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研之路

我的科研之路
我的科研之路

我的科研之路

所谓科研,即对科学的研究和科学地进行研究。下面我将从做科研必需的一般技能、专业技能(结合我的专业)、如何进行研究(选题、收集资料、开题、看文献、找创新点、做实验)、期刊论文的分析技巧和成果汇报等方面我个人的经历和体悟。

首先我们来看看到底什么是研究,所谓研究是训练你寻找问题的能力,训练你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你创新的能力,训练你改进的能力,所有的研究都是去寻找一个最有价值的主题,所有的研究都是为了解决一个目前的问题,所有的研究都是为了改进现有的情况,所有的研究都是要创造更多的价值。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在基础知识学习之上,重点培养你独立发现问题、查询资料自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科研必需的一般技能或工具

1、英语

作为一名研究生,要想了解国际上本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要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需要很大的英语词汇量和阅读技巧,有积累才能有创新;要想和国际上(外国的)的大牛交流,需要英语口语;要发表高水平或顶级期刊和会议的文章,需要英语语法和英语写作。

2、计算机

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要写paper,少不了编程做实验,所以至少需要会一门计算机语言:C/C++/VC++/Matlab+数据结构(栈、队列和图编程时要用)和专业所需的软件,用于仿真你设计的实验,并对结果进行比较,从而说明你的方法优于既有方法。

要将paper发表出来,需要写成word或pdf等电子格式,有时需要将你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这就需要你能熟练的使用word、Latex(国际上的通用排版工具)和ppt。

网页制作:发布自己的成果、代码。

3、数学

目前理工科学生做研究到最后基本上都归结为数学问题,有些实验是需要推导公式的,这就需要数学技能了;当然,如果你的数学功底很好的话,完全可以省去前面的实验仿真,直接用数学理论推导证明出你的结论,这样比仿真更具有说服力。

4、快速获取信息的技能

当今信息量过大,要想快速获取所需信息,就要学会通过设定的关键词,利用各种搜索引擎(如Google Scholar、Bing、校内的各种数据库等)获取本研究领域的最新papers,并及时跟踪最新的研究进展。

5、筛选信息的能力

由于上述获取的信息可能很大,而与我们最相关的只有很少一部分,这就需要分别只看Title、Abstract、Introduction和Conclusion,从获取的上百篇papers中筛选出与你的研究最相关的20-30篇文献。

二、专业技能

我的本科专业是数学与应用数学,硕士专业是应用数学,下面介绍一下应用数学的概况、专业背景、研究方向和就业前景。

专业概况:理学院一般开设基础数学、应用数学两专业,而这两个专业方向基本是相通的,都是为培养数学和其他高科技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基础数学学科较多地涉及:代数、

拓扑、几何、微分方程、动力系统、函数论等,它的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覆盖面比较宽,理论知识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应用数学则与其他学科综合交叉。

专业背景:要求学生具备基础数学、概率论、微积极分分析、计算机理论、统计分析等学科知识。

研究方向:微分动力系统、非线性分析、复分析与几何、拓扑学、代数数论与代数几何、图论、组合数学、常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信息科学、计算数学、泛函分析、偏微分方程、几何分析与变分学。

就业前景:硕士毕业后,因占有数学基础强的优势,利于跨考经济、金融、会计等热门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也可以在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成为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通过上述的介绍,结合我的实际,可以看出,我们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维素养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如就业前景中所说的那样,数学基础强再加上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就能很好的解决本领域的问题。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我选择了电子工程学院的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继续读博。

三、研究过程——选题、收集资料、开题、看文献、找创新点、做实验

做研究就是一个阅读、实践、思考、讨论和请教的过程,周而复始。

选题:通过自己初选方向,结合导师提供的研究方向,你就可以选取它们的交叉部分作为你的研究方向了(毕业论文)。方向有了,下面就该搜集此方向详细的资料了。

搜集资料:论文,包括核心期刊论文(学校的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可下载)、优秀硕士(描述较详细、有进一步可研究的方向)、博士论文、会议论文和英文文献(Google 学术搜索),特点:研究成果更新速度快;专著,主要指出版书籍,有些有PDF版的,特点:比较全面,但更新速度慢;研究领域专家:关注他们的最新研究内容、进展、发表的论文、权威人士写的文献综述(了解整体研究现状、未来的研究趋势);网站和论坛:可下载相关文献的网站和交流学习的论坛。

开题:首先,通过阅读文献摘要对下载的文献进行分类,分为精读、泛读、选读,文献综述等类别。其次,按照分类去阅读,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看文献时随时记录你的感想、问题等,看了一定的文章后,你就会总结了不少的问题、想法。再次,有了上面的工作奠定基础,现在开始系统的整理记录的问题,这样你就会有自己的想法了。最后,准备写你的开题报告,写完后整体修改、制ppt、作报告、老师评审、同意开题就OK了。

看文献(先中文后英文→找创新点):先看中文文献了解专业基础知识,再找几篇相关最经典的英文文献看(可以推敲英文词义)。步骤:读标题(学习简练表达方式)、摘要(简述文章研究内容)、引言(专业基础、研究现状可粗看)、读材料及试验(实验方法+研究思路)、看试验结果(结合图表看懂试验的结果,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看分析与讨论(文章的重点:先自己想再体会作者观点,为我所用)、看结论(与摘要吻合)。对文章分类、温习、学会记笔记,重要的结论,经典的句子,精巧的试验方案一定要记下来,供参考和学习。有些试验方法相同,结论不同的文献,可以批判性的阅读。原因有下:试验方法描述不详细,可能方法有差别;试验条件不一样;某些作者夸大结果,瞎编数据。

找创新点(★):科研扫盲(清楚自己的研究领域)→寻找问题和分解问题(创新的源头:关注当年国家基金、多参加知名专家|基金委|部委的讲座、敢于对一切质疑,多观察和对经常见的问题问个为什么?)→看文献(获取创新灵感或者解决问题方法,创新要看不同主题的文章,很多来源于交叉和其他学科。方法:笔记本+笔随时记录灵感【灵感=心静+

环境】和文献的启示)→利用网络(电子文献查询下载分类)→积累(创新的技巧和关键手段,随时记录闪光点或灵感)→走向大自然(获取一颗创新的生态心)。

总结:多看些高水平的论文,了解最新科研动态,多记,心静,多动手,贴近大自然,多学科交叉易出创新。没有不开窍的脑袋,只是方法不对。不是没有创新,而是积累不够。

做实验(先模仿,后创新):1.找已成功的案例,模仿实验,熟悉实验过程;2.对实验步骤、操作、条件熟悉后,开始自己的试验;3.先作计划,设计好实验,不能盲目;4.做好实验记录,现象、结果等记录详细、明了,以便以后查找原因或对比;5.经常把系列实验数据总结,进行阶段性对比及计划。

四、论文的主要内容

目前我们获取最新知识的途径主要是论文,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和学位论文,要对其进行分析,首先要知道一篇论文都有哪些内容?哪些对我们有用?

1、论文叙述的是一套方法在一个特定场合的应用,这个可以通过论文的Assumption、

Conclusion推出的Limitation中可以得出。

2、这套方法必须有创新或突破,这些方法主要有三种:老问题用新方法解决,老方法

用于新应用,新方法用于新应用。第三种是最高境界,属于原创,创新性最大。

3、需要足够的证据证明:针对这个应用场合你的方法优于既有方法。这就需要做一下

工作:优——有一个公认的评价准则来得出,理论证明,实验验证或工程,如何设

计实验(选择人造数据集还是实际数据?)?

4、清楚的指出方法在应用上的限制,例如有些问题要求在线或实时处理,那么解决的

方法就要求时间复杂度较低,空间复杂度限制不大;有些可以离线处理,则不要求

时间复杂度,可能对空间复杂度有限制。

5、通过文中描述或自己亲自试验发现方法的缺点。

6、论文的内容要逻辑性强,方法的可重复性强,即别人看到你的论文后,能再现你的

方法,这个也可以通过在个人网站上公开论文的程序代码来供他人实现比较,增加

论文的引用率。

7、对于论文内容中的算法的每一步,都有知道:为什么非如此不可?

8、找到所有相关的文献,找出其中的经典方法和新方法进行比较。

9、学术贡献:学生发表论文时大多数是低估了自己学术贡献,可以通过理论成果或意

义上的解释来提升其学术贡献。

五、期刊论文的分析技巧

1、Abstract & Keywords

摘要主要介绍论文的重要贡献、方法特色与主要内容,要能从摘要和关键词中判断本文是否与本人研究领域相关,从而高效于别人工作。

2、Introduction

引言介绍问题背景与起源,交代前人已做的贡献(分类表述,典型举例),说清前人未解决的问题,本文拟解决的问题及重要性。对于国外的期刊,引言一般写的比较详细,应该细读。

初学者应该收集(如何收集?找综述时输入review/survey + keywords进行筛选)相关文献30-40篇,只读Abstract and Introduction直到能回答以下3个问题:

2A)在这个领域内最常被引述的方法有哪些?特别是那些里程碑式的,不含在此基础

上的改进方法;

2B)这些方法可分为哪些派别?每个派别继续细化分;

2C)每个派别的主要特色是什么?其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读完后能回答2A)和2B),如不能回答2C),则找齐2A)中的所有文章,按2B)分类,日期升序看,每次分派别和批量阅读,然后轮读其他派别→找New idea→读Introduction 找本派别说其他派别的优缺点→修正Keywords→重新搜索文献→删除不重要的文献→保留20-25篇文献细读,甚至只保留2-3个派别,然后实现比较。

2D)这个领域内的关键问题有哪些?这些问题是我们选题的一流依据。重视的优点,在意的缺点和应用场合(包括重视的和不重视的)。

3、Mainbody

根据2A)和2C)将文献与本研究相关程度的门派,按时间升序阅读。只需读懂:

3A)这篇论文的主要假设是什么?评价现实的可行性。

3B)在这些假设下,本文有何好处?

3C)这些好处主要表现在哪些公式的哪些项目的简化上?对主要公式的假设条件、用处进行评估。

粗看→回答3A)3B)3C),得出Assumption、Contribution and Advantages。整理派别的发展历程、假设。

3D)这一派别的缺点有哪些?最后得出该派的应用场合。

完成上述任务后,接下来就是思考了,首先通过仿真来得出方法的通用性,再找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实现创新。

注:文章不必全读,了解相关的点子即可,读懂所用上的资料即可。

六、成果汇报

当我们完成一篇论文时,要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其他研究人员,主要是通过ppt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演示,ppt的设计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PPt首页应该写上:题目、作者出处、年份和单位;

2、每一Slice上只讲一个观点,为了避免多个观点时分散他人的注意力;

3、说明文章的应用重点;

4、给出文章的主要假设、仿真和好用的程度;

5、文章中用到的关键公式;

6、个人的分析、评价和批评,包括:创新点、应用的好处、成立的条件、缺点和局限

性、缺点和局限性的坏处、导致上述坏处的原因、建议师弟师妹何时看等。

除了上述的六个具体方面,作为一名博士(在美国叫A Doctor of Philosophy degree,简称Ph.D.,是最高学位。),需要做两件事:一是完全掌握一个科研领域,二是在这个领域开创新理论。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一种研究方法和多种能力——判断一个领域是否是国际前沿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行业能力(思维、习惯的培养——独立探索钻研、做人做事、人生态度、生活哲学)和核心能力的学习—与人沟通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处理情绪的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才能。除此之外,还应该养成一种将来的生活方式。

[精品]从“初识”到“深入”——我的教科研写作历程

从初识到深入——我的教科研写作历程从初识到深入——我的教科研写作历程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编者按】经常有一线老师问我,如何写文章,怎样发表文章。这个话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由此可见,写文章也是一个不断求索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本文所选的钱峰老师,正是一步一个脚印,从初识到深入,不断积累,最终成为写作名师的。在此刊出,希望对各位教师的写作有帮助。 从初识到深入 ——我的教科研写作历程 江苏省宜兴市杨巷小学 钱 峰 专业成长,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增长专业技能的过程,是教师从青涩走向成熟不可绕开的路。而教科研写作,是专业成长之路不可或缺的风景。我通过历程在线和感悟分享的形式,来述说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 一、初识:第一次写点东西 【历程在线】 大学毕业后,先做了近两年的英语导游,后又因舍不下曾经想当老师的心愿,通过考核成了一名小学英语老师。那时,手头连本教学杂志都没有,根本谈不上教学研究,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让学生考好分数。那段时间,我发觉自己就是个机器,负责喂养学生,时间久了,感觉到迷惘。于是,在枯燥无趣的教学过程中,又暗暗捡起了导游英语,重新通过考试获得了英语导游证。而后在教学中,我把自己在旅游中的一些涉及语言文化的知识,在课堂和课余讲给学生听,慢慢地,教学的内容丰富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也更感兴趣了。我还把以前带团经常用到的一些《圣经》中涉及英语语言文化的典故和习语等,整理成《/SPAN圣经撷珍》在《英语学习》上发表,那是我第一次写点东西。 【感悟分享】 这是一个很模糊的阶段,没有深入思考,只是心中有着一种我也可以试试的想法;也不知从何处下手,只是在写作的门外驻足罢了。现在回过头来看,我想提醒初涉教坛的年轻教师:如果你也开始有或是已经有这样的想法,哪怕是一个闪念,请紧紧抓住;不去刻意寻求多么完美或是价值非凡的选题,只要把自己教学之余的感悟记下来,哪怕是一句话,也会成为日后写作的仓库。这个阶段,我庆幸自己记下了两本笔记,尽管现在看来感觉如此之浅,但正是这一记录,让我向着教科研写作又走近了一步。如今的环境下,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可以在电脑上记录自己的教学感悟,可以与同行进行快捷的交流,更可以学习到各种教学杂志。抓住这样的机会,不断地对自己或是他人的教学感悟进行思考。我常备有两本笔记本,一本专门写自己忽然而来的感想(在旅途或是在交流空隙等时机,随时备用,每次都标上日期,可以为后来了解自己当时的思想),一本是专门记载听专家讲座或是研讨、杂志上学习等所得,这些对我进行写作的帮助很大。 二、寻她:学习,我一直在路上 【历程在线】 在之后的3年里,我远离外界的喧嚣,埋头安静地看书,

研究生,如何正确高效做科研

研究生,如何正确高效做科研 这篇文章,只对于想在科研中取得一点小成果,用来快速高效应付毕业,装点简历找工作的人有点用,对于有志于诺贝尔取得世界级大成果的学神没多少意义,因为作者本人就是个科研小白。 ▄▄▄▄▄▄▄ ◆◆◆ 考研成绩刚刚揭晓了,一部分学弟学妹们要踏入研究生阶段了。作为在科研上没有多少建树的小白,还是忍不住想分享一点关于科研的认识,毕竟曾经也搞过科研,虽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但是教训还是有的。 搞科研和卖鸡蛋一样,只是一个工种,只要方法得当,人人都可以搞,这一点是首先要明确的。 没有做科研之前,在我的心目中,搞科研就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高大上的玩意,当真正接触到之后,发现其实没什么高深的,掌握套路,就能出一些成果,用来毕业和撑门面就足够了。 下面,结合自己的体会和前人的认识,总结了几点,希望对即将踏上科研路的师弟师妹们有点小帮助。 1.如何快速成为课题(项目)骨干担当?

当遇到一个从未做过的课题,能够快速进入状态,担当起主要负责人,能够在项目讨论的时候,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得到导师的认可,而不是跟在师姐师兄后面打酱油,这是很重要的。 (1)阅读学位论文,建立基本概念 面对新的课题,查阅学位论文,是最快的入门方式,我一般是先看硕士学位论文,因为硕士学位论文对于基本概念写的比较清楚和详细,等掌握了基本概念之后,再看几篇博士学位论文,选择博士学位论文,要选择和自己课题方向接近的论文,博士论文是对某一个问题深入和全面的研究,通过研读相关博士论文,就能领会和掌握课题中遇到的难点和研究现状。 (2)查阅综述性的文章,对问题进行全面的调研 当通过对学位论文的阅读,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概念,也对研究的课题有了大概的了解之后,就可以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展开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这个时候,最好能找到关于具体问题的综述性的文章。 一篇好的综述性文章,对于整个学科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因为敢发表综述性文章的基本都是该学科的大牛。但是,现在论文鱼目混杂,一些刚刚入门的研究生也发表综述性的文章,一定要看作者简介,仔细甄别。综述性的文章会对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历程做全面的评述,并且会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为后面的研究者指明道路。

做创新型教师 走科研兴教之路

做学习型教师走科研兴教之路 松原市扶余县弓棚子镇第一中学王国辉 【个人简介】:王国辉,男,1972年出生,1994年毕业于白城师范学院。中共党员,扶余县弓棚子镇第一中学高级教师,市级骨干。先后被授予“扶余名师”“优秀教师标兵”“松原市初中教学新秀”“松原市优秀教师”“松原市继续教育先进个人”“松原市教育系统师德先进个人”“松原市教育系统教书育人楷模”等称号。五年间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两项,省级课题一项。有两项成果获得松原市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十几年来的教育科研经历,让我受益匪浅,使我从一名普通的师范生成长为学科教学能手,从一名中规中矩的“教书匠”成长为科研骨干。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几年来的学习和收获做以简要的回顾。 一、潜心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自我 可以说,多年来的教育科研的过程就是我个人思想和观念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自实施新课改以来,特别是我县作为课改实验区后,我作为实验区课改骨干教师,参加了省教育学院组织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省级培训”,学习了较为前沿的新课改理念,使我的教育观念有了较大转变。我又先后自学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走进新课程》、《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等相关书籍,同时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音像资料、网络视频等途径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学习中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我查摆与自我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地开阔视野,充实自我,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需要。几年来,我坚持写自学笔记几十万字,平均每周写一篇心得体会,每月写一篇自我总结。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二、悉心培训,强化素质,丰富自我

十几年的教研经历也告诉我,一位教师的学科素养高度决定着他教育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在进行教育科研的同时我始终把提升学科素养,丰富业务知识作为重中之重。 1、积极参加培训,完善自我。 为了能更快捷、更直接地武装自己的头脑,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我倍加珍惜每一次培训学习的机会。在我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先后参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省级培训”、“松原市骨干教师培训”,“县科研骨干培训”以及东北师范大学举办的“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等。在培训中,我严格遵守培训时间,细心听讲,认真记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讲课教师沟通交流,在讨论中主动发言,就教育教学中的热点和困惑的问题和同行们交换见解。每一次培训我都会进行自我总结,发现不足,阐发困惑,积累经验,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验证,进行自我完善。 2、立足校本学习,强化自我。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的发展,始终会让我们有种充电不足之感。所以,我首先苦练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从最基本的电脑常识,到汉字输入,从幻灯片的制作,到多媒体的应用,我都一点一点地学习、反复地操作训练。学校的微机教师,网吧的管理员,电脑销售店的老板,我都会虚心求教。为了熟记字根我可以不吃饭,为了制作一组满意的幻灯片常常熬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下来,我终于熟练地掌握了信息技术,并用之服务于自己的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领导的好评; 三、专心研究,提升技能,发展自我

教科研伴我幸福成长演讲稿

教科研伴我幸福成长演讲稿 教科研伴我幸福成长演讲稿 演讲稿的内容要根据具体情境、具体场合来确定,要求情感真实,尊重观众。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演讲稿在我们的视野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演讲稿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教科研伴我幸福成长演讲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从教十年,一路走来,风雨兼程。在这教育科研的路上,充满了辛劳和汗水,充满了欣喜与激动,充满了感悟与收获,更充满了幸福和喜悦。从无知走向成熟,渐渐地,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播种希望,收获硕果,是您——教科研一路伴我幸福成长。 刚刚踏上三尺讲台那一天,我就立志把自己打造成一名教科研型的专业的新型老师。虽然年轻的我对教育科研全然陌生,但是我拥有满腔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教科研中来。教育家鲍林说过:“如果一个人在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进行研究,那么他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即使他的研究工作不像他希望的那样有成就,但他可以继续有效地进行教学。”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且还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迎着课程改革的东风,我兴奋极了,牢牢地抓住了打开幸福之门的金钥

匙。 可什么是教科研呢?当我真的要靠近它时,却又觉得它是那么的神秘,遥不可及。多亏了前辈们的指点帮助,使我终于明白了教育科研就是一个“实践——反思——总结”的过程。记得我踏上讲台的第一天,我任教五年级四班的’数学兼班主任。刚开始我眼高手低,觉得自己刚刚大学毕业,满腹经纶,当一名小学老师应该是游刃有余。记得当时我给同学们讲如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觉得自己讲的也很到位,可是孩子们一单元检测,我就傻眼了。全班同学的优秀人数很少,不及格的人数却很多。看到这样的教学成绩,我不由自主地落泪了。那天我在班里发了一通火,同学们都认认真真地聆听我的教诲。课后我认真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原来我根本没有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来备课,讲授新课,课后也没及时让孩子们巩固新知,导致了新知识没学扎实。我决心向每一位优秀教师虚心学习,拜师学艺,主动走进师傅的课堂,有不明白的问题及时请教老教师。我认真地备课,上课,课后及时反思,我很快便掌握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到了期末考试,孩子们也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那一刻我欢呼了、雀跃了…… 在不断积累和沉淀的过程中,我的教学业务水平更上新台阶。教务处主任亲切地对我说:“牟,除了搞好教学外,还要认真地搞好教育科研工作……”我牢记领导对我的嘱托,不断地夯实自己的业务,多向优秀教师取经,不断地进行课例打磨,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我先后参加了两次县优质课评选,获县级一等奖,一次

走教师自己的教育科研之路

走教师自己的教育科研之路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研究所胡兴宏 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非常多,主要有三条: 第一,在日常工作中的自然积累。一位师范院校毕业生刚刚走上教师岗位时,可能还站不稳三尺讲坛,不会当班主任,时间长了就会逐渐变得比较有经验了,但是仅仅依靠自然积累,教师的专业成长速度不快,达到的水平也不高。 第二。有计划的业务学习(听和读)。由于能够比较集中而快速地获得理论的指导并借鉴他人的经验,教师专业发展的速度可以明显加快,达到较高水平。但据研究,这条途径不容易解决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化,而教师专业能力和实践智慧的发展是离不开自身的实践体验的,因此以听讲课、看书籍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进修,其实际效果往往有较大的局限性。 第三.着眼于教育问题解决的探索性实践。这条途径强调教师为了改进工作、提高实效,不断发现自己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并解决问题。在实践探索中,既有个人经验的积累,又有针对性的学习借鉴,更注重深入的思考和有计划的行动。因此探索性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我们鼓励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实际上是在推动教师将自己的教育工作、学习进修与教育研究三者融合起来。增加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研究”含量。 对于中小学第一线教育工作者而言,教学、学习和科研是兼容的。其实,在新的背景下,三者也很难单独实现其效能。这是因为,教育对象的流动性、教育情景的不可完全重复性、课程的不断改革、教学技术手段的更新、社会对学校教育期望值的不断提升,不但要求教师通过不断学习、进修来更新自己的专业内涵,而且使得教育工作需要并可以成

为一种创造性的专业工作;学习、进修的重要使命,不是为了快捷地获得来自专家的“标准答案”,而是为了更深入地挖掘问题的实质——现实背景下怎样才能使教育教学变得更有效和更有意义;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不仅是一个确定问题、寻找解决问题对策的“学术”过程和用实践检验理念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引起批判思维和开发探究智能的载体。教师的研究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是任务驱动下的问题解决和学习。因此,三者的融合将会带来多赢,而它们的相互分离只会导致各自的低水平。 学校教育科研的追求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普教系统曾经有过一次关于教育科研如何走出“高原期”、获得新发展的讨论,讨论中涉及了对广大教师参与群众性教育科研的看法的分歧和争论。 有人认为,中小学教师在教育实践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只要学习、掌握了教育科研的方法手段,坚持不懈,完全可以在教育科学研究上有所建树。 有人则认为,中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育教学,他们没有很多机会获得科研前沿的大量信息,也不太具备从事理论探索的主客观条件,因而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的科研只能是低层次的重复,所谓群众性教育科研只是在搞群众运动、运动群众。 两种意见各执一端,都有一定道理,当时的争论没有具体结果。现在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表面来看这两种观点是对立的,事实上相反观点的背后是一个共同的认识基础,即以人们头脑中教育研究的科学范式来审视教师的研究。这样的研究范式,要求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如同专业研究人员,按照规范的科学程序、选用科学的方法,发现和揭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教育规律,为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做出贡献。 我们的问题是:把发现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教育规律作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研究的目标,它的认识基础是否合理?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应该怎样在实践中去认识和发现规律?怎样的规律是我们广大教师能发现和揭示的?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在为理论建设作贡献时,他们的任务和途径是否应该有区别? 中小学教师进行的教育研究可以有三个追求:“发现规律,获得教

当我踏上科研之路

当我踏上科研之路 万物复苏的春天娓娓而至,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将一粒粒洋溢着青春的种子撒向这片沃土……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教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时常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教育的内涵是什么?仅仅是教书育人吗?不!它应该还包括教育生命的追求。追求是一种感悟、探索、乐趣、境界,只有意识到这些,才能确立人生的坐标,找准自己的位置,提升教育的理念,铸造一个个辉煌的亮点,体验成长的快乐。 当我踏上科研之路的那天起,我渐渐明白了“教研”的真正含义。想要成为一名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师,必须把“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善于观察与发现,善于反思与总结,以“教”促“研”;以“研”带“教”,从而成为不单单教授学生知识与技巧,更是一种眼光与境界;不是一个总问学生“你们听懂了吗?”的经验型教师,更是一个常常反思“学生为什么会这么想?”的科研型教师;不满足于做只顾自己吐丝不知丝归何处的春蚕,更想成为点亮学生心灵的那盏明灯,在不断的创新中感悟与发展。 记得第一次参加校科研活动时,开始我如坐针毡,心里想的就是桌上尚未改好的作业与考卷,而且还认为科研这种“高级”活动应该由专家门去研究,无需占用我们一线教师宝贵的时间。就在这个时候,我见到了她,我校科研室的指导专家,一位平易近人的老教师――朱雯校长。朱雯校长给我们讲解了科研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等多方面的问题,使我茅塞顿开。原来现在的我就是一头只顾低头拉车,从不抬头看路的“黄牛”,“路”正不正确不知道;“路”还有多远不了解;除了眼前的“路”是否还有其他的“路”更是没有时间多加考虑,这样的结果不言而喻。经过多次的科研活动,使我感受到,今后的教师不仅仅是优秀的,更应该是有特色的。所以我开始对以前的英语教学进行一些回顾,找出得失,并为自己制定了初步的计划。 一、每天坚持阅读一些教育的报刊杂志和教育专著,坚持写心得体会。 二、对每天的教学进行反思,每星期写一篇教学后记。 三、加强教学研究,把研究一些教学课题与教学结合起来,积极承担公开教学以及参加各级的教学论文比赛。 四、每学年争取发表两篇学术论文。 五、为学校英语教研组的建设出谋划策,为我校英语特色教学的形成积极努力。

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及其对策

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及其对策?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本质要求,但当前研究生培养中比较普遍存在不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象,以致于不少研究生科研素质偏低、科研能力不强。针对现存的这一问题,现从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学位论文、学术活动等主要培养环节来探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可行途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展,研究生培养质量也日益受到关注。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贯穿其中的本质要求,但当前研究生培养中比较普遍存在不注重科研能力培养的现象,以致于不少研究生科研素质偏低、科研能力不强,这已成为较突出的培养质量问题。这一问题表现在多方面,比如研究生学习中潜心钻研、探索的氛围不浓,学位论文中资料堆砌的成份多、研究和创新的部分少,对研究知识和方法的了解和利用较为缺乏等。尽管当前研究生数量增多,毕业研究生并不一定都要进入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工作,但如果作为高级人才进入到其他应用行业,研究生也应能展现出较强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使从事的工作领域因人才层次的提高而得到更快发展,从而体现出研究生教育的深远意义和作用。可见,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既是研究生教育本身目标,同时也具有现实紧迫性。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是一个多方面逐渐积累、提高的过程,笔者根据研究生培养环节,并针对现存的一些问题,从以下几方面探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可行途径。改变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良倾向,推行具有研究特点的教学方式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环节,其显著特点之一是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在接受知识的同时锻炼自主研究、探索的能力,不仅要研究生“学会”,而且要研究生“会学”。但现实中却存在有背于这一特点的教学方式,比如有些课程全过程口授笔录,研究生缺乏参与思考、研究的机会,有些教师从开课到结束,与学生见面就仅有几次,其余让研究生自学,研究生得不到教师必要的指导,也难以有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对于以课程学习为主的一年级研究生来说,存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免让其中有些人感慨仿佛继续读了一年“大五”,没有循到研究的入门。从保持研究生课程教学自身应有特点和改变当前存在的不良倾向出发,研究生课程教学必须坚持传授知识与培养探求知识能力相结合,教师在传授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的基础上,采用自学答疑、讨论、指导撰写小论文等具有研究特点的教学方式,做到引导研究生逐步学会探究。要求众多教师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注意教学方式和效果,研究生管理部门有必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激励机制,比如推行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召开研究生反映课程教学情况的座谈会、奖励课程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等,促使研究生课程教学中不良倾向的转变。研究生在所学课程中,在各位教师具有研究特点的教学方式引导下,其研究问题的能力会逐渐得到锻炼,科研意识和能力必然获得提高。创造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引导研究生从事科研实践活动研究生培养的特点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不仅要学习,而且要进行科学研究,因此研究生的培养除了必要的课程学习,还需要结合课题研究在导师指导下培养系统的科研能力,养成创新精神,取得创新成果。在当前研究生招生数量增加的情形下,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培养研究生的主旨却显淡化,特别是在硕士研究生中,有些反映在就读期间对课题研究几乎没有接触,有些表现出对课题研究略知一二,但没有系统概念。可见缺少从事课题研究的实践经历,研究生的科研训练必定是不完整的,也难以在短期内有效提高科研能力。要做到研究生培养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促进研究生科研素质和能力的有效提高,可以考虑从以下环节来创造有利条件:①把研究课题作为遴选导师的硬指标,并鼓励导师让研究生参与相关的课题研究。导师有一定的课题和科研经费,使所带的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从事科研实践活动具有可能条件,另外如果做到在有些课题评审、验收

我的科研之路

我的科研之路--邹承鲁院士【转载】 邹承鲁,1923年生,江苏无锡人。1951年获剑桥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生物物理所研究员。曾任中科院生物学部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长。在国内外发表科学论文二百余篇。由于在胰岛素人工合成,蛋白质和酶学方面的贡献,曾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奖、陈嘉庚生命科学奖、国家自然科学及中科院自然科学奖多次。自传在国外出版的综合生物化学丛书?生物化学史卷发表, 对当代生物化学发展的贡献已载入史册。 经历(一) 我一生做学问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努力追求科学真理,避免追求新闻价值,跟踪最新发展前沿,不断提高水平,勤奋工作,永不自满。形成这一思想和我在从中学到研究生时期所有老师的教导密不可分。 我在重庆南开中学读书时期,奠定了理科各门以及中英语文的良好基础,这些在西南联大学习时期都得到巩固和提高。更重要的是养成自学习惯和踏踏实实勤奋工作的学风。中学时期理科各位老师在教学和考试中,都着重强调理解,而不强求死记硬背。对于科学上的规律性知识,只有理解了,才是真正掌握了的知识,才能为自己所用。但是,我也不是一概反对背诵,在中学时期,语文老师都强调要背诵一些语文名篇。我至今仍能背诵一些古文名篇,如前后出师表,李陵答苏武书,和不少唐诗宋词;英文方面的一些名篇如林肯的南北战争胜利演说等。背诵这些中英文名著,当时是一件苦事,但也不得不承认,至今对我中英文写作都有很大的益处。从我大学毕业时的论文导师,当时西南联大化学系主任杨石先教授那里学到的是要解决生命的奥秘,最好的途径是从化学入手的思想,因而决定了一生从事生物化学的研究。 大学毕业后我有幸考取了公费去英国留学,当时英国文化委员会方面安排我去伯明翰大学化学系从事糖化学研究。伯明翰大学化学系无疑是世界一流的系,系主任Harworth 教授由于在糖化学方面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但是我的兴趣已经是生物化学,当时生物化学的热点是酶的研究。出国前,由王应睐教授介绍去剑桥大学师从Keilin 教授,我去剑桥大学面试之后被录取入学。我做这个选择可以说完全是慕名。当时在生物化学领域,剑桥大学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研究中心之一。入学之后,剑桥大学没有研究生必修课程,研究生直接进入课

一个博士的经典科研之路 [591]

一个博士的经典科研之路 [591].txtcopy(复制)别人的个性签名,不叫抄袭,不叫没主见,只不过是感觉对了。遇到过的事一样罢了。一个博士的经典科研之路 [591] 1. 先看综述,后看论著 看综述搞清概念,看论著掌握方法 2. 早动手 在师兄师姐离开之前学会关键技术 3. 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 掌握了一点查全文的技巧,往往会以搞到全文为乐,以至于没有时间看文章的内容,更不屑于看摘要。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 4. 集中时间看文献 看过总会遗忘。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5. 做好记录和标记 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pdf 或html 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等于没看。 6. 准备引用的文章要亲自看过。 转引造成的以讹传讹不胜枚举。 7. 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 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支持还是反对,补充还是纠错。 8. 交流是最好的老师 做实验遇到困难是家常便饭。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反复尝试?放弃?看书?这些做法都有道理,但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交流。对有身份的人,私下的请教体现你对他的尊重;对同年资的人,公开的讨论可以使大家畅所欲言,而且出言谨慎。千万不能闭门造车。一个实验折腾半年,后来别人告诉你那是死路,岂不冤大头?

9. 最高层次的能力是表达能力 再好的工作最终都要靠别人认可。表达能力,体现为写和说的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的素质。比如发现一个罕见病例,写好了发一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病例报道。比如做一个课题,写好了发一篇或数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论著摘要或被枪毙。一张图,一张表,无不是表达能力的体现。寥寥几百上千字的标书,可以赢得大笔基金;虽然关系很重要,但写得太差也不行。有人说,我不学PCR,不学spss,只要学会ppt(powerpoint)就可以了。此话有一点道理,实验室的boss 们表面上就是靠一串串ppt 行走江湖的。经常有研究生因思维敏捷条例清楚而令人肃然起敬。也经常有研究生不理解"为什么我做了大部分工作而老板却让另一个没怎么干活的人写了文章?让他去大会发言?"你没有看到人家有张口就来的本事吗? 10. 学好英语,不学二外。 如今不论去日本还是欧洲,学术交流早已是英语的天下。你不必为看不懂一篇法语的文章而遗憾,写那篇文章的人正在为没学好英语而犯愁。如果英文尚未精通,暂且不要去学二外。 英文文章写作 1. 阅读10 篇文献,总结100 个常用句型和常用短语。经常复习。注意,文献作者必须是以英文为母语者,文献内容要与你的专业有关。这属于平时看文献的副产品。 2. 找3-5 篇技术路线和统计方法与你的课题接近的文章,精读。 写出论文的草稿。要按照标题、作者、摘要、背景、目的、材料、方法、结果、讨论、致谢、参考文献、图例、图、表、照片和说明的统一格式来写。这样做的好处是从它可以方便地改成任何杂志的格式。 3. 针对论文的每一部分,尤其是某种具体方法、要讨论的某一具体方面,各找5-8 篇文献阅读,充实完善。这里讨论的只涉及英文表达,也只推荐给缺乏英文写作经验的人。 4. 找到你想投的杂志的稿约,再找2-3 篇该杂志的article,按它的格式改写。注 意,每次改写都要先另存为不同的文件名,以免出了问题不能恢复。 5. 找英文高手改。找不到合适的人,就去找提供英语论文编辑服务(English corr ection and improvement,not translation)的公司,在此向有钱没时间的人强烈推荐。 文献管理 1. 下载电子版文献时(caj,pdf,html),把文章题目粘贴为文件名。 注意,文件名不能有特殊符号,要把 \ / : * ? < > | 以及换行符删掉。每次

教育科研——促进我的成长

教育科研——促进我的成长 发表时间:2019-09-17T14:09:51.40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月总第316期作者:王晓鹏 [导读] 一提到“科研”二字,老师们总是想当然的认为那是教育专家的事情,它离我们很遥远。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小学266408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说过:“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的合格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会在实践中失败。”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我认为“科研提升”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最有效的策略。在踏上工作岗位的五年里,我潜心教育科研,是教育科研让我走出了迷茫,给了我成长的动力,让我走出了一条人生的坦途。 一提到“科研”二字,老师们总是想当然的认为那是教育专家的事情,它离我们很遥远。直到有一天,我在一篇教育杂志上看到这样的一句话:“教师的实验场地在课堂。”这句话一下子点醒了我,是啊,我们平日里的课堂教学本身不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育科研吗?于是我开始对科研有了兴趣,一步步踏上了科研之路。 回想几年前,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青春洋溢,豪情万丈,对干好教育工作充满信心。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难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工作只有干劲与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我迷茫、怀疑、气馁了……几年前的一天,我有幸参加了区教体局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接到活动通知后,我突然不知所措起来,活动要求教师教学中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一要求改变了我以往自己对教学的认知,平日里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一幕幕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竟然没有一点“自我”,全都是其他优秀教师的影子。这时的我才发现,原来我的课堂上只是一味地在模仿优秀教师的课例,但是同样的设计思路,同样的教学内容,得到的反馈却与优秀教师相差甚远,这样一直以来萦绕在心头的困惑终于得以解决,我下定决心从这次同课异构活动中找回自我。 当时同课异构的课题是四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在整个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这节课不难,但是要把这节课上好着实不易。我观看了优秀教师的优质课、公开课等视频,他们先进的理论、精心的教学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一节高质量的小学数学课需要教师精心研究,否则将无法真正地上好一节课。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开始认真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并向有经验的教师虚心请教。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我最初的设计是先引导孩子用学过的“数方格”的方法来解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一个孩子直接说可以用剪拼的方法。剪拼法本应该是本节课的难点,应该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去学习,孩子的超前学习行为,让我一下子蒙了,但我很快做出了调整,顺应着孩子的思路上完了这堂课,教学效果要比我预设的效果好得多。 课后评课时,老师们对于我的这一处理给予了充分肯定,大家一致认为,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教育要遵循孩子的思维发展规律,不要一味按照老师自己的预设来上课,我知道这节课的成功源于我的研究。在评课过程中评委老师们充分肯定了成绩,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让我收益匪浅。 这次同课异构活动让我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我想只会教课而不懂教科研的老师充其量只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懂教科研的老师才算得上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专业人员”。 凭着心中对教育的不懈追求,我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慢慢的,我开始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揭开教科研那层神秘的面纱。其实教科研也并非高深莫测,简单来说,教师的教育科研其实是一个“实践——反思——总结”的过程。问题来源于实践,它是科研的基础,在实践中反思,反思是科研的关键,在反思中总结,就会转化为科研的成果。由此可见,教育科研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在内心深处转变了思想,教育科研不再令我头痛,而是成了我解决教育问题的一种需要,也变成了一种乐趣!腹有诗书,落笔千言。我拿起了笔,写反思、写随笔、写论文、写案例。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教科研的“有心人”,要随时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每上完一节课,每结束一天的工作,我都会总结课堂的得失,反思教学的成败,梳理工作思路,做到常思常新。慢慢的我的课堂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我的课也越来越受到欢迎,我先后多次参加区、市的优质课和公开课比赛,我的教学成绩也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时间一长,我忽然发现一向看似平常的事物中隐藏着真知,普通平凡的现象中蕴含着规律。思考让我的思想不再平庸,思考让我生成教育科研的新课题,思考带给了我不期而至的灵感!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想只要我平时有研究意识,日积月累,总有一天会拥有破茧而出的美丽,收获教科研的硕果! 然而,开展教科研并非简单地反思总结,还需要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博取众家之长为我所用。肖川教授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曾谈到教师应具备“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四种知识结构,但我想无论是要掌握这些专业知识与技能,还是要传授这些知识与技能的方法与策略,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潜心钻研才能得以提高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研究,才能使自己知识的渊博起来,做教育的行家里手,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 教师成长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能够持之以恒,不断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笔、不断创新,我相信我会因教科研而不断成长。昨天我在科研中起步,今天我在科研中充实,明天我将在科研中圆梦。让科研伴我成长,让生命在教育科研中绽放光彩。

一个研究生的科研经验总结

一个研究生的科研经验总结(转载) 一、科学研究的两个关键因素 1、科研思维:我老板一直跟研究生说“一定要做scientist,而不能做technician”,然而这一点往往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最容易被忽视。一般都是老板提出新idea,然后分工,每个研究生可能仅做其中某个环节或者是按照导师的思路逐步去做,再加上研究生本身在实验操作上可能一开始就要花大量的时间去适应新环境和永远做不完的事情,可想而知,最终仅仅培养出一位“优秀技术员”,这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尤为突出。但是,科研思维就像人体中的包含大脑的躯干,更加像是大海航行中的指南针,离开了他,最终科学研究将会停滞不前。 2、实验技术:有很好的idea,没有很好的实验条件和技能强的技术人员,科研思维也会变成“空想”。也许我们均没有国外实验室那样高顶尖的实验仪器,有的实验室还可能没有专门技能的技术人员,全靠研究生一届一届地带着的干,时常会出现技术脱节。但是我们可以不断创造条件进行实验;若实在实验条件不够的话,我们还可以搞合作;当然,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当前的条件,通过科学思维来达到最终的实验目的,即发高影响因子的文章。 二、如何在研究生阶段学得更多 1、多付出。“不付出,你就很难获得更多”。在我接触的研究生同学中,许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弊病”十分突出,不知是当前独生子女带来的、还是深受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不足所引起的。实践中这些人表现为“先收获再付出,甚至寻求不付出而有所收获的捷径”。然而,另一些人在表现“先付出再收获,甚至不求收获的付出”,与人相处融洽,虽然每天处于繁忙中,但最终的收获是很大的,甚至终生受益。学会了许多实验技能。“——在帮助别人实验的同时也为自己后面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多交流。“不交流,你就很难飞得更高”。研究生阶段中,许多研究生惧怕自己的导师,不敢主动与老板进行交流,这将会导致这部分研究生最终可能连自己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可能都不知道,这在研究生论文答辩中时常发生。如果再不与身边的同学交流,仍然保持本科生的自学精神状态,那将会导致许多实验挫折的重蹈,更不要学他人的其他优点了,永远站在理论、书本的层面上,没能充分结合实践,最终是难以超过他人、难以成功的。——掌握了科研思维和许多实验原理。 3、多谦虚。“不谦虚,你就很难交到朋友”。在日常交往中,我深深体会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为什么?对方谦虚,我可能会毫不吝啬地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道出来与他进行分享和交流,他也可能从中学到他还没掌握或没理解的问题;但相反,我可能就不会说的太多,而且他也不会让你说的多,否则他就不叫“骄傲”。一次,我的一位师兄的论文答辩PPT,老板要他给我看看,帮忙修改一下,我是十分认真地通读了几遍,提出了我认为十个非常中肯的建议,没想到他找了十个相应的理由把我的建议一一否决(因为我自己还没答辩,也可以理解。但我参加过国家级PPT大赛和给大学生多媒体上课),我只好忍痛点头说他说的有道理。后来,论文答辩的当天,导师把他PPT看了一下,提了许多和我一致的意见,唉!——做人也是一门学问,许多人这方面很欠缺。 4、自我加压。“不加压,你就很难取得成功”。这样的事例我见得太多了,从书本上的“伤仲永”到我亲眼所见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等等,无论在人生哪一阶段,只要你松懈下来,你的同学、同事,甚至后来人都会把你丢得很远。这些例子告诫我们只有不断地自我加压,全面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同样,研究生不是终点,而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索的起始,所以我们更要加快步伐去学习、探索未知。——压力变动力,动力变能力,能力变效力。

学校教育科研要走常态化之路

学校教育科研要走常态化之路 当前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普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用一些专家的话来概括,就是三个字“玄、浮、难”。“玄”——教育科研被简单地定格在纯粹的科学研究层面上,认为教育科研就是深奥的课题、晦涩的术语、精准的数据,最后以“大部头”的著作的形式呈现,并形成广泛的影响。教师的普遍感受是“做科研,太玄了,这应该是专家的事儿”。“浮”——将科研任务集中在部分人身上,特别是教科主任、教科员,其他教师对科研缺乏深刻的体会,产生“开题时轰轰烈烈,研究中冷冷清清”的错觉,出现“两头闲,中间忙”的尴尬局面。“难”——教师缺少做教育科研的方法,不会做科研,畏惧做科研。 针对这些现状,我认为应该采取如下对策: 一、课题选择微型化 当前学校教师研究的课题大都是些“大课题”,“大课题”虽然理想,但难以操作;“小课题”虽然粗糙,却因小而专,因专而深,因深而实。“小课题研究”本质上是教育教学研究,大多镶嵌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和行动中。有位专家说过“问题即课题”,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平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入手,将这些大家关注的、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作为小课题来研究。善于用研究的心态对待教

育教学生活,就会发现每天的教育教学生活都是不同的。我们通过不断追问、反思、观察,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研究教学,就会让科研内化为一种行动和力量。而只有当课题研究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时,才能使我们的科研常态化。 二、理论培训层次化 教育科研工作离不开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如果没有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不懂常用的教育科研方法,那么开展课题研究只是一句空话,更谈不上使课题研究常态化。所以我认为每位教师要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的原则,采用层次化的理论学习,即除了师范院校中已学习过的一些基本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外,还要学习与学校主课题相关的理论。第一层次,培训与学校主课题相关的理论。我校研究的主课题是“支架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的研究”,关于支架式理论的文献很少,可借鉴的专著基本找不到,互联网上开放的也不多。第二层次,组织教师培训,学习主课题方案。让教师对主课题的背景、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基础、研究目标、措施、研究内容、子课题分解等掌握透彻,为开展课题研究打下基础。第三层次,组织教师学习一些常用的教育科研的方法。因为不懂常用的教育科研方法,是无法开展课题研究的,更谈不上使课题研究常态化。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了常用的教科研方法。如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让教师掌握每种方法的特点、实施步骤、实施时要注意的问题等,以便自己今后能顺利、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

靳元---我的教科研之路

我的教科研之路 武威八中靳元 1985年7月我从庆阳师专(现陇东学院)生物系毕业,分配到目前还在工作的学校------武威八中,一干就是28年。 说实话,在年轻气盛的时候,我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也有过彷徨和犹豫,有过焦躁和苦闷,我曾试图离开学校,离开教育,并且也付诸实施了,在全国第一次招考公务员时,我和许多倍感迷茫而又急于要改变现状的年轻人一样,报名参加了这次看起来足以改变命运的考试,并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招录。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班里和学生们告别时,教室里非常安静,同学们先是沉默,接着就有个别学生哭了起来,最后是所有学生团团围着我抱头痛哭。他们舍不得我走,那一刹那,我才发现原来我也舍不得走,我是爱这些学生的,爱这个讲台的,于是我决定放弃这次对我来说千载难逢的机会。我要留在讲台上,我要坚守在教育战线,我要和孩子们在一起,即使单调度日,即使清贫一生。 对教育有了重新认识的我,开始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理想与事业去追求。我把“关爱学生,献身教育”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我把当一名专家型教师和名师定为自己奋斗的目标。正在那个时期,我有幸听了魏书生和朱永新的报告。他们的事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每一个名师和教育专家成长的必由之路,教育科研会为教师先进教育思想的形成、精湛教学艺术的凝练提供重要的支持,会为教师的综合发展注入无穷的活力。从此后我就与教研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总是能够从教学研究中去找到答案。 记得我班上曾经有名叫王天忠的学生,刚入校时他个性倔强、脾气暴躁;课堂纪律差,经常不交作业;爱泡网吧,并时常旷课,对老师的劝导和批评置若罔闻,一直我行我素。面对这样的学生,当时我确实是束手无策,通过研读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以及陶西平和朱永新等教育专家的相关教育论著,还有到优秀班主任那儿讨教,去寻找解决的办法,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我知道这位学生电脑水平不错,这也是他常常在同学面前炫耀的资本。一次,我办公室的电脑中了病毒,我随即想到这是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我跟他说:“听说你电脑玩的很棒,老师的电脑中了病毒,需要重新安装,帮个忙好吗?”他到我办公室很快就把电脑安装好了。接着,我说还有件事需要他帮忙,教师节马上到

研究生科研经验谈话记录知识讲解

科研对研究生来说是件很重要的事,在研究生阶段我们应该学会科研做好科研。借这次采访的机会,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和导师和师兄师姐沟通如何做科研,如何能做好科研,自己受益匪浅。我采访的老师有自己的导师王瑛,其他老师朱江淼,师兄李可民,师姐王琼洁。下面是采访记录。 导师王瑛: 问:如何安排研一的生活? 答:研一是你们上研究生的第一年,研究生不同于大学,要学会独立研究问题,独立思考和学习。多来实验室,尽最大能力帮师兄师姐做项目,能很快提高自己,有人带着学习,效率会很高,要抓住机会。还有,就是研一的课程还是比较多的,上课要认真,打好基础,即使不能学的很深,也要对每门学科要有大概的了解。最重要的是不要挂科,挂科还要补考或重修很麻烦。 问:如何保持科研的兴趣和干劲? 答:淡定才能保持读研的干劲,读研是相对清苦的,日以继夜的读书及研究需要其他休闲活动来调节。当然,对真正喜欢科研的人,科研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做科研并不意味着自己生活的单调乏味或完全没有乐趣。实际上,读研是自己个性的选择,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更重要的是,要把原本看似清苦的读研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问:关于看书的一些建议? 答:从阅读中梳理出学术价值,研究生需要学会整理大量的材料,从中梳理出有学术价值的东西。阅读是研究生的基本功,读书万卷,其义自现。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熟悉自己所在领域的研究状况。通常而言,知名学者都是学术权威,通过阅读他们的著作,就可以快速地了解目前这个领域的学术前沿在哪里,也可以知道这些知名学者们正在关注的热点问题是什么。 问:在项目中遇到困难怎么办? 答:在项目中遇到困难很常见,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冷静思考,认真分析,多查阅相关论文、书籍等,还可以和师兄师姐或同学交流讨论,总之,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老师给你的项目都是你能完成的,否则老师也不会给你。遇到困难,解决困难,才能收获更多。 问:如何安排三年的研究生时间? 答:研一,课程多,要在保证课程通过的情况下,多来实验室,多参与项目,向师兄师姐学习更多的东西。 研二,要踏踏实实做项目,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丰富自己的项目经验。 研三,就要考虑找工作和毕业设计的事了,你们找工作心切,老师能理解,但一定要保证毕业设计能通过,能顺利毕业。 总之,研究生三年很快,你们要好好珍惜,不要荒废了,好好利用这个时间升华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