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专业基础知识

环境管理专业基础知识
环境管理专业基础知识

环境管理专业基础知识

必要的环境科学技术知识是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员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本文将重点阐述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术语;环境污染的产生和来源;环境污染的预防与治理技术;环境因素的识别方法及重要环境因素的判定原则等的内容。

第1节环境污染概述 (01)

第2节主要环境术语 (02)

第3节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和治理技术 (09)

第4节清洁生产 (19)

第5节运作的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 (23)

第1节环境污染概述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一个应用广泛的名词或术语,它的含义和内容既丰富又随各种具体状况而不同。在环境科学中,环境的含义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2环境问题

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环境问题是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环境问题大致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2.1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为,也称第一环境问题,如火山喷发、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等引起的环境问题。

2.2次生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往往难以截然分开,它们之间常常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次生环境问题通常又可分为生态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两个基本方面。目前人们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是指次生环境问题。

2.3生态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

2.3.1生态资源破坏

生态资源破坏是指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明显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如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滥采滥捕使珍稀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生产力下降,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等等。

2.3.2环境污染

a.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如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颗粒物和SO2浓度急剧增高;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使水体水质恶化等现象。

b.环境污染的类型,常因目的、角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划分方法。

按环境要素可划分为大气(环境)污染、水(环境)污染、土壤(环境)污染等;

按环境产生的原因可分为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生产污染又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等;

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按污染涉及的范围可分为局部性污染、区域性污染和全球性污染等;

按污染物性质可分为物理污染、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

——化学性污染物主要包括:

1)无机有害污染物:包括酸、碱和一些无机盐类,如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等;

2)无机有毒污染物:包括汞、镍、铅及氰化物、氟化物等;

3)有机有毒污染物:包括苯、酚及有机氯、有机磷农药、岁环芳烃、多氯联苯等。

——物理性污染物主要包括:

1)噪声,包括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和生活噪声;

2)电磁辐射污染,包括高频/中频感应加热装置、红外干燥设备、射线探伤、广播通讯、高压电线等;

3)放射性污染,包括医药或科研等用的放射性物质,如钴、镭、钍、锶等,以及核电站、核爆炸实验等。

——生物性污染物主要包括:

1)病菌,如由水污染传播的痢疾、霍乱、伤寒等;

2)病毒,如流感病毒、乙肝病毒和麻疹病毒等;

3)寄生虫,如血吸虫、钩虫、蛔虫等。

c.环境污染的危害

环境污染不仅破坏生态平衡,而且也危害人类自身。污染物通过空气、水、食物等介质侵入人体,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健康。

根据污染区域的环境条件、生活习惯以及污染源的种类、数量、深度、持续时间等条件的不同,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性。如急性中毒和死亡、慢性危害和远期危害等。

d.环境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

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置和移动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其方式包括: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等。

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改变其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例如,污染物通过放射性元素蜕变、光化学氧化或生物的吸收和代谢作用转化成二次污染物,而形成二次污染。

第2节主要环境术语

1环境问题类术语及理解要点

1.1酸雨

酸雨又称酸性(降)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方式形成的大气降水(如雾、露、霜)。

酸雨的危害主要是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改变土壤性质和结构,腐蚀建筑物,损害人体呼吸道系统和皮肤等。

大气中不同的酸性物质都对酸雨的形成起作用。一般说来,对形成酸雨的作用,硫酸占60%—70%、硝酸占30%、盐酸占5%、有机酸占2%。人为排出的SO2和NOx是形成酸雨的两种主要物质。

大量SO2进入大气后,在合适的氧化剂、催化剂存在时,就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硫酸。在干燥条件下,SO2通过光化学过程被氧化成SO3,然后转化为硫酸,但这个反应十

分缓慢。在潮湿大气中SO2转化成硫酸的过程常与云雾的形成同时进行,先由SO2生成亚硫酸(H2SO3),在Fe、Mn等金属盐杂质的催化作用下,H2SO3迅速被催化氧化为H2SO4。

形成大气污染的NOx主要是NO和NO2。在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NO占95%以上,但一进入大气后,NO又大部分转化为NO2。在一定气象条件下NO2除了本身直接反应形成硝酸外,当它与SO2同时存在时,还可以促进SO2向SO3和H2SO4转化,从而加速酸雨的形成。

在世界上酸雨分布的地区较广,有时飘越国境影响别国,所以它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也是一个国家间的政治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酸雨发生的频率上升、危害加大,并扩展到世界范围。欧洲、北美和东亚是世界上酸雨危害严重的区域。

1.2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痕量气体含量增加而引起的地球平衡气温上升的情况。

痕量气体也称为温室气体,主要包括CO2、CH4、O3、氧化亚氮和氯氟烃(如氟利昂)等,其中尤以CO2的温室作用最突出。

温室气体产生温度效应的机理,普遍被认为是由于CO2等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面反射的长波辐射却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当CO2等温室气体在大气中迅速增加,而将地面反射的红外辐射大量截留在大气层内,从而使地球表面的能量平衡发生改变,导致大气层温度升高,气候变暖,形成“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环境的重大变化,其带来的影响主要有气候变化,温室效应首先表现为全球性气候变暖。在北半球,冬天变短、变温;夏季变长、变干燥。亚热带可能变得更干,而热带则可能变得更湿。由此海洋产生更多的热量和水分,气流更强,台风和飓风将更加频繁。气候变暖、气温升高会使极地或高山上的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温室效应还将导致生态环境变化,由于气候的变化,将使农业和自然生态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可能导致物种的灭绝和农作物的减产。据专家估算,过去100年全球气温上升了0.6℃,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仍按目前的速度增长,到2030年全球气温将比现在升高2~5℃,由此将造成海平面上升20~140cm,这将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1.3臭氧层耗竭

臭氧层:在离地面10~50km的大气平流层中,集中了大气中约90%的臭氧,其中离地20~25km臭氧浓度值达到最高,称其为臭氧层。

臭氧层的作用:大气臭氧层主要有三个作用。其一为保护作用,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波长300μm以下的紫外线,主要是一部分UV-B(波长290~300μm)和全部的UV-C(波长<290μm),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只有长波紫外线UV-A和少量的中波紫外线UV-B能够辐射到地面。长波紫外线对生物细胞的伤害要比中波紫外线轻微得多。所以臭氧层犹如一件宇宙服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繁衍。

臭氧层耗竭:臭氧层遭到破坏的现象。主要由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氮氧化物、氟氯烃化合物及其他痕量气体进入臭氧层所造成。

由于平流层内运行器的日益增多,主要是平流层内超音速飞机排放的大量NOx,以及人类大量生产或使用的氯氟烃化合物(氟利昂),如CFCl2(氟利昂-11)、CF2Cl2(氟利昂-12)等,排出的氮氧化物进入平流层后,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会形成活性基(如氯自由基和氯氧自由基等),与臭氧反应使其分解,而导致臭氧层中臭氧浓度大幅度地降低。臭氧耗竭使地面紫外线的照射增加,会诱发皮肤癌,对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据专家分析,臭氧总量每减少10%,紫外线辐射强度可增大20%,这将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险,对地球生命系统产生极大的危害。臭氧层的破坏将使大量紫外光辐射易于到达地面,从而导致皮肤癌和白内障发病率增加而危害人体健康,还会对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产生抑制作用,同时也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而危及生态平衡。臭氧层破坏还将导致地球气候出现异常,由此带来灾害。

1.4氟里昂

氟里昂(freon)是氟氯代甲烷和氟氯代乙烷的总称,又称“氟氯烷”或“氟氯烃”,可用符号“CFC”表示。

氟里昂包括20多种化合物,其中最常用的是二氯二氟甲烷(CF2Cl2)又称氟里昂-12(F-12)和二氯氟甲烷(CFC12)又称氟里昂-11(F-11)。

氟里昂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冷冻剂,在家用电冰箱和空调机中广泛使用,但同时又是消耗臭氧层的物质,限制其使用并寻找替代品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了。

1.5哈龙

所谓哈龙(halon)就是平常所说的1211和1301的商品名称,它属于一类称为卤代烷的化学品,主要用作灭火剂。消防行业广泛使用的哈龙灭火剂是一种损耗臭氧的物质。哈龙含有氯和溴,在大气受到太阳光辐射后,分解出氯和溴的自由基,这些化学活性基团与臭氧结合,夺取臭氧分子中的一个氧原子,引发一个破坏性链性反应,使臭氧遭到破坏,从而降低臭氧浓度,造成臭氧空洞。哈龙在大气层中存活寿命长达数十年,哈龙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元凶之一。

1.6能源

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是物质的运动,统称为能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所称能源,是指煤炭、原油、天然气、电力、焦炭、煤气、热力、成品油、液化石油气、生物质能和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

1.7资源

广义的资源指是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如土壤、阳光、水、空气、草原、森林、野生动植物、矿藏等等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也包括以人类劳动产品形式出现的一切有用物,如各种房屋、设备、其它消费性商品及生产资料性商品。

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对资源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英国大百科全书》中把资源说成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这些成分的环境功能。前者包括土地、水、大气、岩石、矿物及其森林、草地、矿产和海洋等,后者则指太阳能、生态系统的环境机能、地球物理化学的循环机能等。

1.8可再生能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对可再生能源定义是:“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泛指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非常丰富,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有效地延缓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消耗速度和匮乏趋势,是能源利用的方向。

1.9可再生资源

指在现阶段自然界的特定时空条件下,能持续再生更新、繁衍增长,保持或扩大其储量,依靠种源而再生的资源,其更新、或者说是再生速度大于或等于我们开发利用速度的资源。是可以更新再被利用的资源,如土壤、淡水、动物、植物等。

人类利用可更新资源的数量和速度,不能超过资源本身的更新速度,否则,会造成资源的枯竭而不能永续利用。

1.10不可再生能源

泛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不可能再生的能源。如煤和石油都是古生物的遗体被掩压在地下深层中,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而形成的(故也称为“化石燃料”),一旦被燃烧耗用后,不可能在数百年乃至数万年内再生,因而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1.11不可再生资源

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叫不可再生资源。它们通常是指数量有限又不可再生,终究会被用尽的资源,如煤、石油、各种金属与非金属矿藏等。

2污染物排放类术语及理解要点

2.1污染物

污染物是指进入环境后能使环境的组成、结构、性质、状态乃至功能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

2.2总悬浮颗粒物(TSP)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微米的颗粒物,通常是指悬浮在大气中不易沉降的所有的颗粒物,包括各种固体微粒,液体微粒等,其粒径范围通常在0.1~100微米之间。

它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烟尘、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建筑和交通扬尘、风沙扬尘,以及气态污染物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转化而成为颗粒物,有些颗粒物因粒径大或颜色黑可以为肉眼所见,比如烟尘;有些则小到使用电子显微镜才可观察到。

2.3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通常是指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又称为飘尘。

2.4化学需氧量(COD)

化学需氧量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采用化学强氧化剂(重铬酸钾或高锰酸钾)氧化水中有机物所需的氧量(所消耗的氧化剂量),它是表示水中还原性物质(主要为有机物)多少的一个指标。

水中的还原性物质有各种有机物、亚硝酸盐、硫化物、亚铁盐等。但主要的是有机物。因此,化学需氧量(COD)又往往作为衡量水中有机物质含量多少的指标。化学需氧量越大(COD值越高),说明水体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随着测定水样中还原性物质以及测定方法的不同,其测定值也有不同。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酸性高锰酸钾氧化法与重铬酸钾氧化法。

2.5生化需氧量(BOD)

生化需氧量是指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水样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氧化,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mg/L)。

生化需氧量越高,表示水中耗氧有机污染越重。目前普遍采用在20℃条件下5天的生物化学过程需要氧的量为指标,记为BOD5,简称BOD。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有机物在

一定条件下进行生物氧化的难易程度和时间进程。BOD和COD的比值是衡量废水可生化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认为该值大于0.3时宜进行生化处理

2.6悬浮物(SS)

悬浮物是指在水中呈悬浮状态的固体物质。如不溶于水的淤泥、粘土、有机物、微生物等。其直径一般不超过2mm,常悬浮水中。表示单位是mg/L。悬浮物是造成水质浑浊的主要原因,是衡量水质污染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悬浮物越多表示水质污染越严重。含有大量悬浮物的工业废水,不得直接排入地面水,以防止污染物淤积河床,也不得直接排入渔业水体,并不得影响水产动植物的生活条件。测定悬浮物时,是将一定体积的废水过滤后蒸干,称量滤出物的干重。

2.7总有机碳(TOC)

总有机碳是指水体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含碳的总量。常以“TOC”表示。

这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是一个快速检定的综合指标,它包含了水体中所有有机物的含碳量,但不能反应水体中有机物的种类和组成,也不能直接反映有机物的真正浓度。通常作为评价水体有机物污染程度的重要依据。

2.8总需氧量(TOD)

是指在特殊的燃烧器中,以铂为催化剂,在900度温度下使一定量水样汽化,其中有机物燃烧,再测定气体载体中氧的减少量,作为有机物完全氧化所需要的氧量。

2.9重金属

对什么是重金属,目前尚没有严格的统一定义,通常是指比重在4或在5以上或密度大于5的金属,如金、银、铜、铅、锌、镍、钴、镉、铬和汞等45种。从环境污染方面所说的重金属,实际上主要是指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重金属,也指具有一定毒性的一般重金属如锌、铜、钴、镍、锡等。

2.10危险废物

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废。主要是含有放射性、毒性、腐蚀性和致病性的固体废物。

放射性废物主要来源于含放射性元素矿石提取放射性物质过程中产生的废矿渣,放射性物质精炼厂、核燃料元件加工厂、反应堆、核燃料后处理厂及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应用单位排放的沾有天然或人工放射性物质的各种器物,放射性废液经浓缩、固化处理形成的废弃物。

有毒废物包括各种有毒有机物,如苯系物、含重金属废物、废农药、废有毒试剂等。

腐蚀性废物主要指强酸和强碱,

致病性废物主要来自医疗和医院废物。

危险废物尽管其数量不大,但对环境的污染极为严重,甚至会产生严重的污染事故。

所以,我国将危险废物的管理和处置作为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的重点。

3环境管理类术语及理解要点

3.1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recycle economy),指“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是针对传统经济“资源-产品-污染物”单向流动的线型模式而言的,它带来的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新模式。循环经济的建立依赖于一组以“减量化(Reducing)、再使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ing)”为内容的行为原则(称为“3R”原则),每一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减量化”,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再利用”,目的是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成为垃圾;“再循环”,是要求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资源化有两种途径,一是原级资源化,即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本相同的新产品,例如将废纸生产出再生纸;二是次级资源化,即将废弃物生产成与原来不同类型的产品。与传统经济“对资源的高开采、低利用、污染物的高排放”相对,以“3R”原则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展示出的特征是“对资源的低开采、高利用、污染物的低排放”。其目的是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2环境标志(环境声明)

3.2.1定义:用来表述产品或服务的环境因素的声明

注:环境标志或声明的形式可以是出现于产品或包装标签上或置于产品文字资料、技术公告、广告或出版物等中的说明符号或图形。

环境标志是对产品环境性能以产品生产过程环境绩效的确认,是指导消费的一种手段。

3.2.2环境标志的分类:有3种类型:

——Ⅰ型环境标志计划:自愿的、基于多准则的第三方认证计划,以此颁发许可证授权产品使用环境标志证书,表明在特定的产品种类中,基于生命周期考虑,该产品具有总体环境优越性。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环境标志:如国际、国内的绿色产品标志等。

——Ⅱ型标志:以厂商自我声明的方式公布环境信息的标志;如产品的生产组织在其宣传广告等中表示产品是绿色的、生态的等说明。

——Ⅲ型标志:用基于IS014040系列标准的预设参数类型来量化一种产品的环境数据,而不排斥在Ⅲ型声明计划内的其他附加的环境信息,是一种以明确的数值标明产品环境指标的标志,声明的指标需经独立检验。如企业在产品中对能耗指标的具体标注等。

——Ⅲ型标志计划:相关方(如:公司、工业部门或独立机构)开展Ⅲ型环境声明的自愿过程,包括设计最低要求、选择参数种类、明确相关方的参与、独立的验证机构和声明的格式。

3.3清洁生产

3.3.1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

“清洁生产是一种创新的思路,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消减废物的数量和毒性。

——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

——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3.3.2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对清洁生产的定义为:

“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

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3.4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产品系统中前后衔接的一系列阶段,从原材料的获取或自然资源的生成,直至最终处置。

注:产品:包括任何商品或服务。

生命周期是指从自然界获取资源、能源,经开采冶炼,加工制造等生产过程形成最终产品,又经贮存、销售、使用消费直至报废的处理处置各阶段的全过程,即产品从摇篮到坟墓,进行物质转化的整个生命周期。

3.5生命周期评价

对一个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中输入、输出及其潜在环境影响的汇编和评价。

3.5.1生命周期评价的原则

1.LCA研究应系统地、充分地考虑产品系统从原材料获取直至最终处置全部过程中的环境因素;

2.LCA研究的时间跨度和研究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确定的目的和范围;

3.LCA研究的范围、假定、数据质量描述、方法和结果应具有透明性。LCA研究应讨论并记载数据来源,并给以明确、适当的交流:

4.应针对LCA研究的应用意图规定保密和保护产权的要求;

5.应保证LCA方法学的开放性,以便容纳新的科学发现与最新技术发展;

6.用于向外公布对比论断的LCA研究要考虑一些具体要求;

7.由于被分析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存在着折衷因素和复杂性,将LCA的结果简化为单一的综合得分或数字尚不具备科学依据;

8.LCA研究不存在一种统一模式,组织应保持灵活性,按照本标准提供的原则与框架,并根据具体的应用意图和用户要求,实际地予以实施。

3.5.2生命周期评价的框架和内容

生命周期评价须包括目的与范围的确定、清单分析、影响评价和结果解释。

1.目的与范围的确定,必须明确规定研究的目的与范围,并使之适合于应用意图。

1)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中须明确陈述其应用意图,开展该项研究的理由及其沟通对象,即研究结果的接受者

2)研究范围,在确定LCA研究范围时,须考虑下列内容并予以明确描述:

A.产品系统的功能,如系对比研究,则为各个系统的功能

B.功能单位

C.所研究的产品系统

D.产品系统边界

E.分配程序

F.影响类型和影响评价方法学,以及随后所作的解释

G.数据要求

H.假定

I.局限性

J.对初始数据的质量要求

K.鉴定性评审类型,如果进行这一评审

L.研究报告的类型与格式

应妥善规定研究范围,以保证研究的广度、深度和详尽程度与之相符,并足以适应所确定的研究目的。

2.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包括“周期清单概述”、“数据收集和计算程序”、“生命周期影响评价”、“生命周期解释”四个部分的内容。

第3节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和治理技术

1水体污染物

1.1水体

水体通常指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地下水、海洋的总称。在环境科学领域中,水体提特指水、水中的悬浮物、溶解物质、底泥和水生生物等完整的生态系统或完整的综合自然体。

研究水体污染既要研究水污染,同时也要研究底质(底泥)和水生生物体污染。所谓水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使该物质在水体中的含量超过了水体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破坏了水体应有的用途。

1.2废水(污水)

被用过且被水体污染物污染了的水称为污水或废水。废水包括生活污水、工业污水两大类,生活用水经过使用,排入下水管道的称之为生活污水,工业生产过程中被用过,为工业物料所污染且无回收价值,在质量上已不符合生产工艺要求,必须从生产系统中排出的水称为工业废水。

工业废水由于生产过程、原料、产品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成分,一种废水往往含有多种成分。根据废水所含成分,又可分为以下四类:无机废水、有机废水、混合废水、放射性废水。为了反映水体被污染的程度,常用水质指标来表示,涉及化学、物理、生物学性质等各个方面,主要有悬浮物、有机物、酸碱度、细菌和有毒物质等指标,其单位一般为mg/L。此外,还有温度、颜色、放射性物质浓度等水质指标。

1.3水体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危害

1.3.1重金属

重金属主要指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重元素,也包括具有毒性的重金属锌、铜、锰等。重金属以汞毒性最大,镉次之,铅、铬、砷也有相当毒害,被称之为“五毒”。采矿和冶炼是向环境中释放重金属的最主要的污染源,此外不少工业过程也会向环境中排放重金属。

重金属的主要污染影响有:在天然水体中产生毒性效应,重金属不能被生物降解,相反却能在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下,成千百倍地富集,最后进入人体,在人体内能和蛋白质及酶等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使它们失去活性,也可能在人体的某些器官中累积,造成慢性中毒。当重金属元素由于某些原因未经处理就被排入河流、湖泊或海洋,或者进入了土壤中,使得这些河流、湖泊、海洋和土壤受到污染,鱼类或贝类如果积累重金属而为人类所食,或者重金属被稻谷、小麦等农作物所吸收被人类食用,重金属就会进入人体使人产生重金属中毒,在人体某些器官中积累造成慢性中毒的现象,轻则发生怪病(水俣病、

骨痛病等),重者就会死亡。如日本发现的“骨痛病”,由于镉积累过多,引起肾脏功能失调,骨中钙被钢取代,骨骼软化,此病潜伏期很长,可达10—30年。水体中的某些重金属还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毒性更强的金属化合物,如汞的甲基化(无机汞在水环境或鱼体内由微生物的作用转化为毒性更强的有机汞,又叫甲基汞),从而危害人的生存。日本出现的“水俣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3.2无机污染物

无机化合物简称无机物,指除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以外的一切元素及其化合物,如水、食盐、硫酸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氰化物等也属于无机物。无机污染物是指由无机物构成的污染物。

废水中的许多酸、碱、盐、氮磷、砷等属于无机污染物。它们主要来自化工厂、农药厂、电镀厂、化纤厂和冶炼厂的排水。含无机物的废水排入水体后,会使水的酸碱度发生变化。使水生物受到毒害甚至无法生存。酸度大或碱度大的废水对生产和生活也会带来不良影响,使之失去使用价值。某些无机物进入水体,也会使水中的溶解氧减少,产生类似有机物影响的有害作用。

1.3.3有机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是指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以及脂肪等形式存在的天然有机物质及某些其他可生物降解的人工合成有机物质,如酚类化合物、苯类化合物及油类等。这些有机物质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和一部分工业废水,如:由城市污水,食品工业、造纸工业、石油化工厂、焦化厂、炼油厂、染料厂等排放的含有大量有机物的废水,这些污染物在水中进行生物氧化分解过程中,需消耗大量溶解氧,一旦水体中氧气供应不足,会使氧化作用停止,引起有机物的厌氧发酵,散发出恶臭,污染环境,毒害水生生物。

有机污染物又分为:

1.有机有毒物质

有机有毒污染物质的种类很多,它们的影响、作用不同,现主要介绍以下几种:

a)酚类化合物:酚是芳香族碳氧化合物,苯酚是其中最简单的一种。酚类化合物是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之一,具有广泛的用途。酚作为一种原生质毒物,可使蛋白质凝固,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水体受酚污染后,会严重影响各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使水产品产量和质量降低。

b)有机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等,其中有机氯农药水溶性低而脂溶性高,易在动物体内累积,对动物和人体有很大危害。

c)多氯联苯(PCB):PCB是一种化学性能极为稳定的化合物,它进入人体主要蓄积在脂肪组织及各种脏器内。日本的米糠油事件就是食用被PCB污染的米糠油而导致的。

d)多环芳烃类:多环芳烃是指多环结构的碳氢化合物,其种类很多,如苯并芘、二苯并芘等,其中以苯并(a)芘最受关注,苯并(a)芘已被证实是强致癌物质之一。

2.有机无毒物

有机无毒物主要指耗氧有机物,过多的耗氧有机物排入水体,会造成水体中溶解氧严重不足甚至耗尽,从而恶化水质,对水生生物的生存产生影响和危害。

耗氧有机物种类繁多,组成复杂,难以分别对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常用化学需氧量(COD)、生物需氧量(BOD)、总有机碳(TOC)指标来表示水中有机物的含量。

1.3.4生物性污染物

水体中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和医院废水、制革、屠宰、洗毛等工业废水,以及牧畜污水。病原微生物包括病菌、病毒、寄生虫三类。含有生物污染物的废水排入水体,不仅会使水体溶解氧降低影响渔业生产,而且直接影响人的健康。

病原微生物是水体污染中主要的污染物,它们会直接导致人的发病和死亡。

1.4水体污染物的治理技术

污水处理的基本方法就是采用各种技术和手段,将污水中所含的污染物质分离去除,回收利用,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使得水净化。现代污水处理技术,按照原理可以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

1.4.1物理法

利用物理作用将废水中呈悬浮状态的漂浮物、悬浮物和油污等污染物质分离出来的处理方法,其处理过程不改变污染物质化学性质。物理法适用于胶体、悬浮物较多,COD在200mg/L左右的有机类污水。属于物理法的污水处理技术主要有:筛滤(截留)、沉淀、气浮、沉降、隔油、筛分、过滤和离心分离等。

1.筛滤(截留)

利用筛滤介质截留废水中的悬浮物。筛滤处理的设备有:格栅、微滤机、砂滤机、真空滤机、压滤机(后两种多用于污泥脱水)等。

2.沉淀(重力分离)

利用废水中的悬浮物和水密度不同的原理,借重力沉降(或上浮)作用,使悬浮物从水中分离出来。沉淀处理设备有沉砂地、深沉池及隔油池等。

3.气浮

此法是将空气打入废水中,并使其以微小气泡的形式由水中析出,废水中比重近于水的微小颗粒状污染物质(如乳状油等)粘附到空气泡上,并随气泡上升到水面,形成泡沫浮渣而被去除。由于空气打入方式的不同,气浮处理法又可分为:加压溶气气浮法、叶轮气浮法和射流气浮法等。为了提高气浮效果,有时需向废水中投加混凝剂。

属于物理法的废水处理技术还有离心分离、磁分离、蒸发等。

1.4.2化学法

利用化学反应来分离、回收废水中的溶解性污染物,或使其转化为无害物质的废水处理方法。常用化学处理法的有:混凝法、中和法、氧化还原法、电解法、化学沉淀法。化学处理法多用于处理生产污水。

1.混凝法

废水中呈胶体状态的污染物,通常带负电荷,胶体颗粒之间互相排斥形成稳定的混合液。若向水中投加带有相反电荷的电解质(即混凝剂),可使废水中的胶体颗粒变为电中性,从而破坏了稳定性,在分子引力作用下,凝聚成较大颗粒而下沉。这种方法适用于处理含油废水、染色废水、洗毛废水及某些重金属等。此法用途广泛,可作为预处理、中间处理或最终处理。常用的混凝剂有:硫酸铝、碱式氯化铝、硫酸亚铁、三氧化铁等。

2.中和法

利用酸碱中和原理,处理酸性废水或碱性废水。向酸性废水中投加碱性物质如石灰、氢氧化钠、石灰石等,使废水变为中性。对碱性废水可吹入含有CO2的烟道气进行中和,也可用其他酸性物质进行中和。选择中和方法时应考虑下列因素:①废水中所含酸类或碱

类物质的性质、浓度、水量及其变化规律;②应先寻找能就地取材的酸性或碱性废料,并尽可能加以利用;③本地区中和药剂和滤料(如石灰石、白云石等);④接纳废水水体性质、城市下水道能容纳废水的条件、后续处理(如生物处理)对pH值的要求等。

3.氧化还原法

废水中呈溶解状态的有机或无机污染物,在投加氧化剂或还原剂后,由于电子的迁移,而发生氧化或还原作用,使其转变为无害的物质。氧化法多用于处理含硫、酚、氰废水,常用的氧化剂有空气、漂白粉、氯气、臭氧等。还原法多用于处理含铬、含汞废水,常用的还原剂有铁屑、硫酸亚铁等。

4.电解法

电解质溶液在电流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称为电解。利用这一原理,在废水中插入电极,并通过电流,在阴极上接受电子,在阳极上放出电子。上述过程使阳极发生氧化作用,在阴极上发生还原作用。工业废水中的溶解性污染物可通过电解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形成沉淀或形成气体逸出。目前,电解法主要用于处理含铬及含氰废水。

5.化学沉淀法

向废水中投加可溶性化学药剂,与水中呈离子状态的无机污染物起化学反应,生成不溶于水或难溶于水的化合物,析出沉淀,使废水得到净化。化学沉淀法多用于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离子,如汞、镉、铅、锌等。由于其沉淀物含有较高浓度的重金属,必须设法回收利用或注意妥善处理。

1.4.3生物法

利用微生物新陈代谢功能,将废水中呈溶解和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降解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使废水得以净化的方法。生物法适用于生化性较好,溶解性污染物较多的有机类污水。属于生物处理法的技术方法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消化法、生物稳定塘、土地处理法等。

1.4.4.物理化学法

主要是利用吸附、浮选、萃取、吹脱、和膜分离等物理化学过程来处理回收废水中用物理法和化学法不能除净的污染物。

1.4.5活性污泥法及其处理的简单工艺流程

1.活性污泥法:这是当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生物处理方法。活性污泥法就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其原理就是将空气连续注入曝气池的污水中,经过一段时间,水中即形成有大量好氧微生物的絮凝体——活性污泥。活性污泥能够吸附水中的有机物,生活在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以有机物为食料迅速生长增殖,继续消耗有机物,使废水得以净化。曝气后的废水混合液,经沉淀分离,水被净化排放,沉淀分离后的污泥作为种泥,部分回流曝气池。

活性污泥法经不断发展已有多种运行方式,如传统活性污泥法、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再生曝气活性污泥法、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氧化沟法、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 Batch Reactor,简称SBR工艺)、AB法等。

2.处理工艺:活性污泥净化废水的过程分为下列四个阶段:

a.曝气初期,悬浮性的胶体物质向活性污泥附聚,被吸附;

b.活性污泥吸收溶解性的有机物;

c.被吸附与吸收的物质由活性污泥上的细菌进行代谢;

(完整版)环境的管理系统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而第三层次的要求,是企业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环境经营”,将“环境”纳入经营活动本身,做到既能创造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甚至通过保护环境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经营,如果能够将“破坏自然环境而赚钱”的产业活动,改变为“保护自然环境而赢利”为特征的绿色产业活动,那么,就可以真正使保护自然环境与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和谐统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企业环境经营,无疑将成为推动绿色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企业能够设计和生产出绿色产品,公众才能使用;只有大量的企业不断开发绿色环保的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才能推动政府在完善法律、严格标准等方面加强环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既是与政府、公众的环境管理行为互动,又发挥着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环境管理体系基本知识100题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基本知识100题1.公司环境针是什么? 答:为了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原油开采与环境协调发展不断改善原油生产过程中的环境行为,建立环境优美工厂,我们重承诺: (1)遵守、地有关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2)加强采油生产全过程控制、支持采用新工艺、技术、设备对污染源进行有效控制,杜绝或减少原油对环境造成的污染;(3)推动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 (4)合理处置废弃物、减少环境影响; (5)加强相关的管理和信息交流,共同改进整体环境行为;(6)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各类突发情况造成的环境损害和人身伤亡事故; (7)健全培训机制,提高员工环境意识,鼓励全员参与,实现油田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2.环境管理手册是由谁组织编写?谁批准发布? 答:管理者代表组织编写。总经理批准发布。 3.什么叫环境? 答: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什么叫环境因素? 答: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

素。 5.什么叫重要环境因素? 答:指具有或能够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6.什么是相关? 答:关注组织的环境或受其环境绩效影响的个人或团体。7.什么是环境绩效? 答:一个组织基于其环境针、目标、指标、控制其环境因素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环境管理体系成效。 8.什么是组织? 答: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业、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或是上述单位的部分或结合体,无论其是否法人团体、公营或私营。 9.什么是环境针? 答:一个组织其全部环境绩效的意图与原则的述,它为建立组织的行为及环境目标、指标提供了一个框架。 10.规划由哪几个要素组成? 答:规划由环境因素、法律与其它要求、目标和指标、环境管理案四个要素组成。 11.在识别环境因素时应考虑哪几个面的问题? 答:在识别环境因素时应考虑到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状态;六种类型:大气排放、水体排放、废物管理、土地污染、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社区影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知识讲解

管理学基础 知识点总结 组织是指为达到诸多目标或未来预期产出而在一起工作、相互之间协调行动的若干人。 管理(management)就是要既有效率又有效益地对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人力资源或其他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组织绩效(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是管理者在利用资源满足顾客需求和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中,在效率和效益上所表现出来的水准。组织绩效同效率和效益成正比。 效率(efficiency)指的是在实现一定目标的过程中,资源利用的程度或资源产出水平的高低。效益(effectiveness,也有译作“效果”或“有效性”)是衡量管理者为组织设定并努力要达到的目标的恰当程度,也指组织实现预定目标的程度。管理者所选择的目标是恰当的,并实现了这些目标,组织就是有效益的。效益效率2*2图表见P4 管理的四种智能: 1,、计划是管理者用以识别并选择适当目标和行动方案的过程。管理者计划工作的优略劣决定着组织的效率和效果,也决定了组织的绩效水平。(计划详述见P120计划的重要性…)计划的步骤(1)确定组织的使命和目标(2)制定战略SWOT(3)实施战略和变革组织 2、组织(organizing)是管理者用以建立工作关系结构,从而使组织成员相互影响和协作,由此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过程的结果是产生组织结构(organizational structure),即一个正式的任务系统和汇报关系系统,借助这样的系统可以协调和激励组织成员共同去实现组织目标。 3、领导领导要达成的效果是使组织成员具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对组织高度忠诚 4、控制在控制(controlling)过程中,管理者要评价组织实现目标的情况,以及为保持和提高绩效水平所采取的行动。控制过程的结果是要提高准确衡量和监控组织效率与效益的能力。 管理类型

环境卫生管理基本知识

环境卫生管理基本知识

来源:考试大【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0年2月25日 环境保护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必须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 环境保护的内容大致包括两个方面l(1)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居民身心健康,防止机体在环境影响下产生变异和退化;(2)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以及保护自然资源(包括生物资源)的恢复和扩大再生产,以利于人类生命活动。 环境规划的种类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环境规划主要有三种:(1)污染控制规划。主要是对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生活等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而规定的防治目标和措施。内容包括:工业污染控制规划,城市污染控制规划,水域污染控制规划,农业污染控制规划

等。(2)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它是在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相应的安排环境规划。(3)国土规划。要保持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维护一个适宜于人类的环境,不能只靠消极地治理,而要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国土规划被认为是预防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有效方法。一种规划确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战略布局,确定生产力配置和人口增量相一致原则,为国民经济长远规划提供依据。 环保任务 我国环境保护的任务,是保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人民创造清洁适宜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保护人民健康,但进经济发展。 环保方针 我国的环保方针是: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

管理学基础重点学习知识整理版[1][1][1][1]

管理学重难点 一。单项选择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教材对管理的性质进行了阐述,下列(A )的说法不正确。 A.管理具有时效性B。管理具有科学性C.管理具有艺术性D。管理具有二重性 2.管理的首要职能是(D )。A.指挥B、控制C、协调D、计划 3.管理的职能分为一般职能和(A )A.具体职能B、计划职能C、指挥职能D、控制职能 4.就管理的职能而言,法约尔认为,( C )A、管理就是决策B、管理就是要确切地知道要别人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C、管理就是实性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D、管理就是经由他人去完成一定的工作5.“管理就是决策”是下列哪位经济学家的观点?(C )A、泰罗B、法约尔C、西蒙D、韦伯 6.马克思认为,管理活动的性质是二重的,就是(B )。A、技术属性和人文属性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C、科学属性和社会属性 D 技术属性和科学属性 7.在管理的各项职能中,(C)职能能够保证目标及为其而制定的计划得以实现。A、领导B、协调C、控制D、计划8.组织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由(B )三个基本要素构成。A、目标、原则和结构B、目标、部门和关系C、目标、部门和效率D、目标、部门和人员 9.为了保证计划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控制的实质就是使( A )。A、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B、计划接近实际活动C、实践活动具有指标约束D、计划得以严格执行 10. 就计划工作而言,高层管理者关心的是( C )A.中期计划 B 管理性计划 C 战略计划D作业计划 11.按管理着所处的活动领域划分,管理者可以分为( A )A企业管理者B公司管理者C地域管理者D计划管理着 12.管理者在工作中包含三种人际关系角色( A )A精神领袖领导者组织联络者B精神领袖领导者决策者 C精神领袖管理者组织联络者D发言人领导者谈判者 13.管理者在扮演各类管理角色时,必须具备的三类技能是(B )A讲演技能交际技能决策技能B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C交际技能决策技能管理技能D决策技能管理技能团结技能 14.组织外部环境中的产业环境包括(A )A竞争对手顾客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B消费者供应商上级领导中间商C竞争对手消费者战略合作伙伴投资者D投资者中间商顾客消费者 15.依据环境的不确定性,可以将组织环境化分为四种类型(C )A简单稳定一般稳定相当稳定不稳定B简单稳定复杂稳定一般稳定不稳定C简单稳定复杂稳定简单动态复杂动态D一般稳定比较稳定简单动态复杂动态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6.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中,(A )是最早研究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经学家。 A、亚当.斯密 B、查尔斯。巴比奇 C、泰罗 D、大卫李嘉图 17.法约尔提出的管理五项职能或要素是(A )。 A、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B、计划、组织、决策、领导和控制 C、计划、组织、决策、协调和控制 D、计划、组织、激励、协调和控制 18.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美国、法国和德国等一些西方国家都产生了科学管理,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古典管理理论,美国泰罗的( A )就是其中之一。 A、科学管理理论 B、一般管理理论 C、行政管理理论D经营管理理论 19.“管理的十四项原则”是由(D )提出来的。A、韦伯B、泰罗C、梅奥D、法约尔 20.法约尔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在法国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是《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他被誉为(C )。 A、工业管理之父 B、科学管理之父 C、经营管理之父 D、行政管理之父 21.在组织中存在着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一个重大的区别就是,正式组织是以(D )为重要标准。A、感情的逻辑B、正规的程序C、科学的理念D、效率的逻辑 22.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是由马克斯。韦伯提出来的。其中“理想的”是指现代社会(A )组织形式。 A、最有效和合理 B、最符合需要的 C、最经济和合理的 D、最先进科学的 23.管理科学学派中所运用的科学技术方法,来源于(B )。A、科研部门B、军队C、学校D、企业24.经验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管理学问题,被称为(C ) A、经验教学 B、案例学派 C、案例教学 D、经验学派

管理学基础理论

1.管理的基本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决策、创新、协调2.管理者的角色: 3.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是指管理人员完成其工作所需的能力。像财会人员、工程师、医生等都必须具备自 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里所需的技术职能一样,管理人员也必须具备技术职能。 2.人际技能: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能与他人融洽相处,激励别人并有效沟通,妥善处理与同 事及上下级的人际关系。 3.概念技能:是与他人协作并整合整个组织利益和活动的能力。一个管理者必须有全局观念和整 体性观念,不能本位主义地进行决策。要有找出问题本质、抽象概括、归纳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1)工时研究---制定科学的工作标准----管理中的定额原理 (2)工作因素(操作方法、工具、材料、作业环境等)标准化--- 管理中的标准化原理 (3)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4)职能原理 (5)例外原理(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5.法约尔的贡献: 第一位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主要体现在管理职能的划分和管理原则的归纳。 企业的六类基本的活动: 1、技术活动---企业所从事的、制造和加工活动。 2、商业活动---企业的采购、销售和交换活动。 3、财务活动---企业所从事的资本筹划活动、以及资本的有效运用。 4、安全活动---指企业所从事的保护企业资产`保障企业人员人身安全的种种活动。 5、会计活动---指企业所从事的存货的盘点、资产负债表的制作、成本核算、统计等活动。 6、管理活动---主要指企业所从事的计划、组织、命令、协调和控制。 管理职能 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1.计划:就是探索未来、制定行动计划; 2.组织:就是建立物质和人(组织员工)的双重结构; 3.指挥:在组织成员之间,使组织活动得以持续进行; 4.协调:就是连接、统一、调和所有的活动及努力; 5.控制:注意是否一切都按已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 14条管理原则: 1、劳动分工:与斯密的“劳动分工”相一致。即,通过对工作的特定,员工个人具有相应技 能,进而提高生产率。 2、权力与责任:权责相符原则。权大于责,则滥用职权;责大于权,则不利于调动积极性,不 利于完成工作。 3、纪律:组织管理者与其下属的协定、规定;对协定的态度和遵守情况---执行情况。 4、统一指挥:一个下级应当只接受来自一位上级的命令。或者,参与同一种类活动的成员,必 须在单一的计划下,具有同一的目标。 5、统一领导:一个下级只能有一个上级。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第一节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含义 (一)环境管理的含义 1. 环境管理的提出 1972年,在《人类环境宣言》中提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提出了环境管理的原则,包括指定适当的国家机关管理环境资源;应用科学和技术控制环境恶化和解决环境问题;开展环境教育和发展环境科学研究;确保各国际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有效和有力的协调作用等。 1974年,在墨西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召开的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专题讨论会上形成了三点共识: (1)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应得到满足; (2)要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又不能超出生物圈的容许极限; (3)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即环境管理。 2. 环境管理的含义 ●1974年,美国学者G.H.休威尔编写的《环境管理》一书,指出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 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 影响。 ●1987年,多诺尔在《环境管理专业实践》中认为环境管理是一个桥梁专业,它致力于 系统方法发展信息协调技术在跨学科的基础上,根据定量和未来学的观点,处理人工 环境的问题。 ●库克(Cooke)等在其《环境管理中的地形学》(1990)中采用类似的定义,将环境管 理描述为人类利用土地、大气、植物和水的一系列活动。 ●1987年,刘天齐主编的《环境技术与管理工程概论》中对环境管理的含义作出了如下 论述:通过全面规划,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 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 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1992年赖斯对管理的定义:通过在有组织的群体里建立一个有利于人们发挥其成绩的 环境,以实现既定的目标。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要比较全面地理解环境管理的含义,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动用各种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 第三环境管理是跨学科领域的新兴综合学科。 第四环境管理和任何管理活动一样,也是一个动 态过程。 第五环境管理需要各国采取协调合作的行动。 (二)环境规划的含义 1. 环境规划的提出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在《人类环境会议宣言》中明确指出“合理的计划是协调发展的需要和保护与改善环境的需要相一致的”,“人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须加以规划”、“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最大利益”,“必须委托适当的国家机关对国家的环境资源进行规划、管理或监督,以期提高环境质量”。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企业管理学基础知识篇

企业管理学基础知识篇 1、我们为什么需要管理?管理的核心工作是协调. 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和人所拥有的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 矛盾;协调的主要手段是:生产、战争、道德、管理; 2、管理的本质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手段。 3、不当管理者的人也需要学习管理 *不学管理就不明白社会的真假美丑善恶; *人不是从事管理就是被人管理,有利于了解相互行为,增强生存能力;、*相对资源的有限性需要借助管理来实现更多的欲望; 4、衡量管理好坏的标准就是用相同的资源实现更大的效益.效率与效益相比,效益是第一位的;有效的管理,即要讲求效益、也要讲求效率; 5、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计划:表现为确定目标和过到目标的步骤; *组织:目标变成现实需要的人力、资源、分工合作合理配置的过程; *领导:运用职权和威信,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控制:保证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检查和纠偏工作; 6、管理学的特点 1、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没有固定法则演算,没有精确定律; 2、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哲学、经ZYB渣油泵济学、社会学、心理学、 法学、数学等; 3、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文盲也能当好管理者;

4、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管理学的起源及发展,ISO的发展;熟读经书、结交高人、勤于实践、善于思考是学好管理的不二法门 7、管理者区别于其他管理人员的显着特征就是拥有直接下属 管理者与操作者的区别就是管理者有下属向其汇报工作; 8组织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1、个人之所以要加入组织就ZYB-B可调压渣油泵是因为自己无法独自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 9、在一个组织中,管理者充当着三方面共十种角色 1、人际关系方面;形象代言人、领导者、联络员。 2、信息传递方面;组织发言人、信息监督者、信息传递者。 3、决策方面;企业家、资源KCG高温齿轮泵分配者、矛盾排除者、谈判者。 10、常见的管理者错位现象 1、高层管理者事必躬亲。抓权、不清楚自己定位、不信任别人、职 业习惯; 2、中层管理者上传下达。不承担责任不得罪人 3、基层管理者只贯彻落实不管结果。要么死执行要么不执行; 11、组织正式授予管理者的ZYB可调压渣油泵职权一般包括支配权、强制权、奖赏权; 支配权是命令,必须服从;强制权是威胁,迫使服从;奖赏权是奖励, 诱使服从; 12、管理者的职权并不总是有效的

中国石油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期末重点

第二章环境管理学理论基础 1.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4个方向(知晓各方向的最主要观点即可)。 生态学方向: 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该方向以生态平衡、自然保护、环境污染防治、资源合理开发与永续利用等作为其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其焦点是力图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合理的平衡”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 该方向的研究以挪威原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和巴信尔等人的研究报告和演讲为代表,其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是Constanza和lubchenco等人提出的生态服务(Eco-service)指标体系。 经济学方向: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核心问题。 它以区域开发、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优化、物资供需平衡等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经济学问题作为基本研究内容,其焦点是力图把“科技进步贡献率抵消或克服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率”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充分肯定科学技术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该方向的研究以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莱斯特·布朗、Macneill和Pearce等的“绿色经济”有关研究为代表,其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是世界银行的“国民财富”评价指标体系。 社会学方向: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它以人口增长与控制、消除贫困、社会发展、分配公正、利益均衡等社会问题作为基本研究对象和内容,其焦点是力图把“经济效率与社会公正取得合理的平衡”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据和基本手段,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社会目标和伦理规则。 该方向的研究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报告》,其衡量指标以“人文发展指数(HDI)”、Cobb的“真实进步指标(GPI)”、Allen的“可持续性晴雨表”等为代表。系统学方向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经济-社会”这个复杂系统,只有应用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才能更好的表达可持续发展理论博大精深的内涵。 该方向是以综合协同的观点去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本源和演化规律,将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本质特征的“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三者内部的逻辑自洽和动态均衡作为中心,有序地演绎了可持续发展的时空耦合与三者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关系,建立了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的统一解释基础和定量的评判规则。 系统学方向的研究以中国科学院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999-2007)为代表。另外一个代表理论是“三种生产”理论。 2.“三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 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保持通畅并构成良性循环。他们把人与自然组成的世界系统的物质运动分为三大“生产”活动,即人的生产、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并致力于探讨三大生产活动之间和谐运行的理论和方法。 3.可持续发展究竟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环境管理体系基础知识

环境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基础知识部分 孝翱 2007年8月

考试容、题型与分值分布 1、考试容与分值分布: ①、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理解,60% ②、环境管理专业基础,10% ③、法律法规知识,20% ④、个人素质方面,10%。具有不确定性。 2、题型与分值分布: ①、单项选择题:15题,15分。 ②、多项选择题:10题,20分。 ③、判断题:15题,15分。 ④、填空题:10题,10分。 ⑤、简答题:4题,20分。一般标准理解部分占二题;环境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可能各占一题。 ⑥、分析阐述题:2题,20分。一般为标准理解部分二题。法律法规知识考阐述题的可能也存在。 第一部分、环境管理专业基础知识 一、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概论 (一)、简答题 1、简述实施ISO14001系列标准的目的?★ ①、寻求环境管理和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和平衡点,规所有组织的环境行为,最大限度地合理配置和节约资源,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维持和改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②、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对消除国际贸易壁垒起到积极作用。 ③、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④、实现环境管理现代化的有利武器。

2、简述推行ISO14001系列标准的意义?★ ①、获取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 ②、树立优秀组织的形象,赢得客户信赖。 ③、提高组织部的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 ④、改进产品性能,改革工艺设备,生产“绿色产品”。 ⑤、提高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 ⑥、减少环境风险。 ⑦、用标准化手段规组织的环境管理工作。 3、简述ISO14001和ISO14004的关系?★★★ ①、ISO14001标准是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作为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依据。 ②、ISO14004标准是关于环境管理体系的指南性标准。不能作为审核依据。 ③、两个标准各自模式中,虽然基本思想原则是一致的,但两模式相似而不相同。 4、在风险管理与实践中,风险常有哪几种含义?★ ①、损失的可能性; ②、损失的概率; ③、风险源; ④、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 ⑤、潜在的损失; ⑥、损失产生的不确定性。 (二)、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 1、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 ①、消耗型:包括从环境中摄取某种物质引起的所有问题,如各类矿物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的急剧减少。 ②、污染型:包括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所引起的所有问题,如水、大气、土地等环境污染及固体废弃物。 ③、破坏型:包括所有引起环境结构变化的问题,如生态系统的破坏、景观的变化、人员伤亡、干涸等。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不包括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所指的是狭义环境问题。 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 1.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科学是伴随着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的。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科学,它以环境学位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人文科学、环境管理科学等主要分支学科。 2.环境科学的内涵、功能与作用:环境科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调整和控制人类行为的方法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协同演进的目的。从根本意义上来看,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活动的全过程。 三、环境管理任务 1.转变环境观念 2.调整环境行为 3.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 第二节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 一、政府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二、企业 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 三、公众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 第三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于发展 一、环境管理学的形成 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 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手段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 90年代初 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又通过了《里约宣言》 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 二、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 1.环境管理学: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科学。环境管理所需要解决的不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的九大知识领域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的九大知识领域 九大知识领域,是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在这里将会把各个知识领域中的主要管理内容和关键点作一介绍,如需了解更为详细的内容,请参考PMBOK以及相关的专业论著。 1.4.1集成管理 集成管理是项目管理九大知识领域中的第一个领域,与其它八个知识领域相比,这个领域的内容比较特殊,它并没有提供具体的知识点和具体的操作方法,而是反复强调围绕项目的全局观,在项目内部各个部分之间、在项目内部与外部之间,对各种内容进行集成,使各个相关方面形成有机的整体,保持管理上的一致性。这个知识领域的内容对于项目经理们来说可能感觉比较空泛,但对于企业级项目管理体系建设来说,则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 下面是项目管理中几个常见的集成方面的问题: 1、将项目计划中各个管理领域的子计划综合而成整体的项目计划。例如在整体项目计划中,要包括范围管理计划、时间管理计划、成本管理计划、质量管理计划、人力资源计划、沟通计划、风险管理计划、采购计划等,将这些不同的管理计划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整体项目计划能够有效涵盖项目管理的各个领域的管理内容并保持一致. 2、将项目的各个过程有机的集成起来。在后面我们会提到项目的五大过程——启动、计划、执行、控制、收尾。这些过程在整个项目当中,在项目的各个阶段当中,都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灵活运用,但是各个过程之间的关系仍然要符合基本的关系要求,这五大过程之间的关系会在后面的章节中进行介绍。 3、项目管理与企业日常运营管理的集成。不论企业是以项目方式从事主营业务,还是利用项目从事改革、创新,都存在着项目与企业日常运营之间的关系。在项目过程中通常会占用企业资源,也会对企业的日常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何协调资源、配合工作,同时满足两方面的需要,这就是经常遇到的一种集成管理的要求。例如在创新活动中,项目会产出成果,可能形成面向内部用户或外部客户的产品,企业就要考虑围绕这些产品的销售、支持服务等一系列的企业运营中的问题,因此,企业往往在项目初期定义项目成果时,就要求考虑项目成果在以后的企业运营中的管理问题。 4、项目生命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的集成。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都是围绕产品的(包括服务型产品),企业一定会对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当中,产品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以项目的方式来实现的,从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市场促销、产品改进等各个不同的阶段,都可以单独成为项目。这时的项目的生命周期包含在产品的生命周期当中,项目的成果成为产品发展的阶段成果。因此,在项目管理中,还要同时兼顾产品长远发展的需要。 5、项目范围与产品范围的集成。当一个产品由不同的部分组成时,每个部分都可以单独生产时,就一定存在着项目范围与产品范围集成的要求。例如在汽车装配厂,需要从许多不同的加工厂采购不同的零部件来进行装配,对于零部件加工厂来说,设计、改进零部件的创新项目,不能孤立的对待,而是要考虑该零部件与其它相关部分的配合关系,考虑对整车的影响。如果把整车涉及的全部零部件看作是产品范围,针对某个零部件的改进就是单个项目的项目范围,那么项目范围就应该与产品范围进行有效的集成。 6、不同部门的成果的集成。当一个项目涉及企业内外多个部门和单位时,特别是当项目在企业中处于职能式或弱矩阵式组织结构时,通常会出现各个部门分头完成自己所分管部分的任务,将各自的成果提交给项目,那么在项目中就必须将这些成果集成在一起,形成项目的整体成果。 7、项目中不同约束条件的集成。不同的利益干系人可能会对项目提出不同要求,各种各样的外部因素会对项目形成不同的约束条件,例如外部法规的强制性要求、企业内部的管理要求、不同领导和部门的限制性要求、内部资源自身的特殊要求、项目发起者对项目本身的相关要求等,为项目管理勾画出了项目的边界,这个边界就直接反映出各个方面的约束条件的集成结果。 还有许多其它方面的集成问题,这里不能一一列举。由此可以看出,项目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到来自项目内部和外部的多方面的影响,要管理好项目,就必须有很强的全局观。因此,在企业级项目管理

管理学基础教材

管理学基础教材 目录 课题一管理学概论 第一节管理的概念和特征 一、管理的概念 二、管理的作用 三、管理的特征 四、管理的职能 五、管理的原则 第二节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特点 一、管理学研究的内容 二、管理学的特点 三、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管理者的分类与要求 一、管理者的分类 二、对管理者的要求 三、管理工作的对象与范围 案例分析 复习思考题 课题二管理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早期的管理思想 一、产业革命前管理思想的萌芽 二、产业革命时期的管理思想 第二节古典管理思想 一、泰勒的科学管理 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 三、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第三节近代管理思想 一、霍桑试验和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 二、巴纳德的组织理论 第四节现代管理思想 一、管理理论丛林 二、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案例分析 复习思考题 课题三计划 第一节计划的性质 一、计划的含义 二、计划的性质 三、计划的作用 四、计划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计划的类型 一、按时间跨度分类

二、按计划的层次分类 第三节制定计划的步骤 一、环境分析 二、确定目标 三、拟定各种可行性计划方案 四、对各种可行必方案进行评估 五、选择最优计划方案 六、拟定政策 七、制定引申计划 第四节目标管理 一、目标管理的定义 二、目标管理的性质 三、目标设立的原则 四、目标管理的程序 五、目标管理的分析 第五节计划方法 一、滚动计划法 二、盈亏平衡分析法 三、网络计划技术 四、线性规划法 案例分析 复习思考题 课题四组织 第一节组织概述 一、组织及组织工作 二、组织工作的原理 三、组织工作的理论 第二节组织结构 一、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 二、部门的划分 三、组织结构的类型 第三节组织关系 一、授权 二、职权 三、集权与分权 第四节组织协调与变革 一、组织协调 二、组织变革 第五节组织文化 一、组织文化的含义 二、组织文化的类型 案例分析 复习思考题 课题五控制 第一节控制概述 一、控制的概念 二、控制的特点 三、控制的作用

环境管理体系基础知识

环境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基础知识部分 陈孝翱 2007年8月

考试内容、题型与分值分布 1、考试内容与分值分布: ①、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理解,60% ②、环境管理专业基础,10% ③、法律法规知识,20% ④、个人素质方面,10%。具有不确定性。 2、题型与分值分布: ①、单项选择题:15题,15分。 ②、多项选择题:10题,20分。 ③、判断题:15题,15分。 ④、填空题:10题,10分。 ⑤、简答题:4题,20分。一般标准理解部分占二题;环境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可能各占一题。 ⑥、分析阐述题:2题,20分。一般为标准理解部分二题。法律法规知识考阐述题的可能也存在。 第一部分、环境管理专业基础知识 一、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概论 (一)、简答题1、简述实施ISO14001系列标准的目的?★ ①、寻求环境管理和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和平衡点,规范所有组织的环境行为,最大限度地合理配置和节约资源,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维持和改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②、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对消除国际贸易壁垒起到积极作用 ③、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④、实现环境管理现代化的有利武器 2、简述推行IS014001系列标准的意义?★ ①、获取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

②、树立优秀组织的形象,赢得客户信赖。 ③、提高组织内部的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 ④、改进产品性能,改革工艺设备,生产“绿色产品”。 ⑤、提高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 ⑥、减少环境风险。 ⑦、用标准化手段规范组织的环境管理工作。 3、简述IS014001 和IS014004 的关系?★★★ ①、IS014001标准是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作为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依据。 ②、IS014004标准是关于环境管理体系的指南性标准。不能作为审核依据。 ③、两个标准各自模式中,虽然基本思想原则是一致的,但两模式相似而不相同4、在风险管理与实践中,风险常有哪几种含义?★ ①、损失的可能性; ②、损失的概率; ③、风险源; ④、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 ⑤、潜在的损失; ⑥、损失产生的不确定性。 (二)、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1、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 ①、消耗型:包括从环境中摄取某种物质引起的所有问题,如各类矿物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 的急剧减少。 ②、污染型:包括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所引起的所有问题,如水、大气、土地等环境污染及固体废弃物。 ③、破坏型:包括所有引起环境结构变化的问题,如生态系统的破坏、景观的变化、人员伤亡、干涸等。 2、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几个环境问题有:★ ①、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 ②、臭氧层破坏; ③、生物多样性减少与生态危机;

高职高专《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管理学基础适用专业: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教学模式: 项目驱动计划学时: 72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 1、《管理学基础》是教育部制定的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又是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是从一般理论、一般原理、一般特征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加以研究,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性。 因此,也称一般管理学或管理原理学,是我院管理类各专业的共同专业基础课。 开设在第二学期。 2、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 突出职业特色、坚持面向社会办学的办学方针,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我院学生主要来自河南各地的第三批大专录取的学生,少数学生为高中的中专、职高毕业生。 绝大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基础、科技和人文素质。 我系开设的管理类专业有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两个专业,在校生规模为1000多人。 专业培养定位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本门课程定位是培养具有完整的人格道德、综合的管理技能和优秀职业素质的基层管理人员。

管理学基础是上述两专业的一门训练学生管理基础能力的关键性显性课程。 本课程为这两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目标是培养基层管理者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 课程服务面向: 高职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相关专业的管理基础课 3、通过本课程的课堂学习、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懂得运用管理学的原理、工具和方法进行管理实践,形成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 4、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为经济数学、大学语文,后设课程为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物流企业管理等专业课程。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本课程以创新教学为基本理念,具体思路和构架为: 1、在教学目标上,管理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灵魂,以培养实际管理技能为根本,培养基层管理者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 2、在课程内容体系上,管理学按先进、实用标准选择内容,按技能培养为主线构建体系,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 课程内容要经历由社会调研的行业岗位分析到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从典型工作任务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到学习领域的设定,强调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是由多个项目的整合,在每个学习情景构建中分成应知知识点、职业能力要点、职业素质训练三个部分,为学生素质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开拓了新的途径,每一个项目对应一个典型工作过程。 3、在教学方法上,管理学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构建参与式、互动式和模拟教学的方法体系。 4、在教学基本建设上,以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为主教材,构建学校与企业共建、教师与企业家合讲、讲授与多媒体结合的立体化系统。

环境管理体系基础知识考题答案

环境管理体系基础知识考题答案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环境管理体系基础知识考题答案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环境,管理体系,基础知识,考题,答案,Iso14001,环境,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教育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基础知识考题 姓名部门成绩 一、是非判断,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20分)1、环境因素就是环境问题;(×)2、污染预防就是避免污染的产生;(×)3、

环境目标和指标必须量化;(√) 4、无论公营、私营,组织必须是法人团体;(×) 5、环境管理体系的信息交流除包括组织内部各层次之间的信息交流外,还包括与外部相关方的 信息交流;(√) 6、监测和测量专指对各类污染物排放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的例行监测;(×) 7、环境因素必须是组织的产品、活动或服务中能够控制的;(×) 8、环境审核与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不是同一个概念,环境审核包含的范围更大;(√)9、客户对组织的审核属于第三方审核;(×) 10、Iso14004标准是第三方认证依据的审核准则之一。(×)二、选择题(单选,每题5分,共20分)1、制定环境管理方案是为了Da)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染的发生b)解决相关方提出的抱怨c)改善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事项d)有效的完成环境目标和指标 2、环境方针必须包括Da)污染预防的承诺b)持续改进的承诺 c)遵守有关法律和其他要求的承诺d)上述都是 3、环境管理方面的三要素不包括:ca)所采用的方法b)时间进度要求c)领导的支持d)职责 4、Iso14001标准未要求下列哪一个要素形成程序ca)4.3.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b)4.4.5文件控制 c)4.3.3环境目标、指标和方案d)4.5.4记录控制 三、简答题和论述题(每题13分,共39分)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知识归纳 1管理: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完成工作。(书上) 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有效果的同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课 件) 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强化企业的核心利润源,谋取企业长期的、稳定的、增长的利润; 管理是一种过程: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组织机构内的人员以及其它资源以实现组织机构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要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管理活动;管理目标 衡量指标:效率: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岀。(做事的方式)一一做正确的事 效果: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做事的结果)一一正确的做事 2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1)在被管理人员确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即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 2)与管理的政务和事务的难易程度和规范程度有关。管理的事务越难、越不规范,则要求管理幅度要小些 3)与管理者的水平和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有关。管理者水平高,管理手段先进,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4)与被管理对象有关。被管理人员素质高、责任心强,能独立胜任工作且忠于组织,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5)不同管理层次和工作性质。管理幅度也应有差别。 6)与组织法规健全与否有关。对于一个法规、程序健全的组织,幅度就可大些。 3霍桑试验 由哈佛大学的工业心理学教授梅奥组织进行。梅奥的结论是:行为和情绪是密切相关的;小组对个人的行为有重大的影 响;小组的标准是由单个工人的产岀确定的,金钱在决定小组的产岀标准上小组的情绪和工作保障来说是相对次要的 因素。这些结论导致在组织管理方面对人的行为因素的新的强调。 霍桑试验结果:1)管理者不但需要做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工作,还要不断建立一个人际的社会机构。 2)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方法使人们容易与其他群体结合。 3)管理人员的风格的重要性。 4)首创“社会人”的概念。 4组织文化: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和做事的方式,他影响了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 七个维度:关注细节:期望员工表现岀精确性、分析和关注细节的程度 成果导向:管理者关注结果或成果,而不是如何取得这些成果的程度 员工向导:管理决策中考虑结果对组织成员影响的程度 团队向导:围绕团体而不是个人来组织工作的程度进取性:雇员富有进取性和竞争性而不是合作性的程度稳定性:组织决策和行动强调维持现状的程度创新与风险承受力:鼓励雇员创新并承担风险的程度强文化:强烈支持并广泛共享基本价值观的文化。 特点:价值观广泛共享;关于“什么事重要的”,价值观传递的信息是一致的;大多数员工能讲述关于公司历史或影响的故事;员工强烈认同价值观;共有价值观与行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优点:雇员对组织的承诺更多一些;提高绩效(快速反应并解决问题) 缺点:妨碍员工进行新的尝试,特别是在处于快速变革时期时。 5目标管理 一个组织成员共同确定组织目标并依据这些目标的达成与否来评估员工绩效的过程 在这种管理体系下,雇员与他的管理者共同确定具体的绩效目标,然后定期评审实现目标方面的进展情况。奖励是基于在实现目标方面的发展。目标管理方法不仅仅将目标作为一种控制方法,而是同时把它作为激励雇员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