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相关实验的社会偏好理论——一个综述

基于相关实验的社会偏好理论——一个综述
基于相关实验的社会偏好理论——一个综述

基于相关实验的社会偏好理论:一个综述

摘要:实验经济学对传统自利人假设的系统反驳促使社会偏好理论的应运而生。社会偏好理论的各个模型试图在维持理性假设下,通过将基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诸如公平、互利等与“自利”假设有着明显涵义辨识度的一些人类社会性情感因素纳入到效用函数中来进而修正自利人假设,并以博弈论为基本的分析工具力图构建新的博弈均衡来解释实验经济学所揭示的一系列悖论。

关键词:实验博弈 公平 互利 社会偏好

Theories of Social Preferences Based on the Related

Experiments:A Survey

Abstract:Theories of social preferences is developed when experimental economists have gathered overwhelming evidence that systematically refutes the self-interest hypothesis.Maintaining the assumptions of rationality, economic models of social preferences try to take the elements of people’s social emotions such as fairness,reciprocity and so on into the unity functions to modify the assumptions of self-interest. The implication of social emotions based on the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ar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material self-interest obviously. In this way, theories of social preferences try to construct new game equilibriums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paradox in experimental games using the game theory as the basic analysis tools.

Key words:experimental games;fairness;reciprocity;social preferences

一、引言

主流经济学传统的自利人假设长期以来虽然备受争议但其权威性不可撼动,直到最近二十余年实验经济学的一系列简洁而有说服力的实验结果对这个传统构成的系统性强有力反驳,顺势而生的社会偏好理论才以学理上的建设性日益引起主流经济学的重视。社会偏好理论以实验经济学的突破为契机,将公平、互利等一些与“自利”假设有着明显涵义辨识度的人类社会性情感引入到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来,并以博弈论为基本的分析工具力图构建新的博弈均衡来解释实验经济学所揭示的一系列悖论。

根据Kohler(2003)的论述,社会偏好概念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Veblen (1934), Duesenberry (1949),Leibenstein (1950), Pollak (1976)等人的文献。Rabin (1993)被公认为创造性地正式化了社会偏好理论的第一个基于动机公平的“互利”模型,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Camerer(1997)首次完整地提出了“社会偏好”概念,Fehr and Schmidt (1999),Bolton and Ockenfels (2000)则把社会偏好和实验经济学完整地结合起来进行理论模型上的构造和分析,标志着社会偏好理论的逐步完善。但是严格地给社会偏好下一个定义并非易事,现有的相关文献中社会偏好(social preferences)或多或少地被同时表述为另外三个相近的概念,即他涉偏好(other-regarding preferences),“亲社会性偏好”(prosocial preferences),“互动偏好”(interdependent preferences),①这几个概念虽然形式不一,但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与自利偏好旗帜鲜明的对立立场:经济人不仅关心自身的物质收益,也要也会关心他人的利益,社会偏好是经济人效用函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社会偏好可以大致细分为三种偏好,即互利偏好、差异厌恶偏好(公平偏好)及利他偏好(突出表现为社会福利偏好)。

社会偏好理论是行为经济学中把心理学因素纳入经济学分析的路径之一。它不仅成

功地解释了众多实验博弈的悖论,而且正被运用到许多用传统自利人模型无法解释的人类经济领域。本文试图在已有的最新研究成果上针对社会偏好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主要内容作一个简单的梳理。②

二、理论的研究背景

近年来实验经济学的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对经济学的自利假设形成了系统性的

强有力的反驳,其一系列的实验因简洁而有说服力的结论引起了诸多经济学家的重视,从而开始对超越自利假设的研究,这些代表性的实验主要包括最后通牒实验、独裁者实验、礼物交换博弈实验、信任博弈实验、公共品博弈实验、第三方惩罚博弈实验等。

(一)最后通牒实验

Güth, Schmittberger, and Schwarz (1982)引入了第一个最后通牒实验,首次提出了以自利人假设为基础的传统博弈论无法解释的“最后通牒博弈悖论”,标志着行为博弈理论进入了第四个发展阶段(Gintis,2006)。该实验设定一个提议者(proposer)和回应者(responder)在完全匿名条件下对一笔资金(pie)进行分配,提议者提出一种分配资金的方案,回应者有两种选择,如果接受这种方案,则资金即这样分配,如果不接受,则双方收益均为零,而且这种博弈是一次性博弈。按照标准的博弈论分析方法,在经济人只关注自我的物质收益假设下(material self interest)及完全信息时,子博弈纳什均衡必然是回应者愿意接受任何比例的分配方案,因而提议人给对方任意一个非常小的正的单位收益,回应者将接受这一提议并达成均衡,但实验结果显示,如果提议者给回应者不到20%的金钱, 他将有0. 4 - 0. 6的可能性被拒绝。而Roth, A, V. Prasnikar, M. Fujiwara and S. Zamir (1991)在耶路撒冷、卢布尔雅那(斯洛文尼亚首都)、匹兹堡和东京四大城市的各个大学生群体中的做的考虑参与者学习效果的最后通牒实验显示,几乎所有的提议者(proposer)和反应者(responder)接受的分配比例趋于一半;Tullberg(1999)考虑了参与者文化差异对分配(这种经济行为)结果的影响,他在针对同样以大学生为对象做的最后通牒实验中比较了经济系与非经济系学生之间,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之间的行为差异。以美国桑塔费研究院主要成员对五大洲12个国家,15个经济和文化环境窘异的小规模社会做的大规模跨文化最后通牒博弈中确认,文化差异对实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但与先前的最后通牒实验所表证的一样,自利模型没有得到任何一个被研究的社会的支持,即一致系统性地偏离了自利人的假设(Henrich et al.,2001③)。

(二)独裁者实验

Forsythe et al.(1994)首次提出了独裁者实验并把它与最后通牒实验进行了比较。在最后通牒实验框架内,独裁者实验中取消了回应者拒绝的权利,即回应者只能任凭提议者“独裁”,只成了一个接受者(recipient),而提议者成为独裁者(dictator)。显然此时的子博

弈纳什均衡为独裁者占据所有分额,接受者所得为零。但实验结果显示,独裁者在享受“独裁”权利时,仍会给予接受者一定的份额,这与独裁者的自利假设显然相悖。

(三)礼物交换博弈实验

Akerlof(1982)在研究劳动经济学中的“效率工资”问题时首次提出了礼物交换博弈的基本思想,Fehr et al(1993)进而提出了最著名的礼物交换博弈。礼物交换博弈中,实验中提议者(雇主)提供一份要约(工资)w,如果接受者(雇员)不接受这份要约,双方收益为0;若接受者接受要约,则需要向雇主提供有成本的努力,记为e,此时提议者的收益为v(e)-w,接受者的收益为w-c(e)。其中,v代表单位努力的边际产出,而c(e)是接受者付出努力的成本。按照标准的博弈论模型,子博弈纳什均衡是实验者接受任何工资,并提供最低努力。然而实验结果发现,提约者提供高要约和接受者提供高努力程度的互惠行为广泛存在。

(四)信任博弈实验

Berg et al.(1995)进行了第一个信任博弈实验,在整个实验中,信任双方都不直接接触,而是通过电脑或者实验组织者来传递信息。主持人把一笔钱y交给提议者。提议者可选择0到y之间任何数额的钱z交给接受者。提议者付出z,接受者能得到3z,然后他选择一个从0到3z的数额还给提议者。根据博弈论中的逆向归纳法,在最后一阶段,接受者知道这种博弈是一次性的,他如果是理性的话,就应该持有所有的钱,而不还给提议者任何部分。这样,提议者事先也能估计到,所以他就不会借任何钱给接受者。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双方不信任。而实验结果是,一般提议者会借出他手头一半的钱,而最后接受者也会返回比借钱稍多的回报,类似于利息。

(五)公共品博弈实验

公共品博弈实验是现实生活中公共资源供给问题的一个模拟。Toshio Yamagishi(1986,1988),Fehr and G?chter(2000,2002)仔细研究了公共品博弈实验。该实验中几个人为一组,组中有一个公共池(public pool)。每个人收到一笔收益y,如果他向公共池捐赠一定数量的收益,则他可以得到更多的奖励。但由于存在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存在,该博弈的纳什均衡是所有人都不捐钱。的确,如果我们把这个实验设计成一期的,那么一些研究表明约有75%的人对公共池毫无贡献,其他人也仅贡献一点。影响较大的公共品实验中,Fehr

and G?chter(2000)研究了具有惩罚条件的公共品博弈并进行了10轮有惩罚的实验和10轮没有惩罚的实验。对比结果显示,惩罚条件的引入大大提高了公共池的捐献水平,从而证实了强互惠的趋社会性对合作产生了影响。

(六)第三方惩罚博弈实验

Fehr and Fischbacher(2004)为了探讨社会规范(social norms)的稳定性,在独裁者博弈实验(可以与公平规范相对应)和公共品博弈实验(可以与合作规范相对应)中加入了一个第三方(third party),这个第三方可以对违背社会规范的一方进行惩罚,但这种惩罚会给第三方自身带来成本。按照自利人假设,第三方不会进行对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进行惩罚,但这个实验的结果分析说明,很多人具备一种利他惩罚的倾向,正是这种利他惩罚行为,在维护社会规范和人类合作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Fehr and Fischbacher(2004)同时把第三方惩罚与独裁者博弈实验和公共品博弈实验中的第二方惩罚机制的相对力度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无论在合作规范还是公正规范的维护背景中,第三方惩罚都比第二方惩罚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三、理论的经济分析

以上各实验经济学表明,经济学的自利假设从一直以来在理论层面上的备受质疑过渡到了实证基础上的残酷考验。这些反驳及对现象的解释导致“社会偏好”(social preferences)概念的引入和研究,社会性偏好的本质是,人类不但关切自身的利益,而且也关心相关他人的利益。依据社会偏好理论各个模型的内在联系及区别,我们在参考Kohler(2003)和Ottone (2006)的分析基础上,将其分为以下几类并制成一张理论图。

社会偏好理论各模型

该理论图中,长方形内表示单种偏好的理论模型,主要是互利偏好模型、不平等厌恶偏好模型和社会福利偏好模型,每个模型只囊括一种社会偏好,椭圆内表示结合两种社会偏好的复合模型,如图所示,Charness and Rabin(2002)的模型结合了互利偏好和社会福利偏好;Kohler(2003)的模型则是社会福利偏好和不平等厌恶偏好的“复合体”;Falk and Fischbacher (2006)则把不平等厌恶偏好及互利偏好综合到他们的模型之中,下面我们分别予以介绍。

(一)基于动机的互利模型

(1)Rabin(1993)的互利模型

Rabin曾因对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做出开创性贡献而获得2001年美国经济学会的克拉克奖章。④他根据近年来心理学实验的发现概括出人们普遍表现出的“互惠互损”行为准则,把“公平性”(fairness)定义为“当别人对你友善良时你也对别人友善,当别人对你不善时你也对别人不善,而且将这种概念给予明确的规定,即“如果你在损失自己效用(收入,利益等)情况下去损害别人的效用(收入,利益等),就被定义为你对别人不善;如果

你在损失自己效用(收入,利益等)情况下去增进别人的效用(收入,利益等),就被定义为你对别人友善。” 更重要的贡献是,Rabin (1993)开创性地利用Geanakoplos et al.(1989)的心理博弈框架构建经济学模型来具体分析了人们生活中广泛存在的这种互利行为。

Rabin(1993)模型中的博弈称为心理博弈(psychological games),而不是一般的物质博弈(material games)。在标准的物质博弈模型中,参与者的最优反应函数是一阶信念或对方战略选择的函数,没法刻画意图因素,Geanakoplos et al.(1989)首次提出心理博弈模型用于分析意图对均衡的影响。在心理博弈中,个人的反应函数不仅取决于对方的战略选择,而且取决于自己的二阶信念。参与者根据自己的信念结构判断对方的意图,进而决定反应战略,所以善意函数的设定是互利模型的关键。

Rabin(1993)构建的双人博弈中博弈方i 的效用函数形式为:

()(,)[1(,)](,,),i i j i i i j j j i i i j

U a b c f a b a b c b f π++= 式中i a 为博弈方i 自身的策略,j b 为他的信念中认为博弈方j 会采取的策略,i c 则是 他的信念中博弈方j 认为博弈方i 自己会采取的策略,(),i i j a b π是来自物质利益的效用,(,)[1(,)]j j i i i j

b c f a b f + 项则表示了公平给参与人带来的效用,其中的(,)i i j f a b 与(,)j j i

b c f 又分别称为“善意函数I ”和“善意函数Ⅱ”,它们是整个模型设置的关键,下面分别予以阐述。

善意函数构造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判断和衡量对方的善意程度?Rabin(1993)认为,博弈方是通过自己的实际收益与他期望中的公平收益的比较来判断对方是否对他善意的,进而决定自己的策略。为此,他首先界定了公平收益的计算公式,比如对博弈方j 而言博弈方i 采取的策略带给他的公平收益(equitable payoff)应该为:

()()]/2[e h l

j j j j j b b πππ+= 式中()h

j j b π是在博弈方i 相信博弈方j 选择策略j b 的情况时,在Pareto有效下博弈方j 可能得到的最高收益,而()l

j j b π为Pareto有效下博弈方j可能得到的最低收益。

再令min ()j j b π为博弈方j 可能得到的最低收益,那么我们可以得到“善意函数I”: min (,)()(,)()()e j j i j j i i j h j j j j b a b f a b b b ππππ?=?

界定:当()h j j b π=

min ()j j b π时,(,)0i i j f a b = “善意函数I”(,)i i j f a b 是用来衡量博弈方i 对博弈方j 的善意程度的一个指标。当博

弈方j 的收益恰好等于他的公平收益即(,)()e j j i j j b a b ππ=时,有

(,)0i i j f a b =;当博弈方j 的收益小于他的公平收益即(,)()e j j i j j b a b ππ>时,有

(,)0i i j f a b >;当博弈方j 的收益大于他的公平收益即(,)()e j j i j j b a b ππ<时,有

(,)0i i j f a b <。 同理,“善意函数Ⅱ”

(,)j j i

b c f 用来衡量博弈方i 认为的博弈方j 对博弈方i 的善意程度。其形式如下: min (,)()(,)()()e i i j i i j j i h i i i i c b c b c c c f ππππ?=?

与善意函数I相似,式中的()()]/2[e h l i i i i

i c c πππ+=是对博弈方i 而言博弈方j 采取的策略带给他的公平收益,其中()h i i c π是在博弈方i 相信博弈方j 认为他选择策略

i c 的情况时,在Pareto有效下博弈方i 可能得到的最高收益,()l i i c π是Pareto有效下博弈

方i 可能得到的最低收益。

通过构造包含善意函数的效用函数,Rabin将博弈的均衡定义为公平均衡(fairness

equilibrium),直觉上,通过对效用函数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博弈方的策略均衡,即

(1) 当(,)0j j i

b c f < 时,这意味着当博弈方i 认为博弈方j 对他不友善,那么博弈方i 使自己效用最大化的策略是以怨报怨,也就是

(,)0i i j f a b <。 (2) 当(,)0j j i

b c f > 时,这意味着当博弈方i 认为博弈方j 对他友善,那么博弈方i 使自己效用最大化的策略是以德报德,也就是(,)0i i j f a b >。

Fehr and Schmidt(1999)认为Rabin 模型的一个明显优点是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基础。

⑤的确,心理学的诸多实验证据表明人的行为在许多情形下是遵循这样定义的“互利公平性”规则的,特别是在按照这种规则作出反应时所可能造成的潜在物质利益损失不太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但是该模型局限于两人标准式博弈,而且由于该模型并没有对非均衡路径中的信念形成做出设定,应用于序贯博弈时就会产生不合理的均衡。比如,在两人囚徒困境序贯博

弈中,第二个人的无条件合作就成了公平均衡的一部分。

(2)Rabin模型的扩展

鉴于上述Rabin模型的缺陷,Dufwenberg and Kirchsteiger(2004)对该模型进行了拓展。他们将Rabin的分析框架延伸到扩展型博弈中。他们把策略定义为行为策略,使得在每一个参与者的信息集中都存在一个“可能选择”的概率分布函数。与Rabin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把帕累托无效策略定义为这样一些策略,即它们在所有的子博弈中对所有参与者的支付都稍微小于其他一些策略所能支付的数量。这是与Rabin理论的一个轻微不同之处,Rabin 对无效策略的定义是那些在均衡路径上对所有参与者都支付较少的策略(或者说是对参与者对其他人策略所持有的信念)。

他们的社会性偏好与Rabin 的有些轻微不同。首先他们定义善意函数是指实际支付与公平支付之间的差异,于是博弈方i 对博弈方j 的善意程度是:

,()(,)()fair i i j j i j j j f a b a b b ππ=?,其中的公平支付

max min ()[(,)(,)]/2fair j j j

i j i i j b a b a b πππ=+,他们的效用函数也与Rabin 不同: ()(,)(,)(,,),i i j i i i j j j i

i i i j j i

U a Y f a b b c a b c b f π≠+=∑ Camerer(2003)指出,Dufwenberg and Kirchsteiger(2004)对社会偏好的阐述在三个方面与Rabin(1993)不同:首先,他们并没有像Rabin那样考虑善意函数在最大支付与最小支付范围之间所占的比例;其次,其他所有参与者对i 的善意并没有被直接计入效用函数;再次,把i 对其他每个人的善意以及i 从每个人那里接受到的善意之乘积进行了加总。他们证明了存在一个序贯互惠均衡(sequential reciprocity equilibrium),在其中参与者最大化其社会性效用,并且做出的策略与事先的判断是吻合的。他们还指出,运用规范化的善意函数和一个依赖于信念的对有效性的定义会破坏这种均衡等存在性。

(二)结果导向的“差异厌恶”模型

与基于动机的互利模型不同,差异厌恶模型假设参与人无论对方对他是否有善意,参与人只关注结果上的公平与否,这就意味着参与人不仅需要关心自身的利益,而且还需要关注他人的收益,而且人们有减少他与别人收益差异的动机。当他领先于别人时,他会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而当落后于别人时,他会作出“帕累托损耗”的行为去损害别人。用效用函数形式可以表达为:

(,)i i i i U U ππ?=,其中i π为参与人i 自身的收益,而i π?为他人的收益。

Loewenstein, Thompson, and Bazerman (1989), Bolton (1991), Fehr and Schmidt (1999)及Bolton and Ockenfels (2000)均发展了“不平等厌恶”模型。其中最为经典的差异厌恶模型是Fehr and Schmidt (1999)模型(记为F&S 模型)和Bolton and Ockenfels (2000)的ERC 模型,⑥

这两个模型及其相似,区别就在于对i π?的衡量角度不同,F&S 模型把i π?衡量为i j ππ?∑即参与人i 与所有其他人的差异的总和,而ERC 模型通过/i j ππ∑即参与人i 在所有参与人收益中的绝对占有比例来测度i π?的值,下面分别给与介绍。

(1)F&S(1999)模型

Fehr and Schmidt(1999)差异厌恶模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他们的模型中参与者不仅关心自己的利益,还关心他们的收益与其他人收益之间的差别,他们假设人们因为收入的不均等会伤害他们的效用水平。参与者i 对社会分配12{,,...,}n X x x x ≡的效用函数为:

()max(,0)max(,0)11i

i i i j i i j j i j i U x x x x x x n n αβ≠≠=???

???∑∑

其中,假设i i βα≤且0<1i β≤。

特别的,双人博弈中的具体效用函数给出如下:

{}{}()max 0max 0.i i i j i i i j U x x x x x x i j αβ=????≠,,

上述两效用表达式中的第二项均测量来自劣势不平等的效用损失而第三项测量来自优势不平等的效用损失,i i βα≤意味着参与者从他的劣势中遭受更多的不平等,0i β≤则表示剔除了喜欢比别人好的参与者,Fehr and Schmidt (1999)指出现实中当然会存在因为追求社会地位或嫉妒心理而产生喜欢比别人好的参与者,即0i β<,但0i β<这一条件对分析均衡行为毫无影响所以不予考虑。另外,1i β≥不符合现实中参与者的行为逻辑,故取<1i β。

显然,给定上述效用函数和参数条件,参与者i 最大化自己效用的条件应该是j

i

x x =即参与者i 与其他任何参与者收益无差异时取得效用最大化。

(二 )B&O(2000)的ERC模型

Bolton and Ockenfels(2000)提出了一个与Fehr and Schmidt(1999)近似的称为

ERC(Equity, Reciprocity and Competition)的模型。他们认为个人的行为不仅被自身的绝对收益驱使,也为相对收益所激励。其次,不同于F&C基于完全信息的模型背景,他们的模型是一个不完全信息模型,Bolton and Ockenfels认为不完全信息是对真实实验环境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刻画条件。

Bolton and Ockenfels将他们的构造的效用函数称为激励函数(motivation function),其形式如下:

(,)i i i i v v y σ=,其中i y 为博弈方i 的绝对收益,{/01/0(,,)i i i i y c c n

c y c n σσ>===若若为参与者i 支付的相对份额,1n

i

i c y ==∑为总金钱收入,n 为博弈方的个数。 可见,在ERC 模型中,参与者会严格地偏好一个等于平均收益值1/n 的收益,这意味着参与者会采取行动来使他们获得的份额接近平均值,而无论他们起始获得市高出还是低于平均值。

蒙特(2005)指出,其主要创新之处为:

根据假设,伴随着金钱支付,相对支付激励着人们。根据作者,公平判断基于一种精神参考结果,这本身是复杂的社会比较过程的结果。这种比较的相关性在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已被强调很长一段时间了,当假设相对物质支付影响人们的行为时,他们从这些文献中借用了一个关键的视角。

其次,与Rabin 的模型比较,ERC 模型是n 人非完全信息博弈,并且它既可应用到扩展性也可以应用到策略型博弈。

(三)Andreoni & Miller(2002)的社会福利偏好理论

社会福利偏好是利他偏好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经济学中的“利他”,是指个人的利益与别人的利益正相关。用它的效用函数可以表达为:

12(,,...,)0i n j

u x x x x ?>?,如果j∈[1,…,i-1,i+1,…,n] 社会福利偏好则指人们不仅关心自身的利益,还关心社会总福利的大小,特别是社会群体中处于最弱势人群的利益,这实际上是功利主义和罗尔斯主义最大最小化原则正义观的一个体现,这一思想特别是在哲学领域源远流长。从经济学视角上看,社会福利偏好作为利他

偏好的一种形态,可以更好地解释实验中参与人自我牺牲的行为。Andreoni and Miller (2002)并没有把这一思想正式化为一个模型,他们独特的贡献在于用实验充分证明了经济人具备这一社会福利偏好。

Andreoni and Miller (2002)设计了一个独裁者实验,其本意在于说明人们的利他行为并不是不符合理性的。在他们的实验中独裁者对一财富代币进行不同组合的分配,分配完毕后根据不同的转换率代币可以转换为货币。Andreoni and Miller (2002)首先提出了验证理性行为的“一般化的显示偏好原理”(generalized axiom of revealed preference ),发现参与人的行为基本上符合这一原理,包含了利他偏好的效用函数是连续、单调的凸函数,因此他们的行为是理性的。然后把参与人分成三组进行独裁者实验,结果发现,30%的人具备平均主义倾向,即愿意增进最小支付人的利益;而20%具备功利主义倾向,即愿意扩大所有参与人的支付总和;50%则呈现出完全意义上的自私性。

有些学者对上述社会偏好理论的多元化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实验数据也显示,人们的某一单一动机存在某一特定实验背景中,但不一定必然出现在另外一个不同的实验环境,比如互利动机可以解释最后通牒实验中接受着拒绝一个较低的分类率,但显然不能解释在独裁者实验中独裁者给予对方一个正的分配额(ottone (2006))。

Camerer (2003)对此回应道:我们的目的并不时仅仅通过改变效用函数来解释各种不同的结果,我们的目的是要找到一个简约的效用函数,这个效用函数能够体现人类的心理学特征,从而能使对许多现象的解释毕其功于一役,并且还能做出新的判断。

的确,社会偏好理论的发展路径显出经济学家为找到一个简约综合的效用函数在逐步做出自己的努力,这充分体现在上述的理论发展图中,Falk and Fischbacher(2006)综合了动机上的互利模型和分配结果上的差异厌恶模型 ,Charness and Rabin(2002)综合了社会福利模型和互利模型,而Kohler(2003)则弥补了最后一条链条缺陷,均综合了两种纯粹的社会偏好模型,我们不妨可以预测,未来的社会偏好模型可能会进一步走向融合。

(四)Charness and Rabin (2002)的综合模型

Charness and Rabin (2002)的模型结合了社会福利偏好和互利偏好,他们首先提供了一个两人博弈中的社会偏好模型,假定参与人B 的效用函数为:

(,)()()B A B B A B U x x x r s q x x ρσθ=+++?,其中

{10A B

A B x x x x r <≥=若若,{10A B A B x x x x s >≤=若若,{10q =若A不友善若A友善,θ为互利参数,ρ和σ为分配

偏好模型中的参数,它们之间的不同关系分别代表不同的分配偏好:0σρ≤

≤时效用函数表示的是竞争偏好,0<1σρ<<时效用函数表示差异厌恶偏好,01σρ<≤

≤时则表示社

会福利偏好。

多人博弈时体现参与人i 社会福利偏好的效用函数如下: ****121212V (,,...,)(1)min(,,...,)(1)(...)i N i N N πππλπλδπππδπππ??=?++?+++??

其中,λ∈[0,1]表示参与人对整体社会福利的关注程度;δ∈(0,1)是参与人罗尔斯主义的侧度系数,即表示对社会最差福利群体的关注程度;i π为参与人i 的自身支付。 综合互利动机后的效用函数为:

U (,)(1)min[,min {}](1)max[1,0]m i m i i i i m i m m i m m m m s d bd kd f d λπλδππδπππ≠≠≠??????=?+++?+????????????

∑∑ 这个函数式中,左边第一项是行动者个人的物质福利,右边的项是利他主义偏好,其中,第一项是罗尔斯主义分配原则,表示收入最低者的福利时行动者总效用的一个函数因子,第二项是边沁主义分配原则,表示集体总福利最大化是行动者总效用的一个函数因子。可见,这个模型包含了个人利益,社会集体效率或者是边沁主义的社会整体利益和罗尔斯主义的社会公平,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但该模型的缺陷是社会偏好存在异质性问题,另外,积极的互利行为没有体现在模型当中。

(五)Kohler(2003)的综合模型

Kohler(2003)提出的模型称为DASM (The Difference Averse Surplus Maximizer Model ),即差异厌恶社会福利最大化模型,顾名思义,它结合了前面的差异厌恶和社会福利最大化两个模型,参与人i 的效用函数因此给出如下:

()(1)max(,0)max(,0)11i i i i i i j j i i j

j j i j i U x x x x x x x n n αβγγ≠≠=?+?

?????∑∑∑,其中i γ表

示参与人对社会福利的关心程度,01i γ≤≤,另外,与差异厌恶模型中参数的设定相同,有i i βα≤,0<1i β≤。

与差异厌恶模型不同的是,该效用函数多了第二项即i

j j x γ∑,即参与人对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关心,这实际上是功利主义的思想。

由于1.........j i j n j x

x x x x =++++++∑,代入上述效用函数化简可得到该效用函数的

另外一种等价表达方式,即:

()max(,0)max(,0)11i i

i i i j j i i j

j i j i j i U x x x x x x x n n αβγ≠≠≠=+?

??

???∑∑∑,Kohler 认为,这个函数形式的第二项表示的为利他主义,虽与第一个形式有所差别,但实际上均结合了差异厌恶和社会福利最大化两个模型。

(六)Falk and Fischbacher (2006)的综合模型:

他们认为,基于实验的数据观察,人的差异厌恶偏好和互利偏好同样不能忽视,因此构造了一个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模型。他们的效用函数构造如下:

(,,)()(,,)(,,,)i

i i i i i j i i i i i n f n N U f s s f n s s n f s s πρ?σ→∈′′′′′′′′′=+∑,其中,f 表示博弈的末尾节点,

n 表示参与人i 开始行动的节点。参与者的行为战略为i i i s S A ∈=×,其中i A 为参与者的行动集。i 的一阶信念为i j s S ′∈,即i 认为j 将采取i s ′;i 的二阶信念为i i s S ′′∈,即i 认为参与者j 认为i 将采取策略s ′′。

在标准博弈模型中,参与者是根据自己的一阶信念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即最优反应函数是一阶信念或对方战略选择的函数,而在Geanakoplos et al.(1989)的心理学博弈框架中,参与者将根据自己的一阶信念和二阶信念来判断对方的善意水平,然后决定自己的最优战略。Falk and Fischbacher (2006)由此将善意函数设定为:

(,,)(,,)(,,)j i i j i i j i n s s n s s n s s ??′′′′′′′′′=Δ,其中

(,,)(,,)(,,)j i i i j i n s s n s s n s s ππ′′′′′′′′′Δ=?为结果公平函数。

公平函数给出了判断对方行为善意与否的标准,决定了方向性问题,现在要解决的是公平或不公平的结果是对方有意还是无意造成的,Falk and Fischbacher (2006)用j ?来表示这个动机因素。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不公平的结果很可能是对方无意造成的,这是Falk and Fischbacher 突出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正是前面几个模型所忽视的,也正是这个问题促使Falk and Fischbacher 把结果的公平与动机的互利性结合在了一起。

接着,Falk and Fischbacher 定义互利参数i σ为如下形式:

(,,,)((,),,)(,,)i i i j i i j i i n f s s v n f s s n s s σππ′′′′′′′′′=?

给定j ?和i σ后,Falk and Fischbacher 给出了参与者i 的效用函数:

(,,)()(,,)(,,,)i

i i i i i j i i i i i n f n N U f s s f n s s n f s s πρ?σ→∈′′′′′′′′′=+∑

(七)社会偏好理论各模型的共性

社会偏好理论的各个模型虽然表现形式多元化,但正如前面理论图表示的那样,各模型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也必然存在很多的共性。它们都与实验相对应,应实验而生,最原始的目的就是解决实验出现的与理性自利假设相左的悖论;从表面上来看,各个模型都是扩展了效用函数的具体形式,加入了各种不同的社会偏好,且均以博弈论为基本的分析工具;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偏好理论虽然放弃了自利的假设,但仍然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偏好理论的各个模型可以看出是贝克尔主义理性选择模型(1974)的个案化和再扩展,从而呈现出一定的理论保守性。

四、小结

社会偏好理论还原了人性规定的复杂性的真实,彻底打破了经济人自利的传统假定,把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属性完整地展现出来,更可贵的是,社会偏好理论的各个模型一定程度上是对社会生活中人类价值观多元化存在可能的认同。社会偏好理论不同于以往对自利人假设的批判观点,从某一角度来说,它更具较强的理论建构型,而不是单纯地停留在对自利假设的学理层次上的批判。

社会偏好理论的形成发展可能成为有效解决斯密问题的路径之一。斯密问题认为斯密是伦理学上的利他主义者和经济学上的利己主义者,他“没有能够把经济世界和道德世界联系起来”。社会偏好理论通过将人们的公正、互利、信任等社会性情感纳入到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构建的理论体系并以此理论体系去解释更多的经济现象,为有效地解决亚当·斯密的伦理道德思想与经济思想的矛盾问题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工具。

而且当合作问题日益引起经济学关注的时候,社会偏好理论尤其显得重要。我们认为,社会偏好理论的形成及发展是经济学从“自涉—竞争——般均衡体系”向“他涉—合作—演化均衡体系”扩展的一个理论基石。它并不否认自利人模型的重要性,事实上,它始终承认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现象只可通过自利模型来进行解释。但是,经济学前沿更多地开始关注合作现象,就有必要超越自利假设的局限,社会偏好理论为此奠定了一个理论上的分析基础。超越囚徒困境中个人理性的局限,谋求合作和合作剩余可能是我们人类行为,人类心智与人

类社会包括人类文化与人类制度共生演化的最终原因(叶航等,2005),人类社会偏好可以说是人类合作形成的一个基石。

社会偏好是为了解决实验经济学中的各项悖论而创立的一种理论,但行为人在实验中与现实中的行为是否一致仍存在很大的争议,因此,社会偏好理论的发展还有待于理论的具体实践应用;⑦社会偏好理论的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需要说明人类的这些社会偏好是如何产生的,演化的视角和神经元经济学的发展为此给予了一个具体的分析和研究,限于篇幅,本文将不再赘述。

注:

①他涉偏好(other-regarding preferences)是与社会偏好最相近的概念;“亲社会性偏好”(prosocial preferences)这个概念较为实质地概括了社会偏好正面的重要涵义,但它难免以偏概全,确实,社会偏好特别是其中的纯粹利他偏好、积极的互利偏好等都反映了参与人亲社会性的一面,但比如其消极性的互利偏好(或称破坏性互利偏好更为形象)所产生的帕累托损耗行为则与所谓的“亲社会性”的原义背道而驰。有些学者如Sobel(2005)则喜欢称社会偏好为“互动偏好”(interdependent preferences)来强调社会偏好体现参与人与他人和社会互动的特性。

②Fehr and Schmidt(2003)和Camerer(2003)提供了较早的关于社会偏好的系统阐述,Gintis(1999)和蒙特(2004)首次将社会偏好理论以教科书的形式作了系统的介绍。

③该文可见中译文集,汪丁丁、叶航、罗卫东主编. 2005,《走向统一的社会科学:来自桑塔费学派的看法》,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72-100

④Camerer and Thaler(2003)对Rabin的学术贡献作了一个系统的介绍。

⑤Levine(1998)构造了一个与Rabin(1993)相近的互利模型,Sally(2001)则把“同情”引入了博弈模型并将其同情均衡与Rabin(1993)的公平均衡作了比较,发现囚徒困境的公平扩展型与同情扩展型存在诸多不同。

⑥有趣的是,为了比较这两个相近理论对实验数据的解释和预测力度,Engelmann and Strobe(2000)设计了一个实验,他们得出的结论是F&S模型更能对实验数据作出良好的预测。

⑦目前,社会偏好理论已被运用到不完全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最优产权安排等领域,这方面的文献可参看Fehr and Schmidt(2003),Itoh(2004),Englmaier(2005)等的论述。

参考文献:

[1]克里斯汀·蒙特, 丹尼尔·塞拉,中译本2004:《博弈论与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

版社

[2]叶航,汪丁丁,罗卫东.(2005),《作为内生偏好的利他行为及其经济学意义》,《经济研究》,

(8).

[3]汪丁丁,叶航,罗卫东主编. 2005:《走向统一的社会科学:来自桑塔费学派的看法》,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72-100

[4]Akerlof, G.. (1982), “Labor Contracts as Partial Gift-Exchang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97:543–569.

[5]Akerlof, G. and Yellen, J.(1988), “Fairness and unemploy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8:44–49.

[6]Andreoni, James and John Miller.(2002), “Giving According to GARP: An Experimental Test

of the Consistency of Preferences for Altruism”, Econometrica,70(2): 737–753.

[7]Becker, Gary S. “A Theory of Social Interaction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4,

82:1063-1093.

[8]Berg, Joyce, John Dickhaut, and Kevin McCabe. (1995), “Trust, Reciprocity and Social

History”,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10:122- 142.

[9]Bolton, G. (1991), “A Comparative Model of Bargaining: Theory and Eviden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1:1096-1136.

[10]Bolton, G.. and Ockenfels,(2000), “A. ERC—A theory of equity, reciprocity and

competi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0:166–193.

[11]Camerer,C.(1997), “Progress in behavioral game theory”,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1:167-88

[12]Camerer,C.(2003), “Behavioral Game Theory:Experiments on Strategic

Interacti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NJ.

[13] Charness, G. and Rabin, M. (2002), “Understanding social preferences with simple test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7: 817–869.

[14] Charness, G. and Richard H.Thaler.(2003), “In Honor of Matthew Rabin: Winner of the John

Bates Clark Medal”,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7(3):159-176

[15]Duesenberry, J.(1949), “Income, Saving and the Theory of Consumer Behavio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

[16]Dufwenberg,M. and Kirchsteiger,G.(2004),“A theory of sequential reciprocity”,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47:268–298

[17]Englmaier, F.(2005), “A Survey on Moral Hazard, Contracts, and Social Preferences”, in

Psychology, Rationality and Economic Behaviour:Challenging Standard Assumptions, Bina Agarwal and Alessandro Vercelli, eds.

[18]Engelmann,D. and Strobel,M.(2000), “An Experimental Comparison of the Fairness Models

by Bolton and Ockenfels and by Fehr and Schmidt”,memio.

[19]Fehr, E. and G?chter, S.(2000),“Fairness and retaliation: The economics of reciprocity”,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4:159–181.

[20]Fehr, E. and G?chter, S.(2000),“Cooperation and Punishment in Public Goods

Experiment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0:980-994.

[21]Fehr, E. and G?chter, S.(2002),“Do Incentive Contracts Undermine V oluntary Cooperation”,

Working Paper No. 34, Institute for Empirical Research in Economics,University of Zurich, [22]Fehr, E., Kirchsteiger,G., and Riedl, A. (1993), “Does fairness prevent market clearing?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8: 437-459

[23]F ehr, E. and Schmidt, K.(1999), “A theory of fairnes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4:817–868.

[24]Fehr, E and Schmidt,K.(2003), “Theories of Fairness and Reciprocity: Evidence and

Economic Applications”, in: M. Dewatripont, L.P. Hansen, S. Turnovski, Advances in Economic Theory, Eigth World Congress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 V ol. 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8-257.

[25]Fehr, E. and Urs Fischbacher.(2004), “Third Party Punishment and Social Norms”,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 25: 63-87.

[26]Falk, Armin and Urs Fischbacher.(2006), “A Theory of Reciprocity”,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54:293-315

[27]Forsythe, Robert, Joel L. Horowitz, N. E. Savin, and Martin Sefton.(1994), “Fairness in

Simple Bargaining Experiments”,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6(3): 347-369.

[28]Geanakoplos J.D, Pearce D.and Stachetti E.(1989), “Psychological Games and Sequential

Rationality”,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1:60-79.

[29]Henrich, Joseph, Robert Boyd, Samuel Bowles, Colin Camerer, Ernst Fehr, Herbert Gintis,

and Richard McElreath.(2001), “In Search of Homo Economicus:Behavioral Experiments in

15 Small-Scale Societ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1(2): 73–78.

[30]Gintis, Herbert.(2001),Game Theory Evolving,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31]Gintis, Herbert.(2006), “The Unification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forthcoming

[32]Güth,Werner, Rolf Schmittberger, and Bernd Schwarze.(1982),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Ultimatium Bargaining”,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3: 367-88.

[33]Itoh, H.(2004), “Moral Hazard and Other-Regarding Preferences”, The Japanese Economic

Review,55(1):18-45

[34] Kohler,S.(2003),“Difference Aversion and Surplus Concern – An Integrated

Approach”,mimeo.

[35]Leibenstein, H.(1950),“Bandwagon, Snob, and Veblen Effects in the Theory of Consumers’

Demand”,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64:183-207.

[36]Levine, D. (1998), “Modeling Altruism and Spitefulness in Experiments”.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 1:593-622.

[37]Loewenstein, George, Max Bazerman and Leigh Thompson.(1989), “Social Utility and

Decision Making in Interpersonal Contex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 426-441.

[38]Ottone,S.(2006), “Fairness: a survey”, Working paper

[39]Pollak, R. A.(1976), “Interdependent Preferenc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6(3):309-20.

[40]Rabin, M.(1993), “Incooperating fairness into game theory and economic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3:1281–1302.

[41]Roth, Alvin E., Vesna Prasnikar, Masahiro Okuno-Fujiwara, and Shmuel Zamir. (1991),

“Bargaining and Market Behavior in Jerusalem, Ljubljana, Pittsburgh, and Tokyo: An Experimental Stud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1:1068-95.

[42]Sally, David. (2001), “On sympathy and game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44 (1):1-30.

[43]Sobel,J.(2005),“Interdependent Preferences and Reciprocity”,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43:392-436

[44] Tullberg, J.(1999), “The Ultimatum Game Revisited”[M]. SSE/EFI Working papers series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45]Veblen, T.(1934), “Essays in Our Changing Order,” Edited by Leon Ardzrooni, Viking

Press,New York

[46]Yamagishi, Toshio. (1986), “The Provision of a Sanctioning System as a Public Goo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110–116.

社会资本研究

社会资本研究 一、社会资本的产生 社会资本理论的产生是建立在社会网研究的基础之上的。社会网研究的重点之就是考察个体的行为是如何受到各种外在的社会关系的影响的,正是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美国学者格拉诺沃特和林南提出并发展了个人的社会网络与其拥有的社会资源的关系的理论,可以说是开了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先河。 70年代初,格拉诺沃特在对个人寻职行为和结果进行考察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某个人寻找工作时,对他找到新工作的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往往不是通过他的关系密切的亲戚或朋友而获得,而是通过他的一般亲戚朋友而获得的,这与一般人的想象似乎正好相反。格拉诺沃特对此的解释是:根据社会交往理论,只有那些在各方面与某人有较强同质性的人才可能与他建立起比较亲密的关系,因此,这些人所掌握的信息也和他差别不大。而与此人关系较疏远的那些人则由于较强的异质性,也就更有可能掌握此人及其周围圈子内的人所无法得到的、对个体求职有帮助的信息(1973,1982)。在此基础上,林南提出了“社会资源”的理论。所谓社会资源,就是那些嵌入个人社会网络中的资源,这种资源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的直接的或间接的社会关系而获取。拥有此种资源可以使个人更好的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一个分层社会结构中,当行动者的行动为工具性行动时,他所拥有的弱关系将比强关系给他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源(但前提是这种弱关系的对象处于比行动者本人更高而不是更低的社会地位)。林南的这个“社会资源”概念与我们下面将要看到的其他学者的“社会资本”概念已无太大的差异,在后来的研究中,林南有时也将“社会资源”改为“社会资本”。 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Bourdieu)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社会资本随笔”的短文,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这个概念,并把它界定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1988年,社会学家科尔曼(James Coleman)在《美国社会学杂志》发表“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创造中的作用”一文,把社会资本定义为“许多具有两个共同之处的主体:它们都由社会结构的某些方面组成,而且它们都有利于行为者的特定行为——不论它们是结构中的个人还是法人”。布特南(Robert D.Putnam)从政治学的角度,通过对制度绩效的研究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组织的那些可通过促进协调行动而提高社会效能的特征,比如信任、规范及网络等”。这三种定义分别从社会文化、理性选择和政治学的角度对社会资本的内涵给予了确认,使它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概念具有了合理性。 科尔曼(Coleman)在他的《社会理论的基础》(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中,从社会资

文献综述的类型

文献综述是"一种在分析、比较、整理、归纳一定时空范围内有关特 定课题研究的全部或大部情报的基础上,简明的类述其中的最重要部分,并标引出处的情报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的定义包含三个基本要素:首先,文献综述反映原始文献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它反映一定时期内或是某一时期一定空间范围的原始文献的内容。其次,文献综述集中反映一批相关文献的内容。其它二次文献如题录、索引、文摘、提要等一条只能揭示一篇原始文献的外表信息或内容信息,且各条目之间没有联系,而综述一篇可集中一批相关文献,且将这批文献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予以揭示,信息含量比二次文献多得多。第三,文献综述是信息分析的高级产物。书目、索引等是对原始文献的外表特征进行客观描述,不涉及文献内容,编写人员不需了解原始文献的内容,也不需具备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提要、文摘是对原始文献的 内容作简要介绍和评价,编写人员需要具有相关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以识别和评价原始文献;文献综述则要求编写人员对综述的主题有深 入的了解,全面、系统、准确、客观地概述某一主题的内容。运用分析、比较、整理、归纳等方法对一定范围的文献进行深度加工,对于读者具有深度的引导功能,是创造性的研究活动。 文献综述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献综述进行划分,最常见的方法是根据文献综述反映内容深度的不同即信息含量的不同划分按照文献综述信息含量的不同,可将文献综述分为叙述性综述、评论性综述和专题研究报告三类。

叙述性综述是围绕某一问题或专题,广泛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其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和综合,并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对有关的理论、观点、数据、方法、发展概况等作综合、客观的描述的信息分析产品。叙述性综述最主要特点是客观,即必须客观地介绍和描述原始文献中的各种观点和方法。一般不提出撰写者的评论、褒贬,只是系统地罗列。叙述性综述的特点使得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花费较少的精力了解到本学科、专业或课题中的各种观点、方法、理论、数据,把握全局,获取资料。 评论性综述是在对某一问题或专题进行综合描述的基础上,从纵向或横向上作对比、分析和评论,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明确取舍的一种信息分析报告。评论性综述的主要特点是分析和评价,因此有人也将其称为分析性综述。评论性综述在综述各种观点、理论或方法的同时,还要对每种意见、每类数据、每种技术做出分析和评价,表明撰写者自己的看法,提出最终的评论结果。可以启发思路,引导读者寻找新的研究方向。 专题研究报告是就某一专题,一般是涉及国家经济、科研发展方向的重大课题,进行反映与评价,并提出发展对策、趋势预测。"是一种现实性、政策性和针对性很强的情报分析研究成果"。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预测性,它在对各类事实或数据、理论分别介绍描述后,进行论证、预测的推演,最后提出对今后发展目标和方向的预测及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对于科研部门确定研究重点和学科发展方向,领导部门制定各项决策,有效实施管理起着参考和依据的作用。这一类综述主

沉浸理论研究综述

沉浸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自沉浸理论提出以来被广泛地应用于许多领域。网络学习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介绍了沉浸感的提出与完善及其产生条件,分析了网络学习的概念和本质,指出了网络学习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沉浸感对网络学习的启示。 关键词:沉浸感;网络学习;虚拟现实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学习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但是网络学习在其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够集中,导致网络学习效率不高。而虚拟现实技术中的沉浸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种问题。沉浸感从提出到完善,已经应用于许多科学领域,对网络上的学科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沉浸感概述 1.1沉浸理论 沉浸理论(flow theory)于1975年由Csikszentmihalyi首次提出,解释当人们在进行某些日常活动时为何会完全投入情境当中,集中注意力,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之后陆续有学者进行相关的沉浸行为研究并修正其定义以期更能符合沉浸状态的描述。 随计算机科技的发展,沉浸理论延伸至人机互动上的讨论,Webster等人视这种互动具游戏( playful )和探索( exploratory )的特质( Webster,Trevino&Ryan,1993 )。Ghani和Deshpande( 1994 ),以人机互动对工作的影响进行研究,提出两个沉浸的主要特征:在活动中完全专注( concentration )和活动中被引导出来的心理享受( enjoyment )。Novak、Hoffman和Yung 等人从1996年开始,即对网络沉浸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与模式发展,有别于原始的沉浸模型,在人机互动中的沉浸主前提( primary antecedents ),除挑战与技巧在一定程度上之外,还必须加上专注(focused attention)。之后Novak等人针对其模式做修正及更仔细的研究(Hoffman&Novak,1996; Hoffman,Novak&,Yung,1998,2000),并针对不同的网络行为做沉浸模式的检验,研究发现,网络使用行为中,信息寻求最容易进入沉浸,其次为阅读与书写。不同的网络活动型式,如在线游戏、在线购物、E-mail 等,也会带来沉浸经验的差异。 1.2沉浸体验条件 沉浸理论从提出到现在一直备受重视,在我国香港、台湾等地也

当代大学生志愿活动的现状及发展问题调查Word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社 会实践调研报告 当代大学生志愿活动的现状及发展问题调查——以 中央民族大学为例

当代大学生志愿活动的现状及发展问题调查 ——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 摘要:本次调研通过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探讨了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并在科学发展观的视角下,对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从而使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够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活动;现状;科学发展;价值观。 一、前言 (一)调研背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志愿服务队伍迅速壮大。社区志愿 者和青年志愿者成为我国最大的两支志愿者队伍,而大学生志愿者又成为这两支队伍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志愿服务近年来形成了品牌,对推动社会发展、促进时代进步、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毋庸讳言,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率、服务面、服务质量等方面还不尽如人意。如,对日常、琐碎的志愿服务关注不够;长期坚持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少,将志愿服务当作生活、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大学生更少;对志愿服务缺乏理性的、有深度的认识等。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时代期待着中国能尽快迈入国际志愿者时代,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如何完善大学生志愿者管理机制,确保大学生志愿服务要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 (二)调研目的:了解当代大学生志愿活动的现状,总结志愿服务管理机构的发展问题,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二、方法 (一)调研地点:中央民族大学 (二)调研时间:2014年10月 (三)调研对象:中央民族大学在校大学生 (四)调研对象的选择:随机抽样 (五)样本数量:200

文献综述写作的理论、方法和技巧

一、综述概述 1.什么是综述:综述,又称文献综述,英文名为literature review。它是利 用已发表的文献资料为原始素材撰写的论文。 综述包括“综”与“述”两个方面。所谓综就是指作者必须对占有的大量素材 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分析,而使材料更加精炼、更加明确、更加层次分明、更 有逻辑性。所谓述就是评述,是对所写专题的比较全面、深人、系统的论述。 因而,综述是对某一专题、某一领域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 现状与发展前景等方面,以作者自己的观点写成的严谨而系统的评论性、资料 性科技论文。 综述反映出某一专题、某一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可以把该 专题、该领域及其分支学科的最新进展、新发现、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 新技术比较全面地介绍给读者,使读者尤其从事该专题、该领域研究工作的读 者获益匪浅。因此,综述是教学、科研以及生产的重要参考资料。 2.综述的类型:根据搜集的原始文献资料数量、提炼加工程度、组织写作形式以及学术水平的高低,综述可分为归纳性、普通性和评论性三类。 (1)归纳性综述:归纳性综述是作者将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按一定顺序进行分类排列,使它们互相关联,前后连贯,而撰写的具有条理性、系 统性和逻辑性的学术论文。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一专题、某一领域的当 前研究进展,但很少有作者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2)普通性综述:普通性综述系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作者,在搜集较多资料的基础上撰写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都较强的学术论文,文中能表达出作者的观点或倾 向性。因而论文对从事该专题、该领域工作的读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3)评论性综述:评述性综述系有较高学术水平、在该领域有较高造诣的作者。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原始素材归纳整理、综合分析、撰写的反映当前 该领域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的评论性学术论文。因论文的逻辑性强,有较多作 者的见解和评论。故对读者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并对读者的研究工作具有导向 意义。 二、综述的书写格式 综述与一般科技论文不同。科技论文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可信性, 特别强调阳性结果。而综述要写出主题(某一专题、某一领域)的详细情报资料,不仅要指出发展背景和工作意义,而且还应有作者的评论性意见,指出研究成 败的原因;不仅要指出目前研究的热点和争论焦点,而且还应指出有待于进一 步探索和研究的处女领域:不仅要介绍主题的研究动态与最新进展,而且还应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关于商业片植入式广告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受众心理的关注及营销策略、传播方式的使用 文献综述 姓名:王丹 20090257 曾艳 20090261 杨斯琦 20090259 唐梦佳 20090256 余颂庆 20090260 张文 20090262 吴霜 20090258 班级:市场营销03班 指导老师:杨代福 时间:2012-03-1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行业竞争加剧等原因,商业片植入式广告异军突起,事实上,这种广告模式由来已久,也并非中国特色。植入式广告源于欧美,发展较为成熟,我国的植入式尚处萌芽阶段,负面问题频发,饱受舆论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植入式广告不但比传统硬广告更有优势,而且也是快速收回投资成本、降低商业风险急加速媒介产业循环的好方法,作为产业链上重要一环,其存在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具良好的发展前景。那么,如何使商业片的植入式广告快速的进入其下一个发展阶段成为现阶段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影响植入式广告效果的重要因素(营销手段、传播方式以及受众心理),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思考我们。 【正文】 一、植入式广告的文献研究现状 植入式广告于上世纪20年代至20年代末开始萌芽、2000年以后才真正进入蓬勃发展期,虽然相对于传统传播形式的广告,植入式广告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是以商业片植入式广告为代表的植入式广告已经成为广告发展的一股不可抵挡的趋势,而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植入式广告发展的方方面面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呈现出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学说及典型案例,对于植入式广告产业发展发挥了作用。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看,对于植入式广告的研究成果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对于植入式广告的理论体系依据研究 关于植入式广告所依据的理论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播学理论的体现与运用;张金海在《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一书中指出,植入式广告在现代广告业的发展中越来越引人注目,体现了现代广告逐渐将目光放在广告传播的社会文化关注,而巧妙地利用传播学中的归因理论和“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理论,则可以将这种关注的社会化效果扩大;而吕善锟在其论文《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理论依据》中则明确提出,植入式广告之所以比传统的商业广告有更好的说服效果,正在于其运用了传播学中的归因理论、两级传播理论、“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以及模仿理论等。

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探究综述 - 最终2003新

利益相关者及其公司治理关系的研究综述 李玲 (山东淄博,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255000) 摘要: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反对传统股东至上主义理念挑战的一种公司治理理论,在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利益相关者与公司治理三个方面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以期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司治理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在对美、英等奉行“股东至上”公司治理实践的质疑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利益相关者管理所奉行的核心思想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要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展开进行。与传统的股东至上理论相比,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和参与,比如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股东只是众多利益相关者中的一个,仅仅关注股东的利益是远远不够的。在国外,斯坦福学院的学者、安索夫(Ansoff)等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后,弗里曼(Freeman)、克拉克森(Clarkson)、布莱尔(Blair)、米切尔(Mitchell)等学者致力于完善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整体框架和实际应用,并取得丰硕的成果。而在国内,杨瑞龙、周业安、陈宏辉、贾生华、江若尘等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上,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比较深入,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思想体系。 本文试图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发展现状做一个梳理,从而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形成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以期对以后的理论研究有所帮助,为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 利益相关者理论遇到的首要问题是怎样界定,究竟谁是利益相关者。如果利益相关者本身都界定不清,就无法展开基于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公司治理(杨瑞龙,2000)。因此,在界定方面的研究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取得研究成果最多的地方,众多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界定利益相关者。 西方学者真正给出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这个词首先出现在斯坦福研究中心1963年的内部备忘录中一篇管理论文。利益相关者概念最初是对“股东”这一

社会融合文献综述

社会融合文献综述 一、如何理解社会融合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社会融合”概念逐渐取代“平等”概念成为社会政策实践和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之一。社会融合理论可以划分为一个基础和三个层次。一个基础,即社会融合的基础理论,包括脆弱群体理论、社会分化理论、社会距离理论和社会排斥理论。“社会融合”是一个动态的、渐进式的、多维度的、互动的概念( 杨菊华,2009),是“一个综合而有挑战性的概念,而不仅仅具有一个维度或意义”( 张文宏、雷开春, 2008) 。社会融合是迁入人口在迁入地逐步接受与适应迁入地的社会文化,并以此构建良性的互动交往,最终形成相互认可,相互“渗透、交融、互惠、互补”(周皓,2012)。 二、社会融合相关的国内外理论 许多研究在归纳总结“社会融合”理论渊源时认为,在众多流派中,“融合论”( Assimilation) ( 也称“同化论”) 、“多元文化论”( Pluralism or Multiculturalism) 和“区隔融合论”( Segmented Assimilation) 是最为重要的三个理论( 张文宏、雷开春,2008; 杨菊华,2009) 。西方关于社会融合的理论主要分为“同化论”、“多元论”和“区隔融合论”三种。 “同化论”的代表人物有克雷夫科尔、特纳、帕克以及戈登(黄匡时,2010;Park,1924;马戎,2004)。①它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针对特定对象提出来的。这是一个族群内部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外部主流文化不断侵入的过程(Simons,1901;Leonard & Kitsuse,1955;Spiro,1955)。②但事实上,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其它地方,真正意义上的同化始终没有出现。“多元论”是相对于“同化论”提出的。它主张各群体内部应该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认同,保存原有的种族和族群文化(Berbrier,2004)。③经验研究中,多元融合原本以种族移民为研究对象,之后扩展到妇女、同性恋、残疾人等弱势群体(Berbrier,2002)。④其最初是一种政治主张,目的是对抗具有明显种族歧视的同化论。它强调当移入地文化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时,新移民会倾向于维持原有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多元化的社会和经济秩序(Portes,1980)。⑤“区隔融合论”主要是针对移民二代的融合而提出。它认为,移民的人力资本(教育、技术、文化)及他们在流入地最早遭受的待遇与社会融合模式之间存在互动(Portes,1995)。 三、社会融合的相关测量维度

市场营销策略相关理论综述

第1章市场营销策略相关理论综述 1.1STP理论 STP理论体系的构建、施行是当代市场营销的中心环节,主要流程是企业通过一定的标准将市场划分为多个子市场,随后挑选部分作为企业的目标,并且在该市场中确立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地位。围绕目标市场开展的营销理论体系也就是STP理论体系,其中S是指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环节、T是指目标市场(Targeting)环节、P是指市场定位(Positioning)环节。 企业将会接触各式各样的顾客,消费者的购买习惯、消费心理、不同地区的人文风貌、地理因素以及收入水平和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对于如此庞大的市场,任何一家企业即使坐拥雄厚资金也无法满足所有顾客的需求。为避免这类问题,企业应当从企业优势出发,从事他们最擅长的一方面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选择力所能及的、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目标市场,实施针对该市场的营销活动。 图 1-1 STP战略分析流程图 (1)市场细分理论 市场细分( market segmentation) 就是指企业按照固定标准将目标市场的

顾客群进行细分,每一个细分市场的需求都有所不同。而企业根据自身条件与市场行情来设计相应的产品、价格、服务和促销手段,满足细分市场中的顾客需求,已达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市场细分是对顾客需求进行划分而不是划分产品类别,通过市场细分,企业可以针对性地面对顾客群,生产针对性的产品,把握不同市场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便企业能够更加合理的确定目标市场。 市场进行划分的环节,应当充分考虑企业行业的特质,合理选择划分标准,通常情况下,人口、心理、地理、行为、社会文化等因素是划分市场时可选择的核心因素。 差异化营销环节中,市场细分的作用是不应当忽视的,它能帮助企业合理确定目标市场,规划营销策略。不仅如此差异化营销是对市场细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细分市场显著地反映了消费者地需求,因而企业可依据自身的战略规划、生产水平以及资金力量,确定细分市场,再针对自己的目标市场规划营销方案。不仅如此,市场细分之后,信息量减少,企业能够更加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动向,当需求有所变化时,企业可迅速改变营销策略,规划合理科学的营销方案,从而满足市场需求,不仅扩大企业的竞争优势还提升企业应对突发状况的处理水平;集中力量开拓市场提高资源利用率。所有企业的财力、人力、物力都不可能是无穷无尽的。市场细分之后,选定合理的目标市场,集中企业力量,增强企业竞争力,在目标市场确立有利地位;有助于企业把握市场机会,扩大市场规模。进行市场细分之后,企业对每个细分市场中消费者满意程度、消费潜能、行业竞争状地理细分:地形,气候,交通,城乡,行政区等 行为细分:对消费者行为的评估,然后进行细分 使用者行为细分:是按个人特征细分市场,职业,文化,家庭,个性 社会文化细分:是按社会文化特征细分市场,以民族和宗教为主进行细分 人口细分:年龄、性别、家庭人口、收入、教育程度、社会阶层,宗教信仰 或种族等 心理细分:个性或生活方式等变量对客户细分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约翰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 克雷斯威尔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 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 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 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 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 在综述的最后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其实这里不仅是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研究的基石(前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究的出发点。 在我看来,约翰.W.克雷斯威尔所提的五步文献综述法,第1、2、3步其实在研究实践中都不难,因为这些主题的研究综述毕竟与你的研究的核心问题有距离。难的是第4步,主题3的综述。难在哪里呢?一是阅读量不够,找不到最相

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以前,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固定式企业的所有者,利益相关者理论保障了所有为企业投入资源的个人或群体,而不仅仅是注入物质资本的股东。 股东中心理论认为,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的财产是由他们所投入的实物资本形成的,他们承担了企业的剩余风险,理所当然成为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享有者(Crossman & Hart,1986;Hart & Moore,1990)。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应是利益相关者的企业,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同时也分担了企业的一定经营风险,或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因而都应该拥有企业的所有权(Freeman,1984;Blaire,1995,1998)“利益相关者”这一词最早被提出可以追溯到1927年,通用电气公司一位经理的就职演说中首次提出公司应该为利益相关者服务的思想(刘俊海,1999)。 基于公司的出资不仅来自于股东,而且来自于公司的雇员、供应商、债权人和客户,后者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人力投资。 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学者指出,公司本质上是一种受多种市场影响的企业实体,而不应该是由股东主导的企业组织制度,股东并不是公司唯一的所有者(Donaldson & Preston,1995)。 其否定了“股东利益至上”的观点。 公司的股东并没有承担理论上的全部风险,而其他利益相关者有的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有的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有的对企业进行监督和制约,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或接受他们的约束。 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等的压力集团,甚至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 Freeman在1984年给出利益相关者的经典定义,即“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被企业目标的实现所影响的个人或群体”,并从所有权、

参考:300个管理学论文题目选题

参考:300个管理学论文题目选题 1. 以KPI(关键业绩指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系统研究 2. 组织变革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3. 基于价值的企业薪酬体系研究 4. 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绩效评估系统研究 5. 中国民营企业的绩效考核管理研究 6. 企业薪酬管理研究 7. 企业招聘中的人员测评管理研究 8. 跨文化管理研究 9.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研究 10.企业的人力资本管理研究 11.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1关于规避审计风险的几点思考 2试析我国独立审计市场失灵的原因 3探析政府审计成本特征分析及控制 4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独立审计质量 5浅析审计独立性保证 6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探讨 7防范企业会计信息舞弊的综合对策 8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9国有企业会计监督机制研究 10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督研究 11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表现成因与对策 12上市公司内部成本信息及其应用探析 13 浅析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发展中的相关问题 14 CPA职业道德及其规范研究 15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及其规范研究 16企业并购中的若干财务问题研究 17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探讨 18浅析我国上市公司中国有资本的管理

19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效果分析 20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分析21新所得税法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分析 22关联交易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 23对资产减值会计相关问题的思考 24对中小企业融资中会计问题的探讨 25网络时代会计的发展趋势与策略选择 26股权分置改革的若干会计(财务)问题探讨27上市公司送、转股短期财富效应分析 28中国上市公司债券筹资现状及其前景分析 29人力资源会计计量问题探讨 30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研究 1.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 2.论企业财务风险及其管理 3.企业获利能力评价体系 4.企业信用管理问题探讨 5.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的动机分析 6.企业财务目标探讨 7.企业融资方式及特点的比较研究 8.资本成本影响因素的探讨 1、现代企业职业经理人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2、论企业员工的培训与开发 3、论企业员工的薪酬方案与激励机制 4、员工招聘与配置研究 5、企业员工的绩效考评方法与机制研究 6、经济危机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 7、招聘面试技术及其运用 8、某公司(单位)薪酬方案设计研究 9、某公司(单位)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10、某公司(单位)员工培训方案设计研究 11、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写文献综述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综述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文献综述不仅仅是对一系列无联系内容的概括,而且是对以前的相关研究的思路的综合.文献综述的基本步骤为: 1. 文献综述的第一步:概括归纳 收集文献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各种检索工具,如文献索引,文摘杂志检索,也可利用光盘或网络进行检索;二是从综述性文章,专著,教科书等的参考文献中,摘录出有关的文献目录. 选择文献时,应由近及远,因为最新研究常常包括以前研究的参考资料,并且可以使人更快地了解知识和认识的现状.首先要阅读文献资料的摘要和总结,以确定它与要做的研究有没有关系,决定是否需要将它包括在文献综述中.其次要根据有关的科学理论和研究的需要,对已经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做进一步的筛选,详细,系统地记下所评论的各个文献中研究的问题,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及其存在的问题,观点的不足与尚未提出的问题.将相关的,类似的内容,分别归类;对结论不一致的文献,要对比分析,按一定的评价原则,做出是非的判断.同时,对每一项资料的来源要注明完整的出处,不要忽略记录参考文献的次要信息,如出版时间,页码和出版单位所在城市等. 对要评论的文献先进行概括(不是重复),然后进行分析,比较和对照,目的不是为了对以前的研究进行详细解释,而是确保读者能够领会与本研究相关的以前研究的主要方面.个别地和集中地对以前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进行分析和评论,这在文献综述中是非常重要的. 2. 文献综述的第二步:摘要 不同的学科对引用摘要的要求与期望不同[1].虽然文献综述并不仅仅是摘要,但研究结果的概念化与有组织的整合是必要的.其做法包括:将资料组织起来,并连到论文或研究的问题上;整合回顾的结果,摘出已知与未知的部分;理清文献中的正反争论;提出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3. 文献综述的第三步:批判 文献综述是否有价值,不仅要看其中的新信息与知识的多少,还要看自己对文献作者及编辑者的观点与看法如何. 阅读文献时,要避免外界的影响甚至干扰,客观地叙述和比较国内外各相关学术流派的观点,方法,特点和取得的成效,评价其优点与不足.要根据研究的需求来做批判,注意不要给人以吹毛求疵之感. 一个具有批判性的评论,必须要有精确性,自我解释性和告知性.批判的程度,主要在测试研究生评鉴技巧:是否能分析出文章的中心概念与所提出的论据,做出摘要,并提出简要评估. 文献综述的第三步是在形式上批判其是否符合一些基本写作的标准,即判定其是否为一篇好文章还要看文献中引用的文章与评论的标准.有的台湾学者将其归纳为:代表性,显著性,相关性,适时性和简捷性. 表1 香港大学建议的论文撰写模式

社会资本文献综述1

政治关联研究述评与展望 摘要:企业与政府建立政治关联的现象在很多国家都存在,尤其在正式制度欠发达的转型经济和新型经济中,这种现象更加普遍。每年都有很多企业在政治关联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回顾,在分析政治关联的内涵、获取途径以及度量方法的基础上,阐述企业建立政治关联的构建动机,最后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政治关联;获取途径;度量方法;动机 一、“政治关联”的提出: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高阶理论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Ports,1998;张宏文,2003;周晓红,2005)最早对“社会资本”进行系统的研究,他认为社会资本是“现有的与可能存在的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是某些持久的网络的占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网络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它从集体性拥有的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个体提供支持,提供他们赢得名誉的证明。”(Bourdieu,1986)。而后又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社会资本,包括科尔曼的社会资本功能观(Coleman,1990)、普特南的社会资本的社区观(Robert Putnam,1993)以及林南的社会资本的资源观(Lin,2005),现在影响较为广泛的是林南的社会资本的资源观,它从社会网络的视角解释了社会资本的概念,他认为“社会资本是镶嵌在一种社会结构中的可以在有目的的活动中获取或调动的资源”。 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社会资本”主要应用于宏观层面的讨论分析,见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中(Zak& Knack,2001)。而在管理学的研究中,“社 会资本”多从微观层面入手。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社会资本”的研究又分为以个体为对象和以组织为对象的研究。前者主要关注个体(如企业家)镶嵌于社会网络中所获取的资源是否能够影响组织的发展(Peng & Luo,2000;Moses Acquaah,2007)。后者主要关注组织外部资源及组织内部社会资本对组织绩效的影响(Nahapiet & Choshsl,1998;Landry,2002)。 高阶理论认为一个组织的决策首要领导者——高管团队对组织的发展发挥 着重要的指挥和协调作用。Hambrick和Mason(1984)指出:组织是其高层管理者的缩影。高管团队的内在认知、价值观、洞察力以及预测能力等特征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绩效。高阶理论让我们开始重视高管团队的作用,也为企业的人才招聘提供了参考依据。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一、文献综述 (一)文献阅读的重要性 1、开阔我们的理论视野,明确我们研究工作的意义 2、借鉴他人的研究方法,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 3、熟悉并学会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二)如何进行文献阅读 1、几种主要的文献媒介:报纸:报纸的类别;报纸的特点;书籍:书籍的类别;书籍的特点;杂志:杂志的类别;杂志的特点;网络:网络的类别;网络的特点; 2、选择媒体的原则: *科学性、真实性 *学术性、前沿性 (三)文献综述的意义及写作 1、文献综述的意义 *说明本研究的研究生长点 *区别本研究与别人的研究 *作为一种文体有利于他人的研究 2、文献综述的要求 *参考的文献在15篇以上 *要反映该领域研究的前沿水平 1*文献综述要有层次和比较全面

*注好出处 3、文献综述的样式 见附件 4、文献综述常出现的问题及其克服 常见问题: (1)综述的内容和所要研究的内容相脱节,为综述而综述。 (2)综述的文献水平低,不全面,使研究的基础不牢固。 (3)综述中只有别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取舍和评价,综述者的研究角度和立场不鲜明。 (4)综述中的层次不清晰,内容不全面,使我们的研究基础有漏洞。 克服的方法: (1)围绕自己研究的题目和关键词确定要综述的范围 (2)选择学术性强的媒介中的文献进行综述。可以从人的角度了解本研究 的前沿人物,从他们入手综述研究文献 (3)明确综述的目的,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自己的概念和研究体例。 (4)综述的框架要覆盖主要研究内容,表述体现逻辑性。 2二、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研究的意义 1、概念是理论思维和表达的基本单位,所以一切研究都离不开概念,一切研究都始于对概念的界定。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研究综述

第37卷第10期自动化学报Vol.37,No.10 2011年10月ACTA AUTOMATICA SINICA October,2011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研究综述 王中杰1谢璐璐1 摘要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s,CPS)是多维异构的计算单元和物理对象在网络环境中高度集成交互的新型智能复杂系统,具有实时、鲁棒、自治、高效和高性能等特点.本文首先介绍了CPS的概念和特征,综述了CPS的当前发展状况与应用前景;其次,对CPS的系统构成进行了简要分析,讨论了CPS与相关技术的区别与联系;最后,对CPS技术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实时,高性能,嵌入式系统,网络控制 DOI10.3724/SP.J.1004.2011.01157 Cyber-physical Systems:A Survey WANG Zhong-Jie1XIE Lu-Lu1 Abstract Being a real-time and robust autonomous system with high performances,cyber-physical systems(CPS)are a kind of novel intelligent complex systems with di?erent scales of computation and physical components tightly integrated and interacted under the future networks.The no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PS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technology are?rst presented.Then,the technology framework of CP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related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are discussed.Finally,challenges to be dealt with for CPS are pointed out,and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Cyber-physical systems(CPS),real-time,high performance,embedded system,networked control 嵌入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随着硬件产品性能和数据处理能力的不断提升,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系统的信息化与智能化,人们对于各种工程系统和计算设备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系统功能的扩充,而是更关注系统资源的合理有效分配和系统性能效能的优化,以及服务个性化与用户满意度的提升.在这种需求的引导下,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s,CPS)作为一种新型智能系统应运而生,并引起了各国政府、学术界和商业界的高度重视. CPS可以理解为基于嵌入式设备的高效能网络化智能信息系统,它通过一系列计算单元和物理对象在网络环境下的高度集成与交互来提高系统在信息处理、实时通信、远程精准控制以及组件自主协调等方面的能力,是时空多维异构的混杂自治 收稿日期2010-04-14录用日期2011-05-17 Manuscript received April14,2010;accepted May17,2011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11AA0405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071116),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10JC1415300)资助Supported by 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863Program)(2011AA040502),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71071116),and Shanghai Key Project of Basic Research(10JC1415300) 1.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上海201804 1.College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1804系统[1?2].CPS在功能上主要考虑性能优化,是集计算、通信与控制3C(Computation,communica-tion,control)技术[3]于一体的智能技术,具有实时、安全、可靠、高性能等特点.相较于现有的实时嵌入式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CPS关注资源的合理整合利用与调度优化,能实现对大规模复杂系统和广域环境的实时感知与动态监控,并提供相应的网络信息服务,且更为灵活、智能、高效. CPS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是涵盖了小到纳米级生物机器人,大到全球能源协调与管理系统等涉及人类基础设施建设的复杂大系统. CPS的典型应用包括智能交通领域的自主导航汽车、无人飞行机;生物医疗领域的远程精准手术系统、自主计算与感控的植入式生命设备;以及智能电网、家庭机器人、智能建筑等,是构建人类未来智慧城市的基础. 本文对信息物理融合系统这一新兴技术进行了概述.首先,介绍了CPS的概念和特点,综述了CPS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其次,对CPS的系统构成和理论基础进行了说明,分析了现有的CPS架构,讨论了CPS与计算机系统、嵌入式系统、网络控制系统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区别与联系;最后,分析了CPS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并对CPS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实现进行了展望.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原创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住宅小区物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以 诸暨市为例 摘要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重要理论,最早由弗里曼提出,近年来得到广大学者和企业家的广泛关注,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它与传统的以企业管理者利益为核心的理念不同,重视与企业利益相关的投入与参与者,追求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某些主体的利益。利益相关者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投入了相当的智慧和力量,分散了企业经营的压力和风险,企业在做经营决策时应该综合考量利益相关者创造的价值,对利益相关者给予人文关怀,更应该重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战略规划产生的重要影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谋划布局。 基于此,本论文以诸暨市物业公司相关者理论为研究主线,诸暨市两家典型的住宅小区为案例,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分析。旨在能够通过本文的研究,印证当前的企业相关者理论在具体的实施效果和经营的具体过程中,需要结合战略实施,进而能够推进整个企业本身的发展。当然,在两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在其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来驱动企业发展,使企业走上良性循环之路,给予利益相关者合理的利益分配,从而优化企业经营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 本论文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系统梳理,阐释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演化过程和重要因素,以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为基础,结合战略管理理论以及在实际的利益相关者分析的矩阵模型,重点体现了物业公司、政府、业主以及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分析和行为影响。最终,结合诸暨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符合诸暨市物业公司发展的整体战略实施的建议。同时,对诸暨市政府在协助物业管理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推进诸暨市在物业管理公司治理上的进展。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物业公司;诸暨市;战略;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