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对中华文化影响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游牧民族的介绍 (2)二、游牧民族的起源 (2)三、游牧民族的发展 (3)四、游牧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交融 (4)五、游牧文化对中华影响 (5)参考文献 (6)游牧民族对中华文化影响游牧是指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种粗放的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
牧民长期无固定住所,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生产设备相当简陋,经营非常粗放,基本处于靠天养草和靠天养畜的落后状态。
游牧民族指的是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
广义上的游牧民族指的是居无定所的流浪民族,包括草原民族和海洋民族。
起源关于游牧民族的起源,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争论的主要观点可归纳为人口压力说、游牧出于游猎说、驯化地理说、游牧与农耕并立说、游牧与农业分离说、气候变迁说等。
有关中国北方游牧业的起源问题,与世界游牧业的起源问题研究是密切相关的,笔者主张游牧与农业分离说。
游牧经济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非自足性的经济类型,对农耕社会存在着依赖性,它不能完全脱离种植业,需以整个社会生产和交换的相当发展并产生一定的剩余产品为前提。
这就要求种植技术和游牧技术都有相当的进步,从而决定了游牧民族只有在较晚的时候才能形成。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牧结合的混合经济是人类赖以进入文明时代的最主要的经济类型。
中国北方游牧业的兴起是在青铜文化的背景下展开的。
马被认为是草原游牧的象征,马的驯化和传播是欧亚草原游牧兴起的关键。
钱穆先生云:“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言。
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
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
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
……人类文化,由源头处看,大别不外三型。
一、游牧文化二、农耕文化,三、商业文化。
……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因此而为流动的,进取的。
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
”游牧的起源、游牧国家的产生与演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晋朝的游牧民族匈奴鲜卑与羯族的历史地位

晋朝的游牧民族匈奴鲜卑与羯族的历史地位晋朝(公元265年-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政治、社会和文化上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和羯族等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重点探讨晋朝时期这几个游牧民族的历史地位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匈奴在晋朝时期的历史地位匈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游牧帝国之一。
在汉朝时期,匈奴曾是中国的威胁,但在晋朝时期,匈奴逐渐衰弱,与晋朝建立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局面。
这主要得益于晋朝政府的外交策略和军事手段。
晋朝对匈奴的处理主要采取了抚慰和联姻的方式。
晋武帝司马炎与匈奴头领石勒通过联姻达成一种相对和谐的关系。
而在晋惠帝时期,晋朝与匈奴的关系更加密切,惠帝的皇后是匈奴人,这进一步巩固了双方的关系。
此外,晋朝还通过赐送土地、授予俸禄等方式来维持与匈奴的关系。
在晋朝时期,匈奴的历史地位已不再是汉朝时期的威胁。
他们逐渐融入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一些匈奴人也加入了晋朝的军队和政府。
这一时期的匈奴更多地被视为中国的一部分,对晋朝政权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鲜卑在晋朝时期的历史地位鲜卑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
在晋朝时期,鲜卑逐渐成为了中国北方的主要力量。
他们通过与晋朝政府的协作和合作,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晋惠帝时期,鲜卑人石氏部落的首领石勒出色地领导了他的部落,并与晋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后来,石勒趁晋惠帝混乱的政权,发动叛乱并建立了后赵政权。
这标志着鲜卑人在中国历史上的崛起,后赵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政权。
鲜卑人在晋朝时期的历史地位得益于他们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的实力。
他们的领导者善于利用中国政权内部的纷争,通过联姻和交战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同时,鲜卑人的骑马射箭能力也赋予他们在军事上的优势。
三、羯族在晋朝时期的历史地位羯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游牧民族,与匈奴和鲜卑类似,在晋朝时期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晋朝时期,羯族主要生活在中国北方和中亚地区。
半坡人知识点总结

半坡人知识点总结一、半坡人的起源:半坡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支重要的游牧民族,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北方黄河流域地区。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半坡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器时代初期的黄河流域地区。
他们最初是以渔猎为主要生活方式,后来逐渐转变为游牧生活。
半坡人的起源与北方游牧民族有密切的联系,他们的祖先可能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一支。
二、半坡人的社会组织:半坡人是一个典型的游牧民族,他们的社会组织以部落为单位。
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领袖,通过部落间的联合和分裂,形成了复杂的部落系统。
半坡人的社会组织以家族为基础,家族是他们的最基本的社会单位。
在家族之上,是部落系统,部落之间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形态,中期部落系统,通过各种族群共同发展起属于半坡人的文明社会。
三、半坡人的语言和文字:半坡人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他们使用的语言叫做半坡语,属于汉藏语系的波罗语族。
半坡语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有自己的独特的语音、形态和词汇系统。
半坡人并没有自己的文字系统,他们主要是通过口头传统来进行信息交流和文字记载,因此半坡人的文字系统相对简单。
四、半坡人的宗教信仰:半坡人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一种原始的自然崇拜,他们崇拜自然界的神灵和祖先。
在半坡人的宗教信仰中,有许多祭祀活动和宗教仪式,如祭祀太阳、祭祀山水、祭祀祖先等。
此外,他们还崇拜一些动物和植物,以及一些自然现象。
半坡人的宗教信仰对他们的生活和社会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五、半坡人的生活方式:半坡人的生活方式主要是游牧生活,他们居住在圆形的毡房里,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主要以畜牧业为生。
半坡人养牛、养羊、养马以及狩猎和捕鱼,主要以牧草和肉类为主要食物。
此外,他们还从事农业生产、采集、制造和贸易等活动,形成了一种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六、半坡人的文化:半坡人的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语言、宗教、艺术、服饰、建筑、武术、体育、游戏等方面。
他们的文化传统是一种典型的游牧文化,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原始的、朴素的、快乐的、自由的生活方式,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系统。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产生了哪些影响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产生了哪些影响?
亚欧游牧民族的大迁徙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方面:
1.文化融合和转变:游牧民族的迁徙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
交流和融合。
他们接触并吸收了当地居民的文化元素,同
时也将自己的文化和风俗传播到新的地区。
这种文化融合
和转变导致了复杂多元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交流。
2.社会和政治变革:游牧民族的迁徙对当地社会和政治结构
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带来了新的政治组织和权力结构,
如部落制度和游牧帝国的形成。
他们的迁徙推动了政治权
力的转移和分散,并促进了社会组织形态的变革。
3.经济的变化:游牧民族的迁徙改变了当地经济的格局。
他
们引进了畜牧业和游牧经济模式,对农业文明产生了冲击,并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革。
游牧经济也带来了贸易
和交流的扩展。
4.语言和文化的影响:游牧民族的迁徙对语言和文化产生了
重要影响。
他们的语言和文化对新地区的语言和文化产生
了影响,促进了语言的演变和文化的转变。
5.创新和技术传播:游牧民族的迁徙带来了新的技术和创新,
如金属冶炼技术和马匹使用等。
这些技术的传播对当地社
会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总的来说,亚欧游牧民族的大迁徙对欧亚大陆产生了多方面的
影响,包括文化融合和转变、社会和政治变革、经济的变化、语言和文化的影响,以及创新和技术传播等。
这些影响为欧亚大陆的历史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塑造了当地社会和文明的面貌,并在整个地区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代化游牧民族的文化继承与发展

现代化游牧民族的文化继承与发展一、背景介绍游牧民族指的是以游牧为生的民族群体,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东北、内蒙古、中亚和蒙古等地区。
现代化游牧民族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借鉴现代化文化,实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文化继承1.语言文化游牧民族的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包括蒙古语、藏语、哈萨克语等多种语言。
现代化游牧民族在继承传统语言文化的同时,不断积极借鉴现代化语言文化,特别是汉语的影响,促进了游牧民族语言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2.民俗文化游牧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包括马术、歌舞、口头文学等。
现代化游牧民族在继承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特别是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将传统的牧民民俗文化转化为旅游资源,实现了文化的价值化。
3.宗教文化游牧民族有着多种宗教信仰,主要包括蒙古族的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萨满教等。
现代化游牧民族在继承传统宗教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弘扬推广宗教文化的正能量,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文化发展1.艺术文化现代化游牧民族的艺术文化发展如火如荼,包括绘画、音乐、表演等多种形式。
在继承传统艺术文化的基础上,现代化游牧民族通过融合多元文化元素,创新出了许多具有现代特色的作品,展现了游牧民族的文化风韵。
2.教育文化现代化游牧民族的教育文化也在快速发展,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行,为游牧民族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除此之外,现代化游牧民族还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推广,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科技文化现代化游牧民族的科技文化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游牧民族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新型农牧业的发展中,现代化科技文化也给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四、文化保护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游牧民族的文化,现代化游牧民族也积极开展文化保护的工作,特别是在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编目、保护、弘扬与利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河套地区的游牧民族与汉族关系

河套地区的游牧民族与汉族关系 河套地区,位于中国的北方,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区,也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其中,游牧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游牧民族是河套地区的原住民之一,与汉族有着悠久的交流和互动。本文将从历史、经济、文化几个方面来探讨游牧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
在历史上,游牧民族与汉族一直有着密切的往来。早在古代,游牧民族就开始在河套地区繁衍生息。他们以牧业为生,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而汉族则是在农业社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的,两者之间的生活方式存在差异。然而,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游牧民族和汉族不得不依赖彼此进行贸易和交流。游牧民族提供了丰富的牛羊皮毛、乳品等资源,而汉族则提供了粮食、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双方的合作使得两个民族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利共赢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游牧民族和汉族之间的互动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交流。在经济和科技的推动下,河套地区建设了完善的交通网络,促进了游牧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游牧民族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汉族的文化,了解和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同样,汉族也开始对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兴趣,不少人纷纷前往游牧民族的聚居地参观游玩。这种交流使得游牧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加深,为双方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经济和文化交流外,游牧民族和汉族之间的婚姻也是两个民族关系紧密的体现。在河套地区,许多汉族人与游牧民族结为亲家,形成了一种新的族群关系。这种亲家关系不仅在婚姻上起到了纽带作用,更是加强了两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亲家之间的互动不仅仅局限于经济上的交流,更表现在文化、信仰、风俗等方面。这种亲家关系让游牧民族和汉族之间的差异逐渐消解,形成了一种深厚的情谊。
然而,尽管游牧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和合作,但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游牧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不少年轻人选择离开游牧民族的聚居地,投身于城市的繁华生活。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游牧民族的减少,从而使游牧民族与汉族之间的联系有所减弱。此外,随着知识和信息的快速传播,游牧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也逐渐显露,文化冲突问题逐渐增多。这些问题对于游牧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中国古代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

中国古代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一、引言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
这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差异、相互关系及其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二、游牧民族的特点1. 迁徙与生活方式游牧民族以牧畜为生,根据季节迁徙寻找适宜的草场和水源。
他们通常生活在帐篷或者移动式的结构中,以便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具有独立、敏捷和适应力强的特点。
2. 骑兵与战争由于长期以来对马的驯养和运用,游牧民族发展出了出色的骑兵战术。
他们的战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中国古代农耕民族的安全。
同时,游牧民族之间也经常发生战争,争夺资源和领土。
三、农耕民族的特点1. 农业与定居农耕民族以耕种作物为生,选择适宜的土地定居,建立村落和城市。
农耕民族通常拥有稳定的居住和生产基地,可以发展农业技术和经济活动。
他们对土地有更深厚的感情,并传承了丰富的耕作经验。
2. 社会发展与稳定由于稳定的居住环境,农耕民族更容易建立起组织良好的社会结构。
他们进行粮食的种植、储存和交换,形成了初步的贸易体系。
农耕民族在经济和社会上的稳定为其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四、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相互关系1. 交流与融合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并非完全隔绝,他们在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交流与融合。
例如,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进行物品交换、技术传授和文化交流,互相借鉴对方的优点与经验。
2. 冲突与磨合然而,考虑到两者生活方式和利益冲突的不可避免性,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也爆发过许多战争与冲突。
这些冲突不仅促进了双方文化与社会制度的变革,也带来了一些并不友好的后果。
五、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1. 社会制度与政治游牧民族的兴起和农耕民族的发展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演变。
游牧民族的入侵促使农耕民族加强国家统一和军事防御,同时促进了农业技术和国家治理的改进。
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影响与中国的接纳

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影响与中国的接纳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就与各种不同文化相互交融,其中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这些民族与汉族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信仰和价值观,但他们的文化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得到了中国社会的接纳。
一、融合共生的历史积淀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的接触可以追溯到古代,这种接触不仅仅是战争与征服,更多的是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早在周朝,汉族和游牧民族就开始互动,形成了以契约制度为基础的礼教文化。
在东汉时期,汉朝与匈奴、乌桓等游牧民族的和平相处,使两种文化相互交流,并逐渐渗透到汉族社会。
这种融合共生的历史积淀,使得中国人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有一种包容与接纳的态度。
二、游牧生活方式的影响北方游牧民族过去主要以牧羊、驯鹰和狩猎为生,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汉族的农耕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
而正是由于这种对比,使得汉族社会不断借鉴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从而在农耕文化中注入了一定的游牧元素。
例如,游牧民族的骑马技艺、箭术、饲养技术等,都对中国的军事、农牧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在文化领域,游牧民族的民间音乐、舞蹈、风俗习惯也渗透到了汉族文化中,丰富了中国的艺术形式。
三、信仰和价值观的融合北方游牧民族在信仰和价值观上与汉族有所不同,他们崇拜自然和神灵,并形成了特定的宗教信仰体系。
例如,匈奴的天可汗信仰、蒙古族的萨满教等都是游牧民族的宗教信仰。
这些信仰观念通过与汉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使得中国的文化体系日臻完善。
在中国古代,道家和佛教的兴起与传播,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联系密切。
道家倡导的自然观念和和谐思想,以及佛教强调的慈悲心理,都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信仰有所共通,也得到了中国社会的广泛接纳。
四、艺术与文学的交流北方游牧民族的艺术与文学也对中国产生了深刻影响。
例如,口头传统文学中的民间故事和英雄传说,常常涉及到游牧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这些故事不仅为中国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题材,还传承了民族共同的英雄精神和民族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游牧民族的起源,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争论的主要观点可归纳为人口压力说、游牧出于游猎说、驯化地理说、游牧与农耕并立说、游牧与农业分离说、气候变迁说等。
有关中国北方游牧业的起源问题,与世界游牧业的起源问题研究是密切相关的,笔者主张游牧与农业分离说。
游牧经济是一种专业化、流动的经济类型,对农耕社会存在着依赖性,它不能完全脱离种植业,需以整个社会生产和交换的相当发展并产生一定的剩余产品为前提。
这就要求种植技术和游牧技术都有相当的进步,从而决定了游牧经济只有在较晚的时候才能形成。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耕、畜牧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是人类赖以进入文明时代的最主要的经济类型。
中国北方游牧业的兴起是在青铜文化的背景下展开的。
马被认为是草原游牧的象征,马的驯化和传播是欧亚草原游牧兴起的关键。
钱穆先生云:“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言。
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
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
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
人类文化,由源头处看,大别不外三型。
一、游牧文化二、农耕文化,三、商业文化。
……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因此而为流动的,进取的。
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而为安定的,平稳的。
”游牧的起源、游牧国家的产生与演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游牧与农耕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很长时期内曾相互对立、相互依存。
战争、掠夺、和亲、互市等所有的历史现象似乎在说明一个主题:生存与财富是游牧国家兴起的原因。
游牧文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与农耕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构成了中国北方边境历史的主题之一。
但是一直以来中国的史学界都不重视对游牧文明的研究,认为游牧文明是一种落后的文明,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意义与影响都不大。
这种思想也存在与一般人的心中,认为游牧文明是野蛮落后的,只有农耕文明或工业文明才是发展的方向。
于是,我们便看见政府一直不遗余力地在牧区推广定居点,并且非常自得地认为这是在造福牧民,却从来没有考虑过,游牧文明在北方大草原上纵横驰骋了几千年,为什么没有垮掉,反而延续至今,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恰恰是因为游牧文明与北方草原的生态环境是相适应的。
中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的国家,众多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共同谱写了一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
历史上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一度在中原建立了政权,经过历史风雨的洗礼和涤荡,他们一部分西迁、一部分在历史中消亡,一部分融合入汉族,一部分仍保持了本民族的特征和习俗,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当中。
游牧文明是在人类早期原始狩猎文明和原始采集文明之后,与农耕文明差不多同时产生的,就其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而言,比农耕文明更接近原始的采集狩猎文明。
最早的原始初民,按一般的考古学观点起源于非洲大陆,在漫长的地质史时期,由于气候的改变引起生存环境的变更以及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人口压力的逐渐增加而逐步迁移到其他的大陆,并且由于地理隔绝而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种族和亚人种。
这些原始初民所属的就是原始采集狩猎文明,在生存压力并不大的情况下,他们往往随着季节的变更而进行或长或短的迁移,以获得更丰厚的食物,这从对非洲一些原始部族的人类学研究中可以得到比较推论。
但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和虽然缓慢但仍然不断增长的人口,生存压力变大,许多物产并不那么丰富地区的部族不得不采取强度更大的劳动,而对于草原地区来说,采集的基础原本非常薄弱,部族的主要食物来源依靠捕猎,不得不跟随着兽群的迁徙而迁徙,以便获得足够的肉食。
在这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蓄养动物比起单纯地追猎野生动物来说更有保障,养畜业便慢慢发展起来。
对野生动物的驯化,也许发生在更早的时候,但在生存压力不那么大的时期,花费那么多的精力去发展畜业并不怎么合算,于是畜业的产生只有在凭采集狩猎无法获得足够丰厚的回报之后了。
马的驯化则更为游牧文明的产生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持,对于放牧的畜群能够更加便捷、省力地控制。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和融合伴随着中国古代北方边境历史的始终,而这种冲突和融合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北方边境的生态环境,反过来,生态环境的变迁又导致了文明的变迁。
尽管并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一点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影响,但传统史学的盲点并不能抹杀这种影响的实际存在。
传统观点和西方学术界观点一般认为,对环境的破坏是连年的征战的征战造成的。
比如,农耕文明在对抗游牧民族侵扰中,曾经有对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草场采用焦土、洒盐等破坏性战术的记录;而游牧民族对农牧交集区域的劫掠破坏则更为严重,比如《西洋世界军事史》中描述,“有人认为中亚的气候在公元后的最初几个世纪突然变得干燥起来,到了公元500年到了顶点,有人认为是游牧性的侵入破坏了水道之所致。
派希克(T.Peisker)说:为了使一个水草田的拥有者,不敢不向他们纳贡,他们只要攻占主要的水道即可。
而这些游牧民族又常常的盲目的抢劫和毁灭一切东西。
一次侵扰就可以使几百个水草田化为灰烬和沙漠。
进一步说,游牧民族不仅使中亚的无数城市和乡村变成了废墟,更使草原变成了赤地,因为无意识的取火而滥伐树木,终于使流沙扩大了范围。
”
而也有观点认为“历史上对北方边境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影响的是中原文明为了抵御游牧文明的侵袭而采取的移民塞边和屯田制的措施”,为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