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迷病人脑电图
脑电图

正常成人觉醒时的脑电图
• α波的对称性:两侧大脑半球的α 节律的
频率,在任何时候都是相同的,轻微差异也 应怀疑异常,较低一侧一般是异常部位.波 幅在枕部双侧差异不超过50%,其他部位不 超过20%
• α波的时相关系:一般说来,α节律在 两侧半球同时出现和消失,但每个α波 在不同的区域常不同步.
正常成人觉醒时的脑电图
当恒定.
• α波的波幅:常表现逐渐增大逐渐缩小, 成纺锤状.大于100μv的成人罕见,据统
计,>60μv仅见于6%的个体.
正常成人觉醒时的脑电图
• α波的波形:通常是规则的圆的正弦波,但 波顶或波谷也可呈尖形,另外注意慢α波变 异型节律(在1/2α频率的慢波里重叠着α 样的波形) • α波的空间分布:在枕顶后颞区最高,有时 扩展至中央和中颞.应用参考导联,额部也 可出现.但α节律仅或主要位于额区则异常. 中央区α节律应与μ节律区分,通过睁闭眼, 前者抑制,后者无.
正常成人觉醒时的脑电图
• 枕慢波:学龄期到青春期枕部出现的3~ 4Hz(时限250~300ms),多为单发性,可在一 侧或两侧出现.可为睁眼所抑制.有人认为,与 枕部α 波幅相比,超过1.5倍的出现频度高 的为异常,余为正常
成人清醒异常脑电图类型
成人清醒异常脑电图类型
• 基本波异常及慢波异常(一)
10-20导联
20% 20% 20%
Cz Fz
20%
Cz
20%
C3
C4 Pz
Pz
Fpz
20% 10%
20%
20%
Oz
Nasion
T3
Oz
T4
10% 10%
Inion
A2
Pg2 A1 A2
意识障碍和脑死亡脑电图

意识障碍和脑死亡脑电图陈芷若【摘要】人清醒时的意识清晰水平由正常的大脑皮质、脑干和丘脑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来维持.意识障碍包括嗜睡、朦胧、混浊及昏迷,是脑功能降低的表现.昏迷的命名甚多且乱,1993年美国神经病学会伦理问题委员会建议昏迷只用三个名称:昏迷、植物状态和闭锁综合征.【期刊名称】《现代电生理学杂志》【年(卷),期】2011(018)004【总页数】3页(P248-250)【作者】陈芷若【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 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人清醒时的意识清晰水平由正常的大脑皮质、脑干和丘脑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来维持。
意识障碍包括嗜睡、朦胧、混浊及昏迷,是脑功能降低的表现。
昏迷的命名甚多且乱,1993年美国神经病学会伦理问题委员会建议昏迷只用三个名称:昏迷、植物状态和闭锁综合征。
昏迷是指急性脑损伤早期的不睁眼、无睡眠—觉醒周期之昏迷,一般在一个月内出现自动的无目标的周期性睁眼,脑电图见睡眠—觉醒周期(开始极不规则,以后则逐渐接近正常的昼夜规律)。
觉醒时病人无任何自我认知的表现,这种睁眼昏迷称之为植物状态。
昏迷和植物状态的脑电图多数表现为广泛性大慢波,一般波幅甚高,其慢波周期长短与意识程度相关:即意识障碍越重,慢波周期越长,且波幅下降,甚至成为平坦波型。
闭锁综合征是桥脑腹侧受损,脊丘束、皮脊束和皮延束等功能障碍,但两半球皮质正常,脑干和丘脑网状结构完整,因此貌似昏迷而非昏迷,在昏迷分类和昏迷鉴别诊断中引起重视。
单纯闭锁综合征患者为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脑电图,而昏迷及植物状态除表现为慢波异常外,少数可表现为特殊波形之脑电活动。
一、α昏迷昏迷病人之脑波类似正常成人清醒状态下α频率范围内的电活动称为α昏迷,常见于高位脑干以上部位的病变。
病因:缺氧性脑病,药物中毒,脑外伤等。
脑电图特征:①8-13Hz正弦波,波幅15~40μV;②可见于头前部、后部及弥散性分布;③α指数高,无调节变化,有时两侧不等或有少些慢波,多数对刺激无反应,少数刺激后可呈短暂的波幅增高或频率变慢;④α波型可在昏迷后1h到3个月出现,多数为1~4天,可先呈α节律,后转变为慢波或电静息;或先为电静息,后转变为α节律;⑤有的病人缺乏REM之自发循环之睡眠周期图形。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是评估昏迷程度的主要标准之一。
它由Dr.XXX于1974年在格拉斯哥提出,后在1977年进行了小幅度修正。
GCS包括三个部分的评估: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和运动反应。
每个部分有不同的评分标准,最终得分为总分。
最低的昏迷指数为3分,而正常人的昏迷指数为15分。
如果昏迷指数在7以下,则被认为是深度昏迷,如果在3-5之间,则可能会成为植物人。
GCS的使用范围不仅局限于头部外伤,还包括中风等可造成意识障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GCS是一种简单、客观的评估量表,已经成为全世界评估昏迷程度的主要标准之一。
头部外伤病患的昏迷指数,如果是13-15分,病情为轻度;9-12分,为中度;8分或更低的话,即是严重头部外伤意识障碍的评定。
GCS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例如,评价者的经验和训练不足可能导致得分偏低;患者采用气管切开或插管辅助通气会影响言语评定;患者失语会对言语评定产生影响;眼睛损伤、眼周水肿、面部创伤、第Ⅶ颅神经损伤对睁眼评定产生影响;EVM三个子项的权重不一致等等。
意识障碍程度的评估通常使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该评分系统包括对疼痛刺激的反应、异常屈曲、异常伸展和无反应等四个方面。
GCS评分的最低分数为3分,最高分数为15分,其中13-14分为轻度昏迷,9-12分为中度昏迷,3-8分为重度昏迷,低于3分的重度昏迷者会有2T的评分。
评分时应记录最好反应和左侧/右侧运动评分,并注意运动评分左侧和右侧可能不同,应使用较高的分数进行评分。
意识障碍的病因主要分为颅内疾病和颅外疾病两类。
颅内疾病包括局限性病变和脑弥漫性病变两种类型。
局限性病变包括脑血管病、颅内占位性病变和颅脑外伤等,而脑弥漫性病变则包括颅内感染性疾病、弥漫性颅脑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水肿以及脑变性和脱髓鞘性病变等。
此外,癫痫发作也可能导致意识障碍。
颅外疾病主要包括急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外源性中毒、缺乏正常代谢物质以及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和物理性损害等。
eeg评分标准昏迷分级

eeg评分标准昏迷分级
EEG评分标准昏迷分级是一种用于评估昏迷患者脑电图(EEG)的评分系统。
该系统通过分析EEG波形的频率、幅度和时域特征,将昏迷患者分为不同的分级。
根据EEG评分标准昏迷分级,昏迷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1. Grade 1:非常浅昏迷状态,脑电活动波形正常。
2. Grade 2:浅昏迷状态,脑电活动波形异常,但有时仍可见到正常波形。
3. Grade 3:深昏迷状态,脑电活动波形异常,正常波形极少出现。
4. Grade 4:极深昏迷状态,脑电活动波形几乎完全消失。
通过EEG评分标准昏迷分级,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同时,该评分系统也有助于科学家研究昏迷患者的大脑状态和功能。
- 1 -。
昏迷的诊断流程

以上三个步骤均符合脑死亡判定标准时,确认脑死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死亡标准几乎无可争议,即不可逆转的心跳和呼 吸停止,或不可逆转的全脑功能(包括脑干功能) 丧失。
• 2010年AAN质量标准委员会基于循证依据更新了 “成人脑死亡判定指南”。
• 临床标准:
• 1.应确定有不可逆的、原因明确的昏迷。
高。
神经系统检查
语言反应 运动反应
疼痛反应
昏迷的确定
神经电生理检查 EEG
SEP
BAEP
诊
断 流
昏迷程度的确定
临床判断
格拉斯哥评分
程
病史检查
起病形式
伴随症状
环境、季节、 基础病
昏迷原因的确定
体格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
全身情况检查
影像检查
CT
MRI
实验室检查 生化 血气 毒物 特殊化验
• 植物状态:
1.认知功能丧失,无意识活动,不能执行 执行指令
– 4、血压:严重高血压常见于高血压脑病、脑出血等。麻醉剂 与安眠药中毒、心肌梗死,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慢性肾上 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疾病时血压降低。
• 体检:
–5、皮肤与粘膜:面色苍白见于休克、尿毒症昏迷; 面色潮红见于酒精、颠茄类中毒、中暑、肺性脑病, 脑出血等;皮肤粘膜黄疸可见于重症肝病、脑型疟 疾、败血症等。
1.意识完全丧失。 2.脑干反射消失。 3.无自主呼吸(靠呼吸机维持,自主呼吸激 发试验证实无自主呼吸)。
• 确认试验:
1. 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显示N9和(或)N13 存在,P14、N18和N20消失。
动态脑电图对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动态脑电图对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作者:刘丽娇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第18期【摘要】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监测对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方法用动态脑电图描记66例昏迷患者并进行临床评定,包括Glasgow评分。
结果脑电图分级与Glasgow评分说明脑电图分级愈高,Glasgow评分愈低,患者昏迷程度愈深。
结论动态脑电图检测对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估有肯定价值,可提高在昏迷预后判断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动态脑电图;昏迷;预后作者单位:453000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关于昏迷国内外虽已有较多的文献,但目前仍没有肯定的结论[1]。
其属于脑功能受损严重阶段的,是临床重症,其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带给了患者家人和社会。
另外对昏迷患者预后的判断随着器官移植技术和医学伦理学的发展愈发显得重要。
我们对66例昏迷患者早期行动态脑电图检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共收集66例我院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住院的昏迷患者。
其中2例自缢, 7例脑炎,7例有机磷农药中毒,11例颅脑损伤,4例心肺复苏, 32例脑血管病 (10例脑梗死,22例脑出血),3例癫痫持续状态,所有患者均在1周内行动态脑电图检测。
年龄15~73岁,平均岁。
女27例,男39例。
纳入标准:①无自动睁眼动作。
②对语言无反应。
③至少持续上述状态20 h。
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和痴呆。
②药物或低温所致昏迷。
方法便携式动态脑电图系统采用北京太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SOLAR ROVER 型,脑电图描记方法:用单极导联记录,用火棉胶固定记录电极,按国际10~20系统按置16道头皮电极。
在行脑电图描记(≥24 h)的同时,还需监护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电、血压。
临床评定于记录脑电图同步进行,包括神经系统检查、脑干反应和Glasgow评分。
脑电图检查结果分级参照张志芳的分级方法稍作变动,分五级[2],V级:电静息(平坦波) ;Ⅳ级:间隔有少量8波,但以平坦波为主;Ⅱ级:伴少量8波,以0节律为主;Ⅲ级:伴有间隔有少量平坦波(暴发一抑制波交替)或0波,以8节律为主;Ⅰ级:正常脑电图。
动态脑电图在昏迷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动态脑电图在昏迷病人中的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 r44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128-02动态脑电图是通过对脑电活动及睡眠周期的动态观察,来评价脑功能的反应状态,是反映全脑功能的一个较好的指标,并且脑电图的变化可以比临床症状出现更早,因此对昏迷患者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我院自2007年1月到2011年6月60例昏迷病人实施动态脑电图监测,旨在探讨昏迷病人的脑电图表现和临床预后的关系,为昏迷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60例均来自本院重症监护病房及神经外科及神经内科的病人,男40例,女20例,年龄2~85岁,平均43.5岁。
昏迷原因:颅脑损伤23例,缺氧性脑病12例,脑血管病8例,有机磷中毒3例,电击伤1例,病毒性脑炎3例,心肺复苏后8例,其他2例。
根据mayoclinic学派提出的昏迷临床分类法与分级标准[1]。
按临床表现分为深昏迷41例,中昏迷10例,浅昏迷9例。
本组收集的病例中不包括嗜睡及昏睡的病人。
1.2 方法采用上海诺诚电气有限公司生产nation 8128wh 16导动态脑电图检测系统。
电极安置采用国际10~20系统法,采用参考导联记录。
盘状电极用日本光电导电膏固定于头皮。
监测结束后取回记录盒,回放结果由经验丰富的的医师参照黄氏异常脑电图标准进行阅读判定[2]。
所有患者均经我院相关科室系统治疗,以患者好转(临床上不同程度觉醒反应)及死亡为预后评价指标。
2 结果2.1 脑电图表现类型2.1.1 中~高幅慢波型共计34例(56.7%),①表现为各导持续性慢波24例(70.58%),以4~7hz/s低~中幅θ活动和1~3hz/s中~高幅δ活动呈广泛性持续性分布,一侧或局部偏胜者与损伤部位有关。
②阵发性慢波8例(23.52%),在θ活动为背景的基础上,各导联以高幅2~3hz/s复合型慢波呈节律性阵发性或两侧对称同步出现。
昏迷患者的体格检查

最小意识状态
Aspen神经行为协作组 必须基于以下一种或多种行为反射或持续存在 以证明虽然有限但明确的对自身或周围环境 的认知
1. 遵从简单的指令 2. 不管正确性如何可以用姿势或语言来回答是
或否 3. 可以被理解的语言 4. 有目的的行为包括偶然出现的与环境刺激有
关的动作和情绪反应而不是不自主动作
去皮层状态
双侧大脑皮层广泛性损害,引起皮层机能丧失, 而皮层下机能保存的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
无任何意识活动 ,有明显的睡眠-觉醒周期 对光反射存在,角膜反射存在,咳嗽反射存在 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上肢屈曲内收,双下肢伸
直内旋,
去大脑状态
中脑损伤的表现 头部后仰,两上肢过伸和内旋,两下肢
过伸,躯体呈角弓反张状态 红核(抑制伸肌收缩的中枢)损伤
脑膜刺激征
阳性
局灶体征:脑出血(破入脑室)、脑膜脑炎、颅脑 外伤
无局灶体征:SAH、脑膜炎
阴性
局灶体征:脑梗死、脑出血(未破入脑室)、脑炎 无局灶体征:其他内科疾病(代谢性疾病、中毒性
脑病、药物中毒)、癫痫
注意有无发热
脑干反射意义
功能障碍平面
皮质-皮质下平面 :掌颏反射阳性 间脑平面 :睫脊反射消失 间脑—中脑平面 :额眼轮匝肌反射、垂直性前庭反
射消失,角膜下颌反射阳性 中脑平面:瞳孔对光放射消失,角膜下颌反射阳性 桥脑平面:
桥脑上段平面:角膜反射、下颌反射消失 桥脑下段平面:水平性前庭反射消失
谢谢!
失提示脑桥上段受损
脑干反射
垂直性前庭反射:消失提示间脑-中脑平面受累。 水平性前庭反射:消失提示脑桥下部平面受累。 眼心反射:压迫眼球引起心率减慢。消失是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爆发-抑制波 型意识障碍
• 爆发性多形复合波与电活动沉默期(波 幅<10μ ν )交替出现。 • 可由慢波型意识障碍发展而来。
(7)平坦波型意识障碍
• 主要见于深度昏迷、无皮层状态、脑死 亡。
脑死亡
• 脑电活动消失,呈病理性电静息状态,即等电 位型脑电改变。 • 脑电活动消失指在用10微伏/毫米的增益、电极 间距离至少10厘米、至少记录30分钟,而又排 除了低温和麻醉药物等影响因素后,脑电图呈 等电位线型(平坦直线型)的图型。记录中给 予声音刺激或针刺皮肤均不引起脑电反应,在 24-72小时内重复描记而结果相同者,基本可确 定为死亡,但最好结合其它临床征象和检查。
• 慢波型意识障碍病人的慢波周期的长短 与意识障碍的程度之间有一定的平行关 系,即意识障碍越重,慢波周期越长, 在极度昏迷时慢波波幅逐渐下降,最后 发展成为平坦波型。
(2)α 波型意识障碍(又称α 昏迷)
• 是指临床上呈现意识障碍,脑电图所见 却与以α 活动为主的正常觉醒者脑电图相似
的一种临床现象。其脑部损伤多位于脑干, 尤以脑干卒中的病例最为多见,其它可见于 弥漫性缺性脑病及颅脑损伤性昏迷的病例。
(5)纺锤波型意识障碍
• 主要是由低位脑干网状结构损害所致,见于头 部损伤后以迁延性昏迷为主的病例,亦可见于 其它疾病的昏迷病人,或正在恢复的昏迷病人, 脑电图由慢波型过渡到睡眠波型。 • 脑电图改变:显示两侧大脑半球各区的有规律 的纺锤波爆发性出现,可持续数秒,以前头部 -中央区、中央区-顶区波幅最高,与正常睡 眠纺锤波难于区别,且常与θ、δ波混在一起。 当给病人以觉醒刺激时,纺锤波可以消失,但 慢波化的背景脑波不消失,病人也不觉醒。
(4)发作波型意识障碍
• 分发作性意识障碍和持续性意识障碍
• 发作性意识障碍:主要见于癫痫小发作、 大发作以及它们的持续状态和精神运动 性发作等癫痫性意识障碍。 • 脑电图表现为癫痫波。
• 持续性意识障碍:指亚急性海绵状脑病、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及肝昏迷等出现的 发作波。 • 脑电图表现为三相波 、广泛性周期波、 周期波一侧偏胜
• α 昏迷的 α 波以中央区明显或各区相等, 调节调幅差,有文献报道 α 昏迷死亡率 达到80%左右。
• 平坦波型意识障碍主要是病人在昏迷时, EEG显示平坦波或几乎呈一直线状态, 临床预后极差,大多死亡。
• EEG检查是了解脑病理状态的一种重要 手段,通过对昏迷病人的EEG监测可反 映预后情况。
• 脑电图改变:低至中幅α 节律,少数可伴
有少量慢波或尖波活动。但与正常α 节律不 同(1)其分布以额或中央区较突出,有些为 各区相等,(2)对听觉、有害刺激或闪光刺 激不起反应,被动开睑亦缺乏对光反应。
• (3)β波型的意识障碍( β -昏迷 ) • 脑电图显示以低波幅β波为主的意识障碍, 多由脑损伤和脑干血液循环障碍等所引 起的低位脑干损害,而皮层损伤轻微。
昏迷病人脑电图分析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脑电图室 王钟瑾
• 昏迷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可由神经 系统及其以外的各种疾病所引起,是较 重的意识障碍。脑电图监测是了解脑病 理状态的一种重要手段,对预后判断有 重要意义。
(1)慢波型意识障碍
• 可有脑血管疾病、颅脑损伤、脑肿瘤、 颅内感染、代谢性疾病、中毒性脑病等 引起。表现为中至高幅θ波和中至高幅δ 波广返性或弥漫性分布各导,有时在此 基础上一侧或局部偏胜,或两额部高幅 单形性δ长程出现。分为广泛性慢波 和弥 漫性慢波一侧偏胜 。
昏迷病人脑电图与临床转归的关系
• 脑电图表现与昏迷原因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 慢波型意识障碍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各种病 因均可出现慢波型意识障碍,但多见于脑血管 病、脑炎、缺氧性脑病等。其主要由于大脑皮 质广泛性受损或脑干网状结构受累所致,亦可 有α -昏迷、β -昏迷等发展而来。慢波型意识 障碍中脑电图的异常程度与昏迷程度之间大致 呈平行关系,即昏迷程度越重,慢波周期越长, 且存活率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