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戏剧:牡丹亭赏析

合集下载

《牡丹亭·游园惊梦》室内乐戏剧创作解读

《牡丹亭·游园惊梦》室内乐戏剧创作解读

《牡丹亭·游园惊梦》室内乐戏剧创作解读1. 引言1.1 创作背景《牡丹亭·游园惊梦》是一部融合了音乐、歌舞和戏剧元素的经典作品,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其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

汤显祖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明代以唱本戏剧《牡丹亭》中,首次将旧曲引入文学形式创作,开创了文学戏曲的先河。

在他死后,清代戏曲文学家蒋宝瑞根据《牡丹亭》改编了《牡丹亭·游园惊梦》,使其成为中国古典戏曲中的经典之作。

汤显祖和蒋宝瑞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的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牡丹亭·游园惊梦》的创作背景充满了历史沧桑和文化积淀,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审美情趣。

这部作品不仅富有戏曲艺术的魅力,更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情怀和审美理念。

通过对创作背景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部经典之作,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和艺术魅力。

1.2 作者简介《牡丹亭·游园惊梦》的作者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字长卿,号樊山,浙江嵊县人。

他是明朝末年至清初中国著名的剧作家,被誉为“明代戏曲四大家”之一。

汤显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曲创作家之一,其代表作品包括《牡丹亭》、《紫钗记》等。

他的作品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华剧祖”。

汤显祖的戏剧作品以婉约风格见长,内容多以爱情悲剧为主题,具有深厚的文学内涵和精致的艺术表现。

在中国文学史上,汤显祖被尊为“戏曲文学宗师”,他的作品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2. 正文2.1 戏剧内容概述《牡丹亭·游园惊梦》是一部室内乐戏剧作品,其戏剧内容主要围绕着主人公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故事展开。

在戏剧中,杜丽娘误饮情药,梦中遇见了柳梦梅,二人相爱并约定终身。

梦醒后,杜丽娘却发现自己已嫁给他人。

她决定食割断肠草,以求与柳梦梅在地府团聚。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而说到中国戏曲就不得不说一下被称作“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昆曲。

在2001年5月18日,昆曲艺术更是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我要赏析的《牡丹亭》便是一部著名的昆曲作品。

牡丹亭的作者是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

汤显祖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

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其中以《牡丹亭》最著名。

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都以“情”为主题.其中《牡丹亭》、《紫钗记》写情之“痴",是入于情之作;《南轲记》、《邯郸梦》写情之“空”,是出乎情之作。

《牡丹亭》的文辞美,意境深,加上情感化的唱腔、文词化的身段,配合了含蓄传神的词句,优雅动人的音乐,把杜丽娘的形象塑造得无比的感人,比“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境界更进了一层,是戏曲的经典之作。

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牡丹亭》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牡丹亭》是一部文学史上及剧坛上极有名的巨著.剧中的女主角宋朝南安府太守杜宝的女儿丽娘,游园伤春,因梦生情,寻梦不得,为情而死,死后三年,又因情复活,虽然有些离奇,却足以说明“情”的感人力量。

杜丽娘是我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

从产生《西厢记》的元初到晚明,时间过了三百年,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和压迫更厉害,她们的斗争也更艰苦了。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杜宝是按照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严格训练出来的官僚,“摇头山屹,强笑河清,一味做官,片言难入"(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序》),是他的性格特征。

《牡丹亭》戏剧鉴赏

《牡丹亭》戏剧鉴赏

---------------------------------------------装--------------------------------- --------- 订 -----------------------------------------线----------------------------------------班级5班姓名刘幸花学号38-广 东 商 学 院 答 题 纸(格式二)课程 戏剧与戏曲鉴赏 20 12 -20 13 学年第 1 学期成绩 评阅人 评语: ========================================== 青春版《牡丹亭》鉴赏 诗词的飘逸,歌赋的韵味,小说的痴缠,戏剧的腔调等,各种元素集汇成了渊博的中华文化。

我一直钟爱古典又优雅的中国戏剧,所以这次是就地取材,选择了老师在课堂上介绍的由白先勇先生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

单是看到青春版《牡丹亭》的宣传,我相信有很多年轻人跟我一样,都有着静静坐下去观看完整一出戏的想法。

首先,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流传了几百年的经典爱情故事,自然是有它的魅力所在。

其次,不用于平常的戏剧表演,这次的剧中人物都由年轻的演员来扮演,自然对年轻人又是一个吸引力。

之前在电视上,我有看过一些大家表演的《红楼梦》和《西厢记》的戏剧。

在唱功方面,我是行外人,就不评论了,但是论舞台效果、以及演员扮相的话,就远不比白先勇先生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了。

世人都以《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一章为最妙。

这章大概唱的是杜丽娘与丫鬟偷偷出来游园,看到满园的春色,惊喜过后,杜暗叹年华易逝,幽然伤神。

中途,因杜身子乏了,丫鬟春香让她在花园小憩一下,便去夫人处了。

杜倚着桌子,梦见一书生执柳而来,且诉说着爱慕之情。

两人便在那牡丹亭芍药栏处定情。

这章是故事的开端,为后来的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

这部分的情节虽然很美,但是在青春版的《牡丹亭》中,我最欣赏的不是这《惊梦》,而是《闺塾》一章。

汤显祖牡丹亭游园惊梦赏析

汤显祖牡丹亭游园惊梦赏析

汤显祖牡丹亭游园惊梦赏析汤显祖《牡丹亭?游园惊梦》赏析“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sǐ, sǐ可以生。

生而不可舆sǐ, sǐ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道“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林黛玉听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牡丹亭》中第十出《游园》。

其中《皂罗袍》一曲文词优美,婉转典雅,意味深长,情景交融,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伤春佳作。

曹雪芹就用此曲来烘托刻画林黛玉的心理。

封建时代的青年女子大多都有与杜丽娘同样的感受,因此这支感叹韶华虚度、青春愁闷的曲子得到了许多少女的喜爱和认同。

鹤睫《红楼本事诗》:“隔墙人唱《牡丹亭》,曲中写出侬心事。

”林黛玉和杜丽娘.都出身于宦族,有着相似的生活遭遇,所以,在此出曲文艺术魅力的强烈感染下,自然深有同感,迸发出共鸣。

在这部戏剧问世之后,立刻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至“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由于剧中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中青年女性的普遍处境,因此尤其受到她们的青睐。

万历年间,江南才女冯小青曾在幽居水阁的凄寂生活中写下这样的诗句:“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

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表达了她心中强烈的共鸣。

与汤显祖同时代的戏剧家沈璟曾将此剧改编,以适合昆腔的演唱形式。

现代戏曲大师梅兰芳曾排演昆曲《游园惊梦》,是对该剧《游园》一出最为完美的演绎。

“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这是杜丽娘第一次踏进自家后花园时,看到眼前的“好天气”而叹出的一句词,唱腔婉转动人、曼妙悠然,“烂漫春光下,步步美人归,”让我们跟随这位美人的步伐踏进如诗如梦的《牡丹亭》。

牡丹亭文本分析

牡丹亭文本分析

艺术特色
2.2 丰富的人物形象
《牡丹亭》中的人物形象非常 丰富,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 的性格和命运。这种丰富性不 仅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 了强烈的真实感和共鸣
艺术特色
2.3 独特的结构
《牡丹亭》的结构非常独特,它采用了双线结构,一 条线是杜丽娘的故事,另一条线是柳梦梅的故事。这 两条线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了完美的艺术整体 。这种结构方式不仅增加了作品的复杂性和吸引力, 同时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感动
牡丹亭文 本分析
-
牡丹亭文本分析
牡丹亭,这部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巅峰之作的剧作, 充满了诗意的美感与深刻的哲理
x
以下是对牡丹亭文本的分析
爱情主题
爱情主题
1.1 深情挚爱
《牡丹亭》是一部描写爱情的剧 作,它所表现的爱情不同于一般 的世俗之情,它所表现的是一种 超越生死的深情挚爱。这种爱情 在现实中可能难以找到,但它所 代表的理想和追求却具有普遍的 意义
爱情主题
1.2 情与理的冲突
在《牡丹亭》中,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冲突在杜丽娘身上得到了充 分的体现。她因爱上一个男子而违背了封建礼教,但最终却因为无法抗拒礼教的压力而香 消玉殒。这个悲剧性的结局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和束缚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2.1 优美的语言
《牡丹亭》的语言优美,充满了诗意。它运用了大量的 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这种 语言风格不仅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美的享受,同时 也深刻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思想深度
思想深度
思想深度
3.1 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牡丹亭》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剧中,封建礼教成为了扼杀爱情的罪魁祸首 。这种批判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启示人们要勇敢地追求自由和幸福

古代戏曲《牡丹亭》的剧本解读与演绎

古代戏曲《牡丹亭》的剧本解读与演绎

古代戏曲《牡丹亭》的剧本解读与演绎1. 引言1.1 概述古代戏曲《牡丹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以其丰富的情感描写和优雅的表演形式而享誉于世。

作为明代毛宗岗创作的一部经典剧本,它深受观众和学者们的喜爱。

本文将对《牡丹亭》这一戏曲作品进行剧本解读与演绎分析,探究其故事情节、角色塑造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引言,介绍文章的背景和目的。

接下来是古代戏曲《牡丹亭》的剧本解读部分,包括剧情简介、主要角色分析以及情感描写与表达方式等内容。

然后是对古代戏曲《牡丹亭》的演绎形式与发展历程进行探讨,包括传统演出形式与手段、戏曲改编与现代演绎以及评价与影响力等方面的内容。

第四部分将从保护与传承角度出发,思考古代戏曲如何实现保护和传承,包括现状及问题分析、保护与传承的措施与挑战以及展望未来发展方向等内容。

最后是结论部分,总结文章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并分享个人对古代戏曲《牡丹亭》的认识和感悟。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古代戏曲《牡丹亭》剧本解读与演绎的研究,探索其独特之处和艺术魅力,并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

同时,通过个人对于《牡丹亭》的认知和感悟,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并欣赏这一优秀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

2. 古代戏曲《牡丹亭》的剧本解读:2.1 剧情简介《牡丹亭》是明代杂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长篇戏曲,以唐代诗人元稹的爱情故事为基础,讲述了富家女李盛儿与贫书生刘兰芳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该剧共分五十场,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引领观众进入一个虚幻而又美丽的世界。

2.2 主要角色分析《牡丹亭》中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位关键角色:- 李盛儿:女主角,富家闺秀,天真善良,追求自由和真爱;- 刘兰芳:男主角,贫书生,才华出众但身份低微,为了追求李盛儿而放弃了学业和前程;- 宋玉郎:假扮成名门子弟的大夫子,并得到李盛儿的宠爱;- 杜鸣九:王府管家,在全剧中既是配角又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角色。

《牡丹亭》的浪漫主义与现代情感

《牡丹亭》的浪漫主义与现代情感

《牡丹亭》的浪漫主义与现代情感《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曲文化中一部重要的戏剧作品,以其浪漫主义的风格和展现现代情感的方式而著名。

本文将以浪漫主义与现代情感为核心,探讨《牡丹亭》在这两个方面的表现和意义。

一、《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点《牡丹亭》在古代戏曲中具有独特的浪漫主义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异地相思的浪漫描绘《牡丹亭》通过主人公杜丽娘与柳梅真的异地相思情感描写,展现出浪漫而悲切的情感体验。

两人在牡丹亭相遇,一见钟情,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在一起。

他们通过书信和梦境来交流情感,无尽的思念和期盼增加了作品的浪漫主题。

2. 精神追求与超脱现实的浪漫精神杜丽娘在被迫嫁给他人后,选择了自杀,希望能在阴间与柳梅真相聚。

这种精神追求和对于灵魂自由的追求,体现了《牡丹亭》中的浪漫主义情怀。

3. 幻境般的夢境描写《牡丹亭》中的梦境描写独具匠心,通过夢境的手法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纠葛和情感的复杂。

梦境的浪漫情节与现实的对比使得作品更加有层次感,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特色。

二、《牡丹亭》与现代情感的关联尽管《牡丹亭》是古代戏曲作品,但其中展现的情感与现代情感有着紧密的联系。

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说明《牡丹亭》展现了现代情感的特点:1. 自由恋爱观的呈现《牡丹亭》中的主人公杜丽娘与柳梅真展现了追求自由恋爱的精神。

他们追求真爱并不顾传统观念和道德约束,这与现代社会中对于自由恋爱观的呼唤不谋而合。

2. 情感表达的开放与直接性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梅真通过书信和梦境表达情感,他们直接而坦诚地向对方表达内心的感受,无需任何掩饰。

这种开放与直接性的情感表达方式与现代社会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倾向相契合。

3. 爱情与生命的边界模糊在《牡丹亭》中,杜丽娘选择了自杀,希望与柳梅真在阴间相聚。

这种爱情与生命边界模糊的情感描绘与现代社会中对于爱情与生命的复杂关系的思考相呼应。

总结:《牡丹亭》作为一部浪漫主义的古代戏曲作品,通过异地相思、精神追求和幻境夢境等手法展现了浪漫的主题。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及其作品《牡丹亭》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及其作品《牡丹亭》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及其作品《牡丹亭》1. 引言:1.1 概述:《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为著名和重要的戏剧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哲理思考、精湛的艺术表现和感人至深的情感描写而享誉百世,影响至今。

本文将围绕汤显祖及其作品《牡丹亭》展开探讨,旨在深入了解汤显祖的生平背景、《牡丹亭》的创作与内涵、以及该作品对明代戏曲史和中国戏剧艺术史所做出的贡献与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除引言外,还包括:汤显祖及其时代背景、《牡丹亭》的创作与内涵、《牡丹亭》的影响与评价以及结论部分。

通过逐步展开来全面探讨关于汤显祖及其作品《牡丹亭》几个重要方面,并从不同角度来评价和解读该作品在明代戏曲史以及后世文学艺术中的地位。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及其作品《牡丹亭》进行深入研究,揭示汤显祖的创作特点、思想内涵以及其在明代戏曲和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同时,借助对《牡丹亭》影响与评价的探讨,呈现该作品对后世文学艺术以及学术界所带来的启示和意义。

通过展现汤显祖及其作品《牡丹亭》在中国戏剧史上的贡献与价值,以期读者能够全面认识到这一历史时期和人物形象所承载的深刻文化内涵。

2. 汤显祖及其时代背景2.1 汤显祖的生平汤显祖(1550年-1616年),字子厚,号竹坡,是明代著名的戏剧家。

他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文化世家,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汤显祖早年曾参与郎潜学习,并担任过一些官职。

然而,由于个人政治观点与当时朝廷不合,他被贬为官员。

尽管遭受了政治打击,但这段贬谪经历对他的戏剧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2.2 明代戏曲的特点明代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明代戏曲以话本、传奇和杂剧为主要表演形式。

在此期间,皮影戏和手把花鼓等地方民间艺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运用,并对后来的戏曲演出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明代,《南洋商报》刊载了大量关于各种话本、杂剧和传奇剧本的报道,并对其进行评论和批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牡丹亭》赏析
随着白先勇先生致力于振兴昆曲,特别是青春版《牡丹亭》,并
多次率昆剧团来京和在上海等大都市甚至大学的校园里演出,在海峡
两岸的确掀起了昆曲热和《牡丹亭》热。那么,如何赏析明代汤显祖
先生最杰出的剧作《牡丹亭》呢?我有一点体会和大家分享。

一、了解刚正不阿的汤显祖
汤显祖是个正直的人,可以用刚正不阿来概括他的品格。他生于
1550,死于1616年,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出生于“书香”
门第,自少饱读诗书,才气过人。二十一岁中举,但不肯侍弄权贵,
直到三十四岁才中进士作官。但是,当他看到贪官污吏的腐败,愤怒
地上书《论辅臣科臣疏》,抨击了朝政,被贬职到广东徐闻县当典史,
后来到浙江遂昌任知县。其间,他为民驱除虎害,严惩欺压百姓的豪
绅,还在除夕放囚犯回家和亲人团圆。因此他受到百姓称誉,但是受
到政敌的弹劾,和上级官吏的挑剔。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他悲
愤满腔,弃官回家。在老家临川写出了《牡丹亭》。他一生作品不少,
其他作品还有《红泉逸草》、《雍藻》、《问棘邮草》、《紫霄记》、《邯郸
记》、《南柯记》、《玉茗堂文集》。正因为作者刚正不阿,嫉恶如仇,
所以,他才把对现实的不满,艺术地表达在作品中,才赋予了作品控
诉社会不公平,批判封建礼教害人和揭露社会黑暗的正义的力量,才
赋予了作品讴歌真善美的进步思想和审美观念。

二、《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对明朝的戏曲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艺术特色,我认为有
以下几点:

第一, 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
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广为流传,汤显祖在这个话
本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把小说的传说与明代社会
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用更丰满的人物形象、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复杂
的唱词及场景设计,表现了两个年轻人追求个性自由、自由恋爱反封
建礼教的爱情故事。年轻貌美的杜丽娘,生长在官宦家庭,家教非常
严格和苛刻,她在官衙中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不允许去,连白日瞌
睡也被斥责为违反家规,有伤风化。然而,青春的冲动,是封建家长
和老师阻止不了的。杜丽娘在丫鬟的怂恿下,趁父母不注意,偷偷跑
到花园里游玩,并触景生情,伤感自己韶华将逝,未成佳配。回到书
房,做了一梦,梦见自己遇到一英俊书生,并向她求爱,俩人云雨和
谐,爱得十分热烈。但是,好梦不长,被她娘看到白日瞌睡,大声呵
斥她,令她从梦中醒来。从此,她郁郁寡欢,一病不起。后来,死掉
了。她被埋在后花园中。三年后,一个叫柳梦梅的书生,赶考,住在
小姐坟丘附近。柳公子正是她梦中遇见的书生。杜丽娘以鬼身与柳公
子夜间相会,恩情意浓。后来,她告诉公子,自己不是人身,如果公
子不弃,就来掘坟,她的灵魂和肉身就可合做一处,与公子成为堂堂
正正的夫妻。柳公子和守坟的四姑,掘开坟墓,并把自己的阳气吹入
杜丽娘的口中,杜丽娘活了过来。最后,柳梦梅考取了状元,并让皇
帝钦点与杜丽娘成亲,与杜丽娘的父亲母相认。有情人终成眷属。这
种“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是浪漫主义理想化的虚构,也
是对现实生活的升华。因而,让人读了感慨万千,拍案称奇。

第二, 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害人,展现了社会动
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生活。

作品《牡丹亭》,还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对杜丽娘
的残害。逼得活生生的一个妙龄女子,害春病而死。而杜丽娘的死,
也是封建时代千万个女子命运的悲剧,是时代悲剧的缩影和典型代
表。作品,批判了杜丽娘的父亲杜宝,不近人情,只知道用封建礼教
苛求自己的女儿。当官,他基本是个清官好官,劝农民种桑麻,但是
后来遇到了金兵围城,虽有保护城中百姓之心,但无破敌之力。最后,
不得不靠老学究陈先生写一封信,给前来围城金兵头领的夫人,用反
奸计,破围。当柳梦梅前来认岳父,杜宝这个不近人情的人把中了头
名状元的柳梦梅抓进牢中吊打,不肯承认女儿能够还魂的现实。至到,
皇帝亲自考问杜丽娘和柳公子,才使一家骨肉团圆。杜丽娘的母亲,
也是一个不近人情的母亲。只知道女子要守封建妇道,不知道这种封
建礼教残害的正是自己的亲骨肉。作品,还用大量的篇幅,展现了社
会的动荡,民不聊生,战火不断,生灵涂炭。这种现实主义的手法,
使作品赋予了时代的活生生的现实基础。因而使故事有了合理性。

第三, 优美的文字和唱词,情景交融地委婉地表达了主人公伤
感情怀,成为千古绝唱。

《牡丹亭》的文字非常优美,特别是第十出《惊梦》小姐游后花
园一段唱词,情景交融,委婉地表达了杜丽娘此时的伤感情怀。[皂
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
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这韶光贱!”(见《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4月
版 第54页)
又如,杜丽娘内心向往个性解放,要求追求幸福,她的独白表达
了心境:[江儿水]“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
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
守的个梅根相见。” (见《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4月版 第
67页)

这些词句,都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感动着中外读者,也丰富着
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

总之,欣赏《牡丹亭》要从全方位来欣赏剧作的美,切不可只读
了片段,那样绝对了解不了这部剧作的精髓。特别是,大学文学史的
介绍很有极左的痕迹,例如把杜丽娘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吹过了头,把
她的私塾先生贬低得一塌糊涂。其实,只要你细读全剧,就会得出自
己的结论,杜丽娘不是大胆的叛逆女子,只是梦中遇到了秀才,两情
相悦。行为上,仍在大家闺秀的范围内。她与私塾陈先生对诗经“关
关雎鸠”的理解争执,只反映出她天真可爱调皮的一面,而不是反封
建的旗手发出的号角。特别是她从鬼变成人后,就不再与秀才私和,
“在鬼可以,在人就要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劝公子去考取功
名,这些陈腐的思想,基本反映了这个弱女子恪守妇道的行为规范。
而学究陈先生,精通学问,又有正义感和计谋,特别是当他发现小姐
的坟被扒后,费尽艰辛去告之杜丽娘的父亲杜宝,要求严惩盗墓劫财
的恶人。正值金人围城,是他写了一封信,并冒死送出,用反奸计破
了围。是个英雄。而不是“百无一用”的腐儒。这些需要你细细体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