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外交合作与挑战研究
21世纪中国的外交战略与格局

21世纪中国的外交战略与格局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的外交战略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也在不断地积极参与全球事务。
中国的外交政策旨在推动和平、合作、共赢,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21世纪中国的外交战略与格局。
一、中国的利益导向中国的外交战略重点是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也需要更多的资源和市场来支持其经济发展。
因此,中国的外交政策必须与国家核心利益相一致。
中国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与中国对世界的前瞻性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在中国的外交政策中,非传统安全威胁越来越重要,例如能源安全、环境安全、粮食安全等。
中国的外交政策必须确保中国的能源供应和国内的发展,并且通过国家间合作和协调推动解决地区性安全问题。
二、中国的世界观和大国角色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已经拥有了较高的国际地位。
中国主张和平与合作,拥抱多边主义与全球治理。
中国强调所谓的西方价值观与中国的发展道路并不完全一致,这是因为这些价值观来源于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难以在中国等非西方国家得到广泛认同。
中国的外交政策也要反映同时代大国的特点。
中国在其外交政策中很少以其他国家为对手,而是主张在全球治理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特别是在全球性问题上,例如气候变化和反恐,中国能够通过与其他国家合作来推动解决问题。
三、中国的区域外交战略区域外交战略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一部分。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日益增强地位,中国的周边环境、商业、文化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化。
因此,中国的区域外交战略十分重要。
中国在亚洲、中东、非洲等地区的外交政策是不同的,但总体上是以强调经济合作为重点。
例如,中国是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之一,与中东国家的贸易额也在不断增长。
此外,中国通过与周边国家进行合作,提高地区的安全和稳定性。
例如,中国已经成为泰国和缅甸的重要合作伙伴,并积极推动和平解决中东地区的冲突。
中国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

中国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作为一个拥有庞大国土和众多资源的国家,中国的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中国的国际关系特点、外交政策目标和实践等方面深入探讨中国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
一、中国的国际关系特点中国的国际关系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中国始终主张不干涉别国内政,坚决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其次,中国注重与各国加强交流合作,尤其是南南合作。
中国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致力于推动全球发展与繁荣。
另外,中国还注重推进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制的建设,为解决地区和全球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二、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维护国家的利益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
首先,中国致力于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
中国在处理涉及领土争端的问题上,坚决捍卫国家的核心利益和领土完整。
其次,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倡导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制的建设,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第三,在对外经济合作方面,中国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各国的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第四,中国致力于构建和谐的周边环境,推动亚洲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三、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积极开展外交交往,与各国建立友好关系。
中国不分大小国家,坚持与所有国家保持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外交关系。
其次,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国际社会形成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型国际关系。
中国通过与其他国家签署合作协议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等方式来促进共同发展。
另外,中国积极参与解决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如推进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推动解决中东问题等。
四、中国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的挑战与展望中国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面临着一些挑战。
与中东交往的“中国合作模式”

与中东交往的“中国合作模式”作者:田文林来源:《中国报道》2010年第11期正在形成的“中国合作模式”是一种兼顾利益和正义的“权利政治”。
一方面,这种模式基于相互间的利益需求。
另一方面,中国与中东的合作是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而成为中东外部因素中的建设性力量。
中东地缘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因此几乎每个重要国家都将保持或加强在中东影响视为重要目标,中国也不例外。
近些年,中国与中东合作日趋密切,如何实现双方关系可持续发展自然成为重要议题。
这其中有很多事情可做,但最重要一点,就是要汲取西方在中东对外行为模式的教训,奉行一种新型的对外合作模式。
英国埋下“动乱火种”众所周知,中东是当前世界上最为动荡、最容易受到外来大国影响的地区之-。
自中东纳入世界体系以来,几乎所有世界强国都曾在中东留下自己的足迹,从而使地区形势打上“大国制造”痕迹。
而近代以来真正在世界历史上维持过较强霸主地位,并在中东保持长期存在的国家,主要是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具体说,就是英国(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和美国(20世纪后期至今)。
两国尽管涉足中东的时间有先有后,行事方式有别,但这对“表兄弟”在中东的总体行为方式颇多共同点:由于英国和美国本质上都是海权国家,扩充疆域空间有限,因此两国为了尽可能保持权力地位,在欧亚大陆(包括中东)尽可能“分而治之”,从而从容扮演“离岸平衡手”角色。
但这一指导思想的直接结果,就是使中东乱局从无到有,热点越来越多,最终使自己也陷入泥潭。
英国为了维持自身霸权长久地位,直接将阿拉伯民族打成了“粉碎性骨折”,平白制造出中东乱局。
中东乱局始于奥斯曼帝国解体之后,它与英国旧式殖民统治模式直接相关。
在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本来人数最多,力量最大,最有可能担当中东舞台上的绝对主角。
一战期间,英国为促成奥斯曼帝国解体,与阿拉伯人达成战后建立统一阿拉伯国家的协议。
但英国在1916年就背信弃义,与法国暗中签订《赛克斯—皮科协定》,将中东分成若干个小国家,实行“委任统治”。
中国对中东的能源外交与策略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01
经济增长
中国从中东地区进口大量石油和天然气,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02
贸易平衡
中国在中东地区的能源进口可能导致贸易不平衡,因此中国需要采取措施来应对贸易不平衡问题。
对中东经济的影响
经济发展
中国的投资和支持有助于促进中东地区的经济发展。
能源市场
中国在中东地区的能源外交和投资对世界能源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
加强多边合作,促进能源合作机制建设
中国应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力度,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提高企业国际化水平
中国应鼓励企业加强对中东地区的投资,通过投资带动技术、设备、人才的输出,实现中东能源产业与国内产业的深度融合。
加强企业对外投资能力
强化企业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xx年xx月xx日
《中国对中东的能源外交与策略》
引言中国在中东的能源外交战略中国在中东的能源策略的经济和社会影响中国与中东能源合作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改进中东能源合作的战略思考
contents
目录
01
引言
1
背景与意义
2
3
全球能源供需格局不断变化,能源问题政治化、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对中东能源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
中国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中东地区的经济联系,提高能源合作水平。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在中东地区积极推动多边能源合作,促进地区能源稳定。
加强多边合作
中国与中东地区大国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地区能源发展。
与地区大国合作
中国在中东地区的能源外交策略中东地区的能源投资规模较大,涉及多个领域。
大国竞争背景下中美在中东的叙事博弈论析

大国竞争背景下中美在中东的叙事博弈论析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3)1.2 文献综述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大国竞争与中东风向标 (6)2.1 大国竞争态势分析 (7)2.2 中东地区战略地位 (8)2.3 中美在中东的竞争与合作 (10)三、中美在中东的叙事博弈 (11)3.1 叙事博弈理论概述 (12)3.2 中美在中东的叙事策略 (13)3.2.1 美国的叙事策略 (15)3.2.2 中国的叙事策略 (16)3.3 叙事博弈的互动与影响 (17)四、中美在中东的案例分析 (18)4.1 美国在中东的叙事实践 (20)4.2 中国在中东的叙事实践 (21)4.3 案例比较与启示 (22)五、结论与展望 (23)5.1 研究结论 (24)5.2 政策建议 (25)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26)一、内容简述在当前大国竞争的背景下,中美关系日趋复杂多变,而中东地区作为地缘政治的焦点,自然成为中美叙事博弈的重要舞台。
本段落将对中美在中东的叙事博弈进行简要的概述。
需要明确的是,中美在中东的叙事博弈并非简单的对抗或竞争,而是包含了合作、竞争和利益交织的复杂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两国的叙事策略、话语体系和利益诉求,构成了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根深蒂固,其长期以来的军事存在、经济援助以及外交策略,使其在这一地区占据重要地位。
而中国则通过加强与中东国家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以及政治对话,逐渐在这一地区建立起自己的影响力。
两国在中东的叙事博弈,很大程度上是各自的国家叙事、外交策略和利益追求在中东地区的展现。
大国竞争背景下,中美在中东的叙事博弈也涉及到地缘政治、能源安全、反恐等核心议题。
两国在这些议题上的立场和策略,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国家利益,也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中美在中东的叙事博弈并非零和博弈,两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并存。
在全球性问题面前,如反恐、气候变化等,中美需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中国的中东外交要彰显中国特色

CONTEMPORARY WORLD16名眼观察·聚焦中东问题构建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是一个全方位、多领域的系统工程。
中东地区是当今世界最复杂、最动荡的地区,也是近年来中国外交面临机遇和挑战最多的地区之一。
因此,在中东外交中推进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必须紧密结合中东地区的实际,形成既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又符合中东实际情况的外交理念、外交政策和外交机制。
第一,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积极加强中国与中东国家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
中东地区是“一带一路”的交汇地带,具有联通欧亚非的重要枢纽地位。
在“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国家属于中东国家。
因此,做好在中东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工作,对实现“一带一路”建设总体目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两年来,在中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已经形成了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中国的中东外交要彰显中国特色■ 刘中民/文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新的突破口的“1+2+3”合作格局。
当然,中国在中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安全风险,但中国并不会因畏惧安全风险而止步不前,而是要根据中东国家风险程度的差异精准施策,继续在中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海合会国家、土耳其、伊朗、以色列为较为安全的国家,将是中国在中东推进互联互通、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合作、产能合作的重点对象国,高铁、新能源、航天、核能、高端制造业将成为重要合作领域。
在埃及、突尼斯等已经逐步趋于稳定的转型阿拉伯国家,中国将重点推进与民生关系密切的经贸与投资合作项目,并配合适当的经济援助和优惠贷款,助力转型阿拉伯国家的社会稳定。
对于伊拉克、叙利亚、也门、利比亚等动荡国家,在政治上劝和促谈的同时,中国将积极支持和参与其经济重建,同时鼓励中国企业在安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到这些国家投资兴业。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

进入21世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但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面临新的严峻挑战。美国已进入新一轮全球战略扩张期,称霸与反霸、单极与多极的矛盾斗争异常尖锐,世界局势动荡加剧,地区冲突有增无减,热点问题日趋激化;新的世界军事变革进一步深化,世界军事和安全斗争更加凸显,各国军事战略的优劣和军事斗争的成败,取决于如何应对这场极其深刻的世界新军事变革。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周边形势趋于复杂,各种挑战趋于严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当代高新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军事领域里的革命性变革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趋势,战争形态从工业时代的机械化战争向信息时代的信息化战争迅速转变。尤其是具有信息战争特点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更是促使世界主要国家加速调整军事战略,把军队信息化建设作为建军重点,大力发展军事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武器装备,积极组建数字化、信息化部队,并辅之以法律、组织、技术和教育训练等一系列举措,以迅速提升军队的整体信息能力。可以说,21世纪各国军事战略的优劣和军事斗争的成败,取决于如何应对这场极其深刻的世界新军事变革。
(一)新军事变革的实质是军事信息化革命,信息优势是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的核心优势
信息化之所以成为新军事变革的实质,主要是由信息技术运用于军事领域所展现出的独特而又强大的效能所决定的。一方面,信息技术是新军事变革支柱性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导致了以精确制导武器为代表的信息化弹药,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化、隐形化作战平台的问世。武器装备和军事系统的高度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整个军事系统的战斗效能。另一方面,信息优势是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的核心优势。当代历次局部战争的实践和世界各国军队建设的实际都充分说明,掌握信息技术,获得信息优势,有效支配信息,是当今世界军事斗争的制高点,是最终赢得战争的重要保证。美军之所以赢得90年代以来的几场局部战争,说到底,靠的就是以超强国力为后盾的超强信息优势。第三方面,信息战将成为信息时代主要作战样式。在信息成为重要战争资源,成为军事力量构成的关键要素的条件下,信息对抗技术为信息战奠定了物质基础,信息系统网络化促进了信息战场的形成,夺取制信息权成为信息化战争的制胜关键。因此,信息与信息系统成为未来战争中打击与防护的首选目标,围绕信息与信息系统的攻防而展开的信息战,也必将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形态。在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占据了绝对的信息优势,致使伊军陷入各自为战的混乱状态、未能组织起有效的反击。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挑战及对策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㊁挑战及对策Ѳ㊀龙㊀静[提㊀㊀要]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从受制于对苏关系的起伏变化ꎬ到因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导致的分歧和疏离ꎬ再到新时期的机制化合作ꎬ不仅反映出国际格局与时代主题的巨变ꎬ更显示出中国与该地区国家外交理念和发展战略的转型ꎮ当前ꎬ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在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框架下既迎来了机遇ꎬ又面临着挑战ꎮ来自欧盟及西方主要大国的疑虑㊁中东欧国家内部政局的多变㊁追求经济合作速效的压力以及历史遗留的负面舆论等ꎬ是中国与中东欧. All Rights Reserved.国家关系面临的主要挑战ꎮ只有将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放在中国总体外交战略的全盘布局之下ꎬ重视中东欧国家的特殊性ꎬ提升经济合作 早期收获 的示范效应ꎬ加大对次区域组织的研究和参与ꎬ才能实现这一机制的持久发展ꎮ[关键词]㊀中国㊁中东欧国家㊁合作机制㊁双边关系[作者简介]㊀龙静ꎬ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中图分类号]D82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28832(2014)5期0037-14中东欧国家对于中国外交而言ꎬ既是一个地理范畴的地域指向ꎬ更是一个包含着意识形态㊁地缘政治等多种维度的政治概念ꎮ冷战时期ꎬ中东欧国家泛指除苏联外的欧洲社会主义国家ꎮ直到苏联解体㊁这些国家社会体制发生剧变ꎬ 中东欧 一词的地理内涵才逐渐回归ꎮ随着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诞生ꎬ 中东欧国家 这个一直以来在地理上较为模糊的概念得到了明确而清晰的界定ꎬ包括德国与奥地利以东ꎬ希腊以北ꎬ波罗的海以南ꎬ俄罗斯及独联体欧洲成员国以西地域上分布着的16个国家ꎬ①即中欧五国(波兰㊁匈牙利㊁捷克㊁斯洛伐克㊁斯洛文尼亚)㊁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㊁拉脱维亚㊁立陶宛)以及东南欧八国(罗马尼亚㊁保加利亚㊁塞尔维亚㊁黑山㊁克罗地亚㊁马其顿㊁波黑㊁阿尔巴尼亚)ꎮ这些国家在经济社会情况㊁宗教文化渊源㊁对外战略等各方面存在不可忽略的差异ꎬ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共性:都曾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ꎬ都经历了艰巨且尚未完成的体制转型ꎬ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ꎮ这些共性为搭设起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提供了基石ꎬ也使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ꎮ一㊁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发展历程纵观新中国成立后与世界各国的双边关系发展史会发现ꎬ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具有相当大的独特性ꎮ一方面ꎬ建交最久ꎬ关系特殊ꎮ中东欧国家普遍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ꎬ并与新中国建交的一批国家ꎮ在新中国诞生之初举步维艰地争取国际社会承认的道路上ꎬ中东欧国家的承认和支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ꎮ同时ꎬ中国与中东欧国家 以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团结在一起 ꎬ②相同的意识形态也加强了国家与人民之间的亲近感ꎬ促使中国与这些中东欧国家结下了深厚的传统友谊ꎮ另一方面ꎬ发展曲折ꎬ跌宕起伏ꎮ在冷战期间ꎬ由于受到中苏关系的巨大影响ꎬ中国对待中东欧国家从一开始的 兄弟 ꎬ转变为 苏修主义集团 敌人ꎬ后又成为 第二世界 中的统战对象ꎮ冷战结束㊁苏联解体后ꎬ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从政冷经热的阶段ꎬ逐步发展到当前成熟稳定的机制化合作ꎬ可谓经历了相当漫长而崎岖的发展道路ꎮ梳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国际问题研究»㊀2014年第5期①②独联体内欧洲地域上的成员国包括:白俄罗斯㊁阿塞拜疆㊁亚美尼亚及摩尔多瓦ꎮ格鲁吉亚于2009年8月正式退出独联体ꎬ乌克兰于2014年3月启动退出独联体程序ꎮ此处独联体内欧洲成员国仍包括尚未正式退出的乌克兰和地理位置上属于外高加索地区的前独联体成员国格鲁吉亚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苏联政府1956年10月30日宣言的声明 ꎬ«人民日报»ꎬ1956年11月2日ꎮ. All Rights Reserved.自建交以来的关系发展道路ꎬ基本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受制于对苏关系变化的冷战时期从新中国诞生到苏联解体ꎬ中国与各个中东欧国家关系的发展走向基本类似ꎬ都经历了友好 恶化 缓和这样的轨迹ꎮ对苏关系的变化是导致这条发展轨迹的根本原因ꎮ其中ꎬ既包括中苏关系的变化ꎬ也包括中东欧国家本身同苏联关系的发展ꎮ例如ꎬ1949年中国出于苏联与南斯拉夫关系恶化的原因ꎬ①不得不搁置与南斯拉夫的建交问题ꎬ直到1955年在苏南关系缓和的背景下ꎬ才改变之前的 不接触政策 与之建交ꎮ又例如ꎬ中国与东欧五国 波兰㊁捷克斯洛伐克㊁保加利亚㊁匈牙利ꎬ以及当时的东德之间的关系于60年代出现恶化ꎬ彼此相互抨击ꎬ则是由于这五个国家在中苏论战以及后来的中苏对抗中比较坚决地站在苏联一边ꎬ公开谴责中共中央的理论路线和各种政策ꎬ因而被中共中央界定为 苏联修正主义集团 的主要成员ꎮ在这一历史时期中ꎬ虽然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双边关系随着对苏关系的变化而变化ꎬ但其中积累的许多经验为今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双边关系的发展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ꎮ例如ꎬ在处理波兰事件中ꎬ中国提出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ꎬ社会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就更应该建立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ꎬ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够实现兄弟般的友好和团结ꎮ②对主权的尊重和对友谊的珍视就此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发展双边关系的重要基石ꎮ这番话与温家宝总理出席中国 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时发表的讲话中提到的 只要双方坚持相互尊重㊁平等相待㊁互利合作ꎬ就一定能巩固传统友谊ꎬ实现共同发展 遥相呼应ꎮ③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前期ꎬ中国愿意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实现正常化ꎬ反映出中国在处理国家关系时不再继续进行意识形态的争论ꎬ这一外交原则也指导了90年代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㊁挑战及对策①②③现斯洛文尼亚㊁马其顿㊁波黑㊁克罗地亚㊁黑山㊁塞尔维亚6国前身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苏联政府1956年10月30日宣言的声明 ꎬ«人民日报»ꎬ1956年11月2日ꎮ温家宝出席中国 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并发表重要讲话 ꎬ新华网ꎬ2012年4月26日ꎬht ̄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4/26/c_111850699.htmꎮ(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 All Rights Reserved.«国际问题研究»㊀2014年第5期中国处理苏东剧变后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ꎮ(二)关系疏离的转型时期随着冷战结束㊁苏联解体ꎬ中东欧国家经历了暴风骤雨式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转型ꎮ在这一阶段ꎬ中东欧国家无论是在内政改革还是对外战略方面都将 回归欧洲 作为自己的政策优先ꎬ申请加入北约和加入欧盟成为中东欧国家摆脱安全上的真空状态㊁移植西方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首要任务ꎮ相反ꎬ对华关系不仅居于次要ꎬ而且还因为共同的意识形态和制度基础不复存在ꎬ出现了双边关系上的疏离和冷却ꎮ具体表现在:中东欧国家一方面在政治制度上强调与中国的差异ꎬ和中国保持距离ꎻ另一方面积极追随西方民主㊁人权等标准ꎬ在涉台㊁涉藏等问题上攻击中国ꎮ在这一阶段ꎬ中国政府超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的差异ꎬ尊重中东欧国家对发展道路的选择ꎬ理解其外交政策的调整ꎮ经过不懈的努力ꎬ随着中东欧国家转轨日益深化㊁对外政策逐步成型和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日益显现ꎬ中东欧国家对华政策有所改善ꎬ双边关系开始升温ꎮ①例如ꎬ. All Rights Reserved.1997年11月中旬ꎬ波兰总统克瓦希涅夫斯基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ꎬ这是38年来波兰国家元首第一次正式访华ꎬ两国元首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波兰共和国联合公报»ꎬ为双边关系在下一阶段的升温拉开了序幕ꎮ(三)新世纪头十年的 双速 发展期新世纪以来ꎬ中东欧国家对外政策逐步走向成熟ꎬ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ꎮ其一ꎬ从一边倒的 向西靠 政策回归到注重平衡的对外战略ꎬ即在优先发展与美欧关系的同时ꎬ越来越看重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关系ꎮ其二ꎬ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和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ꎬ中东欧国家都越来越重视加强与中国之间的经贸往来ꎬ使得这一阶段双方的贸易量迅猛增长ꎮ从整个地区来看ꎬ2001年ꎬ双方贸易额仅43亿美元ꎬ2011年达到529亿美元ꎬ年均增长27.6%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ꎬ双方贸易逆势而上ꎬ其中中国自中东欧国家的进口年均增长30%ꎮ双向投资也日①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欧课题组: 中国对中东欧国家政策研究报告 ꎬ«现代国际关系»ꎬ2003年第11期ꎬ第8页ꎮ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㊁挑战及对策趋活跃ꎬ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地区投资已涵盖化工㊁机械㊁家电㊁电信㊁汽车和新能源等行业ꎬ并向农业㊁金融㊁科技等领域拓展ꎬ对当地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贡献与日俱增ꎮ双方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初见成效ꎬ贝尔格莱德多瑙河大桥等成为标志性项目ꎮ①从个别国家来看ꎬ波兰作为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ꎬ1991年双边贸易额仅为1.44亿美元ꎬ到2008年历史性地突破了100亿美元ꎬ2012年达143.8亿美元ꎮ然而ꎬ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政治关系却依然处于相对较为 冷淡 的不对称状态ꎬ主要原因依然在于部分中东欧国家在政治体制㊁人权㊁宗教等价值观问题上对中国保持居高临下心态ꎮ2003年至2009年ꎬ波兰和捷克这两个重要的中东欧国家时常在人权和涉藏问题上攻击中国ꎮ例如ꎬ2008年12月达赖喇嘛窜访欧洲期间ꎬ得到了波兰前总统卡钦斯基和捷克总理托波拉内克的会见ꎮ这些行为不仅使中国政府对这些中东欧国家保持距离以规避政治上的风险ꎬ更阻碍了中国提升该地区在中国外交整体布局中地位的考量ꎮ. All Rights Reserved.(四)开启机制化合作的新时期2012年4月ꎬ温家宝总理访问中东欧地区ꎬ并在华沙出席了第二届中国 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和首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ꎮ在会上ꎬ中方提出了关于促进双方务实合作的12项举措ꎬ标志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ꎮ这一全新发展阶段蕴含了中国外交战略的几大亮点ꎮ首先是对中东欧地区的重新重视ꎮ从外交关系正常化到2012年合作机制建立期间ꎬ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双边政治关系大都停留在 友好合作伙伴 的普通关系层面ꎬ紧密程度明显滞后于世界其他地区ꎮ当前ꎬ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发展ꎬ实质上是明确将中东欧作为一个重点区域来加以开发ꎬ成为中国对外战略中区域合作方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ꎮ其次ꎬ这是①温家宝: 在第二届中国 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上的致辞 ꎬ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官网)ꎬ2012年4月26日ꎬhttp://www.china-ceec.org/1/2013/11/01/41s248.htmꎮ(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中国外交以 多边方式 ㊁ 地区方式 推动地区内双边关系发展的尝试ꎮ为发展与中东欧国家的双边关系ꎬ中国外交搭建起了一个多层级㊁多领域㊁多轨道的多边交流与合作平台ꎮ所谓多层级ꎬ是指包括了国家领导人会晤㊁部长级会议㊁协调员会议㊁地方领导人会议这样自上而下的多层政治参与ꎮ所谓多领域ꎬ是指迄今在此框架内开展的论坛㊁会议等涵盖了农业㊁工业㊁旅游㊁教育㊁文化等多个领域ꎮ①所谓多轨道ꎬ指的是除了政府间对话之外ꎬ合作框架内还为商界和学界搭建起了中国 中东欧企业家洽谈会㊁中国 中东欧国家高级别智库研讨会㊁中国 中东欧青年政治家论坛等诸多平台ꎮ②在这两大外交亮点之下ꎬ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双边关系出现了强化和升级的趋势ꎮ2011年11月ꎬ中国与波兰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ꎮ2013年ꎬ李克强总理访问罗马尼亚期间ꎬ在罗马尼亚议会演讲时特别着重指出罗马尼亚特殊的战略地位ꎬ将其定位为中国在中东欧合作的战略支点ꎮ③2014年4月ꎬ捷克外长对中国进行了15年以来的首次访问ꎬ捷克总理在外长出访前也明确表示希望改善对华关系ꎬ跟上其它欧洲国家对华关系的脚步ꎮ二㊁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面临的挑战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进程正式启动的两年多来发展迅速㊁成果初«国际问题研究»㊀2014年第5期①②③从2012年11月至今ꎬ中国 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论坛㊁中国 中东欧国家教育政策对话㊁中国 中东欧国家农业经贸合作论坛㊁中国 中东欧国家旅游交流会㊁中国 中东欧经贸文化交流周等多种活动在中国及中东欧国家陆续开展ꎮ参见 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大事记 ꎬ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官网)ꎬ2013年11月18日ꎬhttp://www.china-ceec.org/1/2013/11/18/41s962.htmꎮ(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参见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官网)ꎬhttp://www.china-ceec.org/chi/index.htmꎻ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网ꎬhttp://www.china-ceec.com/jmhd/ꎮ(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李克强: 让中罗友好合作继续扬帆远航 在罗马尼亚议会的演讲 ꎬ新华网ꎬ2013年11月28日ꎬ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1/28/c_118323258.htmꎮ(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 All Rights Reserved.显ꎬ但也面临多项需要及时应对的挑战ꎮ(一)来自欧盟及主要成员国的猜忌和警惕目前合作机制中的十六个中东欧国家ꎬ除了西巴尔干地区五国(阿尔巴尼亚㊁波黑㊁马其顿㊁黑山㊁塞尔维亚)外ꎬ都已经先后加入了欧盟ꎬ西巴尔干五国目前也处于申请加入欧盟的不同阶段ꎮ①可以说ꎬ欧盟是这些国家外交上的优选ꎬ是中国与上述国家发展更深层双边关系无法回避的地区力量ꎮ对于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发展ꎬ欧盟在观望的同时充满疑虑和警惕ꎮ2012年秋ꎬ当中国在北京举办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秘书处成立大会暨首届国家协调员会议时ꎬ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就发表声明ꎬ间接警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不要结成某种联盟ꎮ②欧盟的担心首先在于尚未加入欧盟的西巴尔干五国 选中弃欧 ꎬ即将这一合作机制视为其难以加入欧盟后的替代性选择ꎮ③在欧盟看来ꎬ这样的情况已经在土耳其发生:土耳其在申请入盟多年而不得的情况下ꎬ开始认真考虑加入被欧盟认为由中国领导的上海合作组织ꎬ此举被视为其重大的外交转向ꎮ④欧盟担心这样的情况也会在尚未入盟的西巴尔干五国重演ꎮ其次ꎬ欧盟也担心那些已经加入欧盟的中东欧国家会 亲中疏欧 ꎮ欧盟自身经济的衰退以及各类援助政策附带的严苛要求ꎬ都使这些欧盟 新成员国 感到 口惠而实不至 ꎬ因而增长了寻求与中国这个快速崛起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合作ꎮ总之ꎬ欧盟担心中国试图利用经济手段达到分化欧盟的政治目的ꎬ使欧盟内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㊁挑战及对策①②③④目前ꎬ西巴尔干各国都与欧盟签署了«稳定与联系协议»ꎮ黑山与塞尔维亚已经开启了入盟谈判ꎬ马其顿与阿尔巴尼亚已成为正式候选国ꎬ波黑仍为潜在欧盟成员候选国ꎮ参见:http://eeas.eu ̄ropa.eu/western_balkans/index_en.htmꎮ(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StefanieBolzenꎬJohnnyErlingꎬ DivideꎬConquerꎬAimEast:ChinaHasASharpNewEurope ̄anTradeStrategyꎬ http://www.worldcrunch.com/world-affairs/divide-conquer-aim-east-china-has-a-sharp-new-european-trade-strategy/eastern-europe-beijing-foreign-commerce/c1s10100/#.U_RUuP ̄QYDcN.(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ShannonTiezziꎬ China MarchesWest -ToEuropeꎬ TheDiplomatꎬNovember27ꎬ2013ꎬht ̄tp://thediplomat.com/2013/11/china-marches-west-to-europe/.(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EmreErsenꎬ TheShanghaiCooperationOrganization:ANewAlternativeforTurkishForeignPolicy? http://www.mei.edu/content/shanghai-cooperation-organization-new-alternative-turkish-for ̄eign-policy.(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 All Rights Reserved.形成对华态度不同的 小团体 ꎬ既降低了欧盟自身的吸引力ꎬ又无法实现其对外政策的一致性ꎮ①此外ꎬ欧盟内部的主要大国也对中国与这一地区的合作充满警惕ꎮ德国总理默克尔就曾质问中国为何同中东欧国家单独搞双边会谈ꎬ并表示处在困境中的欧盟 不得不 接受中国的做法ꎮ②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加强甚至还引发了美国的担忧ꎮ尽管这一合作机制始终强调聚焦经济与人文ꎬ但美国仍从地缘政治角度来揣测中国的用意ꎬ认为 中国的地缘政治存在和在此地区的影响力将会直接影响美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强度与活力 ꎮ③(二)来自中东欧国家国内政局的政治挑战中东欧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初独立之后ꎬ纷纷效仿西方建立起了西方式的 三权分立 ㊁ 议会民主 ㊁ 多党执政 等政治体制ꎮ然而ꎬ制度的成熟并非一朝一夕ꎮ即使西方式民主体制已经建立了二十多年ꎬ中东欧各国的政治生态却仍处于多党政治发展的初期阶段ꎬ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 (1)政治制度本身设计的不合理ꎮ例如在罗马尼亚ꎬ根据宪法的规定ꎬ总统与总理之间职责范围分工模糊ꎬ因此当两者分属不同政党时ꎬ常常导致执政理念和方向上的分歧ꎬ影响对内和对外政策的一致性ꎮ(2)各个政党的发展不够成熟ꎮ无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独立后恢复重建的老政党ꎬ还是近年来重组诞生的新政党ꎬ都缺乏长期执政或参政的经验ꎬ缺乏与其他政党团结或妥协的精神ꎬ因此常常引发联合政府的分裂ꎮ④上述问题导致部分中东欧国家政府更迭频繁ꎬ常常出现议而不决和决而不行的局面ꎮ根据世«国际问题研究»㊀2014年第5期①②③④RichardTurcsányiꎬ CentralandEasternEurope sCourtshipwithChina:TrojanHorsewithintheEU? http://www.eias.org/sites/default/files/EU-Asia-at-a-glance-Richard-Turcsanyi-China-CEE.pdf.(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刘作奎: 中国与中东欧合作:问题与对策 ꎬ«国际问题研究»ꎬ2013年第5期ꎬ第80页ꎮCenterforEuropeanPolicyAnalysisꎬ NavigatingUncertainty:U.S.-CentralEuropeanRelations2012ꎬ http://www.academia.edu/3043638/Beijings_Central_and_Eastern_European_Charm_Offensive_The_Implications_of_Chinas_Growing_Presence_in_the_New_Europe.(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MizuhoNakada-AmiaꎬTakashiNarihiroꎬ NewParties EffectsonTheInstabilityofCoalitionGovernmentsinEast-CentralEuropeꎬ http://new.ecpr.eu/Events/PaperDetails.aspx?PaperID=4742&EventID=5.(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 All Rights Reserved.界银行公布的世界各国政府效率指数ꎬ欧盟内的西欧成员国的这一指数普遍高于1ꎬ中东欧国家则低于1ꎬ而位于巴尔干半岛的一些中东欧国家更出现了负值ꎮ①中东欧国家政局的不稳定性给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双边合作带来了很多困扰ꎬ一些业已达成的合作意向因中东欧国家政局变化而无法得到推动ꎮ(三)乌克兰 克里米亚危机溢出的安全疑虑乌克兰危机与克里米亚事件使中东欧国家对俄罗斯的疑虑和恐惧再次回升ꎬ在安全上追随和依赖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事组织的战略选择得到强化ꎮ一方面ꎬ身为北约成员国的中东欧国家纷纷表示愿意进一步加强与北约的合作ꎮ例如ꎬ波兰要求北约在波兰境内驻兵1万ꎬ并加速这一进程ꎬ②捷克虽然反对在其境内驻兵ꎬ但也表示愿意扩展与北约在更多领域的军事合作ꎬ③罗马尼亚则要求美国和北约增强其在黑海地区的部署以应对克里米亚事件可能给黑海地区带来的不稳定风险ꎮ④另一方面ꎬ马其顿等尚未加入北约的中东欧国家也可能出于安全焦虑而加速加入北约的进程ꎮ中国虽然在历史上一直处于中东欧地缘政治博弈的局外ꎬ但随着中俄关系的提升ꎬ也不免遭受到来自中东欧国家的猜忌ꎮ不少中东欧国家通过历史恐俄的棱镜观察中国对乌克兰危机和克里米亚事件的反应ꎬ担心中俄之间高位运行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会成为另一种形式的结盟ꎬ⑤再加上西方媒体的推波助澜ꎬ导致一些中东欧国家对中国外交政策做出曲解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㊁挑战及对策①②③④⑤ TheWorldwideGovernanceIndicators(WGI)ProjectReportsꎬ http://info.worldbank.org/governance/wgi/index.aspx#home.(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UkraineCrsis:PolandAsksNATOtoStation10.000TroopsonItsTerritoryꎬ http://www.tel ̄egraph.co.uk/news/worldnews/europe/ukraine/10737838/Ukraine-crisis-Poland-asks-Nato-to-station-10000-troops-on-its-territory.html.(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CzechRepublicDoesNotEnvisageNATOTroopsonItsSoilꎬ http://rt.com/news/158472-czech-nato-troops-ukraine/.(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RomaniaCallsForMoreNATOWarshipsInBlackSeaꎬ http://www.euractiv.com/sections/europes-east/romania-calls-more-nato-warships-black-sea-301877.(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JaimeA.FlorCruzꎬPaulArmstrongꎬ RussiaMayFindAllyInChina AlbeitAPassiveOneForNowꎬ http://edition.cnn.com/2014/03/05/world/asia/china-russia-ukraine-analysis/.(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 All Rights Reserved.«国际问题研究»㊀2014年第5期误读ꎬ①滋生出中国 中东欧国家之间本来并不存在的地缘安全疑虑ꎮ(四)经济合作中的焦虑感和无用论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诞生于欧洲经济遭受欧债危机重创之后ꎬ大多中东欧国家经济受多种因素影响而表现不佳ꎬ且又受制于欧盟经济援助的苛刻条件和严厉规定ꎬ因而把经济收益作为同中国合作的首要和主要目标ꎮ然而ꎬ中国同中东欧国家经济合作不可能超越周期的规律ꎬ合作起步阶段的相互磨合和多边互动也尚需时日ꎬ一些中东欧国家为此产生经济焦虑感和合作无用论ꎬ影响到它们同中国合作的积极性ꎮ高期待与慢成效之间的落差感也因中东欧国家政权频繁更迭而加剧:执政党都希望自己任期内签署的合作协议能够尽快产生成效ꎬ以助自己赢得下次大选ꎬ而不愿其成为对手上台后的政治资本ꎬ因而急于与中国达成短期速效的合作项目ꎬ缺乏对合作项目的长期规划ꎬ不利于双边可持续性的㊁战略性的长期合作ꎮ(五)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立场干扰下的社会舆论环境. All Rights Reserved.宣示与欧美一致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立场㊁在对华关系方面强调 人权高于主权 ㊁对涉藏等问题多加指责ꎬ是一些原苏东国家在冷战结束后无法与中国发展正常政治关系的主要原因ꎮ随着时代的变化ꎬ这些国家的对外政策也转向了平衡与务实ꎬ但过去对华政策的 历史遗留 依然存在于右翼媒体㊁非政府组织ꎬ甚至政党政客的观念中ꎬ形成不利于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积极发展的舆论 杂音 ꎮ例如ꎬ波兰议会就批评政府利用贸易支持 中国的共产主义 ꎮ此外ꎬ中东欧各界和各阶层的 中国观 还常受美西方的舆论误导ꎮ在美西方 逢中必反 的舆论影响下ꎬ许多中东欧国家出现了 逢中必疑 的舆论环境ꎬ质疑同中国合作的声音不绝于耳ꎮ尽管目前中东欧各国政府都对合作机制抱以很大认可与参与的积极性ꎬ正面报道压倒了这些 杂音 ꎬ但倘若合作机制的成效无法及时显现ꎬ经贸关系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并惠及民众ꎬ那么反对派的此类指责将再次抬头ꎬ而对中①ShannonTiezziꎬ ChinaBacksRussiaonUkraineꎬ http://thediplomat.com/2014/03/china-backs-russia-on-ukraine/.(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国缺乏了解的广大民众又会成为这类舆论滋生繁衍的土壤ꎮ三㊁对中国 中东欧国家关系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将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合作作为中国对欧关系新的增长点是构建中国新时期全方位外交战略的重要一环ꎬ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ꎮ(一)加强 顶层设计 和 统筹规划当前ꎬ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国家层面双边关系的发展ꎬ而是要塑造成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㊁中国与中小型国家㊁中国与现有国际和地区机制内成员国合作的范例ꎮ这要求我们对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发展路径和方向进行前瞻性设计ꎬ将中国倡导的平等㊁互利㊁共赢㊁开放等理念进一步融入到这一机制中ꎮ目前来看ꎬ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化的一个标志是秘书处的成立ꎬ但在部分西方观察者眼. All Rights Reserved.中ꎬ秘书处是由中国政府倡导设立的官方机构ꎬ而非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共同参与监督和管理的 共享 机构ꎬ①难免有不对等之嫌ꎮ因此ꎬ协助欧方建立对应的协调机构将有助于合作机制的良性发展ꎬ还有助于中东欧国家之间减少竞争㊁增加合作ꎬ使各方都能成为合作机制的赢家ꎬ而非争夺中国投资的竞争者ꎮ同时ꎬ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需被切实纳入 中欧关系 的框架内ꎬ消除欧盟㊁德国等中国重要战略合作伙伴的疑虑ꎬ营造 互补 而非 竞争 的良好地区氛围ꎮ回顾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到ꎬ中国在照顾欧盟关切问题上做出了不懈努力ꎬ利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强调这一合作机制与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相辅相成㊁并行不悖ꎮ例如ꎬ2013年11月李克强总理访问罗马尼亚期间ꎬ无论是在第三届中国 中东欧国家经贸① LiKeqiangMeetsCentralandEasternEuropeanLeadersatBucharestSummitꎬ http://www.eias.org/asian-news-outlook/li-keqiang-meets-central-and-eastern-european-leaders-bucharest-sum ̄mit.(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外交合作与挑战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中东国家之间的外交合作越来越频繁,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外交合作与挑战。
一、政治合作
中国与中东国家的政治合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与埃及、叙利亚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与中东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逐渐加强。
在叙利亚、伊朗等国家内战期间,中国积极参与了政治调解,并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
此外,中国还在中东地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帮助中东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然而,中国与中东国家之间的政治合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在中东地区的一些国家,由于宗教、民族等原因,存在着政治分歧和冲突。
这些问题对于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政治合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经济合作
中国与中东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也越来越密切。
中东地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石油资源区之一,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
口国之一,因此两者在能源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
此外,中国还在中东地区投资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然而,中国与中东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在一些国家,由于政治不稳定和安全问题,投资环境较为复杂;同时,在一些领域,如贸易和投资等方面,双方之间的贸易壁垒和技术差距也较大。
三、文化交流
中国与中东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早在汉唐时期,中国与中东地区就已经建立了贸易和文化交流关系。
如今,在文化方面,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教文化、阿拉伯语言文化等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中国也在向中东地区传播着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然而,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与中东国家之间也存在着一些挑战。
例如,在宗教、文化等方面,双方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在语言、习惯等方面也存在着交流障碍。
总之,中国与中东国家之间的外交合作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深远的意义。
双方应该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共同
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同时,双方也应该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为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和经济繁荣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