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保护与开发

合集下载

三线军工企业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三线军工企业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三线军工企业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文/贵州航天风华精密设备有限公司 石文一、贵州三线建设与军工遗产的形成从1964年下半年开始,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声中,全国三线建设的帷幕渐次拉开。

西南地区的云贵川、西北地区的陕甘宁青,以及湘鄂豫晋的西部地区,迁入了大量来自东部地区的工业企业,整个国家的工业布局实现了一次重大调整。

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10多年的时间,贵州省先后建成了3个国防科技工业基地、3条铁路干线、1个煤炭基地,并完成了电力、冶金、机械电子、化工、建材等工业部门的一批项目。

据统计,从1964年到1976年,全省13年间累计完成三线建设投资98.93亿元。

其中,国防科技工业占比17.5%,铁路建设占比18.1%,煤炭工业占比14.7%,电力工业占比8.9%,冶金工业占比9.7%,机械电子工业占比4.8%,化学工业占比7.5%,建材工业占比1.9%。

今天,川黔、贵昆、湘黔三条铁路,依然是西南地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三条铁路干线的运行与维护,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自然会薪火相承。

六盘水煤炭基地仍然在继续开采,并且在转型升级中获得了新的生机。

其他工业部门的三线建设项目,有的兴旺发达,已经把三线建设时期的痕迹基本抹去;有的烟消云散,昔日的原址上更换了几次主人。

国防科技工业基地却是一个特例。

由于涉密程度高,当初在建设航空、航天、国防电子三大军工基地时,基本上都坚守着“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一幢幢科研、生产、生活用房,破天荒地在大山深处拔地而起。

建成之后的军工企业,长期面临着“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问题。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军品任务锐减,陆续走向市场的军工企业,更是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

“七五”期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一批军工企业整体搬迁到了贵阳、遵义等中心城市边缘,形成了贵阳小河、贵阳新添寨、遵义茅草铺等工业园区。

“九五”之后,又有一批军工企业调整搬迁到了贵阳小孟、贵阳麦架沙文等工业园区。

三线建设遗址保护调研报告

三线建设遗址保护调研报告

三线建设遗址保护调研报告三线建设是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为保卫国家安全而进行的一项重大工程,涉及到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纪念这段重要历史,保护三线建设遗址是非常必要的。

本报告旨在通过调研,探讨如何有效地保护三线建设遗址。

一、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当前对三线建设遗址保护的情况,并提出相关保护建议。

为了达到目的,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1. 阅读相关资料:通过研究文献和报道,了解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2. 实地考察:选择了几个典型的三线建设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包括地下工程、工厂和军事设施等。

3. 专家访谈:与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三线建设遗址保护的看法和建议。

二、调研结果分析1. 历史价值:三线建设是中国抵御外来侵略并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历史事件,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通过保护遗址,我们可以向后人展示这段历史,并铭记那些为了国家安全作出贡献的人们。

2. 建筑价值:三线建设遗址包括了大量的地下工程、隧道、工厂和设施等,这些建筑物代表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建筑工艺,具有一定的建筑价值。

保护这些建筑物有助于保存技术和建筑遗产。

3. 资金和人力:保护三线建设遗址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

当前,由于各种原因,遗址保护工作受到了一些限制。

应该加大对遗址保护的资金和人力投入,确保遗址得到有效的保护。

4. 教育功能:通过对三线建设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可以为广大民众提供了解历史和国家安全的机会。

这些遗址可以作为教育基地和纪念馆,向公众传递相关知识和价值观。

三、调研建议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保护三线建设遗址的建议:1. 加强法律法规:制定相关保护措施和法律,确保各方对遗址的保护和管理。

2. 提高保护意识:加强公众对于三线建设遗址保护的意识和重要性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度。

3. 加大投入力度:增加对遗址保护工作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保护工作的效果。

4. 开发利用遗址:将一些遗址开发成为教育基地、博物馆和旅游景点,提高遗址的利用率和教育功能。

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开发探讨

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开发探讨

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开发探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建设的不断完善,三线建设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

在全国各地,许多曾经辉煌的三线建设遗产被重新关注并寻求保护和利用的途径。

这些遗产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见证,更是承载着当年人民勤劳智慧的历史见证,对于保护和利用三线建设遗产,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其历史价值、文化意义和经济效益,并进行合理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一、三线建设遗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三线建设是中国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一项重要战略工程,是面对国际形势和内外部矛盾变化而提出的一种国家建设战略。

三线建设遗产作为当代中国建立核定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见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三线建设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标志,它的进一步实施,标志着中国从工业生产至人民生产的重大转变。

通过三线建设,当时中国取得了国防和经济建设的双赢。

对三线建设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有利于加强社会历史文化记忆的传承,提高国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除了历史价值外,三线建设遗产还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

它们的建筑结构和设计理念,反映了当时的国家政策和人民生活状况。

军工厂的设计和建造,不仅考虑到工业生产的需要,还兼顾到了员工的生活环境和配套设施。

这些遗产反映了当时国家和民众的理想和愿景,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对于这些遗产,我们不仅要进行保护,更需要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让它们融入到当代文化生活中,发挥更多的文化功能。

二、三线建设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现状尽管三线建设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但现实中它们的保护和利用情况并不容乐观。

由于发展的需要,许多遗产面临着被遗忘、被破坏甚至拆除的风险。

许多军工厂、地下工程和交通设施长期未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危害。

与此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也对这些遗产进行了一些不够谨慎的开发和利用,导致了一些浪费和破坏。

在保护和利用方面,存在着许多难题。

首先是保护问题,由于一些遗产的历史悠久,工艺复杂,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而这些正是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所缺乏的。

十堰市三线建设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开发

十堰市三线建设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开发

十堰市三线建设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开发作者:詹苗,刘明辉来源:《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01期摘要: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我国政府基于战备考虑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十堰是三线建设成功的案例之一。

十堰三线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留下了宝贵的三线建设文化遗产。

但在保护和开发这份遗产方面却存在着缺乏系统规划和相应措施,缺乏专业机构和人员,宣传不到位,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等问题。

这就要求十堰在文化遗产普查、组建文化遗产研究机构、加大宣传力度,加快推进三线建设文化产业园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努力。

关键词:三线建设;文化遗产;十堰市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1-0045-04随着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如何加强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效果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近几年,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了对三线建设文化遗产的关注力度。

这不仅有利于三线建设史的研究,而且有利于三线地区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更有利于以此为契机推动三线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十堰市三线建设的成就三线建设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

它初步改变了我国内地基础工业薄弱,交通落后,资源开发水平低下的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

初步建成了以能源交通为基础,国防科技为重点,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相配套,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战略后方基地。

得益于三线建设,十堰地区从人烟稀少的荒山僻野成长为经济繁荣文化进步的新兴工业城市。

十堰市三线建设的主要成就表现在襄渝铁路、二汽及其相关专业厂、丹江口和黄龙电站。

襄渝铁路东起湖北襄阳,西至重庆,全长895.3公里。

自1968年4月开始修建,1979年12月全线建成,并正式交付运营。

襄渝铁路途径十堰地区的丹江口市、武当山特区、十堰城区、郧县(今郧阳区),贯穿十堰市东西。

襄渝铁路增强了我国铁路东西方向的交通运输能力,促进了华中及西南经济的发展。

三线建设心得体会

三线建设心得体会

三线建设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参与三线建设的人员,我有一些心得体会:
1. 团结合作是成功的关键:三线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因此各个部
门和个人必须紧密合作,共同努力。

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克服困难,顺利完成建设任务。

2. 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三线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合理安
排工期和资源。

以确保各个项目能够顺利进行,井然有序地推进。

3. 重视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三线建设需要先进的技术和高素质的人才。

因此,必须
重视技术创新,引进和培养高级技术人才。

只有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才能在建设中遇
到问题时迅速解决。

4. 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三线建设是在当地进行的,因此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将大大降低
建设成本。

同时,也能够增加当地人民的就业机会,推动经济的发展。

5. 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稳定:三线建设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人口流动,因
此必须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稳定。

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保障当地
居民的权益,避免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的出现。

总的来说,三线建设是一项需要各方合作和努力的工程。

只有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制
定合理的计划,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稳定,才能顺利完成建设任务,取得良好的效果。

休宁县三线建设遗迹保护与开发

休宁县三线建设遗迹保护与开发

休宁县三线建设遗迹保护与开发休宁县从1964年开始建设了一大批“三线工程”,这其中包括生产国防材料的一批工厂。

安徽省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工业基地之一,从1964年开始建设了一批“三线工程”,这其中包括生产国防军用材料、军械的一大批工厂。

这些工厂为了保密起见,大多设置在茂密山区地带。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我国国防建设取得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而如今岁月流转,“三线建设”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留给我们的却只有片片残垣。

我们如何继承这些遗产,并开发利用它们,正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三线建设”是指自1964—1980年间,发生在我国中西部13个省市、自治区开展的一场以备战国防为主的工程建设,造成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当时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对我国构成国防威胁;美国为首西方国家干预中国内政,骚扰我东南沿海地区等。

“三线建设”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时期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

由于其建设地点都太过偏僻,这种建设方式为后来的企业经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不便,但是“三线建设”也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重要助推器,对新中国建设有巨大历史作用,但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开发。

一、历史休宁县新光厂为安徽省重点小三线军工企业,主要以生产特种钢材为主。

始建于1965年厂址设在溪口镇距休宁县城22公里的东充峡谷地带,这里森林茂密,山峦叠翠,周边文化遗存众多,风景十分秀美。

距休宁县城22公里,隶属于省国防科工委领导。

厂内职工达500户,1500多人口,厂内设有商店、学校、医院、影剧院等。

当年在“积极备荒、备战、为人民”的口号号召下,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农民、工人(主要来自上海)来到这里,投身激昂的红色建设大潮。

建设者们克服困难,很快就生产出了第一批特种钢材,提供给军工企业使用。

但随着我国国内国际形势转变,“三线建设”渐渐失去了作用,纷纷停产倒闭。

“新光厂”在1994年正式停产搬迁撤离,至1996年10月1日全厂500户全部撤出。

六盘水中心城区三线建设遗址的保护利用及发展研究

六盘水中心城区三线建设遗址的保护利用及发展研究

六盘水中心城区三线建设遗址的保护利用及发展研究发布时间:2021-09-07T11:55:48.190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1年9期作者:陈艺杰范贤坤(通信作者)王军军洪晓晨[导读] 该文章以六盘水中心城区的三线建设遗址作为研究对象陈艺杰范贤坤(通信作者)王军军洪晓晨六盘水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贵州六盘水553001摘要:该文章以六盘水中心城区的三线建设遗址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实证分析法,通过对六盘水中心城区三线博物馆和三线工业体验馆的分析,论述了六盘水中心城区三线遗址的基本状况及重要价值,遗址保护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遗址发展进行了策略探讨,以期为其他地区的“三线”建设遗址的保护和发展的提供借鉴与参考意见。

关键词:三线建设遗址保护利用发展研究六盘水是一座因三线建设而成立和发展起来的城市,三线建设遗址作为三线建设时期的特殊产物,承载了六盘水市宝贵的历史记忆与人文价值,“三线”精神与“三线”文化是砥砺六盘水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随着城市的加速发展,如何与时俱进的妥善处理三线建设遗址是“三线”城市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如何结合城市的发展需要同解决三线建设遗址问题,使城市发展和遗址保护利用有相互促进作用,充分认识遗址现状以及科学的规划策略是我们继续研究的。

1、现状发展基本特征1.1博物馆模式——三线建设博物馆三线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以“三线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博物馆位于六盘水市钟山区荷城街道,一期已落地在2013年8月17日正式对外开放,主要展示三线建设时期的实物如蒸汽机车、原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东风牌卡车、龙门刨床、钢水包等,还原了彭德怀旧居、工作会议等。

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作为面向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发展,第二期提升改造工程正在建设中。

其设计内容包括室内展厅、室外展示、景观雕塑和广场等四个部分。

1.1.1三线建设博物馆设计特征(1)明确的定位及功能分区:主楼博物馆、还原馆、市情馆三个室内展区及三线广场、工业雕塑广场、思源广场三个室外展区,以展示三线遗址为基础,以传递爱国主义、铭记三线建设历史为宗旨,以休闲旅游、美学体验为特色,以丰富六盘水三线文化城市内涵为发展原则。

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开发探讨

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开发探讨

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开发探讨三线建设是指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军事战略考虑下,为了保障国家的安全和发展而展开的一项宏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这项规划涉及多个领域,包括能源、交通、工业等方面,涉及的范围广泛,工程量大,影响深远。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三线建设遗留下的工程、设施、材料等成为了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如何保护、利用和开发这些遗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线建设的遗产保护涉及多个方面,首先是保护其工程设施。

在三线建设中,修建了许多重要的工程设施,如铁路、公路、水电站等,许多还是当时的技术力作,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这些工程设施如何进行定点保护,避免被当代的城市化进程所破坏,是第一要务。

其次是对于相关的文件档案资料的保护。

在三线建设时期,相关的文件资料记录了当时历史的真实一面,也记录了当时的技术水平、社会状况等,对于后人了解三线建设的历史过程,探究相关的历史事件,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最后是对于相关的文物遗迹的保护。

在三线建设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文物遗迹,如壁画、雕塑、建筑物等,这些都是宝贵的文化财富,需要得到保护。

而对于三线建设遗产的利用和开发,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首先是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这些遗产资源。

这需要政府、相关单位和专家学者们共同合作,对遗产资源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确定其潜在的价值和作用,再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设计出合理的利用规划。

其次是进行有效的推广和宣传。

通过各种途径,如展览、博物馆、网站等,来向公众宣传这些遗产资源的价值和意义,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再次是进行有效的经济开发。

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可以使这些遗产资源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也需要强调的是,在保护、利用和开发三线建设遗产过程中,需要尊重历史和文化的原汁原味,不能简单地进行商业开发或是做出不负责任的改动。

这需要相关部门和单位加强监管和管理,建立健全的法规制度和标准,确保遗产资源的保真性和完整性,不容许出现随意篡改、破坏或是乱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三线建设遗迹保护与开发
——以通河县双阳机械厂为例
绥化学院旅游与资源管理系刘锐绥化152000
摘要:
黑龙江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重要工业基地,从1964年开始建设了一大批“三线工程”,这其中包括生产国防军队枪支、弹药、军械的一大批工厂。

这些工厂为了保密起见,大多设置在茂密山区地带。

这些工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我国国防建设取得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而如今岁月流转,“三线建设”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嘹亮激昂岁月远去,青山依旧,留给我们的却只有片片残垣。

我们如何继承这些遗产,如何开发利用它们,正是我们应该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双阳三线建设遗迹旅游开发
0 引言:
“三线建设”是指自1964—1980年间,发生在我国中西部13个省市、自治区开展的一场以备战国防为主的工程建设,造成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当时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对我国构成国防威胁;美国为首西方国家干预中国内政,骚扰我东南沿海地区等。

三线建设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时期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

由于其建设地点都太过偏僻,这种建设方式为后来的企业经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不便,但是三线建设也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重要助推器,对新中国建设巨大历史作用,但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开发。

内容:
研究对象以通河县国营双阳机械厂为例。

该厂为黑龙江省重点小三线军工企业,主要以生产半自动步枪为主。

始建于1965年厂址设在通河县凤山镇凤阳村北22公里的西南河谷地带,坐落于小兴安岭南麓,这里森林茂密,山峦叠翠,风景十分秀美。

距通河县城65公里,隶属于省国防科工委领导。

厂内职工达1 400户,5 100多人口,厂内设有商店、学校、医院、影剧院等⑴。

当年在“积极备荒、备战、为人民”的口号号召下,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农民、工人来到这里,投身激昂的建设工作。

建设者们克服困难,很快就生产出了第一批枪支,并且装备全军使用,在珍宝岛战役中我军使用的枪支均来自这里。

但随着我国国内国际形势转变,“三线建设”渐渐失去了作用,纷纷停产倒闭。

“双阳厂”在1994年正式停产搬迁撤离,至1996年6月1日期全厂1400户全部撤出,被安置在本省绥化、大庆、哈尔滨等地市。

彻底完成了其光辉的历史使命。

1如今现状:
如今“双阳厂”划归兴隆林业局管辖,更名为“曙光森林经营所”
以生产“食用菌”和“家禽养殖”为主。

现有居民约40户。

20多年过去了,笔者来到双阳厂“三线”建设企业遗址,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厂区部分房屋已经坍塌且杂草丛生,有些砖瓦房屋已被当地拆除变卖剩余分散有居民居住和家畜饲养为主。

总体破坏严重,一些建筑早已无存。

据了解,双阳厂区电视台已被拆除卖掉;昔日的标志建筑影剧院内设置被拆除卖掉;临近的双阳厂学校被收购给一家养殖厂,“三线”时期的一些建筑都已经成为空壳,部分专用生产设备已进入废品市场,很多设备、产品已成孤品,现在能够征集到的设施设备、产品、文献等实物资料(未解密的除外)甚少,当地为了掩盖拆除和贩卖
的事实而毁坏大量证据。

个人认为:如今此番场景实在令人惋惜。

“三线”建设遗产具有研究价值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如果不加以早日保护开发,可能我省像这样的三线遗迹濒临消失危险。

三线文化遗产,应该理解遗产背后蕴含着的深刻历史文化含义,更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培育出新的现代文化。

这种萌发于历史文化传统之上的“新”文化,才更具有根基、底蕴、特色和生命力。

社会文明需要新陈代谢,但更新不能摈弃历史,而是在历史基础上发展,是从旧环境中滋生出新的历史文化⑵。

2开发意义:
“三线建设”曾对我国国防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三线建设”不仅留给我们的是物质上的财富,还有“三线建设”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同“北大荒精神”、“大庆铁人精神”一样都是我省重要的精神遗产,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令一方面“三线建设”遗址目前有大部分可以开发利用,及其具有“红色旅游开发”前景,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伟大祖国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特别是鉴于现实的“三线建设”遗址遗迹岌岌可危的保护现状,作为当代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切实保护好“三线建设”遗址遗迹,做到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⑶。

目前在重庆市、四川的攀枝花市都有保护利用和开发“三线建设”遗址遗迹的先例,有的已经建立历史博物馆和旅游文化区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

开发三线资源令一方面还可以带动当地及周边经济发展,启动闲置资源,对我省山区扶贫开发有利。

3开发保护对策:
3.1 全省普查“三线建设”遗迹,抓紧立法保护
“三线工程”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全省目前的“三线工程”大多已经濒临消失危险,个人认为政府应看到“三线建设”这个精神、物质遗产,有必要对全省“三线建设”遗迹进行开展普查,登记备案。

并且要对“三线工程”建议早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保护。

3.2 合理规划开发,挖掘“文化旅游”资源.
开发“三线”资源要本着,适度开发,合理开发的理念。

以“双阳厂”为例,开发旅游资源可以与周边景区联合开发,并入“兴隆林业局”生态森林旅游线路,利用该地森林小火车资源,发展生态历史之旅。

另外还可以利用当地资源建立“三线建设历史博物馆”和历史文化影视城,发现爱国主义历史文化教育和青年德育教育。

这样不仅有利于遗迹保护还可以来吸引游客的同时也能起到文化教育和文化传承的意义。

⑴黑龙江省档案信息网
⑵张逸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可持继发展策略的研究[J]. 林业经济问题2002
⑶邵琦对保护利用山西“三线建设”遗址遗迹的思考[J].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 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