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虫病的超声检查与诊断(一)

肝包虫病的超声检查与诊断(一)
肝包虫病的超声检查与诊断(一)

肝包虫病的超声检查与诊断(一)

【关键词】肝包虫病超声诊断

肝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在人体寄生所致的寄生虫病,是畜牧地区常见的人、畜共患的疾病。人体肝包虫病包括细粒棘球蚴病(肝包虫囊肿)及泡状棘球蚴病,以前者多见,后者较少见。包虫病在我国多见于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牧区,其他地区也散在发现。

【超声表现】

1.肝细粒棘球蚴病(肝包虫囊肿)

(1)多数病灶位于右肝,单发,直径较大,超过l0CM者可达50%以上,最大者可达30CM。也可呈多发病灶,分布于肝左、右两叶。

(2)其内部回声多样化,可表现为囊性、囊实性、实性回声,因病程发展、病理改变、是否合并感染而不同。

国内学者将肝包虫囊肿回声分为以下6型。

①单发囊肿型:多见,约占70%,为无子囊包虫。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无回声暗区,囊壁较厚,直径可达3~5CM,回声增强,光滑,与肝实质分界清楚,囊肿后方回声增强。典型者囊壁呈双层结构,其间可见极窄无回声间隙,囊内可见“囊沙”所致的点状或簇状强回声沉积物,改变体位后光点漂浮于囊内,呈“落雪征”。也可表现为薄壁囊肿,囊壁无双层结构。动态观察,囊肿逐渐增大。

②多发囊肿型:肝内见多个独立或彼此相连的囊肿,为肝内多发包虫或外生性子襄所致。囊肿大硝、、囊壁、内部回声不尽相同,以右肝多发较多见。

③子囊孙囊型:为含子囊包虫。大的囊肿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小囊,即“囊中囊”征象,具有特征性。子囊、孙囊较多时,可呈蜂窝状、花瓣状、车轮状等多房性改变,亦是包虫囊肿特征性表现。

④内囊分离型:包虫囊肿因自然衰亡、感染或损伤等原因,使内囊壁破坏。表现为内囊壁部分分离,内外两层无回声间隙不均匀增宽,内囊不光滑;或内囊壁完全分离破裂,囊液内可见不规则强回声带漂动。

⑤囊壁钙化型:囊壁增厚呈圆形或弧形三习声,可伴声影,提示钙化。囊内为不均专无回声或低回声,也可见斑点状强回声,兰示包虫多已死亡。

⑥囊肿实变型:包虫衰退或死亡后,内囊退化,囊液被吸收,虫体机化。声像表现类似实性肿块,边界模糊,内部呈杂乱不均的高回声或强回声,有时可见声影。

(3)CDFI显示肝包虫囊肿内部及周边无明显血流信号。

(4)多数肝脏增大,肝脏左、右叶比例失常,局部肝表面驼峰状隆起,病灶附近管道受压显示欠清。

(5)并发症:包虫病的并发症具有危害性,常为突发致病的原因。常见并发症有感染及囊肿破裂。

①继发感染: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囊壁不规则增厚,囊腔内回声强弱不均,有时可见内有气体强回声及声影。

②囊肿破裂:引起变态反应并易发生感染。如肝包虫破入腹腔,可见腹腔积液,有时可见移植在腹腔内的包虫囊肿;如包虫囊肿位于肝右叶近膈顶部,可因感染引起穿孔,破入胸腔内,超声显示胸腔内有不均匀强回声团,与肝包虫囊肿相连,横膈连续性中断;若突破心包,则心包腔内可见积液;如破裂后囊液或包虫进入胆道,可致胆道阻塞,超声显示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管与肝包虫囊肿相连,胆管及胆囊内可见点状细弱回声漂浮。

2.肝泡棘球蚴病

(1)病灶可单发也可多发,无包膜,边界不清,内部呈实性不均匀回声,可见散在点状、斑片状、圆圈状大小不等的钙化强回声,后伴声影。

(2)小病灶内可见粗砂粒样强回声,或大小不一的结节状强回声;巨大病灶内部回声极不均匀,可见大小不一的斑片状或环状高回声及低回声,呈“地图样”改变。

(3)病灶坏死后,出现大片液性暗区,可类似“假囊肿”声像,但其内侧边缘不规则,呈“虫蚀样”改变,囊壁显示不清或无囊壁。

127例肝包虫病的超声检查与诊断

127例肝包虫病的超声检查与诊断 发表时间:2013-08-19T17:04:02.9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7期供稿作者:玛丽亚•哈山吐热古丽马衣拉[导读] 继发感染性: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囊壁不规则增厚,囊腔内回声强弱不均,有时可见内有气体强回声及声影。 玛丽亚?哈山吐热古丽马衣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超声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49)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7-0179-02 【关键词】肝包虫病超声诊断 肝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在人体寄生所致的寄生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为动物源性疾病。人体肝包虫病包括细粒棘球蚴病(肝包虫囊肿)及泡状棘球蚴病,以前者多见,后者较少见。包虫病在我国多见于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牧区,其他地区也散在发现。 本文就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12年3月对127例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本病的超声图特征及分类。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67例,女60例,年龄最小者5岁,最大者60岁。其中哈萨克族46例,维吾尔族38例,蒙古族43例。 除少数几例无症状,因其他原因来医院检查行常规B超后发现包虫病外,其余大部分病人因感腹胀、腹部隐痛,或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包虫病前来我院进一步确诊,其中49例有黄疸、消瘦症。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本组90例患者做了包虫病皮内试。 1.2仪器与方法使用GE公司的LOGIQ500彩超超声诊断仪及飞利浦公司HDI4000彩超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5MHz,空腹肝区常规检查,发现细粒棘蚴病灶后,注意观察位置,大小,数目,形态,包膜,内部回声的声像图改变,结合病理及临床症状、体征、牧区生活史,COSOM试验、包虫病快速诊断试验,对肝细粒棘球蚴病进行分析、分型。 2 结果 本组的超声诊断符合率为100%,127例包虫病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 3 讨论 肝包虫病是牧区多发病、常见病。肝包虫病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细粒棘球绦虫感染引起的囊型包虫病;另一种是由多房棘球绦虫感染所致的泡型包虫病。后者仅占1%~2%。本病的诊断主要找它的流行病史,免疫学诊断、超声诊断、X线诊断、CT诊断、磁共振诊断,其中超声诊断方法因快速、简单、准确率高、敏感性高、价格偏低等优点,被临床医师定为包虫病的首选诊断方法。 超声表现:根据细粒棘球蚴病形态学、病理、临床过程,我们把它分为以下几种: (1)单发囊肿型:多见,约占70%,为无子囊包虫。由于包虫车内充满水样液,实时线阵或扇形扫描均呈现无回声的圆形或椭圆形孤立的液性暗区,包虫囊肿光滑肥厚的囊壁与肝的密度产生明显的声阻抗差,形成阴亮的界限。在较大的包虫囊,其内、外囊壁间有潜在的间隙并存在一些液体,故可见细小暗带界面,衬托出“双壁征”这是本病特征性的声像图。超声束通过包虫囊液产生声能增加内收,出现包虫囊壁增强效应,探头震动包虫囊肿时在囊肿后方见浮动的细小光点系沉积在包虫囊下方的原头节被泛起动的光点,称为“囊沙”。 (2)多发囊肿型:肝内见多个独立或彼此相连的囊肿,为肝内多发包虫或外生性子囊所致。囊肿大小、囊壁、内部回声不尽相同,以右肝多发较多见。 (3)子囊型:为含子囊包虫。在母囊暗区内有大小不一,数目不等的小球形暗区光环,即“囊中囊”征象,具有特征性。子囊、孙囊较多时,可呈蜂窝状、花瓣状、车轮状等多房性改变,亦是包虫囊肿特征性表现。 (4)分离型:包虫囊肿因自然衰亡、感染或损伤等原因,使内囊壁破坏。表现为内囊壁部分分离,内外两层无回声间隙不均匀增宽,内囊不光滑;或内囊壁完全分离破裂,囊液内可见不规则强回声带漂动。 (5)钙化型:病程较久的包虫,外囊壁增厚粗糙,并有钙沉着,超声表现为囊壁上斑点状强回声,如部分钙化声像图呈弓形强回声光带;若囊壁完全钙化时,声像图呈蛋壳样改变,并见明显的侧壁声影,囊内呈不均质中低回声及无回声,并可为点状,斑片状,点片状交错在一起的不规则强回声。上述这种钙化程度越重,囊肿后方声影就越明显,也表明原头蚴多已衰亡坏死。 (6)实变型:包虫衰退或死亡后,内囊退化,囊液被吸收,虫体机化。但囊肿仍呈球形,囊壁增厚,边界粗糙厚薄不均,囊液吸收减少成糊状或干酪样,囊内显示回声强弱不均匀的实性光团,典型的改变呈肠回状,系囊吸收的母囊塌叠及子囊变性坏死形成实性物质,病灶近似良性肿瘤的声像。 (7)继发感染性: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囊壁不规则增厚,囊腔内回声强弱不均,有时可见内有气体强回声及声影。 (8)破裂性:引起变态反应并易发生感染。如肝包虫破入腹腔,可见腹腔积液,有时可见移植在腹腔内的包虫囊肿;如包虫囊肿位于肝右叶近膈顶部,可因感染引起穿孔,破入胸腔内,超声显示胸腔内有不均匀强回声团,与肝包虫囊肿相连,横膈连续性中断;若突破心包,则心包腔内可见积液;如破裂后囊液或包虫进入胆道,可致胆道阻塞,超声显示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管与肝包虫囊肿相连,胆管及胆囊内可见点状细弱回声漂浮。 ①包虫在外囊内破裂:包虫由外壳壁脱落,囊壁塌瘪,收缩内陷,卷曲皱褶,漂游于囊液中,在液性暗区内显示弓形叠的条索状强回声,变动体位时可见该光带漂动变形。 ②肝包虫破入腹腔:系包虫内、外囊破裂囊液溢入腹腔。声像图表现为塌陷包虫囊肿,囊液减少,脱落的内囊回声光带随呼吸上下移动,腹腔检测出积液回声。 ③肝包虫破入胸腔:系肝顶部包虫通过膈肌破入胸腔,超声可显示肝顶部包虫与膈肌破口处,并可见胸腔积液,如内囊破入胸腔,同时可显示漂游的内囊回声随呼吸运动移动,称为“水上浮征”。若含在子囊,可出现小光环或条索状回声。 ④肝包虫破入胆道:囊液漏入胆道,包虫囊肿张力减小囊肿缩小变为不规则的椭圆形,不仅可在暗区内显示包虫破裂的征象,而且可探查到包虫囊与相应的瘘口。若小子囊及包虫碎片入总胆管,产生阻塞时,可探出总胆管扩张,其内含小光环条索状及絮状回声。 总之,超声检查肝细粒蚴球病有一定的特异性,敏感性高,可以很好显示肝包虫病病灶,对肝包虫病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参考文献 [1]温浩,栾梅香,杨文光,李俊,邱杰.肝包虫病的标准化分型及临床意义探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肝吸虫

华支睾吸虫 中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Cobbold, 1875) Looss, 1907,简称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liver fluke),华肝蛭。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又称肝吸虫病。本虫于1874年首次在加尔各答一华侨的胆管内发现,1908年才在我国证实该病存在。1975年在我国湖北江陵西汉古尸粪便中发现本虫虫卵,继之又在该县战国楚墓古尸见该虫卵,从而证明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至少已有2300年以上历史。 一、形态 成虫体形狭长,背腹扁平,?前端稍窄,后端钝圆,状似葵花子,体表无棘。虫体大小一般为10~25×3~5mm。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前者位于体前端,后者位于虫体前1/5处。消化道 华支睾吸虫 简单,口位于口吸盘的中央,咽呈球形,食道短,其后为肠支。?肠支分为两支,沿虫体两侧直达后端,不汇合,末端为盲端。排泄囊为一略带弯曲的长袋,前端到达受精囊水平处,并向前端发出左右两支集合管,排泄孔开口于虫体末端。雄性生殖器官有睾丸1对,前后排列于虫体后部1/3,呈分支状。两睾丸各发出1条输出管,向前约在虫体中部汇合成输精管,通储精囊,经射精管入位于腹吸盘前缘的生殖腔,缺阴茎袋、阴茎和前列腺。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1个,浅分叶状,位于睾丸之前,?输卵管发自卵巢,其远端为卵模,卵模周围为梅氏腺。卵模之前为子宫,盘绕向前开口于生殖腔。受精囊在睾丸与卵巢之间,呈椭圆形,与输卵管相通。劳氏管位于受精囊旁,也与输卵管相通,为短管,开口于虫体背面。卵黄腺呈滤泡状,分布于虫体的两侧,两条卵黄腺管汇合后,与输卵管相通。 虫卵形似芝麻,淡黄褐色,一端较窄且有盖,卵盖周围的卵壳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瘤。卵甚小,大小为27~35μm×12~20μm。从粪便中排出时,卵内已含有毛蚴。

超声波医学与技术(主管技师):胆道、胰腺和胃肠考试答案模拟考试卷.doc

超声波医学与技术(主管技师):胆道、胰腺和胃肠考试答案模拟考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单项选择题 胆囊腺肌增生症和其他胆囊疾病鉴别的主要依据是( )。A.胆囊壁增厚的范围 B.胆囊腔的大小 C.胆囊壁的破坏程度 D.增厚胆囊壁内的小囊样结构 E.胆囊壁增厚的程度 本题答案: 2、单项选择题 患者反复发作性上腹不适伴脂肪泻,超声显示胰腺体积缩小,边缘不规则,实质回声增强,不均匀,主胰管串珠状扩张并呈断续状,内见强回声结石,超声诊断考虑为( )。A.急性胰腺炎 B.胰腺囊腺瘤 C.胰腺结核 D.慢性胰腺炎 E.胰腺癌 本题答案: 3、单项选择题 关于慢性胰腺炎和弥漫性胰腺癌的鉴别,不支持前者的是( )。A.形态可基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本正常 B.可引起胆管和胰管的梗阻 C.无浸润性生长 D.淋巴结小而少 E.不侵犯血管 本题答案: 4、单项选择题 关于胆囊的超声解剖,不正确的是()。A.胆囊壁自外向内由强-弱-强三层回声带组成 B.胆囊壁中间的细弱回声带代表肌层 C.胆囊长径一般不超过9cm,前后径多不超过3cm D.胆囊壁的测量宜选择体部的前壁,其厚度一般不超过2~3mm E.肝正中裂为连接胆囊颈部和肝静脉右支的线状强回声带 本题答案: 5、单项选择题 一急性腹痛的患者,超声检查发现胆囊内多发结石,胰腺弥漫性肿大,回声减弱,不均匀,脾静脉细窄,胰腺周围可见弱回声带,肠管扩张,腹腔见大量透声不好的积液,最可能的诊断为()。A.水肿型胰腺炎 B.急性胆囊炎 C.肠梗阻 D.慢性胰腺炎 E.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本题答案: 6、单项选择题 胆囊癌结节型()。A.胆囊颈部一基底较宽表面不平整的较小结节 B.突入胆囊腔内的蕈伞状宽基底弱回声结节 C.囊壁增厚伴乳头状或蕈伞状肿块 D.胆囊腔消失,胆囊区代之以弱回声不均匀实性肿块 E.胆囊壁不均匀增厚,内壁残缺不齐 本题答案: 7、单项选择题

超声科健康知识宣传

什么是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US检查)是利用人体对超声波的反射进行观察。一般称为US的超声波检查,是用弱超声波照射到身体上,将组织的反射波(echo)进行图像化处理。所谓US是根据英语超声波(ultrasonic)这个词的拼写而来的。 超声检查的方法 1、A型法:较常用。主要从示波屏上的波幅、波数、波的先后次序等来判断有无病变。应用于诊断脑血肿,脑瘤,囊肿,胸、腹水,肝脾肿大和肾盂积水等。 2、B型法:图形直观而清晰,容易发现较小病变,可看到人体内脏各种切面图形。对肝、脾、胆囊、胰腺、肾及膀胱的多种病变能及时获得早期诊断。 3、M型法:常同时加入心电图、心电图显示记录。可用于诊断各类心脏病,如风湿性瓣膜病、心包积液、心肌病、心房内粘液瘤、心功能测定及各类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前诊断和手术后随访。 4、扇型法:由于可得到心脏各种切面的图象,并可观察到心脏收缩和舒张时的真实表现,故较M型法的观察更为细致和确切。诊断疾病的范围也更扩大了,除心脏外,尚可检查肝、胆、胰、颅脑等疾病。 5、多普勒超声法:这是测定血管腔或心腔内血流的新方法,可从体外测出血流的速度和方向。用于诊断多种四肢动、静

脉疾病和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如大血管转位、动脉导管未闭等。产科医生还用来诊断、确定胎动和胎心。 目前,超声波检查也被用于与其他检查方法的联合应用中,在超声波检查的监视下,为进行组织学检查进行超声波下活检,以及与内窥镜检查联合进行的超声波内窥镜检查,在许多方面得已应用。 超声检查前的准备 一、需要空腹的检查: 检查上腹部,如肝脏、胆囊、胆管、胰腺、肾上腺、肾动脉、左肾静脉、腹部血管、腹膜后、上腹部肿块等,需要空腹后检查,通常在前一日晚饭后开始禁食,次日上午空腹检查,以保证胆囊、胆管内胆汁充盈,并减少胃肠道食物和气体的干扰,否则检查结果可能会受较大影响。这些部位的超声图像质量容易受肠气干扰,因而腹胀或便秘的患者最好检查前服用促消化药物,帮助排气或使用开塞露或一些轻泄剂等帮助排便。 此外,经食管心脏超声检查必须提前预约,医生会嘱咐患者检查当天空腹,患者还应携带经胸心脏超声结果,以便检查医生迅速了解病情,并在经食管检查中有的放矢。由于此项检查为半损伤性检查,有一定风险(一般不高),需要家属及患者本人在检查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因此应由一名直系家属陪同。

肝包虫病的超声检查与诊断

肝包虫病的超声检查与诊断 发表时间:2011-07-05T16:36:56.7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4期供稿作者:曹淑平 [导读] 前者壁厚,或呈双边结构;后者一般壁薄光滑,再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则可明确鉴别诊断。 曹淑平(黑龙江省鹤岗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峻德分院 154111)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4-0097-02 【关键词】肝包虫病超声诊断 肝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在人体寄生所致的寄生虫病,是畜牧地区常见的人、畜共患的疾病。人体肝包虫病包括细粒棘球蚴病(肝包虫囊肿)及泡状棘球蚴病,以前者多见,后者较少见。包虫病在我国多见于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牧区,其他地区也散在发现。 【超声表现】 1.肝细粒棘球蚴病(肝包虫囊肿) (1)多数病灶位于右肝,单发,直径较大,超过l0CM者可达50%以上,最大者可达30CM。也可呈多发病灶,分布于肝左、右两叶。 (2)其内部回声多样化,可表现为囊性、囊实性、实性回声,因病程发展、病理改变、是否合并感染而不同。 国内学者将肝包虫囊肿回声分为以下6型。 ①单发囊肿型:多见,约占70%,为无子囊包虫。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无回声暗区,囊壁较厚,直径可达3~5CM,回声增强,光滑,与肝实质分界清楚,囊肿后方回声增强。典型者囊壁呈双层结构,其间可见极窄无回声间隙,囊内可见“囊沙”所致的点状或簇状强回声沉积物,改变体位后光点漂浮于囊内,呈“落雪征”。也可表现为薄壁囊肿,囊壁无双层结构。动态观察,囊肿逐渐增大。 ②多发囊肿型:肝内见多个独立或彼此相连的囊肿,为肝内多发包虫或外生性子襄所致。囊肿大硝、、囊壁、内部回声不尽相同,以右肝多发较多见。 ③子囊孙囊型:为含子囊包虫。大的囊肿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小囊,即“囊中囊”征象,具有特征性。子囊、孙囊较多时,可呈蜂窝状、花瓣状、车轮状等多房性改变,亦是包虫囊肿特征性表现。 ④内囊分离型:包虫囊肿因自然衰亡、感染或损伤等原因,使内囊壁破坏。表现为内囊壁部分分离,内外两层无回声间隙不均匀增宽,内囊不光滑;或内囊壁完全分离破裂,囊液内可见不规则强回声带漂动。 ⑤囊壁钙化型:囊壁增厚呈圆形或弧形三习声,可伴声影,提示钙化。囊内为不均专无回声或低回声,也可见斑点状强回声,兰示包虫多已死亡。 ⑥囊肿实变型:包虫衰退或死亡后,内囊退化,囊液被吸收,虫体机化。声像表现类似实性肿块,边界模糊,内部呈杂乱不均的高回声或强回声,有时可见声影。 (3)CDFI显示肝包虫囊肿内部及周边无明显血流信号。 (4)多数肝脏增大,肝脏左、右叶比例失常,局部肝表面驼峰状隆起,病灶附近管道受压显示欠清。 (5)并发症:包虫病的并发症具有危害性,常为突发致病的原因。常见并发症有感染及囊肿破裂。 ①继发感染: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囊壁不规则增厚,囊腔内回声强弱不均,有时可见内有气体强回声及声影。 ②囊肿破裂:引起变态反应并易发生感染。如肝包虫破入腹腔,可见腹腔积液,有时可见移植在腹腔内的包虫囊肿;如包虫囊肿位于肝右叶近膈顶部,可因感染引起穿孔,破入胸腔内,超声显示胸腔内有不均匀强回声团,与肝包虫囊肿相连,横膈连续性中断;若突破心包,则心包腔内可见积液;如破裂后囊液或包虫进入胆道,可致胆道阻塞,超声显示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管与肝包虫囊肿相连,胆管及胆囊内可见点状细弱回声漂浮。 2.肝泡棘球蚴病 (1)病灶可单发也可多发,无包膜,边界不清,内部呈实性不均匀回声,可见散在点状、斑片状、圆圈状大小不等的钙化强回声,后伴声影。 (2)小病灶内可见粗砂粒样强回声,或大小不一的结节状强回声;巨大病灶内部回声极不均匀,可见大小不一的斑片状或环状高回声及低回声,呈“地图样”改变。 (3)病灶坏死后,出现大片液性暗区,可类似“假囊肿”声像,但其内侧边缘不规则,呈“虫蚀样”改变,囊壁显示不清或无囊壁。 (4)CDFI显示病灶内部及周边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5)肝脏增大。病灶周边管道可受压移位,胆管可轻度扩张。 (6)并发症 ①继发感染:病灶内可见脓液,呈粗细不均回声。 ②侵及肝门静脉、肝静脉、肝内胆管:可见管壁增厚,回声增强,管腔显示不清或管腔内可见实性回声,梗阻水平以上胆管不同程度扩张。 ③肝门静脉高压声像:脾大、附脐静脉等侧支开放等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超声发现肝脏囊性肿块,表现为“囊中囊”、或壁厚呈双层结构的囊肿、或多房性囊肿,结合临床资料,可断肝包虫囊肿。但对于实变型肝包虫囊肿及肝泡棘球蚴病,超声诊断有一定困难,需合临床资料,特别是皮内变态反应试或血清补体结合试验进行诊断。肝包虫病常需与以下病变鉴别。 1.肝囊肿单发囊肿型肝包虫囊肿需与肝囊肿鉴别。前者壁厚,或呈双边结构;后者一般壁薄光滑,再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则可明确鉴别诊断。 2.多囊肝多发囊肿型肝包虫囊肿需与多囊肝鉴别。后者肝内呈弥漫分布大小不等无回声区,常伴有多囊肾、多囊脾;而前者囊肝数目相对较少,囊肿间肝实质回声正常。 3.肝内实性占位病变囊肿实变型肝包虫囊肿及肝泡棘球蚴病需与肝内实性占位病变鉴别,特别是肝泡棘球蚴病侵犯肝门静脉、开静

包虫病诊断标准

包虫病诊断标准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Echinococcosis 2006-04-07发布 2006-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WS257-2006 前言 本标准是在GB17013-1997《包虫病诊断及处理原则》的基础上指定的,GB17013-1997作废。 本标准的附录B、C、D是规范性附录,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地方病寄生虫病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包虫病临床研究所,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伍卫平、温浩、王虎、杨文、童苏祥、江莉。 WS257-2006 包虫病诊断标准 1. 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1.2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机构对两型包虫病的诊断。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包虫病hydatidosis/hydatid disease 是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的俗称,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我国主要有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幼虫引起的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和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的幼虫引起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 2.2 包虫病流行区 存在着细粒棘球绦虫或多房棘球绦虫在犬、狐、狼等犬科动物终宿主和羊、牛、猪等家畜及野生动物中间宿主之间的循环,并出现人类感染病例的地区。 3. 诊断依据 3.1 流行病学史:有在流行区的居住、工作、旅游或狩猎史,或与犬、牛、羊 等家养动物或狐、狼等野生动物及其皮毛的接触史;在非流行区有从事对来自流行区的家畜运输、宰杀、畜产品和皮毛产品加工等接触史。 3.2 临床表现:包虫病病人早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多在体检中发现。主要的 临床表现为棘球蚴囊占位所致压迫、刺激、或破裂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囊型包虫病可发生在全身多个脏器,以肝、肺多见。泡型包虫病原发病灶几乎都位于肝脏,就诊病人多属晚期(参见附录A)。

超声诊断学最新版本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胰管自胰尾直达胰头,最宽径小于3mm B、正常胰腺实质的回声强度与相邻的肝实质回声相似或稍强 C、沿腹主动脉纵切,可获得胰体的横断面图像 D、胰腺长轴断面形态以胰头大而体尾小的蝌蚪型最常见 E、腹腔动脉和脾动脉是胰腺的血管标志之一 正确答案 : E 解析:胰腺的血管标志为下腔静脉.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 2.一女性患者因周期性低血糖行超声检查,于胰腺体部探及17mm边界清晰,包膜规整的卵圆形均匀性低回声结节,其诊断最可能为 A、胰腺囊腺瘤 B、胰腺癌 C、胰腺真性囊肿 D、胰腺腺瘤 E、胰岛素瘤 正确答案 : E 3.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早期,肝实质超声表现为 A、回声不均 B、回声增强 C、回声增粗 D、均匀,较正常减弱 E、回声密集呈云雾状 正确答案 : D 解析:急性肝炎肝实质回声变化表现为回声均匀,呈透声较好的细小点状弱回声,切面均匀,多与豆腐切面相近;随着病程的进展,回声逐渐增粗.增强。 4.原发性肝癌根据大体形态,通常分为以下哪几型 A、大结节型.弥漫型.小结节型 B、弥漫型.结节型.巨块型 C、肝细胞型.胆管型.混合型 D、肝细胞型.弥漫型.混合型 E、胆管型.巨块型.结节型 正确答案 : B 5.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胆总管从胰头前上缘穿过 B、胰腺头部被十二指肠降部和横部包绕 C、脾静脉是胰腺体.尾部的界标 D、胰腺位于上腹部和左季肋部的腹膜后 E、胰体前方隔小网膜囊与胃相邻 正确答案 : A 解析:胆总管应从胰头背外侧穿过而非前上缘。 6.下面哪一项不是肝血管瘤的病理分型 A、海绵状血管瘤 B、硬化型血管瘤 C、血管内皮细胞瘤 D、毛细血管瘤 E、血管内皮细胞肉瘤 正确答案 : E 7.超声显示正常胃壁的层次结构从内至外依次是 A、黏膜层、固有肌层、浆膜层 B、浆膜层、黏膜肌层、黏膜层 C、黏膜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 D、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 E、浆膜层、肌层、黏膜下层 正确答案 : C 解析:正常胃充盈后胃壁完整,呈五层结构,三条强回声线和两条低回声线平行排列,从内至外的顺序为黏膜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 8.胆囊不显像的常见原因不包括 A、萎缩性胆囊炎,充满型胆囊结石 B、进食后的胆囊排空状态 C、肿瘤占据整个胆囊腔 D、胆囊颈部嵌顿结石 E、胆囊先天缺如 正确答案 : D 解析:胆囊颈部嵌顿结石导致胆汁排泄障碍,使胆囊肿大而不是胆囊不显像。 9.关于肝血管瘤,说法错误的是 A、小于2cm的小血管瘤多为强回声 B、内有网格状或点条状回声 C、探头加压后病灶可变形 D、边缘多无包膜 E、瘤体后方回声不同程度增强

超声诊断学大题完整版

◆人耳听觉阈值2万Hz或20千Hz 医用范围1~40MHz 常用为2.2~10MHz ◆胆道由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和胆囊四部分组成 ◆胰腺分为头颈体尾四部分 ◆心内异常回声多见:心内栓塞,心内赘生物,假腱索 ◆原发性肝癌分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和其他原发性肿瘤 ◆胃分为胃底部胃体部和幽门部。 ◆正常成人脾长约10~12cm,厚度3~4cm,宽度5~6cm,重约100~200g ◆乳腺由腺体腺管和脂肪组织构成。分为青年型,混合型,纤维型和萎缩型。 ◆根据二尖瓣面积狭窄的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种。轻度狭窄:1.5~2.0 CM2中度狭窄 1.0~1.5CM2 重度狭窄:<1.0CM2 〓〓〓〓〓心脏〓〓 ◆房间隔缺损分型 答:房间隔缺损分为原发孔型和继发孔型,根据缺损部位不同分为1中央型又称卵圆孔型2下腔型3上腔型又称静脉窦型4混合型 ◆房间隔缺损的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答:①切面超声心动图多个切面显示房间隔局部回声失落②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显示房水平由左向右分流③常伴有或不伴有右心容量负荷过重表现。鉴别卵圆孔未闭和肺静脉畸形引流,必要可做X线肺动脉造影明确诊断 ◆简述房间隔缺损超声声像图的直接、间接征象 答:(1)直接征象:房间隔局部回声失落或中断。(2)间接征象:右心室扩大,右心流出道增宽,室间隔运动平坦伴运动异常。(3)彩色多普勒见过房间隔血流。 ◆室间隔缺损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答:①切面超声心动图明确显示局部室间隔回声失落,可能伴左右心室容量负荷过重及肺动脉高压的表现②切面超声心动图显示可以超声回声失落处,彩色多普勒显示以红色为主的多彩色,越过室间隔的血流束或于室间隔右室面局部显示高速正向湍流频谱曲线 ◆风心二狭临床表现和声像图特点? 答:临床表现:中度狭窄后出现症状:劳力性呼吸困难、二尖瓣面容、心尖区舒张中晚期杂音。超声诊断要点:1、二尖瓣改变(增厚、回声增强、活动受限、瓣口变小、舒张期二尖瓣前叶呈气球样改变);2、舒张期二尖瓣口见五彩射流束,流速快压差增大;3、M型:二尖瓣前叶呈单峰(城墙波),前后叶同向运动;4、左房增大、肺V增宽 ◆二尖瓣狭窄的超声诊断要点有哪些? 答:二维:增厚、增强、粘连融合,面积减小,呈鱼口样,舒张期运动异常,瓣下改变及相应的腔室大小改变。M型:前叶城墙样,后叶平行上移,多普勒:彩色多普勒:二尖瓣口舒张期多色镶嵌血流;PW:双峰消失,城墙样宽带频谱。 ◆动脉导管未闭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答:①切面超声显示未闭动脉导管未直接征象,可以确诊,伴有不同程度左心容量负荷增加②彩色多普勒显示典型左向右分流血流,伴有或不伴有左心容量负荷过重表现 鉴别诊断:①主动脉窦瘤破裂:②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③主-肺间隔缺损④冠状动脉心腔瘘 ◆法洛四联症(TOF)本病的心血管畸形包括:肺动脉口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右位骑跨室间隔上,右室肥大。合并有卵圆孔未闭或房间隔缺损,称法洛五联症:若只有肺动脉狭窄、右室肥大和房间隔缺损时为法洛三联症。 ◆法洛四联症诊断标准鉴别诊断 答:①主动脉增宽前移骑跨,主,肺动脉关系正常②室间隔缺损③肺动脉狭窄,右室漏斗部狭窄,肺动脉瓣狭窄或两者并存的混合性狭窄。④右心室肥厚并扩大。鉴别①永存动脉干②

肝包虫

肝包虫疾病介绍 肝包虫囊肿多见于牧区,南美、南欧和澳洲等与牧羊有关,伊朗和伊拉克等与骆驼有关,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则可能与驯鹿有关。我国内蒙、西北,四川西部、西藏等地区较常见。本病又称肝棘球蚴病,由细粒棘球绦虫的蚴侵入肝脏所致。 1 症状体征 临床表现多不明显,中青年多见,初期可无症状,随着囊肿增大可扪及上腹块,腹胀,腹痛,如位于右上肝者示膈肌抬高,可有呼吸系症状,不少病人曾有过敏反应症状,少数可因囊肿压迫胆道产生黄疸,亦有合并感染或穿入胆管出现胆管炎甚或败血症,穿入胸腔者可出现呼吸系症状或支气管胆道瘘,体征主要为上腹囊性肿块,位于肿上方者仅见肝肿大,有并发症者可出现相应体征。 2 用药治疗 在畜牧区广泛开展有关包虫病知识的宣传;消灭野犬,加强家犬的治理,儿童勿玩耍狗;防止犬粪污染草场,饲料,水源,预防羊群染病,加强宰杀治理,病死的羊尸应深埋或焚毁。注重个人卫生;保护水源,搞好环境卫生。肝包虫囊肿中医治疗方法 1、 [治法] 疏肝化瘀,扶正祛虫。 [方药] 鳖甲煎丸加减:丹参30克,黄芪13克,党参45克,当归45克,郁金45克,炒白术13克,香附45克,半边莲13克,大腹皮13克,鳖甲45克,山檀16克,霄丸粉13克(冲).有黄疽者加菌陈、地耳草、焦枝仁、白茅根等。 2、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牛黄、红花、降誊、使君子、五咏绿绒蒿、唐石特青兰、诃于、山楂、广木香各3克,研末每次o.6~O.45克,每日4次服. 肝包虫囊肿西医治疗方法 1、对小而深藏肝内的肝包虫囊肝可严密随访,定期超声检查,如增大至接近肝表面时,可手术治疗。 2、内囊摘除为最常用术式,其要点为: ①在暴露包虫囊肿需认真保护伤口与周围脏器,避免囊液的污染、头节种植、与过敏反应。 ②切开囊腔前应逐步减压,通过穿刺吸取囊液尚可辨别是否合并感染或胆瘘。 ③杀灭头节,传统方法在减压后注入10%甲醛溶液或3%过氧化氢,5分钟后再进一步抽空囊液。但亦有人认为此法并不能保证头节的杀灭,因囊液的稀释使药效降低,曾有报告使用甲醛引起急性中毒或后期胆管炎的并发症;此外,如有多数囊肿者则难以奏效。 ④切开外囊前可进一步抽空囊液,使内囊与外囊分离。保证吸引器通畅,必要时使用2~3个吸引器,对大而张力大的囊肿排液极为重要。然后切开外囊,摘除内囊,再以过氧化氢或甲醛稀液涂拭外囊内壁,盐水纱布擦净。 ⑤消灭残腔可用外囊囊壁内翻缝合或带蒂大网膜填塞。但处理残腔前需认真检查有无胆瘘并加以封闭。 3、对合并感染者需作引流术。肝切除术很少应用,仅适于个别病倒,如估计囊壁厚、钙化而内囊不易摘除者,局限于一叶的多个包虫囊肿,估计引流后残腔或窦道难以愈合者。 3 饮食保健编辑本段 适宜的食物: 红色蔬菜,重点推荐胡萝卜,西红柿,红枣,火龙果等红颜色的蔬菜水果。 不适宜食物: 罐头食品、油炸及油煎食物和方便面、香肠,味精,各种甜食,葵花籽,松花蛋,各种腌制食品。 食疗:

肝吸虫病

肝吸虫病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肝吸虫又称华支睾吸虫,其成虫寄生于人的肝、胆管内,可致肝吸虫病。临床上以纳差、腹泻、上腹部不适、肝肿大及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等为特征。本病在国外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各国,国内23个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以广东、台湾等省为主要流行区。 目录 简介 病因 症状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对症治疗 病因治疗 膳食 预防 简介 病因 症状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对症治疗 病因治疗 膳食 预防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其危害性主要是患者的肝受损。虫体在胆道寄生时的代谢产物和机 肝吸虫病 械刺激的结果。病变主要在肝的次级胆管。感染初期病变并不明显。长时间重度感染后,胆管出现局限性扩张,管壁增厚。大量虫体可引起阻塞、胆汁滞留,如合并细菌感染可引起胆管炎和胆管肝炎。慢性感染可有大量的结缔纤维组织增生,附近的肝实质可见明显萎缩。胆道分泌糖蛋白的增多,并附着于虫卵表面作为结石核心,起支架和粘附剂作用,促进胆红素钙的沉积,最后导致色素类结石(即肝内多发性结石)的出现。

编辑本段病因 肝吸虫病成虫主要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如猫、狗、猪、鼠)的肝胆管内。在流行区,患有本病的人或动物,虫卵经常随胆汁进入肠内,混于粪便中排出体外。卵在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豆螺或沼螺吞入消化道内孵出毛蚴,经胞蚴、雷蚴一系列的发育和繁殖,最后形成许多尾蚴。成熟尾蚴自螺尾逸出,在水中游动,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或虾,则侵入体内,形成囊蚴,囊蚴具 肝吸虫病 有感染性。在流行区,本虫第一中间宿主豆螺、沼螺和第二中间宿主鲤科鱼及小杂鱼等生活在同一水域中,并以人畜粪便养鱼,如常把人畜粪便倒入鱼塘或在鱼塘上修建厕所,就可造成鱼类的大量感染。囊蚴对调味品的抵抗力比较强,在酱油内(含氯化钠19.3%)可维持5小时,在食醋内(含醋酸3.36%)可维持两小时才死亡。因此,吃鱼生的人将生鱼片加调味品后即生食,很容易感染本病。厚度1mm,含囊蚴的鱼肉片,在90℃和60℃水中,分别于1秒钟或10秒钟内囊蚴全部死亡,因此,吃“鱼生粥”时,如果生鱼片切的较厚,或鱼片数较多,放入粥内后可使粥的温度下降,就不容易杀死囊蚴。经烧烤的小鱼,若内部鱼肉未熟透,囊蚴不能被杀死,人们吃下这种食品就容易感染本病。至于生吃鱼虾的人,感染本病可能性就更大了。 编辑本段症状 肝吸虫病肝吸虫病的流行,主要与当地居民生食、半生食淡水鱼虾有关,广东的居民喜食“鱼生”、“鱼生粥”;辽宁的朝鲜族常食用生鱼饮酒;山东、河南等省儿童喜欢烤食小鱼。上述进食习惯是人感染肝吸虫的主要方式。吸虫学名称为,中华分枝睾吸虫成虫寄生在人或动物的胆管内成虫寿命可达20-30年或更长时间,虫体摄取宿主的红细胞白细胞,并不断排出代谢产物和分泌有

肝包虫病的护理常规

肝包虫病的护理常规 【肝包虫知识简介】 棘球蚴病,俗称包虫病,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我国畜牧区常见的寄生虫病。肝包虫病是棘球蚴侵入肝脏所致,占包虫病发病率的70%左右,居首位,其中包括两种:由细粒棘球绦虫所致囊型肝包虫病和多房棘球绦虫所致泡型肝包虫病,临床以囊型肝包虫病多见。在牧区工作、生活的人和密切牲畜接触的人都有可能感染本病。该病现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外科手术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 【评估】 1.是否有在高原牧区生活史、是否有与动物(狗、羊、牛等)接触 史 2.病情评估 (1)生命体征 (2)腹部有无包块,是否伴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胆绞痛等 (3)包虫试验是否为阳性 3.对肝包虫的认知程度及心理承受能力 【护理常规】 1.按围手术期病人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肝包虫的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病人大多数来自牧区且少数民族居多,牧区地处边远,病人缺少求医问药的经历,且部分少数民族的病人不善汉语交流,所以,沟通时说话速度减慢,或找翻译协助。在护理病人时,充分尊重病人的民族习惯和个人权利。多数病人对手术治疗心存疑虑,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引起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明确该病只有通过手术治疗才能治愈。 (2)术前10日遵医嘱给予口服抗包虫药阿苯达唑。 (3)肝包虫病是慢性消耗性疾病,易导致病人营养不良,应加强病人营养,对严重贫血的病人可补充新鲜血液。 (4)病人应限制剧烈运动,防止腹压增高,避免包虫囊肿破裂。囊液具有很强的致敏性,囊肿一旦破裂,会出现过敏反应和继发 性感染,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此时应立即报 告医师处理,轻者给予口服醋酸泼尼松片,重者立即皮下注射 盐酸肾上腺素0.5-1mg,并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100-200mg,10%葡 萄糖酸钙10ml,盐酸多巴胺10-20mg。 (5)如伴随其它症状应对症处理。 3.术后护理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若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呼吸困难及全身荨麻疹时,系包虫囊液所致的过敏性休克,应立即通知医师。(2)腹腔引流管护理注意妥善固定,密切观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再生传染,因包虫术后引流液中还有可能携带有虫卵,护士在更换引流袋时应注意做好防护,如最后更换肝包虫病患者的引流

人的肝脏常见疾病超声检查

肝脏 1.肝右锁骨中线肋缘下长度:正常人肝脏在平稳呼吸时,超声在肋缘下扫查不到或稍触及。2.肝右叶最大斜径:12 ~14cm。 3.肝右叶前后径:8 ~10cm。 4.左半肝厚度及长度:分别为5~6cm 、5~9cm。 5.门静脉内径:不超过1.4cm、血流速度范围:13~25 cm/s、血流量:约900±217ml/min。6.肝动脉峰值速度范围:65~85cm/s 、阻力指数:0.6~0.75。 胆囊与胆道 胆囊最大纵切面长径:约7~9cm 、前后径:多不超过3cm 胆囊壁厚:2~3mm 左右肝管内径:约2mm 、总肝管内径:3~4mm 、总胆管内径:6~8mm 胆囊动脉血流峰值速度:45~65cm/s 、阻力指数:0.5~0.67 脂餐一小时后收缩≥1/2 肝硬化,肝包膜下迂曲管状回声,范围约63X31mm,较宽处约8.1mm,管状暗区旁似可见片状高回声。 B超于肝右后叶中上段探及大小约2.8cmx2.5cm圆形低弱回声包块,囊壁清晰,厚约0.3cm,呈强回声,周边无晕环,内透声差,后方回声无明显增强,可见侧方声影,CDFI示:其内无血流信号。其余未发现异常。考虑肝囊肿继发感染,囊壁钙化,CT确考虑肝脓肿可能. 肝血管瘤,是肝脏的良性肿瘤。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海绵状血管瘤一般是单发的,多发生在肝右叶;约10%左右为多发,可分布在肝一叶或双侧。血管瘤在肝脏表现为暗红,蓝紫色囊样隆起。分叶或结节状,柔软,可压缩,多数与邻近组织分界清楚。病人一般无自觉症状。 B型超声可检出直径>2cm的肝血管瘤。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占位伴有后方不甚明显的回声增强效应。但大多数小血管瘤为强回声,瘤体直径多<5cm,当瘤体较大时,其边界可呈清楚的花瓣状或分叶状,内部有时可见散在的点状低回声和少许纤维束光带。因瘤体回声较肝组织强,内部结构易于辨认,因此诊断符合率高。较大的血管瘤(多>5cm)则表现为内部高低混杂回声,边界不整,形状不一,此为瘤内有纤维性变、血栓形成或坏死所致。有时肝癌也可有类似图像,因此需做其他影像学检查加以鉴别。 左右肝间条索状回声正中裂

肝吸虫病的CT表现(附48例分析)

肝吸虫病的CT表现(附48例分析) 肝吸虫病是因食用含有华技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虾类而感染的一种寄生虫病,肝吸虫病CT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1]。所以CT对肝吸虫病的诊断有重要作用.我院近年来CT诊断肝吸虫48例,均经临床及粪便虫卵检查证实,现将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48例,其中男39例,女9例。年龄22~73岁,平均43岁。除3例无生食淡水鱼史外均有生食淡水鱼史,大部病例以上腹部疼痛或不适就诊。CT检查采用GE双排螺旋CT及飞利浦64排CT,矩阵320×320或512×512,层距及层厚为5~10 mm。患者空腹,扫描前15~20 min口服1.5~2%的泛影葡胺300~500 ml 充盈胃肠道。扫描范围包括肝、胆道、胰腺、脾脏。CT平扫48例,增强扫描14例。本组病例均经临床及粪便虫卵检查证实。 2 检查结果 48例CT表现均见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尤以肝脏边缘部末梢胆管小囊状及柱状扩张显著。其中肝内胆管轻、中度扩张36例,重度扩张12例。胆囊增大、囊壁增厚15例,胆囊内密度不均7例,胆囊结石4例。并发肝硬化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2例,腹水3例。 3 讨论 肝华支睾吸虫病是由于人体食用未煮熟的感染囊蚴的鱼虾后,幼虫在十二指肠破囊而出,经胆总管开口部进入胆管,上行到肝内胆管,大多数的感染侵犯肝内胆管及胆囊,病变主要发生在肝内小胆管,系因为虫体,虫卵及其毒性分泌物刺激而引起肝内小胆管的阻塞、狭窄、扩张及纤维组织增生所致管壁增厚等改变。继发感染可引起胆管炎,胆囊炎等,亦可引起肝硬化(多为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和诱发肝内胆管细胞癌,以虫卵和中心体为核心形成胆色素结石[2,3]。肝吸虫病的发病率,男多于女,年龄在20~50岁间的占80%。临床症状取决于感染程度和病程时间。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可出现全身疲倦腹部不适或腹部疼痛,腹泻、肝大、黄胆、胆囊炎和肝炎等症状。严重病例晚期可发生肝硬化、脾大、腹水及水肿等[4]。粪便或十二指肠液中查获肝吸虫虫卵。本组48例CT显示,均以肝内胆管扩张呈分叉树枝状或外围多数小的园形低密度影,较为广泛,均匀一致,特别是肝外围末稍胆管扩张较为明显。12例肝内胆管重度扩张的患者均为反复感染和感染病程较长。胆囊壁增厚15例,胆囊密度不均7例。CT能显示胆囊壁增厚、胆囊内密度不均,4例合并胆囊结石。本组并发肝硬化6例、腹水3例,2例肝内胆管癌均为重症患者反复感染的结果。肝吸虫病具有特征性CT 表现。CT检查可以发现胆管扩张程度及扩张形态;并能了解有无并发症。提高肝吸虫CT影像特征的认识对于本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肝包虫病的影像诊断

肝包虫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 包虫囊肿,CE 泡球蚴病, AE 包虫病在中国的流行分布 包虫囊肿,CE 泡球蚴病, AE 肝包虫病的影像检查方法 ? X-ray (X-ray) 平片 ? Ultrasound (US) 超声 ? Computed tomography (CT)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MRI) ?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CT) 影像方法的优选应用 ?头面颈部CT MR ?胸部X-ray CT MR ?腹部盆腔US MSCT MR ?肌肉和骨关节 X-ray CT /MR Hepatic CE pulmonary CE inner cyst Multiple CE in abdominal and pelvis cavity splenic CE renal CE spinal CE sarcous CE cardic CE cerebral CE Cyst echinococcosis (CE) from Head to Toe

病理 Comparison 影像 肝包虫囊肿 cystic Eechinoccoccosis 图解 WHO 包虫病工作组依据超声所显示的包虫囊肿不同的表现作出的分型 Echinococcosis of the liver. Abdom Imaging (2008) 33:133–143 包虫囊肿的分型 CE1: 单纯型 (active lesion) 水样密度 均质性 清楚边界 囊膜 包膜 CE2: 含子囊型 (active lesion) US 清楚显示因子囊存在而使包虫囊肿呈现‘蜂窝状’外观 多子囊包虫囊肿, 母囊壁回声强,内容物因漂浮囊砂而呈现“落雪征”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肝胆管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华支睾吸虫轻度感染可无症状,重者有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疲倦乏力、肝区隐痛、肝肿大等临床表现,晚期可出现肝硬化、腹水和侏儒症,还可并发胆囊炎、胆管炎和胆管阻塞等。 一、华支睾吸虫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人或其它动物(如猫、狗、鼠等)的肝胆管内,产出的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混于粪便中排出。虫卵入水,当水中有可作为其第一中间宿主的淡水螺,如纹沼螺、赤豆螺、长角涵螺等,虫卵被螺吞入,毛蚴在螺体内孵化,经胞蚴、雷蚴阶段的发育,最后发育成尾蚴时离开螺体进入水中。尾蚴在水中如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类,即侵入鱼皮下、肌肉等处,经30~40天发育形成囊蚴。当人和动物等终宿主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活囊蚴的鱼虾时,囊蚴在终宿主消化道内经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作用,在十二指肠内破囊而出,脱囊后的后尾蚴(童虫)经胆总管进入肝胆管发育为成虫,从食入囊蚴到粪便出现虫卵,约需1个月。 二、流行概况 (一)分布 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我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俄罗斯等。在我国,华支睾吸虫病流行于22个省、市、自治区,是当前我国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二)传染源 作为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染源,除人以外,还有猫、狗、猪、鼠等多种动物。 (三)传播途径 病人或患病动物粪便内含有的虫卵落入水中,先后经过两个中间宿主(淡水螺和鱼虾类)体内的发育,形成大量感染期囊蚴,人或动物食入含有活囊蚴的鱼虾而感染。 三、临床表现 成虫在肝胆管内寄生,虫体的机械性损伤和分泌物、代谢产物的刺激使胆管上皮细胞脱落、增生,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周围纤维组织增生,严重时可使附近的肝实质萎缩,甚至肝硬化。胆管阻塞、胆汁淤滞和胆管扩张可引起阻塞性黄疸。胆汁引流不畅容易导致细菌感染,发生胆管炎症。虫卵、死亡虫体及其碎片、

肝包虫病 这几个表现就是肝包虫病

肝包虫病这几个表现就是肝包虫病 --> 什么是肝包虫病呢,在我们生活中肝包虫病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情况了,那么大家知道肝包虫病传染吗,肝包虫病的诊断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肝包虫病吧。 肝包虫病是牧区较常见的寄生虫,也被称为肝包虫病。新疆、青海、宁夏、甘肃、内蒙古、西藏等省市和地区,在畜牧业中很受欢迎。在狗的小肠寄生犬绦虫病因与粪便常粘附在狗和羊的毛鸡蛋,谁吃的食物污染鸡蛋的人感染。 虫卵经肠内消化液作用,蚴脱壳而出,穿过肠黏膜,进入门静脉系统,大部分被阻留于肝脏内。蚴在体内经3周,便发育为包虫囊。包虫囊肿在肝内逐渐长大,依所在部位引起邻近脏器的压迫症状,并可发生感染,破裂播散及空腔脏器阻塞等并发症。 临床表现 患者常具有多年病史、病程呈渐进性发展。就诊年龄以20~40岁为最多。初期症状不明显,可于偶然中发现上腹包块开始引起注意。发展至一定阶段时,可出现上腹部胀满感,轻微疼痛或压迫邻近器官所引起的相应症状。 如果肿瘤压迫胃肠道,有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囊肿位于顶部的肝脏可以提高到上下的隔膜,肺和呼吸

的影响,位于下一部分的肝囊肿可以被压缩的胆道,引起阻塞性黄疸,压迫的门静脉可以产生腹水。 更常见的情况是病人因各种并发症而就诊。如因过敏反应而有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咳嗽、发绀、呕吐、腹痛。囊肿的继发性感染是很常见的症状。 临床表现潜伏期长达5~30年,不少病例,症状常不明显,偶因右上腹出现肿块,或在尸检时始被发现。包虫囊可小如葡萄,大至囊内容达20,000ml。 当包虫囊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有 a.压迫症状 如肝顶部囊肿使隔上升、挤压肺而影响呼吸;肝后囊肿压迫下腔静脉或门静脉,导致下肢浮肿、腹水、脾肿大;肝下囊肿推压胃肠道,发生饱胀,恶心、呕吐等。 b.囊肿溃破表现 冲进胆管,因为破碎的胶囊或子囊胆道梗阻、感染、反复发热、腹痛、黄疸,有时粪便检测染料黄囊和子囊;破入腹腔,除了腹膜炎发生率,由于囊液内所含毒蛋白,过敏,严重冲击;破入胸腔;胸膜炎,从而破入支气管,胆囊液咳嗽和支气管瘘的形成。 c.体查发现 肝区多能扪及圆形、光滑、弹性强的囊性肿物。当囊腔大于10cm,因子囊互相撞击或碰撞囊壁,常有震颤感,称包囊性震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