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球虫和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雁球虫和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雁球虫和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三种扛球虫药治疗兔球虫病的效果比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14394350.html, 三种扛球虫药治疗兔球虫病的效果比较 作者:杨殿茭 来源:《农业与技术》2015年第24期 摘要:3种扛球虫药治疗兔球虫病的效果比较。本文选取45只阳性兔子,将其随机进行分组,分为3组,每组15只,然后对其3组兔子分别采用3种不同的扛球虫药实施治疗过程中,对其疗效进行对比评价。第1组兔子使用抗球虫药治疗兔球虫病后,发现该组兔子的平均日增重量和粪便中含有的卵囊个数分别是(18.09±3.15)g和(85.40±10.13)n/g,分别和第2组、第3组兔子使用抗球虫药治疗兔球虫病后的疗效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三种;扛球虫药;兔球虫病;效果 中图分类号:S8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232153 兔球虫病是临床中危害性较大的一种寄生虫疾病之一[1],主要是因为球虫寄生在兔子肠 道内,从而引发的一种疾病,其中中斯氏艾美耳球虫是当前致病率非常高的一种球虫类型,因此在具体开展防治工作过程中,一定要采取针对性研究和探索,不断寻找适合的光谱抗球虫药物,从而提升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45只阳性兔子,将其随机进行分组,分为3组,每组15只,本次研究选取的45只兔子已经发生了球虫感染,但是没有表现出任何不良反应症状,本次选取的兔子质量在2.0~2.5kg之间。 1.2 治疗方式 第1组兔子在用药治疗过程中,将球佳按照1.0mg/kg的用量混合在饲料中进行正常喂 养,第2组兔子在用药治疗过程中,将克球粉按照300.0mg/kg的用量混合在饲料中进行正常 喂养,第3组兔子在用药治疗过程中,将氯苯胍按照300.0mg/kg的用量混合在饲料中进行正 常喂养,各组兔子之间实施隔离喂养,每天给予同等成分和同等用量的饲料,饮水量自由,持续用药治疗1个月[2]。 1.3 药物疗效判断 饲料喂养后,每天定期对兔子的食欲、精神状况、粪便情况等各项指标结果加以准确观察和记录[3],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如果兔子死亡,则需要对死亡兔子进行解剖处理,对其病变 情况以及病理结构进行探讨和研究,等到试验结束后,将剖杀的兔子病变情况加以准确观察,

仔兔球虫病的预防与诊治

仔兔球虫病的预防与诊治 张伟(畜牧站) 仔兔球虫病由是家兔常见且危害严重的内寄生虫病,是养兔业的头号敌人。带球虫的卵囊随粪便排出后,在适当的温度(一般在30-32℃)和湿度(80-90%)条件下,经1-2日发育成感染性卵囊。仔兔食用了这种被卵囊污染的饲料、饮水后,球虫在肠道上皮细胞内反复地繁殖,使上皮细胞和附近组织及血管受到严重破坏,引起胆管发炎和上皮细胞的崩解。大量崩解的上皮细胞的蛋白质发生腐败,形成大量有毒的分解产物,此外球虫本身亦分泌一些特殊毒素,这些有毒物质被损伤的粘膜吸收,加上肝脏的解毒机能下降从而引起全身性中毒。 1流行特点 断奶至3月龄的幼兔最易感,死亡率高达80%左右。成年兔因抵抗力强,即使带虫也能耐过。球虫病耐过者或治愈者,可成为长期带虫者和病原的传播源。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母兔乳头沾有卵囊,饲料和饮水被病兔粪便污染,都可传播球虫病。也可通过兔笼、用具及苍蝇、老鼠传播。本病易流行于温暖潮湿多雨季节,一般在7-8月份。若兔舍保持在10℃以上,则随时均可发生,一般呈地方性流行。 2临床症状 该兔场患病仔兔初期表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被毛蓬

乱,两眼无神,眼、鼻分泌物增多,眼结膜苍白,腹泻,排尿次数增多,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随患病时间延长,病情逐渐加重,表现为食欲废绝、卧地不起。球虫病潜伏期一般为2-3天或更长一些。根据球虫寄生部位不同,可分为3种类型。①肝型:以腹围增大、下垂、肝肿大,触诊有痛感,可视粘膜轻度黄染为特征。②肠型:多呈急性经过。主要侵害30-60日龄的幼兔。肠球虫有顽固性下痢,甚至拉血痢,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重症者出现神经症状,病兔突然倒下,颈背及两后肢肌肉痉挛,头向后仰,两后肢伸直划动,发出惨叫,迅速死亡。③混合型:两型症状兼有。成年兔多呈隐性肠球虫病,临床症状不明显,仅出现消瘦、贫血,成为隐性传染源。耐过幼兔生长停滞、消瘦,所以做好预防尤为重要,否则一旦发病会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程度的损失。 3 治疗 用甲基三嗪酮(商品名为百球清),浓度0.0025%饮水治疗,连喂2日,间隔5日,再喂2日。同时用氯苯胍0.03%混饲,用药1周。一周后,改用扑球(主要成分是氯嗪苯乙氰)0.0001%浓度(预防量)添加在饲料中或饮水中继续用药一周。 4 预防 患病仔兔治愈后,生长受到很大程度影响,个别兔只甚至会生长停滞,所以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预防,避免此病发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及其防治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及其防治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a)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又称为鸭传染性浆膜炎、新鸭病、鸭败血症、鸭疫综合症、鸭疫巴氏杆菌病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防治方法吧!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一般防治 1、要加强饲养管理工作,改善饲养条件,并喂以优质全价的饲料,保证能满足其生长需要量,以增强雏鸭的体质。 2、要适当调整鸭群的饲养密度,注意控制鸭棚内的温度、湿度,尤其是在春天多雨、夏天炎热和冬天寒冷的季节,做好雏鸭的保暖、防湿和通风工作,尽量减少受寒、淋雨、驱赶、日晒及其它不良因素的影响。 3、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不同批次、不同天龄的鸭不能混养在一起。鸭群出栏后,对各种用具、场地、棚舍、水池等要全部进行消毒。 4、要做好场地卫生工作,坚持消毒和防疫制度。定期对饮水器、料槽清洁消毒,并做好其它疾病如鸭瘟、鸭病毒性肝炎、番鸭三周病、番鸭“花肝”病、禽流感等疫苗的接种和防治,减少其他疾病的发生。通过采取以上这些措施,可有效降低此病的感染和发生。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药物防治 1、在发生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时,采取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磺胺5-甲氧嘧啶、头孢类药物、喹诺酮类等药物都有比较好的效果。氯霉素现已在禽场被禁用,可用氟本尼考(氟甲砜霉素)拌料,5%的氟苯尼考按0.2%的比例拌料,连用5天,个别重症者可按25毫克/千克体重肌肉注射,连用2天,能取得显著疗效。 2、可用先锋15~25毫克/千克体重肌肉注射,或用庆大霉素8~1万单位肌肉注射,结合大群用药拌料,连续3~5天。或环丙沙星或恩诺沙星等25~50ppm溶水自由饮用,同时添加多种维生素,都可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 3、由于细菌对抗菌药能产生耐药性,在生产场常会出现某一药物刚开始用时,效果显著,但用过一时间后,效果却不明显或无。有条件的话,可对病死鸭进行病原分离,对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筛选高敏药物交叉使用,同时结合本场的用药史来用药。 4、采取中西药结合的办法来防治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也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如在注射先锋的同时,用黄莲、青木香、白头翁、薄公英、鱼腥草等煎服,拌料或灌服,连用3~5天,也可用庆大霉素连续注射3天,鱼腥草、黄柏、苦参、丹参、茵陈等煎服,连用3天,或用广东省家禽所研制的中草药制剂“抗囊疫”,直接稀释后,自由饮用3-5天,同时添加多种维生素,效果明显。

球虫病

球虫病 鸡球虫病是由一种或几种鸡球虫寄生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内,引起的一种急性流行性原虫病。本病是养鸡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流行广泛,哪里养鸡哪里就有球虫病,是养鸡中危害最严重的疫病之一,必须认真严肃对待。尤其我们南方各地的养鸡场和专业户。 流行特点 1、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其气温高、湿度大的梅雨季节发病与流行特别严重。各种年龄的鸡都有易感性,但主要发生在3月龄以内的幼鸡,15-50日龄段最易感染,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11日龄以内的幼雏很少发生球虫病,这可能与母源抗体的被动免疫有关;3月龄以上成鸡多为带虫者,一般不发生球虫病,这是带虫免疫的防护。肉鸡比蛋鸡易感。 2、病鸡、病愈鸡(可在肠道粘膜内保留活卵囊235天)和健康带虫鸡是传染源,通过粪便排出球虫卵囊污染土壤、饲料和饮水等在适宜温度(22-32℃)和潮湿的环境中,卵囊发育成孢子化卵囊经消化道传染易感鸡雏。卵囊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很强,可生存数天至数月,甚至1年以上。野鸟、家畜、苍蝇(在其肠道中可保持24小时活力)、甲虫、蟑螂以及人的手、脚和用具等都可机械性传播本病。 3、天气暖和、潮湿多雨、育雏舍拥挤、料中维生素A、K不足或缺乏以及配合不当等环境条件和饲养管理不善,都是球虫病的诱因。其他如雏鸡白痢、马立克氏病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等可以增加球虫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主要症状 急性型多见于幼鸡,由致病力强的柔嫩和毒害艾美球虫所致。病鸡全身衰弱、萎顿,拥挤一起,翅下垂,羽毛松乱,眼紧闭,减食或废食,渴欲增加,嗉囊中积食或充满液体。腹泻,便血,泄殖腔周围羽毛为稀粪或血粘污。冠、髯和可见粘膜苍白、贫血。运动迟钝、呆立,后期痉挛、昏迷,大多在发病后6-10天死亡,病死率50%以上,甚至100%,耐过不死的,其后生长缓慢,生长性能大受影响。 慢性型多见于日龄较大的小鸡和青年鸡,有中等致病力的巨型和堆形艾美球虫感染所引发,症状不明显,病程长达数周或数月,病鸡食欲逐渐减退,进行性消瘦,间歇性下痢,粪中一般不见血,冠、髯苍白、贫血。足和翅轻瘫,不能站立,严重的最后衰竭死亡,大多数耐过,不仅成为重要的传染源,而且造成鸡群均匀度差,生产性能不好(如生长缓慢、产蛋量减少等)。 亚临诊型多见于成年鸡和大龄肉鸡,虽无症状,但有如上的生产性能差,且是球虫病的传染来源,在流行病学和生产上有其一定的重要性。 剖检病变 剖检急性病死鸡,可见冠、髯、可视粘膜苍白、贫血,肛周羽毛粘污粪血,病程较长的尸体消瘦。病变集中在肠道,其他脏器无明显变化。 病变的主要集中在盲肠和前、中断小肠,肠粘膜肿胀出血,肠壁肥厚,肠管增粗2-3倍,肠浆膜上芯出散布星点样出血斑点,肠管内多为凝固的血块,坏死脱落物及少量渗出物和未消化完全的饲料 剖检慢性病死鸡,病变主要集中在小肠前段和十二指肠。肠管肿大,肠壁发炎,增厚,有的可在肠浆膜见到灰白色小斑点(裂体繁殖处),肠粘膜炎症、肿胀、粗糙,上盖一层粘性渗出物,有的也可见到小白斑点,有的有出血区,肠内容物中混有小血块。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特征性症状和剖检病变在急性球虫病可以作出初诊。在慢性和亚临症诊病最好采病料(肠道病变段)送有关实验室做粪便或肠粘膜刮取物涂片,镜检出球虫卵囊诊。 防治方法

如何防治鸭球虫病

如何防治鸭球虫病 寄生于鸭的球虫包括艾美耳属、泰泽属、温扬属和等孢属的多种球虫,鸭感染后临床表现为腹泻、血痢和贫血等,对养鸭业危害很大。各种年龄段的鸭均可感染,但以2~5周龄的雏鸭多发,死亡率较高,耐过鸭则生长发育受阻,增重缓慢。笔者现从该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发病原因 没有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鸭舍、饮水器和饲槽等器具消毒不严格;粪便没采取堆积发酵或焚烧的方式处理,致使球虫卵囊大量存在;在该病易发季节,没有采取药物预防措施,或者虽进行了药物预防,但用药单一,易产生耐药性;鸭舍内温湿度不适宜,饲养密度不合理,通风不良;饲料单一,营养不均衡等。 二、临床症状 鸭感染球虫病后,表现精神沉郁,缩脖,食欲减退,口渴喜饮,腹泻,便血;粪便早期呈绿色或褐色水样,接着变为黏液状,后期呈暗红色胶冻样;死亡率可达20%~40%,严重的可达70%;慢性型多见于成年鸭,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常常成为球虫的携带者和传染源。

三、病理变化 病死鸭尸体消瘦、贫血。病变主要集中在小肠,小肠黏膜有密集的针尖大出血点,有的小肠黏膜覆盖一层糠样或奶酪样黏液,或者是红色胶冻样黏液,肠内容物多为鲜红色或淡红色黏液,不形成肠芯;个别严重者直肠黏膜弥漫性充血;个别的肝、肾淤血,其他器官病变不明显。 四、诊断方法 通过临床症状如排血样粪便、生长迟缓和贫血严重等,以及病理变化的特点、流行病学要点,可对该病做出初步诊断。在检查病原时,对死亡的雏鸭可进行病理剖检和小肠黏膜涂片,可发现不同发育阶段的虫体。对耐过患鸭或慢性病例可用饱和硫酸镁溶液(浓度为60%)做粪便漂浮检查球虫卵囊,具体操作方法:无菌采取患鸭的新鲜粪便20~30克,加100~200毫升清水,调匀,金属筛过滤,取滤液离心(3000转/分钟)10分钟。离心后,倒去上清液,再向沉渣中加入60%硫酸镁溶液20~25毫升,再离心5分钟,然后用直径约1厘米的铁丝圈蘸取离心管表面的浮液,将铁丝圈的液膜抖落在载玻片上,置于高倍显微镜下镜检,如发现大量的卵圆形或椭圆形,呈浅绿色或浅蓝绿色的卵囊,即可确诊为鸭球虫病。 五、预防措施 1. 加强饲养管理

鸭常见疾病诊断

肉鸭常见的病毒病有:鸭病毒性肝炎、鸭瘟; 常见的细菌病有: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巴氏杆菌病;支原体病; 寄生虫病多见于球虫病。 1.鸭病毒性肝炎:由鸭肝炎病毒引起,多见于3周以下的雏鸭发病。 ①表现:突然发病,无任何症状死亡,几小时后波及全群,精神委靡、缩头、垂 翅、闭眼;运动失调,倒地旋转,角弓反张;少数病鸭腹泻,排黄白色或灰绿色 稀便,病重者爪呈紫红色。 ②剖检:肝脏肿大,质地柔软,呈淡红色或外观呈班驳样;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 斑;脾肿大,呈班驳样;肾肿,充血;胆囊扩张,胰腺肿大。 ③治疗:早期用抗病毒药+广谱抗菌药+电解多维治疗有效,中后期治疗效果较差; 病鸭用高免血清治疗效果显著,发病早期每只雏鸭肌肉或皮下注射康复血清或高 免血清0.5毫升能够防止感染发病和降低死亡率。 2.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大头瘟,由鸭瘟病毒引起,多见于15—20天以后的 肉鸭发病。 ①表现:病鸭高热不退,食欲降低,渴欲增加,两肢发软,常卧地不起;病鸭眼,流泪, 有脓性分泌物,眼睑水肿,流鼻涕,头颈肿大;腹泻,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粪便, 翻开泄殖腔可见黏膜上充血、水肿、有出血点,严重时覆盖一层假膜。 ②剖检:皮肤皮下充血出血;全身浆膜黏膜和内脏器官有出血斑,腺胃黏膜出血,淋巴组织 坏死,消化道黏膜有坏死斑点、出血、溃疡或形成假膜;肝脏上有白色点状坏死 和出血斑,胆囊肿大,气管黏膜出血。

③治疗:早期用抗病毒药+广谱抗菌药+电解多维治疗有效,中后期治疗效果较差;高免血 清早期治疗,每只鸭肌肉注射0.5—1.0ml有一定疗效;聚肌胞〔一种内源性干 扰素〕进行早期治疗,每只鸭肌肉注射1.0ml,3天1次,连用2—3次。 3.传染性浆膜炎: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2周以后易发病。 ①表现:急性病例突然死亡,病鸭表现精神沉郁、厌食、呆立、咳嗽、眼鼻分 泌物增多;死前神经症状明显,头颈震颤、摇头或点头,呈角弓反张,也有 的鸭死前阵发性痉挛。 ②剖检:主要特征浆膜出现广泛性的多少不等的纤维素性渗出,心包膜、肝被 膜、气囊及脑膜常见。 ③治疗:用氟苯尼考、丁胺卡那、先锋霉素、氧氟沙星、林可霉素等治疗有效。 4.巴氏杆菌病:又称禽出败、禽霍乱,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多发于中后期。 ①表现:精神呆顿、食欲废绝、口渴增加;口鼻中流出黏液,呼吸困难,口张 开、频频摇头,又称“摇头瘟”,病鸭剧烈腹泻,排除绿色或白色稀粪, 有时混有血液;瘫痪死亡。 ②剖检:卡他性出血性肠炎,气囊和肠管表面有一种黄色的干酪样渗出物沉积, 肝脏肿大,色泽变淡,质地稍硬,表面散布着许多灰白色针头大的坏死点。 ③治疗:用喹诺酮类(氟哌酸、环丙杀星等),磺胺类药物,链霉素、土霉素、 庆大霉素、氟苯尼考等治疗有效。 5.大肠杆菌病:由大肠杆菌引起,多见于卫生条件差的鸭群,10日龄以后多发。 ①表现:患鸭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不振,呼吸困难,咳嗽,黄绿色水样腹泻, 死前有神经症状,体重迅速减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