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戏剧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历程。

从20世纪初引进西方话剧到如今百花齐放的多元化剧目,中国现代话剧不仅成为舞台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也在深化剧作表达、推动当代文化的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西方话剧引进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起始于20世纪初,当时许多西方话剧作品被引进到中国。

这场引进运动是由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兴趣以及对传统戏曲的改革和革新思潮所推动的。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新一代知识分子提倡西方话剧的价值和表达方式,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话剧的创新,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推动力。

二、话剧艺的试探与发展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话剧艺术开始试图在“文艺界”的舞台上探索自己的发展方向。

当时,一些话剧团体以及戏剧学院相继成立,开始培养戏剧人才和创作原创剧目。

以陈独秀和郭沫若为代表的文化名人积极参与话剧事业,推动了中国现代话剧的蓬勃发展。

三、话剧的政治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话剧经历了一段与政治紧密相连的时期。

政治形势的变化使得话剧作品的创作受到了特定的政治要求和审查体制的制约。

这一时期的话剧作品主题多与社会主义革命和新中国的建设相关,追求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双重结合。

四、改革开放与话剧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为话剧的多元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中国成立了大量的剧团和戏剧学院,艺术家们开始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并创作更加多元的话剧作品。

音乐剧、舞剧、儿童剧等各种形式的话剧开始兴起,丰富了中国现代话剧的艺术表现力。

五、话剧现代化的探索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话剧在表现形式上也在不断探索创新。

舞台设备、灯光音响技术等的提升给话剧表演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同时,剧作家们试图结合当代的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探索更为现代的话剧题材和创作手法。

六、中国现代话剧的影响中国现代话剧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还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

中国话剧作品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元魅力和话剧艺术的成果。

曹禺(1910-1996),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

曹禺(1910-1996),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

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

曹禺祖籍湖北潜江。

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

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

“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

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曹禺的妻子李玉茹是著名京剧旦角演员。

曹禺,卓越的中国现代戏剧家。

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

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

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

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

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

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语言:首先,《雷雨》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从它的台词里,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言发自人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身就是没有分行的抒情诗。

20位现代戏剧作家

20位现代戏剧作家

27、陈静 (1929年——1993年),原名陈允祥,江苏省铜山县人。

一级编剧、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他的作品都是自己自编自导的,比如:《宝莲灯》、《小二黑结婚》、《庵堂认母》、《刘伯温结亲》、《双玉蝉》等戏。

但是其最著名的要数1955年改编、导演的昆剧《十五贯》,而且此剧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

28、范钧宏(1916年——1986年),原名范学蠡,汉族,祖籍杭州,生于北京。

浙江杭州人。

著名剧作家,戏曲理论家,而且是戏剧界首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京剧剧本《满江红》、《猎虎记》、《杨门女将》、《白毛女》,《九江口》、《强项令》、《望江亭》、《蝶恋花》、《捉水鬼》,作品集《范钧宏戏曲选》、《范钧宏戏曲编剧论集》、《范钧宏戏曲评论选》、《戏曲编剧论集》。

29、王安祈,剧作家。

浙江人,1955年生于台北。

台湾大学中文博士(1985),现为台湾大学戏剧学系特聘教授,国光剧团客席艺术总监。

并且被誉为十大杰出女青年。

学术专长是中国古典戏曲、当代戏曲。

创作《阎罗梦》(与陈亚先、沈惠如合编)、《三个人儿两盏灯》(与赵雪君合编)、《金锁记》(与赵雪君合编,京剧现代戏,张爱玲原著小说)、《王有道休妻》、《青冢前的对话》、《王子复仇记》、《通济桥》、《陆文龙》等多部京剧剧本。

以及歌剧《画魂》。

讲评剧本:沈杏莲戏曲《长相守》、蒋东敏越剧《如花似玉》、苏逸茹京剧《伍员求剑》[1]30、陈仁鉴(1913年—1995年),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榜头镇南溪村人。

我国著名剧作家,生前是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顾问,莆田市剧协名誉主席;福建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国家一级编剧,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鲤声剧团创始人之一。

他写了现代剧《大牛与小牛》、《三家林》,甚至整理改编了莆仙戏《团圆之后》(一名《父子恨》)和《新春大吉》,又相继写出了《春草闯堂》(与人合作,由他主笔)、《嵩口令》等名剧。

作品莆仙戏《团圆之后》和《春草闯堂》也分别被选入王季思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悲剧选》、《中国当代喜剧选》。

现代戏剧的三大体系与面具脸谱

现代戏剧的三大体系与面具脸谱

现代戏剧的三大体系与面具脸谱现代戏剧是指自文艺复兴以来,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域背景下,以独特的形式和风格呈现出来的戏剧形式。

现代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潮为戏剧创作提供了新的思想和主题,同时也促进了面具脸谱的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现代戏剧的三大体系和面具脸谱两个方面,探讨现代戏剧的发展和特点。

文艺复兴戏剧是现代戏剧的起源之一,它的代表人物包括莎士比亚、关汉卿等。

这些戏剧作品通常以历史、神话和文学故事为题材,强调人的理性和情感,追求真实和自然。

在表现形式上,文艺复兴戏剧采用了面具、服装、道具等手段来营造舞台效果,同时也注重演员的表演技巧和情感表达。

现代戏剧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它的代表人物包括易卜生、斯特林堡等。

这些戏剧作品社会问题和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反映了人们对于自由、平等、正义的追求。

在表现形式上,现代戏剧更加注重对话和动作,追求简洁明快,同时也注重舞台设计和音效等元素的运用。

民族戏剧是在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它的代表人物包括黑泽明、陈佩斯等。

这些戏剧作品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以表现和传承本民族的价值观和精神为目的。

在表现形式上,民族戏剧注重对本民族文化的挖掘和表现,采用了面具、舞蹈、戏曲等手段来营造舞台效果,同时也注重演员的情感表达和技艺展示。

面具脸谱是现代戏剧中常见的表演形式之一,它通过演员的面具和化妆技巧来表现角色的性格、身份和情感。

现代戏剧的面具脸谱通常具有以下特点:现代戏剧的面具脸谱注重写意性,即通过夸张、变形和象征等手法,表现出角色的内在性格和情感状态。

例如,一个善良的角色可能会用温暖的色彩和柔和的线条来表现,而一个邪恶的角色则可能会用冷酷的色彩和锐利的线条来表现。

现代戏剧的面具脸谱注重装饰性,即在面具和化妆技巧上加入了许多装饰元素,如线条、色彩、图案等。

这些装饰元素不仅增强了面具脸谱的艺术表现力,还能帮助演员更好地塑造角色的形象。

现代戏剧的面具脸谱注重表现性,即通过面具和化妆技巧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话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演变。

在中国戏剧史上,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新的艺术体验,也促进了中国戏剧的繁荣。

中国现代话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正处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变革之中。

西方戏剧艺术的引入为中国戏剧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话剧的表演技巧和剧本创作方法,并将其融入到中国传统戏剧的基础上。

最早的中国现代话剧作品可以追溯到1907年,由中国学生在日本上演的《雷雨》。

这部剧以其现实主义的风格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引起了轰动。

此后,中国现代话剧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中国现代话剧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优秀的现代话剧作品相继问世,如郭沫若的《茶馆》、鲁迅的《药》等。

这些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呈现出了人物的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思考。

这些剧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突破性,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了政治的干预。

在这个时期,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话剧被用作宣传和教育的工具。

许多话剧作品都被要求符合特定的政治标准,剧本和演出内容受到严格的审查。

这导致了话剧创作的一定程度的停滞和僵化。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现代话剧再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话剧创作逐渐恢复了多样性和创新性。

许多新的剧作家和导演涌现出来,他们大胆地探索话剧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他们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关注社会问题,以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手法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作品。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不仅得益于剧作家和导演的努力,也离不开观众的支持和认可。

中国的观众越来越习惯于现代话剧的表演形式和艺术语言,对话剧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许多话剧演出在中国各大城市巡回演出,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和赞赏。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变化,但它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艺术表达的追求。

简述中国现代话剧的诞生

简述中国现代话剧的诞生

简述中国现代话剧的诞生
一、话剧的萌芽、诞生:
现代话剧是在西方话剧的影响下萌芽诞生的,和我国传统的戏曲分属于两种不同的戏剧表演体系。

1.文明戏或新剧阶段(萌芽阶段)
二十世纪初,在日本新剧的影响之下,中国部分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人组织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他们在日本先后演了《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两部话剧,标志了现代话剧运动的开始。

2.“爱美剧”阶段(初创阶段)
1921年5月,五四文学革命后最早的话剧社团“民众戏剧社”成立于上海,由郑振铎、欧阳予倩、陈大悲、沈雁冰、熊佛西等十三人发起,并发表宣言,明确了戏剧的“为人生”而创作的任务,5月,该社创办《戏剧》月刊,这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专业性戏剧杂志。

民众戏剧社主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
(1)抨击传统旧戏和堕*落的文明戏;
(2)提出戏剧理论建设的问题,主要是针对戏剧商业化、庸俗化的弊病,大力倡导“非营业性质的,提倡艺术的新剧”,即陈大悲倡导“爱美剧”。

二、早期话剧剧本创作大致分为三类:
1.探讨社会问题的剧作。

2.历史题材的剧作。

3.追求戏剧趣味的剧作。

曹禺与中国现代戏剧

曹禺与中国现代戏剧

5、《家》
既忠实于原著的精神又有独特的创造性。以觉新、瑞 珏、梅小姐三个人物的关系作为剧本的主要线索。以扣 人心弦的沉挚的控诉见长。 剧本着力塑造了觉新的形象以及瑞珏、梅、鸣凤这些 优美的女性形象。而瑞珏是最富魅力的主角。 抒情风格情思凄婉、缠绵悱恻,又潜动着一脉春温。
曹禺悲剧的艺术风格
3、《原野》
1)、《原野》是曹禺在戏剧创作上的一次 新开拓。用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手法, 表现了这个传奇故事。 2)、一部悲剧却写得像散文诗般凄美、悲壮、 浪漫。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仇虎的形象中有一股“原始的力”,剧本通过内外两种冲突 来塑造仇虎的形象。在他身上交织成两种戏剧冲突:一是 复仇杀人,一是杀人后的自责负罪感。 花金子是一个满怀着狂热的青春激情,而又风流、泼野的女 性,她的性格是在与仇虎的激情的呼应中得以展示的
《日出》的主题: 对于“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的揭露。
陈白露:
全剧的主人公,但她只是 一个贯串人物。作为一个处 于舞台中心的贯穿人物,她 的悲剧形象展示了剧本的灵 魂。一方面,她清醒,有正 义感,仍保留着对生活的一 丝热情;另一方面,她沉沦、 堕落,无力摆脱资产阶级腐 朽的享乐生活和对金钱的依 赖。
第十一章 曹禺与中国现代戏剧源自第一节、20、30年代戏剧概述
一、戏剧大众化
1、国统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的提出: 1929年,上海艺术剧社的成立,提出无产阶级戏剧
的主张。中国的现代戏剧运动由五四开始的个性解放 潮流转而走向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强调中国戏剧运动 要以唯物论的立场、无产阶级的意识。
1930年8月,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成立,后改为中国左 翼戏剧家联盟,实践“演剧大众化”口号,强调演剧 是“一种政治的辅助工作,所以是武器底艺术,斗争 艺术”。推动了戏剧的大众普及。

01中国现当代戏剧(20年代)

01中国现当代戏剧(20年代)

•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则是将中国戏剧(主 要是宋元戏剧) 视为客观的研究对象加以理 性研究, 从而使《宋元戏曲史》富有浓厚的 “现代学术”的色彩, 在“现代”中国戏剧 学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其根本原因正缘于 这种“外来之观念”。
• 但直接借用“外来之观念”研究中国本土戏剧, 也有负面 的影响。对中国学术而言,“现代学术”毕竟不能等同于“ 西洋观念”。以西洋的戏剧观念来察考中国戏剧, 不会是 一无所见, 但也很可能会造成对民族戏剧的隔膜、肢解。 如悲剧、喜剧概念的引进。这里的关键问题, 主要不应是 中国戏剧是否有悲剧、喜剧的问题, 我们应当深思的是: 从 悲剧、喜剧的解释框架出发, 是否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 解民族戏剧? 中、西戏剧或者中、西文化(中、西医或中、 西画) 之间是否可能存在一些普遍适用的“话语”?中国( 民族) 文化的现代性阐释是否必有赖于“外来之观念”? 时至今日, 我们自己的民族戏剧学尚未建立起来, 最根本的 原因是我们没有建立起属于民族戏剧自身的一套概念范畴 , 我们一直喜欢借用人家的概念范畴来构筑“现代”中国 戏剧学
• 在王国维之前, 留意中国戏剧的文著也并不在少数, 如《中 国古典戏剧论著集成》即收各种文著四十八种, 但多是曲 话性质的漫录、随笔, 绝无条例谨严、系统一贯者。在这 样的情况下, 戏剧作为一门学科永远没有可能建立起来。 王国维则以极审慎、极客观的态度, 率先将史学家的考据 法施之于中国戏剧的研究, 使中国戏剧作为不容置疑的“ 历史事实”呈现世人面前。从《戏曲考原》到《唐宋大曲 考》, 再到《古剧脚色考》、《宋元戏曲史》等论著的相 继问世, 我们可以看到, 王氏确实是以“扎硬寨, 打死仗” 的态势, 步步为营, 不断逼近目标的。陈寅恪先生说王国维 的论著能“转移一时之风气, 而示来者以规则”, 洵属的言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雨》是中国话剧史的一 座丰碑,它使24岁的曹禺一鸣惊 人,使中国话剧走向成熟。
1934年7月 《雷雨》首次发 表在由巴金任编委的《文学季刊》 上。 1935年4月由中华话剧 同好会(留日学生戏剧团体)在 日本东京神田一桥讲堂首演,同 年8月,《雷雨》成为中国的第 一个职业话剧团体——中国旅行 剧团的“看家戏”,先后在天津、 上海、南京演出,观众场场爆满, 大有欲罢不能之势。 《雷雨》开启了中国话剧在 大剧场演出的时代,中国话剧无 论是从艺术形式还是从商业运作 模式,逐渐由幼稚走向了成熟 。
北京人艺一九五四年版,苏民 饰周萍,狄辛饰繁漪。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1931年中 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初步突破了 话剧只能在都市剧院演出的狭小圈子, 开始走向工厂农村。 1933年的红色话剧《庐山之 雪》。这是历史上第一部有据可查的 红色戏剧,而它强大的演职人员阵容 更是令人难以置信:领衔主演聂荣臻, 男二号林彪,男三号罗荣桓,监制兼 导演同时客串演员的是罗瑞卿。《庐 山之雪》讲述了在反“围剿”作战中, 红军将士精诚团结,积极防御作战, 气得蒋介石在庐山大骂“娘希皮”的 故事。没有专业演员,罗瑞卿便提出 “兵演兵,将演将”的演出方法。于 是,老总们都被安排来演自己,蒋介 石的角色则找了一个红军干部来演。 可想而知,演出引起了极大轰动。
1958年3月29日,由焦菊隐、夏淳导演的 《茶馆》在北京人艺首都剧场公演。一锅 老汤、一壶酽茶,一幕震撼人心的人间悲 喜剧在百年老店“裕泰大茶馆”里上演。 40多位演员用他们的欢笑和泪水,演绎着 老舍先生蘸着沧桑写出的旧时代里黑暗的 一页,把一幅沾满了人世坎坷的老北京历 史民俗画卷生动地展示在观众面前。 上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北京人艺多次重 排《茶馆》,创造了中国话剧史上最受观 众喜爱的许多纪录。1980 年9月至11月, 《茶馆》应邀赴德国、法国、瑞士3 国进 行访问演出。全程50天,访问15个城市, 共演出25场。为不同人种、不同经历、不 同价值观的观众所赞赏,被称为“东方舞 台上的奇迹”,这同时也开启了中国话剧 走向国际之门。
1941
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 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我国革命文艺 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期”。
1952年6月12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首 任院长为戏剧大师曹禺。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 年代,剧院以演出郭沫若、老舍、曹禺和田汉 的剧作而闻名于世,其代表性的剧目有《虎 符》、《蔡文姬》、《武则天》、《龙须沟》、 《骆驼祥子》、《茶馆》、《雷雨》、《日 出》、《北京人》、《关汉卿》以及外国剧目 《悭吝人》、《伊索》等。北京人艺自建院以 来共上演古今中外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剧目 近300个。纵观中国话剧史,她无愧于国家级 艺术殿堂的称号,她在中国话剧的发展脉搏中 的辉煌是不可抹杀的。
小组成员: 冯志强
冯庆坤
刘锡君
任威达
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以来以话剧为主体的戏剧文 学。中国古典戏剧有悠久的传统。 但作为现代戏剧主要剧种的话剧, 却发源于欧洲,20世纪初经日本 传入中国。 1907年春,中国留日学生组 织的“春柳社”,演出了法国名 剧《茶花女》第三幕和《黑奴吁 天录》。其后,上海组织“春阳 社”,再次上演《黑奴吁天录》, 这是中国话剧的萌芽。辛亥革命 后,春柳社社员欧阳予倩、陆镜 若等陆续回国,于上海成立“新 剧同志会”,大力开展新剧(即 文明新戏)演出活动。从此,宣 传革命、鼓吹进步的新剧逐渐流 行。
最鼎 早盛 的时 专期 业兰 话心 剧大 剧戏 场院 。是
郑少秋在剧中的表演
文明戏过分商业化使得话 剧日趋衰落,当时话剧界的有 识之士开始提倡非营业性的 “爱美剧”,“剧场中的生命 之源是剧本,没有剧本就没有 舞台,没有戏剧。”田汉在创 作爱美剧的同时,在1927年创 办了南国社,在该社推动下, 话剧在走向艺术自觉的同时, 也解决了“剧本”的问题。从 1928年至1929年,南国社举行 过三期公演,每次演出都座无 虚席,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青 年 时 期 的 田 汉
1928年4月,在纪念易卜 生诞辰百年座谈会上,洪 深提议将英文“drama” 译为“话剧”,并认为 “话剧的生命就是对话”。
与田汉同期登上剧坛的 中国第一个专习戏剧的留学 生洪深,建立了正规的导演 制,实行严格的排练,并实 现男女合演,将舞台布景由 原来的平面改为立体,这一 系列做法在当时国内尚属首 创,使正处于由“文明戏” 向现代戏剧过渡的中国话剧 完成了历史性转化。
《 恋 爱 的 犀 牛 》
《 暗 恋 桃 花 源 》
转眼之间,中国话剧已经走 过了一百多个年头。虽然当今 话剧的前景迷茫,但与其他艺 术形式一样,话剧有属于自己 的独特魅力,在不断变化发展 的时代中,她如何散发出自己 的光彩,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值得我们现代话剧人的思考与 探索。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 要对中国话剧的未来充满希望, 让我们大家一起对中国话剧的 未来祝福,希望她能如这海上 的太阳一样,放出自己的光彩, 展现自己的美丽!
1978年5月,31岁的上海热处理厂工 人宗福先伏案20多天,一气呵成怀念 周总理的话剧《于无声处》。9月23 日,《于无声处》在上海工人文化宫 的小剧场上演。第一场演完后,人们 久久不肯离去,掌声经久不息。 《于无声处》标志着中国话剧走出 “文革”阴霾。四年后由林兆华导演 的《绝对信号》则为中国戏剧界发出 了小剧场运动的信号。在这样的实验 中,出现了如《狗儿爷涅磐》、《桑 树坪纪事》、《车站》、《一个生者 对死者的访问》的探索剧热潮。 狗 儿 爷 涅 磐
滚颂词在的喊高爱《的自露党 下和响国爱的品国屈人由。当 来:起泰国长质诗原来〄进局年 吧“时大激篇〄人》表于步消抗 〃爆〄戏情台尤屈热现是剧极日 ”炸所院。词其原情现他作抗战 场吧有上““是忧讴实们家日争 面〄观演皖雷屈国歌的采失、已 动爆众〄南电原忧了人用去积进 人炸都当事颂在民中的历了极入 心吧不“变”暴、国思史公反相 魄〄约雷”〄风不历想题开共持 。你而电后表雨畏史感材抨面阶 从同颂〄现中强上情〄击目段 云地”《出悲暴伟。借时日〄 头齐的屈强愤的大。历弊益国 上声台原烈呼崇的 史的暴民 》
于 无 声 处
《 桑 树 坪 纪 事 》
使中国话剧界出现第一批“追星族” 的是1999年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 该剧首演47场,净赚20万元,中国小剧 场话剧第一次尝到了票房赢利的甜头。
中国小剧场话剧第一次尝到了 票房赢利的甜头。然而,2005年9月, 北京惟一一家民营小剧场——只有不到 800个座位的北剧场(全称北兵马司剧 场)宣布倒闭。它的倒闭,见证了当代 民营剧场的困境。当代话剧面临着资金 短缺、创作力量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就 在人们迷茫失落之时,台湾著名剧作家 赖声川旗下的表演工作坊和中国国家话 剧院联合推出内地版的《暗恋桃花源》, 这显示出亚洲最成功的民营剧团“表演 工作坊”对内地话剧市场的瞩目。2006 年11月,该剧首轮演出30多场,场场满 座,拨开了国内话剧市场低迷的层层暮 霭。
剧目《茶花女》
1907年6月1日春柳社在日本 东京演出《黑奴吁天录》时 的海报
一 . 四 延 安 和 解 放 区 的 话 剧 三 左 翼 戏 剧 时 期 二 爱 美 剧 时 期 新 剧 时 期 . .
.
五 中 华民社在上海推出十本连台戏《恶家庭》
郑少秋先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