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底层文学相关的几个概念

新世纪底层文学相关的几个概念
新世纪底层文学相关的几个概念

浅论新世纪底层文学相关的几个概念新世纪以来,诸如底层、底层写作、底层叙事、打工诗歌、打工文学等底层文学的概念纷纷见诸于各类研究文章,这些概念既有交叉,也有所不同。概念的不明确,直接源于理论术语的狂欢或无效指向,其结果必然导致无序和混乱状态,分不清起点和过程,因此,在论述过程中首先必须做的就是要厘清概念。

首先是对底层概念的界定,“底层”正在成为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从知识界、文学界到大众媒体,都能听到这个很久以来几乎被遗忘了的词汇。但除了“底层”所蕴含的诸如弱势群体、农民、下岗工人等特定的叙说对象,不同的文化人群面对这一概念时的认知角度似乎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者眼里的底层,一般都与“三农”、国企改制、利益分层及体制弊端等公众关心的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寄寓着明确的意识形态焦虑。底层并不是一个本土概念,是由subaltern(底层)一词翻译而来的。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依据对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的占有程度,划分中国社会阶层,底层很少或者不占上述三种资源,主要有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而孙立平在《资源重新积聚下的底层社会形成》中则更明确地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弱势群体开始在我们的社会中形成。这个弱势群体主要由以下几部分人构成:①贫困的农民;②进入城市的农民工;③城市中以下岗失业工人为主体的贫困阶层。

文学的创作过程

文学的创作过程 一、创作的必要条件 (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生活素材和广博的生活知识 1.有多样的生活兴趣,广泛地了解生活。 2.对所写的生活内容?烂熟于心?。 3.在开阔生活视野的同时,对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做深入的体察。 4.依靠直接经验的同时,还要掌握大量的间接经验,做到知识广博。 (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审美观、艺术观 1.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也叫宇宙观。世界观影响着作家基本的创作原则和创作道路。 2.审美观和艺术观是对艺术的本质、特征、价值和使命的基本看法,它直接影响作家的审美个性、艺术趣味和创作质量。 (三)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熟练的艺术技巧 1.艺术修养是作家进行艺术创造所必需的艺术气质、素养与才能。 获得艺术修养的途径:⑴开发自己的艺术禀赋。 ⑵汲取前人艺术杰作中的艺术营养来构建自己特殊的智能结构。 2.艺术技巧是熟练地运用创作手法与技术去创造活的形象,艺术地表现生活的能力。 作家要掌握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所独有的艺术表现技巧。因为艺术技巧是: ⑴使生活变成艺术的必要途径。 ⑵使艺术形象具有深厚意蕴的必要手段。 ⑶提高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条件。 丰厚的生活基础、正确的世界观和熟练的创作技巧,是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条件。生活经验是创作的基础,世界观是创作的灵魂,艺术技巧是创作的手段,三者相辅相成。 二、创作过程 文学创作活动的过程,即艺术积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阶段。理论上三者有先后次序,但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三者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错的。 (一)艺术积累(材料储备)阶段 艺术积累是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和心灵去把握生活素材的实践活动。 陆文夫说:?不写小说的人观察生活,较多的着眼于事,人是作为事的参与者而存在的。小说作者较多的着眼于人,事是作为人的一种连续性表现而存在的。? 艺术积累应该把?人?当作第一目标。 作家进行艺术积累和情感酝酿的基本途径,是对生活的观察、记忆、感受与体验。 1.观察:用审美的眼光,去观看和审查创作对象。 ⑴观察要有广度。⑵观察要有深度。 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2.记忆:把观察得来的信息、素材储存在头脑中。 ⑴艺术积累中的记忆,是经过作家筛选的印象。 ⑵记忆在艺术积累中,起酝酿、孕育、发酵的重要作用。 ⑶艺术积累中的记忆,不仅是外部材料的累积,更重要的是主体自身在观察中获得的情绪心境的聚积。《契诃夫手记》 3.感受:作家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承受外物的刺激,从而产生属于艺术家自己的艺术感觉

王蒙新世纪小说创作研究

王蒙新世纪小说创作研究 从20世纪50年代直到今天,王蒙都是文坛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历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演变发展的历程,通过王蒙的文学创作,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文学发展趋势,还可以从中感受到一个时代的文学追求和文学理想。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王蒙的作品从主题、人物、叙事再到语言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七十年代末,他最先引进西方现代派小说的技巧,推动了文学的变革。新世纪伊始,王蒙虽然年事已高,但是他仍然不断推出新作,这些作品多从反思的角度反映一个老作家对世事人生的看法,也反映了他对新中国时代变迁的看法。其创作立场和创作方法,既彰显了一贯的个人风格,又呈现出不断创新求变的艺术取向。本文以王蒙新世纪作品为研究对象,选取了三个方面来论述王蒙新世纪作品与之前创作上的差异,以时间为序,从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叙事方式三个方面,对王蒙小说的创作进行一个梳理,并结合王蒙的人生经历、历史的发展变化等主客观因素深入探讨王蒙新世纪小说创作转型的原因。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探讨新世纪王蒙小说思想主题的变化。在这个时期,王蒙已经意识到了革命、历史等“宏大叙述”与个人、人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创作也从此前的侧重探讨政治、革命与人的关系的“宏大的叙事”,已经开始转移到对历史与人的关系的思索上。第二章主要探讨新世纪文学小说在内容题材方面的变化。在新世纪王蒙不再局限于描写一个时代的风云历史。他开始立足当下,关注平常生活里的人的精神状态。第三章探讨的是王蒙在文体与叙事方式上的

继承与超越。这个时期他在创作技法方面,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有在小说中首次尝试的复杂多变的叙事视角,有独特的叙事结构,还有对传统文体的借鉴与融合。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试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点整理 一、填空题二、选择题 1、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 2、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在同年二月号《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 3、周作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先导者和批评家,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表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4、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美文》从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 5、鲁迅(中国的民族魂)的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等1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 6、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期的《狂人日记》。 7、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斯人独憔悴》等,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 8、王统照的代表作:《沉思》、《微笑》,突出“爱”与“美”的观点,探讨人生的“烦闷与混扰”。 9、庐隐的代表作:短篇《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中篇《海滨故人》。 10、冯文炳,笔名废名,代表作:《竹林的故事》、《浣衣母》、《桃园》。 11、许地山,笔名落华生,代表作:《命命鸟》、《春桃》、《缀网劳蛛》、《商人妇》。 12、郭沫若在现代文学史上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第一本诗集《女神》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13、郭沫若早在现代戏剧发展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写出了著名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抗战时期,创作了《虎符》、《屈原》、《棠棣之花》、《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等历史剧。 14、1922年,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出版合集《湖畔》,同年出版汪静之个人诗集《蕙的风》,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四人合称“湖畔诗人”。 15、1923年,出版了冰心的《繁星》与《春水》,宗白华的《流云小诗》。 16、冯至的诗集《昨日之歌》,鲁迅把冯至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创作过程的几个主要环节

创作过程的几个主要环节。 创作是非常复杂的。它的具体过程又是不一轻易划分的。然而为了对她有较明确的理解。还是要详细的说明。法捷耶夫曾经说“任何艺术工作的过程都可以假想地分三个时期。(一)积累素材时期(二)构思和酝酿作品时期。(三)写作时期。”这也是一种创作阶段的划分法。但是所谓积累素材时期,大约可以认为是创作的准备分阶段,不宜算作创作的一个时期;而所谓的构思时期和写作时期又和认识阶段和表现阶段是一致的。如果是短篇作品,也许有可能先行构思好了,然后在写作中一挥而就。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特别是创造较大的作品时,都不可能把构思和写作截然划分为两个时期。当然在写作之前。总得先有构思。但是写作之前的构思。往往只是形成大致轮廓,而在写作过程中还需不断地加以补充修正。使它成为更具体,鲜明而生动的形象。因此把创作过程简单的划分为构思时期和写作时期。也不是那么合适的。 我们不从创作过程的时期和阶段着想,而从创造活动的具体任务着想。却可以看出整个创造过程中有几个主要环节。题材的选练,主题的发掘,形象的塑造,结构的安排和语言的修饰。有的,看来是比较单纯的,有的显然是很复杂的。而从完成整个创作任务来看,这几项都是重要的,是一般文学创作都不可缺少的。 作家从事创作。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写什么,因而首先要负担的一个任务就是选择题材,进而要提炼题材。由于作家的创作个性不同,对文学的种类与体裁的应用不同,一般的说,作家道选择题才,往往是由于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经过观察,体念、研究、分析,对某种生活现象,得到较强烈的感受,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因而引起创作的欲望,试图把它写出来。这种印象,也许来自间接的传闻和历史的记载,虽然不是直接接触的实际生活,但终究也还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所谓文学的反应现实生活是广义的,作为题材的选择对象也是广泛的。也就是说,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只是当前的世界生活。 而且关于题材的选择,从初步的试图写它到确定写它,还需要反复斟酌的,未必是一次就能订妥的。即使经过选择,认定可以作为题材了,而到把它写进作品中去,不能还不是照原来的印象的直接摹写,还需要进行加工改造,正如选定一款森t用来作为制造某种机器的材料,还笑,把他反复锻炼除掉他的杂质,并锤炼成一种特定的形状。才能合用一样。世界上同样的生活事迹和同样的历史故事,在不同的时代要求中,在不同的作者的笔下,在不同的文学种类和体裁中,可以写出种种不同性质,不同意义的作品。如我国的开过典礼这回事,就有不少作家写过诗歌和回忆录等;又如:廉颇负荆的故事,也有一些作家写过诗歌和其他作品。这些作品都不同,都或多或少的表现着题材处理的不同。因此同样的生活现象和同样的历史故事,由于作家所考虑的角度不同,所感兴趣的重点不同,于是所写出的题材也自然会有所不同。 关于题材的选炼,从作者的主观来看,主要是为了体现他的思想感情。而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主要是为了体现时代的精神和要求。鲁迅谈到他的创作经验时又曾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吧,我仍抱着十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再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如阿Q正传的写阿Q这个人物的生活事迹,就是因为阿Q是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最不幸的人物。鲁迅在作品中,掘出啊Q的精神胜利法,是为了揭露当时社会给他性格上,所造成的病态。使人们觉得这种病态是可悲可恶的,是必须治疗的。于是作品中所写的正是体现当时鲁迅的思想感情。鲁迅又说:为了要“听将令”“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这里的“将令”,也可以说是一种时代的要求吧。文学创作都有主题,这是谁都知道的。但是什么是主题呢?主题是怎么来的呢?既然文学创作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文学作品的主题也就只能是从社会生活

新世纪文学中地“底层文学”

新世纪底层文学初探 2004年以来,“底层文学”逐渐成为文艺界关注的一个中心。“底层文学”是在新世纪出现的一种新的文艺思潮,它与中国现实的变化,与思想界、文学界的变化紧密相关,是中国文艺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也是“人民文艺”或文艺的“人民性”在新时代的发展。随着“弱势群体”、“失业下岗”、“三农问题”、“劳动力转移”、“农民工”等新名词的陆续涌现,社会分层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底层”问题逐渐升温。许多拥有朴素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纷纷视点下移,关注底层,创作出一大批反映底层人物生存境遇的优秀作品。有学者因此敏锐地指出:“随着社会分层和两极分化的加速,底层文学叙事很有可能成为一种文学思潮” 近几年来,学界有关“底层文学”的论述综观其脉络,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⑴“底层”及“底层文学”的概念梳理; ⑵有关“底层文学”的表述之争;⑶关于“底层文学”的误区⑷“底层文学”的重要性及其前景 一、“底层”及“底层文学”的概念梳理 要界定何谓“底层文学”,首先必须澄清何谓“底层”。“底层”一词源自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但“葛兰西的底层理论实际上仍是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它通过论述底层在各种统治中的作用而论及底层在自己的政党领导下取得霸权的问题。就是说,葛兰西的‘底层’首先是作为一种革命力量存在的,而底层的其他方面是被置后的。”在国,批评家蔡翔发表于1995 年的散文《底层》是最早在今天意义

上提及“底层”的文章之一,在文中,他用“底层”一词来指代城市社会的最下层,并充满感情地说:“对我来说,底层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道摇曳的生命风景,是我的来处,我的全部的生活都在这里开始。”“底层”问题在国兴起后,众多学者试图从学术角度对其概念予以界定。南帆认为,底层是一个被压抑的阶层,对其无法进行一个简单的本质主义命名,而是必须进入历史化的过程。学者旭则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认为底层就是很少或基本不占有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群体,其主体构成为工人和农民,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底层”一词的出现,本身即为一个巨大的不平等的社会存在。王晓华的界定则更为清晰明了,他将政治经济学观点与文化视野结合起来,从三个层面阐释“底层”概念:“⑴政治学层面——处于权利阶梯的最下端,难以依靠尚不完善的体制性力量保护自己的利益,缺乏行使权利的自觉性和有效路径;⑵经济层面——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匮乏,没有在市场经济体系中进行博弈的资本,只能维系最低限度的生存; ⑶文化层面——既无充分的话语权,又普遍不具备完整表达自身的能力,因而需要他人代言。”可谓众声喧哗,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以上诸多表述中或多或少地瞥见“底层”概念界定中的某些共性特征,其中如“被压抑的阶层”、“普遍不具备完整表达自身的能力”、“沉默的大多数”等表述,已渐为学界所接纳。随着“底层”概念的廓清,“底层文学”之定义也渐趋明朗并逐步为学界所认可,即“底层文学”是“由底层作者或其他阶层作者撰写的以底层人物为叙述对象,表现其生存境遇和精神世界的一种写作。”

现代文学第三个十年 战时战后文学(1937年-1949年)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 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 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 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 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 艺界抗敌协会(文协) 界抗敌协会(文协) 抗敌协会(文协) 敌协会(文协) 协会(文协) 会(文协) (文协) 文协) 协) ) 中国抗战时期为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国抗战时期为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抗战时期为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战时期为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时期为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期为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为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体1938年武汉成立 1938年武汉成立 1938年武汉成立 1938年武汉成立 938年武汉成立

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三章:小说(一)

第三章小说(一) 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正宗地位: (一)从文学边缘地位向中心移动: 原因:梁启超“小说界革命”; 出版传播手段进步; 现代稿费制度的逐步完善; (二)五四革命给小说现代化的契机:阅读群体扩大(青年一代的阅读习惯); 西洋小说的引入。 (三)不足:“五四”究竟还是属于中国现代小说的初期,除了鲁迅这样的个别天才作家之外,大部分小说家还是比较稚嫩的。 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一)问题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小说群体。 ⑴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五四新旧思想文化碰撞交锋,塑造了“思考的一代”,在一段时间内,全社会都在思考“人生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 ②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作品的直接刺激。(易卜生、日本问题小说) ⑵代表作家:(问题小说的作者不一定是纯粹写实派,大部分在前期比较偏向浪漫主义)⒈冰心 代表作:《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颖铭、颍石)《超人》(何彬,与《烦闷》《悟》 构成“爱的三部曲”)《分》《繁星》《春水》(小诗) 特色:问题小说 爱的哲学:爱、童心、自然美 语言特色:“冰心体”:典雅秀丽,杂糅古今中外的语言,充满率真,单纯,柔婉。 2.王统照(中国现代中长篇小说最初实践者) 代表作:《沉思》《沉船》 特色:问题小说 探讨人生的“烦闷和混扰”夸大“爱”与“美”的作用和力量 语言特色:擅长运用象征手法,和故事写实性掺杂并存,小说气氛笔力强劲。 (3)特点: 问题小说流行时间不长,却是典型的五四时期产物。作家们以五四新文化作为参照,重新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艺术的表现。对社会弊端的敏锐感悟,使五四文学具备了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 主要不足是由于急于要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社会功利的倾斜使其不免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陋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冲淡,削弱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二)人生派写实小说

从文艺理论刊物发展看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演变

从文艺理论刊物发展看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演变 新世纪以来,随着整个文学版图的不断扩大,文学场发生着剧烈的分化和重组。”a作为文学场最重要的部分——期刊,无论是原创作品刊物、选刊、文摘还是理论研究刊物等,都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文学正在经历着怎样的发展与变化,这一系列变迁都在文学场中完成。在整个文学场与其他社会场域的复杂关系中,存在着包括作家个体、作家群体、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出版等在内的形形色色的文学行动者,这些文学行动者的文学实践必然会与社会其他行动者发生关系,在观察这些关系的时候,我们发现文学行动者所遵循的无疑是“文学”的法则。新世纪以来,期刊作为大众传媒之一,其出版过程也是一种文学实践,本身也蕴含着无穷的讯息。“大众传媒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依靠传媒的刊载、评论、传播,文学方得以保存、流布和发展,才能对民众、对社会、对美学观念与道德等方面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b 文艺理论刊物作为期刊的一个种类,其发展影响着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演变。本文以《当代文坛》为例,通过对该刊的刊文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和研究,梳理文艺理论期刊在整个文学场中的作用,一窥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发展演变轨迹。 一、理论期刊促进文艺创作与研究双向繁荣 图书、杂志、报纸等媒体构筑起当代社会的日常公共文化空间,社会个体通过媒体与这个世界联系起来,而这些媒体在潜移默化中左右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作为文艺理论刊物则会影响我们对文学的态度,因为文艺理论刊物与读者、作家、评论家之间的关系相当紧密。从文学角度看,理论期刊“除了真实记录同时代文学活生生的、微妙的、驳杂的进程,批评还必须对文学的发展条分缕析,追求其来龙去脉,从汗牛充栋的作品中筛选出可以流传的作品,以伟大的经典作为审美参照,彰显杂芜的当代作品中那些与所处时代紧密结合同时又超越了所处时代的、不朽的情思,以渊博的学识和逻辑的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九章 文学思潮

“第二个十年”文学 开始的标志:《文化批判》、《创造月刊》与《新月》月刊这两种对立倾向刊物的出版及宣言的公布 特征: 1、“五四”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在左翼文学兴起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竞争。 第一节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一、国民党文艺运动 第二个十年是国民党政权建立稳定又危急四伏的时期 南京《文艺月刊》,上海《民国日报》与《觉悟》副刊 提倡三民主义的新文学。 1930年左联的成立引起恐慌,发动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未形成中心理论及代表创作,在思想文艺领域未形成独立又影响的力量。 二、30年代现代文学基本历史线索 无产阶级文学文学运动(左翼文学运动),民主主义(部分倾向左联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自由主义文学(倾向国民党却不党治文学)各自发展演变,构成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 第二节 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一、革命文学论争 (一)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 1928年,由革命作家和归国青年共同倡导,接受左倾路线(苏日左倾机械论,苏无产阶级文化派,拉普,文艺组织生活论是理论基础)无产阶级文学能推动政治的持续革命,提出文学的任务是“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全盘否定五四文学传统。 鲁迅写作的“阿Q时代早已死去”,鲁迅是“封建余孽”、“二重革命人物” (二)鲁迅、茅盾 赞成文学革命的倡导 反对创造社太阳社的文学工具论,组织生活论

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 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有梁启超倡导的。 “诗界革命”在梁启超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 “小说界革命”在梁启超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3、清末小说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4、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 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6、20年代的三次文学论争: (1)1919年3月,北京大学旧派人物刘师培、黄侃等人办《国故》杂志,与《新青年》、《新潮》相抗衡,近代翻译文学家先驱林纾,旧文学观念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 (2)1922年,新文学阵营与《学衡》派进行了斗争。 【《学衡》派: 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 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3)新文化阵营与章士钊《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的论争。 7、文学研究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 (1)时间地点:1921年1月于北京成立。 (2)发起人: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 (3)主张:“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

新世纪文学形势的变化及应对

SHANGHAI LITERATURE 新世纪十年,是文学形势和文学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十年,变化的标志是以纯文学(或称严肃文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学日趋边缘化和网络文学为主体的新型文学的日趋兴盛。论家对此已有许多评论,其中最有害的观点是,认为纯文学的现实处境是合理的,意味着它回到了正常的位置;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现有的文学格局并非是理想化的,不是要固定下来,纯文学需要更主动地生存。我是赞同后者的,同时认为,还要将对这一重大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探讨形势变化的深层原因。我以为,深层原因主要来自现时代文学观念的复杂变迁,不认识这一点,就会陷于悲观的进化论或盲目的持守论,无益于改变现状。面对今天的形势,获得方向感是重要的,而方向感来自具体的分析,引向清醒的应对。 一影响文学形势变化的诸因素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强调了种族、环境、时代等三个因素对精神文化的制约作用,其中种族主要指民族的文化传统,这种观察方法至今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应该看到,目前的文学现状是在诸多现实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下形成的,这些因素中,除创作自身的惯性外,较重要的因素包括:文学传统、生活方式、文化政策、文化体制、文化资本、科学技术和文学观念等。 文化政策对文学创作基本面貌的影响是巨大的,但不是本文议论的对象,这里着重谈谈其他六种因素的影响。 (一)文学传统的影响 中国是有阅读和文学传统的,国民阅读率经过几年的下滑,又重新上升。2009年公布的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表明,2008年,17-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49.3%,比上一年增长了0.5个百分点。而且,各类图书中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是文学类图书,过去一年共有约一点三亿人购买过文学类图书,占全体国民的16.8%,占总图书购买人数的35.6%。因此,不必担心文学作品的市场潜力。 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达到81.4%,远远高于成年人。其中零至八周岁人群阅读率为72.3%,9-13周岁人群阅读率为93.5%,14-17周岁人群阅读率为79%,这可以解释为何儿童文学和青春文学书籍市场份额最大。 网络文学创作与阅读所形成的天文数字,更证明中国的文学传统是可靠的,它是支持中国文学事业继续发展和发达的重要基础。 (二)文化体制的影响 在市场化环境中,中国的纯文学、严肃文学能得到持续的发展,能够达到今天的水平,而没有被通俗文学淹没,文化体制、特别是作协体制的作用不可忽视,这一体制巩固了纯文学作家队伍,保障了纯文学作家生活和写作的一定条件,使他们保持了良好的创作心态,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作协体制需要改革,但是,否认它的积极作用是不客观的。此外,期刊和出版体制对于纯文学的生存也起着积极作用。 (三)生活方式的影响 大众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文学生态产生间接的影响,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显然影响国民阅读。国民调查表明,一年里47.53%没读过书的人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读书”;专为“工作学习需要” 新世纪文学形势的变化及应对 ◎胡 平 96

《文学创作》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创作》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3110290课程名称:文学创作 英文名称:literary creation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 36学分:2 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 先修课程:写作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文学创作是文学院学生的必修专业课,该课程可指导学生系统地学习文学写作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文体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通过多种严格的写作训练,可有效地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学创作能力,为今后从事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注重将文学创作教学与训练相结合,以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文体的写作为重点,阐明文学创作过程中的感知、运思、行文的衔接和转换规律;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为目的,注重实践,让学生掌握几种常用文学文体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技巧。 知识目标 学习绪论,要求掌握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明确本课程的框架体系及写作中“教”与“学”的方法。 研习小说的写作,要求了解小说文体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把握小说的文体

特征;熟练掌握小说写作的几种常用方法和技巧。 研习散文的写作,要求了解散文文体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把握散文的文体特征;熟练掌握散文写作的几种常用方法和技巧。 研习诗歌的写作,要求了解诗歌文体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把握诗歌的文体特征;熟练掌握诗歌写作的几种常用方法和技巧。 研习戏剧的写作,要求了解戏剧文体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把握戏剧的文体特征;熟练掌握戏剧写作的几种常用方法和技巧。 能力目标 通过文学创作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较强的文学写作能力和较高的语言修养,使学生的观察、判断、审美、思维等能力得到充分提高,能写出具有一定可读性和审美性的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同时提高对文学文体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文学创作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感受中学会关爱,在选材中体会真情,在表达中张扬个性,通过学习作文同化学生心理,培养情感,塑造人格,以作“文”辅做“人”。 课程基本要求: 理论与知识方面 1.系统讲授文学创作理论和相关知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比较全面地掌握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创作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文体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即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写作现象的观照相结合;理论知识

文学作品的创作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文学作品的创作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文学创作首先要经历发生阶段,这个阶段包括材料的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生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事情,正是这些客观的社会生活,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在积累素材方面,有时候是无意地积累,有时则是有意地积累。比如说我今天去旅游了、去参观了某个地方,或者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困难,遇到了值得开心的事情。我会习惯性的写下日志,而这个写日志的过程就可以说是文学创作的过程,日志的内容素材自然就是我平常在生活中无意积累下来的。那什么叫有意地积累呢,我是这样理解的。今天我看了一本书,我从中得到了一些材料,以此作为我创作的素材,那么这就是有意积累。作为一个文学作品创作人,还必须具备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一个作家,必须要具有独特的眼光。或者说,想成为一个作家,就要练习自己的观察力。当我们看到一个普通的事件,如果你不具备非凡的观察力,也许它就永远只能是一个普通的事件,无法成为你笔下的作品。想要创作文学作品,就要懂得挖掘一件事情的本质,让平凡变得不平凡。很多人都会说,没有东西写。我想说,不是没有东西写,是你缺少发现精彩素材的眼睛。这一点,我觉得也可以和创作动机联系起来。创作一篇文学作品时,要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写这篇作品,这样才能使创作具有内在的动力,使创作过程也不那么的枯燥乏味。我想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比如说写作业吧,写作业的目的是为了上交然后拿分数,这就是创作动机,有了一个上交拿分数的目的你就有了写作业的动力。也许这个例子并不是很恰当,写作业同时也是检验我们的一种方式,也能让我们得到锻炼,但我所说的同样也是事实的一部分。 文学创作同样离不开构思阶段,想要创作一篇文学作品,换句话说,如果想要创造出一篇好的文学作品,自然不是信手拈来就可以的。可能有些人会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想说这句话只是为了提醒人要勤奋,或者说是体现了量变质变的道理,仅此而已。想要写出好文章,是需要有前期构思的。不是说不构思就写不出文章来,只是写出来的东西会缺乏思想性,结构安排也不甚合理。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姑苏晚报校园记者的考核,一般考核时间都比较紧迫。写文章的时候就比较赶,来不及提前构思,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是很空洞的。虽然最后仍然幸运地第一批通过了考核,但是我觉得我的写作水平还是有待提高的。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构思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真的很重要。 文学创作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物化阶段,如果说构思时打腹稿的话那么物化阶段就是实战了,可想而知,这是不可或缺的。心中所想固然重要,但是意图有时可能会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也有可能创作动机中途发生了转变。所以说,物化阶段,就是一个转化的阶段,是作品的完成与定型。一篇好的文学作品想要吸引人,要学会词语的提炼和技巧的运用,要寻找最准确的词把作品呈现出来,多多利用肖像、行动、心理等描写。这点,可以用英语写作来说明。对我们来说,文学创作可能主要指的是中文作品的创作,但我认为中英文也是密不可分的。当我们在写一篇英语作文时,如何取得高分呢?一直强调的就是要使用高级词汇替代低级词汇,多使用好句型。我想这在中文里也同样适用。可能中文不分低、高级词汇,但哪些词用在哪里合适,这是可以判断的。创作时,就是要有这种判断力。即兴与推敲是文学作品物化阶段的两种操作方式,也是作品定型的两种手段。即兴,我把它简单地理解为灵感。灵感来了,作品也出来了。但是很多人误解灵感是一瞬间的冲动,其实不是这样的,即兴创作也是一种长期酝酿的产物,因为此这和之前所说的发生阶段、构思阶段并不冲突。推敲则与即兴不同,要对词句进行精选、对细节进行提炼,这是一个求精准的过程。当然,即兴与推敲是同一操作过程的两个侧面,我们是不可以把它们绝对分割开来的,所谓的矛盾也是具有同一性的。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 本章导航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一、材料(信息)储备 二、艺术发现 三、创作动机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二、构思方式 第三节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三、即兴与推敲 一、文学创作发生的过程 所谓发生学研究,就是找出某种事物或现象发生的端点,以及作为端点,它的内在机制是什么。 文学创造是以哪里为开端的呢?和常人一样处于某种社会生活中的作家为什么会突然冒出从事文学创造的念头呢?这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最先面临也必须最先回答的问题。 二、文学创作发生的材料 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 文学创造的材料与一般物质生产的材料有很大不同。它不是独立于生产者(作家)之外的物质,而是储备在他内心的精神现象,或者说是存在于作家记忆中的表象材料。准确地说,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三、积累素材 所谓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归根到底,就是把许多似乎无用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 具体说来,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几种。 四、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不是作家见到的一些骇人景象和怪诞传闻,这些东西之所以不是艺术发现,因为它们本来就是生活中存在的事物。艺术发现是什么呢?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五、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二)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三)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复习纲要

中国现代文学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前言 (一)文学革命的十年 一、文学革命的序幕 时间:19世纪末-1917初 1.清末民国初年的革命尝试 背景:维新运动 事件: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白话文运动、翻译小说输入 影响:突破传统文学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变革要求的尝试 2.新文化运动——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背景:辛亥革命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培等 作品:《青年杂志》 影响:提倡民主科学,引进西方文化等,推动了1919“五四”运动。 二、学革命初期(1917年初-1919“五四运动) 1.发生标志 时间:1917年1月 事件:胡适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影响:针砭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与推行白话语体文的立场。 2.征战目标 时间:1917年2月 事件: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影响:用进化论的眼光,以破旧立新,呼唤现代文学的诞生。 3.宗旨 时间:1918年4月 事件: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 影响:将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结合,扩大影响。 4.批判黑幕派 时间:1918年冬 事件:以周作人,钱玄同,鲁迅等为代表的先驱者作《论黑幕》(周作人)、《关于<小说世界>》(鲁迅)等文,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 影响:集中力量摧毁当时在社会上较有影响力的旧文学阵地。 三、文学革命的活跃期(1919“五四”运动-1926“三一八“惨案) 1.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五四”运动后,在《新青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与思考题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和思考题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晚清文学革命运动、《新青年》杂志、新文化与文学革命的关系、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戏”、对黑幕小说与鸳鸯蝴蝶派的批判、林蔡之争、《学衡》派、《甲寅》派、易卜生主义、“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浅草—沉钟社、新月社、湖畔诗社、进化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4.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 5.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的总体特色是什么? 第二章鲁迅(一) 鲁迅生平概略、鲁迅主要著述的书名与大致内容。 1.怎么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2.试分析《呐喊》、《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 3.对《阿Q正传》有哪些不同的解析?试举三种说法,指出其解析的角度和根据,并加以评析。 4.略评《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5.就《野草》中某一篇散文诗,写一篇鉴赏短文。 第三章小说(一) 小说界革命、林译小说、问题小说、叶圣陶的《隔膜》与《火灾》、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定义、自叙传、庐隐的感伤小说、许地山的宗教题材小说、废名的《竹林的故事》。 1.概述“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流脉与开放性状况,并和古典小说比较,简要说明初期现代小说在叙事结构与文体方面的创新。 2.以冰心的《超人》为例,分析“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及其作为一种写作风潮的时代特征。 3.试评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内涵与艺术个性。 4.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是如何界定“乡土文学”的?试结合王鲁彦、台静农或其他作家的创作,来评析20年代乡土文学小说的流派特征。 第五章郭沫若 《女神》的产生和影响、泛神论、自由体诗、《瓶》、《三个叛逆的女性》、抗战时期郭沫若的六个历史剧、失事求似的历史原则。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题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 1简述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2简述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上的时代品格。 3论述文学革命的实绩。 第二章鲁迅(一) 1为什么说《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 2简述《野草》的艺术特质。 第三章小说(一) 1简述“问题小说”的特点。 2简述“自叙传”小说的特点。 第四章通俗小说(一) 1谴责小说的特点? 2什么是鸳蝴─礼拜六派文学? 第五章郭沫若 1《女神》的艺术特征? 2以《屈原》为例,说明郭沫若历史剧作的特色。 第六章新诗(一) 1早期白话诗的意义? 2湖畔诗人的风格? 3前期新月派诗歌特点? 4早期无产阶级诗歌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第七章散文(一) 1早期各刊物“随感录”的主要作家? 2“言志派”散文特征? 3朱自清散文特色? 4现代评论派散文特色? 第八章戏剧(一) 1什么是“文明新戏”? 2何谓“爱美剧”? 3“小剧场运动”的含意? 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1简述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产生过程。 2自由主义作家的文艺观? 第十章茅盾 1论述茅盾的小说成就。 2茅盾在理论批评方面有何贡献? 3吴荪甫形象的复杂性具体表现在哪几方面? 第十一章老舍 1为什么说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2《骆驼祥子》在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方面是如何表现的? 3简要说明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第十二章巴金 1简述巴金前期小说的创作特色。 2高觉新形象的复杂性在哪里?

3简述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特点? 第十三章沈从文 1沈从文小说乡村叙述的独特视角? 2请说明沈从文为何被称为“文体作家”。 第十四章小说(二) 1左翼小说的特点? 2京派小说的特点? 3海派小说的特点? 第十五章通俗小说(二) 1张恨水小说的特色? 2武侠小说的想象与拓展? 第十六章新诗(二) 1后期新月派的创作特点? 2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特点? 第十七章鲁迅(二) 1鲁迅杂文的意义? 2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3简述《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 第十八章散文(二) 1林语堂散文特色? 2“京派”散文特色? 3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特色? 第十九章曹禺 1《雷雨》艺术结构? 2《原野》剧情介绍? 3《北京人》的思想内涵? 第二十章话剧(二) 1什么是红色戏剧? 2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剧”是如何确立? 第二十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基本精神? 2胡风文艺理论批评的特点? 第二十二章赵树理 1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2评书体现代小说的特点? 第二十三章小说(三) 1张天翼、沙汀。艾芫。钱钟书小说特点? 2路翎。冯至。师陀。夏衍小说特点? 3张爱玲。徐讦小说特点? 4孙犁。丁玲。柳青小说特点? 第二十四章通俗小说(三) 1刘云若。陈慎言。秦瘦鸥。予且。白羽小说特点?2马烽。西戎。柯蓝作品特点? 第二十五章艾青

文学创作过程2

第六讲文学创作过程: 一、起兴:创作冲动是如何发生的? 无意识—有意识—机缘兴会 二、构思:如何从形之于眼到形之于心? 构思心理;构思手段 三、物化:如何从形之于心到行之于手? 常用手段;常有问题 (奥地利)茨威格:一部艺术作品是一种内心的进程。它在每一种单一的情况之下都是处在黑暗之中,就像我们世界的诞生一样,是一种不可窥见的,一种神圣的现象,是一种神秘。 (清)金圣叹:不惟写妙画,兼写出王宰妙士来。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将妙手写出来。 … 无他,只因他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绝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以永异于俗工也。凡写山水、写花鸟、写真、写字、作文、作诗,无不皆然。 一、起兴:创作冲动是如何发生的? (一)无意识阶段 1、材料积累: 生活经验积累+阅读积累 (常奠定作家日后的创作主题、审美倾向等) 2、创作缘起: (1)各种说法: (2)创伤及其类型: 司马迁:发愤著书 白居易:凡诗文能流传于后世者,多是愤忧怨伤之作 韩愈:大凡物不能其平则鸣 刘勰:蚌病成珠 黑格尔:苦恼意识推动创作 叔本华:唯有痛苦才能激发人的各种心智能力 弗洛伊德:文艺家的创作动机是由于不能实现的欲望而产生的… 厨川白村:文艺创作是苦闷的象征 阿德勒:文艺创作源于并超越主体的自卑情结 A、童年创伤:卡夫卡 B、成年创伤:生活波折、婚姻不幸、政治矢志等 ——个案:王朔是如何成为痞子的? C、艺术受挫:

D、肢体病缺: 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於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徐文长传》 (二)有意识阶段 1、素材搜集:- 将社会生活转化为创作客体 - 有意识地作为创作主体生活 关于记忆(p127): 刺激—留存/淘汰—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回忆/利用 2、创作动机: A、长久动机和短暂动机; B、显明动机和潜藏动机 C、积极征服性动机和消极逃避性动机 D、始发动机和继发动机 (三)创作冲动的发生 1、发现(p126-127): A、并不改变事物本身:蓦然发现—―妙眼看妙景‖ —瞬间领悟+长期积累 —往往成为作家创作个性所在 —发现也需尊重客体 B、什么样的人才能有所发现: —对特殊事物的敏锐捕捉 —对事物特殊性的换位思考 2、兴会:文学素养与文学动机的结合 ―谁知道一次邂逅、一句记在心巾的话、梦、远方传来的声音、一滴水珠里的阳光或者般头的一声汽笛不就是这种刺激。我们周围世界的一切和我们自身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刺激。‖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 ―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寄于千载。‖ (李赞:《杂说》) (清)徐增《尔庵诗话》:好诗须在一刹那上揽取, 迟则失之。 材料积累:生活/阅读 无意识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