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年级音乐 亚洲民族民间音乐教案 粤教版

2021年八年级音乐 亚洲民族民间音乐教案 粤教版
2021年八年级音乐 亚洲民族民间音乐教案 粤教版

2021年八年级音乐亚洲民族民间音乐教案粤教版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印度和日本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亚洲民族民间音乐的多元性,使学生接触和了解亚洲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

音乐,初步认识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及鲜明的民族风格。

教学重点:印度和日本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民族民间音乐概论复习重点

民族概论笔试复习资料 可能不全面大家参考 一、中国传统音乐按照流行的场所和流行的人群阶层的分类。 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 二、中国民族音乐五大类的分类。 民歌、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 三、民歌的艺术特点。 (1)、诗与乐的高度结合 (2)、用短小的结构、凝练的音乐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 (3)、创作过程的集体性、传播方式的口头性、表演过程的即兴性、曲调传统的变异性 四、汉族民歌的分类角度常见的有两种 分别是按民歌体裁和按民歌产生所在地的色彩区分类。 按体裁 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按色彩 1 北方色彩 东北、华北、西北 2 南方色彩 江南、闽粤、湘鄂、西南 五、劳动号子定义及劳动号子的功能 劳动号子的分类及音乐特征 定义 是直接伴随体力劳动 并和劳动节奏密切配合的民歌 功能 (1)实用功能:在劳动中具有发出号令、组织劳动、指挥劳动、调节精力、鼓舞劳动情绪等功能 2表现功能:能抒发劳动者的感情、表现了人的喜怒哀乐、给人以精神上愉悦的感受 分类 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作坊号子和船渔号子 特征 1 坚实有力、粗犷豪迈的音乐风格 2 歌词创作的即兴性 3 节奏的律动性音乐材料的重复性 4 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段接、句接、密接、重叠 5 曲式结构 乐句反复段落 回返式 六、山歌的在全国各地的不同的叫法。山歌按照两种不同角度的分类。 北方 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的《爬山调》

青海的、宁夏、甘肃一带的《花儿》四川的《神歌》等 南方 客家山歌弥渡山歌兴国山歌柳州山歌 分类 1. 按歌唱场合的分类:放牧山歌、田秧山歌、一般山歌。 2. 按歌唱方法的分类:高腔山歌、平腔山歌、矮腔山歌。 七、陕北信天游的流行区域 歌词特点以及音乐特点。 流行地区:陕西北部和宁夏、甘肃的东部 歌词特点:喜用比兴、叠字 音乐特点:曲调多为两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 上句呈开放型 下句呈收拢型。 曲调类型 a、节奏自由 旋律起伏较大 音域较宽 音调高亢开阔 具有较强的山歌性格 b节奏较匀称固定 旋律较平和抒婉 比较接近小调的性格 八、青海花儿的分布地区 唱法以及曲调和歌词特点。 分布地区 宁夏、甘肃、青海 唱法 尖音 假声 、苍音 真声 、真假声并用 具有高亢、奔放、粗犷、刚健的风格。 曲调歌词 花儿的曲调多称为“令” 之前冠以地名、族名、花名或其他。其唱词格式多样 衬词丰富 曲调结构也较多样 以呼应型的两句体为多。 九、山西山曲的分布地区 内容题材。 流行地区 山西西北部的河曲、保德一带和陕西的府谷、神木 内容 以“走西口”生活和爱情生活者较多 乐曲结构短小 多为上下句结构 旋律起伏度较大 情感真挚粗犷。 十、山歌的音乐特征。 1 音乐奔放、嘹亮、曲调悠长、节奏自由 广泛使用自由延长音和拖腔 2 歌词多在自然景观的联想下即兴创作 喜用语气衬词 3 演唱形式以独唱最多 此外还有对唱、数人接唱、齐唱等 4 音乐结构多为一段体 常见的组合形式有二句体、四句体、五句体、超五句和联八句

非洲鼓教案

非洲鼓乐 教学内容: 《非洲鼓乐》是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中《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第二单元内容——《非洲的灵感》,整合重组拓展延伸成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从欣赏中提炼节奏,并初步感受非洲鼓乐中强烈鲜明的节奏特点, 2、通过对鼓乐节奏参与,感受非洲鼓乐的风格,特点。 3、初步了解非洲鼓乐中两种节奏呈现形式,整齐节奏和跨节奏。 二、技能目标: 初步学会整齐节奏和跨节奏的演奏方式。 三、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与体验,让学生能初步感受非洲鼓乐文化的独特的魄力。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欣赏中了解非洲鼓乐的节奏特点;以及表现作用。教学难点: 怎样让学生理解跨节奏,并以跨节奏的方式表现鼓乐特点。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践法;示范法 教学准备:钢琴、非洲鼓、多媒体、板凳 教学理念: 1、体现以审美为核心,注重艺术实践,通过聆听、讨论、演奏、创编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感受鼓乐之美,加深学生理解非洲音乐文化的独特魄力,感悟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以“鼓”为主线,从听鼓——赏鼓——用鼓——玩鼓四个方面进行授课,引导学生竖立多元文化的价值观,拓展学生的音乐鉴赏的视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感知和欣赏音乐能力的目的。 3、通过对鼓乐节奏的逻辑重音改变,以及各种器乐的加入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整理资料并展示出来的教学环节设计,让学生了 解非洲鼓的特点及简单的演奏手法。同时使学生理解鼓在非洲音乐中的重要 作用与地位。同时在非洲民族民间舞蹈中,学生还体验了非洲人民优美、古 朴的舞姿;奇异的装扮和色彩,反复、呼应的吟唱方式。充分感受了非洲歌 舞强烈的音乐震撼力。 (二)、非洲音乐----节奏 1、欣赏非洲音乐《鼓舞》。引导学生跟随音乐体验节奏特点。 (1)、在聆听布隆迪的《鼓舞》时,可以让学生边听、边模仿。用手指轻轻地在凳子上做模拟练习。 (2)、教师总结非洲音乐的节奏特点及典型的节奏型。并以课件展示节奏型。让大家一起练习一下这几小节的节奏。 2、节奏模仿:学习几组典型的非洲音乐节奏。(见课本拓展与探究第一题的谱例),这六条节奏型,学生分组自选一条或几条进行练习。每条可以做反复练习。分条练习后,可做逐组连续的练习(一组演奏一条后,另一组不间断地接着演奏另一条),做节奏练习的道具在课前先布置让学生自己在家里完成,(用矿泉水瓶装点沙或米)。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模仿等体验活动,让学生能亲身体验非洲音乐复杂多变的节奏特点,认识和理解非洲音乐独特的魅力,这是一种参与活动的尝试,由于时间有限,学生感到新奇,

《少数民族民歌》教学设计

少数民族民歌 课时: 1课时 教授班级:高一级 教材: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第二单元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执教:广东广雅中学宋曼蕾 一、教学思路: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过程与体验”提到了突出的地位,在《音乐课程标准》以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过程与方法”中,就把体验放在了首位,并作了以下的表述:“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要启发学生在对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的积极体验中,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爱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为此,一直以来,本人非常注重为每一首音乐作品设计“体验”的方法,其具体思路与想法,在本人提交的论文《体验——最优化的音乐教学方式》中已作了详细的论述。 本课同样设计了不同的体验方式,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音乐中,从而理解——音乐的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旋律、节拍、节奏、唱法、表演形式等方面,由于各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地理环境、语言、生活习俗等的不同,各地、各民族的民歌都具有鲜明的音乐特点。从而懂得民歌与生活地域、生活方式、风俗民情、语言等的密切关系。力求把体验的过程成为学生获得认知的过程,更成为学生凭借音乐感受、体味以及领悟文化现象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通过音乐了解彝族、苗族、蒙古族、维吾尔族4个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与民族文化,乐意参与各个的体验活动;能认识到民歌独特的艺术价值与生存价值,产生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民歌的兴趣与愿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唱、跳、拍、模仿等体验活动,了解彝族、苗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并尝试进行简单的创作与演唱。 3.知识与技能: 能归纳、罗列出4个少数民族民歌的音乐特征,并根据各少数民族民歌的不

高中音乐《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 一.设计理念 “感受体验音乐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习俗的关系”,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音乐鉴赏》模块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本单元选编了《亚非音乐神韵》的教学内容安排,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亚洲的音乐文化。通过对音乐作品的音响、形式、情绪、格调、人文内涵的感受与理解,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在真、善、美的艺术世界中受到陶冶、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品格。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 了解多元文化”的理念,在教学活动中的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充分发 挥学生的艺术创造意识,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获 得真正的审美体验。 二.设计思路 1. 确立主题:以亚洲的地理方位为线索,通过学生聆听音乐,分 析音乐要素,了解亚洲音乐文化区的民族民间音乐特点。 2. 课堂准备:所选的音乐紧扣教材,为了增强学生对亚洲音乐文化 区民族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除教材所提供的音 响材料外,还增加了一些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音响和音像资料及图片资料。

3. 课件运用:课件制作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体现多媒体辅助 教学的优越性。在科学性方面,注意教学内容与教学逻辑的有机结合, 教学步骤跳转灵活。在艺术性方面,课件中的文字、图形、图像及声音等教学资源的选择上、表达形式上尽量达到构图优美、色彩协调、形象生动和风格统一。在技术性方面,根据各班学情的不同,各级层次的进入、退出都 安排得机动灵活,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达到视听结合,体现了多媒体的交互性。 4. 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三年音乐课的学习,已经 具备了一些音乐鉴赏经验和音乐理论基础,认知和分析能力都有所增强,所以聆听音乐后进行一些音乐要素的分析,归纳总结亚洲的音乐特点完 全可以做到。 三.教学目标 1. 认真聆听与体验亚洲音乐文化区域内各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并 能 随乐哼唱歌曲片段。 2. 能辨别亚洲音乐文化区域内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风格。 3. 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和表演、总结亚洲有关国家的音乐特点,扩大自身的音乐视野和知识面,培养多元文化价值。 四.难点与重点 1.重点:聆听与体验亚洲音乐文化区域内各国的民族民间音乐。 2. 难点:能辨别亚洲音乐文化区域内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风格。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一)教案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一)教案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一)》教案 丁慧主讲 周次 6 日期课时安排 2 10.6-10.10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间音乐在我国音乐中的地位课题第二节我国民间音乐的类别第三节我国民间音乐的特点 第四节我国民间音乐的音乐体系 教学的 重点:掌握民间音乐的的概念和特点。重点与 难点:掌握民间音乐的类别和体系。难点 教学 掌握民间音乐在我国音乐中的地位。目的 教学方 法和教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提问法、研究法,结合学生 学手段的实际写作能力,做到因材施教。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民间音乐在我国音乐中的地位 一、中国民族音乐:中华民族的民族音乐被称为中国民族音乐。既包括了汉族音乐, 也包括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音乐。在汉语中,中国民族音乐可简称为“民族音乐”。

二、中国民间音乐:中国民间自然传承的音乐。它是从我国民族音乐中按照音乐的 流行的社会层面特征所划分出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类别,它包括号子、山歌、小调、 教长歌等。 第二节我国民间音乐的分类 学一、我国民族音乐的涵盖范围:我国民族音乐既包括汉族音乐,也包括少数民 族音乐,既包括传统音乐,也包括现代音乐,既包括民间音乐,也包括专业创作的 过音乐。 三、本课程教学提倡的分类:我们认为中国民族音乐可按照流行的社会层面 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四大类,其中的每一类又可分为若程 干小类: 第三节我国民间音乐的特点:一、创作的口头性和集体性;二、乡土性;三、 即兴性;四、流传变异性;五、人民性;六、多功能性 第四节我国民间音乐的音乐体系 我国现代音乐学家王光祈将世界音乐 分为三大体系:一、中国乐系;二、欧洲乐系;三、波斯-阿拉伯乐系课后作业请书面回答:简述民间音乐的特点和类别。教学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知道民族

第十一节《非洲歌舞音乐》 教材分析: 这一课所指的非洲音乐是按音乐

第十一节《非洲歌舞音乐》 教材分析: 这一课所指的非洲音乐是按音乐文化范畴划分的,不是地理概念上的划分,主要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黑人居住地区的音乐,所以没有把北非阿拉伯地区(如埃及)和南非部分白人的音乐包含在内,因此在教学中可称其为"黑非洲音乐"或"非洲黑人音乐"。本课通过欣赏非洲民间的鼓乐和歌舞音乐,使学生体验非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了解世界音乐,拓宽音乐视野。 设计思想: 非洲音乐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为了让学生能快速的接近非洲音乐,愉快地接受、体验他,进而喜欢他,我选择了以学生们所喜闻乐见的黑人舞蹈 ----"街舞"为切入点,使同学们感觉到原来黑人音乐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产生一种亲切感,愿意去接近他、体验他,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 教学目标: ( 1)了解非洲音乐中丰富多彩的鼓乐和歌舞,以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开阔音乐的视野。 ( 2)体验非洲音乐中复杂多变的节奏特点,感受非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及其丰富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重点:体验非洲音乐中复杂多变的节奏。 教学难点:了解、掌握非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 教学内容: ( 1)《鼓舞》(片段) ( 2)《男孩之舞》(片段) ( 3)非洲歌舞(片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制的非洲面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 1)课前播放黑人跳街舞的表演片段。 ( 2)提问:"同学们刚才在大屏幕上看到的是什么表演?"(街舞) ( 3)师:"我们班上有同学会跳街舞吗?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为大家表演一个!"(学生们热情高涨,推荐出一位同学上台表演。) ( 4)师:"刚才这位同学跳得很棒,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街舞又称hip-hop 舞,由于它没有固定的条条框框,舞者可以随音乐节奏自由创编自己的、动作,是种本能的体现,最适合年轻人张扬个性,所以得到全世界青少年的欢迎。街舞虽然成型在美国,但要追溯起源,可寻找到遥远的非洲大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邻略非洲音乐的魅力。(大屏幕上展示课题《非洲音乐》)。 二、体验导趣 (一)了解非洲的地理人情 1、分别请学生代表介绍课前了解的非洲。 2、老师补充。(出示非洲地图和有关非洲的图片。) (二)欣赏《鼓舞》(片段) 师:今天我们所要欣赏的非洲音乐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黑人地区的音乐。大家知道被誉为非洲音乐之魂的乐器是什么吗? 生:鼓。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鉴赏课教案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鉴赏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感受体验音乐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习俗的关系”,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音乐鉴赏》模块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本课是湘版《音乐鉴赏》模块中的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的第一节内容。这节内容以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歌为切入点,在音乐鉴赏和探究活动中,不但让高中学生进一步体验我国不同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和韵味,而且能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初步的研究,树立平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 本课介绍的六首音乐作品分别为蒙古族、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常用的歌曲或乐曲,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因作品较多,可选择《辽阔的草原》、《酒歌》、《牡丹汗》、《歌唱美丽的家乡》作为重点鉴赏的曲目,《纺织谣》、《一杯酒》作浏览性欣赏。 由于学生平时较少接触少数民族的音乐,对少数民族的音乐兴趣不大,所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除了选教材规定鉴赏的曲目外,还应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具有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流行曲或舞蹈给学生欣赏。因此,可选择了腾格尔演唱的歌曲《蒙古人》、解晓东用通俗唱法演绎的《掀起你的盖头来》、藏族舞蹈《金色的太阳》等作为补充的教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音乐基础薄弱,喜欢音乐但是根本不了解音乐,对于音乐鉴赏的内容多数不感兴趣,偏向于东西方的流行音乐与歌唱,导课的内容与方式多需要图音或歌舞的影像资料,以及流行唱法演绎的音乐作品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进入内涵较高的鉴赏课需要音乐知识的补充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认真听赏本课的音乐作品,辨别本课不同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讨部分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并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归纳。 (2)能独立搜集我国少数民族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在班上交流介绍或演唱、演奏,加深对音乐与人民社会生活、劳动习俗等关系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拓宽音乐视野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四、教学重点: 1、聆听体验《辽阔的草原》、《酒歌》、《牡丹汗》、《歌唱美丽的家乡》。 2、理解音乐作品的节奏特点。 五、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特点。 六、教学方法: 聆听体验法、对比听辩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等。 七、教具准备:电教化多媒体设备 八、课时数: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

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欣赏四首具有代表性的亚洲传统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聆听和感受,体验亚洲不同地域的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二)初步了解亚洲音乐概况,学习亚洲音乐文化与地理、经济、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密切关系。(三)学习认识蒙古的呼麦、印度尼西亚的克隆钟歌曲、印度的萨朗吉的音乐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这四首具有代表性的亚洲传统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亚洲传统音乐的风格特征。难点:通过总结、分析以上各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利用自己对亚洲地理、历史、经济、宗教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主动探究此音乐特点的形成及与这些相关背景之间的关系。 三、内容安排 (一)东亚——通过练习“呼麦”唱法,欣赏蒙古民歌《四岁的红鬃马》,掌握“呼麦”的初步知识,分析音乐; (二)东南亚——通过欣赏“克隆钟”音乐《星星索》并演唱,与前曲做风格上的对比,联系印度尼西亚地理知识,分析歌曲与地域、生活方式的关系; (三)中亚——通过萨朗吉(Sarangi)音乐《欢迎》与小提琴音色和演奏特点的比对,分析中亚音乐特点,强调不同国家和地区音乐艺术之间的影响和交融; (四)西亚——阿塞拜疆卡曼贾(Kamanche)音乐《巴雅提木卡姆》与新疆《十二木卡姆》音乐的对比,从地理关系和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音乐特点的生成与发展。 四、教学资源建议 《音乐鉴赏教材》及自选教学内容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本节内容为亚洲四个不同地域的代表性音乐作品的赏析,由于地理环境、宗教历史、生活方式等等的不同,造就了风格迥异而又异彩纷呈的音乐特点,为了使学生能够更为快捷地学习到与之年龄和能力相匹配的音乐知识,建议根据不同音乐的风格特点,选择不同的切入点来进行教学,具体如下: (一)蒙古民歌《四岁的红鬃马》——了解唱法、分析音乐(长调、短调); (二)印尼歌曲《星星索》——分析歌曲艺术风格的成因(地理、历史); (三)印度音乐《欢迎》——与小提琴对比,乐器形制、演奏姿态、典型节奏;

民族民间音乐概论

二、选择题 1、下列属于号子音乐的是( B ) A、脚夫调 B、崔咚崔 C、孟姜女 D、小白 菜 2、在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民间小曲基本曲调是( C ) A、茉莉花调 B、绣荷包调 C、孟姜女调 D、银纽细丝调 3、下列民族使用“欧洲音乐体系”的是( C ) A、维吾尔族 B、塔吉克族 C、哈萨克族 D、蒙古族 4、蒙古族有一种独特的由一人唱出两个声部的歌曲叫( C )。 A、木卡姆 B、安 C、浩麦 D、鲁 5、下列属于“孟姜女调”的作品有( C )。 A、放风筝 B、五歌放羊 C、月儿弯弯照九洲 D、对鸟 6、下列属于山歌音乐的有( B )。 A、挑担不怕扁担弯 B、信天游 C、放风筝 D、茉莉花 7、热瓦甫等是( A )族的民间乐器。 A、哈萨克 B、蒙古 C、维吾尔 D、藏族 8、下列对“信天游”指述正确的有( D ) A、流行在甘、青、宁一带的山歌歌种 B、旋律舒展直畅,大多是上下句构成的单乐段 C、代表作品《横山包下来些游击队》《下四川》等。 D、歌词大都两句一段,且多用比兴手法。 9.“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这描写的是( C )。

A、远古时代 B、南北朝时代 C、春秋战国时期 D、汉代 10、“秧歌”在下列文献( C )中有所记载。 A、南宋吴自牧《梦梁录》。 B、清李调元《粤东笔记》 C、清吴锡麒《新年杂咏抄》 D、刘勰《文心雕龙》 11、梆笛曲《喜相逢》是由改编。( A ) A、冯子存 B、胡天泉 C、闫肃 D、刘德海 12、筝曲《寒鸦戏水》属于流派。( C ) A、山东派 B、江浙派 C、广东潮州派 D、广东客家派 13、《金蛇狂舞》是聂耳根据江南丝竹乐改编。( D ) A.八板 B.老六板 C.三六 D.倒八板 14、清道光、咸丰以后逐渐兴起的著名女苏州弹词艺人是( B ) A、朱雪琴 B、徐月娥 C、侯彦秋 D、骆玉笙 15、当今单弦的表演多以一人以八角鼓击节演唱,另一人操( B )伴奏的演唱形式。 A.琵琶 B.三弦 C.高胡 D.柳琴 16、______的唱腔按行当分为生腔和旦腔两大类。( A ) A、皮黄腔 B、二黄腔 C、梆子腔 D、昆山腔 17、下列曲种属于时调小曲类的是( A )

《咿唷嘞啦》教案

《咿唷嘞啦》 教学目标: 1、了解歌曲的特点,以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2、感受非洲音乐民间歌曲的风格特点,体会歌曲的丰富艺术感染力。 3、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刚果歌曲,进一步感受非洲音乐鲜明特点,以及与现代音乐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咿唷嘞啦》,感受非洲歌曲一领众和的特点。 教学难点: 歌曲《咿唷嘞啦》的节奏特点。 教具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段音乐,让我们一起听一听、动一动吧。 学生和老师一起随着音乐律动。 师:这段音乐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生:现代、热烈、奔放。 师:同学们都有各自的感受,其实这是一首来自非洲的现代歌舞曲。 二、寓教于乐: 1、自主感受: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遥远而神秘的非洲音乐。但是,请大家注意,这里我们所说的非洲音乐,并不是指整个非洲大陆的音乐,而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黑人地区的音乐。先给大家推荐一首原汁原味的非洲音乐来听听看。 (1)播放《咿育嘞啦》原唱: 师:能告诉我你的感受么?大家可以从旋律、节奏、情绪、音乐形象等方面谈谈。 生回答。 师总结特点:旋律起伏不大,节奏很自由、原始,像一个人在哼唱;伴奏单一、粗糙、装饰

少,以鼓为主,创设了一种纯朴、原始的生活情境。 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叫《咿唷嘞啦》,它是一首刚果民间歌舞曲。“咿唷嘞啦”没有什么具体的含义,是一种欢乐的衬词。 (2)聆听范唱: A、师:为了同学们能更加清晰理解这首歌曲,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首中文版的《咿唷嘞啦》,师:这首歌曲有怎样的情绪? 生:欢快、活泼。 B、师:让我们再来聆听感受一下,同时注意看歌曲共分几部分? 生:三部分。 2、学唱歌曲: (1)师:对。我们从歌谱中已经找到了这三部分的划分,下面我们用“la”来轻声模唱一下。 (2)师:同学们在模唱时有没有注意到是几声部演唱的。 生:两声部。 师:对,有领唱与齐唱相呼应式演唱形式,这也是黑人演唱的主要特点之一。下面我们也分声部模唱一下。领唱声部用“li”,齐唱部分用“la”模唱。老师先示范一下。(要求轻声唱)。(3)师:接下来我们把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歌词填唱一下。(相呼应式演唱形式)。老师领学生齐。 (强调领唱声部与齐唱声部的声音对比,轻声唱。) (4)师重点教唱学生难掌握、容易出错的地方 (5)第二部分击掌RP说唱。 (6)老师领,学生合。 (7)男、女各领唱。 (8)学生代表领唱。 (要求大家声音不用很大,注意美感,情绪、以及装饰音,共同体会演绎非洲音乐的情绪,火爆、热烈、狂野,节奏有疏密,力度有对比,感受强烈的舞蹈性,体会一领众合的特点。)三、体验感受: 师:同学们的演唱非常精彩。同一首歌两种演绎形式,给人以全新的感觉,这足以说明音乐的魔力所在。让我们一起品尝一下非洲音乐味道吧。下面我要给大家(表情神秘)隆重推出被誉为非洲音乐之魂的伴奏乐器——鼓(课件展示鼓的图片及非洲歌舞视频)简介传讯鼓。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教案设计

第十节——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 1音乐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 (一)欣赏四首具有代表性的亚洲传统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聆听和感受,体验亚洲不同地域的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 (二)初步了解亚洲音乐概况,学习亚洲音乐文化与地理、经济、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密切关系。 (三)学习认识蒙古的呼麦、印度尼西亚的克隆钟歌曲、印度的萨朗吉的音乐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这四首具有代表性的亚洲传统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亚洲传统音乐的风格特征。 难点:通过总结、分析以上各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利用自己对亚洲地理、历史、经济、宗教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主动探究此音乐特点的形成及与这些相关背景之间的关系。 三、内容安排 (一)东亚——通过练习“呼麦”唱法,欣赏蒙古民歌《四岁的红鬃马》,掌握“呼麦”的初步知识,分析音乐,欣赏三条旋律的“呼麦”演唱; (二)东南亚——通过欣赏“克隆钟”音乐《星星索》并演唱,与前曲做风格上的对比,联系印度尼西亚地理知识,分析歌曲与地域、生活方式的关系;(三)中亚——通过萨朗吉(Sarangi)音乐《欢迎》与小提琴音色和演奏特点的比对,分析中亚音乐特点,强调不同国家和地区音乐艺术之间的影响和交融;(四)西亚——阿塞拜疆卡曼贾(Kamanche)音乐《巴雅提木卡姆》与新疆《十二木卡姆》音乐的对比,从地理关系和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音乐特点的生成与发展。 四、教学资源建议 《音乐鉴赏教材》及自选教学内容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本节内容为亚洲四个不同地域的代表性音乐作品的赏析,由于地理环境、宗教历史、生活方式等等的不同,造就了风格迥异而又异彩纷呈的音乐特点,为了使学生能够更为快捷地学习到与之年龄和能力相匹配的音乐知识,建议根据不同音乐的风格特点,选择不同的切入点来进行教学,具体如下: (一)蒙古民歌《四岁的红鬃马》——了解唱法、分析音乐(长调、短调);(二)印尼歌曲《星星索》——分析歌曲艺术风格的成因(地理、历史);(三)印度音乐《欢迎》——与小提琴对比,乐器形制、演奏姿态、典型节奏;(四)阿塞拜疆卡曼贾音乐《巴雅提木卡姆》——与新疆《十二木卡姆》对比,从地理关系和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音乐特点的生成与发展。

非洲歌舞音乐 教案

第11节非洲歌舞音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书本上的曲目欣赏,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非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 2、初步了解非洲音乐的概况,知道非洲音乐的社会功能; 3、初步感受非洲音乐的节奏和乐器“马林巴”的音色。 二、教学重点 1、欣赏布隆迪的《鼓舞》片段; 2、节奏练习。教学难点节奏练习组合解决方法单个节奏打会、打熟,然后随教师口令由慢到快练习。教具音响、教学磁带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问:班上哪位同学会跳街舞?学生答:某某某教师:热烈的掌声欢迎他来一段。某学生:上来表演教师:讲评教师:街舞之所以受年轻人欢迎,是因为它没有固定的条条框框,舞者可以随音乐节奏自由发挥自己的动作,是种本能的体现,最适合年轻人张扬个性;街舞虽然成型在美国,但要追溯起源,可寻找到遥远的非洲大陆。今天,我们大家来共同学习非洲的黑人音乐 二、新授 首先,我们来感受一下第一首乐曲,请大家注意两点:1、曲中大量运用了什么乐器?2、节奏变化程度? 学生集体得出结论:1、大量运用鼓; 2、节奏复杂。教师稍作补充:鼓是噪音乐器,它发出的不是乐音,但音乐作品除了使用乐音外,有时也使用噪音,非洲黑人音乐更是如此;非洲鼓的音色与中国鼓音色有明显的不同,形态也不一样;非洲鼓有几十种基本鼓型和几百种鼓的变型,大的象水缸,小的如茶杯,形状也希奇古怪,有的甚至象人一样。 刚才我们大家欣赏的是布隆迪的《鼓舞》片段;接下来我们欣赏第二首乐曲,没欣赏之前先学唱四小节旋律: ||: 2 1 6 6 | 5 1 6 6 |2 1 6 6 |5 1 6 6 :|| 非洲有一种很有特色的乐器,音色有点类似于白居易描写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接下来请欣赏《门库尔雅》,注意乐器的音色,猜想一下它是怎么演奏的。播放音乐。请同学们回答:1、乐器名称?(马林巴)2、怎么演奏?(教师讲解,并看书上图片)非洲音乐除了节奏、音色较特别外,它的功能性也很强,音乐活动大都伴随着社会日常生活。非洲音乐,尤其是歌舞活动,有着强烈的自娱性质。所以,非洲歌曲的曲调音域一般较狭窄,乐句比较短小,较少使用装饰音,而且很少用变奏,常作多次反复。因为自娱性较强,有时夹杂着叫喊声。比如《非洲赞歌》 6.6 6 3| 5. 5 5 2 | 6.6 6 3 |1 1 1 5 | 6. 6 6 3 | 2 5.| 3 6.| 5 1. | 6 .6 6 3 | 2 5 5 || 非洲人歌曲技法虽然不高,但不妨碍人们对音乐

高中音乐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案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赏本课所展示的音乐作品,能辨别本课不同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特点和韵 味。 2、通过鉴赏、探究、讨论,能归纳出音乐作品中体现民族风格的音乐要素。 3、在感受、体验音乐美的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少数民族的音乐艺术的情感,鼓励学生从人文的角度和视野进一步研究、感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重点:感受不同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特点和韵味。 教学难点: 根据调式、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方面的特点去体验、去归纳各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45分钟) 参考教材: 湘版高一年级《音乐鉴赏》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教学设计总体思路: 以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这四个具有鲜明特点的民族为代表,以“音乐美”为主线,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歌曲入手,一开始就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产生学习的欲望,进而让学生放松身心体验音乐,不知不觉关注音乐,开动脑筋探究音乐,由表及里认知音乐,开开心心表现音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美的音乐让人沉醉,音乐的美有六个基本范畴。还记得施光南的《祝酒歌》那动人的旋律吗?(师范唱)它属于什么类型的美? 【生】欢乐美 【师】这首歌融合了几个民族的风格各异的音调,我们能不能从歌中听出具有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乐句? 【生】......

【师】一切皆有可能。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会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感兴趣。 二、新授 (一)体验音乐的情感美,欣赏舞蹈的律动美(多媒体播放剪辑的歌舞片段)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片段,观赏蒙古族筷子舞、 《毛主席的光辉》片段,观赏藏族踢踏舞、 《掀起你的盖头来》片段,观赏维吾尔族“赛乃姆”、 《阿里郎》片段,观赏朝鲜族长鼓舞。 【教师提示】像看文艺节目一样放松身心,静心享受音乐。 【学生】凝神观看,安静聆听,自由想像。 设计意图:让学生不带任何思想负担地静心聆听,享受音乐。感受“音乐美” (二)感受乐器的音色美,体会音乐的特色美(多媒体展示乐器图片及文字介绍,播放音乐) 1、认识蒙古族马头琴,听马头琴主奏的蒙古民歌《森吉德玛》 2、认识朝鲜族伽倻琴,听伽倻琴合奏的朝鲜族民间乐曲《纺织谣》 3、认识维吾尔族手鼓,听带有手鼓伴奏的维吾尔族民歌《牡丹汗》 【教师提示】注意看教材上的文字介绍,注意听这三首乐曲的旋律、节奏、节拍、情绪;提问:《森吉德玛》是蒙古族的长调还是短调,《纺织谣》是几拍子?《牡丹汗》的手鼓伴奏是什么节奏?请把答案写在纸上。(教师在教室内巡回指导) 【学生】聆听、比较、动笔总结:《森吉德玛》属蒙古族短调歌曲,结构规整,节奏整齐,句幅较窄,字多腔少,具有叙事性特征,旋律抒情、流畅、略带伤感;《纺织谣》为四三拍子,节奏富有动感,旋律清新、明朗,情绪轻松、安静;《牡丹汗》旋律明朗、奔放,情绪饱满, 手鼓伴奏节奏为:咚·哒咚哒|咚哒哒咚哒‖ 【教师小结】(课件展示)音乐作品中的特色体现在细节上,而这些细节就是风格,就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身,并主动去比较音乐的不同风格特点。发现“音乐美”(三)认识民族文化美,理解音乐风格美(课件分类展示编号的图片:蒙古族、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服装;摔跤、赛马、弦子舞、“顶礼膜拜”场面;青稞酒、酥油茶、哈密瓜等食物;天山、天池、布达拉宫等景物) 【教师】音乐民族风格特点的形成与民族的生活环境、民族风俗、民族性格密不可分(课

非洲歌舞音乐-教案

非洲歌舞音乐 教材分析 本课系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非洲歌舞音乐》,。 1、《非洲赞歌》是一首加纳民间音乐家——卡拉巴罗比演唱的独唱歌曲。卡拉巴罗比是加纳的罗比部落的著名音乐家。被称为非洲西部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演唱伴以非洲古老的马林巴,故演唱形式是“歌唱和马林巴演奏”。2/4拍,全曲可分六个乐句,为单乐段歌曲。音乐狭窄,歌曲采用曲调与伴奏、说唱、独奏等交替进行,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2、《门库尔雅》是一首由两架马林巴琴演奏的坦桑尼亚民间乐曲。其中一架高音琴、一架低音琴。两架马林巴紧密配合,快速、连续的琴声像珍珠一般晶莹、清脆,既像清澈潺潺的流水,又像不断散落的雨滴。 3、《鼓舞》。这是布隆迪“圣鼓”表演的一个片段。“圣鼓”表演时,首席鼓手以有力的身体动作,带领众敲手敲击出洪亮的、富有震撼性的鼓声。 学情分析 学生这个年龄处于好奇好动好学的时期,应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节奏的积极性,活跃整个课堂。学生对非洲的风土人情可能不太了解,先让同学们了解非洲的风土人情,把非洲音乐与非洲人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同学们包容万象的理解音乐。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设置适合他们能力的问题,要让他们充满自信地参与音乐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几首代表性的非洲民间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非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

2、初步知道非洲音乐的概况,知道非洲音乐的社会功能。 3、初步认识非洲鼓乐、非洲音乐的节奏和马林巴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欣赏布隆迪的《鼓舞》片段; 2、节奏练习。 教学难点 了解非洲音乐的功能,感受、体验并掌握节奏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2010南非足球世界杯主题曲《OH Africa Aicon》视频 大家刚才进课室时听到的音乐是2010南非世界杯足球赛主题曲。问:音乐带来的感觉、情绪是怎样的? (热烈、奔放的) 问:根据演唱者肤色、演奏乐器(鼓)、画面背景判断哪个国家?(非洲) 问:大家对非洲印象是? (撒哈拉沙漠、斑马、热带雨林等等)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近非洲,感受非洲歌舞音乐的魅力。 二.鉴赏非洲歌舞音乐 (一)《鼓舞》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说课稿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主题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这是一篇民族音乐欣赏课,本课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我所用的教材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中的第一节《五十六朵芬芳的花》第一课时《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本单元以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歌和民乐为切入点,在音乐鉴赏和探究活动中,不但让高中学生进一步体验我们不同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和韵味,而且能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初步的研究,树立既平等又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 学情分析: 高中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学生能够辨别出本课3首音乐作品所属的少数民族,但在归纳音乐作品中体现民族风格的音乐要素的能力欠缺,部分学生认知能力不足,对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语言特点不清楚,所以在辨别歌曲所属民族时有所障碍。 (二)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目标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南。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高中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

的。 (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本课的音乐作品,能辨别本课不同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特点。 (2)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是如何通过旋律、节奏、调式等音乐要素表现出来的 (3)通过鉴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民歌,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拓宽音乐视野,提高鉴赏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演唱熟悉的少数民族歌曲,能够辨别出音乐所属的民族及其该民族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励他们学习音乐的不同民族和不同的风格特点。感受民族音乐的韵味。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高中生已经具备的音乐审美经验,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采用比较鉴赏法、亲身体验法等引导学生利用其直接审美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聆听比较不同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引导他们探究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是通过音乐的基本要素(如音阶、调式、旋律、节奏等)表现出来。 基于本课的特点,我还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亚洲音乐(教案)音乐教学,高中音乐

亚洲音乐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与体验东亚日本及南亚印度二个音乐文化区域内民族民间音乐,对二个音乐文化区内的民间音乐风格以及社会环境、生活习俗、语言文化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能辨别日本、印度民间音乐作品的风格,并能随乐哼唱部分歌曲片段,并记住歌曲的主旋律。 3.能归纳总结这2个地区的音乐特点,扩大自身的音乐视野和知识面,培养多元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印度民间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是亚洲人,那么大家对亚洲熟悉吗,你所了解的亚洲都有哪些呢?首先请大家欣赏歌曲《亚洲雄风》,请同学简要说说亚洲的概况。(播放徐沛东演唱《亚洲雄风》,并简要介绍该歌曲)生:…… 师:那么,这堂课我们将从亚洲的地理方位去重点欣赏东亚日本和南亚印度的民族民间音乐以及相关文化。(课件展示亚洲地图) 亚洲文化区主要是指东亚音乐文化区、东南亚音乐文化区、南亚音乐文化区、中亚音乐文化去和西亚音乐文化区。首先,带领大家一起去领略东亚日本的民族音乐文化。请同学欣赏一段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日本歌谣《北国之春》。 二、新课 感受与体验 (一)日本音乐 1.【聆听日本音乐】,让学生初步感受日本音乐的风格。 师:同学们,听着这段动听的音乐,你能说出与日本文化、生活相关的事或物吗? 生:…. 师:漫谈日本文化,并用故事引出音乐《樱花》。 2.【欣赏《樱花》】,(同时展示樱花乐谱) (1)问题:音乐的节奏、速度、情感怎样?哪些音出现得较多? 师小结:这首民歌节奏宽松,速度较慢,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特点。其调式别具一格,曲调的进行很有特点,音阶排列为346713,是日本民间音乐中的“都节调式”。

高中音乐_非洲民间音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本节音乐课将两大洲的民间音乐作为鉴赏的主要内容,并结合相关知识,通过听、唱、练、分析、概括等活动提升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课前让学生查找非洲、美洲的相关材料。多媒体课件 非洲音乐除了节奏、音色较特别外,它的功能性也很强,音乐活动大都伴随着社会日常生活。非洲音乐,尤其是歌舞活动,有着强烈的自娱性质。所以,非洲歌曲的曲调音域一般较狭窄,乐句比较短小,较少使用装饰音,而且很少用变奏,常作多次反复。因为自娱性较强,有时夹杂着叫喊声。比如《非洲赞歌》 教师组织学生同时打击节奏,并鼓励学生自主创编节奏打击。强调学生注意打击时的速度和重音的位置。 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的是高一学生,由于对音乐知识的匮乏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了解的非常少,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前为学生播放街舞片段,能更好的贴近学生,引起共鸣,在讲授非洲音乐的时候,引领学生学打节奏,感受非洲音乐的节奏感,体验其音乐魅力。 在北美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欣赏的是轻松愉悦的北美民歌,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唱歌曲比较容易接受。

效果分析 通过教学与练习,学生对整节课的掌握情况比较理想,从原先对非洲与北美音乐的几乎一无所知,到后来的系统了解掌握,取得的教学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湘艺版”《音乐鉴赏》第三单元《走进非洲与美洲》。由于这个单元涉及到非洲、北美及拉丁美的民间音乐,素材比较多,量比较大。结合教学设计,本节课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介绍非洲和北美洲民间音乐。第二课时介绍拉丁美洲音乐。 本节音乐课将两大洲的民间音乐作为鉴赏的主要内容,并结合相关知识,通过听、唱、练、分析、概括等活动提升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评测练习 一、练习《鼓舞》中的典型节奏 二、教唱《白桦林好地方》 课后反思 一、学情把握不到位: 尽管当前音乐课已经逐渐走进课堂,但学生的一些音乐知识掌握得还是比较少,同时,学生关起门来读书,对于社会 建设与发展的信息了解太少。因此, 造成课堂导入部分学生没有理想中的反映,没有一下子让学生在熟悉的音乐中找到

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考试资料

名族民间音乐概论考试资料 一.名词 1.劳动号子:产生并用于劳动,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的民间歌曲。 2.山歌:产生于劳动生活当中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具有直畅而自由的抒 发感情特点的民间歌曲。 3.小调:又叫“小曲”“小令”,唱用于民间群众生活当中的休息娱乐集庆等 场合,一般流传较广,形式比较规整,表现手法多样,具有细致曲折的表现特 点。 4.联八句:流行于陕北四川一带,它是在两个反复或变化反复的上下句之间, 插入一个四句数板性质的乐段,全曲共8句,构成3带。 5.上五音:豫东调为sol 昼干音为sol la si re mi 音域较高发声多用假嗓, 曲调高亢活泼俗称“上五音“。 6.二人台:流行于西北一带是一种兼具民间歌舞戏曲特征的地方民民间艺术。 7.风点头:又叫:“凤凰三点头”,段式架构不以上下面句体为单位,以三个 乐句一个单位音上两下一上,唱词上两下,唱词后两句都押韵。 8.长调:曲调悠长,节奏自由,曲式篇幅长大带有浓厚的草原气息。 9.木卡姆:意为“大曲“,体裁是一种包括歌曲歌舞器乐的综合大型套曲, 由民间音乐家在庆祝和娱乐晚会中表演。 10.冬不拉:又称“阿肯弹唱“,是新疆哈萨克族的曲种,以哈萨克族的弹拨 乐器冬不拉伴奏而得名,一般自弹自唱为主。 11.戏曲程序:指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反复运用而形成的一套规范化的 规律,即运用歌舞手段表现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技术格式。包括行当的 程式性,动作的程式性,音乐唱腔锣鼓的程式性。 12.农乐舞:是朝鲜农耕生活的反映,源于古代祭祀和狩猎活动,后来发展为 农事劳动的自娱自乐性集体舞蹈。

13.板腔体:扳指节拍,腔即曲调,板腔体系音乐以上下句结构为基础,用节 拍变化的手段组织唱腔结构同时曲调也有变化。 14.曲牌体:音乐由多种唱段组成,在说唱音乐中往往有一种或多种的主导曲 调,用在唱段的头尾中间联缀若干其他曲牌。 15.十三辙滚唱:“辙“是说唱,戏曲唱词的韵脚,是”韵“的通俗称谓,十三辙即十三个韵部,汉字中韵母的主要成分相同或相近的字并在一起---辙。 16.岔曲:即八角鼓曲调,以“群曲形式演唱庆祝胜利的赞歌,后来为自娱改为六句唱词,渐发展为大岔曲。 17.花音与苦音:花音又叫“欢音”,硬音,表现欢快,坚定,除51236其余多用4.7,苦音又叫“哭音”,软音,表现悲愤哀伤除512外多用 4、7。 18.夹垛:又称“夹垛“是我国传统音乐作品创作时常用的扩充变化手法之一往往造成音乐上的高潮。 二.论述。 1.比较山歌和号子的异同。 山歌:坦率直露的表现方法和热情奔放的音乐性格,自由悠长的节奏节拍,曲折多样的旋律,曲式结构由乐段结构和乐句变化形式。 号子:直接简朴的表现手法和坚毅的粗犷的音乐性格,节奏的律动性包括长律平律短律音乐材料的重复性领和相结合的歌唱方式包括交替呼应式重叠式综合式,曲式结构的简朴性简单乐段独立性不强。 2.比较山歌,号子,小调的流传及功用特点。 流传:最初只是劳动者的呼号,为释放压力,后为了美化,发展为歌曲形式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表现他们的乐观精神,无畏气概。 功用:A:实用性:鼓舞精神,调节情绪,组织指挥集体活动。B:表现性: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价值,一直伴随着劳动而歌唱的民歌。 流传:因抒发情感的需要或某些特点功用,小调转化而来,分布广,受地域性,受局限性大。 功用:A:实用性:提神解闷,野外交际,吆喝牲畜。B:表现性:感情抒发与表达。C:两者关系:实用性层次,受表现性功能的影响。 流传:流传地域广,时间久远。 功用:其广泛性加强了其易传的特点,流传阶层复杂带来内容形式的复杂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