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活的环境知识点归纳及教学设计

细胞生活的环境知识点归纳及教学设计
细胞生活的环境知识点归纳及教学设计

细胞生活的环境知识点归纳及教学设计

细胞生活的环境知识点归纳及教学设计

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以及外界物质如何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着重要掌握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外界物质如何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细胞生活的环境知识点归纳及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细胞生活的环境知识点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从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向水中排放代谢废物。如草履虫。

2、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3、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核基质、细胞器基质。

4、细胞外液:指存体内在于细胞外的液体。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5、血浆:指血液中的液体部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主要含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血糖、抗体、各种代谢废物。

6、组织液:指体内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成分与血浆相近。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7、淋巴:指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的内环境。

8、内环境:是指人体的细胞外液所构成的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9、非蛋白氮:是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酸肌苷、

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等。

10、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1、渗透压:

⑴、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⑵、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成正比。

⑶、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⑷、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⑸、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程度取决于肌体对水盐平衡的调节水平。

⑹、人的血浆渗透压约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12、正常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

⑴、血浆接近中性,PH在7.357.45之间

⑵、内环境PH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缓冲物质的存在。

13、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0C左右。

二、应会知识点

1、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液泡内液体。

2、内环境PH值维持稳定的调节:

⑴、缓冲物质:指血液中含有的成对的具有缓冲作用的物质。

缓冲物质由弱酸和强碱盐组成。

中和碱性物质中和酸性物质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KH2PO4K2HPO4

⑵、作用原理:

①、若内环境酸性增强(中和酸性物质)时,如:

C3H6O3+NaHCO3H2CO3+NaC3H5O3

└CO2+H2O

└血液CO2呼吸中枢兴奋增强呼吸运动增强(呼出CO2)

②、若内环境碱性增强(中和碱性物质)时,如:NaCO3+H2CO3NaHCO3

如果过多,则由肾脏排出多余的部分。

⑶、PH值稳定的意义:保证酶能正常发挥其活性,维持新陈代谢的正常顺利进行。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4.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和组织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具与教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大家打开课本的章首,上面一图是雪山环境,如果把一杯水放在雪山的环境中,这杯水的温度是低还是高,哪么在这个环境中的边防士兵的体温又是多少呢?下面一图是炼钢炉旁边的工人,这个环境温度如何?如果放一杯水在炼钢炉旁边,这杯水的温度与放在雪山的那杯相比较那个高?炼钢炉旁边的工人的体温又是多少?为什么放在雪上和炼钢炉旁边的水的温度一高一低,然而在这两个环境中的人体温却一直是37℃左右?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人体内的环境人体内环境和稳态。

结合问题,讲述新课: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展示课本第二页问题探讨)

【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两幅图中图1是什么细胞?图2是什么细胞?他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师生共答】图1是血细胞,生活在血浆当中。图2是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水环境当中,从水获取营养物质并把代谢废物排入水中。

【教师讲述】血浆大部分是水环境,也就是说血细胞也生活在水当中。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单细胞生物的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都是生活在水中的。

【设问】那我们知道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人体内的细胞是否也生活在水环境中呢?

【学生阅读】大家看课本P2相关信息,成年男性含水60%。成年女性含水50%。教师讲述:曹雪芹曾经说过女人是水做的。从这则资料看来男人更是水做的。也就是人体内含水量特别的多。因此我们把人体以水为基础的液体成为体液。

【设问】我们知道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组成人体的细胞(如血细胞)外有没有液体呢?哪么细胞内呢?

【师生共答】我们又根据体液分布的位置不同又把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教师提问】血液是不是体液呢?

(展示血液组成成分)

【教师讲述】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我们称为血浆,简述细胞外液的概念。

【设问】既然血液中有细胞,那么血液是不是体液?如果不是,

那么血液中的什么成分是体液呢?什么成分是细胞外液?

【学生讨论回答】血液不是体液,血细胞内的液体和血浆是体液,血浆是细胞外液。

【教师强调】血浆存在于血细胞外,所以血浆是属于细胞外液。血浆就构成了血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设问】我们知道血细胞和血浆存在于血管内,哪么我们人体除了血细胞外还有很多其他细胞,哪么这些细胞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呢?

(展示课本P3图11)

【教师提问】请大家看一下红色的是什么?蓝色的呢?绿色的管这些又是什么管呢?这些管内是什么呢?在这些管外还有一些细胞,这些细胞由叫什么细胞呢?这些细胞之间有间隙吗?如果有,间隙中的液体叫什么呢?

【教师讲述】红色和蓝色管是血管,内有血液,其中红色的是动脉毛细血管,蓝色的是静脉毛细血管。绿色的管为毛细淋巴管,管内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以及淋巴液,淋巴就是他们的直接生活环境。管外的细胞为组织细胞,在细胞于细胞之间存在一些间隙,在这间隙中也充满着液体成为组织间隙液又称为组织液。组织液就构成组织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的讲解,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些是不是细胞外液?

【教师讲述】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些都是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与我们人体周围的这个环境有很大的区别,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细胞生活的环境在体

内,所以我们把细胞生存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教师提问】大家考虑一下细胞外液和内环境是否相同?

【师生共答】是相同的,都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

【教师提问】血浆中水是怎样进入细胞,细胞代谢产生的水又是怎样进入血浆?通过课本P3图11简述三种细胞外液的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设问】细胞外液的成分有那些呢?

(展示P4资料分析血浆的化学组成)

【思考讨论】P4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通过研究表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成分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差别在于血浆含较多蛋白质。细胞外液成分类似海水,反映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设问】我们知道细胞外液是一种液体,在化学学习时,我们没接触到一种液体就要了解一种液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把这些统称液体的理化性质。哪么细胞外液都有哪些理化性质?

【学生阅读】P5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师生共同总结】

1、渗透压:溶液中溶质的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微粒数越多,吸引力就越大也就是渗透压越大。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2、酸碱度:人的PH为7.35~7.45。PH的稳定与酸碱对物质有

关。

3、温度:人的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师提问】我们在前面讲过了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细胞生活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都来自于细胞外液,那么细胞外液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又是从外界吸收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是怎样进入细胞?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排出体外?

(展示课本P5思考与讨论)

【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展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师强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细胞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废物的排除都需要通过内环境,因此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多变的天气》说课稿

《多变的天气》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多变的天气》,接下来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首先我从教材的作用和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阐述我对教材的认识。(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本节内容可以说是起着一个启下的作用。从前面一章、二章学习的地球、地图和陆地、海洋这种宏观的概念模型进入到现实生活,因此我认为这节课是本章节的一个知识重点,是学好天气与气候的基础,学好本节内容对日后学习气温、降水等天气要素有重要的意义。学好了天气知识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明白学习了地理知识,就能运用于生活,就能为生活服务。 (二)学情分析 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一学生刚由小学上来,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三)教学目标 结合本章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教学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①了解天气特点,正确使用天气术语 ②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天气图 2、能力目标:①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天气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②学会利用各种方式途径,获取对生活、对学习有用的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出发,认识到天气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养成 收听天气预报的习惯。 ②关注身边生活中的地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①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②看懂简单的天气图。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将本课的难点确定为:①分析天气的特征;②学会看天气预报。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以学定法,科学合理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入分析。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利用课间时间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章引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的学习。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内环境——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探究二:细胞外液的成分(PPT展示血浆成分的图片) 〔资料分析〕由学生分析并回答,老师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案(发给学生)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课标点击】 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细胞的生活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2、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重点: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学习难点: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自主探究】 1、学海导航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 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__________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动脉中的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__________。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__________。__________是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少部分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叫做__________。 (2)细胞外液的成分 血浆中90%是__________,其余10%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的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__________含量很少。 (3)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所谓溶液渗透压,简单地说,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__________。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正常人的血浆pH为__________,其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人体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__左右。(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与内环境之间__________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__________的参与,同时,细胞与内环境之间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 2、例题精析 〖例1〗酷暑季节,室外工作的工人应多喝() A、盐汽水 B、核酸型饮料 C、蛋白型饮料 D、纯净水 解析:酷暑季节,由于天气炎热,室外作业的人出汗较多。人在排出汗液的同时,也排出了一部分无机盐,使体内无机盐的含量降低,为了维持体内盐代谢的平衡,故室外作业的人应该多饮淡盐水,以补充丧失的盐分。 答案: A 〖例2〗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 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

天气管线阀室仪表施工技术方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2) 二、编制依据 (2) 三、主要施工技术 (3) 1.施工工序 (3) 2.施工准备 (4) 3.设备、材料、配件的入库验收 (4) 4.仪表的校验与调整 (5) 5.电缆保护管敷设 (6) 6.仪表盘柜安装 (7) 7.电缆敷设 (8) 8.仪表设备安装 (9) 9.系统安装: (10) 10........................................................... 调试一般要求: 11 四、工程质量管理: (12) 五、H SE保证措施: (14) 六、人员计划一览表 (15) 七、主要施工机具、施工手段用料一览表 (15) 八、J HA分析表 (17)

仪表工程施工措施 一、工程概况 本方案针对川气东送管道工程南京支线管道沿线5座输气站场仪表工程而编制,根据相关招标文件的要求和我方场站施工的经验,本方案将着重于现场仪表的安装和回路测试以及系统调试等主要的施工技术进行叙述。 川气东送管道工程南京支线管道沿线共设5座输气站场,其中金坛分输站至南京末站段线路设4座输气站场,分别为金坛分输站、上党分输站、靖安分输站、南京末站,其中上党分输站、靖安分输站在江苏省天然气公司上党分输站、靖安分输站内建设;扬子石化支线设扬子石化末站1座。 自动控制采用SCADA系统,系统归属川气东送管道武汉调度控制中心和北京备用控制中心。管道在川气东送管道调度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协调优化运行,并采用全线调度中心控制级、站场控制级和就地控制级的三级控制方式。 其中合建站场为:上党分输站、靖安分输站在江苏省天然气公司站场内建设,根据增加设施的需要,分别需要预留46m×19m、35m×16m的装置区。 其中新建站场为:金坛分输站、南京末站、扬子石化末站,均执行《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2004中的五级站的防火安全距离,站场站主要分为:工艺装置区、综合办公楼及放空区3个功能区。 二、编制依据 1)《川气东送管道工程站场工程招标文件》 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 3)《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2003 4)《过程测量与控制仪表的功能标志及图形符号》 HG/T20505-2000 5)《自动化仪表选型设计规定》HG/T20507-2000

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稿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说教材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必修一中细胞的基本结构等相关内容,这为过度到本节课的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并为以后的内环境稳态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是生物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二、说学情 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接触过,手脚磨出水泡以及被针扎到流血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逐渐增强,对于资料分析综合的能力明显提高。这些都有助于本节课程的顺利展开。 三、说教学目标 在分析了教材内容、课程标准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五、说教法、学法 在熟悉了教学内容之后,方法的确立就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性因素,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问题驱动教学,我将采取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具体确立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引导探究、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综合了探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在2014年考试大纲中主要为第二节“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作用”的理解水平做铺垫。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案(含答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 1、体液 (1)概念: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2)成分: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3)内环境各种成分示意图 (3)细胞外液的化学组成 ①血浆中含90%为,其余10%为,,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各种、、等。 ②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比较: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2、内环境 (1)定义:由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等。(2)体内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 血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 毛细淋巴管壁的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 二、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细胞外液的主要理化性质 (1)渗透压:指溶液中对水的吸引力。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对水的吸引力越,溶液渗透压越。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来源于和。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相当于的渗透压。 (2)酸碱度(pH):正常人的血浆近,pH为,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等离子有关。 (3)温度:人体温度一般维持在左右。 【巩固练习】 1.人体的内环境是指()A.体液 B.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 D.血液 2.人体内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正确的表达是() 3.血浆中水的来源是()A.组织液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淋巴和组织液 D.消化道和组织液4.下列对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叙述错误 ..的是()A.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B.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就成为组织液 C.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D.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5.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A.Fe2+ B.K+C.Na+ D.Ca2+ 6.在下列物质中,不是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氨基酸 7.红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A.血浆、体液和体液 B.血液、体液和淋巴 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8.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包括()①细胞内液②血浆③淋巴④组织液⑤消化液

多变的天气说课稿

《多变的天气》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㈠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二课时。 ㈡教材地位和作用 多变的天气是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开篇。之所以将其放在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从教材结构看,它是继续学习气温、降水和气候知识的基础。从教材内容看其实践性很强,安排了很多有关天气的常识,进一步强调了天气是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新教育理念,使教学一开始就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在第二课时中,教材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常识,给出了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材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的质量的变化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生活实践充分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引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

㈢教学目标和要求 ⒈知识与技能 ⑴学会识别卫星云图、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⑵学会运用形象记忆及应用记忆的方法识记地理知识。 ⑶在学生收看、分析天气预报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⑷在小组游戏及学做播报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分工合作、团体意识及表达能力。 ⒉过程和方法 ⑴通过组织游戏、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天气与人们息息相关,了解天气预报,熟悉常用天气符号,认识卫星云图;进入网络和生活,给学生更广阔的世界;通过课下从多渠道查找资料,提高自学自学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通过课上展示,提高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是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是本节教材的特色之一。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实践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2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月日星期第节 【课前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习题训练和解析,进一步理解掌握相关的考点知识,同时提高思维分析、知识迁移应用等能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学生展示教师点拨-巩固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辩证的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习题训练和解析,进一步理解掌握重点考点知识,同时提高思维分析、知识迁移应用等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习题训练和解析,进一步理解掌握重点考点知识,同时提高思维分析、知识迁移应用等能力。 【教学课型】习题解析【教学媒体】班班通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通过习题训练和解析,进一步理解掌握重点考点知识,同时提高思 维分析、知识迁移应用等能力。 二、【自主学习】1、自主纠错 2、归纳并熟记相关的要点知识 三、【讨论交流】分组讨论,总结归纳,理解掌握主干知识 【一】纠错 1、学生自主纠错 2、讨论纠错 3、进行知识归纳梳理并默写背诵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 【三】习题解析点拨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A.细胞内液B.组织液C.细胞外液D.血浆 2.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A.组织细胞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 C.各级动脉和静脉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3.小肠壁的肌细胞,从下列哪种液体中直接吸收葡萄糖 A 血浆B.组织液C.淋巴D.小肠腔 4.人体成熟红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A.细胞内液B.血浆C.淋巴 D. 组织液 5.对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及调节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浆中血浆蛋白的含量越多,血浆渗透压越小 B.人体细胞外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是K+

细胞生活的环境学案带答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目标导读] 1.阅读教材,能用概念图描述内环境的组成。 2.通过分析教材资料,结合生活实例概述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结合教材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说明内环境所起的媒介作用。 [重难点击] 1.内环境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2.内环境在细胞和外界环境物质交换中的作用。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 (1)概念: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及比例 2.内环境 (1)概念:由构成的液体环境。 (2)组成及关系 (3)作用:是生活的直接环境。 问题探究 1.人的消化道、呼吸道、肺泡腔属于内环境吗? 2.汗液、泪液、唾液和尿液属于细胞外液吗?为什么? 3.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都是内环境中的成分吗? 4.将下列细胞与其生活的内环境连接起来。 ①组织细胞a.组织液、血浆 ②毛细血管管壁细胞b.组织液、淋巴 ③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c.淋巴、血浆 ④血细胞d.组织液 ⑤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e.血浆 【活学活用】

1.如图为正常人体内某组织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①②④共同组成了细胞外液 B.体液①中含有血浆蛋白 C.图中②③构成了此组织细胞生存的内环境 D.图中①②④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一题多变 结合上图回答: (1)人体中含量最多的液体是③细胞内液。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 (2)②中的水分可以进入________中(填序号)。 (3)给病人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的内环境分别是图中的________(填序号)。 (4)②与①从化学成分上看,最大的差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右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③为细胞内液。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④为淋巴 B.血红蛋白存在于②中 C.①比②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②→④过程受阻会导致组织水肿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及理化性质 1.细胞外液的成分及本质 (1)血浆的主要成分 (2)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的异同点:成分和含量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3)本质:是一种,类似于海水。 2.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渗透压 概念渗透压是溶液本身的一种特性,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与溶质微粒 的关系 影响因素①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 ②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K+在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上起决定作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案例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教学实施程序 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片制成PPT 问题导入: 1、人体的体温不论外界环境是什么样,正常情况是多少? 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时,需要补充什么?为什么? 板书: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制成PPT来完成节引入 问题: 3、图1和图2中各是什么细胞? 4、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们有什么异同? 生答师提示: 3、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4、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 问题导入: 组成我们身体的绝大多数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这些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 板书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问题:《红楼梦》里有句话:“女人是水做的”。那男人是什么做的呢? 屏幕展示: 成年男性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60% 成年女性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50% 出生一天的婴儿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79% 阅读、分析、感悟,自己得出结论:不论男女体内都含有大量的水份。

天气与生活说课稿

《天气与生活》说课稿 我是东阿实验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师郭艳华,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天气与我们的生活》的第一课《天气与生活》。本次说课按一下几个环节进行。 一、教材、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以学生对天气的生活体验为基础,通过研究“天气与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使学生感悟到研究天气的重要性,激起学生研究与天气有关的问题的欲望和学习本单元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学生们对天气的变化,都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对此并不陌生,在导入学习本课时,学生并不会感到困难。 二、教学目标: 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三年级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科学探究目标:通过搜集有关天气资料的过程,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欣赏、赞扬、体验大自然的美,意识到人与大自然要和谐相处。 3、科学知识目标:通过分析生活中人与天气关系的事例,了解天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知到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难点:使学生认识到天气对人们的工作及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1、针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主要用情境导入方法、演示图片引导观察法、组织讨论交流、引导分析、总结等方法相结合,来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我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体采用了观察欣赏、展示图片解说、讨论交流、分析总结、比赛等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题。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搜集多幅关于不同天气的图片。 2、了解不同天气里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生产等情况,并搜集相关资料和图片。 3、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 教师准备 1、不同天气的图片、文字资料。 2、自制特殊天气状况的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第一章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案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思考与讨论1〕 〔板书〕 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 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 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 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笊战邹汗螬腹血浆笊战邹汗螬腹组织液笊战邹汗螬腹淋巴笊战邹汗螬腹 同笊战邹汗螬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 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笊战邹汗螬腹 异笊战 邹汗螬腹 存在的部位笊战 邹汗螬腹 血管内笊战邹汗螬腹组织细胞 之间笊战邹汗螬腹 淋巴管 中笊战邹汗螬腹 生活于其中 的细胞种类笊战 邹汗螬腹 各种血细胞笊战邹 汗螬腹 体内各组 织细胞笊战邹汗螬腹 淋巴细 胞等笊战邹汗螬腹 所含的化学 成分笊战邹汗螬腹 含有较多的 蛋白质笊战邹汗螬腹 蛋白质很少笊战邹汗螬腹 3.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 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 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 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 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 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 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学生讨论 后回答

1.1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案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

学案1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2020年8月20日 〖基础知识梳理〗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等 2、(1)血浆 A.定义:血液中除外的液体。 B.作用:是直接生活的环境。 (2)组织液 A.定义:存在于的液体,又叫。 B.生成:它主要由血浆通过渗出到而形成,大部分物质能被重新吸收回。 C.作用: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细胞的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因此组织液是体内直接生活的环境 (3)淋巴 A.定义:内流动的液体叫淋巴。 B.生成:由一部分经进入而形成的。 C.回流:经由淋巴结等淋巴器官汇入中。 3、三者之间的关系 4、内环境:由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等。〖练一练〗将下列细胞与其生活的内环境连接起来。 ①组织细胞 a.组织液、血浆 ②毛细血管壁细胞 b.组织液、淋巴 ③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c.淋巴、血浆 ④血细胞 d.组织液 ⑤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e.血浆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中含90%为,其余10%为、,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各种、、等。 2.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比较: a相同点: ①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②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③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b不同点: ①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②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 ③所含的化学成分含量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而组织液和淋巴中很少。 三、细胞外液的主要理化性质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方面。 (1)渗透压 ①概念:溶液中对水的吸引力。 ②影响渗透压的因素 溶质微粒数目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高低 越多 越少 ③决定血浆渗透压的物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 (2)酸碱度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左右。 四.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的作用)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的参与,同时,细胞与内环境之间也是、的。细胞不仅依赖于,也参与了的形成和维持。 〖合作探究一〗下列物质中哪些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并说明原因。 ①纤维蛋白原②尿素③呼吸酶④消化酶⑤血红蛋白⑥胰岛素

11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2课时) 学习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一自主学习案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里获取生存所必须的养料和氧,并把废物直接排入___________中。 (2)体液-----人体内含有的大量______________的液体。体液包括___________(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和_______________(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3)内环境是由构成的环境。其成分可分为、和。因此内环境也叫(约占有体液1/3)。 (4)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的液体,又叫液。它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的环境,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______________,细胞的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有时手和脚磨出“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 (5)血浆并不就是血液,它是血液中除去后的液体部分,是直接生活的环境。(6)淋巴液也叫 ,其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细胞等,可以协助机体_____ 。对这些细胞来说,淋巴就是它们直接的______________。 (7)说说内环境中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相互关系,并用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 思考:细胞内液和细胞液概念等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根据下列血浆化学成分平均值分析: (1)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 和。无机物包括和 (如Na+、K+、Ca2+、Mg2+、SO42-、HCO3-)等, 有机物包括(如葡萄糖)、(如 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等)、(如 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氨基酸氮、 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 ___________(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 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其他有机 物(如维生素)等。 (3)从表中可以看出、离子 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 _____________。 (4)血浆中的HPO42-、HCO3-作用主要是维持 成分 含量 (%) 成分 含量 (%) 水90.7 卵磷脂0.2 血清白蛋白 4.4 胆固醇0.22 血清球蛋白0.4 Na+0.38 纤维蛋白原0.005 K+0.02 氨基酸氮0.012 Ca2+0.01 尿素氮0.025 Mg2+0.0005 其他非蛋白 氮 0.38 Fe3+0.0001 葡萄糖0.08 Cl_0.36 乳酸0.025 HPO42_0.01 各种脂肪酸0.38 SO42_0.0001 脂肪0.14 HCO3_0.17

《多变的天气》七年级地理说课稿范文

《多变的天气》七年级地理说课稿范文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教材分析】 这一节课一共有三个小标题:1.天气及其影响2.明天的天气样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本节课中一共有三个活动:1.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我们的关系2.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3.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 本节课中有一个阅读材料旨在让学生知道世界上第一张天气图的诞生 本节课中有五个概念:天气、降水、气温、风力、风向 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有:天气的特点、降水概率的意义、风力与风向的表示方法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学内容并且结合我们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学生认知水平以及我县正在大力推行的“杜郎口教学模式”制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天气、降水、气温、风力、风向这五个概念;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理解卫星云图上不同色彩所表示的不同含义;区分天气预报标志符号的含义;区分空气质量等级的划分

能力目标:能用一定的语言文字对天气进行描述;能够判断风力、风向;能看懂天气卫星云图;能模仿进行天气预报的播报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天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应该保护好环境让地球上永远阳光明媚也就是培养环保意识树立环保观念 【教学方法】 这一课的教学方法上我准备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合作共进讨论分享、自主探究、竞争测评我还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一定的教学内容达到直观形象的教学效果以便于学生更好的把握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方面我准备按以天三步进行:1感受天气2.认识天气3.掌握天气预报4.了解空气质量通过这四个环节的教学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并且设计一定数量的测试题来检测本课的教学效果具体的教学过程我准备这样安排: 一、导课 天气这一节课的教学与生活紧密相关我们就简单地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选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进行引课我准备这样导课:“同学们大家说今天的天气怎样呢”“谁能用自已的话对今天的天气进行一下描述呢”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用语言对天气描述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让学生自由发言从多方面说说今天的天气如何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word教案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目标】 一、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四、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和组织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一)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二)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教学难点 (一)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二)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具与教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大家打开课本的章首,上面一图是雪山环境,如果把一杯水放在雪山的环境中,这杯水的温度是低还是高,那么在这个环境中的边防士兵的体温又是多少呢?下面一图是炼钢炉旁边的工人,这个环境温度如何?如果放一杯水在炼钢炉旁边,这杯水的温度与放在雪山的那杯相比较哪个高?炼钢炉旁边的工人的体温又是多少?为什么放在雪上和炼钢炉旁边的水的温度一高一低,然而在这两个环境中的人体温却一直是37℃左右?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人体内的环境——人体内环境和稳态。 结合问题,讲述新课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展示课本第二页问题探讨) 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两幅图中图1是什么细胞?图2是什么细胞?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师生共答:图1是血细胞,生活在血浆当中。图2是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水环境当中,从水获取营养物质并把代谢废物排入水中。 教师讲述:血浆大部分是水环境,也就是说血细胞也生活在水当中。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单细胞生物的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都是生活在水中的。 设问:那我们知道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人体内的细胞是否也生活在水环境中呢? 学生阅读:大家看课本P2相关信息,成年男性含水60%,成年女性含水50%。教师讲述:曹雪芹曾经说过女人是水做的。从这则资料看来男人更是水做的。也就是人体内含水量特别的多。因此,我们把人体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 设问:我们知道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组成人体的细胞(如血细胞)外有没有液体呢?那么细胞内呢? 师生共答:我们又根据体液分布位置不同的把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教师提问:血液是不是体液呢?

高中生物 1.1.1 细胞生活的环境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1.1.1 细胞生活的环境导学案新人教 版必修3 稳态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本模块为《稳态与环境》,因此,在开始本模块的学习时,就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做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习目标】 XXXXX: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重点】 XXXXX: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学习难点】 XXXXX: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学习新知】 学习任务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自主学习活动1:通过阅读教材P2-P3,明确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的含义及细胞外液的组成,并用文字和箭头标示出它们之间的物质交换方向。活动2:写出下列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1)组织细胞:(2)血细胞: (3)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4)毛细血管壁细胞: (5)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自学检测 1、在高等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正确关系是( ) 2、右图是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1)填出各标号所指液体的名称:① ,② ,③ ,④ 。(2) 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填标号)。 (3)图中④内物质来自 。学习任务二

细胞外液的成分自主学习活动1:阅读教材P4,了解血浆的化学组成,区分组织液、血浆、淋巴成分的异同。活动2:判断下列物质或反应是否存在或发生在人体的内环境中①葡萄糖()②原尿中的尿素()③血红蛋白()④呼吸氧化酶()⑤抗体()⑥汗液()⑦泪液()⑧血液()⑨消化液()⑩ Na+()乳酸()受精作用()抗体的合成()自学检测 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钙离子 B、葡萄糖 C、呼吸酶 D、血浆蛋白 4、下列物质中均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组合是()①消化酶②抗体③维生素④血浆蛋白⑤SO2-4⑥O2 ⑦血红蛋白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⑥ D、②④⑥⑦ 5、下列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疾病是() A、浮肿 B、手足抽搐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反思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反思 反思一: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反思本节内容的知识性目标属于理解水平,理解是指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理,区分,扩展。 教材中的一幅图片却给学生理解细胞外液三种组分的物质交换造成了困惑,图中显示,淋巴中的物质可进入组织液,其实这个问题在老版教材有人提出质疑及建议,建议图中除去从淋巴到组织液的箭头,可新版教材还是再次出现,不知是何缘故!反思二: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反思高二年级的学生有了显著的认知特点,思维也比较活跃,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阅读能力、学习方法和技巧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懂得关注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必修1和必修2,学习了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本节课的学习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作为选修生物的学生,他们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浓厚性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本节知识。 学生课前学案完成得较好,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语言概括能力很欠缺。 又由于一些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接受能力差异较大,虽然教师适时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尽量让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以便于学生领会,但在思考用连线表示血浆、

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关系时,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不知道细胞内液跟组织液之间是相互渗透的。 在课堂知识小结时,又再次把这部分的课件回放了一下,加以点拨。 反思三: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反思这一课是必修三的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体液的概念,在课程开始时先引入了《红楼梦》里的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让学生尝试回忆必修里学过的有关水的知识,从而引出体液的概念。 从草履虫生活的环境引出我们人体细胞生活的环境分别是什么,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当讲到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生活环境的时候学生就有点茫然了,对于一些涉及到课本外的知识就一时不能反应过来。 当讲解完毛细血管壁的结构后部分学生就立刻能理解到,但再问氧气从血浆到线粒体要经过多少层磷脂分子,发觉学生都以忘了什么是磷脂分子层了。 当讲到与体内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直接相关的系统前,复习了人体的八大系统便于学生理解。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发觉学生对当下的知识还是掌握的比较好,但是已经学过的就忘记的很快,我觉得需要通过加强练习来得到巩固。 整个教学的过程觉得有些平淡,不足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需要在教学设计上再下功夫。

天气与生活说课稿

《天气与生活》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天气与生活,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阐述: 一、说教材 二、说目标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一课的内容,属于“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方面的基础知识。在“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4、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等理念指导下,结合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这节课目标设计如下:(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的内涵,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能力培养: 3、养成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习惯,并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自己活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因为天气跟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而且对终身发展有用,所以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又由于天气符号、天气图比较抽象,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再加上天气预报节目中常用天气和天气图每过一段时期可能有所改变,因此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以上的重点和难点,我主要用演示图片、谈话、实践、强化和发现等方法相结合来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再根据学生的的心理发展规律,我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体采取了视听、讨论发言、小组合作交流、比赛、角色扮演等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五、说教学过程也是从五个方面去阐述的, ?(一)、生活引入 ?(二)、创设问题情景,组织活动 ?(三)、探究乐园 ?(四)、知识应用、升华提高 ?(五)、布置作业 具体做法如下: 一、生活引入: 1.从第一节地理课开始,我们就学习了生活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的确,生活中蕴含着很多地理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个与人类息息相关的话题——天气。提到天气,我们都不陌生,谁来描述一下今天沙沟的天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补充。 二、创设问题情景,组织活动 1、天气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很多同学都外出旅游过,你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你感觉那里的天气怎样?请谈谈旅游感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下列问题,学生谈论解决。(1)天气包括那些基本要素?(阴晴、风雨、冷热、雾、沙尘等) (2)天气有何特点?(时间短、经常变化;不同地方天气差别大) 2.让学生结合课本从天气的概念中掌握天气的两大特点。(出示幻灯片天气相关课件)。 3.依据课本中的四幅图画,结合生活经验,从多方面说明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然后话锋一转,那么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气候又指的什么呢?让学生结合课本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