薄,犹如羲、献,安得相似。王彬之书放纵快利,笔道流便。范怀约真书有力,而草、行无功,故知简牍非易。郗愔书得意甚熟,而取妙特难,疏散风气,一无雅素。柳恽书纵横廓落,大意不凡,而德本未

备。庚肩吾书畏惧收敛,少得自充,观阮未精,去萧、蔡远矣。孔琳之书如散花空中,流徽自得。徐淮南书如南冈士大夫,徒尚风轨,殊不卑寒。袁崧书如深山道士,

见人便欲退缩。张融书如辩士对扬,独语不困,行必会理。薄绍之书如龙游在霄,缱绻可爱。这些评论,都是从书法艺术的自然特征的角度,对书家的个人风格进行比拟评价,即比较形象,也比较生动。对这种评价方法,古人也有一些人提出了批评意见,认为这样评价书家的书法艺术风格失于肤浅,不能深刻揭示书法艺术风格内在机理。唐朝的孙过庭就对此提出过批评意见,他在《书谱序》中说:“至于诸家势评,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他认为人们对所谓“书势”、“书状”的评价,都是用浮华的辞藻描写了书法的外部形态,并没有涉及到书法之所以为书法的内在机理。因此,孙过庭认为这种用自然物象比拟书法的作法,没有能从深层揭示书法艺术的根本规律。

古代还有一些书家,从书法深层法则的角度对书法的自然特性进行了深刻阐述。唐朝书法名家李阳冰在《上采访李大夫书》中的一些论述,应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李阳冰,约生于开元九、十年(721年—722年)、卒于贞元初年(785年—787年),字少温,原籍赵郡(今河北赵县),后徒居云阳(今陕西泾阳),遂为京兆人。初为缙云令、当涂令,后官至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将作少监,秘书少监,

世称“李监”。小篆一道,成熟于秦,丞相李斯负盛名,此后小篆渐趋式微。至唐,李阳冰出,情况有了改观,李阳冰不仅重振小篆书体,又因成就突出,后人将他与李斯并称为“二李”。他在《上采访李大夫书》一文中对书法艺术的深层法则作了这样的论述:于天地山川,得方园流峙之常;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揖让周旋之体;于须眉口鼻,得喜怒舒惨之分;于虫鱼禽畜,得屈伸飞动之理;于骨角齿牙,得摆拉咀嚼之势。随手万变,任心所成,可谓通三才之品汇,备万物之情状矣。在这一段话里,李阳冰所理会的不仅是自然事物的外部形状,而是通过外部形状掌握到控制万物变化的规律。这里的所谓“常”、“体”、“理”等,就是客观物象中客观规律,书法艺术就是要得之于自然物象之中的这些规律,加以运用,才能表现书法特有的美学神韵来。总之,关于书法艺术本质的“道合自然说”的内容,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是出现得早、且内容十分丰富。这种书法艺术本质观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非常大。因此,学书者对这些内容不得不有深入的了解。(二)出现得稍晚些的,是书法艺术本质的“书为心画说”。所谓“书为心画说”,就是认为书法艺术主要是以表现人的本性特征、学识修养、内在情感等内容为其本体的,也就说,一个人的书法是这个人内心世界的充分表现,见其字就如同见其人,因而书为心画。

关于书法艺术本质的这种观点,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学说,它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也非常大,引人关注。研究书法艺术理论,不能不对这方面的观点予以足够的重视。在谈论这一问题时,首先人们会想起杨雄的“书,心画也”的观点。书法史上有人认为,杨雄是中国书法理论上关于“书为心画说”的最早提出者,但是,更多的人认为这其实是一场误会。杨雄(公元前53年——后18年),生于西汉宣帝甘露元年,卒于新蔓天凤五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西汉著名学者和辞赋家,《扬子法言》为其重要学术著作。杨雄关于“书,心画也”的观点主要是出自他的《扬子法言》的《问神》篇。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论说关于心与言和文的关系问题。在本文中他是这样说的:

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言,难矣哉。惟圣人得言之解,得书之体。白日以照之,江河以涤之,灏灏乎其莫之御也。面相之,辞相适,捈中心之所欲,通诸人之嚍嚍者,奠如言。弥纶天下之事,记久明远,著古昔之昏昏,传千里之忞忞者,莫如书。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里杨雄所讲的“书”主要是指书面文章,而不是书法艺术。杨雄“书,心画也”的“书”与书法艺术并不是一回事。但是,历史上许多的书法理论家将杨雄在这里所说的“书”看成了就是书法艺术,因而认为中国的“书为心

画说”是从杨雄开始提出的,其实这是一场误会。书法史上,正式提出“书为心画说”,当属唐朝的孙过庭。

孙过庭,生卒年不详。字虔礼(或曰名虔礼,字过庭),唐朝著名书法家及书法理论家。或谓吴郡人,或谓富阳人,或谓陈留人;因其《书谱》墨迹自署“吴郡孙过庭撰”,后人多以其为吴郡人。官至率府录事参军,大约生活于唐高宗朝至武则天朝初期的一段时间。善真、行、草书,尤以草书闻名于世。孙过庭的书法理论主要体现他的《书谱》一书中。这部书在中国的书法理论史上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以前的书法方面的理论文章有的只是片言只语,有的也只是短短的一篇文章;而孙过庭的《书谱》是一篇拥有3700多字的著作,在以前的书法理论史上是没有见到的。本篇对中国书法的许多问题都进行了非常深刻的研究探讨,由此孙过庭也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孙过庭的书为心画理论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也即所谓“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所谓“达其性情”,强调的是表现人的性格、气质特征等问题。在孙过庭看来,书家的风格特征与其性格、气质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的根本原因之所在。他在《书谱》中指出: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径挺不遒,刚佷者又掘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

过于剽迫,狐疑者弱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斯皆独行之士,偏玩所乖。这里孙过庭从书者个人性格特征对书者书法风格的影响方面,进行了非常深刻的阐述,充分地说明了书者性格特征对书法风格的重要影响。所谓“形其哀乐”,主要是指书法对人的情感世界表现方面的问题。对这个问题,孙过庭指出:但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旨归。岂惟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瓌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岂惟驻想流波,将贻啴喛之奏;驰神雎涣,方思藻绘之文。虽其目击道存,尚或心迷义舛,莫不强名为体,共习分区。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实,原夫所致,安有体哉!

这里孙过庭认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据为宗匠,取立旨归”,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情深调合”,也就是说王羲之的书法充分地表达了其丰富的精神情感世界。孙过庭为什么这样评价王羲之的书法,其认识论依据就是认为书法艺术的本质就是一种表现人的性格特征、学识修养、情感世界。因此,历史上孙过庭提出的“书为心画说”论点,其理论意义是比较深刻的。史上持“书为心画说”观点的人,还有一个非常重量级的人物,就是张怀瓘。张

怀瓘大约生活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至唐肃宗乾元年间。海陵(今江苏泰州人),曾任鄂州司马,翰林院供奉等职。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书论宏福,鲜有其匹,主要的著作有《书议》、《书断》、《文字论》、《六体书论》、《评书药石论》等。张怀瓘对书法艺术本质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我们认为书法史上,张怀瓘的书法理论达到了一个高峰,后人关于对书法认识都没有张怀瓘的认识之深刻,他的书法理论很值得学书者认真学习研究。张怀瓘对书法艺术本质认识,与其他的“书为心画说”者有着不同,就是他不仅是一个“书为心画”论者,也是一个“道合自然”论者。他在《六体书论》中指出:臣闻形见曰象,书者法象也。心不能妙探于物,墨不能曲尽于心。虑以图之,势以生之,气以和之,神以肃之,合而裁成随便所适,法本无体,贵呼会通。这里所说的“法象”,就是对事物形象的师法、模拟。“书者法象也”,就是说书法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模拟客观物象的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这样定义式地认定书法艺术的这种道合自然特性,张怀瓘应算是第一人。至于书法到底怎样法象于客观物象,张怀瓘在其《书议》中提出要“囊括万殊,裁成一相”,非常深刻地提出了书法艺术的具体造形原则,这对后期书法艺术实践和理论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书法艺术的“书为心画”性质,张怀瓘也是非常重视的,他不仅象孙过庭那样关注了书法艺术

中的情的问题,而且还关注了人们在书法中所表现的“心”和“志”的问题。譬如,他指出: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治,览之了然。(《书议》)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书议》)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文字论》)至若磔髦竦骨,裨短截长,有似夫忠臣抗直,补过匡主之节也;矩折规转,却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顺,慎终思远之心也;耀质含章,或柔或刚,有似夫哲人行藏,知进知退之行也。固其发迹多端,触变成态。或分锋各让,或合势交侵。亦犹五常之与五行,虽相克而相生,亦相反而相成。岂物类之能象贤,实则微妙而难名。(《书断》)这些观点都非常深刻地论述书法艺术所表现出的人的心、志、情方面的内容,指出了书法不仅关乎人的情感,而且关乎人的心志,从更深层次探讨了书法与人的内心世界的关系。书法理论史上关于“书为心画说”所涉及到人的内容越来越深,有的人甚至将书法与书者的为人、品行等方面的内容,都与书者的书法艺术联系起来了,认为书法“象其为人”。有的人认为,史上有的人的书法之所以不能得以流传,是因为书者本人的品行太差,他们所写的书法难以引起人们的美感来,因而被历史所遗弃。但是,也有许多的人不赞同这种观点,认为书法艺术与人的品行特点联系还是不大的,不能认为品行不好的人其书法就一定不好,其实历史

上许多奸臣的书法写得还是非常好的。我们的观点也认为,书法艺术与书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书者的性格特征、学识修养、情感性情等方面,而与书者的品性特征联系是不大的。史上持书法艺术“象其为人”观点的,苏轼就是典型的代表。苏轼(1037年——1101年),生于宋仁宗景佑四年,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字子瞻,号东波居士,谥文忠。眉山(今四川)人。嘉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宋代四大书家之一,其书学论点散见于其《论书》、《东坡题跋》及各种诗文集中。对于书法艺术本质的理解和认识,苏轼毫不含糊地认为书法艺术乃是一种“象其为人”艺术类型,他将人的书品定性为人品的外化和表征。如他指出: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论书》)凡书象其为人,率更(欧阳询)貌寒寝,敏悟绝人。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耳。(《东坡题跋》)可见,苏轼认为书法之貌正如人的品性特征一样,是否君子小人,从其书法的特征上就可认得出来。苏轼在这里的“心”,主要是偏重于人的道义人品、学识修养方面的内容。其实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现在的“笔迹学”正是研究这方面的内容的。从笔迹学的观点看,人的笔迹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内在品行特征和学识修养,特别是在人没有经过刻意修饰的笔迹中,更可以看出这方面的内容。因此,我们说书

法与人性方面的联系,内容非常丰富。书法史上关于“书为心画说”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鉴于篇幅所限我们不能做更多的介绍。上面我们之所以介绍书法史上关于书法艺术本质的“道合自然说”和“书为心画说”方面的一些内容,主要是想能给书法艺术实践和理论者们,提供一些理论启示。真正要搞清书法艺术的本质问题,还有待人们从更深层次的理论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对书法艺术美的表现形式的研究

对书法艺术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研究,是新时期书法美学研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80年代初的书法美学大讨论中,一些学者曾就书法艺术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艺术及书法艺术何以成为人的审美对象等问题发表过很多看法,有许多真知灼见,当然也有不少牵强附会的观点。当时讨论的气氛相当热烈。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样良好的开端却没有深入下去,许多有真知灼见的论文也因多方面原因没有作更加全面而深刻的展开,有不少人只是以一般的艺术理论和美学原理套用或解释书法问题,不免显得空洞和苍白。本人在近十年的书法活动中,对于书法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等问题,也曾有过很多的思考,并有志于在今后的时间里对此作一些专门的研究。 一、对书法美的本质的思考 (一)汉字书写发展为书法艺术的成因 在我们固有的观念中,汉字与书法艺术是绝对不能割裂的。“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世界上存在着数百个国家和民族,它们大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它们的文字书写没有成为一门艺术。而独有中国的汉字在其衍变过程中成了艺术,或在汉字发生一开始便具有某种艺术性。一些学者以“书画同源”说阐释汉字成为艺术的起因及性质,如刘纲纪《书法美学简论》、金学智《书法美学谈》等。由于文字起源于象形,并且由于“文字的点画书写能够造成各种同现实生活中的形体(或动态)有类似之处的形体”(刘纲纪语),所以文字书写成了能够描写现实生活的形象艺术。这种以为书法一定反映现实生活的观念显然只是套用了一般的艺术原理。更多的人认为汉字成为艺术是由于汉字的结构这一事实,并由此认定书法是一门抽象艺术。汉字结构的繁简、点画的错落造就了许多美的因素,这是其成为艺术的一个先决条件。没有汉字结构的复杂性,其单纯的书写成为艺术似乎是不可想像的。 然而,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将“具有艺术性”与“艺术”区别开来。我们说,汉字形体具有先天的艺术性,是因为它的造型符合一些基本的审美原则。比如说,许多汉字结构具有对称性,就像大自然中某些物体具有基本的美感一样,如树枝分叉,树叶脉络的对称,或如人的躯干对称分列等等;又比如,汉字结构因字而异,或繁或简,或大或小,或长或扁,或方或圆(现在的美术字在形体上已经整齐划一,但手写体却不同),将许多汉字排列在一起,自然形成了一种对比的美。这些先天的特性成为书法艺术产生的重要前提,如同人体结构的特殊性及人的运动性能是造就舞蹈艺术的基本前提一样。但具有艺术性决不等于艺术本身。如果我们一定要说原初的汉字即已经是书法艺术的话,就等于说人的基本的运动(如走、跑、玩等)等同于舞蹈艺术一样会显得幼稚可笑,尽管那些原始的文字看来已具有相当的美感。 从“六书”造字原则看,我们似难以确信汉字产生的过程即是书法艺术产生的过程。“六书”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形声、会意为造字方法,转注、假借为用字方法。四种造字方法的目的并非在于审美,而均在于实用。即使如象形,是根据物质形状描绘简化而成,其简化的过程多少含有某些抽象的因素,然其目的仍是致用为上。由此可见,汉字在一开始并无明显成为书法艺术的迹象。

中国书法的审美特征

中国书法艺术审美解析 ——中国书法的审美特征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审美经验的集中表现。中国的书法不仅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各种书体、流派和许多独具风格的书家,而且在书法的发展中吸收了姊妹艺术(如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的经验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因此,中国的书法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我国现代书法家沈尹默曾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书法的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由于书法的这种独特的审美价值,使它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有的学者认为在西方研究艺术风格的发展史往往以建筑作为骨干去贯穿:研究中国艺术风格的发展,书法则可以相当于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 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基础,通过布局、结构、用笔、用墨及点画运动来表现情感、意蕴的艺术。 (一)书为心画。书法是一种心灵的艺术,是人的精神美的表现。古人把书法称作“心画”(汉·杨雄)、“心迹”(元·盛熙明)。书法善于更直接地表现情感,欢快时写出的字象开放的“心花”;恬静时写出的字象流淌的“心泉”;激越时字好似澎湃的“心潮”。韩愈曾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发之。”书法不但可以抒情,也能移情,还能交流情感。书法的鉴赏可以是多层次的,字的外形写得好看虽不失为一种形式美,但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要求仍在于它的精神内涵,即书法所表达的意蕴、情趣。书法的极致和人的精神相通。书法的这一特点体现了诗与书的内在联系、诗是书法的灵魂,诗情不仅是探索书法形式的动力、也是衡量书法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依据。徐悲鸿曾说:“书之美在情在德”。中国书论中所谓“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已。” 都是说明人品对书品的深刻影响。书法作为“心画”是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等形式来表现的。这里特别谈一下用笔问题。用笔指行笔的方式、方法,如运笔中的刚柔、缓急、轻重、藏露、提按等。历代书家都重视用笔,因为用笔直接涉及情感、意蕴如何转化为点画形式。初学书法常易飘滑,一带而过,写出的字象薄片贴在纸上,缺少意趣。所以书家主张用笔要“逆入、涩行、紧收”,也就是落笔要藏,运笔要涩,收笔要回。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使点画达到刚柔结合。中国书论中所谓“棉裹铁”、“折钗股”,都是指用笔中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书法中点画的刚柔变化,直接体现情感的节奏,有如情感的“心电图”。在书写中运用涩笔、中锋,可以使点画留得住,象苏东坡所说的用笔如逆水撑船,这样写出的字显得含蓄、圆劲,心中的情感好象流入笔墨,笔墨也好象浸透到纸背。 (二)书肇于自然。书法是自然的节奏化。唐张怀瑾论述书法与自然的关系是:“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讲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根源在客观现实。所谓“囊括万殊”就是指对万物的高度概括;二是指书法在反映现实的时候,不是象绘画雕塑那样去直接地表现生活、自然中的个别物象,而

2018年艺术与审美期末试卷答案参考

?名称艺术与审美 ?对应章节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 2018-05-27 23:59 ?题目数 50 ?总分数 100 说明:请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认真完成试卷!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第1部分 ?总题数:50 ? 1 【单选题】(2分) 下列与设计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包豪斯第二任校长迈耶,十分强调设计造型简洁的、廉价的产品,体现了设计的一种朴素的服务的状态 B. 1919年,第一所现代的设计学院——包豪斯学院——在英国创办 C. 有些设计需要考虑到人体工程学的因素 D. 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创办者是德国人格罗皮厄斯 2 【单选题】(2分) 中国历史上的心声心画论所主张的艺术观念是()。 A. 艺术反映大自然的真相 B. 艺术表达人的心灵

艺术为宇宙的心声 D. 艺术描摹客观精神 3 【单选题】(2分) 中国当代舞蹈具有独特的面貌,以下不属于导致这种独特面貌的因素是: A. 中国当代舞蹈在建国后开始建设,当时处于冷战时期,无法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 B. 在相对封闭的历史背景之中,中国舞蹈艺术家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 C. 中国传统舞蹈没有留下鲜活的动态性的资料;在建国初期,要建设中国当代舞蹈,除了关于中国传统舞蹈的文字和图像外,没有其他参照 D. 西方现代舞发展出了抽象表现主义风格 4 【单选题】(2分) 美育历来都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下列哪一种说法不正确? A. 在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B.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十分重视美育; C. 到了20世纪初,胡适在北京大学和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美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D. 18世纪末,席勒第一次明确提出“美育”的概念; 5 【单选题】(2分) 石窟是古代艺术、宗教和文化的宝库,中国古代雕塑有一部分就出自石窟。以下哪一石窟不在中国?

浅谈书法乱象

浅说当代楷书界的厚魏晋薄唐楷的怪象话说像旭宇,顾亚龙,李啸等一众担任着或曾担任过中书协楷书委员会要职的“大师”们,没有在楷书上下过真功夫,写出的楷书完全不楷,美其名曰“今楷”。 他们当然写不好唐楷,更写不好欧楷。现代的中书协的书法大师们,大多數人唐楷写不好,所以只能写魏晋时期楷书沒成形时的过渡体。这本无可厚非,但要命的是这些楷书界的“东施"们,由于自己的字是“东施" ,或者说是“高古”猿人类,他们把持了中书协,当然要说西施(唐楷)的美丽规范不是艺术,是印刷体,东施( 魏晋杂体)的粗糙,高古才是艺术。 以此同理,现代人是猿人发展来的,已定型沒发展空间,而猿人更高古,更有灵性。这些谬论现充斥着书协所有展赛和培训课堂。这不是现代书法的悲哀吗?再说,如果沒形成规范的楷书比唐楷更具艺术性,那同理可证,初唐以前的古风诗应该比盛唐规范的格律诗更有艺术性哕。 唐诗豈不成了- -无是处的糟粕?所以只要不脑残的习书人都明白书协大师们的谬论多么荒唐可笑。他们自欺欺人地说只有他们的丑怪书体才是艺术,其.他规范的书体都只是"匠人”之作,大众不欣赏他们只是因不懂书法艺术,只有

他们才懂。这不是标准的皇帝的新衣吗?可笑可悲!每年书展都必须得是“皇帝的新衣”式的作品才能入展,而-般传统服装式的作品写得再好也。 是"匠气”,复印件,-概拒之门外。甚至放话就算王羲之欧陽询复活来参赛也将落选,因王羲之的行草书没有像刘洪彪那样创新,欧阳询的楷书远不如旭宇的“今楷”有艺术价值。而入展的“皇帝的新衣”式的作品,只有书协评委和"皇帝"作者才看得见其美妙之处,所以凡说不好的都被扣上不懂艺术所以看不见“新衣”,而被打入冷宫不屑一-顾。 试问这样的中书协究竟会把现代书法艺术带向何方呢?更有甚者,他们甚至提出传统的书法艺术由于正在失去功能化,已不该占用书法艺术的领域的地位,应让位于他们“创新"出来的,射书,怪书,丑书,今楷等书体来代表当今的书法艺术。 所以现在中书协办的展览选作品均以一-般人不认识所写何字的行草书,或不端正规范的所谓高古楷书这种“皇帝新衣”式作品为获奖或入展。悲夫!这样下去,书法离我们必会越来远了。

古人88句书法技法剖析

古人88句书法技法 1、书法者,书而有法之谓,故笔落纸上,即入“法”中,动静皆能含法为上乘。唐.欧阳旬《用笔论》 2、书之神韵,虽得于心,然法度必讲资学。沈括《梦溪笔谈》 3、今书之美字钟、王,其功在执笔用笔。元.解缙《春雨杂述》 4、用笔之法:拓大指,偃中指,敛第一指,拒名指,令掌心虚如握卵,此大要也。唐.卢携《临池诀》 5、执笔之法,实指虚拳。运笔之法,意在笔先。清.冯武《书法正传》 6、古之所谓实指虚掌者,谓五指皆贴管为实,其小指贴名指,空中用力,令到指端,非紧握之说也。握之太紧,力止在管,而不注毫端,其书必抛筋露骨,枯而且弱。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7、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8、卢公忽相谓曰:子学吾书,但求其力耳,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虚掌实指,指不入掌,东西上下,何所阂焉?常人云:永字八法,乃点画尔,拘于一字,何异守株!唐.林蕴《拨镫序》 9、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献酎之丽。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10、书重用笔,用之存乎其人。故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 11、笔心,帅也,副毫,卒徒也。清.刘熙载《艺概》

12、昔人传笔诀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论书势:“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明.丰坊《书诀》 13、张长史折叉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风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黄庭坚《论书》 14、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一外法在肘腕。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变也。元.郑铄《衍极并注》 15、大字运上腕,小子运下腕,不使肉衬于纸,则运笔如飞。明. 丰坊《书诀》 16、执笔低则沉着,执笔高则飘逸。清.梁献《执笔论》 17、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两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下笔点画波奈屈曲,皆需一身之力送之。东晋.卫铄《笔阵图》 18、把笔深浅,在于去纸远近,远者浮泛虚薄,近则瘟锋体重。唐.卢携《临池诀》 19、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依笔,则有力。黄庭坚《论书》 20、所谓法则,恹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五代.李煜《书述》 21、执笔欲紧,运笔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之,执笔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知执。孙过庭有执.使.转.用之法:执谓长短深浅;使谓纵横牵挚;转谓钩环盘纡;用谓点画向背;岂偶然哉!宋.姜夔《续书谱》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是指文字的书写方法,规律和法则。中国书法其特定含义是指具有美的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从广义上讲,世界上各民族文字的起源都可追溯到“象形文字”,都有自己的文字和书写技巧,都有自己的“书法”。但是,各国文字都从象形中断了,从“表意”走向了“表音”,只有中国的汉字从原始象形的“表意”,一直延续了下来。长期的发展使中国书法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 1、构成审美的基本要素 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对象、是以笔画、结构、章法为基本要素,通过笔、墨的运用达到表现艺术的目的。中国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艺术,是因为中国汉字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可为性,就是说中国的汉字天生就具有艺术素质。例如,(1)汉字的造型是变化多端的:有正方形、长方形、扁方形、品字形、到品形;有上宽下窄、下窄上宽;有左高右低、右高左低等等。(2)汉字的字体是不断演变的:甲骨文、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小篆、竹木简书、隶书、章草、今草、魏碑、正楷、行书等。(3)汉字的每种字体又有丰富的不同

的风格和书写特色:或厚重、或飘逸、或庄严、或典雅、或苍劲、或灵秀、或稚拙、或老辣、或恬淡、或典雅、或茂密、或疏朗……(4)书法的特有工具——毛笔、墨汁、宣纸各有特殊功能的:“墨色的浓、淡、干、湿”;笔法的“方圆、刚柔、提按、顿挫、疾徐、收放”等等,以及又能写出不同意趣的“点、线、面、结构、章法”(5)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的不同:殷商的契刻甲骨、周朝的铸造金文、春秋战国的帛书竹简、汉魏的碑志摩崖、晋唐的尺牍等。可谓名碑法帖浩如烟海,方家大师群星灿灿,所有这些都足可以构成了中国书法美学的基本要素,足可以构筑了中国书法悠久灿烂文化历史。我国当代书法家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彩而有图画之烂漫,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入胜,心畅神怡。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 由此可见,书法同其它姐妹艺术一样,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书家往往借助手中的毛笔抒发情怀,或借物托志、或修养身心。将自身的生命情思,精神意蕴和审美趣味有机的与笔墨线条交织融合。画家吕子凤说:“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之处,无论是长线短线,是短到极短的点和由点扩大的块,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

艺术与审美答案。

1 【单选题】(2分) 下面哪一项关于人生境界的说法不正确? A、 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追求,从她的艺术爱好,一直到她的穿着打扮,都体现一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与人生追求; B、 一个人的工作与事业,当然最能反映她的人生境界,最能反映她的胸襟与气象; C、 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只会反映在超功利的人生层面上。 D、 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包括一些生活细节,都能反映她的精神境界,反映她的生存心态、生活风格与文化品位; 2 【单选题】(2分) 美育可以激发与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与发展人的审美直觉与想象力,下面哪一种说法不妥当? A、 不仅智育就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美育亦就是; B、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的培养,不能靠智育,而要靠美育。

C、 美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创造性; D、 审美活动的核心就就是创造一个意象世界,这就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具有唯一性与一次性,而这正就是“创造”的本质; 3 【单选题】(2分) 以下哪一项不就是中国古人所讲的人的精神境界的内在心理状态表现? A、 胸襟 B、 怀抱 C、 胸次 D、 格局 4 【单选题】(2分) “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带给我们众多启示,其中最核心的启示就是? A、 商品必须有醒目的设计风格,否则难以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B、

最简洁的产品设计才就是最好的产品设计。 C、 只有多学科教育背景的研究团队才能研发出畅销的产品; D、 最永久的发明创造都就是艺术与科学的嫁接; 5 【单选题】(2分) 《艺术与错觉》一书的作者就是( )。 A、 阿瑟·丹托 B、 恩斯特·贡布里希 C、 汉斯-格奥尔格·伽德默尔 D、 克莱夫·贝尔 6 【单选题】(2分) 以下符合黄休复《益州名画记》原意的表述顺序就是()。 A、 妙格、逸格、能格、神格 B、

古人论书释文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而辄放言无是道也,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碗不知,此语最妙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倚侧,及其定也。献之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而辄放言无是道也,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碗不知,此语最妙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倚侧,及其定也。献之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而辄放言无是道也,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碗不知,此语最妙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倚侧,及其定也。献之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而辄放言无是道也,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碗不知,此语最妙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倚侧,及其定也。献之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而辄放言无是道也,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碗不知,此语最妙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倚侧,及其定也。献之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而辄放言无是道也,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碗不知,此语最妙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倚侧,及其定也。献之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而辄放言无是道也,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碗不知,此语最妙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倚侧,及其定也。献之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王羲之书法的基本特征及其书法艺术的影响及贡献

王羲之书法的基本特征及其书法艺术的影响及贡献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 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出神入化 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给群臣。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被尊为“书圣”的王羲之吸取前人书法精华,独创一家,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他的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综合历代书评,王羲之的书体得之神功、千变万化、自成一家、登峰造极的,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二、书法,是指文字的书写方法,规律和法则。中国书法其特定含义是指具有美的欣赏 价值的艺术作品。从广义上讲,世界上各民族文字的起源都可追溯到“象形文字”,都有自己的文字和书写技巧,都有自己的“书法”。但是,各国文字都从象形中断了,从“表意”走向了“表音”,只有中国的汉字从原始象形的“表意”,一直延续了下来。 长期的发展使中国书法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的创立,最初都是为了记录语言。但是,纵观大千世界,在流传下来的这么多种文字当中惟有汉字兼具了实用和审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书法就是传统文化的缩影。 三、构成审美的基本要素.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对象、是以笔画、结构、章法为基本 要素,通过笔、墨的运用达到表现艺术的目的。中国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艺术,是因为中国汉字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可为性,就是说中国的汉字天生就具有艺术素质。例如,(1)汉字的造型是变化多端的:有正方形、长方形、扁方形、品字形、到品形;有上宽下窄、下窄上宽;有左高右低、右高左低等等。(2)汉字的字体是不断演变的:甲骨文、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小篆、竹木简书、隶书、章草、今草、魏碑、正楷、行书等。(3)汉字的每种字体又有丰富的不同的风格和书写特色:或厚重、或飘逸、或庄严、或典雅、或苍劲、或灵秀、或稚拙、或老辣、或恬淡、或典雅、或茂密、或疏朗…… (4)书法的特有工具——毛笔、墨汁、宣纸各有特殊功能的:“墨色的浓、淡、干、湿”;笔法的“方圆、刚柔、提按、顿挫、疾徐、收放”等等,以及又能写出不同意趣的“点、线、面、结构、章法”(5)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的不同:殷商的契刻甲骨、周朝的铸造金文、春秋战国的帛书竹简、汉魏的碑志摩崖、晋唐的尺牍等。可谓名碑法帖浩如烟海,方家大师群星灿灿,所有这些都足可以构成了中国书法美学的基本要素,足可以构筑了中国书法悠久灿烂文化历史。我国当代书法家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彩而有图画之烂漫,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入胜,心畅神怡。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中国书画收藏在线. 四、由此可见,书法同其它姐妹艺术一样,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书家往往借助手中 的毛笔抒发情怀,或借物托志、或修养身心。将自身的生命情思,精神意蕴和审美趣味有机的与笔墨线条交织融合。画家吕子凤说:“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之处,无论是长线短线,是短到极短的点和由点扩大的块,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2.字体与书体风格的庞大体系(1)篆书篆书泛指秦代以前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小篆. 五、甲骨文是商代契刻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是中国书法史能够见到的最早的构成相当 规模的文字体系,并且具备了很强的书法艺术性。古文字学家董作宾先生曾根据甲骨文的不同风格变化,将其划分为五个时期,其风格表现为“一期书风雄伟、二期书风整饬、三期书风颓靡、四期书风劲峭,五期书风严整”。使甲骨文呈现出多种艺术风格,有的率真天成,有的严整秀丽,有的奇异险绝,有的雄浑朴茂,有的肆意放纵等。甲骨文的书法艺术性开启了后世书法风格变化的源头。 六、金文是指周朝时铸造鼎、壶、盘、簋、盂、钟等青铜器皿上的文字,因为是铸造, 所以比较起甲骨文更加庄重、雄强、厚重。金文总体上体现方正,笔画布置相对匀称,从前期、中期、晚期的风格划分来看,亦是有很大区别。比如《散氏盘》的苍劲古朴、肆意天成;《墙盘铭》的厚重俊秀;《大盂鼎》刻利奇崛;《毛公鼎》严整规范等,各领风姿。 七、小篆是大篆简化的字体,是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的具有一定威严的正统文字,其笔

中国书论的审美特征和艺术精神

中国书论的审美特征和艺术精神 中国书论的审美特征和艺术精神 关键词:书论;审美;艺术精神 人类精神文化最早出现的形态应该是原始艺术,最早的汉字书写行为可追溯到远古的图画文字,但对文字书写系统作艺术性的反省与评价,却始于东汉、兴于魏晋,直至清末。参与者遍及思想、文化领域。 书法论著是以汉字为依附、以字体演变为基础的美学表象,是以探讨学书技法,考证书体流源,总结艺术构沉为主旨,是浓缩了儒、释、道、阴阳等哲学观念而形成的独立的美学体系,具有极强的人文色彩,可谓中国文化的一个特有的景观。 一、人与自然的过分亲和--东方艺术精神的完美体现 中国文化的主流一开始就走向了人与自然的过分亲和。这种现世性格使人们便于在具体的生命中发掘艺术与道德 的根源,并在自然的崇高感中汲取精神的畅达和人文自信。中国书法艺术及由此形成的相关论著,正是这种意识的物化。 在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极为有限的远古时代,大自然还

没有成为人类的审美对象。山川树木、朝霞夕阳,芳草鲜花非但不是被人喜爱,反而让人惧怕与慌恐,因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原始社会的洞穴壁画,只是各种猎物的画象,到了周秦以后中国便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山水画,文字中也出现了更多的以花草树木为依据的象形文字。 大自然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标志着人类认识自然、驾驭自然的能力有了重要的发展,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力在文字书写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甲骨文、钟鼎文大都为象物之形,而对结字和用笔并不过多讲究,在当时,书写者无心标榜自己,欣赏者也不会过于多情,文字只是人们体质、力量的表现形态,并非是书工们自觉的艺术追求,人们的审美观照点不在刻写的效果而在造型效果。这些取象、造型意识,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高度抽象的结果,也就是老子所说的"立象以尽意"的思想。 日益成熟的书写习惯也逐渐显示出用笔的节律和特征,因此,汉字才有了人的生命与自然生命的契合,才有了审美意义。后来书法由民间书走向了书斋,由工匠的镌刻变成了书家的创作,由实用性走向艺术自觉。但是这种书写功用的变迁,书写意识的进步并没有影响书家们对自然的顶礼模拜。便览历代书论,以自然之物象入字者或以其为喻体的书评家不乏其人,汉代的蔡邕在《九势》中说: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即立,阴阳生焉;阴阳即生,形

谈书法的本质属性

论书法艺术的本质属性 谢喑璞著 书法艺术的本质就是什么呢?在当代书坛上,还众说纷纭。在我国书论中,唐代孙过庭在其辉煌的名著《书谱》中,有非常深刻、精辟的见解,很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 我在吸收古人与今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书法艺术的本质属性作出这样的定义: 书法就是用毛笔书写汉字,以表现书法家的精神世界,尤其就是形式美意识为主的艺术(形式美包括形式或自然、或雄壮、或秀美,并能通过书写的线条表现书法家的精神世界)。 为了说明这个定义的正确性,,我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 一 首先,我的定义指出了书法艺术的物质传达手段与客观反映对象。书法艺术的物质传达手段就是毛笔,这就使它与使用语言文字作为物质传达手段的文字联系开来。书法艺术的客观反映对象就是汉字,这又使它与同样使用毛笔但以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为反映对象的中国绘画区别开来。 我们不能说书法艺术就就是用毛笔书写汉字,那样,所有迄今为止的墨迹都成了书法。这显然就是不符合实际的。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还有其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这就就是我在定义中指出的“以表现书法家的精神世界,尤其就是形式美

意识为主的艺术(形式美包括形式或自然、或雄壮、或秀美,并能通过书写的线条表现书法家的精神世界)。”用毛笔书写的,能够成功表现书家的精神世界,诸如性格、气质、意志、品德、情感等内容的汉字才就是书法艺术。因此,不能把书法艺术等同于一般的用毛笔书写的汉字。这就就是我们为书法艺术所作出的质的规定。 二 从有文献记载的书学使开始,人们就注意到对书法艺术本质属性的探讨。东汉杨雄在《法言、问神篇》中说:“书,心画也。”这可以瞧着就是对书法艺术本质属性最概括、最简明的表述。“心”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指相对于物质世界的人的精神世界。南朝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神采”指书法作品中所表现的书家的精神、风采。唐朝孙过庭在《书谱》中说:书法可以“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情性”指相对稳定的心理素质。韩愈在《送高闲上人书》中说:“喜怒窘穷,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这又与她“不平则鸣”的文论就是相一致的。上述书论表明,书家在书作中反映的并不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而就是书家的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性格、气质、意志、品德、情感、理想等内容在内的整个精神世界。 不少人把书法表现的主观内容仅仅概括为情感,我以为

古人论书法

古人论书法 夫書之微妙,道合自然。秦?李斯-朱文長《墨池編川》 凡書非但裹結流快,終藉筆力輕健。秦?李斯-朱文長《墨池編川》 夫書勢法猶若登陣,變通並在腕前,文武遺於筆下,受須有倚伏,開闔籍於陰陽。蕭何《佩文齋書畫譜川》 斷木為棋,梡革為鞠,亦有法焉,而況書乎!漢?揚雄《法言》草書之法,蓋又簡略,應時諭指,用於卒迫。漢?崔援《草勢》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醜,在心與手,可強為哉? 漢?趙壹《非草書》 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您性,然後書若迫於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漢?蔡邕《筆論》 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漢?蔡邕《筆論》 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漢?蔡邕《九勢》 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漢?蔡邕《九勢》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三國?鐘繇《筆法》 蓋草書之為狀也,婉若銀鉤,漂若驚駕,舒翼未發,復舉還安。晉?索靖《草書勢》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福,莫重於銀鉤。晉?衛鑠《筆陣圖》 夫欲書者,先幹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晉?王表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 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齊平,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 字體形勢,狀如龍蛇,相鉤連不斷,仍須棱側起伏,用筆亦不得使齊平大小一等。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

凡書貴乎沉靜,令意在筆前,字居心後,末作之始,結成思矣。晉?王羲之《書論》 藏骨抱筋,含文包質。晉?王羲之《用筆賦》 夫未解書意者,一點一畫皆求象本,乃轉自取拙,豈是書邪? 晉?虞安吉-李世民《指意川 書之妙道,神彩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南北朝?王僧虞《筆意贊》 王右軍書如謝家子弟,縱復不端者,爽爽有一種風氣。南北朝?袁昂《古今書評》 敏思藏於胸中,巧態發於毫銛。南北朝?庚肩吾《書品》 澄神靜慮,端己正容,秉筆思生,臨池志逸。唐?歐陽詢《八訣》剛則鐵畫,媚若銀鉤,壯則啒吻而嶱嶪,麗則績靡而清遒。唐?歐陽詢《用筆論》 兵無常陣,宇無常體矣;謂如水火,勢多不定,故雲字無常定也。唐?虞世南《筆髓論》 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於妙。唐?虞世南《筆髓論》 學者心悟於至道,則書契於無為。茍涉浮華,終憎於斯理也。唐?虞世南《筆髓論》 夫字以神為精魄,神若不和,則字無態度也。唐?李世民《指意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靠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唐?李世民《王羲之傳論》 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唐?孫過庭《書譜》 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閒雅。唐?孫過庭《書譜》 豈知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唐?孫過庭《書譜》 何必刻鶴圖龍,竟慚真體;得魚獲兔,猶吝筌蹄。唐?孫過庭《書

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

从广义上讲,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和书写文字的技巧,因而也就有了各自的“书法”。然而唯独中国书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而傲视世界。在中国,书写文字的普通行为,超越了实用的樊篱,而升华为一种具有特殊艺术魅力和审美感染力的艺术形式。笔者试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 以形表意的形态美 以形表意是中国汉字的属性,也是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特的造字方法。换句话讲,书法离不开汉字,书法受制约并依赖于汉字。这正是书法可以独领风骚的根源。因此,具有独特形态美的汉字,造就了具有独特形态美的书法艺术。 书法的形态美,又包含以下三个要点: 艺术中国 1.笔画——组成汉字基本要素的形态美。汉字的笔画主要有点、横、竖、撇等。汉字笔画的书写是有其自身规律的。而书写的工具——毛笔,其特征也决定着笔画的存在方式和形态。正因为毛笔的柔软,才有姿态万种,用笔或方或圆,或轻或重,或提或按,或疾或徐,用墨或浓或淡,或润或枯等。正如东汉书家蔡邕所言:“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2.结构——汉字点画空间组合的形态美。书法中的结体,是中国人哲理性的阐释。所谓“计白当黑”,具体地讲,在传统书法艺术的审美思想中,黑即是白,白也是黑,黑白相生,虚实相生。书法艺术的空间意识,被注入深奥的哲学思想,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这恰是书法艺术结体的精髓。 3.章法——书法布局谋篇的整体形态美。书家在创作前,首先要对全篇布局进行思考,诸如篇幅大小、内容、字数、书体乃至字距行距,直至最后的落款盖章等各种因素,综合之后才能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寓动于静、静中生动的气韵美 书法的形态美直接表现为静态美,但又可以在想象和幻觉中转化为一种动态美。这就构成了书法的气韵美。在这样的状态中,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尽情欣赏和想象,从而使静止的书法又活现为虚拟的运动状态。现代书法家沈尹默曾阐释道:“不论石刻或是墨迹,表现于外的,总是静的形势;而其所以能成就这样的形势,确是动作的成果。动的势,今则静静地留在静的形中,就会看到活泼的往来不定的势。在这一瞬间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凡具有生命的字,都有这种魔力,使你越看越火。”东汉的蔡邕说得也很精彩:“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一连串的动态比拟让人呼之欲出。

书法的审美特征及其他

书法的审美特征及其他 一、书法的审美价值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审美经验的集中表现。中国的书法不仅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各种书体、流派和许多独具风格的书家,而且在书法的发展中吸收了姊妹艺术(如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的经验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因此,中国的书法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我国现代书法家沈尹默曾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书法的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由于书法的这种独特的审美价值,使它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有的学者认为在西方研究艺术风格的发展史往往以建筑作为骨干去贯穿:研究中国艺术风格的发展,书法则可以相当于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 二、书法的审美特征 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基础,通过布局、结构、用笔、用墨及点画运动来表现 情感、意蕴的艺术。 书法的主要特征是: (一)书为心画。书法是一种心灵的艺术,是人的精神美的表现。古人把书法称作“心画”(汉·杨雄)、“心迹”(元·盛熙明)。书法善于更直接地表现情感,欢快时写出的字象开放的“心花”;恬静时写出的字象流淌的“心泉”;激越时字好似澎湃的“心潮”。韩愈曾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发之。”书法不但可以抒情,也能移情,还能交流情感。书法的鉴赏可以是多层次的,字的外形写得好看虽不失为一种形式美,但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要求仍在于它的精神内涵,即书法所表达的意蕴、情趣。书法的极致和人的精神相通。书法的这一特点体现了诗与书的内在联系、诗是书法的灵魂,诗情不仅是探索书法形式的动力、也是衡量书法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依据。徐悲鸿曾说:“书之美在情在德”。中国书论中所谓“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已。” 都是说明人品对书品的深刻影响。 书法作为“心画”是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等形式来表现的。这里特别谈一下用笔问题。用笔指行笔的方式、方法,如运笔中的刚柔、缓急、轻重、藏露、提按等。历代书家都重视用笔,因为用笔直接涉及情感、意蕴如何转化为点画形式。初学书法常易飘滑,一带而过,写出的字象薄片贴在纸上,缺少意趣。所以书家主张用笔要“逆入、涩行、紧收”,也就是落笔要藏,运笔要涩,收笔要回。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使点画达到刚柔结合。中国书论中所谓“棉裹铁”、“折钗股”,都是指用笔中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书法中点画的刚柔变化,直接体现情感的节奏,有如情感的“心电图”。在书写中运用涩笔、中锋,可以使点画留得住,象苏东坡所说的用笔如逆水撑船,这样写出的字显得含蓄、圆劲,心中的情感好象流入笔墨,笔墨也好象浸透到纸背。 (二)书肇于自然。书法是自然的节奏化。唐张怀瑾论述书法与自然的关系是:“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讲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根源在客观现实。所谓“囊括万殊”就是指对万物的高度概括;二是指书法在反映现实的时候,不是象绘画雕塑那样去直接地表现生活、自然中的个别物象,而是

美学原理

绪论 1【单选题】下面哪一项关于人生境界的说法不正确? A. 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当然最能反映他的人生境界,最能反映他的胸襟和气象; B. 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追求,从他的艺术爱好,一直到他的穿着打扮,都体现一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C. 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包括一些生活细节,都能反映他的精神境界,反映他的生存心态、生活风格和文化品位; D. 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只会反映在超功利的人生层面上。 2【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人物与其评语匹配错误? A. 冯友兰——“乐道”; B. 朱光潜——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息,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 C. 柳比歇夫——把科研成果进行商业开发的天才; D. 王阳明——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3【单选题】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下面哪一种说法不妥当? A. 美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创造性; B. 审美活动的核心就是创造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具有唯一性和一次性,而这正是“创造”的本质;

C. 不仅智育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美育亦是; D.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的培养,不能靠智育,而要靠美育。 4【多选题】科学研究中新的发现不是靠逻辑推论,而是靠一种直觉和想象力,下面哪些言论能够证明这一点? A. 玻尔:“我们都认为你的理论是疯狂的,但令我们意见不一的是:它是否疯狂到有可能是正确的”; B.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C. 彭加勒说:“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现的工具”; D. 霍金:“纵观整个科学史,人们已渐渐明白,(科学发现、发明的)事件不会随意发生——它们反映出潜在的次序”。 5【多选题】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这些新的特点和新趋势,要求我们的生产部门、流通部门、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各级政府官员要有: A. 经济的头脑; B. 技术的眼光; C. 文化的头脑; D. 美学的眼光。 第一章

对书法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思考

对书法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思考 对书法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思考- 书法屋- 摘要: 白砥,一九六五年生,浙江绍兴人,本名赵爱民。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文联委员,浙江省书协副主席,西泠印社社员。一九九七年被评为全国书法十杰,一九九九年获鲁迅文 ... 对书法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思考 白砥,一九六五年生,浙江绍兴人,本名赵爱民。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文联委员,浙江省书协副主席,西泠印社社员。一九九七年被评为全国书法十杰,一九九九年获鲁迅文艺奖。出版有《书法空间论》、《王羲之书法解析》、《白砥书法艺术》、《白砥小楷集》、《中国书法艺术图典》、《汉张迁碑及其笔法》、《白砥临古书法精粹》等十余种,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对书法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思考

对书法艺术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研究,是新时期书法美学研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80年代初的书法美学大讨论中,一些学者曾就书法艺术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艺术及书法艺术何以成为人的审美对象等问题发表过很多看法,有许多真知灼见,当然也有不少牵强附会的观点。当时讨论的气氛相当热烈。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样良好的开端却没有深入下去,许多有真知灼见的论文也因多方面原因没有作更加全面而深刻的展开,有不少人只是以一般的艺术理论和美学原理套用或解释书法问题,不免显得空洞和苍白。本人在近十年的书法活动中,对于书法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等问题,也曾有过很多的思考,并有志于在今后的时间里对此作一些专门的研究。 一、对书法美的本质的思考 (一)汉字书写发展为书法艺术的成因 在我们固有的观念中,汉字与书法艺术是绝对不能割裂的。“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世界上存在着数百个国家和民族,它们大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它们的文字书写没有成为一门艺术。而独有中国的汉字在其衍变过程中成了艺术,或在汉字发生一开始便具有某种艺术性。一些学者以“书画同源”说阐释汉字成为艺术的起因及性质,如刘纲纪《书法美学简论》、金学智《书法美学谈》等。由于文字起源于象形,并且由于“文字的点画书写能够造成各种同现实生活中的形

书法与审美

书法与审美 时间:2019-06-06 10:06:32 |作者:颜睿馨 书法与审美是相通的,互为助力。一个人用心联系书法,他的审美能力就会相应提高,而审美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就会提升他的写字水平。 “字如其人”这个成语很好的诠释了书法与审美的关系,当看到一篇整洁、漂亮的文字的时候,不难形象,它的作者一个干净、利落的人;相反,如果一个人整天邋里邋遢,不修边幅,他的字也好看不到哪儿去。 我的字写得不好看,妈妈给我报了书法班,记得老师曾经说过,要想字写得好看,就要思考间架结构,好好设计它,写字就像画一座大楼,有侧度,左窄右宽、近大远小,立体的感觉出来了,自然就漂亮了。 写字课上学了好多设计字体的方法,记得一次上课时,我认真地按照老师要求临帖,按照自己的审美设计字体。当我一笔一划完成课堂作业时,老师非常高兴,当众表扬了我,班上其他同学也向我投来了羡慕的目光,纸上的一个个漂亮的汉字就像一个个跳跃的小精灵,翩翩起舞。这时窗外飘来一阵带着花香的清风,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信心倍增地开始了下一篇字体的练习。回家路上,我忍不住和妈妈得瑟这件事,妈妈也很高兴,还说要奖励我呢。 回到家妈妈要看我的作业,我得意洋洋地把书法课上写的字拿给妈妈看:“还真不错,这么规矩,字体设计的也很漂亮,你学校的作业呢?拿来给我看看。”“啊?”我的心凉了半截,不情愿地掏出学校作业递给妈妈。妈妈翻看了几页,脸色由晴转阴,原本带着笑容的脸逐渐严肃起来:“颜睿馨,这两份作业你自己对比看看,有什么要说的吗?” 我望着一份精心设计、认真书写的书法作业和一份仓促完成、字迹潦草的学校作业,羞愧地低下头,什么也说不出来。 “字写得难看是能力问题,咱们可以报班学习,学会方法,提高自己的审美,慢慢提高写字水平;但是字写得有的好看、有的难看,就是态度问题,你不认真写作业,不把学到的方法用到平常的写字中去,既不能提高写字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