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国家政治与外交

合集下载

阿拉伯之春与中东政治动荡

阿拉伯之春与中东政治动荡

阿拉伯之春与中东政治动荡近年来,阿拉伯地区一系列政治动荡事件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这一系列事件被称为“阿拉伯之春”,它的爆发与中东地区长期存在的政治问题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动荡原因以及影响等方面,对阿拉伯之春与中东政治动荡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阿拉伯之春的历史背景。

长期以来,中东地区存在着政治腐败、社会不公和经济不平等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民众的不满情绪逐渐积聚。

而在2010年突尼斯的一起自焚事件爆发后,人们开始对政府的不公和腐败进行抗议,从而引发了阿拉伯之春的浪潮。

其次,我们来探讨阿拉伯之春的动荡原因。

首先,政治腐败是导致民众不满情绪高涨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府官员的贪污行为和权力滥用让人民感到无法接受。

其次,社会不公也是阿拉伯之春的动荡原因之一。

中东地区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距,少数人拥有绝大部分资源,而大多数人则生活在贫困中。

这种不公正的社会结构让人民愤怒,从而推动了抗议活动的发生。

此外,经济问题也是阿拉伯之春的动荡原因之一。

中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高失业率和低生活水平让人民感到绝望。

这些问题的积聚导致了民众的不满情绪爆发,引发了阿拉伯之春的浪潮。

阿拉伯之春的爆发对中东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一些国家的政权被推翻,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例如,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等国家的政权相继垮台,新的政治力量崛起。

其次,阿拉伯之春引发了一系列的战乱和恐怖主义活动。

例如,叙利亚的内战和伊拉克的恐怖组织“伊斯兰国”的崛起,给中东地区的稳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此外,阿拉伯之春还导致了中东地区的外交格局发生了变化。

一些国家的关系出现紧张甚至断交,地区的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

然而,阿拉伯之春也给中东地区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首先,它激发了人民对民主和自由的追求,推动了一些国家的政治改革。

例如,摩洛哥、约旦和科威特等国家在阿拉伯之春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其次,阿拉伯之春也加强了地区国家之间的合作。

政治常识关于外交的重要知识点

政治常识关于外交的重要知识点

政治常识关于外交的重要知识点当代国际社会概况1.国际社会的形成和构成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交通工具的发达,国际贸易的繁荣,使各国加强了联系,从而逐渐地形成了国际社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存的趋势越来越强,国际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国际社会的成员主要包括两大类型:第一类是主权国家,第二类是国际组织。

2.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1)含义:国际关系主要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内容: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3)国际关系的表现形式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如表现为共处与竞争、合作与冲突、屈服与对抗、和平与战争,等等。

其中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基本的形式。

(4)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国家之间之所以出现分离聚合、冷热亲疏的复杂关系,这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

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而不同利益则是引起国家间摩擦或冲突的根源。

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的重要尺度。

在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中东问题上,美国始终是左右局势的关键角色。

新一轮的巴以冲突爆发已近四年,美国的举动备受关注,大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

自2001年初布什上台后,美国基本上对这场冲突持“超脱”姿态,但在背后却倾力支持以色列,甚至公开予以偏袒。

美国“死偏”以色列的具体表现为:公开支持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军事打击,认为以“有权进行自卫”,并纵容其“摧毁巴勒斯坦的恐怖主义基础设施”;配合以对巴的军事围剿,在进行高级外交斡旋之前给以留够充分的时间完成军事部署;配合以将巴领导人阿拉法特长时间围困并质疑他的合法领导地位;听任以对巴大打出手,无视大批无辜的巴勒斯坦人遭受重大伤亡。

形势与政策大国外交论文

形势与政策大国外交论文

形势与政策大国外交论文导言外交政策是一个国家在面对国际形势和内外环境变化时所采取的对外行动的总称。

大国外交政策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其所采取的政策举措直接关系到国际格局的演变和国家利益的实现。

本文旨在探讨形势与政策对大国外交的影响,并基于此提出一些相关的分析与建议。

一、国际形势的演变当前,国际形势快速变化,全球化、多极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显著。

大国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竞争使得各国外交政策必须随之调整。

而且,地缘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重大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大国的外交选择。

1.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更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存,但也带来了许多挑战。

例如,环境问题、恐怖主义威胁、贸易保护主义等都需要各国加强合作来解决。

因此,大国需要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合作机制来应对这些全球性挑战。

然而,全球化也为大国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全球化促进了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大国可以通过加强经济联系和互利合作增强自己的国际影响力。

例如,中国坚持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2.多极化的崛起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除了传统的大国外,还有其他地区性和区域性大国崛起,如巴西、印度和南非等,它们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这种多极化的趋势使得大国外交政策需要更加注重地区间的平衡和合作,以维护和增强自己的国际地位。

3.地缘政治的变化地缘政治因素也对大国外交政策产生了影响。

例如,中东局势的动荡和东海南海争端等地缘政治争议,使得大国需要通过制定相应的外交政策来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此外,国际能源安全、海洋资源争夺等问题也对大国外交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大国外交政策的应对策略针对以上形势变化,大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外交政策来应对,以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并促进国际和平与稳定。

1.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领导作用,需要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制。

“亚伯拉罕协议”,中东国际关系的分水岭

“亚伯拉罕协议”,中东国际关系的分水岭

“亚伯拉罕协议”,中东国际关系的分水岭作者:牛新春来源:《领导文萃》2022年第03期2020年9月15日以色列、阿联酋、巴林三国签署“亚伯拉罕协议”时,人们认为这只是1979年埃(及)以(色列)、1994年约(旦)以(色列)建交的翻版,是又一个“冷和平”。

然而,仅2020年底“光明节”期间,就有2.5万以色列人访问阿联酋;以色列与阿联酋迄今已签署70多个合作文件,领域涉及金融、能源、体育、农业、航运、太空、医疗等,100亿美元的阿联酋资金流向了以色列,2021年双边贸易可能达10亿美元(建交前年均贸易仅500万美元左右)。

显然,这次阿以关系缓和与之前大不相同,预示着中东国际关系的重大变革。

阿(拉伯国家)以(色列)矛盾曾是中东国际关系中最根本、最基础的分裂线,1990年代后巴勒斯坦问题成为阿以矛盾的核心。

2002年阿盟峰会通过《贝鲁特宣言》,把公正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作为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建交的前提条件。

2009年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提出,以色列可以搁置巴勒斯坦问题,先同阿拉伯国家建交,当时被很多人认为是痴人说梦。

现在,22个阿盟国家中有六个同以色列关系正常化,阿盟“共同立场”已形同虚设。

1979年前,阿拉伯国家不惜使用战争手段保卫巴勒斯坦,后来使用政治、经济和外交制裁手段保卫巴勒斯坦,未来或许只能使用道义手段保卫巴勒斯坦了。

巴勒斯坦问题日趋边缘化,权力与正义之间的错位更加突出,国际政治进一步暴露出丑陋的一面。

经济合作是“亚伯拉罕协议”的特色和重头戏,其影响深远、持久。

以色列拥有强大的科技、金融和创新能力,阿拉伯国家则拥有庞大的资源、市场和人口,双方经济互补性非常强。

据美国“兰德公司”估算,未来10年若以色列能与上述四个阿拉伯国家签署双边自贸协议,会给四个阿拉伯国家创造4.6万个就业机会、240亿美元的经济增长,为以色列带来1.9万个就业机会、460亿美元经济增长;若以色列与这些国家之间能签署多边自贸协定,会给四个阿拉伯国家创造15万个就业机会、750亿美元经济增长,给以色列带来3万个就业机会、730亿美元经济增长。

与中东及其他国家的关系——伊朗外交ppt

与中东及其他国家的关系——伊朗外交ppt
• • • • 1、与以色列 2、与俄罗斯 3、与欧盟 4、与美国
(一)伊朗与以色列的关系
• 1、巴列维时期,关系友好 • 2、霍梅尼时期,关系紧张 • 3、两伊战争至今,关系不和谐
(二)伊朗与美国的关系
• 1、巴列维时期,关系友好 • 2、霍梅尼时期关系恶劣 • 3、两伊战争至今关系不和谐
拉什迪事件
与中东及其他国家的关系 ——伊朗
时期 (1945—1978)
霍梅尼时期(1979—1989) 两伊战争(1980-1988) 拉扶桑贾尼时期(1989— 1997)
巴列维时期 (紧张但无大的冲 突)
• 主要实行亲美政策,同时,采取平很外交 政策,加强了伊朗与苏联的关系,还改善 了与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关系。
拉扶桑贾尼时期(缓和)
• 拉扶桑贾尼政府采取务实政策,缓和伊朗 与中东国家关系。
伊朗与阿拉伯民族的关系(背 景)
伊朗是波斯人为主的国家,历史上阿拉伯侵略 的时候,传入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主要是什 叶派和逊尼派两大派别,其中逊尼派是统治阶 级,是社会主流,而什叶派则常以反对派的面 目存在。作为被征服,被统治者,波斯人更倾 向于接受与阿拉伯王朝的逊尼派统治者相对立 的什叶派伊斯兰教,因此,两大民族在历史宗 教文化上便存在矛盾。
• 21世纪的今天,伊朗已在国际舞台上发挥 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一直奉行独立, 不结盟政策,坚持“不倾向东,也不倾向 西”反对超大国霸权主义,重视同西欧、 日等国的交往与经济贸易联系。我们有理 由相信不断成长强大的伊朗会把与各国的 关系处理的越来越好。
中东地区 阿拉伯民族
波斯民族
什叶派
犹太民族
逊尼派
(一)波斯民族与阿拉伯民族猜 忌与不信任的原因
• 第一,由于历史上的交恶

中东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东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东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地理知识点1. 地理位置:中东地区位于亚洲西南部,东邻印度洋,南接非洲,西临地中海,北临高加索山脉和黑海。

2. 地形地貌:中东地区以沙漠、沙漠化、高山和高原为主,地形多样,包括西亚高原、波斯湾、红海、亚得里亚海等。

3. 气候特点:中东地区主要是温带和热带干旱气候,年降水量少,地势较高的地区气温变化大,日照时间长。

4. 水资源:中东地区以沙漠化为主,水资源匮乏,河流和湖泊较少,主要河流有尼罗河、幼发拉底河等。

5. 自然资源:中东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世界上部分大型油田分布于此,同时还有金、铜、煤、铁矿等。

6. 环境问题:中东地区存在严重的沙漠化和水资源短缺问题,同时地质灾害频发,环境保护成为当地的重要议题。

二、历史知识点1. 古代历史:中东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古代就有苏美尔、巴比伦等古代文明的兴起,古埃及文明也是中东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历史事件:中东地区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如埃及的法老王时代、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十字军东征、奥斯曼帝国的建立等。

3. 战争与和平:中东地区的战争和和平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阿拉伯以色列冲突、海湾战争等都是世界上重要的战争事件。

4. 历史遗迹:中东地区保留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如吉萨金字塔、佩特拉古城、耶路撒冷圣殿山等,这些都是中东地区的历史见证。

5. 历史人物:中东地区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如埃及的克莱奥帕特拉、叙利亚的萨拉丁、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等都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三、政治知识点1. 政治体制:中东地区的国家政体形式各异,有君主制、总统制、议会制等不同形式的政治体制。

2. 政治组织:中东地区有许多政治组织,如联合国、阿拉伯联盟、伊斯兰会议组织等,这些政治组织在中东地区的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 政治问题:中东地区存在许多政治问题,如领土纠纷、民族矛盾、宗教冲突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中东地区的政治稳定。

4. 政治改革:中东地区的一些国家进行了政治改革,试图实现民主化和现代化,但也遭遇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时事政治: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政策分析

时事政治: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政策分析

时事政治: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政策分析1. 引言1.1 概述时事政治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领域,国际形势以及各国之间的关系都对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这篇长文旨在分析当前的国际形势以及中国的外交政策,并探讨它们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全球政治经济形势、主要国家之间的关系与矛盾、地区冲突与紧张局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时所采取的外交策略。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我们将介绍整篇文章的结构,并明确目标和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进行国际形势分析,深入研究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各国之间关系与矛盾以及地区冲突与紧张局势。

然后,我们将探讨中国外交政策,并研究其总体战略与原则、对外关系发展的意义和目标以及具体外交政策和行动方针。

第四部分将重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包括经济实力对国际地位的影响、中国在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中的角色以及其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

最后,我们将得出结论,探讨国际形势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分析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的角色及其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政府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全面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政策,为读者提供对当前重要问题的更深刻理解。

通过了解全球局势与各国关系、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理念与行动方针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与地位,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今世界形势中复杂而纷繁多变的因素,并为未来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

2. 国际形势分析2.1 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

一方面,全球主要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导致了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升级。

另一方面,国际合作与多边主义面临挑战,一些国家采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政策,对全球治理体系造成冲击。

2.2 主要国家间关系与矛盾:当前世界上的主要国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和矛盾。

美中关系是最重要且备受关注的双边关系之一。

均势外交与美国中东政策的困境

均势外交与美国中东政策的困境

2008年3月阿拉伯世界研究Mar. , 2008 第2期Arab World Studies No. 2.安全研究均势外交与美国中东政策的困境赵葆珉摘要:美国的均势外交思想和实践与其地缘特征密切相关。

远离欧亚大陆的地缘孤立以及在多条战线上维持支配地位的需要阻碍了美国有效参与欧亚大陆的权力争夺,均势外交成为美国谋求霸权的“法宝”。

冷战结束后,美国的霸权基础更为脆弱;海湾战争以来的美国中东政策偏离了均势外交的要求,转而寻求武力支配中东地区;伊拉克战争更使美国的战略重心向中东地区倾斜,暴露了美国全球战略的缺陷。

美国中东政策的困境在于布什政府对美传统均势外交的背离。

不管2008年美国大选结果如何,未来美国中东政策将围绕重启中东均势外交作进一步调整。

关键词:均势外交;美国中东政策;地缘政治;伊拉克战争作者简介:赵葆珉,国防经济学博士后,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陕西西安 710049)。

文章编号:1673-5161(2008)02-0050-08中图分类号:D371文献标识码:A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前夕,美国几乎处于世界权力的巅峰。

借冷战和海湾战争获胜的声威,美国随后在号称地缘天险的阿富汗推翻了塔利班政权,而其昔日的竞争对手苏联却曾在此地陷入十年游击战争的泥潭。

美国的霸权地位似乎坚如磐石,不可动摇。

然而5年后,美国却陷入了伊拉克战争的泥潭,美国霸权的基础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瓦解迹象。

美国是西方历史的巅峰,也是西方文明的榜样和理想。

美国的崛起是国际体系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地缘政治现象之一,无论就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还是民主体制所达到的高度而言,美国都是举世无双的。

受伊拉克战争和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美国近年来综合实力处于明显下滑趋势。

美国实力的变化及其动因考察是具有深远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

本文试图从地缘政治角度对美国的中东均势外交战略加以解读,评析了海湾战争以来美国的中东政策,从中剖析出美国单极体系潜藏的缺陷,考量伴随着美国国家战略的转型,由地缘因素所引起的中东均势变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