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贵州三线博物馆有感
贵阳三线建设博物馆观后感

贵阳三线建设博物馆观后感
我近日前往贵阳参观了三线建设博物馆,这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博物
馆展览精美,全面展示了中国三线建设的历史和发展。
在进入博物馆之前,我对三线建设并不十分了解。
然而,通过参观博物馆的展
品和解说,我对这一重要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展馆布置得非常有条理,生动展示了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的三线建设过程和成就。
我看到了许多照片、文物和模型,展示了当时人们艰苦奋斗的场景,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在困难环境中取得的巨大成就。
博物馆的展览设计非常优雅,吸引了我的目光。
展览使用了多媒体技术,结合
了图片、视频和音频,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三线建设的过程。
这些多媒体展示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时期,感受到了当时的艰苦环境和人们的团结奋斗精神。
展览还配备了专业的解说员,他们提供了有关展品的详细背景知识,使得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展览的信息。
博物馆还设有一个互动区域,让参观者亲身体验三线建设的一些任务。
我参与
了模拟修建山区公路的活动,这让我更加清楚地理解了当时人们工作的艰辛和困难。
这种互动体验使参观者更加身临其境,增强了对三线建设的理解和记忆。
总的来说,我对贵阳三线建设博物馆的观看体验非常满意。
博物馆通过生动的
展览和专业的解说,向观众展示了中国三线建设的伟大历程。
这次参观使我加深了对三线建设的了解,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诚挚地推荐大家有机会去贵阳参观三线建设博物馆,亲身感受那段艰苦而伟大的历史。
关于贵州六盘水三线博物馆的作文

关于贵州六盘水三线博物馆的作文作文一
《神奇的三线博物馆》
小朋友们,你们去过六盘水的三线博物馆吗?那可真是一个特别好玩的地方!
一走进博物馆,就好像走进了一个时光隧道。
里面有好多好多以前的东西,有大大的机器,还有旧旧的照片。
我看到了以前工人叔叔们工作的场景,他们可辛苦了!为了建设我们的城市,每天都在努力干活。
就像我的爸爸一样,为了我们的家一直在努力。
还有一个地方展示了他们住的小房子,很简陋但是很温暖。
那里有小小的床,简单的桌子,让我知道了以前的生活和现在很不一样。
在博物馆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啦!
作文二
《六盘水三线博物馆之旅》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我去六盘水三线博物馆的经历,可有意思啦!
刚到博物馆门口,我就特别兴奋。
进去之后,哇,好多新奇的东西呀!
我看到了一辆很大很大的火车头,听讲解员姐姐说,这是以前运输东西用的。
我想象着它冒着黑烟,呜呜叫着跑起来的样子,一定很威风。
还有好多工具,那些锤子、扳手啥的,比我的玩具可大多啦!工人叔叔们就是用它们建设了我们的城市。
我还看到了一些叔叔阿姨的笑脸照片,他们在工厂里干活,虽然很累,但是都很开心。
就好像我们在学校里做游戏一样,虽然会出汗,但是心里美滋滋的。
从博物馆出来,我心里想,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以后也为我们的家乡做贡献!
希望小朋友们也能去那里看看,一定会有很多收获的!。
参观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观作文

参观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观作文你知道吗?我前几天去参观了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那可真是一场超级有趣又特别有意义的经历。
一走进博物馆,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时光隧道,一下子就被拉回到了那个热火朝天搞建设的年代。
墙上的老照片、陈列的旧物件,都像是一个个无声的讲述者,开始给我讲起了三线建设的故事。
我看到那些生锈的工具,它们看起来普普通通,可在当时那就是建设者们的“得力助手”啊。
想象一下,在几十年前,一群充满干劲的叔叔阿姨们,拿着这些工具,在都匀的这片土地上开始大展拳脚。
他们住的可能是简易的工棚,吃的也许就是简单的饭菜,但是那股子为了国家建设奉献一切的热情,就像火焰一样燃烧着。
博物馆里有一个模拟当时建设场景的小角落,看到那些简陋的条件,我忍不住对同行的小伙伴说:“这可比咱们现在的生活艰苦多了,要是我在那时候,估计得哭着喊着找妈妈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艰苦奋斗,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好日子。
那些建设者们就像超级英雄一样,只不过他们没有披风和超能力,有的是坚强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
还有那些关于工厂建设的介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那时候的人们可真是厉害,在荒地上建起一座座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仿佛就在耳边回响。
我就想啊,当时的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肯定没有像我们现在这样,动不动就想放弃。
他们一定是咬着牙,想着办法就把问题解决了。
我要是能有他们一半的毅力,估计我都能成为学霸了。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听到旁边的一位老爷爷在给小孙子讲他当年参与三线建设的故事。
老爷爷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那是一种自豪的光芒。
他说那时候大家都一心想着为国家做贡献,谁也不计较个人得失。
小孙子听得眼睛一眨不眨的,就像我一样被深深吸引住了。
我想啊,这种传承可真好,让年轻的一代也能知道过去的不容易。
从博物馆出来的时候,我满脑子都是那些画面。
我觉得这次参观就像是给我上了一堂特别生动的历史课,还是那种让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课。
我不再觉得那些历史离我很遥远,因为我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些鲜活的人物在都匀的土地上挥洒汗水。
参观贵州三线博物馆有感

参观贵州三线博物馆有感——吕成焱6月22日下午,参加了司法局党支部组织的“两学一做”活动,数学家华罗庚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常到三线峥嵘地,少到江浙鱼米乡;生身故乡非不爱,更爱三线练人场。
”自上世纪60年代起,响应党中央“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无数热血儿女以“三线峥嵘地”为锤炼精神品质的“练人场”,走进大三线基地,扎根大山深处,用默默奉献点燃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
★重温艰苦岁月感知三线精神在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一件件带有历史痕迹的三线时期展品,让我们得以有机会重温三线历史,感知三线精神。
由六盘水市钟山区投资建设的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占地40余亩,现已建成主楼博物馆、还原馆、市情馆三个室内展区及三线广场、工业雕塑广场、思源广场三个室外展区,主要包括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三线建设指挥部、县委楼、陆家大院、育才壁,以及三线建设时期的蒸汽机车、机械设备等历史文物。
博物馆主楼展区分为序厅、人民礼堂、主楼展厅三大区域,收藏了三线建设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一批重要历史文献、珍贵历史图片,并通过微缩场景再现了当时的生产生活场景。
其中,三层主楼展区又分为七个展厅。
现馆藏文物文献资料9502件,已展出图片1128张,实物1380件,档案资料200余份,音像资料时长1080分钟;室外展区主要展出大型实物,包括蒸汽机车、原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解放牌卡车、龙门刨床、钢水包等珍贵文物18件。
★“淘”来的宝贝饱含深挚情结小到一双雨鞋,大到一架车床,博物馆内的上千件实物大都是工作人员们从三线企业和老三线建设者家中“淘”来的,而让工作人员感动的是,一些老三线人在得知博物馆收藏三线时期实物后,迈着颤颤巍巍的步子把家中的脸盆、藤条箱等物件无偿送到博物馆来。
六盘水市收藏协会的协会成员大都是三线工人或三线子弟,对三线历史有着特殊的情节。
协会的数十名藏家就曾携带三线建设时期藏品展开集中捐献,将收藏的“水城矿务局机关食堂粮票”、“贵州省青杠林农场革委会政工组纪念氢弹成功爆炸标语”等十余件藏品捐献给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
三线博物馆心得体会精选三线博物馆心得体会800

三线博物馆心得体会精选三线博物馆心得体会800
一、思想收获
参观三线博物馆,我对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些文物中蕴含的
历史文化知识,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
历史不是客观的历史,而是一
种以人的智慧沉淀而构筑起来的,以人的心血和智慧去努力改变历史,去
实现理想的社会,这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
二、认识收获
参观三线博物馆,让我更加认识到文物的历史价值,这些古老的文物,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它们中蕴含的历史记忆,正是历史中
的镜像。
对于每一个国家,它们都是其文化的一个精神宝库,保存文物,
不仅能够把我们的历史传承下去,同时也能对我们的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行动收获
参观三线博物馆,让我们更加认识到,文物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文物的保护,不仅要在博物馆中,
还要到当地民间进行加强文物的保护。
另外,在博物馆中,我们还要教育
孩子去尊重文物,去珍惜文物,这样,才能把珍贵的文物传承下去。
游贵州三线博物馆观后感作文

游贵州三线博物馆观后感作文《游贵州三线博物馆有感》篇⼀:《初入三线博物馆》去贵州三线博物馆之前,我就像一个满心期待开盲盒的孩子。
到了那儿,嘿,那外观就很引人注目,像个神秘的大盒子等着我去探索。
走进馆里,就感觉像走进了时光隧道一样。
在入口处,我看到一些老照片,黑白色的,上面的人穿着那个年代特有的工作服,眼神里透着一股劲儿。
那时候的衣服啊,款式可没现在这么多样,都是肥大宽松的。
我对着照片看半天,就想象自己要是生活在那个时候,穿着那样的衣服去上班,会不会走路都带风呢。
然后继续往里走,有一个大的展厅,展示了好多老物件儿。
我第一眼就瞧见了那些生锈的工具,像扳手啊,锤子啊之类的。
那锤子手柄上都有深深的手握的痕迹,一看就是被用过好多回。
我就想啊,这锤子以前该敲打过多少东西,它得见证过多少建设的过程呢。
我在这展厅里慢悠悠地晃,好像每一步都能踩到那个年代的回忆上。
这里面还有一些模拟的工作场景,那些假人做得还挺逼真。
我看到有一个人在操作一台特别古老的机器,我就凑上去瞧,机器看起来笨笨重重的。
我就在想,这得费多大劲儿才能操作它呢。
突然我发现一个小角落里的账本,那本子都发黄了,上面歪歪斜斜的字写着各种收支和物资记录。
看到这些细致入微的东西,我才真正感受到了当时三线建设是多么的不容易,每一笔物资、每一个人力,都是实打实的投入啊。
篇二:《深入那些故事里》在博物馆里逛着逛着,就到了讲述三线建设者们生活的区域。
这里有一些还原出来的宿舍场景,床是那种窄窄小小的木板床,被子叠得方方正正的。
我看到墙上还贴着一些当时的标语,什么“艰苦奋斗”“建设祖国”之类的。
我想那个时候的人每天睁开眼看到这些标语,肯定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有干劲儿。
有一个桌子上还放着一个旧饭盒,那饭盒已经坑坑洼洼的了,可是感觉它充满了故事。
我就想象着,有个工人每天拿着这个饭盒打饭,在大食堂里和工友们一起边吃边聊建设的进度。
我注意到有一个展示柜里放着一些信件,信纸都已经薄得快透明了。
由于三线博物馆观后感

由于三线博物馆观后感前几天去了三线博物馆,那感觉就像穿越回了一个充满热血和神秘的时代。
一走进博物馆,就像是打开了一本厚厚的历史大书。
墙上那些老照片、展柜里的旧物件,一下子就把我拉到了当年的三线建设场景里。
你看那时候的工具,虽然简陋得很,可就是这些简单的家伙事儿,建起了那么多了不起的工厂、基地。
就好比用一把小锄头,开垦出了一大片宝藏地一样神奇。
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讲述建设者故事的板块。
那些人啊,背井离乡,跑到偏远的山区里,在艰苦的环境下干活。
住的是简易的房子,吃的可能也没现在这么丰富,但是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坚定。
我就想啊,要是换做我,在那个没有网络、没有外卖的年代,估计得哭着喊着要回家。
可是他们却坚持下来了,就像一群超级英雄,默默奉献,在祖国的大后方撑起了一片天。
再看看那些复原的工作场景,机器轰鸣,人们忙碌地穿梭其中。
虽然是静态的展示,但我仿佛都能听到那时候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号子声。
这让我觉得,现在的幸福生活真是来之不易。
每一个高楼大厦、每一条宽敞的马路,都像是在三线建设精神上生长出来的果实。
而且啊,博物馆里的布局也很有意思。
它不是那种干巴巴地给你摆东西,而是像一个会讲故事的老爷爷,带着你一点点走进那个时代。
从建设的背景开始,到具体的项目,再到最后的成果和影响,一环扣一环,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从三线博物馆出来后,我就一直在想,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么好的时代,可不能把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给丢了。
要是遇到点小困难就退缩,那可真对不起那些三线建设的前辈们。
我觉得这个博物馆就像一个精神充电站,当我们在生活中觉得累了、想放弃的时候,就应该来这里充充电,然后带着满满的能量继续向前冲。
反正我是这么想的,这一趟三线博物馆之旅,可真是收获满满啊。
三线建设博物馆参观后感受与收获

三线建设博物馆参观后感受与收获示例文章篇一:《参观三线建设博物馆有感》嘿呀!前几天学校组织我们去参观了三线建设博物馆,这一趟下来,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感触颇多呢!一进博物馆的大门,我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激情和热血的年代。
那些陈旧的机器、泛黄的照片,还有一件件充满故事的老物件,就像一位位沉默的老人,静静地向我们诉说着过去的岁月。
我看到了当年工人们住的简陋宿舍,那小小的空间里,摆放着几张木板床,连转身都困难。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的房间,又大又舒适,和他们比起来,我简直太幸福了!我忍不住问自己:“如果是我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能坚持下去吗?”还有那些巨大的机器,虽然已经锈迹斑斑,但依然能感觉到它们当年的威风。
讲解员姐姐说,这些机器可都是当年的宝贝,工人们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它们。
我就想,这些机器就像战场上的战士,为了国家的建设冲锋陷阵!我还看到了好多工人叔叔阿姨们的照片,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坚定的笑容,那眼神里透露出的是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
我听到旁边的同学说:“他们不累吗?” 怎么会不累呢?只是他们心中有梦想,有对祖国的热爱呀!在参观的过程中,我和小伙伴们一直在不停地讨论。
“哇,你看这个!”“哎呀,他们太不容易啦!”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被那些历史深深吸引。
有一个展区专门展示了工人们的工作场景,那热火朝天的画面,让我感觉自己好像也置身其中。
我仿佛看到他们挥汗如雨,听到他们的口号声震耳欲聋。
这就像我们在运动会上为了班级的荣誉拼命奔跑一样,充满了力量!参观结束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三线建设的先辈们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他们那种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我在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也要像他们一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难道我们不应该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吗?难道我们要在舒适的生活中迷失自己吗?不!绝对不!我要努力,要拼搏,要让自己的人生也像三线建设者们一样,绽放出绚丽的光彩!示例文章篇二:《参观三线建设博物馆有感》哇塞!前几天我们学校组织去了三线建设博物馆,那可真是一次超级棒的经历!一走进博物馆的大门,我就好像穿越到了过去那个火热的年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观贵州三线博物馆有
感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参观贵州三线博物馆有感
——吕成焱
6月22日下午,参加了司法局党支部组织的“两学一做”活动,数学家华罗庚曾写下这样的诗
句:“常到三线峥嵘地,少到江浙鱼米乡;生身故乡非不爱,更爱三线练人场。
”自上世纪60年代起,响应党中央“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无数热血儿女以“三线峥嵘地”为锤炼精神品质的“练人场”,走进大三线基地,扎根大山深处,用默默奉献点燃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
★重温艰苦岁月感知三线精神
在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一件件带有历史痕迹的三线时期展品,让我们得以有机会重温三线历史,感知三线精神。
由六盘水市钟山区投资建设的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占地40余亩,现已建成主楼博物馆、还原馆、市情馆三个室内展区及三线广场、工业雕塑广场、思源广场三个室外展区,主要包括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三线建设指挥部、县委楼、陆家大院、育才壁,以及三线建设时期的蒸汽机车、机械设备等历史文物。
博物馆主楼展区分为序厅、人民礼堂、主楼展厅三大区域,收藏了三线建设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一批重要历史文献、珍贵历史图片,并通过微缩场景再现了当时的生产生活场景。
其中,三层主楼展区又分为七个展厅。
现馆藏文物文献资料9502件,已展出图片1128张,实物1380件,档案资料200余份,音像资料时长1080分钟;室外展区主要展出大型实物,包括蒸汽机车、原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解放牌卡车、龙门刨床、钢水包等珍贵文物18件。
★“淘”来的宝贝饱含深挚情结
小到一双雨鞋,大到一架车床,博物馆内的上千件实物大都是工作人员们从三线企业和老三线建设者家中“淘”来的,而让工作人员感动的是,一些老三线人在得知博物馆收藏三线时期实物后,迈着颤颤巍巍的步子把家中的脸盆、藤条箱等物件无偿送到博物馆来。
六盘水市收藏协会的协会成员大都是三线工人或三线子弟,对三线历史有着特殊的情节。
协会的数十名藏家就曾携带三线建设时期藏品展开集中捐献,将收藏的“水城矿务局机关食堂粮票”、
“贵州省青杠林农场革委会政工组纪念氢弹成功爆炸标语”等十余件藏品捐献给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
1969年版的水城县贸易公司“日用工业品购货券”,背面标注着如此字样:“本券系无价证券,不记名、不挂失、不准买卖,只能在县城关通用。
”其中,“壹市寸”的“贵州省布票”发行于1967年9月,有效期只有三个月并“剪边作废”。
一寸见方的布票,在计划经济时期,是以家庭为单位限量发放的,并具有一定范围内流通资质的资格认证,在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尤显弥足珍贵。
做饭的炊具,施工的铁锤,运载煤炭的灰车,制造产品的车床……一个个饱蘸历史笔墨的实物元素,构成了一段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和岁月长廊。
在三线博物馆的室外展区,一辆三线建设时期的卡车时常吸引游客的目光。
其历史特殊性在于,随着该类车型的横空出世,我国终于结束了不能自主制造汽车的尴尬历史。
正因如此,该型号汽车得以参加1956年国庆阅兵式,人们也得以一睹其风采。
这辆新中国成立后由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制造的解放牌汽车,是原贵州省交通厅直属运输企业水城汽车运输公司引进的第一批大型卡车,空车重3900公斤,最高时速可达65公里/小时,可载重4吨。
该车自1972年开始使用,在使用的26年间,跟随着三线建设者一起翻山越岭,安全行车百万公里,运输物资3000余万公斤,为三线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因为战功累累,被誉为六盘水交通运输业的“大功臣”。
来自首钢水城钢铁集团公司的退休工人刘师傅,也捐出了自己的《春雷钢铁厂工作证》。
在刘师傅看来,他说最大的希望是这段三线历史不被后人遗忘。
★记住历史留住根脉
在诸多捐赠实物的三线老人内心深处,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一个三线博物馆的落成,而是希望后代能够铭记这段历史,希望能把贵州一座座因三线建设而兴起的城市的“根脉”留住。
据统计,仅1964年至1975年的12年间,在三线建设的带动下,贵州省初步形成了六盘水、遵义、都匀、凯里、安顺、开阳等一批新的工业基地,工业企业成倍增加。
197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24.97亿元,为1963年的3.41倍。
三线建设使贵州受益匪浅,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的巨大进步,使落后的黔贵大地逐渐成长为一颗闪烁在祖国西南隅的高原明珠。
重温三线建设历史,学习三线建设精神。
如今的三线博物馆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线精神传承之地,同样是道德建设示范之地,也是六盘水城市对外开放和展示形象的窗口。
截至今年2月底,贵州三线博物馆累计接待参观团队1490个,接待省内外参观游客103余万人次。
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已经逐渐成为六盘水市重要的人文景观和红色旅游观光点,成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战场、道德讲堂总堂、三线人重温历史的首选地,同样成为六盘水的城市文化地标和城市名片。
同时,它也时刻提醒着人们,记住历史,留住根脉。
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
四川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占地面积近60亩,项目总投资3.2亿元,2015年3月,在攀枝花建市50周年之际,面向市内外游客开放。
作为反映攀枝花市三线建设的一张文化名片,该博物馆展陈设计和布展站在全国的视角和高度,放眼三线建设的13个主要省、区,全面展示和反映中国三线建设的历史全貌。
博物馆展厅内容主要为全国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和中央决策发动、13省区三线建设的展开情况、攀枝花的开发建设、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和成就、三线建设的精神传承五大板块,全面反映和展示了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三线建设历史,弘扬了“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
据了解,截至目前,该博物馆共收集了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三线建设的题词及彭德怀、李井泉、钱敏、徐驰、杨超等同志在三线建设时期的文物、中央和全国13省区三线建设的决策文献史料,三线重点企业航空、船舶、机械、交通、常规兵器等各类三线建设文物10000余件(套)。
并先后采集了国家相关部委、省、市、企业三线建设领导者、亲历者和研究学者等各个层面高清口述历史视频120人、8000多分钟,还收集了其他三线建设时期视频资料3000余分钟。
微距看苦禅
他是明星,闪耀画坛,一代宗师,桃李满天下,享誉海内外;他是大侠,侠骨柔情,曾受尽日本特务的酷刑毫不屈服,却对弟子亲友温情满满;他是“高富帅”:人品高、艺品高、武功高、身材高,学富五车、感情丰富、幽默风趣、富有正义感同情心,五官端正、满面正气,既有儒生的优雅又备武生的英气……这不是谍战片,也不是偶像剧,而是亲人眼里的着名画家李苦禅先生的真实模样。
李苦禅(1899—1983),山东高唐人,中国当代着名大写意花鸟画家,人民美术教育家。
6月11日是苦禅先生祭日,《藏天下》杂志有幸邀请到苦禅先生的儿子李燕和孙女李欣磬撰文以表纪念。
李苦禅、李燕(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清华大学教授)都是中国着名的教育家、国学家、国画大家,出自书香门第的李欣磬受家学熏陶,是中国当代颇具实力和影响力的新锐导演、文化评论人、青年学者。
李氏一门三代均出手不凡。
《藏天下》杂志从今年4月刊开始,拟以三期连载这组纪念文章《敲开苦禅之门》,近距离告诉读者一个有血有肉的李苦禅,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