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推荐文档

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推荐文档
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推荐文档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二、种群的特征:

r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匀分布

数量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空间特征1随机分布

<年龄组成集群分布

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1)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逐个计数: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 )计算方法{〔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

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计算公式:N=M K n/m 估算方法■(N:种群数量;M:标记个体数;n:重捕个体数;m:重捕中标记个体数)

昆虫:灯光诱捕法

微生物:抽样检测法

2、出生率、死亡率

(1)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

(1)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1)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A D G

(3)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

(1)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研兗城市人口的喪乜情况)不可忽现的因黛 迂

沢率-迁出率 百 接

*神莊密度 ---------------- 划比例(性引谨剂,

时何

一、建构种群增长的模型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他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形式:数学方程式、曲线图(优点:直观;局限性:不够精确)

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增长的“ J ”型曲

线:N=N o 入t

0 -------------------- k 时间 J 型增辰曲徨的时间占憎传家的養菓

(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

理想条件下

(2 )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 连续增长;呈指数增长的曲线,与密度无关;增长率 不变 二节种群数量的变

种鮮増K 率呀呵曲技上菲死亡車

1 )条件:有限 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与密度有关) (

2 )特点: 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 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 ---K 值(环境容纳量) 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

再增加;种群增长率 变化,K/2时增速最快,K 时为0

(3 )曲线S 型分析:当N=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理论上最适合捕捞

N>K/2时,种群增长率降低,

NVK/2时,种群增长率增大

ab: 表示适应环境 bd: 呈指数增长

e:稳定期,激烈斗争期,出生率=死亡率,种群会停止增长或动态稳定(生存斗争的结果)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由于环境阻力,导致种群个体数实际增长与理论值的差异或由于生存斗争,被淘汰的 个体数量。

( 4 )应用: 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 K 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

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 K 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

K 值。

3、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所以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 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还会下降或消亡。

4、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一、 群落的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二、 群落的物种组成

1、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丰富度 ,与纬度、环境污染有关,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

丰富。

(3 )曲线J 型分析:用达尔文的观 2、种群增长的“ S ”型曲线:

点,是由于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特性

S 型眉辰囲线的时间吕悄耘率的羌帝

三、群落中种间关系

1、捕食(如图甲、A):曲线波动,直接获取对方能量,不会有任何一方消灭

2、竞争(如图乙、B):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你死我活”

生活习性越相近,斗争越激烈

3、寄生(图C):蛔虫,绦虫、虱子、蚤、蚊子、菟丝子,靠吸取对方营养为食

4、互利共生(如图丙、D):根瘤菌、大肠杆菌、白蚁、地衣等,“同生共死”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定义: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2、垂直结构

(1)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例如,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

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

(2)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

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3、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

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意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第四节群落的演替

一、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二、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1 )概念: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2 )过程:裸岩阶段T地衣阶段T苔藓阶段T草本植物阶段T灌木阶段T森林阶段(顶级群落)演替不一定都到森林阶段,要与当地气候相适应,主要是看温度和水分,缺水的环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阶段 2 、次生演替

(1 )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发芽地下茎)的

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3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起始条件不同

4 、自然演替的结果: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生态系统越来越稳定。

自然演替的方向:群落的结构和组成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物

质、能量的利用率逐步提高

5、水生演替:湖泊T沼泽T湿地T草原T森林

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

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 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 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 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4、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5、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6、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7、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群落的总和。 8、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9、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 10、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如: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平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 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

1、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2、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3种群密度的特点: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下降。;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不会有大的变动。 5、年龄组成的类型: (1)增长型:年轻的个体较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年轻的个体较少,而成体和年老的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6、性别比例有三种类型: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习题

高一生物第四章练习题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2.(2015·四川)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3.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右图坐标系中的曲线可 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以下描述最准确的是 ( ) A.1和2可分别表示死亡率和出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 B.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2表示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2可表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曲线 D.1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4.(2015·广东)图1表示在一个10 ml的密闭培养体系中酵母菌的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菌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 .可用数学模型N t =N 0λt C .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 .K 值约为120 000个 5.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B .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也可以采用样方法 C .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不需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 D .将M 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 只鹿中有m 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 ×n m 只 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对实验所得数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没有振荡试管就吸出试管底部的培养液计数,所得数据会偏大 B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所得数据会偏小 C .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草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所得数据会偏大 D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车前草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所得数据会偏大 7.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必修三生物测试题(前三章)

生物必修三前三章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5分) 2.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 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 3.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活性最高,在血浆中活性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这项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 ) 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 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 D.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 5.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 D.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减弱 6.两人在空腹状态下,同时一次性口服葡萄糖100g, 然后每隔1h测定一次血糖含量,将结果绘成以下曲线,根据下 图分析,正确的是 A.0h~1h,a体内的胰岛素分泌量比b多 B.3h~4h,a体内的胰高血糖素较0h~1h分泌量下降 C.b血糖在1h~2h较高是因为体内胰高血糖素量没有减少 D.b血糖在2h后下降是由于血糖氧化分解和合成糖原所致 7.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A.脑皮层,下丘脑 B.下丘脑,大脑皮层 C.下丘脑,下丘脑 D.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9.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的神经元。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a点不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而b、c、d、e四个点都能测到膜内外电位有变化,该现象说明了 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B.兴奋在神经元内的传导是双向的,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传递兴奋 D.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膜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 10.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下丘脑既可以使血糖升高,又可以使血糖降低 B.血糖升高是神经调节,血糖降低是体液调节 C.血糖升高是体液调节,血糖降低是神经调节 D.下丘脑可以使血糖升高,垂体使血糖降低 11.绿色植物倒伏后,它的茎杆能部分恢复直立状态,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受重力影响 ,向地性 B.受重力影响,背地性 C.受水的影响,向水性 D.受光的影响,向光性 12、兴奋的传导在体内只能是单向的,下列对这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完整word版)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习题

作业三种群和群落

导致出生率的下降,达到控制福寿螺数量的目的。 答案:(1)捕食 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 (2)天敌 “J” 样方 (3)①6月中旬~7月中旬 成年(生殖期) ②出生率基本为零(出生率非常低) ③中华鳖对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十分明显 9. (10分)下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统计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 ②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__m 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 1、n 2、n 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株/m 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___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群落由不同的物种组成,样方法不仅可用于种群密度的研究,也可用于群落物种丰富度的研究,且物种丰富度的计算方法与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一样,也只求平均值。群落的结构中植物的分布由非生物因素所决定,而植物的分布又决定了动物的分布,在结构调查中,既要注意物种组成,又要注意不同种群的密度。 答案:(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可) 样方法 ②物种 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 0 ③(n 1+n 2+n 3)3S 0 (2)光 垂直 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 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 10.)(9分)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 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如下图1,a 表示每3 h 更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b 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一段时间内的培养曲线。 图1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 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密度(最基本)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2、种群特征增长型 年龄组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出生率、死亡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 “J 型增长” a 、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 b 、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 、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 “S 型增长”: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 、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 、曲线中注意点: (1)K 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 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 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 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 重要意义。 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比较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时间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养料 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人教版2019-2020年高二生物必修三限时训练: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限时训练(完成时间30分钟)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 1.(2019·江苏七市三模)科研人员调查了白天气温与八角金盘花丛中昆虫数、昆虫体温的关系,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八角金盘和各种昆虫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花丛中昆虫的种类和数量 C.气温属于物理信息,可影响昆虫的代谢水平和活动频率 D.昆虫体温和气温差异越大,飞到花丛中的昆虫数越多 2.(2019·镇江一模)下表是对不同栖息地中美洲大树莓种群数量调查统计结果(单位:株),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B.选取多个样方进行调查,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C.美洲大树莓与森林中其他树种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D.调查结果表明美洲大树莓适宜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生长

3.(2019·南师附中模拟)密林熊蜂直接在角蒿花的花筒上打洞,盗取其中的花蜜(盗蜜),花筒上虽留下小孔,被盗蜜的花仍会开花,但影响结实率。密林熊蜂偏爱从较大、较高的花盗蜜,其身体不接触到花的柱头。据此作出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密林熊蜂与正常传粉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密林熊蜂不给角蒿传粉,不影响角蒿的进化 C.该盗蜜行为可能会影响角蒿的种群密度 D.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密林熊蜂的盗蜜频率 4.(2019·江苏卷,15)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5.(2019·无锡梅村中学模拟)(多选)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一般用抽样检测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 C.太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狮与羚羊根据气味猎捕和躲避,说明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 6.(2019·北京卷,5)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前三章知识点汇总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知识点 一、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植物的向性运动 概念: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如向光性、向重力性。 原因:与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调节作用有关 §2、植物生长的向光性 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生长素量多于向光一侧,因此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生长得快,表现为向光弯曲生长。 ★光不是产生生长素的因素,有光和无光都能产生生长素,光只是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生长素化学本质:吲哚乙酸)。 §3、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产生部位:主要合成部位是嫩叶、叶原基和发育中的种子 分布部位:分布广泛,大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运输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发生在顶端分生组织 极性运输: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应用 1、生长素的二重性 表现: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 杀死植物。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度不同:根最适浓度是10-10mol/L,芽的最适浓度是10-8mol/L, 茎的最适浓度是10-4mol/L。 体现两重性的现象根的向重力性 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 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 长受抑制。打顶或摘心使侧芽生长素降低,打破顶端 优势 2、生长素的功能应用 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枝条下端,不久长出大量的根。 ②促进果实发育: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未受粉的花蕾,可长出无籽果实。 ③防止落花落果: ④作为除草剂:如一定浓度的2,4—D可除去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 §5、其他植物激素 1、植物激素 指由植物体内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2、种类及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测试题

生物种群和群落测试题 一、单选题( 2 分× 33=66 分) 1.下列各组生物可能是一个种群的是 ( ) A. 元谋人、山顶洞人 B.大熊猫、小熊猫 C.大鲈鱼、小鲈鱼 D.大草履虫、小草履 虫 2、在一个水池中长期生长着藻类、水蚤、虾、鲫鱼、蚌等,这些生物可看作是一个 ( ) A .种群 B .群落 C .生物圈 D .生态环境 3.按一对夫妇一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 翻一番 大约 20—40年,美国需要 40—80 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 德国人口 将减少。 预测人 口的这种 增减 动态主要决定于( ) A .种群数量和密度 B .种群年龄结构 C .种群性别比例 D .出生率和死亡 率 4.决定 种群个体 数量变动 的因素,主要是( ) ① 种群密度和出生率、死亡率 ②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③出生数量和死亡数量④ 迁出和迁 入数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5.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 直接调 节() A .种群密度 B .年龄组成 C .性别比例 6.右图表示某种群年龄组成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该种群一定是生活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 B. 该种群的出生率一定大于死亡率 C .该种群一定能 适应所生活的环境 D .该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密度 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7.图是依据我国三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其中完全正确的描述是 ( ) A.图(1)是增长型,从图 (3)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B.图(1)、图(2)、图 (3) 都是衰 退型 C. 图(2)是典型的稳定型,可 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D.图(1)、图 (2)、图 (3)都 是稳 定型 8.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①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 10 等份,在 每份的 中央划一个大小为 1m 2 的样方 ② 选取一个该种群分 D . 出生率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课时14新人教版必修3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弃耕农田和裸岩上的演替,说法正确的是( ) A.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B.裸岩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C.这两种演替过程完全相同 D.这两种演替过程不完全相同 解析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除了群落内部因素、外界环境的变化等,人类活动也是一个重 要的方面,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裸岩 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这两种演替过程不完全相同。 答案 D 2.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 ) A.气候条件不同 B.起始条件不同 C.群落中生物数量不同 D.速度不同 解析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演替速度也不同,但主要区别是起始条件不 同,初生演替起始于没有土壤、生物等条件,而次生演替则相反。 答案 B 3.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类的许多活动在影响群落的演替 B.人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C.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 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解析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如砍伐森林、填湖造田等,但是人也可以封山育林,退耕还湖,还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的控制之下。人类的社会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放火烧山、砍伐森林是破坏性的,但抚育森林、管理草原、治理沙漠等却起着建设性作用。 答案 D 4.从光裸的岩地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所需的时间相对 较短,其原因是 ( ) ①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较丰富,通气性好 ②灌木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 ③灌木更高大,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 ④灌木阶段,群落内竞争激烈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题中①、②、③均是灌木能大量快速形成优势种的主要原因。而④是灌木形成后的 特点。 答案 A 5.太平洋深处的一座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由于植被茂盛、物种独特,登岛研究的人 员逐渐增多。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物种发展到现阶段是初生演替的结果 B.研究人员的到来可能会影响该岛屿的群落演替 C.调查岛上一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

高中生物必修三前三章试题(精品范文).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高二生物周测二试题 一、选择题 1.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 是 A.血红蛋白、神经递质、激素、葡萄 糖和CO 2 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B.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反应、艾滋 病都是免疫过强引起的 C.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主要由T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 D.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的调节,可使机体的多项生理指 标保持相对稳定 2. 2007年5月,《新民晚报》消息:上 海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的 沉默之迷。此前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 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传递功能,被称 为“沉默突触”,科学家对此项研究取 得了的相应的成果。下列四种说法中正 确的是 ①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②突触后 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④突触 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 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 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 响大于细胞内液 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 为弱酸性 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 元和肌糖元分解 D.血液中O 2 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 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4. 与下图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图一中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

射弧,a表示感受器 B.图一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C.图二①中递质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 D.图二中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5. 下图是甲状腺分泌活动的一种调节机制示意图。对有关环节正确的理解是 A .a、b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a和b同时作用于z,对z产生促进作用 C.甲状腺激素过多,会抑制x、y的分泌功能 D.x、y分别表示垂体和下丘脑 6. 下列对人和高等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激素调节是通过调节细胞的代谢而发挥作用的②激素调节的启动较慢,持续时间长③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激素调节来协调的④激素调节迅速而精确,反应时间短⑤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⑥激素是参与体液调节的唯一化学物质 A.①②⑤ B.②③⑥C.①③④ ⑤D.④⑤⑥ 7.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 3 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 2 CO 3 B.血液中Na 2 CO 3 过多时,就与H 2 CO 3 结合形成NaHCO 3 C. 机体维持pH的相对恒定,有利于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 D.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8. 刺激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产生兴奋,膜内外产生局部电流流动方向是 A.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同

(推荐)高中生物必修三前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3提纲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单细胞生物在水环境中生活 2、体液包括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前者占体液的2/3,后者占体液的1/3 3、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 血浆 组织液 组织细胞细胞内液 淋巴 4、血液由血浆、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5、大多数体内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为组织液,大多数血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 境为血浆,毛细血管壁生活的具体的环境为组织液、血浆,毛细淋巴管壁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淋巴 6、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 浆,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组织液与血浆之间相互渗透。 7、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成分的主要区别是后者有较多的蛋白质。 8、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 90%以上来源于Na +和Cl -。 9、正常人的血浆pH 为7.35—7.45,血浆的pH 保持稳定与HCO 3-,、HPO 42-等离 子的缓冲作用有关 10、神经—体液—免疫组成的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第2章 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基本方式是反射。 12、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由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两种神经元 组成 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由感觉神经元、联络(中间)神经元、运 淋巴细胞细胞内液 血细胞细胞内液 毛细血管管壁细胞 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

动神经元三种神经元组成

13、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感受器的功能是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传递兴奋 传入神经的功能是将感受器的兴奋传向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的功能是产生兴奋并对传入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传出神经的功能是将神经中枢的兴奋传向效应器 效应器的功能是对刺激作出应答反应,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 14、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和突起(轴突、树突)等部分组成 15、脊神经的后根由大量的传入神经纤维组成,在后根上有由传入神经元的细 胞体组成的神经节,后根与脊髓灰质的后角相连,后角较前角细,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组成后根的神经纤维进入脊髓后通过轴突与中间神经元间接连接。 16、在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电位状 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在受刺激时,刺激部位的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由于兴奋部位与未兴奋之间有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膜外的电流方向 是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的电 流方向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神经细胞内钠离子浓度低于细胞外,细胞 内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 17、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 18、相邻的两个神经元之间不是直接接触的,有突触间隙,突 触间隙内液体环境为组织液。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多次分 枝,小枝的末端叫做突触小体,与其它神经元的细胞体, 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 19、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0、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1 静息电位 钾离子通道关闭,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 钠离子通道关 闭,钾离子通 道打开,钾离 子以协助扩散 的方式出细胞 钠钾泵作用,钾离子进入细胞,钠离子出细胞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知识点总结分析

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 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注意】 (1)两个要素:“同种生物”和“全部个体” 各个年龄段的个体/雌雄个体(有性别差异的生物) (2)两个条件: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存在的种群必须有一定时空限制(种群的时空界限随研究工作方便性划分) (3)两个方面:宏观: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微观: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辨析】种群、个体、物种 (1)种群所具有的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是个体所不具备的,个体只能由出生、死亡、年龄、性别等特征。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最基本数量特征): 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表示方法: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面积或体积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别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意义: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内的数量。 应用:农林害虫的监测、预报;渔业捕捞强度的确定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含义: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含义:一个种群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学科交叉】中国人口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城市人口增长:迁入率>迁出率 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四)年龄组成: 含义: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1.处于生殖前年龄的个体称为幼年个体(幼体);处于生殖年龄的个体称为成年个体;处于生殖后年龄的个体称为老年个体。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概念: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2.年龄组成 概念: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研究目的:对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3.性别比例 概念: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 类型:雌多于雄;雄多于雌;雌雄相当。 研究目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4.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 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 研究目的: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检验 或修正。 3.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 ⑴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准确。 ⑵曲线图:优点是直观。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含义: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大致呈“J”型。 2.数学模型 ⑴模型假设 ①.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⑵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t=No×λ的t次方。 ⑶各参数意义:No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三、种群生长的“S”型曲线 1.含义: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 曲线,呈“S”型。 2.产生条件 自然资源和空间有限,种群密度增长→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加→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练习题

一、选择题 2、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 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 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得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 -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3.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4.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5、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6.下图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解读此图可获得的信息是( ) ①a、b、c可分别表示同一物种的三个不同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②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之比是a>b>c ③三个种群的出生率之比是a>b>c ④三个种群的迁入率与迁出率之比是a>b>c A.只有①③ 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①③④ D.只有②③④ 7.下列关于研究种群数量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某地区松树的种群数量,样方面积应该取1 m2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前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前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作者:————————————————————————————————日期:

高中生物必修3提纲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单细胞生物在水环境中生活 2、体液包括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前者占体液的2/3,后者占体液的1/3 3、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 血浆 组织液 组织细胞细胞内液 淋巴 4、血液由血浆、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5、大多数体内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为组织液,大多数血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为血浆,毛细血管壁生活的 具体的环境为组织液、血浆,毛细淋巴管壁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淋巴 6、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 胞、吞噬细胞,组织液与血浆之间相互渗透。 7、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成分的主要区别是后者有较多的蛋白质。 8、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 +和Cl -。 9、正常人的血浆pH 为7.35—7.45,血浆的pH 保持稳定与HCO 3-,、HPO 42-等离子的缓冲作用有关 10、神经—体液—免疫组成的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第2章 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基本方式是反射。 12、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由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两种神经元 组成 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由感觉神经元、联络(中间)神经元、运动 神经元三种神经元组成 13、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效应器五部 分组成 感受器的功能是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传递兴奋 传入神经的功能是将感受器的兴奋传向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的功能是产生兴奋并对传入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淋巴细胞 细胞内液 血细胞毛细血管管壁细胞 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

种群和群落必修word版

第4章种群和群落 一、选择题 1.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林。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 ) A.初生演替B.生物入侵C.生物进化D.竞争 2.某同学在对一块5 000 m2的野生草坪进行野外调查时,选取了5个样点,每个样点4 m2,发现5个样点中某种草药的株数依次为12、15、14、17、12。可估算出这块草坪中这种草药株数为( ) A.15 000 B.16 250 C.17 500 D.70 000 3.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假设不.符合要求的是( ) A.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 B.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C.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 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 4.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 ..的是( ) 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 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引起的 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J”型曲线 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S”型曲线 5.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关于其种群的数量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先呈“S”型增长,后呈“J”型增长 B.先呈“J”型增长,后呈“S”型增长 C.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会保持稳定 D.K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6.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种群处于衰退期B.种群内雄性多于雌性 C.种群死亡率超过10% D.种群结构太复杂

7.下图A、B为两个国家的人口的年龄组成图,纵轴示年龄,横轴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根据此图回答,哪一个国家未来的人口增长率高( ) 8.在群落演替中,下列哪一条最不.可能发生( ) A.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不断变化 B.开始时物种数目增多,然后趋于稳定 C.在初始阶段之后,群落中生物物种的总量下降 D.无生命的有机物总量增多 9.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10.在气候条件合适的条件下,从裸露的岩石开始的初生演替的完整过程是( ) A.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B.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森林阶段 C.地衣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 D.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 11.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下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 ) 个体数 年龄期 甲乙丙 幼年期600400200 成年期400400400 老年期200400600 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高中生物必修三前三章综合检测试题整理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进入内环境 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D.人体的内环境即体液 2.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3.下图表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不正确的分析是 A、下丘脑是内分泌的枢纽,又是神经中枢,但受大脑皮层控制

B、图中下丘脑、垂体也能分泌激素,如下丘脑分泌多种促激素 C、若图中内分泌是甲状腺,当它的分泌物增多时,可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活动 D、当人体饮水不足或食物过咸时,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4.下图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末梢。下列有关图中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刺激②点,能发生兴奋的有①、②、③、④、⑤、⑥ B.刺激④点,能发生兴奋的只有③、④、⑤、⑥ C.刺激③点,细胞内将出现电信号(电位变化)但突触间不出现化学信号(递质释放) D.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在两个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 5.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A.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B.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合成 C.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D.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分解成葡萄糖 6.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 ..的是 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而发挥作用 B.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C.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 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7.在下列关于酶和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激素的作用与神经系统的作用密切联系 B.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C.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 D.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8.如图示意一个反射弧的结构,就此图分析下面的说法不.正 确的是 A.直接刺激肌肉可以引起其兴奋收缩,但不能在g、f、e处 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B.刺激皮肤引起肌肉收缩时,可在e、f、g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C.若g以下处受损,针刺皮肤能够在f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D.若f处受损,针刺皮肤能在肌肉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9.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若乙图中的b处对应甲图的P点,则a处最有可能对应甲图中的哪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