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的机械发展史

合集下载

机器人进化史

机器人进化史

机器人进化史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机器人作为人类最有前途的劳动力和智力的代表,正在逐步地进化与完善。

机器人进化史,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最早的机械人到如今的智能机器人,这一进化历程不仅见证了科技的突破和进步,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一、机器人的诞生及发展早在古代,人类就有了制造机器人的梦想。

公元前400年,古希腊人就创造出了“木马”这种机械人。

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器人逐渐成为现实。

19世纪末,美国工程师尼古拉·特斯拉制造出了史上第一个遥控机器人,但由于技术水平限制,机器人的功能和应用仅限于一些简单粗暴的操作和制造过程。

二、智能机器人的诞生随着计算机的诞生和应用,机器人逐渐获得了智能化。

1961年,美国人麦卡锡创立了“人工智能”这个领域。

20世纪70年代,最早的“已知环境”机器人M.A.R.W.E.N问世。

它能从环境中感知并执行简单的任务,是智能机器人的鼻祖。

21世纪初,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机器人逐渐从医疗和教育领域走向到了军事、安全、交通等领域。

三、机器人的设计与材料随着机器人应用的不断扩大,机器人材料和设计也越发复杂和精密。

目前,机器人所采用的材料有金属、塑料、硅胶、碳纤维等,这些材料使得机器人更加灵活、更具耐用性。

同时,机器人设计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目前,机器人的设计涉及很多领域,包括机械、电子、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

随着这些领域的不断发展,机器人的设计和应用也会更加完善和广泛。

四、机器人的应用机器人的应用已经逐渐覆盖了人类的各个领域。

特别是在一些费力、精细度要求高、危险度大和时间紧迫的任务中,机器人的应用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

在医疗领域,目前已经出现了多种机器人,例如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陪伴机器人等。

在军事领域,机器人已经逐渐替代了人类,在情报侦查、空中打击、高空侦查等领域,机器人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交通领域,智能驾驶和无人驾驶技术正在逐渐成熟。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的几个重要事件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的几个重要事件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的几个重要事件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中有几个重要事件:
1. 1954年:美国物理学家乔治·德文波特(George Devol)发明了第一个数字控制(NC)的机械臂,被称为“操纵手”。

2. 1961年:美国工程师约瑟夫·英格尔(Joseph Engelberger)与乔治·德文波特(George Devol)合作,推出了第一台商业化工业机器人,命名为“Unimate”,主要用于汽车制造。

3. 1973年:在日本,日本机械工业公司(Japanese National Robotic Association)发布了首个工业机器人标准化制度。

4. 1980年代:工业机器人开始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行业,成为生产线上的重要设备。

5. 19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进步,工业机器人的功能和灵活性得到了大幅提升。

机器人开始应用于更多领域,如电子制造、物流、医疗等。

6. 2000年代: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发展和机构设计的创新使得工业机器人更加智能化和精确化。

机器人开始具备更高的自主性和自适应性。

7. 2010年代至今:机器人技术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应用使得工业机器人能够更好地理解环
境和与人类进行交互。

机器人在制造、服务、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人类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变革。

世界机械发展简史

世界机械发展简史

世界机械发展简史一、机械的起源机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埃及,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简单的机械设备,如简单的滑轮和杠杆等。

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发明了复杂的机械装置,如水力抽水机和阿基米德螺旋。

这些发明为后来机械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开始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机械发明。

其中最重要的是时钟和印刷术。

时钟是在13世纪由意大利人发明的,在此之前,人们只能通过太阳和星辰来计算时间。

印刷术则是由德国人古登堡于15世纪发明的,它使得书籍大量生产成为可能。

三、工业革命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机械发明,如蒸汽机、自动织布机和针织机等。

这些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四、现代机械20世纪以来,机械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新技术和新装置。

其中最重要的是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控制技术。

这些技术使得机械设备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五、未来机械发展趋势未来机械发展的趋势是智能化、自动化和数字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将具备更高的智能水平和更强的自主决策能力。

同时,数字化技术也将使得机器之间可以实现更加紧密的连接和协作。

六、结语总体而言,机械技术在人类历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从简单的滑轮杠杆到复杂的数字控制系统,机械不断地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创新性的机械设备出现,并为我们带来更多便利和惊喜。

自动化发展史从工业革命到智能时代

自动化发展史从工业革命到智能时代

自动化发展史从工业革命到智能时代自工业革命以来,自动化技术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演进,经历了从机械化到电气化,再到现代智能化的进程。

这一发展史的每一个阶段都对生产力和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工业革命开始,详细探讨自动化发展的历程,并展望其在智能时代的未来。

一、机械化时代工业革命的爆发使机器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劳动,进一步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在机械化时代,水力、蒸汽和机械能驱动的机器改变了生产方式,实现了生产过程的部分自动化。

例如,通过使用蒸汽机和纺织机,将纺织过程从手工操作转变为自动化的生产线。

这为后来的自动化技术奠定了基础。

二、电气化时代电气化时代是自动化技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随着电力的广泛应用,各种电动机、传感器和控制器的发明与应用,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以离散控制为主要特征的自动化技术开始出现,例如流水线生产和自动化仪表控制系统的应用。

电气化时代的自动化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数字化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自动化技术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通过数字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和软件技术的应用,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升。

在数字化时代,自动化系统具备了更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能够更准确、更高效地监控和控制生产过程。

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优化也更加灵活和可靠。

四、智能化时代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技术进入了智能化时代。

智能化的自动化系统能够根据实时数据和算法自主学习和适应,具备更高级的决策和判断能力,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例如,自主驾驶汽车、智能家居和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发展,都是智能时代自动化技术不断进步的结果。

总结起来,自动化发展从工业革命到智能时代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推动了生产方式的革新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智能时代,自动化技术将继续创新和发展,为人类创造更多的便利和价值。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融合,我们可以预见自动化技术在智能时代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给人类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自动化发展史

自动化发展史

自动化发展史自动化是指利用机械、电子、计算机等技术手段,使工作或者过程在无需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进行的过程。

自动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早的机械自动化到现代的智能自动化,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动化发展史的各个阶段及其特点。

1. 机械自动化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初)机械自动化阶段是自动化发展的起点。

这一阶段的代表性成果是工业革命中的自动化机械。

早期的自动化机械主要采用机械传动和控制装置,实现了简单的自动化操作。

例如,水力纺纱机和蒸汽机的发明,使得纺织业和创造业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2. 电气自动化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气自动化阶段是自动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阶段的代表性成果是电气控制系统的应用。

随着电力技术的发展,电气控制系统逐渐取代了机械传动和控制装置,实现了更精确、更可靠的自动化操作。

例如,自动化电梯、自动化生产线等应用广泛浮现。

3. 电子自动化阶段(20世纪30年代-70年代)电子自动化阶段是自动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阶段的代表性成果是电子技术在自动化领域的应用。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元器件的浮现使得自动化系统的控制更加精确、灵便。

例如,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浮现使得自动化生产线的控制更加智能化,自动化仪表的应用使得工业过程的监测更加准确。

4. 计算机自动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计算机自动化阶段是自动化发展的最新阶段。

这一阶段的代表性成果是计算机技术在自动化领域的广泛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自动化系统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例如,工业控制系统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使得工厂的生产过程实现了高度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5. 智能自动化阶段(21世纪至今)智能自动化阶段是自动化发展的最新趋势。

这一阶段的代表性成果是人工智能在自动化领域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例如,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使得自动化系统能够自主学习和优化,实现更高效、更智能的自动化操作。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的几个重要事件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的几个重要事件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的几个重要事件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以下是几个重要事件:1. 1954年,美国首个工业机器人诞生1954年,美国泰科公司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机器人。

这个机器人被命名为“UNIMATE”,它是一种大型、电力驱动的机械手臂。

UNIMATE的诞生标志着工业机器人的开始,它在汽车制造业中被广泛应用。

2. 1969年,日本推出工业机器人1969年,日本发明家佐贺丰广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全部采用电子技术控制的工业机器人。

这个机器人被称为“SERA”。

SERA的推出引领了日本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为日本成为世界领先的机器人制造国奠定了基础。

3. 1980年代,工业机器人开始商业化生产20世纪80年代,工业机器人开始进入商业化生产阶段。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仅用于汽车制造业,还被应用于电子、机械、化工等各个行业。

同时,工业机器人的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不再局限于简单的重复动作,而是可以进行更加复杂的任务。

4. 1990年代,工业机器人实现智能化20世纪90年代,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逐渐提高。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使得机器人能够感知周围环境,从而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工作场景。

此外,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也使得机器人具备了学习和决策的能力,使得工业机器人能够更加灵活地适应各种任务需求。

5. 21世纪,工业机器人实现协作与柔性制造进入21世纪,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是实现协作与柔性制造。

传统的工业机器人通常是单独工作的,而现代工业机器人则可以与人类工人共同工作,实现协作生产。

另外,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工业机器人也在不断发展柔性制造技术,使得机器人能够快速调整生产线,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见证了人类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制造的革新。

从最初的简单机械手臂到智能化的协作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不断演变和改进,为工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和便利。

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工业机器人将在未来发展出更多的创新应用,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机器人发展史ppt

机器人发展史ppt
• 据说文艺复兴时期,既是杰出画家、又是科学家的达.芬奇,曾设计出了一款机器人。 • 近百年来发展起来的机器人,大致经历了三个成长阶段,也即三个时代。第一代为简单个体
机器人,第二代为群体劳动机器人,第三代为类似人类的智能机器人,它的未来发展方向是 有知觉、有思维、能与人对话。
第一代机器人属于示教再现型,第二代则具备了感觉能力, 第三代机器人是智能机器人,它不仅具有感觉能力, 而且 还具有独立判断和行动的能力。 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制造的工业机器人是第一代机器人,属 于示教再现型,即人手把着机械手,把应当完成的任务做 一遍,或者人用“示教控制盒”发出指令,让机器人的机 械手臂运动,一步步完成它应当完成的各个动作。 20世纪70年代,第二代机器人开始有了较大发展,第二代 机器人则对外界环境实用阶段,并开始普及。 第三代机器人是智能机器人,它不仅具有感觉能力,而且 还具有独立判断和行动的能力,并具有记忆、推理和决策 的能力,因而能够完成更加复杂的动作。中央电脑控制手 臂和行走装置,使机器人的手完成作业,脚完成移动,机 器人能够用自然语言与人对话。 智能机器人在发生故障时,通过自我诊断装置能自我诊断 出故障部位,并能自我修复。今天,智能机器人的应用范 围大大地扩展了,除工农业生产外,机器人应用到各行各 业,机器人已具备了人类的特点。机器人向着智能化、拟 人化方向发展的道路,是没有止境的。机器人是虽然外表 可能不像人,也不以人类的方式操作,但可以代替人力自 动工作的机器。后来美国著名科普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为 机器人提出了三条原则,即“机器人三定律”: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或任人受到伤害而无所 作为; 第二定律——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命令与第一 定律相抵触时例外; 第三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与第一、 第二定律相抵触。 这些“定律”构成了支配机器人行为的道德标准,机器人 必须按人的指令行事,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服务。

机器人发展史

机器人发展史

KINDO-KINDO
QRIO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IBO-SONY
NEC
ASIMO
ZMP
机器人的机械部分
机械原理 1、连续运动间断运动 2、快速(慢速) 慢速(快速) 3、转动(直线运动) 直线运动(转动) 4、正向运动反向运动 5、转动往复(活塞式) 6、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7、转换转动方向 8、其他
评价指标 智能,指感觉和感知,包括记忆、运算、比较、鉴别、 判断、决策、学习和逻辑推理等; 机能,指变通性、通用性或空间占有性等; 物理能,指力、速度、连续运行能力、可靠性、联用 性、寿命等。
机器人的分类
从行为特点分类:遥控机器人、自动机器人。 从应用领域分:民用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军用机器 人、特种机器人。
机器人的发展历史
一、第二阶段 机器人技术发展阶段(1954年—1978年) 1954年美国人乔治· 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 程的机器人,并注册了专利。 1959年德沃尔与美国发明家约瑟夫· 英格伯格联手制 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 成立了机器人公司--Unimation公司。 1962年-1963年传感器的应用提高了机器人的可操作 性。 1965年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研制出 Beast机器人。
机器人的发展历史
二、第二阶段 机器人技术发展阶段(1954年—1978年) 1968年美国斯坦福研究所公布他们研发成功的机器 人Shakey。 1969年日本早稻田大学加藤一郎实验室研发出第一 台以双脚走路的机器人。 1973年世界上第一次机器人和小型计算机携手合作 , 诞生了美国辛辛那提米拉克龙(Cincinnati Milacron) 公司的机器人T3。 1978年美国Unimation公司推出通用工业机器人PUMA, 这标志着工业机器人技术已经完全成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机械发展史机械12-3班石景凯学号:3120644330摘要:智能机械的出现是机械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智能机械不同于传统机械,对于传统机械,智能机械是新兴事物,智能机械拥有很多优点,它可以实现自动化控制。

本文简要介绍智能机械发展的进程,从开始出现到大量运用以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柔性化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MachineryAbstract: the intelligent machinery is a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Intelligent machines are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machines, for the traditional mechanical, intelligent machine is the emerging things, intelligent machine has many advantages,it can realize automatic control. In this paper,briefly introduc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mechanical process,from start to appear to apply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Keywords:Intelligent machinery, automation, intelligence, flexibility正文自有机械以来,机械都是按照力学原理设计的,没有生命,也没有智能。

因此,在环境的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会使机械的运行难以预测,可能会使机械损坏,甚至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但它却能给人类带来一些提高生产效率的收益。

那什么是智能机械?智能机械是相对于传统机械而言,智能机械与传统机械不同,智能机械应该具备以下几种基本结构:1、智能结构,就是在基体中嵌入或粘贴传感器和致动器,并具有对致动器有控制作用的控制装置,从而能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及自身的实际状态,并能通过自身的感知,做出判断,发出指令,执行和完成动作,实现动态或在线状态下的自检测、自诊断、自监控、自修复及自适应等多种功能[2]。

2、智能机械和结构主要由驱动元件、传感元件、信息处理方法和控制系统等组成,目前的应用主要是在智能控制、智能诊断和智能修复等方面,尤其是在减振降噪,智能机械结构,智能表层结构特性控制,智能自适应机械等方面的研究很活跃3、传感器、致动器和控制器是智能机械结构重要的三个组成部分。

传感器要求具有高度感受结构力学状态的能力,能够将应变或位移直接转换成电信号输出,它担负着感知外界环境变化,收集外界信息的任务。

传感器有光纤传感器、电阻应变片传感器、压电材料传感器等。

致动器的功能是执行信息处理单元发出的控制指令,并按照规定的方式对外界或内部状态与特性变化做出合理的反应,能直接将控制器输出的电信号转变为结构的应变或位移,具有改变智能结构形状、刚度、位置、固有频率、阻尼及其它机械特性的能力。

致动器有压电材料致动器、电致伸缩材料致动器、磁致伸缩材料致动器、形状记忆合金致动器、电流变体致动器等。

控制器是智能结构的神经中枢,智能结构的控制器集成于结构之中,其控制对象是结构本身[4]。

可以看出,智能机械与传统机械的区别非常显著,有许多传统机械不具有的某此特性。

而恰恰是这此特性使智能机械在高科技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智能机械是机械发展的前沿领域,所以说它的出现使机械发展的历史跨越了一座里程碑。

机械的产生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从古代石器的使用开始,机械就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自古以来,人类就力图根据认识水平和当时的技术条件,企图用智能机械代替人的部分脑力活动,以提高征服自然的能力。

从原来简单的机械机构到复杂的机械机构,机械本身的复杂程度在变化,机械的动力也由人力逐渐转向自然力,机械的操作也由直接操作向间接操作转变。

但是机械结构还是很庞大,机械效率还是很低。

而机械实现真正的自动控制,还是等到智能机械出现之后。

智能机械的真正形成阶段是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而在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工学院物理学家莫旗勒和电气工程师埃克特等发明的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电子数字积分机和计算机),揭开了现代计算机发展阶段的序幕。

计算机逐渐发展之后,计算机不但能够进行信息存储处理、语音图形识别、而且正向定理证明、基因克隆运算、DNA密码解读和探索、联想、自然语言理解等智能化方向发展。

计算机的运用,可以使用计算机系统控制机械的运行,使得近代机械行业逐渐转向智能化控制[5]。

机械智能化最初的设计,是在20世纪90年代,工程设计的“智能化”趋势表现得特别明显,由此提出了知识结构优化的问题。

工程设想目标是满足人类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得人脑的某些功能得以扩大或者被代替,人们进入了“智力解放”的时代,工程设计发展的趋势之一是通过人的各种功能的研究,设计出“拟人化”、“智能化”的物质产品,以解放人的体力和智力。

当智能化的趋势不断加强,机械的设计便开始向智能化转变,在机械的更新换代中,机械不再是体积庞大而动作笨重的了,智能化使得机械的设计突破传统的设计观念。

机械的智能化则是开始实现智能控制,智能控制就是要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能自主地驱动智能机器实现控制目标的自动控制技术。

随着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有可能把自动控制和人工智能以及系统科学中一些有关学科分支(如系统工程、系统学、运筹学、信息论)结合起来,建立一种适用于复杂系统的控制理论和技术。

智能控制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它是自动控制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也是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进行控制的研究领域。

智能机械的出现,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消耗。

在机械制造领域,数控机床的出现体现了制造技术的智能化。

数控技术的核心技术及控制系统,它是数控机床的“大脑”。

智能化数控系统是指具有拟人智能特征,例如自适应、自识别、自修复等。

智能加工是基于神经网络控制、模糊控制理论的加工和数字化网络技术,它模拟人类专家的智能活动,来解决加工过程中许多不确定的、要由人工干预才能解决的问题。

智能化的内容包括:为了追求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智能化;为了提高驱动性能及使用连接方便的智能化;简化操作、简化编程的智能化等[8]。

从智能机械在现实中的应用可以知道,智能机械正在以很快的速度取代传统机械的地位,逐渐成为机械发展的主力。

虽然智能机械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与无可限量的发展前景,但由于它是新兴的学科门类,因此也具有一些软肋。

首先,成本高昂。

智能机械由于采用了大量高科技元件,制作成本比较高,而且其组装工艺的愈加精湛也会使其成本增高。

这大大的限制了智能机械的应用范围,影响了智能机械的推广普及。

而且,由于智能机械自动化程度很高,依靠人力监管其运作不仅效率低而且不符合智能机械的发展趋势。

然而由于智能机械一般自成体系,很难用一种统一的应用软件加以管理,往往是一套设备配一种软件,所以设计制作成本很高。

其次,较易损坏。

智能机械系统庞大各部件本身精密细致,连接精巧繁多因此对于一部智能机械来说出一个小错误的概率是比较高的,这个错误无论大小,总会对整个机械的运行情况有影响,因此智能机械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不能达到像传统机械那样的经久耐用,换言之,使用寿命不高。

再次,维修困难。

智能机械种类繁多形态各异,驱动软件与设备各不相同,缺乏统一的标准一旦某个零件失效,基本上只能去找原配厂家。

无法做到生产规格的规范化,就无法形成产品的共通性,相应配套产品(比如替换零件)的研制就会比较困难,生产这类产品的厂家就会比较少,直接的后果就是很难找到可以替换的零件,这也影响了智能机械的推广应用随着智能机械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其发展也将会更加智能化,在将来的发展中,智能机械有以下几个趋势:柔性化——使工艺装备与工艺路线能适用于生产各种产品的需要,能适用于迅速更换工艺、更换产品的需要;灵捷化——使生产推向市场准备时间缩为最短,使机械制造厂机制能灵话转向;智能化——柔性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柔性自动化的新发展和延伸;信息化——机械制造业将不再是由物质和能量借助于信息的力量生产出价值,而是由信息借助于物质和能量的力量生产出价值[13]。

虽然真正的智能机械出现的时间只有几十年的时间,但是从一开始的简单机构到现在的全智能化机械,这表明了现代企业发展,现代机械发展对智能化机械的需求不断增大。

从智能机械出现后,人们开始认识都智能化机械的优点,因此智能机械逐渐取代传统机械,代替了部分人力工作,减轻人力脑力活动。

智能机械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虽然现在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但是其发展趋势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1] 黄尚廉.智能结构系统——梦想。

现实与未来[J].中国机械上程,2000年z1期.[2] 马治国,闻邦佑,颜云辉.智能机械结构研究现状及展望[J].振动与冲击,1998年04期.[3 ] 青年科学家论坛第60期智能材料、智能机械与智能结构[J].科技和产业2002年,(03):31转39.[4] 岳挺.智能机械的现状、不足及发展趋势[A].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5] 柳保红.计算机的发展与制约逻辑[A].安顺师专学报,2000年第2卷第4期.[6] 曲忠庆,王君慧.计算机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和发展.洛阳农专学报,1994年.[7] 赵祖华.工程设计的“智能化”、“生物化”趋势与工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医学与哲学,1984年第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