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高二生物6月月考试题

2021-2022年高二生物6月月考试题
2021-2022年高二生物6月月考试题

2021-2022年高二生物6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30×2=60分)

1.一条染色体含有一个DNA 分子,一个DNA 分子中有许多个基因,若该DNA 分子中某个脱氧核苷酸发生了改变,下列有关不正确的()

A. DNA 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

B. DNA 分子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可能发生改变

C. DNA 分子上一定有某个基因的结构发生了改变

D.该DNA 分子上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可能发生改变

2.如图表示某高等植物细胞中基因表达的过程图解,“→”表示物质转移的路径和方向,请仔细观察和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在基因表达的过程中,图中的Ⅱ、Ⅲ、Ⅳ代表的物质或结构依次为mRNA、核糖体、肽链

B.图中Ⅴ是叶绿体中的小型环状DNA,Ⅴ上的基因表达的产物是LUS,物质Ⅵ具有催化某种高分子物质合成的作用,则Ⅵ是DNA聚合酶

C.据图可知,基因表达过程中转录发生的细胞部位是细胞核和叶绿体基质

D.由SSU和LUS组装成的Rubisco能催化过程CO2+C5→2C3,由此推测Rubisco存在于叶绿体基质中

3.下图为tRNA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tRNA的主要作用是合成氨基酸

B. 每种氨基酸都只有一种tRNA与之对应

C.tRNA虽然是单链,但其中也有氢键

D. 图示tRNA对应的mRNA上的遗传密码为UAC

4.如图是利用野生猕猴桃种子(aa, 2n=58)为材料培育无籽猕猴桃新品种(AAA)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③和⑥都可用秋水仙素处理来实现

B.若④是自交,则产生AAAA的概率为1/16

C.AA植株和AAAA植株是不同的物种

D.若⑤是杂交,产生的AAA植株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87

5.基因A与a1、a2、a3之间的关系如图示,该图可表示

A.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B.等位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正常基因与致病基因可以通过突变而转化

D.这些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6.正常情况下,在不同的双链DNA分子中,下列哪一个比值不是恒定

..的?

A. B. C. D.

7.某地桦尺蛾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进行随机统计,基因型SS的个体占2%,基因型Ss的个体占6%,基因型ss的个体占92%。基因S 和s的频率分别是

A.10%、90% B.4%、96%

C.5%、95% D.48%、52%

8.如图为某家族遗传系谱图,其中Ⅱ4既是白化病患者,又是色盲病患者,问Ⅱ3和Ⅱ5都是纯合体的概率为

A.B.C. D.

9.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不包括

A.突变和基因重组B.自然选择

C.生存斗争D.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10.转录所需的原料与形成的产物分别是

A. 四种游离脱氧核苷酸、mRNA

B. 四种游离核糖核苷酸、mRNA

C. 四种游离核糖核苷酸、tRNA

D.八种游离核苷酸、DNA或RNA

11.基因突变对绝大数个体是不利的,但却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说法是()

A. 正确,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它为定向的自然选择奠定了基础。

B. 正确,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基因突变的方向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C. 不正确,因为基因突变不利于个体的繁殖,会导致物种绝灭。

D. 不正确,因为基因突变导致个体死亡,不利于生物进化。

12.人体血红蛋白的一条肽链有145个肽键,形成这条肽链的氨基酸分子数及控制这条肽链合成的DNA中的碱基数至少为()A.145和876 B.146和438 C.146和876 D.145和438

13.对现代进化理论的正确叙述是()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②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③变异是不定向的④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均对人类有益⑤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②③⑤

14.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一条染色体上有多对等位基因

D.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一定都与性别的决定有关

15.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遗传多样性能有效的增大种群基因库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

C.外来物种引入不一定能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D.标记重捕法可用于群落中动物生物多样性的调查

16.下列有关图中所示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复制、转录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翻译过程中不存在碱基互补配对B.核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进行翻译过程

C.病毒复制过程中的遗传信息传递只能用图中的虚线表示

D.DNA复制、转录及翻译的原料依次是核糖核苷酸、脱氧核苷酸、氨基酸

17.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更具有说服力

C.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直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D.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

18.某蛋白质由65个氨基酸组成,指导合成该蛋白质的基因的碱基数目至少有:

A. 390个

B. 195个

C. 65个

D. 260个

19.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一个家族仅一代人中出现过的疾病不是遗传病②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是遗传病

③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会患遗传病④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下列关于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A.DNA分子结构的多样性仅取决于碱基对的排列顺序

B.反向盘旋是指双链DNA分子中的两条链按逆时针方向盘旋

C.双链DNA分子的一条链为编码链,另一条链为模板链

D.在双链DNA分子中,编码链和模板链随基因种类的不同而不同

21.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又大多有害,所以对生物进化并不重要

B.相同的环境中,适应性相同的个体,基因型一定相同

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D.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22.生命世界多姿多彩,既统一又多样。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

B.普通小麦的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株是单倍体

C.两种生物之间有生殖隔离意味着他们的个体之间不能进行交配

D.马和驴杂交的后代骡是不育的单倍体

23.用杂合子种子尽快获得纯合子植株的方法是:

A.种植→F2→选不分离者→纯合子

B.种植→秋水仙素处理→纯合子

C.种植→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幼苗→秋水仙素处理→纯合子

D.种植→秋水仙素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纯合子

24.【原创】图1和图2表示某些生物体内的物质合成过程示意图,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甲和丙表示mRNA,乙和丁表示核糖体

B.乙和丁的移动方向均为从右向左

C.图1和图2所示过程均可发生在人体细胞中

D.图1和图2所示过程使得少量的mRNA分子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25.下列与基因突变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已分化的细胞不再发生基因突变

B.细胞癌变就是原癌基因突变为癌基因的结果

C.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原始材料

D.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体现了基因突变的普遍性

2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B.只有自然选择可以使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基因重组产生新基因型

D.生物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

27.如图为杜氏肌营养不良(Ⅲ4不携带致病基因)的遗传系谱图。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家系调查是绘制该系谱图的基础

B.致病基因始终通过直系血亲传递

C.可推知家系中Ⅱ2与Ⅲ3的基因型不同

D.若Ⅲ3与Ⅲ4再生孩子则患病概率为1/4

28.关于下图DNA分子片段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②处有碱基对缺失可能导致基因突变

B.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作用于①部分,解旋酶作用于③部位

C.该DNA的特异性表现在碱基种类和(A+T)/(G+C)的比例上

D.以含15N 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该DNA复制3次,子代中含15N的DNA链占总链的7/8

29.某DNA分子片段中共有400个脱氧核苷酸,其中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占20%,。则该DNA分子中“A—T”碱基对共有()

A.80 B.120 C.200 D.240

30.二个DNA分子复制完毕后,形成()个DNA

A.2 B.4 C.8 D.16

评卷人得分

二、综合题(40分)

(1)甲病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为性遗传病。

(2)Ⅱ3、Ⅱ8两者不含乙病致病基因,则Ⅲ10基因型为

。若Ⅲ10与一正常男

子婚配,子女同时患两种病概率为,正常的概率为。

(3)若Ⅱ7再次怀孕后到医院进行遗传咨询,虽已鉴定胎儿为女性,但医生仍建议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原因是。现将其有关DNA分子处理成多个DNA片段后,分离结果如右上图。+由结果分析可知,该胎儿是否患有甲病,理由。

(4)对该家族部分成员进行ABO血型鉴定,结果如下表(“+”凝集,“—”不凝集):

标准血清个体

7

8

3

4

9

11

A型—+ —+ + —

B型+ —+ ——+

1)若Ⅲ9和Ⅲ11婚配,他们所生后代的血型可能是。

2)基因i变成基因I A或I B的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该现象发生的本质原因是DNA分子中发生了。

3)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控制人的各种性状,若基因I A控制人体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则它包括和两个过程。

32.(8分)如图表示以DNA为模板转录RNA的过程图解。图中4、5表示两种功能不同的酶,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人体细胞中,能够进行该过程的细胞结构有________ 和___ ________。(2)转录过程中,DNA首先在[ ] ___________的催化作用下,将DNA分子中碱基对内的___________断开,该过程称为___________。

(3)然后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作用下,以其中的甲链为模板,以 ______ _____为原料,合成出[ ] ___________。

(4)在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转录的产物通过___________进入到细胞质中。

33. (8分)普通小麦中有高杆抗病(TTRR)和矮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

请分析回答:

(1)A组由F1获得F2的方法是,其特点是将两个纯合亲本的通过杂交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F1自交能产生多种非亲本类型,其原因是F1在形成配子过程中,位于基因通过自由组合,或者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通过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进行重新组合。

(2)Ⅰ、Ⅱ、Ⅲ三类矮杆抗病植株中,最可能产生不育配子的是类。

(3)A、B、C三组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组。(4)通过矮杆抗病Ⅱ获得矮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获得的矮杆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

34.分析有关遗传病的资料,回答问题(12分)

侏儒症是由一种基因疾病引起的,会导致短小的身材和骨骼不成比例的生长。但也可能由于个体发育过程中,垂体周围组织有各种病变包括肿瘤等导致的。

A女士是一个先天性侏儒症患者,未婚。据调查,其父亲、母亲均正常。A女士的哥哥和妹妹B以及他们的配偶均正常,配偶均不携带致病基因。两家的子女中,只有A女士的哥哥家有一女儿C为该病的患者。

(1).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决定的。

(2).先天性侏儒症(基因A-a)的遗传方式是。A女士的哥哥的基因型为。

(3).关于女儿C患病的原因可能性最低的是

A.母亲的卵原细胞发生基因突变

B.父亲的精原细胞发生基因突变

C.C的垂体周围组织产生病变

D.C的下丘脑某些细胞异常

(4).经过基因检测,发现B女士携带红绿色盲基因b,若同时考虑先天性侏儒症和红绿色盲两种遗传病,B女士正常的女儿与一个只有红绿色盲基因家族的正常男性结婚,生出一个不患病但同时携带两种致病基因孩子的概率为。这个孩子体细胞中的基因及其中染色体上的位置正确的是。

(5).若已知A女士兄妹三人的血型互不相同,A女士本人的血型为O型。则他们的父母关于ABO血型的基因型组合是。

(6).为保证A女士的哥哥家能够生下一个健康的后代,你认为他们夫妇是否需要遗传咨询,原因是:。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DNA 分子中某个脱氧核苷酸发生了改变,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所以若该DNA 分子中某个脱氧核苷酸发生了改变不一定在基因的中,可能没使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C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表达和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B

【解析】从图可以看出,Ⅱ是转录的产物mRNA,Ⅲ是翻译的场所核糖体,Ⅳ是翻译的产物肽链,细胞核基因和叶绿体中的基因都可以表达。CO2+C5→2C3这一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所以Rubisco存在于叶绿体基质中。物质Ⅵ是RNA聚合酶。

3.C

【解析】

试题分析:tRNA的主要作用是运输氨基酸,故A错误;每种氨基酸由一种或几种tRNA

与之对应,故B错误;tRNA是单链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出,其中某些部位的碱基能发生互补配对,使之具有三叶草结构,故C正确;图示tRNA上一端的三个碱基为AUG,为反密码子,与之互补配对的mRNA上的三个碱基CAU为密码子,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表达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B

【解析】

试题分析:③和⑥是染色数目加倍得到的,常用秋水仙素处理来实现,A正确;若④是自交,亲本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是:1AA、4Aa,1aa,则产生AAAA的概率为1/36,B 错误;AA植株和AAAA植株如果杂交,后代是三倍体,高度不育,有生殖隔离,是不同的物种,C正确;AAA植株是三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目为29×3=87,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育种方法与原理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5.ABC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看出,每个基因都可以向多个方向突变,可以表示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A正确;图中A基因可以突变为a1、a2、a3等等位基因,B正确;如果A表示的是正常基因,那么突变后的a基因就可能是治病基因,C正确;一对等位基因只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两对及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了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6.C

【解析】DNA分子中内侧是碱基对(A-T;C-G)通过氢键连结,符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那A=T,C=G。 =1 , =1 ,=1,不同的生物比值不同,说明DNA分子具有多样性。

7.C

【解析】

8.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遗传的有关内容。由题意可知,Ⅱ4既是白化病患者,又是色盲病患者,得出Ⅱ4的基因型为aaX b Y,推出Ⅰ1的基因型为AaX B X b,Ⅰ2的基因型为AaX B Y,则有Ⅱ3是纯合体的概率为1/3×1/2=1/6,Ⅱ5纯合体的概率为1/3×1/2=1/6,Ⅱ3和Ⅱ5都是纯合体的概率为1/6×1/6=1/36。D正确。故本题选D。

9.C

【解析】

试题分析: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手段,与物种形成无关。

考点:考查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10. B

【解析】转录是遗传信息由DNA转换到mRNA的过程。RNA的基本单位是四种游离核糖核苷酸,转录的产物分别是mRNA。故本题选B。

11.A

【解析】

试题分析:

基因突变绝大数是有害的,少数是有利的;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生物变异的

根本来源,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故选A。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点。

点评:试题相对简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12.C

【解析】

13.D

【解析】

14.C

【解析】

试题分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所以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A正确;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基因,不是位于一条染色体上,C错误;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一定都与性别的决定有关,如色盲基因、血友病基因等,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5.D

【解析】

试题分析: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但一般所指的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即种内个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总和故遗传多样性能增大种群基因库即A选项说法是正确的;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物种和物种之间、物种和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即是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所以B选项说法正确;外来物种引入有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稳定有利如澳洲草原引进中国的屎克螂也有引进物种不当而对当地生物多样带来严种后果故C选项说法是正确的;标记重捕法是用于调查某一种群密度的方法是不能用于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的即D选项说法是不正确的。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物种引进、基因库等知识点,意在考查考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试题中等难度。

16.B

【解析】

试题分析:DNA复制、转录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翻译过程中也存在碱基互补配对,故A错误;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翻译的场所是细胞质中的核糖体,核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进行翻译过程,故B正确;RNA病毒复制过程中的遗传信息传递用图中的虚线表示,DNA病毒复制过程中的遗传信息传递不能用图中的虚线表示,故C错误;DNA复制、转录及翻译的原料依次是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故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中心法则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7.B

【解析】

试题分析: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没有证实遗传因子化学本质,A错。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用同位素标分别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更能将DNA和蛋白质彻底分离,B正确。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实加热杀死S菌具有转化因子,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才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错。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等于嘌呤数,D错。

考点:本题考查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能力。18.A

【解析】

试题分析:蛋白质由65个氨基酸组成,1个氨基酸分子对应DNA分子上3个碱基对(6个),共65×6=390个, 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蛋白质合成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9.D

【解析】

试题分析:一个家族中近一代人出现的疾病可能是遗传病,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①错;一个家族中几代人都出现的疾病可能不是遗传病,如某地区缺碘,会导致该地区的人都出现大脖子病,故②错;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一定患遗传病,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杂合子,不患遗传病,故③错;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可能患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症患者,没有致病基因但患遗传病,故④错,因此D正确。

考点:本题人类遗传病,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0.D

【解析】略

21.C

【解析】

试题分析:虽然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又大多有害,但对生物进化很重要,A错误;相同的环境中,适应性相同的个体,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AA和Aa,B错误;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C正确;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2.B

【解析】

23.B

【解析】

试题分析: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故C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4.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表达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识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图1表示一个mRNA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过程,故甲为mRNA,乙为核糖体,从肽链的长短可以判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为从左向右;图2表示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只能发生在原核细胞中,丁为RNA聚合酶,根据mRNA的长短可以看出其移动方向为从右向左。

25.C

【解析】不再分裂的细胞不再发生基因突变,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突变的结果,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基因突变对于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而言普遍发生,所以C选项正确。

26.B

【解析】

试题分析:变异是不定向的,故A正确;引起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基因突变,故B错误;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重组的结果是产生新的基因型,故C正确;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7.C

【解析】

试题分析:绘制系谱图要以家系调查为基础,故A正确。致病基因是通过直系血亲传递的,故B正确。由图可知双亲没病III4不携带致病基因而其儿子有病说明是伴X隐性遗传病,II2有可能是携带者,而III3一定是携带者,故C错误。III3和III4再生孩子患病概率是1/4,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系谱图的分析能力。

28.C

【解析】

试题分析:基因突变是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形成的,A正确。限制酶作用于磷酸二酯键,解旋酶作用于氢键,B正确。DNA的特异性表现在(A+T)/(G+C)的比例上,C错误。DNA复制3次共得到8个DNA分子16条链。含14N的链只有两条占1/8,故含15N的链占7/8,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DNA结构和复制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9.B

【解析】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占20%,G—C碱基对占80个,“A—T”碱基对共有120个。30.B

【解析】1个DNA分子以半保留复制方式产生2个DNA。

31.(1)常显

(2)AaX B X B或AaX B X b 1/16 7/16

(3)胎儿为女性肯定不患乙病,但仍可能患甲病患甲病胎儿具有甲病患者Ⅰ1、Ⅱ4、Ⅱ7都具有而甲病正常个体

Ⅰ2、Ⅱ5、Ⅱ6都不具有的标记DNA片段C和Ⅰ

(4) 1)A、B、O、AB

2)基因突变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3)转录翻译

【解析】

32.(1)细胞核线粒体(2)5 DNA解旋酶氢键解旋(3)核糖核苷酸 2 mRNA (4)核孔

【解析】

33.

(1)杂交优良性状(或优良基因)减数分裂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2)Ⅱ(3) C (4)单倍体育种 100%

【解析】

34.(1).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共同(或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共同)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AA或Aa

(3).B(2分)

(4).1/48(2分) D (2分)

(5).I A i×I B i

(6).需要,因为他们生育过有遗传病的孩子,且家族中有遗传病史(或有旁系亲属患有遗传病)。(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 侏儒症可能是由一种基因疾病引起的,会导致短小的身材和骨骼不成比例的生长;也可能由于垂体周围组织有各种病变包括肿瘤等导致的。所以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

(2).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患病为常隐”判断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女士的父母是Aa,哥哥正常,所以基因型是AA或Aa,哥哥的女儿C患病可能是环境引起

的。

(3).考虑基因型决定时,C的父亲基因型是AA或Aa,母亲基因型是AA,只有母亲的卵原细胞发生基因突变,产生含有a的卵细胞,与父亲产生的含有a的精子受精,才可能使C患病。考虑环境影响时,垂体周围组织发生病变,下丘脑细胞异常分泌生长激素释放素(GHRH)不足,都可能导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而引起侏儒症。

(4).先只考虑侏儒症,B女士基因型是1/3AA+2/3Aa,其丈夫是AA,所以女儿的基因型是2/3AA+1/3Aa,与正常男性AA结婚,生下一个不患病但是携带a基因的孩子概率是1/3×1/2Aa=1/6Aa。再考虑色盲症,B女士基因型是X B X b,其丈夫是X B Y,所以女儿的基因型是1/2X B X B+1/2X B X b,与正常男性X B Y结婚,生下一个不患病但是携带b基因的孩子概率是1/2×1/4X B X b=1/8X B X b。生出一个不患病但同时携带两种致病基因孩子的概率为1/6×1/8=1/48AaX B X b。基因型分布如图D所示。

(5).父母基因型是I A i×I B i,子女基因型可能是I A i、I B i、I A I B、ii,对应A型、B型、AB型、O型。

(6)因为A女士的哥哥生育过有遗传病的孩子,且家族中有遗传病史,所以需要遗传咨询。

考点: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30091 758B 疋21969 55D1 嗑qqf20714 50EA 僪a30006 7536 甶B b21076 5254 剔38490 965A 陚m20799 513F 儿

高二历史月考试卷及答案定稿

高二文科 6月份月考历史2018.6.3 考试内容:必修一1--17课,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一卷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清人李富孙指出,封建制使得“诸侯可骄不可叛,故周室得以久安”。秦代废封建改郡县,是“矫一时之弊而适贻后世之害”。对李富孙观点解读正确的是 A.封建制优于郡县制 B.封建制能保证清朝长治久安 C.郡县制毫无进步性 D.郡县制是秦朝灭亡主要原因 2.春秋时期“公室”与“私室”之间的斗争激烈·不少国家私家势力逐渐上升,公族势衰。鲁国出现了“公室卑,三桓强”的局面,而晋国和齐国的公族势力先后退出历史舞台,出现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这反映出 A.国家间的兼并重组十分频繁B.王权尚未完全确立 C.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发生矛盾D.私有制逐渐建立 3.春秋晚期晋国大夫赵襄子一日之内拔擢中牟两位出身耕稼的读书人为大夫,并“予以田宅”。于是“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官学兴盛人才辈出 B.贵族政治受到冲击C.土地兼并井田瓦解 D.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4.在西周时代,“姓”和“氏”是两个概念, “姓”表明血统,“氏”则为“姓”的分支。贵族男子的“字”全称有三个汉字:第一字表长幼行辈(伯、仲、叔、季等),第二字任意,末一字为“父”字。这说明姓氏名字制度在当时最主要的作用是 A.强化宗族认同 B.继承华夏传统 C.突显族地位 D.维护尊卑关系 5.史学家许倬云根据对春秋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516人和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713人所做的统计研究,发现后一个时期出身微贱的人的百分比两倍于前一个时期:春秋时期为26%,战国时期为55%。比例增加说明 A.更多儒家思想家得到重用 B.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解体 C.世卿世禄制度被彻底打破 D.战国时普遍推行军功爵制 6.刘邦因宠爱戚夫人而打算废太子,大臣叔孙通说:“秦以不早定扶苏,胡亥诈立,自使灭祀,此陛下亲见也。……陛下必欲废嫡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这表明 A.皇帝权威遭到臣下严重挑战 B.秦朝灭亡在于不遵循宗法制 C.嫡长子继承制利于统治稳定 D.各派围绕太子展开利益争夺 7.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曾下诏:“自今以后,……务尽实核,选择英俊贤行廉洁平端于县邑,务授试以职,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变习官事,书疏不端正,不如诏书,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此诏书意在 A.规范官员选拔考核制度 B.向地方征召有才德之人 C.通过考试选拔被推荐人 D.鼓励检举揭发买官卖官 8.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敕谏议大夫论事,自今后不须令宰相先知。”乾元二年(759年)又规定“两省谏官十日一上封事。”这些规定体现了 A.谏官主要职能是监督宰相 B.谏官谏议权不断增强 C.谏官隶属尚书、门下两省 D.谏官地位相当于宰相 9. 唐前期的政治人物多为北方人,北宋时政治人物多出生于江西、福建、苏南等地。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官僚集团重视本地域人才 B.南北方士人志向差异 C.科举制改变人才地域分布 D.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 10.《汉仪注》记载:大祠日饮酎受金。金少不如斤两,色恶,王削县,侯免国。这一措施的政治作用是A.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B.凸显了嫡长子拥有祭祖特权 C.使得诸侯王国封地越分越小 D.打击地方势力巩固中央集权

高三化学12月月考试题 (I)

2019届高三化学12月月考试题 (I)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答题区域内书写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5.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Na:23 Al:27 S:32 Cl:35.5 K:39 Cr:52 Mn:55 Fe:56 Cu:64 Zn:65 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 本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使用含钙离子浓度较大的地下水洗衣服,肥皂去污能力减弱 B. 铝及其合金广泛应用,是因为铝的性质稳定,不易被腐蚀 C. 塑料的老化是因为其主要成分在空气中发生了缓慢的加成反应 D. 硅太阳能电池利用的是原电池原理 8. 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 molMg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MgO和Mg3N2,转移的电子数为N A B. 46g分子式为C2H6O的有机物中含有的C-H键的数目为6N A C. 室温时,1.0LpH=13的Ba(OH)2溶液中含有OH的数目为0.1N A D. Fe与水蒸汽反应生成22.4L氢气,转移电子数为2N A 9. Y、Z、M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已知,Z的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Y 与M同主族,且可形成MY2、MY3两种分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M>Y B. 铁与M的单质化合生成三价铁化合物 C. 电解Z的氯化物溶液制备Z的单质 D. Z、Y的化合物中阴阳离子数比为1:2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月考试卷(含答案)

光明中学高二生物月考试卷 2018 /10 一、单项选择题(60分) 1. 下列哪项是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的共同特征() A.都是细胞内贮存能量的主要物质B.都含有C、H、O、N四种元素C.都共同存在与动植物细胞中D.组成它们的单体都是葡萄糖 2. 人体细胞中组成核酸的五碳糖、碱基和核苷酸种类依次是() A.2 4 4 B.4 4 4 C.2 5 8 D.2 8 8 3.生物体中与生命本质密切相关的两种生物大分子所共有的元素是( ) A.C、H、O、N、P、S B. C、H、O、N、P C. C、H、O D. C、H、O、N 4.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斐林试剂—还原糖—砖红色 B. 苏丹Ⅲ染液—脂肪—橘黄色 C. 双缩脲试剂—蛋白质—蓝色 D. 甲基绿--DNA—绿色 5.生物大分子是由许多单体连接形成的,下列有关生物大分子及其对应单体的配对中正 确有() A.淀粉→麦芽糖B.肝糖原→丙酮酸 C.蛋白质→氨基酸D.DNA→核糖核苷酸 6.下列四种化合物中,构成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是 ( ) A. B. C. D. 7.下列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蔗糖、麦芽糖是植物体中的二糖 B.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中,碳是最基本的元素 C.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具有多种重要功能 D.细胞中的结合水是良好溶剂 8.甲状腺激素、血红蛋白和叶绿素中含有的重要元素依次是() A.I、Fe、Mg B.Cu、Mg、I C.I、Mg、Fe D.Fe、Mg、I 9. 下面是关于脂质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磷脂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B.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对维持生物体的生殖过程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C.脂肪只存在于动物的脂肪细胞中,而植物细胞中没有 D.企鹅体内的脂肪有减少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的作用 10.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并运输到叶肉细胞的氮和磷,主要用于合成() ①淀粉②葡萄糖③脂肪④磷脂⑤蛋白质⑥核酸 A.①④⑥B.③④⑤C.④⑤⑥D.②④⑤ 11、如图1是细胞中3种化合物含量的扇形图,图2是活细胞中元素含量的柱形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图1表示正常细胞,则A、B化合物共有的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a B、若图1表示细胞完全脱水后化合物的扇形图,则A化合物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图2 中的b C、图2中数量最多的元素是c,这与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有关 D、若图1表示正常细胞,则B化合物具有多样性,其必含的元素为C、H、O、N 12、在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A.2mL蛋白质稀释液,先加0.1g/mL的NaOH,再加3~4滴0.01g/mL的CuSO4溶液B.2mL蛋白质稀释液,先加3-4滴0.1g/mL的CuSO4溶液,再加0.1/mL的NaOH C.2mL蛋白质稀释液,同时加入0.01g/mL的HaOH和0.01g/ml的CuSO4混合液D.在NaOH和CuSO4混合液中加2mL蛋白质稀释液 13、存在于RNA而不存在于DNA中的含N碱基是() A.鸟膘呤 B.腺膘呤 C.尿嘧啶 D.胸腺嘧啶 14. 下列有关核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除病毒外,一切生物都有核酸存在 B、核酸是由 C、H、O、P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C、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酸 D、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15.下面①--⑤是利用显微镜观察时的几个操作步骤,在显微镜下要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⑴转为⑵,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①转动粗准焦螺旋②调节光圈③转动细准焦螺旋④转动转换器⑤移动标本 COOH H—C—CH2—CH2—COOH NH2 H H—C—CH2—COOH NH2 COOH HOOC—C—CH2—COOH H H H2N—C—CH2OH H 图1 图 2 65 18 10 含量

高二生物12月月考试题11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阶段性测试 生物学科高二年级 一、单项选择题(1一20题每题1分,21-40题每题2分,共60分) 1.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2.下列关于密码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决泄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个 B. 一种氨基酸可有多种对应的密码子 C.同种密码子在人和猴子细胞中决左同种氨基酸 D. CTA可能是一种密码子 3.已知病毒的核酸有双链D7A、单链DNA、双链RNA和单链RNA四种类型,现发现了一种新病毒,要确泄英核酸属于上述哪一种类型,应该() A.分析碱基类型,确立碱基比率 B.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析五碳糖类型 C.分析碱基类型,分析五碳糖类型 D.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析碱基类型 4.如图是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过程2、6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乙液中可以存在乙酰胆碱,甲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甲液和丙液中 D.乙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甲液和丙液中蛋白质含疑较少 5.将一个含24条染色体的体细胞在体外环境中培养,该细胞经有丝分裂共形成8个细胞,这8个细胞中来自亲本细胞的脱氧核昔酸链与新合成的脱氧核昔酸链的比是() A.1: 8 . B. 1: 7 C. 1: 6 D. 1: 5 6.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种基因型 B.豌豆的黄色皱粒性状产生原因是基因重组

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

高二历史B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在雅典,每一个能够实际完全享有参政权利的公民必须要服兵役,保卫自己的城邦,而 对当时要靠自备武器和粮食的战士来说,就一定要有购买能力。赫尔岑曾经说过:“假若没有充足的粮食存结起来,……那么,你就不要参加公民大会,听取法庭诉讼。”其主旨是() A.公民实际享有的民主权利不同B.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 C.雅典民主排斥外邦人和奴隶D.雅典公民有护卫城邦的义务 2、梭伦在当选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 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梭伦说雅典“陷于绝境”是指() A.奴隶的反抗斗争 B.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斗争激烈 C.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 D.自然灾害的威胁 3、公元前594年的一个清晨,新上任的首席执政官梭伦宣布的第一项改革措施是() A.遗嘱令 B.财产等级制度 C.“解负令” D.建立“四百人会议” 4、雅典的改革家梭伦曾留下诗作:“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我制定法律,不分贵贱,一视同仁。”这反映了改革家的一种怎样的改革指导思想() A.中庸和不偏不倚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全面维护贵族利益 D.极力维护平民利益 5、梭伦改革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中的依据是() A.身份高低 B. 财产多寡 C.权利多少 D. 债务多少 6、春秋战国时期改革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百家争鸣的出现 D.新兴地主阶级的强烈要求 7、战国时期,最合乎社会发展需求,并成为各国变法改革思想武器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8、“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材料体现了商鞅变法的哪一措施() A.奖励耕战 B.移风易俗 C.什伍连坐 D.强制分家 9、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 A.实行军功爵制 B.实行县制 C.奖励耕织 D.重农抑商 10、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据此判断,商鞅的“商”姓来源应是:() A.以古国名为姓 B.以官职为姓 C.以技艺为姓 D.以封地为姓 11、小李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小李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 ) ①均田制②迁都洛阳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 A.②③B.①③ C.①④D.②④ 12、(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 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9)

-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生物试题【新课标】 试卷说明 1、本试卷满分9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2、请将答案直接填涂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能够在人体内环境中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A.性激素的合成 B.抗原与抗体结合 C.淀粉水解成麦芽糖 D.氨基酸的脱水缩合 2.人体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可能是() ①血浆蛋白含量过少②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③血糖含量过高④淋巴循环受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B.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稳定只取决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 C.内环境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 D.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4.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A.构成D的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B.图中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② C.图中O2浓度最低的液体是③ D.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其中①②④构成了人体内环境 5.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6.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时间长 B.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 C.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就是各种激素 D.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需要体液传送 7.小杨同学将部分生物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黑龙江省xx市第六中学201X届高三化学12月月考试题

哈六中高三学年12月知识检测 化学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 1、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们熟悉的塑料、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这三大合成材料,都主要是以石油、煤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的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其中的“丝”和“泪”化学成分都是蛋白质C.天然气、沼气和水煤气分别属于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二次能源 D.干电池即使不用,放置过久也可能漏液失效,其原因是电解质溶液NH4Cl显酸性和外壳锌反应 2、下列应用不涉及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是() A.用葡萄糖制镜或保温瓶胆B.用ClO2杀菌、消毒 C.用Na2SiO3溶液制备木材防火剂D.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 3、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 A。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1LPH=3的盐酸与1L PH=3的CH3COOH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数目均为10-3N A B. 0.1mol乙烯与乙醇的混合物完全燃烧所消耗的氧分子数为0.3 N A C.标准状况下,2.24LN2和O2的混合气体中分子数为0.1N A D. 0.1mol H2和0.1mol I2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其分子总数等于0.2mol 4、SO2通入不同溶液中实验现象,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 实验现象结论 A含HCl、BaCl2的FeCl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SO2有还原性 B H2S溶液产生黄色沉淀SO2有氧化性 C酸性KMnO4溶液紫色溶液褪色SO2有漂白性 D Na2SiO3溶液产生胶状沉淀酸性:H2SO3>H2SiO3 5、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离子方程式是() A.浓盐酸与铁屑反应:2Fe+6H+=2Fe3++3H2↑ B.钠与CuSO4溶液反应:2Na+Cu2+=Cu↓+2Na+

湖北省武汉高二生物6月月考试卷(含解析)

2015-2016学年度吴家山中学6月月考卷 1.下列有关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水,水中的氢都来自氨基 B.纤维素与脂肪都是由C、H、O元素组成的 C.蛋白质是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可被苏丹Ⅲ染成紫色 D.组成RNA和DNA的元素种类不同,碱基种类相同 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下列关于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代谢为基础 B.生物生长发育以细胞的增殖、分化为基础 C.遗传和变异以细胞内遗传物质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 D.C、H、O、S四种元素在细胞内含量最丰富,是构成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基础 3.下图表示细胞中4类有机化合物的关系,每个椭圆代表一类有机物,则列出这4种化合物名称中最合理的一组是 A.①?④依次代表:脂质、酶、蛋白质、激素 B.①?④依次代表:激素、脂质、蛋白质、酶 C.①?④依次代表:酶、蛋白质、激素、脂质 D-①?④依次代表:激素、脂质、酶、蛋白质 4.甲(ATGG)是一段单链DNA片段,乙是该片段的转录产物,丙(A—P?P?P)是转录过程中的一种底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丙的组分中均有糖 B.甲、乙共由6种核苷酸组成 C.丙可作为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 D.乙的水解产物中含有丙

5.下列关于动植物糖类、脂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核糖、葡萄糖、脱氧核糖是所有细胞生物体内共有的单糖 B.果胶、果糖、蔗糖均为还原性糖 C.糖类和脂质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是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直接能源 D.固醇包括了脂肪、性激素、维生素D 6.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一种RNA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那么在人类患者、鼠类、汉坦病毒这几种生物体内,碱基种类及组成遗传物质的核苷酸种类数依次是 A.5、5、8和4、4、4 B.8、5、4和8、8、4 C.5、5、4和 4、4、4 D. 5、4、4和8、4、8 7.层粘连蛋白是一种大型的糖蛋白,由一条重链(α)和两条轻链(β1、β2)经二硫键交联而成,外形呈十字形。若将层粘连蛋白彻底水解,不可能产生的物质是 8.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量取1mL斐林试剂时应优先选用5mL量筒而不用10mL量筒 B.隔水加热时,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应高于烧杯中水的液面 C.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内液体呈现无色,加热后变成砖红色 D.实验结束时将剩余斐林试剂装入棕色瓶,以便长期保存备用 9.下列有关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C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在人体细胞中含量最多 B.脂肪分子中含H比糖类多,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C.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水,水中的氧来向氨基酸的羧基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月考试题(附答案)

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每小题3分,共60分。) 1.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严刑峻法 D.以弱胜强 2.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主任朱成虎少将说:“历经战争苦难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出中国军事外交的核心理念——‘非攻兼爱’。”提出“非攻兼爱”这一思想的是( ) A.墨子 B.老子 C.孔子 D.荀子 3.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下列属于老子思想的有( ) 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③“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学说 B.墨子的“兼爱”思想 C.非子的变法革新主 D.庄子的“齐物”观点 5.《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6.在评论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王朝也从反面 .. 体现 ..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 A.人之初,性本善 B.“民贵君轻”,“仁政” C.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 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7.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 A.墨家学说 B.黄老之学 C.法家学说 D.大一统思想 8.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五个可爱的福娃,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在古代,将阴阳五行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9.汉武帝统治时期,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思想主提出的根本目的是( ) A.否定先时的思想文化成就 B.扼制各种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C.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D.进一步提升儒学的政治地位 10.“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高二3月考考生物试题

高二3月考考生物试题 (考试时间:90 分钟分值:100 分) 一、选择题(单选,每题1分,共50分) 1.葡萄酒呈现红色的原因是( ) A.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红色的物质 B.在发酵的最后程序中,加入了红色的食用色素 C.红色葡萄皮中的色素溶解在发酵液中 D.酒精发酵的最终产物C2H5OH是红色的 2.下列关于腐乳制作过程中的操作,不正确的是( ) A.先将豆腐切成块放在消毒的笼屉中,保持温度在15~18 ℃,并具有一定的湿度B.将长满毛霉的豆腐放在瓶中,并逐层加盐,接近瓶口表面的盐要铺厚一些 C.卤汤中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 D.卤汤中香辛料越多,口味越好 3.在制果酒的过程中,在不同时间内取发酵液样品,检测发现发酵液的pH一直下降,原因是( ) A.酵母菌进行有氧和无氧呼吸时,均产生CO2,溶于发酵液中,使pH下降 B.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呈酸性 C.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呈酸性 D.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呈酸性 4.下列各种条件下,醋酸菌能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的是( ) A.氧气、糖源充足B.氧气充足、缺少糖源 C.缺少氧气、糖源充足D.氧气、糖源都缺少 5.下列关于腐乳制作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在腐乳制作过程中必须有能产生蛋白酶的微生物参与 B.含水量大于85%的豆腐利于保持湿度,适宜制作腐乳 C.加盐和加酒都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D.密封瓶口前最好将瓶口通过火焰以防杂菌污染 6.下列关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参与发酵的微生物都含有线粒体 B.发酵过程中培养液pH都会下降 C.制果酒时瓶口需密闭,而制果醋时需要通入氧气 D.果酒制成后可将装置移至温度略高的环境中制果醋 7.若在制作葡萄酒时,在发酵液中同时生成了葡萄醋,不可能的原因是( ) A.密封不严,有氧气进入 B.有空气中的醋酸菌进入 C.发酵罐消毒不彻底 D.发酵液灭菌不彻底 8.下列有关传统果酒、果醋发酵和腐乳制作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 A.果酒、腐乳发酵利用的主要微生物属于真核生物,果醋发酵菌种属于原核生物 B.三种发酵过程中都可以通过控制发酵温度来实现对微生物类型的控制 C.果酒发酵在无氧环境下进行,果醋和腐乳发酵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D.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过程利用的都是微生物胞内酶 9.不同培养基的具体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 ) A.碳源、磷酸盐和维生素 B.氮源和维生素 C.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 D.碳元素、氧元素、氢元素、氮元素 10.下列操作需要在火焰旁进行的一组是( ) ①土壤取样②称取土壤③稀释土壤溶液④涂布平板⑤微生物的培养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河南省郑州智林学校2015届高三12月月考化学试题

河南省郑州智林学校2015届高三12月月考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图1所示装置从Fe(OH)3胶体中过滤出Fe(OH)3胶粒 B.用图2所示装置蒸发掉CuCl2溶液中部分水制得CuCl2·2H20晶体 C.用图3所示装置从CH3OH与C2H5OH的混合物中分离出乙醇 D.用图4所示装置从C2H5OH与C2H5OOCCH3的混合物中分离出乙酸乙酯 2.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种仪器装置的有关用法,其中不合理的是 A.甲装置:可用证明硫的非金属性比硅强 B.乙装置:橡皮管的作用是能使水顺利流下 C.丙装置:用图示的方法能检查此装置的气密性 D.丁装置:可在瓶中先装入某种液体收集NO气体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SO2和NO2都是酸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反应生成酸 B.Na20和Na202组成元素相同,与CO2反应产物也完全相同 C.Al203和Na20按物质的量比1:1投人水中可得到澄清溶液 D.金属铝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元素的前面,铝与强酸反应一定放出氢气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NaH溶于水,得到的水溶液能导电说明NaH是离子化合物 B.Fe(OH)3胶体和Fe(OH)3沉淀的化学性质不相同 C.乙醇分子中含羟基,可与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 D.Mn02具有较强氧化性,可作为H202分解反应的氧化剂 5 .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都正确的是

6.下列有关说法体现了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的密切关系。其中不正确的是() A.绚丽缤纷的烟花中添加了含钾、钠、钙、铜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 B.为防止中秋月饼等富脂食品氧化变质,常在包装袋中放入生石灰 C.停车场安装催化光反应设施,可使汽车尾气中的CO和NO X反应生成无毒气体 D.氮化硅陶瓷、氧化铝陶瓷、光导纤维等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非金属气态氧化物都不是电解质 B SO2、NO2、C02都会导致酸雨的形成 C.氮的氧化物都属于大气污染物 D. Si、S的氧化物均属于酸性氧化物 8.某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FeBr2、Fel2,若先向该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氯气,再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原溶液中的Br一一定被氧化②通入氯气之后原溶液中的Fe2+一定有部分或全部被氧化③不能确定通入氯气后的溶液中是否存在Fe2+④若取少量所得溶液,再加入CCl4溶液,静置、分液,向上层溶液中加入足量的AgN03溶液,只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的I一、Fe2+、Br 一均被完全氧化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酸雨的主要成分是H2SO4,以下是形成途径之一:①NO2+SO2=NO+S03,②2NO+02=2NO2,③S03+H2O=H2S04,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 A.NO2由反应生成 B.总反应可表示为 C.还可能发生的反应有 D.还可能发生的反应有 10.在1 L HNO3和H2S04的混合溶液中,两种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之和为O.6 mol/l,向该溶液中加入足量铜粉,加热,充分反应,当HNO3与H2S04的物质的量比为x:y 时所得溶液中Cu2+物质的量浓度最大,则x:y为() A.2:3 B.3:8 C.1:4 D.11 1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水溶液中NaHCO3的电离方程式:NaHCO3=== Na++H++CO32- B.HCO3-水解的离子方程式:HCO3-+H2O CO32-+H3O+ C.BaSO4的溶解平衡表达式:BaSO4(s)Ba2+(aq)+SO42-(aq) D.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 12.已知:25 ℃,K sp =3.2×10-11,则此温度下M(OH)2饱和溶液的pH 等于() A.10 B.10+lg2 C.10+2×lg2 D.10-2×lg2 13.下列有关水电离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A.25℃,pH=12的烧碱溶液与纯碱溶液,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B.其它条件不变,稀释醋酸钠溶液,水的电离程度增大 C.其它条件不变,稀释氢氧化钠溶液,水的电离程度减小 D.其它条件不变,温度升高,水的电离程度增大,Kw增大 14.下图所示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2021-2022年高二生物6月月考试题高新部

2021-2022年高二生物6月月考试题高新部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人类的很多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下列对病毒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病毒是目前已知的最小生物,因此它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B.病毒不具有独立代谢的能力,其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C.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但能进行增殖 D.其遗传物质为DNA或RNA,但病毒体内通常只有一种核酸 2.下列关于生物大分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M个氨基酸N条肽链构成的蛋白质分子完全水解共需M—N个水分子 B.在小麦细胞中由A、G、T、C、U五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最多有7种 C.细胞中氨基酸种类和数量相同的蛋白质不一定是同一种蛋白质 D.糖原、核酸和蛋白质都是细胞内的多聚体 3.下图是细菌细胞的模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菌酶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能够溶解a B.c是细菌唯一的一种细胞器 C.d是一个环状的DNA分子 D.e是特有的一种小型环状DNA,可以用作基因工程中的运载体

4.下图表示胰岛素分子中的一条多肽链,所含三个甘氨酸(C2H5N02)分别位于第8、20、23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多肽链最多含有30种氨基酸 B.除去图中三个甘氨酸,形成的产物比原多肽链多五个氧原子 C.除去图中三个甘氨酸,形成的产物中有五条多肽链 D.若第1位氨基酸残留的是氨基,则第30位氨基酸上残留的一定是羧基 5.联系生产与生活,对下列说法解释不正确的是 A.缺铁性贫血——Fe2+组成血红,红细胞运输氧气能力下降 B.植物缺镁影响光合作用——Mg2+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影响光反应 C.食盐大多加碘——I-是形成甲状腺激岽的原料,预防甲亢 D.治疗急性肠炎输入葡萄糖盐水一提供能并维持体内水盐平衡 6.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 ) A.浅蓝色→无色→砖红色 B.无色→浅蓝色→棕色 C.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D.棕色→无色→砖红色 7.下列有关无机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体的血浆渗透压由无机盐维持 B.细胞中的无机盐主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C.细胞进行脂肪、DNA、RNA等物质合成时都需要磷酸盐 D.K是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对维持细胞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 8.下列含有相同元素的一组化合物是( ) A.淀粉和二肽 B.脂肪酸和脂肪酶 C.蛋白质和蛋白酶 D.核糖和核糖核酸 9.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化学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生物体不同组织细胞内化学元素种类和含量大体相同 B.C、H、O、N是组成生物体内酶所必需的元素 C.蛋白质中的S存在于氨基酸的R基中 D.核酸中的N存在于碱基中,蛋白质中的N主要存在于肽键中 10.下图是一种叶绿素分子和血红蛋白分子的部分结构简图,以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高二生物12月月考试题2

郑州市第47中学2016-2017学年上期高二年级12月考试题 生物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计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验证假设,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规律。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①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可以解释所有有性生殖生物的核遗传现象 ②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的 ③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④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2.下列有关纯合体和杂合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纯合体中不含隐性基因 B.杂合体的自交后代全是杂合体 C.杂合体的双亲至少一方是杂合体 D.纯合体的自交后代全是纯合体 3.下列有关基因型和表现型关系的不正确叙述是() A.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B.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C.在相同环境中,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D.在相同环境中,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4.基因型分别为aaBbCCDd和AABbCCdd的两种豌豆杂交,其子代中纯合体的比例为()A.1/4 B.1/8 C.1/16 D.0 5.孟德尔遗传规律不适用于下列哪种生物的遗传() A.人 B.小麦 C.猫 D.细菌 6.下列各组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兔子的长毛和直毛 B.豌豆是红花与菜豆的白花 C.水稻的高杆和矮杆 D.大豆的紫花和种子圆形 7.通过测交不可以推测被测个体的() A.产生配子的种类B.产生配子的数量C.基因型 D.产生配子的比例

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月考(期中)文综-历史试题

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月考(期中) 文综-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24.政事堂制度始创于唐初,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有学者认为,“政事堂”的出现明显与“三省制”之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在于,“政事堂”的出现 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 B.提升了中书省的法定地位 C.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 D.体现相权集中扩大的趋势 25.南北朝以来,“婚”“宦”关系到士大夫一生的成败得失。隋炀帝时期一反隋文帝“前代品爵,悉可依旧”的政策,限制勋贵子弟的政治特权;唐代多次禁止世家大族间联姻。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A.使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B.克服察举制弊端,确立九品中正制 C.削弱贵族特权垄断,加强中央集权 D.促使士大夫阶层放弃传统的婚姻观 26.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实行两税法。其中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据此可推知,唐代两税制改革 A.承认了土地兼并现实B.导致藩镇割据形成 C.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D.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27.从商鞅变法到隋唐,政府重视对户口的清查和统计。然而,明清时期,政府却重视土地的清丈。这一变化说明政府 A.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B.对农业经济的依赖减弱 C.国家治理能力逐渐衰退D.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 28.汉魏时期的“徒附”户,是豪强地主荫庇自己的宗族、宾客而形成的新的社会阶层。他们直接服务于豪强地主。逃避了朝廷的赋税和善役兵役负担。以这一阶层为基础形成了庞大的田庄经济。这体现出汉魏时期的田庄 A.深受底层农民拥戴B.自给自足程度较高

高二上学期生物第一次月考试卷(带答案)

2019年高二上学期生物第一次月考试卷(带 答案) 2019年高二上学期生物第一次月考试卷(带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1.5分,共60分。 1. 蓝藻、大肠杆菌和酵母菌都具有的结构是 A. 细胞壁和内质网 B. 细胞膜和核糖体 C. 线粒体和中心体 D. 细胞核和线粒体 2. 关于人和高等动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激素的本质是蛋白质 B. 激素的合成场所是高尔基体 C. 激素在成分上都含有元素C、H、O D. 激素是由外分泌腺细胞分泌或人工合成的高效能物质 3、判断生物的亲缘关系的远近,可以对两种生物细胞中的何种物质进行化学分析( ) A.糖类 B.磷脂 C.蛋白质 D.脂肪 4、将用3H标记的尿苷酸引入某类绿色植物细胞内,然后设法获得各种结构,其中最能表现有放射性的一组结构是( ) A.细胞核、核仁和中心体B.细胞核、核糖体和高尔基体C.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和叶绿体D.细胞核、核糖体、内质网和液泡 5、噬菌体、烟草、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中各具有碱基和核

苷酸的种类依次分别是( ) A. 4、8、4和4、8、4 B. 4、5、4和4、5、4 C. 4、5、4和4、8、4 D. 4、8、4和4、5、4 6、下列关于实验鉴定糖类、蛋白质和脂肪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鉴定还原糖和斐林试剂甲液与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鉴定脂肪的存在,要用显微镜观察是否有被染成橘黄色或红色的颗粒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先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入乙液 D.鉴定蛋白质时,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 7、右图是由3个圆所构成的类别关系图,其中I为大圆,Ⅱ和Ⅲ分别为大圆之内的小圆。符合这种类别关系的是 A.Ⅰ脱氧核糖核酸、Ⅱ核糖核酸、Ⅲ核酸 B.Ⅰ染色体、ⅡDNA、Ⅲ基因 C.Ⅰ固醇、Ⅱ胆固醇、Ⅲ维生素D D.Ⅰ蛋白质、Ⅱ酶、Ⅲ激素 8. 有一种物质只能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但却不能顺浓度梯度进出无蛋白质的磷脂双分子层膜。这种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是

2020届高三化学12月月考试题

2020届高三化学12月月考试题 可能用到有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S-32 Cl-35.5 K-39 Ca-40 Mn-55 Fe-56 Cu-64 Ba-137 一、选择题 7.化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氨气易液化,液氨常用作制冷剂 B. 二氧化硫是一种常见的漂白剂,常用于加工食品使食品增白 C. 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环境友好的发电装置,其能量转化率可达100% D. 常温下,铁与浓硫酸不反应,常用铁质容器盛放浓硫酸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无机物与有机物之间不可能存在同分异构现象 B. 乙烯能使溴水、酸性KMnO4溶液褪色,其反应原理不相同 C. 福尔马林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可用浸制动物标本 D. 分子式为C4H10O的有机物与金属Na反应的同分异构体有4种 9.下列事实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 工业上N2与H2合成NH3,往往需要使用催化剂 B. 向1.50mol/L的硝酸铵溶液中加入少量氨水至中性,水的电离程度减小 C. 密闭容器中2molCO与1molH2O(g)充分反应达平衡后,增大压强CO的反应速率加快 D.SO2与O2催化氧化成SO3是一个放热过程,450℃左右的温度比室温更有利于SO3生成 10.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目的是() ZX;Y、M同主族,可形成MY2、MY3两种分子;Y、G的单质或两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可作水消毒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元素M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比G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弱 B. 化合物Z2M、MY2中化学键的类型相同 C. ZX与水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河北省行唐县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生物6月月考试题(高考班)(含参考答案)

河北省行唐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生物6月月考试题(高考班) (测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1~30题,每小题1分,31~40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 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生命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用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科学家是()A. 孟德尔 B. 萨顿 C. 摩尔根 D. 达尔文 2.下列有关遗传的基本概念或名称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B. 人的身高与体重不属于相对性状 C. 性状分离是指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不同表现型个体的现象 D. 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 3.关于生物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B.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和RNA C. 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是RNA D. 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 4.下列有关纯合体和杂合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纯合体中不含隐性基因 B . 纯合体的自交后代全是纯合体 C . 杂合体的双亲至少一方是杂合体 D . 杂合体的自交后代全是杂合体

5.基因型分别为 aaBbCCDd和 AABbCCdd的两种豌豆杂交,其子代中杂合体的比例() A.1/4 B.1/8 C.1 D.0 6.某昆虫生活在环境变化不大的环境中,决定有翅的基因为A,决定残翅的基因为a,从该群体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数分别是45、40和15。将抽取的昆虫带到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两年后从海岛上该种群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AA、Aa和aa的个体数分别是10、20和7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海岛上的昆虫已经发生了进化,成为一个新物种 B.经常刮大风的海岛环境能促进残翅果蝇的产生 C.突变和基因重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原有环境中的种群和海岛环境中的种群存在着隔离, 物种形成必须经过地理隔离 7. 下列有关受精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受精卵中的DNA来自父母双方的各占一半 B.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双方的细胞核相互融合 C.受精卵中染色体数与本物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相等 D.受精卵中染色体,来自父母双方的各占一半 8. 某生物体细胞内含有 4 对同源染色体,其中 a,b,c,d 来自父方, A,B,C,D 来 自母方,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同时含有四个母方染色体的可能性是() A.1/2 B.1/4 C.1/8 D.1/16 9.基因型为 AaBbCc(分别位于 3 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和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分别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基因型的种类数比是() A.4:1 B.3:1 C.2:1 D.1:1 10. 玉米根尖分生区细胞在分裂后期有40条染色体,则玉米的卵细胞中染色体数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