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5我收藏的2010年广东高考化学论文备考的建议

b5我收藏的2010年广东高考化学论文备考的建议
b5我收藏的2010年广东高考化学论文备考的建议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2010年广东高考化学备考的建议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童建军

2009年的高考已经结束,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考察学生学科思维能力,考察学生是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成为今年高考化学的主要方向,也是近年来考试的趋势。2010年广东将会采用理科综合的方式取代X科的模式,考试的方式虽然发生改变,但考察的方向是不会改变的,试题的题量会减少势必会带来辅分和考察内容的变化,但考试说明的变化是不可能太大的。如何做好2010年高考的化学备考,值得研究,值得探讨。以下是本人结合以往在湖北理科综合备考和近两年在广东的X科备考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切实研究考纲、考题和考点,把握高三复习的大方向

1、认真研究《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是检验学生学习结果的,它对考试的性质、内容、要求、形式等作出十分具体的规定,在考试内容涉及的范围和《教学大纲》是一致的,即学什么,考什么。所以考试大纲是命题的依据,也是高考复习备考的依据。高考主要以能力测试为主,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强调了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以及化学实验能力与探究能力。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正确把握这一复习方向,认真研究这些能力要求的含义,并结合具体实例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不搞“偏、难、怪”试题,对考纲不要求的内容可以不复习,对考纲降低要求的内容不搞拓展,对考纲要求的内容要花大力气进行复习。考纲是权威、准确的信息源,宏观上指引复习的方向。因此,必须以考纲为基本框架,以课本为基础,以老师的讲解和点拨为重点,对课本知识进行再认识,力争形成对知识理解上的升华。结合课本梳理考纲中的知识点,把握复习的重点和方向,注重夯实基础,切忌在学习上构筑空中楼阁。

2、仔细研究近三年广东高考试题和新课改区的高考试题。由于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选拔性考试的命题权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我们无法左右,但高考命题有一定的稳定性、连续性和方向性,对于高考试题的研究对于我们的复习乃至教学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从广东高考试题中摸索出常考题型,从新课改区理科综合试题中摸索出高考试题的组题模式和题型分配。认真研究近几年山东、天津和宁夏的理科综合试题,我们从化学试题的数量和分值看:题量稳定,一般都是12道题,分值在108分,其中选择题8道,48分,非选择题4道,共60分。非选择题一般为一道无机推断题,一道化学实验题,一道有机推断题,一道计算型推断题或物质结构推断题或其它推断题。第I卷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是学生必须拿分的题;第II卷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广东考试院已经明确告诉我们,2010年理科综合理化生三科各占100分。结合去国各地理科综合卷,特别是新课改区理科综合卷,我们不妨对2010年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做出大胆预测:选择题8道,48分,其中一定会出现近几年广东高考试题中的常考试题,如原子结构、阿伏加德罗常数正误判断、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电化学、元素周期律、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平衡、化学实验、以及社会热点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是我们复习和训练的重点;非选择题4道,共52分,按广东的组题特点,非选择题应该为一道无机题(以工业流程类或物质制备类为主),一道化学实验题(以物质分离或研究性学习类为主),一道有机题(以推断题

为主),一道归纳性试题(以数据或图表归纳类为主,涉及计算或绘图,重点考察学生的理科能力)。

3、归纳高考的常考考点,明确训练的重点和方向。考点是命题的导向,可以预测预测高考命题的趋势。研究考题,分析考点,就是研究高考命题的方向,近三年广东化学试题的常考考点主要有: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电解质溶液、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烃的衍生物、化学实验等。如氧化还原反应是历年高考的座上客,是必考内容,其涉及到的主要考点为:①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②判断氧化剂的氧化性或还原剂的还原性强弱;③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④计算电子转移的数目;⑤根据质量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等解决一些计算问题。归纳考点必须要吃透高考试题、教材、考纲和课程标准,从中列出训练的时间、范围,并对题型的设问、题干的构成、选项的设置等方面进行拓展、重组,使每一个考点的复习和训练落实到实处。

二、强化“双基”,构建“网络”,突出主干知识的教学

高考无论怎样改,“双基”都是很重要的。加强“双基”教学是我们每年在高考之后都要强调的话题,而且是如何强调也不过分的。从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来看,造成绝大多数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不是试题的难度,而是学科“双基”上的不足。这就启示我们,高考复习备考时一定要降低重心,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不盲目追求考试“热点”。故在复习备考时,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基础性和全面性,要把落实“双基”放在首位。首先,在全面系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应该做到重点突出。猜题、押题是不可行的,但分析、琢磨、强化、变通重点却是完全必要的。我们除了要留心考纲中变化的内容外,更要关注不变的内容,因为不变的内容才是精髓,在考试中处于核心、主干地位,应该将其列为复习的重点,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察是保证考试公平的基本措施和手段。同时,学有余力的时候,应适当关注科研、生产、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热点,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分析,这对提高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将大有裨益。其次,当学生把课本知识弄懂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物、化学实验等知识分别通过点、线、面连成知识网络,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但要注意知识的归纳不局限于某一章节,要将整个中学阶段的相关知识融入其中,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如复习化学实验有关知识可归纳为:45对物质的分离与提纯;14种气体制备与检验;22种离子的检验,只用一种试剂鉴别的20组物质;10类特殊组合实验装置等。

主干知识是学科知识树的树干部分,由核心概念、基本技能、主要规律和原理组成,是支持学科的脉络,约有25条: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化学键;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及相关其它物理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重要非金属元素碳、氢、硅、氯、硫、氮及其化合物;重要金属元素钠、铝、铁、铜及其化合物;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烃及烃的衍生物;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煤和石油;合成材料;涉及物质的量的基本计算;有关相对分子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液浓度计算;有关速率、平衡常数和溶度积的计算;化学基本仪器和基本操作;常见气体的制备;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核心知识是考试大纲中对测试内容要求为理解(掌握)层次的知识。《考试大纲》里列

出的化学核心知识占39.8%,其中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占21.2%,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占6.8%,有机化学基础占3.4%,化学实验占2.5%,化学计算占5.9%。化学计算自2005年起没有单独成大题,而是融入无机、有机、实验三块之中,但2008年和2009年高考试题中的计算量和辅分值却是呈增加的趋势,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切实抓好三轮复习,夯实基础知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新课程的改革有这么一个指导思想,就是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中要解脱出来,同时还要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体现和落实教学质量的提高呢?毫无疑问现阶段只有通过高考这验金石。高考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但目的是全面考查考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重要的学科思想和方法的同时,着重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由于高考试题由于要贯彻新课改的精神,试题的命题的角度从以往的知识层面转化到强调要“学以致用”,试题给人一种“新”的感觉,但其考察的重点依然是基础。所以夯实基础是体现能力的前提,打好基础、落实基础是高三复习的首要任务。

进入第一轮复习前,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遗忘较大,这一轮花费的时间也最多,大约七个月左右。第一轮要夯实基础,系统构建化学知识结构。复习的任务是以课本为中心,按照教材的结构体系或知识的结构体系(适当的调整有利于知识的整合),进行系统的单元复习。不仅要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掌握教材的编排体系,理清知识脉络,熟悉知识的落脚点,而且要勤于动脑、动手,做一些各种类型的练习。复习的措施是回归教材,突出知识“全、联、活”,采取“查、讲、练、考、评”四环节进行。所谓全就是细致无漏,知识覆盖面要全;联就是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把分散、零碎的知识要联系起来;活就是专题训练,思维变通,灵活运用;查就是检查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情,教师对学生的薄弱之处做到心中有数,增强“讲、练、考”的针对性;讲就是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使知识规律化;练就是每讲完一个专题,配以适当数量的练习;考就是每考一次,及时对试卷进行分析、讲评,指出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做好错误统计,教师要自我反思、回顾、诊断、总结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和复习方法。第二轮要培养综合能力,提高化学综合素质。复习的重点任务是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结构化和网络化,即将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综合能力、迁移能力、运用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同时也是查漏补缺的重要阶段。复习的措施一般是分块归纳,专题讲座、强化训练。重点放在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上。第三轮要综合训练,提高实战能力。从知识、能力、心理上全面做好就试准备,提高学生对高考的适应性和应试能力。

复习中,切忌就题论题,注意对知识中蕴含规律的提炼、方法的归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习题的使用取舍上,要树立“让学生上岸,教师下海”的教学新理念,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占有最大量的资料,通过教师的精心研究、分析、比较、筛选,把一些优秀的、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典型的习题推荐给学生,并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训练。坚决反对教师不加选择地让学生进行成套的试题训练(有的复习资料印刷粗糙、错误连连、试题堆砌等),这样既耽误学生的时间,又浪费学生的精力,收到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

四、复习备考应加强实验教学,尤其注重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实验题是理综考试的重头戏,而实验题也经常被我们认为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化学实验题,可以发现几乎所有试题均来自课本上的教师演示实验及课后学生

实验。认真复习课本实验,弄清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实验基础知识,并能做到举一反三,是我们做好实验复习的保证。

化学实验设计能力就是学生运用已具备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构思解决问题方案的本领,它是实验的最高层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创造性。在复习备考时,可先易后难,先常规后创新。如可先将学生熟悉的实验“改头换面”,后做陌生实验的设计,先设计能力要求较低的简单实验,后设计能力要求较高的综合实验。教师在讲评实验时,应着重突出实验设计的思路,鼓励大胆假设,自主创造,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要组织学生对提出的方案分析评价,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寻求多种可行的方案,训练学生思维的批评性、深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能力。有人认为高考实验题的设计通常不用课本上的常规实验,而是一些颇具“创新”的新实验。所以,综观近几年部分省市高考题和各地大量的模拟题,似乎很难见到课本中的原有实验。这一错误认识直接导致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走入歧途。有的教师认为不考课本中的实验,复习时敞开课本中的实验或者对课本中的实验关注程度不高,而是一味搜集大量所谓新颖的实验题,死泡题海。须知,课本中的实验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基础性内容,而且经历了长期的实践检验,具有典型性。化学实验教学应该以课本中的实验为本,而不能离开课本另搞一套。

五、加强化学用语和文字表达规范化训练,力求避免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

据统计2009年六套高考试题都充分体现了化学用语的作用,试题一般是考察化学用语的电极反应式、电子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等的书写或直接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结构简式、名称等化学用语或要求用语言文字表达占了非常大的份量,而且辅分值也是非常可观的。由于化学用语是化学里边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所以2010年试题一定会延续加强“化学用语考查”的特点。这就要求在总复习时要加强对化学用语规范训练、及时纠正,避免一看都懂,一写就错,一考就糟的局面。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全面分析和检视教师自身的教学习惯。以往的经验充分说明,学生在高考中所犯的不少解题错误都属于“系统错误”,诸如对一些知识点的轻视(把“酯化反应”写成“脂化反应”、“酯代反应”,把“加成反应”写成“加层反应”、“加陈反应”等)、教师错误书写习惯导致的问题(将碳碳双键写成C=C,将醛基(?CHO)写成CHO甚至COH等等)、不能正确描述实验仪器及现象(如将“烧杯”说成“玻璃杯”、不能恰如其分地使用“沉淀”、“浑浊”、“蒸馏水”等词、不能正确表述酯化反应乙醇分子中脱去的是“基上的氢”等等)。有更多的学生不注意书写和解题的规范,造成不必要的失分。应该说,考生产生这些系统错误的根源在教师身上,教师应该在复习教学组织中在语言和书写等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作好表率。

高考试卷中越来越多的试题由知识型考查转向能力型考查,对知识点的要求难度降低,很少在知识深度上做文章,所以高三备考不要关注考试方式的变化,要以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科思维为中心,以教材回归为落脚点,根据生源的实际情况,制订周密可行的总的复习备考计划和阶段性备考计划,计划要落实到人、落实到哪一周甚至哪一天,以我为主,避免复习的盲目性、随意性,反对不顾学情的一味照搬照抄。某一个知识点(或专题)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重点、难点、考点、热点、弱点都要认真研究,提高备课的针对性、有效性。

2014年广东省中考化学试卷-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广东省201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化 学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Cl 35.5— Ca 40— Cu 64— Ag 108—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正确的) 1.下列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 A .铁矿炼铁 B .干冰制冷 C .海水晒盐 D .风能发电 2.下列场所挂的图标与“消防安全”不相符的是 ( ) A .液化气站 B .煤矿的井下通道 C .农产品批发市场 D .电影院等娱乐场所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玻璃钢和碳纤维是天然材料 B .钢铁在海水中不易锈蚀 C .白色物质造成的污染称为白色污染 D .用灼烧的方法区别棉花和羊毛 4.下列物质的名称和俗名对应正确的是 ( ) A .碳酸钙——纯碱 B .氯化钠——食盐 C .碳酸钠——小苏打 D .氧化钙——熟石灰 5.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以下收集氨气的方法正确的是 ( ) A B C D 6.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 A .蒸馏水和矿泉水:硬水 B .生铁和塑料:合成材料 C .金刚石和石墨:碳单质 D .氧化钾和碳酸钾:盐类 7.下列验证实验不能成功的是 ( ) A .2CO 能与烧碱溶 液反应 B .不同物质的着 火点不同 C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质量守恒定律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酒精、天然气和石油是化石燃料 B .海洋有大量的水,所以不必珍惜水资源 C .施用农药造成污染,应禁止使用 D .少食蔬菜水果的同学会缺维生素C ,有可能引起坏血病 9.如图是某芝麻酱说明书,下列关于该芝麻酱判断正确的是 ( ) A .不含微量元素 B .不含糖类和油脂 毕业学校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考生号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在 --------------------此-------------------- 卷-------------------- 上-------------------- 答-------------------- 题-------------------- 无-------------------- ----------------

高考试题及答案-化学-广东卷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B) 化学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P31 S32 Cl35.5 K39 Ca40 Fe56 Cu63.5 Sn119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每小题只有一个 ....选项符合题意)1.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Gerhard Ertl对金属Pt表面催化CO氧化反应的模型进行了 深入研究。下列关于202 78Pt和198 78 Pt的说法正确的是 A. 202 78Pt和198 78 Pt的质子数相同,互称为同位素 B. 202 78Pt和198 78 Pt的中子数相同,互称为同位素 C. 202 78Pt和198 78 Pt的核外电子数相同,是同一种核素 D. 202 78Pt和198 78 Pt的质量数不同,不能互称为同位素 2.海水是一个巨大的化学资源宝库,下列有关海水综合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海水中含有钾元素,只需经过物理变化就可以得到钾单质 B.海水蒸发制海盐的过程中只发生了化学变化 C.从海水中可以得到NaCl,电解熔融NaCl可制备Cl2 D.利用潮汐发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下列涉及有机物的性质或应用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A.干馏煤可以得到甲烷、苯和氨等重要化工原料 B.用于奥运“祥云”火炬的丙烷是一种清洁燃料 C.用大米酿的酒在一定条件下密封保存,时间越长越香醇 D.纤维素、蔗糖、葡萄糖和脂肪在一定条件下都可发生水解反应 4.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向煮沸的1 mol·L-1 NaOH溶液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制备Fe(OH)3胶体 B.向乙酸乙酯中加入饱和Na2CO3溶液,振荡,分液分离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 C.称取19.0 g SnCl2,用100 mL蒸馏水溶解,配制1.0 mol·L-1SnCl2溶液 D.用氢氧化铜粉末检测尿糖 5.用铜片、银片、Cu (NO3)2溶液、AgNO3溶液、导线和盐桥(装有琼脂-KNO3的U型管)

浅议高考历史小优秀论文解题技巧

浅议高考历史小论文解题技巧-教师教育论文 浅议高考历史小论文解题技巧 2011年至2014年,在江苏历史高考试卷中,连续4年出现历史小论文题。2012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的历史小论文试题还被收入2014年江苏高考历史说明“典题示例”。小论文题成了历史高考的“时尚”,这种题型设计旨在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综合分析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是一个较好的尝试,符合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预测,2015年的高考试卷中还会继续保持此种题型。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历史小论文题不管分值还是字数要求都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并且能力要求不断提升,从论证材料中的论点到给定主题运用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围绕主题多角度论证,而江苏考生小论文得分普遍偏低。因此,要想在历史考试中有所突破,奋斗在一线的教师应该重视对小论文题型的指导。 一、了解历史小论文题型 在2011年至2014年江苏历史高考试卷和各地模拟试卷中,考察的小论文主要有两种题型。 1.史论型:要求考生论证说明某一历史观点。 如:(2011江苏卷)22.(13分)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略)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对于史论型历史小论文,要深入分析其观点的实质和内涵,作出正确判断。 2.史料型:要求考生从给出的史料中提炼出文章的主题,自拟题目,撰写论文。 如:(2013江苏省南泰扬宿高三历史二模)(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从1763年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拥有显著地位。1763年时,欧洲仅在非洲和亚洲有一些沿海据点,还远远不是世界的主人。然而,到1914年时,欧洲诸强国已并吞整个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其现代化进程一直在继续和加速,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关于这三大革命,它们并不是平行或独立地进行的。它们互相依赖,相互之间不断起作用,从而使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的欧化、非洲的分割及对亚洲和大洋洲的支配成为可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00字左右。) 对于史料型历史小论文,要全面准确理解背景材料,从材料中领悟历史信息和内在含义。审视材料,从历史发展的宏观特征中把握主题。 二、历史小论文写作存在问题 从2011年江苏卷考生的答题情况看,22题第三问分值为6分,均分为1.60,

2015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及答案(完整打印WORD版)

2015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及答案(完整打印WORD 版) 7.化学是你,化学是我,化学深入我们生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木材纤维和土豆淀粉遇碘水都变蓝色 B .食用花生油和鸡蛋清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C .包装用材料聚乙烯和聚氯乙烯都属于烃 D .PX 项目的主要产品对二甲苯属于饱和烃 8. 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 .NH 4+ 、Ba 2+、Br - 、CO 23- B .Cl - 、SO 23- 、Fe 2+、H + C .K + 、Na + 、SO 24-、MnO 4- D .Na +、H + 、NO 3-、HCO 3- 9.下列叙述Ⅰ和Ⅱ均正确并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 叙述Ⅰ 叙述Ⅱ A 1-己醇的沸点比己烷的沸点高 1-己醇和己烷可通过蒸馏初步分离 B 原电池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原电池需外接电源才能工作 C 乙二酸可与KMnO 4溶液发生反应 乙二酸具有酸性 D Na 在Cl 2中燃烧的生成物含离子键 NaCl 固体能导电 10.设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3gNa 与足量H 2O 反应完全后可生成n A 个H 2分子 B .1molCu 和足量热浓硫酸反应可生成n A 个SO 3分子 C .标准状况下,22.4LN 2和H 2混合气中含n A 个原子 D .3mol 单质Fe 完全转变为Fe 3O 4失去8n A 个电子 11.一定温度下,水溶液中H + 和OH - 的浓度变化曲线 如图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升高温度,可能引起由c 向b 的变化 B .该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为1.0×10-13 C .该温度下,加入FeCl 3可能引起由b 向a 的变化 D..该温度下,稀释溶液可能引起由c 向d 的变化 12.准确移取20.00mL 某待测HCl 溶液于锥开瓶中,用 0.1000mol·L -1 NaOH 溶液滴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装入NaOH 溶液进行滴定 B .随着NaOH 溶液滴入,锥形瓶中溶液pH 由小变大 C .用酚酞作指示剂,当锥形瓶中溶液由红色变无色时停止滴定 D .滴定达终点时,发现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悬滴,则测定结果偏小

2012年广东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及答案详解)

A.原子半径:Z>Y>X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R>W C.WX 3 和水反应形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D.Y和Z两者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相互反应 23.对于常温下pH为2的盐酸,叙述正确的是 A.c(H+)=c(Cl-)+c(OH-) B.与等体积pH=12的氨水混合后所得溶液显酸性 C.由H 2 O电离出的c(H+)=1.0×10-12mol·L-1 D.与等体积0.01 mol·L-1乙酸钠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中:c(Cl-)=c(CH 3 COO-)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182分。按题目要求作答。解答题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30.(14分)过渡金属催化的新型碳-碳偶联反应是近年来有机合成的研究热点之一,如反应① 化合物Ⅱ可由化合物Ⅲ合成: (1)化合物I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__。 (2)化合物Ⅱ与Br 2 加成的产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 (3)化合物Ⅲ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 (4)在浓硫酸存在和加热条件下,化合物Ⅳ易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不含甲基的产物,该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注明反应条件)。因此,在碱性条件下,由Ⅳ与反应合成Ⅱ,其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 (5)Ⅳ的一种同分异构体V能发生银镜反应。V与Ⅱ也可发生类似反应 ①的反应,生成化合物Ⅵ,Ⅵ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写出其中一种)。 31.(16分)碘在科研与生活中有重要应用。某兴趣小组用0.50mol·L-1KI、0.2% 淀粉溶液、0.20mol·L-1K 2S 2 O 8 、0.10mol·L-1Na 2 S 2 O 3 等试剂,探究反应条件对化 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高中历史论文:2010年高考历史解题大全:历史分析“公式” 答题模式

2010年高考历史解题大全:历史分析“公式” 答题模式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2010年高考历史解题大全:高考历史答题思路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2018广东高考化学大纲【最新公布】

2018广东高考化学大纲【最新公布】 在高考中化学占的分数比重是非常的大的,很多的高三考生都是非常的关心2018广东高考化学大纲,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化学科考试,为了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将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化学科命题注重测量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 1. 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1)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能正确复述、再现、辨认,并能融会贯通。

(2)通过对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以及实验现象、实物、模型的观察,对图形、图表的阅读,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 (3)从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与已有知识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 2. 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1)将实际问题分解,通过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 (2)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成果,能正确地运用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进行表达,并做出合理解释。 3. 化学实验与探究的能力 (1)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的一般过程。 (2)在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化学原理和科学方法,能设计合理方案,初步实践科学探究。 二、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层次 高考化学命题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三个层次,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求。其含义分别为: 了解:对所学化学知识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 理解(掌握):领会所学化学知识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综合应用: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之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的化学问题。 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科学素养的要求,按照既保证与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的要求基本一致,又有利于实验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原则,参照

2011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小论文汇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 图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2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15年广东省高考化学试卷

2015年广东省高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24分) 1.(4分)化学是你,化学是我,化学深入我们生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木材纤维和土豆淀粉遇碘水均显蓝色 B.食用花生油和鸡蛋清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C.包装用材料聚乙烯和聚氯乙烯都属于烃 D.PX项目的主要产品对二甲苯属于饱和烃 2.(4分)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NH4+、Ba2+、Br﹣、CO32﹣B.Cl﹣、SO32﹣、Fe2+、H+ C.K+、Na+、SO42﹣、MnO4﹣D.Na+、H+、NO3﹣、HCO3﹣ 3.(4分)下列叙述Ⅰ和Ⅱ均正确并且有因果关系的是() A.A B.B C.C D.D 4.(4分)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3gNa与足量H2O反应完全后可生成N A个H2分子 B.1molCu和足量热浓硫酸反应可生成N A个SO3分子 C.标准状况下,22.4LN2和H2混合气中含N A个原子 D.3mol单质Fe完全转化为Fe3O4,失去8N A个电子 5.(4分)一定温度下,水溶液中H+和OH﹣的浓度变化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可能引起由c向b的变化 B.该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为1.0×10﹣13 C.该温度下,加入FeCl3可能引起由b向a的变化 D.该温度下,稀释溶液可能引起由c向d的变化 6.(4分)准确取20.00mL某待测HCl溶液于锥形瓶中,用0.1000mol?L﹣1NaOH 溶液滴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装入NaOH溶液进行滴定 B.随着NaOH溶液滴入,锥形瓶中溶液pH由小变大 C.用酚酞作指示剂,当锥形瓶中溶液由红色变无色时停止滴定 D.滴定终点时,发现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悬滴,则测定结果偏小 二、双项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1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只有1个且正确的得3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7.(6分)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2014年高考化学真题及答案(广东卷_word版)

1 2014广东高考化学试题 7.生活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制饭勺、饭盒、高压锅等的不锈钢是合金 B.做衣服的棉和麻均与淀粉互为同分异构体 C.煎炸食物的花生油和牛油都是可皂化的饱和酯类 D.磨豆浆的大豆富含蛋白质,豆浆煮沸后蛋白质变成了氨基酸 8.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Na +、Ca 2+、Cl -、SO 42- B.Fe 2+、H +、SO 32-、ClO - C.Mg 2+、NH 4+、Cl -、SO 42- D.K +、Fe 3+、NO 3-、SCN - 9. 下列叙述I 和II 均正确并有因果关系的是 A A.1mol 甲苯含有6n A 个C -H 键 B.18gH 2O 含有 10n A 个质子 C.标准状况下,22.4L 氨水含有n A 个NH 3分子 D.56g 铁片投入足量浓H 2SO 4中生成n A 个SO 2分子 11.某同学组装了图4所示的电化学装置,电极Ⅰ为Al ,其它均 为Cu ,则 A 、 电流方向:电极Ⅳ→A →电极Ⅰ B 、 电极Ⅰ发生还原反应 C 、 电极Ⅱ逐渐溶解 D 、 电极Ⅲ的电极反应:Cu 2+ + 2e - = Cu 12.常温下,0.2mol/L 的一元酸HA 与等浓度的NaOH 溶液等体积 混合后,所得溶液中部分微粒组分及浓度如图5所示,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A 、 HA 为强酸 B 、 该混合液pH=7 C 、 图中X 表示HA ,Y 表示OH -,Z 表示H + D 、 该混合溶液中:c(A -)+ c(Y)=c(Na +)

2 22.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自然界硬度最大的物质,丁与辛属同周期元素,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金属性:甲>乙>丁 B.原子半径:辛>己>戊 C.丙与庚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相差13 D.乙的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只含离子键的化合物 30.(15分)不饱和酯类化合物在药物、涂料等应用广泛。 (1)下列化合物I 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遇FeCl 3溶液可能显紫色 B.可发生酯化反应和银镜反应 C.能与溴发生取代和加成反应 D.1mol 化合物I 最多能与2molNaOH 反应 (2)反应①是一种由烯烃直接制备不饱和酯的新方法: 化合物II 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1mol 化合物II 能与_____molH 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饱和烃类化合物。 (3)化合物II 可由芳香族化合物III 或IV 分别通过消去反应获得,但只有III 能与Na 反 应产生H 2,III 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写1种);由IV 生成II 的反应条件为_______ 。 (4)聚合物 可用于制备涂料,其单体结构简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类似反应①的方法,仅以乙烯为有机物原料合成该单体,

2020年广东省高考化学试卷(一) (含答案解析)

2020年广东省高考化学试卷(一)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42.0分)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Cl?会破坏铝表面的氧化膜 B. NaHCO3的热稳定性比Na2CO3强 C. KMnO4具有氧化性,其稀溶液可用于消毒 D. 钢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主要是发生了电化学腐蚀 2.脑白金主要成分的结构简式为下列对脑白金主要成分的 推论不正确的是() A. 其官能团和营养成分与葡萄糖相同 B. 其分子式为C13H16N2O C. 该物质能与溴水反应 D. 该物质能发生水解反应并生成乙酸 3.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X、Z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W与 Y同族,W的单质在Z的单质中点燃可以安静地燃烧,火焰为苍白色,且伴有白雾生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常温常压下X的单质为气态 B. Y与其他三种元素均可形成离子化合物 C. Y和Z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呈碱性 D. W与Z具有相同的最低化合价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可以用于比较Fe3+、I2、Cl2的氧化性强弱 B. 橡皮管的作用是使水能顺利流下 C. 若向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硫酸溶液直至过量,灯光会由亮变暗

至熄灭后又逐渐变亮 D. 用于吸收HCl气体能防倒吸 5.如图所示为钠硫高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M由Na2O和Al2O3制得,该 电池的工作温度为320℃左右,电池反应为2Na+xS=Na2Sx.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负极反应式为Na?e?=Na+ B. 放电时,消耗32g正极活性物质,转移的电子为2mol C. M的作用是导电和隔离钠与硫 D. 消耗相同质量的负极活性物质,钠硫电池的理论放电量是铅蓄电 池的4.5倍 6.若ag CO2含b个分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 A. ab 28B. ab 14 C. 28 b D. 44b a 7.在0.1mol/L的NH3·H2O溶液中存在如下电离平衡:NH3?H2O?NH4++OH?。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A. 加入少量浓盐酸,平衡逆向移动 B. 加入少量NaOH固体,平衡正向移动 C. 加入少量0.1mol·L?1NH4Cl溶液,溶液中c(OH?)减小 D. 加入少量MgSO4固体,溶液pH增大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6.0分) 8.实验室以一种工业废渣(含80%~90%的Ca(OH)2,其余为焦炭等不溶物)为原料制备KClO3的实 验过程如图1: 几种物质的溶解度如图2:

高考历史小论文的真题研究和解题技巧分析

高考历史小论文的真题研究和解题技巧分析 一、如何写好历史小论文? 1、具备历史小论文的三要素 (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 (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 (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 a.论证过程逻辑要清楚、严密,经得住推敲,做到证据与观点之间的无缝连接。 b.论证过程应有“历史味”,用学科语言,做到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切忌大白话和空发议论,或简单的罗列史实。 2.表述成文: 不能像问答题一样,应以文章的形式来呈现 3.语言精炼: 历史小论文一般都有字数限制,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先打草稿或列腹稿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精炼,切中要害。 二、解题技巧 (一)、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很多学生,在提炼观点时没有根据题意,导致跑题而失分,十分可惜。由于题干中的观点并不全面,我们不能完全获悉,因此,就必须要阅读材料,找出关键词。何为“关键词”?那就是材料中的主体或者是围绕的中心,它反映了材料的主要意思和要旨。 一般而言,要把题干中的问题带到材料中去阅读,如2010年中的“历史前提”其实就是讲资本主义有萌芽到发展的条件或者是原因,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是讲西方崛起到底是自身发展的结果还是受外部影响或者是内外相组合的产物。当然,如果材料太长,我们还要学会分层处理,关键词一般应该是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的字眼。找出关键词,明确观点,也就完成了该题的第一步。 (二)、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一般来讲,高考试题中的小论文题的材料不会是生僻冷门的,应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内容,换言之,是我们学生比较有话写之类题目。要不然,就失去了考查的意义,也不利于高考的选拔。

广东省2015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选择题专练:离子反应型

题型四离子反应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表示对应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Na2O2溶于水产生O2:2O2-2+2H2O===O2↑+4OH- B.向氨水通入足量SO2:SO2+2NH3·H2O===2NH+4+SO2-3+H2O C.次氯酸钠与浓盐酸反应产生Cl2:ClO-+Cl-+H2O===Cl2↑+2OH- D.NaHCO3溶液与少量Ba(OH)2溶液反应:Ba2++2OH-+2HCO-3===BaCO3↓+CO2-3+2H2O 答案 D 解析A项,Na2O2不能拆开;B项,应生成HSO-3;C项,应改为ClO-+Cl-+2H+===Cl2 ↑+H2O。 2.下列表示对应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金属钠与水反应:Na+2H2O===Na++2OH-+H2↑ B.Cu与浓硝酸反应制NO2:Cu+4HNO3(浓)===Cu2++2NO-3+2NO2↑+2H2O C.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过量CO2:SiO2-3+CO2+H2O===H2SiO3↓+CO2-3 D.将NaHSO4与Ba(OH)2溶液混合至中性:2H++SO2-4+Ba2++2OH-===BaSO4↓+2H2O 答案 D 解析A项,电荷不守恒;B项,浓HNO3应拆开写;C项,应生成HCO-3。 3.下列表示对应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用氯化铁溶液腐蚀铜板:Cu+Fe3+===Cu2++Fe2+ B.碘水中通入适量的SO2:I2+SO2+2H2O===2I-+SO2-4+4H+ C.硝酸银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Ag++NH3·H2O===AgOH↓+NH+4 D.往KAl(SO4)2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至沉淀的物质的量最大:Al3++2SO2-4+2Ba2++4OH -===AlO- +2BaSO4↓+2H2O 2 答案 B 解析A项,电荷不守恒;C项,AgOH溶于过量氨水,应写成Ag++2NH3·H2O===[Ag(NH3)2]++2H O;D项,当n[KAl(SO4)2]∶n[Ba(OH)2]=2∶3时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最多,2Al3++2 3SO2-4+3Ba2++6OH-===2Al(OH)3↓+3BaSO4↓。 4.下列表示对应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碳酸钠的水解:CO2-3+2H22CO3+2OH- B.钠和CuSO4溶液反应:2Na+Cu2+===Cu+2Na+ C.用过氧化氢从酸化海带灰浸出液中提取碘:2I-+H2O2===I2+2OH- D.向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制Al(OH)3:AlO-2+CO2+2H2O===Al(OH)3↓+HCO-3 答案 D 解析A项,CO2-3分步水解;B项,Na应先和水反应,生成NaOH,NaOH再和CuSO4溶液

2013年广东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理综化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6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选对的得4分,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糖类化合物都具有相同的官能团 B.酯类物质是形成水果香味的主要成分 C.油脂的皂化反应生成脂肪酸和丙醇 D.蛋白质的水解产物都含有羧基和羟基 8.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Na+、Al3+、Cl-、CO32- B.H+、Na+、Fe2+、MnO4- C.K+、Ca2+、Cl-、NO3- D. K+、NH4+、OH-、SO42- 9.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8gO2含有4n A个电子 B.1L0.1mol/L的氨水中有n A个NH4+ C.标准状况下,22.4L盐酸含有n A个HCl分子 D.1molNa被完全氧化生成Na2O2,失去个2n A电子 10.下列叙述Ⅰ和Ⅱ均正确并且有因果关系的是D 11.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A.用SO2漂白纸浆和草帽辫 B.用硫酸清洗锅炉中的水垢 C.高温下用焦炭还原SiO2制取粗硅 D.用Na2S作沉淀剂,除去废水中的Cu2+ 和Hg2+ 12. 50℃时,下列各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pH=4的醋酸中:c(H+)=4.0molL-1 B.饱和小苏打溶液中:c(Na+)= c(HCO3-) C.饱和食盐水中:c(Na+)+ c(H+)= c(Cl-)+c(OH-) D. pH=12的纯碱溶液中:c(OH-)=1.0×10-2molL-1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6分,共5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 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只选1个且正确的得3分,有选错或者不答的得0分。 22.元素R、X、T、Z、Q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表所示,其中R单质在暗处与H2剧烈化合并发生爆炸。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非金属性:ZQ

2021年广东省新高考“八省联考”高考化学适应性试卷

2021年广东省新高考“八省联考”高考化学适应性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4.0分) 1.书法是中华文化之瑰宝,“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书法之 美尽在笔墨纸砚之间(如图所示的王羲之的“平安贴”)。下列关于传统文房四宝的相 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墨汁是一种水溶液 B. 宣纸是合成高分子材料 C. 砚石的成分与水晶相同 D. 制笔用的狼毫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2.“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下列诗文中隐含化学变化的是() A.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B. 掬月水在手,弄花香满衣 C.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嫦娥五号”成功着陆月球,展示了以芳纶为主制成的五星红旗,用SiC增强铝基材料钻杆“挖士”, 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月壤中含有的?3He,其质子数为3 B. 制作五星红旗用的芳纶为合成纤维 C. 制作钻杆用的SiC增强铝基材料属复合材料 D. 运载火箭用的液O2液H2推进剂在工作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原子”原意是“不可再分”的意思。20世纪初,人们才认识到原子不是最小的粒子。从电子层模型 分析,Ca原子核外N能层中运动的电子数为() A. 8 B. 2 C. 18 D. 10 5.提取海带中I2的实验中,所选择的装置或仪器(夹持装置已略去)正确的是()

A. 灼烧 B. 溶解 C. 过滤 D. 分液 6.具有止血功能。下列关于该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属于芳香烃 B. 分子式为C8H11O2N C. 可与NaOH溶液反应 D. 能发生加成反应,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7.“人世间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下列劳动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选项劳动项目化学知识 A使用草木灰对蔬菜施肥草木灰属于钾肥 B使用84消毒液对衣物消毒NaClO具有漂白性 C实验后,清洗仪器、处理废液、打扫卫生废液随意排放会造成污染 D将浓硫酸放入分类储存、专人保管的安全柜中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 A. A B. B C. C D. D 8.我国科学家研究了活性炭催化条件下煤气中的H2S和Hg的协同脱除,部分反应机理如图(吸附在催化剂 表面的物种用?标注)。有关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完整版)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模板)注意事项

如何审题 历史非选择题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任何脱离基础知识而空谈技巧的做法都无异于空中楼阁。所以,高考历史非选择题,首先是一个知识问题,其次才是解题方法问题。当然,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如果能掌握一些做题技巧,还是大有裨益的。 一、审:认真审题 认真审题是解题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答题之前一定要对题目设问仔细审读,明确题目要求。 近年来的历史非选择题,一般包含五个部分: 1.解题依据:“依据材料”,“依据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等。 2.答题要求:即提示回答问题的方式,如简述、说明、指出、阐述、概括、简析、简评、比较、论证、评述等。 ⑴简述:用简要的话陈述或总结。虽说是 “简”,但答题时要所涉及的“要点”还是多多益善。(点到为止,但“点”要全面。) ⑵说明:解释清楚,解说明白;证明,论证。 (作为问答题提示语,一般取前者,下同。) ⑶指出:(用浅显的语言或专业语言)指点出来。 ⑷阐述:阐明陈述,详尽深入地说明和陈述。 ⑸概括: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简明扼要。 ⑹简析:简要分析。分析指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跟“综合”相 ⑺简评:简要评价。评价指衡量评定人或事物 的价值或作用(解题时常用辩证法)。 ⑻比较: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比较的形式有横向比较(同类事物的相同属性在某时刻呈现的异同)和纵向比较(同一事物的同一属性在 不同时刻呈现的异同)。 ⑼论证:引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用论据证明论题的真实性。论证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法三个要素构成,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理论论证、比较论证、因果论证等。 ⑽评述:评论﹑叙述。对历史“小论文式”试题而言,一般要叙述观点、论证观点、评价观点(表明态度)。 3.限定词:时间、空间、答题范围、角度等。 4.核心词:原因、背景、措施、特点、特征、趋势、变化、区别、异同、结果、意义、作用等。 5.分值:每道试题后面后标有分数,该分数实际上是在告诉考生需要“答多少”。例: 2016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影响12 分 2016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 分 2016 年新课标全国卷Ⅲ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 分

2010-2015年广东高考化学题对比

四年广东省高考化学对比分析及备考策略 从上表对比看出:八个考点四个不变、四个隔年变,相对稳定和比较好把握。 1.每年都出现的考点是:有机物性质(考覆盖面)、离子共存、阿伏加德罗常数、周期表与周期律、典型或变形实验(操作、现象或欲达目的),说明这是命题者认为化学科的核心知识,也是区分度和信度最好的考点。 其中比较好把握的是:有机物性质(考覆盖面)、离子共存、阿伏加德罗常数,题干直接、选项考点变化不大、相对传统,在预计的范围内; 相对好把握的是周期表与周期律,题干形式变化经较大,但选项考点变化不大。 上述两种情形的备考策略是:必须下死功夫,理解本质,反复练习达自动化程度。 不太好把握的是典型或变形实验(操作、现象或欲达目的),因为题干和选项都变化大,复习涉及面广,对应该复习的知识点和选题练习都有一个度的把握,需要有精准的眼光。备考上比较考教师水平。 2.隔年出现的是:原电池、钢铁的腐蚀、盖斯定律、无机物性质(叙述Ⅰ)与实验(Ⅱ)因果关系。这几个考点是视二卷设问而定。如果二卷出现了,选择题中就不出现。 其中原电池、钢铁的腐蚀、盖斯定律的考点形式、选项或填空都可能,但内容范围设问形式都相对传统和可预测,也是反复练习即可‘无机物性质(叙述Ⅰ)与实验(Ⅱ)因果关系,覆盖面大、问题涉及知识多,资料中这种题不多,除对性质的正常复习练习外,还要靠教师自编题目练习,且选择题和填空题都要练。 所以总的复习策略是:缩小范围、对准考点、精选(编)题止目、反复练习。 二、阅读和作答量对比 上表统计是在word只进行的,无法计算图形、图片、有机结构简式、流程图的字数,因此实际字数比上表要多,与其它统计方法的字数可能有出入。但这里的统计为同一标准,应该有参考价值。 2013年试题总字数比前三年的平均值略少,因此2014年试题总字数应在2700-3100字之间;作答字数2010年最少、2011年最多。2013年虽然只有608字,但如果加入作图应该在700多字。 所以大家在模拟练习中,出好题后用word工具统计字数应以上表数据为参考标准,图形越多字数应少。如果试题总字数、作答量字数多了,应作删改;否则你所编的模拟题字数就超量了。

2014年高考真题(化学)广东B卷

2014广东高考化学试题 7.生活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制饭勺、饭盒、高压锅等的不锈钢是合金 B.做衣服的棉和麻均与淀粉互为同分异构体 C.煎炸食物的花生油和牛油都是可皂化的饱和酯类 D.磨豆浆的大豆富含蛋白质,豆浆煮沸后蛋白质变成了氨基酸 8.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Na+、Ca2+、Cl-、SO42- B.Fe2+、H+、SO32-、ClO- C.Mg2+、NH4+、Cl-、SO42- D.K+、Fe3+、NO3-、SCN- 9. 下列叙述I和II均正确并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叙述I 叙述II A KNO3的溶解度大用重结晶法除去KNO3中混有的NaCl B BaSO4难溶于酸用盐酸和BaCl2溶液检验SO42- C NH3能使酚酞溶液变红NH3可用于设计喷泉实验 D Ca(OH)2能制成澄清石灰水可配制2.0 mol?L-1的Ca(OH) 2溶液A A.1mol甲苯含有6n A个C-H键 B.18gH2O含有10n A个质子 C.标准状况下,22.4L氨水含有n A个NH3分子 D.56g铁片投入足量浓H2SO4中生成n A个SO2分子 11.某同学组装了图4所示的电化学装置,电极Ⅰ为 Al,其它均为Cu,则 A、电流方向:电极Ⅳ→A→电极Ⅰ B、电极Ⅰ发生还原反应 C、电极Ⅱ逐渐溶解 D、电极Ⅲ的电极反应:Cu2+ + 2e-= Cu 12.常温下,0.2mol/L的一元酸HA与等浓度的NaOH溶液等 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中部分微粒组分及浓度如图5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HA为强酸 B、该混合液pH=7 C、图中X表示HA,Y表示OH-,Z表示H+ D、该混合溶液中:c(A-)+ c(Y)=c(Na+) 22.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实验操作现象结论 A 向苏打和小苏打溶液中分别加入盐酸均冒气泡两者均能与盐酸反应

广东省高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广东省2017年高考化学试题及答案(Word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S 32 K39 Ti 48 Fe 56 I 127 一、选择题:本题共7个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 下列生活用品中主要由合成纤维制造的是 A. 尼龙绳 B. 宣纸 C. 羊绒衫 D. 棉衬衣 8. 《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 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A.蒸馏 B.升华 C.干馏 D.萃取 9. 已知(p)的分子式均为C6H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的同分异构体只有d和p两种 、d、p的二氯代物均只有三种 、d、p均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d、p中只有b的所有原子处于同一平面 10. 实验室用H2还原WO3制备金属W的装置如图所示(Zn粒中往往含有碳等杂质,焦性没 食子酸溶液用于吸收少量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中依次盛庄装KMNO4溶液、浓H2SO4、焦性没食子酸溶液 B.管式炉加热前,用试管在④处收集气体并点燃,通过声音判断气体浓度 C.结束反应时,先关闭活塞K,再停止加热 D.装置Q(启普发生器)也可用于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氧气 11. 支持海港码头基础的防腐技术,常用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进行防腐,工作原理如图所 示,其中高硅铸铁为惰性辅助阳极。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通入保护电流使钢管桩表面腐蚀电流接近于零

B.通电后外电路电子被强制从高硅铸铁流向钢管桩 C.高硅铸铁的作用是作为损耗阳极材料和传递电流 D.通入的保护电流应该根据环境条件变化进行调整 12. 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的简单氢化物可用作制冷剂,Y的 原子半径是所有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的。由X、Y和Z三种元素形成的一种盐溶于水后,加入稀盐酸,有黄色沉淀析出,同时有刺激性气体产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的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强 的简单离子与X的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与Z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与X属于同一主族,与Y属于同一周期 13. 常温下将NaOH溶液添加到己二酸(H2X)溶液中,混合溶液的pH与离子浓度变化的关系 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2~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3~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43分) 26.(15分) 凯氏定氨法是测定蛋白质中氮含量的经典方法,其原理是用浓硫酸在催化剂存在下将样品中有机氮转化成铵盐,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处理铵盐,然后通过滴定测量。已知: NH3+H3BO3=NH3·H3BO3;NH3·H3BO3+HCl= NH4Cl+ H3BO3。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2)b中放入少量碎瓷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f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