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用的35种心理效应

最常用的35种心理效应
最常用的35种心理效应

1.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 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 不料一学期下来 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 “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 难以造就文学之材。”此后 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 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 又不会润色 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 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 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 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 建议他学化学 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 终于获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 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 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 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 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门坎效应

所谓门坎效应 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 适当引导 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该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 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3.共生效应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 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 显得矮小、单调 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 则根深叶茂 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 称之为“共生效应”。事实上 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 便是“共生

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4.刻板效应

社会心理学认为 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 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

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 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 并受到器重和青睐。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 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 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实践证明 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 会顿觉凉水浇身 丧失了学习信心 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 以至产生颓废情绪。

5.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有时又称为第一印象的作用 指的是知觉对象给知觉者

留下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具体说 就是初次与人或事接触时 在心理上产生对某人或某事带有情感因素的定势 从而影响到以后对该人或该事的评价。所以 我们可以看出 对决策中收集正确的情报加以分析而言 这种效应是不利的。无论第一印象是好或是坏都是片面的 不利于全面地了解、分析。

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之为首因效应。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一

个人的好坏 往往比较偏颇。如果在招聘考试和考察员工绩效时 只凭第一印象 就会被某些表面现象蒙蔽。

首因效应在招聘过程中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 一是以貌取人。对

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应聘者容易赢得主考官的好感 二是以言取人 那些口若悬河、对答如流者往往给人留下好印象。因此在选拔人才时 既要听其言、观其貌 还要察其行、考其绩。

6.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占据优势 从而

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贯看法。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应的两

种效应。首因效应一般在较陌生的情况下产生影响 而近因效应一般

在较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影响。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观臆断使得决策信息失真。

7.晕轮效应 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忽视了其它的心理和行为品质。它有时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晕轮”

有时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晕轮” 这都会干扰对信息的评价 要克服

晕轮效应就必须坚持客观 不掺杂主观成分。

8.蝴蝶效应

1960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研究“长期天气预报”

问题时 出现了疑难问题 她在计算机上用一组简化数据模拟天气的

演变 原本是想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但

是 事与愿违 多次计算表明 初始条件的极微小差异 会导致错误

的结论。心理情绪也是如此 有一组漫画显示 一个人在单位被领导

训了一顿 心里很恼火 回家冲妻子发起了脾气 妻子无来由地被训

也很生气 就摔门而去。走在街上 一条宠物狗拦住了去路 “汪汪”

狂吠 妻子更生气啦 就一脚踢过去 小狗受到踢打 狂奔路过一个

老人面前 把老人吓了一跳。正巧这位老人有心脏病 被突然冲出的

小狗一吓 当场心脏病发作 不治身亡。

洛伦兹发现了微小差异导致的巨大反差 她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这个发现 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振动翅膀 它煽动起来的

小小漩涡与其他气流汇合 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

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

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中 人事管理工作者如果灵活运用人事心理

效应 就能充分调动下属或人才的积极性 使人尽其才 才尽其能

从而使工作效能达到最优。

9.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 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

人写在一张表格上 交给校长 极为认真地说 “这18名学生经过

科学测定智商很高。”事过半年 罗氏又来到该校 发现这18名学

生的确表现超常。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运用到人事管理中

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 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 不妨对下属说 “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我想早点听到你成功的消息。”这样下属

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 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

10.贝尔效应

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 有人说他毕业后若研究晶体和生物化

学 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另一条道路 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 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 此举被称为贝尔效应。

贝尔效应要求领导者具有伯乐精神和人梯精神 要以单位和集体

为先 慧眼识才 放手用才 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 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机会。

11.鲶鱼效应

从前 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 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港 卖

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 但只有一条渔船能做到带活鱼回港。后来 人们发现这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而已。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 由于环境陌生 就会四处游动 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类”

后 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如此一来 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这就

是“鲶鱼效应”。

运用鲶鱼效应 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 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

它符合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目前 一些机关单位实行的公开招考和

竞争上岗 就是很好的典型。这种方法能够使人产生危机感从而更好

地工作。

12.海潮效应

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 引力大则出现大潮 引力小则出现小

潮。此乃海潮效应。人才与社会时代的关系也是这样。社会需要人才

时代呼唤人才 人才便应运而生。对于一个单位来说 要通过调节对

人才的待遇 以达到人才的合理配置 从而加大本单位对人才的吸引

力。现在很多知名企业都提出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以待遇吸引

人 以感情凝聚人 以事业激励人。

13.名片效应

有一位求职青年 应聘几家单位都被拒之门外 感到十分沮丧。

最后 他又抱着一线希望到一家公司应聘 在此之前 他先打听该公

司老总的历史 通过了解 他发现这个公司老总以前也有与自己相似

的经历 于是他如获珍宝 在应聘时 他就与老总畅谈自己的求职经

理 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果然 这一席话博得了老总的赏识和

同情 最终他被录用为业务经理。这就是所谓的名片效应。也即两个

人在交往时 如果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 就会使

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 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

离 更愿同你接近 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里 有意识、有目的

地向对方所表明的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 恰当地使用"心理名片" 可以尽快促成人际关系的建立 但要使

" 心理名片"起到应有的作用 首先 要善于捕捉对方的信息 把握

真实的态度 寻找其积极的、你可以接受的观点 "制作"一张有效的

"心理名片"。其次 寻找时机 恰到好处地向对方"出示"你的"心理

名片" 这样 你就可以达到目标。掌握"心理名片"的应用艺术 对

于人际交往记忆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14.异性效应

李女士是某公司公关部经理。她联系颇广 出师必胜 为公司立

下赫赫战功。公司的原料奇缺 材料科的同志四处奔走 却连连碰壁

而李女士外出联系 不久问题便迎刃而解。公司资金周转严重失灵

急需贷款 急得总经理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又是李女士风尘仆仆

周旋于银行之间 竟获得贷款上百万元。李女士因此备受领导器重

工资、奖金一加再加。有人试图总结李女士成功的秘诀 发现她除了

具有清醒的头脑 敏捷的口才 丰富的知识和阅历 接物待人灵活之

外 和她端庄的容貌、娴雅的仪表也有很大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男营业员接待女顾客 一般要

比接待男顾客热情些。上述李女士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 如今的社会

还是一个男性占很大优势的社会 外出办事多数要和男性打交道 由

女性出面较为顺利 这便是心理学上所谓“异性效应"。这种现

象是建立在异性相吸引的基础上的。人们一般比较对异性感兴趣 特别是对外表讨人喜欢 言谈举止得体的异性感兴趣 这点女性也不例

外 只不过不如男性对女性那么明显。有时为了引起异性注意 男性

还特别喜欢在女性面前表现自己 这也是"异性效应"在起作用。不过

"异性效应"不能滥用。女性外表漂亮 讨人喜欢 如果再加上交往得

当 在异性面前办事容易 这是正常的 反之 若为达到某一目的

用色相去引诱别人那就不道德了。男性对异性 尤其是年轻漂亮的异

性热情些 客气些也无可非议 但把异性当作刺激 想入非非 让人感?quot;色迷迷"的 就超过限度了 因此 与异性接触要把握住"度"。

15.责任分散效应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 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 一

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 "有人要杀人啦 救命 救命 "听到喊叫声 附近住户亮

起了灯 打开了窗户 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 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喊叫时 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 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 回到自己家上楼时 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 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 尽管她大声呼救 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 但无一人来救她 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

件时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 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 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

查 结果发现 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 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 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 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 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 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 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 造成责任分散 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 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 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 由别人去救"的心理 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

何打破这种局面 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6.詹森效应

有一名运动员叫詹森 平时训练有素 实力雄厚 但在体育赛场

上却连连失利。人们借此把那种平时表现良好 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

理素质而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 有些名列前茅 力雄厚"与"赛场失误"之间的惟

一解释只能是心理素质问题 主要原因是得失心过重和自信心不足造

成。有些人平时"战绩累累" 卓然出众 众星捧月 造成一种心理定

势 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再加上赛场的特殊性 社会、国家、家庭等

方面的厚望 使得其患得患失的心理加剧 心理包袱过重 如此强烈

的心理得失困扰自己 怎么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呢 另一方面是乏自信心 产生怯场心理 束缚了自己潜能的发挥。

如何走出"詹森效应"的怪圈呢 首先 要认清"赛场"的目的 克

服恐惧感 赛场并不可怕 只是比平常正规一些而已。其次 要平心

静气地走出狭隘的患得患失的阴影 不贪求成功 只求正常地发挥自

己的水平。赛场是高层次水平的较量 同时也往往是心理素质的较量

"狭路相逢勇者胜" 只要树立自信心 一份耕耘必定有一份收获。最

终定会交付满意的答卷。

17.“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

“酸葡萄”心理是指自己努力去做而得不到的东西就说是“酸”

的 是不好的 这种方法可以缓解我们的一些压力。比如 别人有一

样好东西 我没有 我很想要 但实际上我不可能得到。这时不妨利

用“酸葡萄”心理 在心中努力找到那样东西不好的地方 说那样东

西的“坏话” 克服自己不合理的需求。

“甜柠檬”心理就是认为自己的柠檬就是甜的 “甜柠檬”是指

自己所有而摆脱不掉的东西就是好的 要学会接纳自己。每个人都有

自己的优点 都有自己的优势 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特点 千万不要轻易说自己这不好 那不如人 不妨试试“甜柠檬”心理学会接纳自己 逐渐增强自信。

18.“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 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 看

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 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 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 顿时风和日丽 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 所以开始解开钮扣 继而脱掉大衣。结果很明显 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出处。“南风效应”给人们的启示是 在处理人与人

之间关系时 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 但由于方法不一样 结果大相径庭。比如 有些同学与大家在一起时很凶很要强 一次、两次可能因为你很凶 要了别人强 占了上风 但不久你就会发现你已经失去了朋友。我们可以还看到 在与别人发生矛盾 各不相让 到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 想想如果学学“南风”两人平心静气地好好谈谈 结果是否会好许多呢?

19.心理学中的巴纳姆效应

朋友一次问我世界上什么事最难。我说挣钱最难 他摇头。哥德

巴赫猜想 他又摇头。我说我放弃 你告诉我吧。他神秘兮兮地说是认识你自己。的确 那些富于思想的哲学家们也都这么说。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又要到哪里去 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

人们就开始问自己 然而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然而 即便如此 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

正因为如此 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 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

示 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其实 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比如 在

公共汽车上 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 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 他

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为他们受

暗示性不强。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 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检查出

来。

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 掌心朝上 闭上双眼。告诉他现在他的

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 并且不断向上飘 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

头 向下坠。三分钟以后 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 距离越大 则暗示

性越强。

认识自己 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 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

个过程中 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 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

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 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 也不可能总把

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 个人便借助外界信

息来认识自己。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 从而常

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 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

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 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

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

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 结果 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 你觉

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

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 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 不过你一

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 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

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

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 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

豪 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

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 而有

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 他

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 所以他使

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

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

“巴纳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打多相人格检查表后 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 一份

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 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

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来说 很多人请教过算命

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其实 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 对生活失

去控制感 于是 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 心理的

依赖性也大大增强 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

摩人的内心感受 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 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

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

求助者深信不疑。

20.培哥效应

在有些电视节目中 曾有人做过所谓奇特的记忆表演。一般都是

在舞台上立一块黑板 然后随意让观众说出一些词语、数字、节目名

称、公式、外语单词等等 并按序写在黑板上。表演者在这一过程中

不看黑板 但他却能根据观众的要求准确地讲出其中的任意一项内

容 甚至还能把全部内容倒背出来。

这种表演看起来十分神奇 其实只不过是运用了培哥记忆术 产

生了“培哥效应”罢了。这种方法实际上并不难 它是自创一套记忆

编码 比如 ⑴——帽子 ⑵——眼镜 ⑶——围巾 ⑷——衣服

⑸——腰带 ⑹——裤子……并熟练地记下来 然后通过联想与要记

的材料相连接。比如要求你记住这样几个词 ⑴大象 ⑵打气 ⑶洗

澡 ⑷电风扇 ⑸自行车 ⑹水……这样你就可以把大象与固定编码

的第一号帽子联系起来 联想到大象的鼻子上戴了一顶帽子。要记住

第六个词“水”时 把它与裤子产生联想——水把裤子弄湿了。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通过这样的编码联想 记起来就不困难了。因为在联想时 我们

有意识地把联想的事物放大 表象清晰而奇特。例如要记住第四个词

——电风扇与衣服发生联想时 如果表象是电风扇吹开了衣服就很一

般 但如果想象成电风扇穿了一件羽绒服 就非常奇特 这就更便于

记住这一对象。

培哥记忆术的固定编码有很多种 如按照自己身体各部分的上下

编号 按进门后能看到的东西编码 按自己的亲朋好友的姓名编号等

等。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掌握了这种方法 就可以避免记忆的枯燥单

调 使其妙趣横生了。当然 这种方法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它

需要我们去经常锻炼 并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联想奇特醒目非同一般。

21.迁移效应

在学习心理学中 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称为“迁移效应”。

它有三种效应方式

先行学习A促进了后继学习B的效应 称为正效应 先行学习A

干扰和阻碍了后继学习B的效应 称为负效应 先行学习A促进了

后继学习B无任何影响 称为零效应。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不注意有关迁移条件产生的条件 就会发

生不必要的迁移现象 如 日本司机在美国开车 常发生困难 甚至

出现车祸。这主要是因为在日本是“车左、人右” 而在美国却恰好相反。当然 如果运用好迁移效应就可能产生下面的效果。如 在棒

球队员中选拨出高尔夫球的集训队员 让会英语的人去突击学习法

语、德语、西班牙语一般都有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这一理论给学习的启示是

一是要注意发现概念、原理的相同、相通之处。

二是注重学习方法的总结 即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那些具有规

律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三是要广泛地积累各方面的学习经验。

四是要注意防止在学习过程中 尤其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

定势。

22.反馈效应

反馈原来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 是指把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中的

一部分能量送回输入电路中 以增强或减弱输入讯号的效应。心理学

借用这一概念 以说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 而这种对结果

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作用 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 从而提高学

习效率。这一心理现象称做“反馈效应”。

下面是一个著名的反馈效应的心理实验

心理学家罗西与亨利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 每天学习后就测

验。主试对第一组学习的结果每天都告诉学生 对第二组学生只是每

周告诉他们一次 而对第三组 则一次也不告诉。如此进行了8周教学。然后改变做法

第一组与第三组对调 第二组不变 也同样进行

了8周教学。结果除第二组稳步地前进 继续有常态的进度外 第一组与第三组的情况大为转变 即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 而第三组的成绩则突然上升。这说明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是即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大。

心理学家布朗的实验表明 反馈方式不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也不相同。一般来说 学生自己进行的主动反馈要优于教师的反馈。这给我们的启示在于

一是在学习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及时地进行自我反馈 避免毫无目的的学习和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

二是重视老师在作业或试卷上所作的评语 认真总结自己学习上存在的优缺点 从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三是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 取得高分时不骄傲 仍坚持继续努力 成绩不理想时不要丧失信心 决心迎头赶上。

23.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一词是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默顿提出的。他以此来概括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所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 而对那些还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

24.水桶效应

一个木制水桶的容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 所以在一个团队、群体中 劣者的危害极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水桶效应”。25.奋起效应

这是与破摔效应意义相反的一种积极效应 当一次大的挫折后 受挫人不仅不气馁 反而激发起改变现况、奋力向上的意志 从而迅

速成功的心理效应 即奋起效应。

26.糖果效应

我很欣赏萨勒通过实验得出的“糖果效应”这个概念。

萨勒对一群都是4 岁的孩子说 “桌上放2 块糖 如果你能坚

持20 分钟 等我买完东西回来 这两块糖就给你。但你若不能等这

么长时间 就只能得一块 现在就能得一块 ”这对4 岁的孩子来说

很难选择——孩子都想得2 块糖 但又不想为此熬20 分钟 而要

想马上吃到嘴 又只能吃一块。

实验结果 2 / 3 的孩子选择宁愿等20 分钟得2 块糖。当然

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 不少孩子只好 把眼睛闭起来傻等 以防

受糖的诱惑 或者用双臂抱头 不看糖或唱歌、跳舞。还有的孩子干

脆躺下睡觉——为了熬过20 分钟 1 / 3 的孩子选择现在就吃一块糖。实验者一走 1 秒钟内他们就把那块糖塞到嘴里了。

经12 年的追踪 凡熬过20 分钟的孩子 已是16 岁了 都有较强的自制能力 自我肯定 充满信心 处理问题的能力强 坚强

乐于接受挑战 而选择吃1 块糖的孩子 也已16 岁了 则表现为

犹豫不定、多疑、妒忌、神经质、好惹是非、任性 顶不住挫折 自

尊心易受伤害。

这种从小时候的自控、判断、自信的小实验中能预测出他长大后

个性的效应 就叫糖果效应。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说 萨勒也未指出实马的样本大小 有多少被

试孩子 他们的家教状况如何。

我认为4 岁的测试不会绝对性地决定他以后的人格 4 一16 岁

期间 12 年的环境与教育会起更大的作用。但萨勒提出的这个效应

还是颇有新意的。

27.齐加尼克效应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作过一次颇有意义的实验 他将自愿受

试者分为两组 让他们去完成20项工作。其间 齐加尼克对一组受

试者进行干预 使他们无法继续工作而未能完成任务 而对另一组则

让他们顺利完成全部工作。实验得到不同的结果。虽然所有受试者接

受任务时都显现一种紧张状态 但顺利完成任务者 紧张状态随之消

失 而未能完成任务者 紧张状态持续存在 他们的思绪总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扰 心理上的紧张压力难以消失。这种因工作压

力所致的心理上的紧张状态即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

28.霍布森选择效应

1631年 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 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

选 但附加一个条件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 加上这个

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

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指出 谁如果陷入“霍布森

选择效应”的困境 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道理

很简单 好与坏、优与劣 都是在对比选择中产生的 只有拟定出一

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对比选择、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如果一种判

断只需要说“是”或“非”的话 这能算判断吗 只有在许多可供对

比选择的反感中进行研究 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判断 才

算得上判断。因此 没有选择的余地就等于扼杀创造。

29.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就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态度 如小品“配角”中朱时茂说

陈佩斯 “就你那模样 一看就是个反面角色……”然后说自己 ”看

我穿上这身衣服 起码也是个地下工作者呀……”这就是从长相产生的定势效应。“疑人偷斧”也是这个道理 它是以逻辑推理的方式而

得出的定势效应。在人际交往中要避免定势效应 用发展的、辩证的

眼光去看人。而对于一个犯过错误或不被看重的人来说 要改变别人

的定势效应 就要对自己的成绩或好事做适当宣传 在别人的心目中

改变的、不好的定势效应 建立新的、好的定势效应。

30.得寸进尺效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得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让助手去访

问一些家庭主妇 请求被访问者答应将一个小招牌挂在窗户上 她们

答应了。过了半个月 实验者再次登门 要求将一个大招牌放在庭院

内 这个牌子不仅大 而且很不美观。同时 实验者也向以前没有放

过小招牌的家庭主妇提出同样的要求。结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

而后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 前者比后者高3倍。后来人们把这

种心理现象叫作“得寸进尺效应”。

31.破窗效应

在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果一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好或

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就给他贴上一个“差生”或“坏学生”的标签

那么人们就会带上有色眼镜看他 只要他犯了一点小错 就抓住不放

乱扣帽子 因为既然是破的东西 让他再破一些也无妨 所谓“墙倒众人推” 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32. 触摸的心理效应

心理学家弗尔德对早产儿进行过每天45分钟的抚摸实验。一般

认为 早产儿应该生活在一个隔离的 犹如子宫般的环境中 抚摸只

会给他们压力感 会有碍他们的生长。然而他对20个早产儿每天做

3次、每次15分钟舒缓而有力的抚摸。10天中 接受抚摸的婴儿比

没有得到抚摸的婴儿平均重47% 而且睡眠和灵敏性也都有很大改

善。到第8个月末 他们的体质和智力有明显提高。最值得注意的是

接受抚摸的婴儿离开保育箱的时间比其他婴儿平均提前了6天。弗尔

德说 “抚摸能有规律地刺激生长激素的分泌 进而促进消化吸收功

能。”

33.权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

们讲课时 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 说这位德语教师

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其事拿出了一

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 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 有些气味

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 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 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

这是因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所

谓“权威效应” 就是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 有威信 受人敬重

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 并相信其正确性 即“人微言轻、人

贵言重”。

34.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原是经济学上的概念 意思是一样的东西的价值同它满

足的需要成正比 这就是雪中送炭之所以比锦上添花更令人感动的原

因所在。

35.投射效应

是指在人际交往中 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

自己有相同的倾向 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谓“以小

人之心 度君子之腹” 反射的就是这种投射效应的一个侧面。

所谓超限效应是指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 从而引起心

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转变后进生不是一劳永逸的 后进生

的转化一般要经过醒悟、转变、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 而反复又

是转变中的中心环节 甚至会出现几次较大的反复。这是因为这些学生意志品质不够完善 自我约束能力还比较弱 面对后进生的反复

教师要特别谨慎 绝不能气馁和放弃教育 应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根

据学生的不同的心理特点 不断调整教育方案 使后进生渡过反复关

更快地进步起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防止"超限效应"的消极影响。因

为有的教师面对后进生的反复 会失去教育的信心 过分责备后进生

在批评学生之后 会觉得意犹未尽 重复批评后进生 接着还是批

评......这样一而再 再而三地重复同样的批评 使学生极不耐烦 讨

厌至极。教师不能动辄采取"翻老账"、"揭老底" 的做法 切忌再用

陈谷子烂芝麻翻个没完没了的方法 那样会加重差生的精神负担 使

他们丧失进步的信心 并容易造成师生感情上疏远。产生逆反心理

教师讲最多的道理 或要他们做这做那 往往会置之不理。从心理角

度上讲 第一次挨批评时 学生的厌烦心理并不太大 但是在第二次

往往使厌烦度倍增 如果再来第三次、第四次......那么批评的累加效

应就会更大 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 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

心理 甚至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

---------------------------------------------------------------最新资料推荐------------------------------------------------------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 有趣的心理学效应曾悠 2018-10-06 1/ 57

人类心灵深处,有许多沉睡的力量,唤醒这些人们从未梦想过的力量,巧妙运用,便能彻底改变一生!奥瑞特.梅伦

---------------------------------------------------------------最新资料推荐------------------------------------------------------ 心理效应? 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是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类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 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 3/ 57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 ? ? ? ? ? ? ? ? 1 霍桑效应 2 蝴蝶效应 3 木桶效应 4 鲶鱼效应 5 晕轮效应 6 首因效应 7 近因效应 8 刻板效应

---------------------------------------------------------------最新资料推荐------------------------------------------------------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 ? ? ? ? ? ? ? 9 马太效应 10 破窗效应 11 鸟笼效应 12 青蛙效应 13分散责任效应 14 刺猬效应 15 从众效应 5/ 57

著名心理学十大效应

著名心理学十大效应

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 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阿伦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较平静地加以承受。然而,继之不被褒奖反被贬低,挫折感会陡然增大,这就不大被一般人所接受了。递增的挫折感是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悦及心理反感的。 阿伦森效应的实验: 阿伦森效应的实验是将实验人分4组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阿伦森效应的启示:

心理学知识:10个心理学效应,让你的世界观被颠覆了!

心理学知识:10个心理学效应,让你的世 界观被颠覆了 人类的很多认识和动作都是无意识的,这是为什么呢?几大心理学效应告诉你,涨知识啦,我们不单单只学书本上的知识,也要学习生活中的常识,然后升华后将知识应用于生活,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最根本的目的! 1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 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3责任分散效应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巧用心理效应 提高教学效益

巧用心理效应提高教学效益 心理效应是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差异性。心理效应多属于偏见,具有消极作用,但只要恰当地利用之,也可以发挥出积极作用。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巧妙利用心理效应的积极因素,就能提高教学的效果。下面列举几个心理效应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抱砖引玉。 一、期望效应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雅各布森通过实验发现:教师对学生智力的期望,在某种情况下会对学生智力测验分数产生影响。这就是轰动已久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期望效应。教学中教师并不是对这些学生进行专门说教,而是借助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暗含期望的感情,巧妙地传给学生,使学生在老师的信任和期望中获得旺盛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树立自信心。 笔者在教学中主要以下面三种方式应用期望效应:一是注意选准期望点,即对不同的学生输送不同的期望信息。如,初三刚一开始学化学,其它学科差的学生,智商高、学习无目的学生,课堂纪律松散、随意性强的学生,班级中的优、中、差等学生,对他们均应设计和选准不同的期望点,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二是巧妙定期望值,期望值不可过高或过低。过高,学生觉得可望而不可及,反而失去信心;过低不易激起学生的热情,收效甚微。一般说,期望应定在“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高度。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尺度的期望值,形成师生共鸣的思想境界,达到预定的期望目标。三是立体地输送期望信息,即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采用不同方式,通过眼神、暗示、手势、微笑等把信息巧妙地传给学生,或通过公开表扬、个别谈话、他人传递等输送给学生。 期望心理是师生间爱的一种双向体验,它必须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要因人、就事、适时、恰当的巧用,不可滥用,刺激过频反而使人麻木。 二、首因效应 在记忆实践中,存在列在表中最前面的几个字比中间的字易于记住的倾向。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希的研究,第一印象的作用

20种教育心理学效应

几种常见的教育心理学效应 下面几种心理效应是我们进行班主任培训时总结整理的,全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还比较通俗.班主任感到很新鲜,对于指导工作,撰写论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什么是罗森塔尔效应?这一效应对班主任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美国的一所小学,对该校18个班的学生做了未来发展预测,然后将最优秀的学生名单通知校长和任课老师,并再三交代不要把名单外传。在老师看来,名单中的学生有优秀的,也有学习不尽如人意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对名单中的学生进行复试,发现名单上的学生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他们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罗森塔尔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权威,老师们对他的话都深信不疑,因此对他指出的那几个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像对待聪明孩子那样对待他们;而这几个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最终他们真的成为了优秀的学生。 在班主任工作中,要经常鼓励你的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你的期望和鼓励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要多给学生贴上一些积极的标签,发挥标签的暗示和引领作用,促进孩子向着我们期待的、积极的方向发展;要坚决禁止给孩子贴上诸如“大脑迟钝”、“不可救药”等消极的标签,防止负罗森塔尔效应的出现。

2、什么是异性效应?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发挥异性效应推动工作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异性效应是指异性同学之间相互吸引,相互促进的一种心理效应,其表现是两性共同参加的活动,较之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参加者一般会感到更愉快,干得也更起劲,更出色。异性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也是一种正常的、健康的、积极的心理效应。这种效应在青少年中表现尤为明显。“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异性效应的最通俗的说法。 异性效应的产生的原因是,当有异性参加活动时,异性间心理接近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因而会使人获得程度不同的愉悦感,并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男性和女性一起做事、处理问题都会显得比较顺利。 在学校生活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同学们为了使异性产生好感,总希望自己在异性面前表现好一点,希望给异性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当与异性在一起时,会更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而出现女孩的好打扮,男孩在女孩面前的“英雄行为”。在运动会的体育比赛中,来自异性的加油声会给人带来更大的鼓舞和力量。因此,异性交往和相处会使人变得更积极,更高尚。 在班主任工作中,要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男女同学更多的在集体活动中接触、认识、感应,促进异性同学之间正常情感的释放和建立;在组织各项活动是都要坚持男女搭配的原则,切不可担心出现异性交往问题而故意把男同学或女同学分成一组,那样的效果会适得其反。 3、什么是鲶鱼效应?班主任如何在班级管理中科学地运用鲶鱼效应原理推动工作?

最常用到35种心理效应汇总

1.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 学期下来 泥 不善于构图 学生 苟 花一下子被点燃了个道理 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 人的成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门坎效应 所谓门坎效应 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该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 出的。 https://www.360docs.net/doc/c13193644.html,c3.共生效应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 调 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 实上 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 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4.刻板效应 社会心理学认为 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 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并受到器重和青睐。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 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实践证明 会顿觉凉水浇身 生颓废情绪。 https://www.360docs.net/doc/c13193644.html,楀懡鍏堢敓璇寸殑鈥滃緢鍑 5.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有时又称为第一印象的作用 留下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具体说 触时 以后对该人或该事的评价。所以 的情报加以分析而言 都是片面的 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之为首因效应。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一 个人的好坏 凭第一印象些表面现象蒙蔽。 首因效应在招聘过程中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 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应聘者容易赢得主考官的好感 那些口若悬河、对答如流者往往给人留下好印象。因此在选拔人才时既要听其言、观其貌 6.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占据优势

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贯看法。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应的两 种效应。首因效应一般在较陌生的情况下产生影响 在较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影响。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观臆https://www.360docs.net/doc/c13193644.html,蝩v觴断 7.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忽视了其它的心理和行为品质。它有时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晕轮” 有时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晕轮” 晕轮效应就必须坚持客观 8.蝴蝶效应 1960年 问题时 演变 是 的结论。心理情绪也是如此 训了一顿 也很生气 狂吠 老人面前 小狗一吓 洛伦兹发现了微小差异导致的巨大反差https://www.360docs.net/doc/c13193644.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13193644.html,表达这个发现 小小漩涡与其他气流汇合 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 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中

巧用心理效应

巧用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从本质上说也是一个师生“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作为班级管理首要责任人的班主任,应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认真分析心理效应,根据学生心理变化、发展的规律进行班级管理。”市14中副校长、国家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李瑞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班主任可以巧妙运用几种心理效应,使班级管理更轻松。 晕轮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品质有了好的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一切都好;反之,若先发现了某个人的某些缺点后,就可能认为他什么都不好。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 学习不好就什么都不好吗?学习好就一切都好吗?李瑞全建议班主任和家长一定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把孩子“一棒打死”,要积极发现孩子的优点。 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大发威力,寒气逼人,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徐徐吹拂,春暖花开,于是行人就脱下了身上的大衣。 教师教育学生要讲究方法,你怒对学生,拍桌打椅甚至体罚,会使你的学生“将大衣裹得更紧”;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你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达到你的教育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超限效应 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作超级限效应。作家马克·吐温一次听牧师演讲,起初觉得牧师讲得很好,掏出所有的钱准备捐款,但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不仅未捐钱,反而从盘子里偷走了两元。 李瑞全建议班主任老师在对学生说教时要牢记“超级限效应”。 木桶效应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着名的“木桶理论”,指一个木桶用来装水时,它所盛水的容量不是由围成木桶最长的那块木板来决定,而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所以它又被称为“短板效应”。由此可见,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短板”的长度决定其整体发展程度。该现象通常被称为“木桶效应”。 班主任应认真研究“木桶效应”的启示,不要只关注拔尖的学生,后进的学生管理好了,班级才能和谐发展。 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是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课题。这位心理学家指出,一辆新轿车停在街边,如果有一块车玻璃被打碎,那么别的车玻璃很快也会被打碎。以致于很短时间之后,这辆新轿车的大多数玻璃都会被打碎。这种心理被命名为“破窗效应”。 班主任老师在面对学生第一次犯错误、班级第一次出现违纪现象时,“破窗效应”也许会给您带来启发。 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在1966年的一项研究中,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他对教师说,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教师听。事实上,这些名字都是从一个班级的学生中随机挑选的,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着不同。可是学期末再对这些学

心理学各种效应精选

1、认知地图效应“庖丁解牛”、“胸有成竹”和“老马识途” 认知地图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对行为的目标,取得目标的手段,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获得目标的结果的认知,就是期待或认知观念的获得.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学习的中介过程,即认知过程的研究,强调学习的认知性和目的性.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托尔曼用大白鼠做实验,建立起了符号学习理论,提出了“认知地图效应”原理,也成就了他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先驱地位。白鼠有三条可以从起点通往食物处的道路,而且它们的远近依次递增。通常,如果依次堵塞1、2通路时,老鼠则依次通过1、2、3途径取得食物。实验中,从原来堵塞第二条路处堵塞第一条路(途径一与途径二有一段共同途径),此时老鼠已经知道途径一和途径二同时不通,径直趋向途径三而避开途径二。托尔曼认为,白鼠跑通道时头脑中形成了通道的认知地图,白鼠是根据"认知地图"来行动,而不是根据盲目的习惯来寻到目的物的。 2、法厄同行为把不听劝告,不自量力的行为称为法厄同行为。 3投射作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见青山多抚媚,青山见我亦多情” 投射作用是弗洛伊德心理防御机制之一,指个体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承受但又是自己具有的冲动、动机、态度和行为转移到他人或周围事物上,认为他人或周围事物也有这样的动机和行为。心理投射测量法,是利用投射作用原理而设计出的对个性心理进行测量鉴定的一种比较客观、准确、有效的测量方法。 4、习得性无助行为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 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特征:自卑、焦虑 心理状态:低成就动机、低自我概念、消极定势、低自我效能感 学生产生的原因: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不恰当的评价方式、不正确的归因。总之,习得性无助的重要的矫治策略是元认知、问题解决、示范、自我谈话、自我控制、自我评价。 5、霍桑效应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同学和老师所接受和赞赏的,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赏,也才可能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充满自信! 一年之前入学的一批学生的测验结果由于某种失误被颠倒了,也就是说现在的优秀班其实是普通的孩子,而真正聪明的孩子却在普通班。但是这一年的课程成绩却如同往年一样,优秀班明显高于普通班,并未出现异常。原本普通的孩子被当作优等生关注,他们自己也就认为自己是优秀的,

常用心理效应集锦(35种)

常用心理效应集锦(35种) 1.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门坎效应 所谓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

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该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3.共生效应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4.刻板效应 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

巧用心理效应,进行有效提问

巧用心理效应,进行有效提问 发表时间:2014-02-21T10:31:11.700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11月总第137期供稿作者:王秀娟[导读] 提问方式多样化。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要注意提问方式的多样化,使课堂提问真正成为一门艺术。王秀娟山东省潍坊渤海实验学校261057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调节教学进程,缓解课堂气氛,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必须要对课堂提问进行精心设计。而在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巧用生活中常见的心理效应,将会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一、提问有“法”——利用鸡尾酒会效应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经历:在人声嘈杂的联欢会上,如果哪个角落突然传来你的名字,你马上就会警觉起来,有时候你还能听到某个熟人似乎也来到晚会了,你的耳朵似乎能过滤声音,总是能听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种现象被称为鸡尾酒会效应。这种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鸡尾酒会效应,在课堂提问中同样也非常重要,它提醒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方式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成为学生的注意中心,而不是成为学生交头接耳时的注意背景。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讲究提问方式,做到提问有“法”。 精心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上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处于分散阶段,要想成为学生注意的中心,就必须精心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学习即生活,对于思想品德课堂尤其如此。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生活中的兴趣所在,除了关注社会热点及重大事件外,还要从学生的身边取材,选取符合教学内容的材料来设置问题。 提问方式多样化。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要注意提问方式的多样化,使课堂提问真正成为一门艺术。首先,设置的问题类型应该多样化。其次,在选择学生进行回答时,也要注意使用不同的艺术。一般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选择学生进行回答:随机点名式、好差兼顾式、小组推选式、举手回答式及集体回答式。各种方式交错使用,不但能较好地达成教学效果,还能使课堂提问面向全体,使所有学生在教师提问后都能集中注意力,对问题进行深刻全面的思考。 二、提问有“度”——避免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指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现象。要想让课堂提问更加有效,一定要注意避免超限效应的出现。因此,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做到适时有度,对提问频率及提问时机进行适当把握。 提问频率的把握。整堂课一讲到底被认为是“填鸭式”教学,是不足取的。而频繁的提问却往往借着“讨论式”的幌子而被人们容忍。事实上,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往往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大回答问题的肓日性,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导致超限效应的发生,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同时,对问题频率的把握除了问题数量不能太多太滥以外,还要注意在提出一个问题后,根据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也能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更全面。 提问时机的把握。要避免超限效应的发生,除了要注意提问频率,对提问时机的把握也很重要,即教师的提问要选择最佳时机,在不同的时间提出适宜的问题,主动地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避免引起学生的反感心理。在把握提问时机时尤其要注意两点:不该反复重复的问题不要过多重复,这样即使时机把握得再好也会给学生留下哕嗦的嫌疑,招致学生的反感。把下课时间作为增大课堂容量的方法也是非常不可取的,如果占用下课时间拖堂进行提问,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导致超限效应的出现。 三、提问有“生成”——利用头脑风暴效应 运用头脑风暴效应进行课堂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在实施时一定要注意提问有“生成”,即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生成新的疑惑或问题,只有当学生能因为教师的问题而生成新的问题时,他们的思维才会变得更加活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当然,提问有“生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心预设,还要随机应变处理动态生成问题,妥善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两者的关系。 记得在讲述“关爱父母,学会孝敬”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对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去旅行,在乘坐高山缆车的时候,缆车运行到中途时,突然坠落,在接近死亡的一瞬间,父母用力将孩子高高地托起,孩子得救了,而他们却永远离开了深爱的孩子。并配上了歌手韩红根据这个真实的故事创作的一首歌《天亮了》。提问时我问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在这悲伤的歌声中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顿时,整个课堂显得格外安静,空气似乎凝结,大家都沉浸其中,形成了情感上的共鸣。大家都为这伟大的父爱、母爱而感动,而这正是我要的效果。突然,一个男生大声问道:“老师,这缆车的质量为什么这么差?经营者为什么这么不负责任?否则,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他的回答与质疑,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都开始“化悲愤为力量”,寻找悲剧发生的原因,谴责经营者的欺诈行业、唯利是图,然后又讨论到做人的原则问题。学生的讨论似乎偏离了我预设的轨道,但对于学生的回答,我没有过多的评价,只是适时地问了一句:“这些道理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刚开始还叽叽喳喳的,过一会竟然全都安静下来了,因为他们全都想到了平时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教育。虽然这一意外的“头脑风暴”占用了课堂不少时间,但经过适时引导后学生的思维不但又回到了主题,而且体会更加深刻。因而在后一环节“说说我的父母”,许多学生都回忆起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表示父母对子女的爱太伟大、太无私了,要好好地孝敬父母。整堂课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0个常用的教育心理学效应

20个常用教育心理学效应[1—10] 1、破窗理论 政治学家威尔逊与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得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得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得纵容去打烂更多得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得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得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在教育中有着很重要得借鉴意义、如果一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好或有些不良得行为习惯,就给她贴上一个“差生"或“坏学生"得标签,那么人们就会带上有色眼镜瞧她,只要她犯了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乱扣帽子,因为既然就是破得东西,让她再破一些也无妨,所谓“墙倒众人推”,说得也就是这个意思、 2、蝴蝶效应 什么就是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得美国科学促进会得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得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她得演讲与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得印象、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得想象力与迷人得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得科学内涵与内在得哲学魅力、 从科学得角度来瞧,“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得一个重要特征:系统得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得敏感依赖性。 经典动力学得传统观点认为:系统得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就是不敏感得,即初始条件得微小变化对未来状态所造成得差别也就是很微小得。可混沌理论向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得十分微小得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得差别、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得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得说明、这首民谣说: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就是否会丢失,本就是初始条件得十分微小得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就是一个帝国存与亡得根本差别。这就就是军事与政治领域中得所谓“蝴蝶效应”,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就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得恶果、一些瞧似极微小得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得分崩离析,一定要防微杜渐,否则,悔之晚矣。 “蝴蝶效应"启示录,古往今来知多少? 3、近因效应 最近、最后得印象,往往就是最强烈得,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得各种因素,这就就是近因效应、有这样一个例子:面试过程中,主考官告诉考生可以走了,可当考生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又叫住她,对她说,您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得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您对此怎么瞧?其实,考官做出这么一种设置,就是对毕业生得最后一考,想借此考察一下应聘者得心理素质与临场应变能力。如果这一道题回答得精彩,大可弥补此前面试中得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会由于这最后得关键性试题而使应聘者前功尽弃、 4、青蛙效应 从前有一则水煮青蛙得寓言:如果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便会纵身而出;如果把一只青蛙放进温水中,它会感到舒舒服服得。然后您再慢慢升温,即使升至摄氏80°,青蛙也仍然会若无其事地待在那水里。随着温度得继续上升至90°~100°时,青蛙就会变得越来越虚弱,在此情况下,青蛙已经失去自我脱险得能力了,直至把它煮熟为止。在第二种状况下,青蛙为

著名心理学十大效应

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 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阿伦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较平静地加以承受。然而,继之不被褒奖反被贬低,挫折感会陡然增大,这就不大被一般人所接受了。递增的挫折感是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悦及心理反感的。 阿伦森效应的实验: 阿伦森效应的实验是将实验人分4组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阿伦森效应的启示:

心理学中的十大效应

心理学中的十大效应 专题简介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同任何事一样,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因此,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蝴蝶效应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又称“蝴蝶效应”,亚洲蝴蝶拍拍翅膀,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 蝴蝶效应说的就是“一件事”对结果的影响,就象只改动了一点数据计算的结果都会相差十万八千里。 详细阅读 ?什么是"蝴蝶效应"? ?为什么会有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与环境污染有什么关系呢? ?请问“蝴蝶效应”中的蝴蝶到底在哪扇的翅膀? 木桶效应 一只木桶,里面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是什么?还有哪些效应? ?何谓木桶效应? ?在实际的生活中,短木桶效应和扬长避短

到底哪个更具有优势一些? 羊群效应 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详细阅读 ?什么叫羊群效应? ?什么是扎堆效应谁能告诉我谢谢 鲶鱼效应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原因就是他的鱼槽里有一只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详细阅读 ?什么叫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与培哥效应的联系 ?鲶鱼的生活习性?“鲶鱼效应”说法的由来? 晕轮效应 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详细阅读 ?什么是“晕轮效应” ?恋爱中出现严重晕轮效应的名家还有哪些? 第一印象效应

常用的心理学现象解释

1、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2、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3、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4、鲇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 - 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5、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6、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个常见心理学效应

1、“破窗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家詹巴斗进行一项试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给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2、“狄德罗效应”,(也称为“配套效应”)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寻找感觉,总觉得家具颜色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仍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于是就把这种感觉写成了一篇文章《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两百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作为“狄德罗效应”,也称为“配套效应”。 3、蝴蝶效应 什么是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4、“鲶鱼效应”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但是当渔民将捕捞的沙丁鱼运回渔港时,发现大多数的沙丁鱼已经死了,死鱼卖不上价,怎么办呢?聪明的渔民想出了—个办法,那就是将沙丁鱼的天敌——鲶鱼与沙丁鱼放在一起。每当渔民出海捕鱼时,总先准备几条活跃的鲶鱼,一旦把捕获的沙丁鱼放入水槽后,便把鲶鱼也放入水槽,鲶鱼因其活力而四处游动,偶尔追杀沙丁鱼,沙丁鱼呢,则因发现异己分子而自然紧张,四处逃

巧用心理效应让批评事半功倍

巧用心理效应让批评事半功倍-校长管理论文 巧用心理效应让批评事半功倍 ■杨新春 批评是把双刃剑。用得恰当,可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批评是一剂良药,成为学生改正错误的契机,使批评收到良好的效果;用得不好就会像一柄利刃刺伤学生的心灵、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能会使学生破罐子破摔,并容易造成师生的对立。实践证明,教师批评学生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批评的方法,还往往受到一些心理效应的制约,如果教师能了解和把握这些心理效应,巧借积极的心理效应,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恰当地运用批评,就能让批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椰壳效应,让批评变得甘甜 一位朋友的儿子不愿意吃饭,于是他把一个椰壳锯开,用它盛饭,结果儿子吃得津津有味。椰壳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把批评包装一下,给它裹上一层糖衣,让批评变得甘甜,教育效果会更好。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年任育才小学校长时,一天,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等候。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王友已等在门口。陶先生立即掏出了一块糖给他:“这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了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了手,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王友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每个人都难免犯错误,简单粗暴的批评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要像陶行知先生这样送给学生精神的糖果,让甜甜的批评诱导学生,将学生“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因素、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情合理的因素,给学生以自我反省的契机、自我修正的时间,从而体现出教育所特有的人文教化功能。 二、南风效应,让批评变得温暖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寒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之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出处。“南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批评学生时,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我们应该让批评像南风一样送给学生温暖。 某小学一年级一名新生不适应学校生活,经常赖在家里不去上学,父母十分头痛,为此老师登门家访。学生对老师说:“我不愿意上学。”老师微笑着说:“你不去上学,我会想你的啊!”学生高兴极了,从此每天都早早地来到学校,她对同学们说:“老师可喜欢我啦,我不来上学老师会想我的!” 巧借南风效应,让温暖的批评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孩子幼稚的心灵,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关爱的温暖,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会使教育教学变得自然流畅,学生自然会因爱上自己的老师而接受老师的教育。 三、放大效应,让批评变成欣赏 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对待学生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骨头里挑肉,哪怕找到一丁点肉丝,也要看成是一块好“排骨”,给予表扬,鼓励。在批评学生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