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中钠盐、镁盐和钙盐等盐类物质过多,导致土壤盐碱度增高的现象。
它通常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高温、高湿地区,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极大的不利影响。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主要包括天然因素、人为因素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
天然因素是土壤盐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许多地区,特别是内陆地区,土壤中存在着含有盐分的地下水。
由于天然地下水中的盐分无法通过地下水循环系统来排除,而且在干旱时期地表蒸发水量大于地下水的供给量,地下水向上迅速发散,将盐分带至土壤表层。
此外,地表的河流和湖泊在干季突然干涸会导致地表盐分浓缩,从而加剧土壤盐碱化。
人为因素是导致土壤盐碱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过度的灌溉是导致土壤盐碱化的主要人为因素之一、不恰当的灌溉管理和技术会导致大量的水分蒸发,而将大量的盐类携带到土壤表层。
持续的过量灌溉会导致土壤中盐分的积累,从而引发土壤盐碱化。
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也会增加土壤盐碱化的风险,因为这些化学物质中的盐分会渗入土壤中。
另外,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也会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加速土壤盐碱化的过程。
天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也是导致土壤盐碱化的原因之一、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地下水含盐量较高,而且在人们过度灌溉的情况下,将大量的盐分带至土壤中。
同时,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也会改变地下水的流动路径和速度,导致盐分在土壤中的积累。
为了解决土壤盐碱化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采用科学合理的灌溉方法,适当增加灌溉间隔和减少灌溉量,以避免过度灌溉和水分蒸发。
其次,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避免过度使用。
此外,应采取措施改善土壤的排水能力,如增加排水沟和排水管道,以确保地下水不会过度上升,携带盐分到土壤表层。
另外,可以通过改变作物的种植结构,选择抗盐碱性强的作物来减轻土壤盐碱化的影响。
总之,土壤盐碱化是天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了解其原因,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治理土壤盐碱化,从而保护农田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盐碱化成因的答题模板

土地盐碱化成因的答题模板一、自然原因。
1. 气候干旱少雨。
- 原因:华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年降水量相对不算特别丰富。
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降水较少,这样土壤中的盐分就不容易被雨水淋溶到地下深处,而是在土壤表层积聚。
- 举例:比如在春季,华北地区常常降水稀少,天气干燥。
这个时候土壤里的盐分就会随着土壤水分的蒸发而逐渐向地表聚集,时间一长,土壤盐碱化就会加重。
2. 地势低洼。
- 原因:华北平原有些地区地势比较低平,排水不畅。
当有降水或者灌溉水进入这些地区后,水不容易快速流走,就会在低洼处积聚。
水分蒸发时,水中携带的盐分就会留在土壤中,导致盐碱化。
- 举例:像一些靠近河流下游的低洼地带,河水泛滥时会有大量的水流入,而之后水退得又比较慢。
比如海河下游的一些区域,就容易因为这种情况出现土壤盐碱化问题。
3. 地下水水位高且含盐量高。
- 原因:华北平原地下水位相对较高,而且地下水本身含有一定的盐分。
当土壤中的水分蒸发时,地下水中的盐分就会随着水分的上升运动被带到土壤表层,不断积累后就会使土壤盐碱化。
- 举例:在一些靠近沿海的地区,由于海水入侵等原因,地下水的含盐量会更高。
像山东沿海的某些平原区域,地下水含盐量较高,再加上水位较浅,土壤盐碱化现象就比较明显。
二、人为原因。
1. 不合理的灌溉方式。
- 原因:在农业生产中,如果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会使大量的水分进入土壤,而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后,水中的盐分就会留在土壤中。
长期这样灌溉,土壤中的盐分就会越积越多,导致盐碱化。
- 举例:有些农民为了省事,一直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浇灌农田。
比如在一些种植小麦的地区,过度灌溉后,土壤变得越来越板结,盐碱化程度也在不断加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都受到了影响。
2. 过度开垦。
- 原因: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的耕地,过度开垦荒地、草原等。
这样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使得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减弱。
水分更容易蒸发,盐分也就更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从而加重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蒸发原理

土壤盐碱化蒸发原理一、引言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中含有过量的盐分和碱性物质,导致土壤pH值升高、离子平衡失调、土壤结构疏松等问题。
这些问题会影响植物的生长,降低土地的产量和质量,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困扰。
而蒸发是土壤盐碱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将详细介绍土壤盐碱化蒸发的原理。
二、蒸发概述蒸发是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空气温度、湿度、风速、太阳辐射等。
在自然界中,水体和植被表面的水分都会蒸发到空气中。
而在土壤中,由于水分与固体颗粒之间存在着毛细作用力和表面张力等作用力,使得水分不易挥发。
但是当土壤中含有过多的盐分时,这些盐分会吸附在颗粒表面上,并影响水分与颗粒之间的作用力,从而加速了水分挥发。
三、盐分对土壤蒸发的影响1. 盐分的浓度土壤中的盐分浓度越高,水分挥发速度就越快。
这是因为盐分会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和毛细作用力,使得水分更容易从土壤中挥发出去。
2. 盐分类型不同类型的盐分对土壤蒸发的影响也不同。
一般情况下,碳酸盐和硫酸盐对土壤蒸发的影响较小,而氯化物和硝酸盐则会加速水分挥发。
3. 盐分与土壤颗粒的交互作用当盐分与土壤颗粒表面产生化学反应时,会形成新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会影响水与颗粒之间的作用力,从而加速了水分挥发。
四、温度对土壤蒸发的影响温度是影响土壤蒸发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当空气温度升高时,水分挥发速度也会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增加空气中水汽含量和运动能力,使得空气中能够承载更多的水分。
同时,温度升高还会增加水分分子的热运动能力,使得水分更容易从土壤中挥发出去。
五、湿度对土壤蒸发的影响湿度是指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含量。
当空气中的湿度越高时,水分挥发速度就越慢。
这是因为当空气中的湿度很高时,空气已经饱和了,不能再承载更多的水汽了。
因此,即使温度很高,也不会促进土壤蒸发。
六、风速对土壤蒸发的影响风速是指空气运动的速度。
当风速较大时,水分挥发速度也会加快。
这是因为当风吹过土壤表面时,会带走一部分水分子,并将它们扩散到周围环境中。
怎样减少土壤盐碱化的方法

怎样减少土壤盐碱化的方法
1. 合理使用水资源:合理浇水,避免过度灌溉,减少土壤中的盐分浓度。
2. 进行排盐处理:通过灌溉排盐、人工排盐等方法,将土壤中的盐分排除。
3. 施用有机肥料:有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土壤中的盐分含量。
4. 控制土壤酸碱度:合理调节土壤的酸碱度,避免过低或过高的酸碱度对土壤的盐分释放造成影响。
5. 合理选择作物品种:选择耐盐碱的作物品种,提高作物的适应能力,减少盐碱地区的土壤盐分积累。
6. 进行土壤改良:对盐碱地进行石膏施用、藁炭混合等改良措施,减少土壤中的盐分浓度。
7. 采用适宜的耕作措施:采用合理的耕作措施,如旋耕、翻压等,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土壤中的盐分含量。
8. 种植盐生植物:选择适应盐碱地的盐生植物,通过植物的吸收和排泄作用,减少土壤中的盐分积累。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的土壤盐碱化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化肥导致盐碱化的事例

化肥导致盐碱化的事例
化肥过量使用可以引起土壤盐碱化,导致土壤中盐分浓度过高,影响植物生长和土壤质量。
以下是一些化肥过度使用导致盐碱化的可能事例:
1. 过度施用氮肥和磷肥:长期过量使用氮肥和磷肥会导致土壤中的盐分含量增加。
氮肥分解产生氨和硝酸根,而磷肥中的磷酸根也会与土壤中的钙、镁等元素结合形成盐类,增加土壤盐度。
2. 持续使用复合肥:复合肥中含有多种营养元素,但长期连续使用可能导致某些盐类在土壤中积累过多,影响土壤结构。
3. 排水不畅:过度施用化肥后,植物无法吸收全部的肥料,多余的肥料残留在土壤中。
如果土壤排水不畅,这些残余的化肥会随水分蒸发,盐分积累在土表面,导致土壤盐碱化。
4. 不合理的灌溉:过量使用化肥后,如果植物的水分摄取不足,会导致土壤中的盐分随着水分向根部聚集,造成植物根部周围土壤盐度过高。
这些情况下,土壤中的盐分含量逐渐升高,影响土壤的肥力和植物的正常生长,最终导致土壤盐碱化。
为避免这种情况,农业生产中需要科学施肥、合理灌溉,以及适当的土壤管理措施,以减少对土壤的不良影响。
土壤盐渍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土壤盐渍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土壤盐渍化是土壤中盐分积累过多而导致土壤盐分浓度超过植物生长的耐受范围,从而影响植物生长和土壤生态环境的一种土壤退化现象。
盐渍化的主要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如气候干旱、地下水位升高、过度灌溉、过量施用盐类化肥等。
为了有效防治土壤盐渍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一、土壤盐渍化的原因1.气候干旱:气候干旱是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气候干旱导致土壤中水分蒸发过快,土壤中的盐分无法被稀释,积累在表层土壤中,从而增加土壤盐分浓度。
2.地下水位升高:地下水位升高会导致土壤中的盐分上升到土壤表层,并随着水分蒸发逐渐沉积在土壤表层,造成土壤盐分浓度升高。
3.过度灌溉:过度灌溉会使土壤中的盐分随着水分上升到土壤表层,特别是在气候干旱的地区,水分蒸发速度快,盐分无法被稀释,容易导致土壤盐渍化。
4.过量施用盐类化肥:过量施用盐类化肥会使土壤中的盐分浓度增加,过多的盐分会积累在土壤中,导致土壤盐渍化。
二、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措施1.改善排水设施:改善排水设施是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有效措施之一、加强排水系统建设,避免地下水位过高,减少地下水中的盐分渗入土壤表层。
2.科学施肥:科学合理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避免过量施用盐类化肥,避免植物对盐分过敏,减轻盐冲击。
3.选择耐盐植物:根据土壤盐分浓度的情况,选择适合耐盐的植物种植,如盐蒿、盐菊等,提高土壤的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裸露,防止盐分积累。
4.合理灌溉:避免过度灌溉,采取滴灌、喷灌等合理的灌溉方式,减少水分蒸发,避免盐分随水分上升到土壤表层。
5.土壤改良:通过添加石灰、石膏等中和土壤中的盐分,促进盐分向深层土壤排放,减少盐分在土壤表层的积累。
6.盐碱地复垦:对已经发生盐渍化的土壤进行复垦,包括淤泥覆盖、植被恢复、土壤翻耕等措施,帮助土壤逐渐恢复活力,减轻土壤盐碱化程度。
综上所述,土壤盐渍化是一种严重危害土壤生态环境的问题,对于农业生产和植物生长都有不利影响。
分析土壤盐碱化的原因doc

分析土壤盐碱化的原因.doc 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中积聚过多盐分,对植物生长造成影响的过程。
这一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和湿润地区。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有多种,以下是主要的一些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在干旱、半干旱和湿润地区,由于降水分布不均和蒸发作用,土壤中容易积累盐分。
例如,在蒸发作用强烈的地区,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后留下盐分,导致土壤盐碱化。
地形: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如丘陵和山区,由于水流不畅,土壤中的盐分容易积聚。
生物作用: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土壤中的盐分容易积累。
这是因为植物的根系可以帮助土壤排水,减少盐分的积累。
2.人为因素:
农业活动: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如过度灌溉、排水不畅等,会导致土壤盐碱化。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过度灌溉会使土壤中的水分蒸发,留下盐分。
同时,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也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进一步加剧土壤盐碱化。
城市化: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土地被覆盖,原有的自然植被被破坏,导致土壤中的盐分无法被吸收和排放。
此外,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不合理也可能导致土壤盐碱化。
工业生产: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和废气,其中含有大量的盐分和有害物质。
这些废水和废气排放到环境中,会促使土壤盐碱化。
土壤改良:不合理的土壤改良措施,如使用大量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也可能导致土壤盐碱化。
综上所述,土壤盐碱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在防治土壤盐碱化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治理。
土壤盐渍化类型划分标准

土壤盐渍化类型划分标准
土壤盐渍化类型的划分标准主要根据土壤含盐量和地表标志进行判断。
具体标准如下:
根据土壤含盐量划分:
轻度盐渍土:土壤含盐量为0.1%~0.2%。
中度盐渍土:土壤含盐量为0.2%~0.4%。
重度盐渍土:土壤含盐量为0.4%~0.6%。
此外,根据土壤浸出液电导率(EC1:5)的指标,也可以对土壤盐渍化程度进行划分:
EC1:5<0.37mS/cm:非盐渍化。
0.37mS/cm<EC1:5<0.96mS/cm:轻盐渍化。
0.96mS/cm<EC1:5<1.84mS/cm:中盐渍化。
1.84mS/cm<EC1:5<3.02mS/cm:重盐渍化。
EC1:5>3.02mS/cm:极重盐渍化。
根据地表标志划分:
原生盐碱化:指不受人为影响,自然形成的土壤盐碱化。
次生盐碱化:指主要因为人类活动,尤其是不合理的灌排制度引起的土壤盐碱化。
总的来说,土壤盐渍化类型的划分标准既可以根据土壤的实际含盐量,也可以根据地表标志进行判断。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农业专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50~0.80
0.60~1.00
0.70~1.20
1.00~2.00
盐土
> 0.50
> 0.60
> 0.70
> 0.80
> 1.00
> 1.20
> 2.00
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土壤盐渍化分级标准是在此基础上制定的。该分类 主要按地区和盐分类型大体归纳为两种含盐量系列
我国的土壤盐渍化分级指标
盐分系列 及适用地区 滨海,半湿润, 半干旱,干旱区
达1亿kg。
(二)危害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安全 盐渍土具有腐蚀性,对建筑物基础产生一定危害。 如在盐渍土地段埋设的混凝土电线杆,会发生电线杆被腐蚀和局 部裂缝现象,严重危及送电线路的安全,盐渍土对铁路路轨的腐蚀性 也不容忽视。 (三)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重度盐渍化地区,地表返盐严重,形成大片盐碱地或光板地,盐 结皮普遍,无植物生长或仅局部可见低矮、稀疏的红柳和盐蒿,生态 环境严重恶化,再进一步发展即造成盐漠化。
0.10~0.20
0.15~0.25
0.15~0.30
0.15~0.30
0.20~0.30
0.25~0.40
0.30~0.60
中度
0.20~0.30
0.25~0.40
0.30~0.50
0.30~0.50
0.30~0.60
0.40~0.70
0.60~1.00
强度
0.30~0.50
0.40~0.60
0.50~0.70
盐分聚积层(0~60cm)中 盐分总量或残渣量(%) 无抑制 轻度,产量 降 10%~20% 中度,产量 降 25%~50% 严重,产量 降 50%~80% 个别植株成 活,无收获 非盐 化 轻度 < 0.10 < 0.15 < 0.15
0~100cm土层中盐分总量或残渣量(%) < 0.15 < 0.20 < 0.25 < 0.30
输出,致使土壤积盐作用强于脱盐作用。
因此,土壤盐渍化防治的基本原则是: 切断或削减环境向包气带的盐分输入,或增强包气带向环境的盐 分输出,使得土壤盐分处于收支均衡状态或以脱盐作用为主。除人 为控制盐分的输入、输出外,调整包气带岩性结构也是进行土壤盐 渍化防治的重要手段。
(1)减少土壤盐分的输入
降低潜水位 即通过降低潜水位,使潜水埋藏深度大于“临界深度”,从而减 少地下水的水分和盐分向包气带内的输入。 ——地表水体的防渗
土壤盐碱化
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二、我国土壤盐碱化的特点
土壤 盐碱化
三、土壤盐碱化的机理
四、土壤盐碱化的分级
五、土壤盐碱化的防治
一、概念
土壤盐碱化又称土壤盐渍化,是指在自然和人为作用下土壤
表层盐分含量不断增加,以至超过某一限度的地质过程和现象。
土壤盐碱化所造成的土地退化是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因
(4)其他措施
• 通过深耕、松土、施用有机肥等措施,改善表层土壤的理化性质; • 种植牧草和田间林带,提高田间的封闭程度,减少土面蒸发; • 因地制宜,培育种植耐盐作物; • 施加石膏,取代土壤中的Na+,利用工业废硫中和土壤碱性,进行土 壤整治,降低盐渍土对作物的危害。
强度
0.4~0.6(1.0) 0.5(0.6)~1.0(2.0)
盐土
>0.6(1.0) >1.0(2.0)
土壤盐分的组成不同,其危害程度也有所不同。
根据对作物的危害程度由大到小,可将盐分大致按下列顺序排列: Na2CO3 > NaHCO3 > NaCl > CaCl2 > MgSO4 > Na2SO4。
对水库、渠道等地表水体进行浆砌,或使用粘土、薄膜、橡皮等防渗材
料铺底,减少地表水对地下水的渗漏补给量,防止潜水位的抬升。
——减少灌溉水的回归下渗
为了减少灌溉水的回归下渗和节约水资源,可根据作物生长期需水情况,
改用渗灌、喷灌、滴灌等方式适量灌水。
——人工排水
即人为添加地下水的排泄项,增大地下水的排泄量,降低潜水位,使潜 水埋藏深度大于“临界深度”。
半漠境及漠境区 土壤含盐量(%) 非盐 化 < 0.1 < 0.2 盐分类型 HCO3-+CO32-, Cl-, Cl--SO42-, SO42--ClSO42-, Cl-- SO42-, SO42--Cl-
轻度
0.1~0.2 0.2~0.3( 0.4)
中度
0.2~0.4 0.3(0.4)~0.5(0.6)
危害严重
(一)危害农业和畜牧业 据内蒙河套平原的统计资料,许多渍区每年因盐渍化而死亡的作
物占播种面积的10-20%,甚至达到30%以上。黄淮海平原仅轻度、中轻
度盐渍土就造成农作物减产 10-50% ,重度的则颗粒无收。山东因此造 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5-20亿元,宁夏平均每年减产4000多万kg,新疆则
防止高矿化水进入土壤
主要是慎重使用或尽量避免咸水和污水灌溉,防止或减少高矿化 水进入土壤。
(2)增强土壤盐分的排出
利用矿化度较低的淡水进行定期灌溉,可对土壤中的盐分起到 “淋洗”作用,使土壤盐渍化得到治理。
如果土壤盐渍化地区的包气带较厚,且颗粒较为粗大,则渗透性 较好,灌溉水易于入渗到包气带下部或进入潜水含水层,且不会发生 返盐。在这类地区,尤其是符合这类条件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可定 期进行大水漫灌,将土壤表层的盐分溶解淋洗到地下。 对于包气带较薄且颗粒较细的盐渍化地区,土壤透水性较差,灌 水淋洗的效果不佳,且易造成土壤表层返盐。在这类地区,可先灌水 浸泡,充分溶解土壤表层积聚的盐分,然后这些将溶有大量盐分的积 水排掉,从而将盐分带离农田。
碱化土
又称苏打土,主要指含有较多Na2CO3(苏打)、NaHCO3(小苏打) 的盐渍土。若土壤中含有大量的Na2CO3、NaHCO3遇水时会水解,形成强 碱NaOH对作物根部起腐蚀作用。另一方面,在高浓度条件下,土壤中的 Na+可有相当部分被土壤吸附复合体吸附,从而使土壤胶体具较强的亲 水性,分散性。
成因分类:
原生盐碱化
由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质、地貌、水 文和土壤条件等)变化引起的土壤盐碱化 人类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引起
次生盐碱化
的区域水盐失调,所导致的土壤表层不断 积盐的过程。
二、我国土壤盐渍化的特点
1、发展速度快
2、区域分布广泛
北纬33°以北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其中分布面积最广的 是内蒙古,其次是山 东,再次是新疆,第 四位是河北。
2、盐渍土的分级
按土壤全盐量及作物产量因盐渍化而降低的程度,前苏联学者对盐土进 行了分级 (按土壤盐分的总含量及类型拟定的适用于作物的土壤盐渍化分级)
作物生长 抑制情况 盐化 程度 苏打型 氯化物 -苏打型 苏打- 氯化物型 硫酸盐 -苏打型 苏打- 硫酸盐型 氯化物型 硫酸盐- 氯化物型 氯化物- 硫酸盐型 硫酸盐型
而土壤盐碱化被视作一种环境地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或 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 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当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 时,形成的盐碱灾害。
土壤盐碱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涉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 区. 研究表明,当土壤含盐量达到干土重的0.3-1%时,即相当于 弱盐渍土或中等盐渍土时,农作物的产量仅为正常产量的1/101/30。
三、土壤盐渍化的形成条件
地形条件 气候条件 外部条件 地表径流 土壤冻融 土壤盐渍化 形成的条件 人为活动 潜水的埋藏深度 潜水的矿化度 内部条件 包气带岩性结构 潜水含水层的透水性
四、土壤盐渍化的分级
1、盐渍土的分类
盐化土
盐化主要是指含有较多的NaCl和Na2SO4的盐渍土。因土壤中粘粒组 成份多,当形成吸附复合体后(吸附复合体由所有小于0.001mm的土壤 胶体粘粒组成),可以表现出一定的交替吸附功能,它通常能吸附 Ca2+、 Mg2+、Na+、H+等。
(3)改善包气带岩性结构
通过改善包气带岩性结构实现土壤盐渍化防治的途径有两个:
一是降低支持毛细水的最大上升高度,或增加包气带的厚度,使 当前的潜水水位低于土壤盐渍化的“临界深度”;
二是增加包气带的透水性,使来自包气带上边界的水分能够畅通 地渗入到作物根系活动层以下或进入潜水含水层,起到“淋洗”土壤 盐分的作用。
即对作物危害最大的阳离子是钠离子,当作物从盐渍化土壤中吸
收过多的钠离子时,将会抑制对钙和钾的吸收,造成作物缺钙;阴离 子的危害程度为CO32- > Cl- > SO42-。
一般情况下,单一盐类的危害程度大于复合盐类,即当多种盐类
同时存在时,危害程度有所降低。
五、土壤盐渍化的防治
土壤盐渍化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 在长时间尺度上,环境的盐分输入大于土壤包气带向环境的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