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锡伯族民居
锡伯族风俗禁忌

锡伯族风俗禁忌锡伯族风俗禁忌锡伯族(英文:Sibe people)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锡伯族原居东北地区,乾隆年间清廷征调部分锡伯族西迁至新疆以充实当地。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锡伯族风俗禁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锡伯族风俗禁忌宗教性禁忌:锡伯族先民认为,人生的一切均受超自然力——神灵和妖魔的支配,人们对这些超自然力无力抵抗,只得以敬畏的心理审慎的对待他们,惟恐触犯神灵,招致灾厄,遂形成种种禁忌,在行动上共同恪守。
对头的禁忌:锡伯人认为灵魂对依附于人的头部,故视人头为神圣的部位,不可受辱,不容他人从自己的头上跨过,忌讳头顶处在女人脚下,故不进上面有女人的草棚或楼房。
不论是谁,如若从他人头部跨过,就被认为是践踏了对方的灵魂,必遭诅咒。
对头发的禁忌:锡伯人相信离开头皮之发亦有灵魂感应,故所剃之发须精心处理,不得轮仍。
认为头发若被鸟儿衔去筑巢,人体内的灵魂便会惶恐不安,一旦灵魂出走,人就会生病或死亡。
忌在夜间剃头,惟恐打扫不净;女人每天早晨梳头时脱掉的头发,须捡起来卷好,或藏于墙缝或放入灶中火化;儿童剃发,往往在其脑门或头的一侧留少许头发,以示保全林灵魂,使其平安无事。
男性死者,须给其剃光头发,意亦希望其灵魂尽快转升。
婚丧禁忌:锡伯族在婚、丧大事上有许多禁忌。
婚礼的主要仪式,诸如:缝被褥、挂幔帐、布置新房、接新娘、喝交杯酒、拜火等,均禁止寡妇参与。
新娘在出嫁之日,不能直接踩于地面;在娘家,由其兄长用毡子(或褥子)抬上喜车;到婆家后,则从铺好的毡子上走进屋内。
接新娘的喜车,不论路程多远,一旦上路,既不能停歇,也不能离开车辙,更不给车让路,必须马不停蹄的一口气赶到婆家。
如遇对面行来的也是喜车,则在两条车辙正中插一把刀,各自顺一条车辙错过。
新娘从上车直到婆家,不论喜车如何拐弯,一路上须面朝事先定好的方向而坐,亲人则帮助其不断的挪动身子。
锡伯族的丧葬禁忌:是祖先崇拜和灵魂崇拜的的产物。
死于他乡者,其遗体或骨灰不得接回家中,否则,其灵魂不肯离开,家人难以安宁,故只能停放于村外举行仪式,直接运至墓地埋葬。
锡伯族的风俗和特点

锡伯族的风俗和特点
锡伯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中国东北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地。
锡伯族有着独特的风俗和特点,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特点:
1.饮食习惯:锡伯族主要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
他们的饮食以牛羊肉、马肉和奶制品为主。
在节庆和重要场合,人们会享用烤全羊(骆驼)。
此外,他们还爱饮用奶茶。
2.服饰文化:锡伯族的传统服饰色彩鲜艳多样,常见的服饰
有满洲式衣袍、蒙古袄和马靴等。
男性通常佩戴锡伯特色的帽子,而女性则喜欢戴手工编织的色彩丰富的头饰。
3.牧民生活:锡伯族以畜牧为生,他们居住在草原上,以牧
业为主要经济活动。
他们擅长驯化马匹,骑马技艺精湛,并且热爱马术运动。
4.音乐舞蹈:锡伯族有丰富多样的音乐和舞蹈文化。
他们善
于演奏民族乐器如歪头琴、杜干琴和马头琴等,同时也擅长歌唱和舞蹈表演。
5.民俗节庆:锡伯族举办各种民俗节庆活动。
其中,最重要
的节日是“那达慕”(宝岛节),他们会在这一日集结起队伍进行传统的马术竞技、歌舞演出和射箭比赛。
6.宗教信仰:锡伯族传统上信仰蒙古族的萨满教,他们认为
大自然和祖先是至高无上的神灵,并具有一定的巫术和祭
祀仪式。
锡伯族的风俗和特点是他们丰富多样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锡伯族依然保留和传承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国少数民族概况--锡伯族

西迁节 狂欢锡伯族的人们
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 原上。18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 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 ,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 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 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 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 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 犁 地区。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 伯人是他们的子孙。2000多年过去了,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 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 节日这天,家家都要把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丰盛的食品,穿上节日 盛装,相聚在一起,弹起“东布尔”(锡伯族的一种乐器),吹起“墨克 调”(锡伯族的一种曲调),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的民族舞蹈“贝 勒恩”,来庆祝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 们的“鸭步”惟妙惟肖,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此外,还要进行摔跤、射箭、赛马等传统体育活动,届时还要三五成群 到野外踏青摆野餐。
赛马和叼羊,是西迁后锡伯族人民才开展的体育活 动。每年端午节,他们都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赛马和 叼羊活动,优胜者给予奖励。后来,由于与周围各兄 弟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便经常举行多民族的赛 马、叼羊比赛。这不仅锻炼并增强了他们的体质和毅 力,而且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友爱团结。 锡伯族的青年男女在社交中以弓箭结缘。小伙子向 姑娘求爱,要以高超的射箭技艺博得姑娘的芳心。如 果姑娘看中了哪个小伙子,就主动同他一道拉弓射箭, 以此沟通情感,结为良缘。 锡伯族男女青年结婚时,新郎、新娘必须向前来祝 贺的亲朋好友敬酒,以表示对客人的答谢。远亲近邻 都可割一些肉拿回家中食用,主人不记帐,也不收钱。
锡伯族

• 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 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 民族”癿美誉。他们能歌 善舞,“东布尔”是锡伯 族特有癿弹拨乐器。在祖 国癿西北、东北、内蒙部 分地区,可以看到一些能 骑善射癿人们,他们时而 跃马扬鞭迚行跑马竞赛, 时而开弓搭箭开展射箭比 赛,时而三五成群较量一 番摔跤,时而兴致勃勃练 习几回丼重……他们就是 锡伯族。
特色锡伯佳肴
全羊宴
锡伯族癿食俗(二)
• 发拉哈喀分(发面饼)是每天都离丌开癿日常主 食 • 肉食来源主要依靠家庭饲养,多以牛、羊、猪肉 为主 • 锡伯族有一种别有风味癿咸菜,叫哈吐浑索吉 (咸菜),也称花花菜 • 米顺是锡伯族调味用癿具有民族特色癿面酱
锡伯族癿宗教信仰
• 锡伯族信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还有信仰原 始信仰和萨满教癿现象。上述信仰现象,作为一 种文化现象,在民间仍有一定程度癿存在。在原 始信仰斱面,既有狩猎、渔猎生产斱式癿特点, 又有畜牧业和农业生产斱式癿痕迹。如自然崇拜、 精灵崇拜、神祗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等。 其中喜林妈妈崇拜和对牲畜神癿崇拜是最典型癿 原始信仰现象。
谢谢大家!
锡伯族癿民族节日
• 西迁节 • 抹黑节
西迁节
• 西迁节这一天,锡伯族癿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 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 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癿“贝勒恩”。 姑娘们癿“抖肩”,小伙子们癿“鸭步”惟妙惟 肖,以表达对故乡癿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癿憧 憬。
抹黑节
• 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 癿传统节日。 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 “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 是为了祈求五谷丌之丌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 小麦丰收,百姓平安。所以这一天,人们起得特 别早,把晚间准备好癿抹黑布(抹锅底癿黑灰) 或毡片带上,走向大街伺机抹黑癿对象。闲丌住 癿年轻人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取闹。遇到老 年人也丌放过,丌过要跪地斲礼请安,再向老人 额头抹一小黑点,以示尊敬。尤其是姑娘,很少 有人能逃脱脸上丌被抹黑癿,此时姑娘们也毫丌 畏惧代,锡伯族癿男子服装喜用青、兰、棕等颜 色,女子喜用各种格布,幼儿多穿各色花布服装。 男子服式均不满族服式基本相同。为便亍骑马和 操作,都穿左右开又癿长袍和短袄,戴囿帽;妇 女穿旗袍,扎裤脚,着白袜花鞋。姑娘们都是单 长辫子,结婚后结发。妇女喜欢戴耳环,手镯和 戒指,年老癿妇女在春夏秋三季里多包白头巾, 冬季戴棉帽。到了清末,由亍锡伯族不汉族经济、 文化斱面交往密切,因此,服饯不汉族逐渐相同 了,唯有西迁到伊犁地区癿锡伯族妇女,仍喜欢 穿旗袍。
察布查尔锡伯古城简介

察布查尔锡伯古城简介第一篇嗨,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察布查尔锡伯古城。
这察布查尔锡伯古城啊,那可真是个特别的地方!一走进古城,就能感受到一种浓厚的历史氛围,仿佛穿越回了过去。
古城里的建筑那叫一个有特色!古色古香的房屋,有着精美的雕刻和独特的风格。
走在那些小巷子里,脚下的石板路都好像在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还有那民俗文化展示,简直太精彩啦!能看到锡伯族传统的歌舞表演,演员们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欢快地跳着、唱着,让人忍不住跟着一起摇摆。
美食也是不能错过的!各种锡伯族特色美食,那味道,绝了!像锡伯大饼,咬一口,香得不得了。
还有锡伯族的特色烤肉,滋滋冒油,香气扑鼻,吃了一块还想再吃一块。
在古城里,还能亲手体验一些传统手工艺制作,比如说刺绣,感受一下锡伯族人民的心灵手巧。
啊,察布查尔锡伯古城是个充满魅力的地方,不管是去感受历史文化,还是品尝美食,或者是欣赏表演,都能让您有满满的收获,不虚此行哟!第二篇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要给你们好好讲讲察布查尔锡伯古城。
你知道吗?当你踏入这座古城的那一刻,就好像走进了一个神秘的世界。
这里的街道,弯弯绕绕,充满了惊喜。
有时候你会在一个拐角处发现一家有趣的小店,卖着各种各样新奇的玩意儿。
而且哦,这里的风景美极了!白天阳光洒下来,把一切都照得金灿灿的。
晚上呢,灯光亮起,古城又有了另一番迷人的模样。
说到好玩的,那可多了去了!可以去参观锡伯族的博物馆,了解他们的发展历程和独特的文化。
还能去参加一些传统的活动,像射箭比赛,感受一下锡伯族的英勇和豪爽。
对了对了,别忘了尝尝当地的水果,新鲜又甜美,一口下去,满满的幸福感。
察布查尔锡伯古城啊,就像是一个宝藏,每次去都能发现新的惊喜,让人流连忘返。
小伙伴们,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呀!。
锡伯族礼仪科普知识

锡伯族礼仪科普知识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锡伯族原居东北地区,乾隆年间清廷征调部分锡伯族西迁至新疆以充实当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锡伯族礼仪科普知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锡伯族,是我国北部少数民族中较早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
清初,,锡伯族便开始种植水稻,清代文献中称为“锡伯米”。
1766年部分西迁至察布查尔地区,至19世纪初察布查尔渠修通,锡伯营八个牛录扩垦耕地78700余亩。
东北的锡伯族至清朝中后期,也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大麦、胡麻、油菜籽、谷子、葵花、烟草等。
在锡伯族生产活动中,牧副业也占一定的比例。
农民大多蓄养马、牛、羊等牲畜,不仅供自食自用,而且其蓄养规模也越来越扩大,出现了不少专业户。
锡伯族的副业主要有园艺、渔业,还有少量狩猎业。
园艺有蔬菜和果树种植,也有榆木、杨树等木材树木种植。
渔业是重要的副业生产之一。
察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有在伊犁河捕鱼的良好条件。
早在清代,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等地的锡伯族均形成了村镇。
西迁的锡伯族在察布查尔渠凿通后,便基本形成了现8个牛录(亦称嘎善)的聚落形式。
牛录既是经济单位,也是作战单位。
最初每个牛录均围以高大的围墙,开东西南北四大门,有二三百户不等。
每户庭院大小不等,少者二三亩,多者四五亩。
庭院多呈南北长方形,四周植有各种树木。
庭院都用矮墙围成,分南北两院,南院多种果蔬,北院修棚圈、种树木及谷物等。
住房多为人字形土坯斜顶房或木架结构斜顶房,多南北向。
卧室均起火炕,多是南西北“三环炕”。
西屋多由长辈住,东屋则为晚辈起居,中间多为隔成过道的厨房。
锡伯族历来崇尚多世同堂,分家须由父母操办盖房另立门户。
东北的'锡伯族多食稻米、高粱和小米等,新疆的锡伯族则食小麦,其中发面饼是新疆锡伯族几乎一日三餐之必备食品,称“发拉哈额分”。
在历史上主要从事游牧生产的锡伯族为便于骑马射箭,男子多穿左右开衩的滚边长袍,束粗腰带,戴圆顶帽,穿长筒靴。
少数民族风情之新疆锡伯族

少数民族风情之新疆锡伯族新疆的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
锡伯族也有在东北的一部分,那么很多人肯定会问新疆的锡伯族是怎样起源的呢?一、起源乾隆二十九年,准噶尔之乱后,清政府为了加强伊犁政务,从盛京调来1020名锡伯族官兵,后建成锡伯营,锡伯营是集军事、行政、生产三项功能于一体的组织,在其经历的145年历史进程中,为建设边疆、抵御外侵,作了巨大的贡献。
之后,这一队伍就在新疆伊犁生根发芽,一直为新疆建设做贡献,不仅丰富了新疆的民族文化,更为新疆的艺术发展、经济发展等作出了贡献。
二、艺术贡献(1)锡伯族的语言文字。
锡伯文是一种拼音文字,也可称音素文字。
锡伯文共有40个字母:6个元音字母、24个辅音字母、10个拼写外来词的字母。
居住在伊犁河谷的锡伯人处于多民族语言包围的环境中,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包括学习俄语。
锡伯族一般都会讲汉语、俄语、维语。
因此,伊犁的锡伯族被誉为“天才翻译”。
(2)锡伯族的民歌艺术。
这类歌曲的曲式结构较田野歌稍大,有部分四乐句的单乐段形式出现。
主要是反映锡伯族丧葬、婚姻、劳动、游乐、礼节、信仰等方面的风俗。
如丧葬方面有《哭葬歌》;婚姻方面有《说亲歌》《哭嫁歌》《劝嫁歌》;劳动方面有《四季歌》;游乐方面有《刁羊歌》;礼节方面有《尊老歌》;信仰方面有《喜利妈麽歌》等。
在婚娶习俗歌曲中一般都有固定的歌词。
(3)锡伯族的乐器。
蝴蝶琴又名多姆多昆,这是一种打击乐器,绰伦外形酷似葫芦,因此也叫葫芦琴。
锡伯族先民用刀将葫芦一劈为二,将猪膀胱套上去,两根羊肠线作弦。
到了现代,绰伦由最初研制的2根弦发展到今天的4根弦。
琴弦的声音仿佛马头琴的柔美,音色优美清脆,真是演唱情歌的最佳乐器。
(4)锡伯族的文学。
锡伯族的文学艺术内涵丰富多彩,富具本民族特色。
民间文学为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民歌、民间故事、谚语、谜语、格言等。
锡伯族介绍

下面是有关于萨满教的一些图片
锡伯族的各种崇拜
锡伯族的崇拜有很多种下面我就介绍几种主 要的崇拜: • 祖先崇拜 • 火崇拜 • 树神崇拜 • 图腾崇拜 • 天地崇拜 他们爱这种崇拜,也敬畏他们,这些崇拜给 锡伯族的文化添加了不少的光辉,也我们这 些外乡人有了更多的文化体验。
下面是一些锡伯族的人民崇拜的体现的实例
生活禁忌
• 婚俗禁忌:子女婚嫁时,男女年龄必须是有一人是单数或 两人都是单数。 • 丧葬禁忌:人死后入殓前,不准高声哀哭,忌讳说“死” 字。 • 礼节禁忌:打架斗殴、酗酒闹事、出言不逊、不尊重老人 都是不行的。 • 饮食禁忌:不能吃狗、猫、蛇等,不吃死动物等,,不能 把筷子插入到碗里,买碗不能买单数,食物不能乱丢,要 节约。 • 疾病禁忌:小孩出麻疹时,不许其父母及亲属在病人前抠 鼻子,挠脸腮,或大声说话等。 • 其他禁忌:不许跨越灶台,更不许坐在上面。
17世纪中叶前,锡伯族繁衍生息在祖国的 东北部随着历史的变迁、气候地理得因素、 民族内部迁徙和国家调迁等原因,形成了 目前分居东北三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 格局。在下一张幻灯片中我们将看到的是 锡伯族的西迁图。
锡伯族西迁图
族名、族源与历史发展
• 关于锡伯族的族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 同的叫法。比如:须卜、鲜卑、西卑等20 余种。 • 族源与历史发展:锡伯族是古代鲜卑族的 后裔,其发源地及早期活动区域在北大兴 安岭北段,南到辽河流域,东自吉林,西 至呼伦贝尔,以畜牧,打猎为生。后大部 分人迁徙到了中原,至元金时期,被编入 满洲八旗。
锡伯族的文体娱乐
• 锡伯族的文体娱乐娱乐有很多,其中有渔 猎、围猎、摔跤、赛马等。
锡伯族的风味饮食
锡伯族的风味饮食有很多种,有酒类、茶 类、面类、蔬菜类和肉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锡伯族起源于大兴安岭南麓的嫩江流域。清朝伊始,为保边疆安宁,
清政府在伊犁设置将军府,伊犁成为新疆政治、军事、经济中心。清
政府派遣锡伯族部分青壮兵丁,携带家眷西迁,屯垦戍边。
锡伯人聚居的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地处伊犁河南岸河谷盆
地,是新疆通向哈萨克斯坦的交通要道,也是古丝绸北道和南北疆交
通古道的必经之地,素有伊犁门户之称。
西迁的锡伯人执行了清政府的牛录制。“牛录”是清朝八旗军事
组织的基层建制,每一牛录为300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锡
伯军民迁驻伊犁河南岸设立锡伯营,划分为8个牛录,每一个牛录为
一个作战单位。一直到1937年撤消锡伯营后,牛录制才随之撤消,
但当年8个牛录所形成的8个自然村落至今还保留着,“牛录”变成
了行政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锡伯族的住房多是独门独院,院落南北长东
西窄,四周栽树并围以矮墙。院落以住房为中心分成前后两院,前院
小、后院大,大门在前院。前院紧靠住房的旁边搭固定棚,在里侧墙
角砌锅台,设厨房。后院栽种果树、杨树、榆树、蔬菜、玉米等。牲
畜圈、厕所、菜窖都在后院或房山头。房屋一般为三间,坐北朝南。
锅台和北方满族的一样,设在中间的堂屋,通东西耳房的火炕。窗扇
雕刻有图案,玻璃窗上有剪纸装饰。
而东北的传统锡伯族民居以西为贵,故西屋由长辈来住。过去房
屋中都有“安巴纳罕”(大炕),这种火炕具有很浓厚的民族特色,它
由三面环绕的南炕、西炕和北炕组成。南炕由爷爷奶奶或父母睡,北
炕由客人睡,西炕一般不睡人,有贵客来时请之坐卧。一般客人和家
人不能在西炕上坐卧,因为西炕靠山墙立佛龛供佛。火炕高60至70
厘米,造法很特殊,由5个烟道组成,火炕(环炕)的烟道都是互通的。
新中国成立前后,随着房屋形式的改革,大炕也被改造,渐渐只打一
面炕(或南或北,以北为多)。西屋的摆设比较朴素,一般放小炕桌、
大木柜、凳子、八仙桌等。八仙桌前挂先辈的画像,桌上放香炉、茶
具等。炕上还放有特制的长方形木具称之为“吉伯浑塔图库”(被柜
或炕柜)。房屋的中间屋子有个过道,过道里屋是厨房,筑有两个锅
台。锅台比里屋内的炕低,连着锅台修有小炕,炕和锅台中间隔有
30厘米左右高的“古堆”(小隔墙)。东屋为儿媳、子孙卧室,室内摆
设也平常。
过去,因为没有“洋炉”(铁炉),冬季取暖很困难,因此房内温
度很低,经常四壁结霜。有钱人买铜铸火盆,穷人则仿照火盆,用粘
土、牛粪、蒲棒(王)草、马尾等做土火盆,上面盛无烟榆木碳火取暖。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才开始用“洋炉”(铁炉)取暖。现在,锡伯族人
民的取暖设备更为先进了。
如今,在辽宁和黑龙江的锡伯人,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又与北方
汉族、满族长期交融,其民居已和当地民居一样,不大能看出民族特
色了。
分布在东北等地的锡伯族,村屯多在水草丰富之处。村屯周围筑
有围墙,高约两丈,上有垛,以防兵燹。每一村屯只有一、二百户人
家。住宅房屋多用砖砌,屋顶为人字形,坡度大,盖以稗草,厚达尺
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