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园林中因借山顶来营造_合_空间的意境与借景手法_李飞

合集下载

浅谈园林建筑中借景的运用

浅谈园林建筑中借景的运用

浅谈园林建筑中借景的运用XX(XX学院,重庆400715)摘要:简单介绍了借景的定义、特点和应用,分别阐述了远借,邻借,仰借,俯借等不同的直接借景方法的具体应用及效果,并对借景典型例子大观园作了具体说明,以期引导今后“借景”手法继续在园林及建筑设计中的合理应用,从而创造理想的效果。

希望在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能更深入的理解我国园林的造园精髓,并有效地运用于现代园林的营造之中。

关键词:借景;园林景观;作用;大观园1 引言在绝大多数园林作品中,景观是需要去创造的,尤其在现代园林绿地中更是不乏这样的景观,造景就成为园林景观存在的主要手段了。

造景可以是主景也可以是配景;可以是规则式的,也可以是自然式的,还可以是混合式的。

不论创造的是哪一种形式的园林景观,都需要一定的布局章法和规律去遵循,那么这些景观在创造的时候又需要用哪些手法或手段去实现呢?根据不同的景观需求可以采取相应的造景手法,比如,对景、障景、隔景、框景、漏景、添景、夹景以及借景。

借景、对景、分景是园林组景手法中较为常用的三种,尤其是借景,《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1】。

2 借景简述中国古代早就运用借景的手法。

唐代所建的滕王阁,借赣江之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岳阳楼近借洞庭湖水,远借君山,构成气象万千的山水画面。

杭州西湖,在“明湖一碧,青山四围,六桥锁烟水”的较大境域中,“西湖十景”互借,各个“景”又自成一体,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借景”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提出来,则始见于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一书。

计成在“兴造论”里提出了“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泉流石注,互相借资”;“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等基本原则【1】。

2.1 借景的概念计成在《园冶.兴造论》中写到“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因者就地审势,就是说园林造景要善于因地制宜的借用别的景物,使之成为园林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要借的巧妙,借的合体、适宜,天衣无缝,不露人工痕迹,和园内景物、空间环境和谐统一、融为一体【2,3】。

风景园林设计中借景

风景园林设计中借景

风景园林设计中借景第一篇:风景园林设计中借景风景园林设计中借景常言道处境生情,借景抒情,所谓的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传统手法,所谓“借”就是造园时不能单纯地孤立地从园的本身着眼,而要寻求园与周围环境、自然景物的巧妙联系。

根据造景的需要,把园外的佳景通过门窗或其它途径引人园内,使之成为园内景色的一部分,所以借景意味着景观设计方案中景象的外延。

如北京颐和园,远借西山群峰和玉泉山“玉峰塔”,与昆明湖组成美丽的湖光山色,宛如天然的巨幅图画。

借景的韵味大概如此了!借景没有空间的限制,形式多种多样,有远借、近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等。

总之,凡是能触情动人的景观、景物、景色、景致,都可以“借”,可以全方位借景,全时令借景。

可借的因素有山有水,有日、月、云雾、雪,还有飞禽、游鱼,甚至风声、雨声、涛声、钟声……。

借景因距离、视角、时间、地点等不同而有所不同:③仰借为借高处景物,如北京北海公园借景山,南京玄武湖公园借钟山,陕西华清池借骊山等。

②邻借亦称近借,如苏州沧浪亭,园内缺乏水面,而园外却有河浜,因此在沿水面河浜处设假山驳岸,其上建复廊以及面水轩,透过复廊上面的漏窗,使园内外景色融为一体。

④俯借为借低处景物,如登杭州六和塔展望钱塘江上景色,登西湖孤山观湖上湖心亭、三潭印月等。

⑤应时而借、因地而借,包括朝借旭日,晚借夕阳,春借桃柳,夏借塘荷,秋借丹枫,冬借飞雪,乃至山泉流水,燕语莺歌皆可借之。

①远借是指借园林外的远处景物。

如颐和园借玉泉山和玉泉塔,实际距离达千米之遥,但犹如园林组成部分。

承德避暑山庄借东侧磬锤峰,形成“锤峰落日”景观。

第二篇:借景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运用论文0引言在传统园林设计中借景的目的主要是丰富园林的景观层次,突显园林设计的思想意境。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借景增添景观乐趣,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增加更加丰富的景观。

1园林艺术中的借景手法分析1.1“借景”内涵简单而言,借景就是把外部景物通过移植的形式“借”到园林景观之中,当然景观的移植并非一成不变的照抄,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加入适当的艺术组合造型来协调和美化外部景观“借”到园林内部景观的形式,而这种艺术组合造型的使用往往能够使得原有的园林景观更有层次感,甚至能够和园林景观相互呼应,形成比原始的外部景观更佳的景观效果。

浅论中国园林借景之“因时而借”的应用及发展

浅论中国园林借景之“因时而借”的应用及发展

相,一天之时相及四季之气象,营造出因时变而变之 边的楼阁上可以欣赏西岭晨霞景观,当旭日升起,晨霞
景。
映照西岭,五光十色纷繁绚丽。
2 因时而借在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2.1.2 午日借景。午日可借用烈日、光斑、阴影造景,日
借景当中的因时而借是动态的、多变的、可借元素 光照射,精彩焕目,凸显大地的热情和奔放。
苏堤春晓、柳浪闻莺、玉兰堂、海棠春坞 曲院风荷、荷风四面亭、远香堂、嘉树轩 平湖秋月、闻木樨香轩、洛浦秋风 南山积雪亭、雪香云蔚亭
风 微风
月到风来亭、风篁弄影、万壑松风
雨 细雨
听雨轩、湖滨晴雨、留听阁、烟雨楼
四季 雪 残雪
断桥残雪、南山积雪、西山晴雪
之气 霜 晚霜
待霜亭
象 云 云彩
双峰插云
雾 雾气
烟波万顷、茶山夙雾
与不舍。可借用夕阳、夕照、晚霞、余晖,景致舒 缓而悠闲,尽显大地的平和与温婉。
颐和园的夕佳楼取自诗句:“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寓意每当夕阳西下,余辉照耀,群 山尽显奇美。避暑山庄松鹤清樾北山峰顶的一 方亭曰锤峰落照,夕照时晚霞漫天,东山磬锤峰 被映衬得富丽堂皇。西湖之景雷峰夕照,傍晚霞 光映射塔身,好似佛光照耀。天童寺的古山门前 的南山如屏,黄昏时分,在夕阳的映称下翠色更
颐和园的迎旭楼,黎明时分,登楼可观旭日初升。
. 景A之ll不同Ri者g也ht。s景则Re由s时e而rv现e,d时.则因景可知。”[2]因此 明嘉靖间安国私园的晨光坞的“迎曦”一景,在晨光中
借景理法之“因时而借”以“时”为要素,借用一年之季 不禁使人感怀“一日之计在于晨”。在避暑山庄澄湖岸
2019 年第 3 期
现代园艺
生态绿化
浅论中国园林借景之“因时而借”的应用及发展

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说课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说课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人美版《美术鉴赏》第四单元主题二《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说课课题《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科目高中美术课型美术鉴赏课时 1 课时说课人一、说教材高中美术鉴赏模块第四单元主题二, 1 课时,其主要内容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和造型特点,并从造景要素、功能、理念等几个角度鉴赏中国古典园林,理解其背后的传承文化思想。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联系生活,在问题的驱动下,将美术的学习方法与一般的探究方法相统一。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是美术学科素养本位课程中引发学习行为的根本动力。

培养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学情1、高中学段的学生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的发展都进入到最佳时期。

2、能够联系一定的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特征,对中国著名古典园林有所了解。

3、不足之处: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正确理解园林背后的传承文化思想。

4、根据学生情况,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园林造园理念与哲学思想的关系。

三、说教学目标1、图像识图引导学生欣赏建筑的妙趣,自我感受品析园林意境之美。

2、美术发现对于园林布局进行分析讲解,合作展示叠山理水小景观,学生通过不同形式来表现所感所想,创作视觉形象。

3、审美判断引导学生评价鉴赏“与谁同坐轩”建筑妙趣,分析花窗借景手法,体味意境之美。

4、创意实践赏析园林之美,运用创意思维和创作方法,尝试创作有意义的园林美术作品。

5、文化理解赏析园林之美,分析匾额楹联文化,感受造园家和园主人的精神追求,深入理解园林和文化的关系。

四、说教学重点重点: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要素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帮助学生培养基本的艺术修养,从而奠定在现实生活中对传统园林进行判断、辨别和思考的审美素养。

五、说教学难点难点:理解传统园林中包含的自然观与意趣以及园林艺术背后更深层的文化内涵。

理解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念。

六、说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多媒体展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情境法、任务驱动法、探究研讨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整理)造园艺术之园林借景

(整理)造园艺术之园林借景

造园艺术之园林借景借景,是我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之一,可以互借,也可以外借。

寄畅园主要赏景建筑都背东面西。

为便于西借惠山,从知鱼槛、涵碧亭、环翠楼、凌虚阁等主要观赏点望去,但见惠山绿嶂巍峙,山顶游人蠕动,既远又近。

“名园正对九龙岗”,“春雨雨人意,惠山山色佳”。

它东南借锡山,“今且锡山姑且置,闲闲塔影见高标”。

无论在环翠楼、鹤步滩、六角石亭,举目所极,龙光塔影,总是近在咫尺,使得只有十五亩的寄畅园,收纳了惠山、锡山,使景观延伸的很远,有限的空间变成无限的空间。

清屠隆说寄畅园:“七分天然,三分人事”,就是指借景的得法。

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

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

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古代的实践和理论中国古代早就运用借景的手法。

唐代所建的滕王阁,借赣江之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岳阳楼近借洞庭湖水,远借君山,构成气象万千的山水画面。

杭州西湖,在“明湖一碧,青山四围,六桥锁烟水”的较大境域中,“西湖十景”互借,各个“景”又自成一体,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借景”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提出来,则始见于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一书。

计成在“兴造论”里提出了“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泉流石注,互相借资”;“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等基本原则。

借景种类借景可分为:1,近借。

在园中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

2,远借。

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园林,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和远处的岛屿。

3,邻借。

在园中欣赏相邻园林的景物。

4,互借。

两座园林或两个景点之间彼此借资对方的景物。

5,仰借。

在园中仰视园外的峰峦、峭壁或邻寺的高塔。

6,俯借。

在园中的高视点,俯瞰园外的景物。

7,应时借。

借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或一天中某一时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相变化景观和即时的动态景观。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类型与营造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类型与营造手法

林业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3期作者简介杜贞星(1969-),女,山东郯城人,硕士,工程师,从事园林植物应用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1-12-16近年来,许多园林景观设计对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认知不足,在意境营造时,都是依照诗词韵文作表面文意,未深入追溯传统文化中的意境创造。

在新时期的今天,对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仍然有必要进行研究分析。

1园林意境的概念意境是指抒情表意在歌舞、画、诗、戏剧及园林等艺术中的审美境界,是情与景、心与物、意与境的交融,其为中国美学中具有民族特色的范畴之一。

周谷城先生曾经说过: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就成为历史,在艺术作品中实现,就叫做意境。

2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类型2.1色境色境是指以园林景物的色彩巧妙地通过构图的方式将特定的意境表达出来。

如长沙岳麓山爱晚亭,其在色境方面应用得较好,周围遍植枫树,形成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艺术境界。

大片枫树、樱花传达热烈、欢快的动境;断桥残雪传达恬静、清幽之意(图1)。

2.2香境香境是指因植物的芳香而达到的意境。

如苏州拙政园的远香堂,其在香境方面的应用较好,其前有荷花池,在花开时节,清香四溢,红裳翠盖,因此荷池的周围布有“香洲”一景,更有“荷风四面亭”等以荷香为主题的景观,将一幅怡人的自然风光展现在游人面前。

2.3声境声境是中国古典园林所擅长利用的意境类型。

利用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或有意识地制造一些声响,如雨声、树声、风声、水声、钟声、鸟声等,使之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动感,成为静态景物空间中的画龙点睛之笔,意境创造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对水声的利用。

中国园林中,对树声、风声等进行利用,以创造意境的实例很多,其经典之作有苏州拙政园留听阁、杭州市的“柳浪闻莺”等。

2.4朦境朦境是以星月云雾等气象景观形成朦胧美之意境。

园林中的美与雨是分不开的,雨是云的化身,烟雨朦胧,犹如仙境,具有文人士大夫追求的远离尘世的意境[1],苏州网师园、月到风来亭、嘉兴南湖烟雨楼皆属此类。

园冶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

园冶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

园冶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园冶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园冶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园冶读书笔记1《园冶》是我国明代关于造园理论的一本专著。

也是世界上第一本关于造园理论系统介绍的著作,是公认的一部很难读懂的最古老、最优秀的中国古典园林传统著作。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除了学习作者对造园的理论与对它的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感慨:看着原文的古文有些语句不能很好的理解,即使看了陈植老先生注释的《园冶注释》由于是繁体字和竖向的从右到左的书写,也使得在阅读中不是很习惯,不禁感叹中国大陆文化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的不足。

这些都是题外话了,对于《园冶》此书是第一次阅读,以下也只是在阅读中自己的一些浅显的感受。

作者计成对造园艺术中的几个主要方面,如造园的指导思想,园址选择,园林布局(包括建筑、门窗、栏杆、墙垣等的构造和形式),掇山、理水、置石、择木、铺地、借景等,都有系统阐述。

而书中不仅仅是谈如何造园,文中始终贯穿的一个思想就是"天人合一"的观念,一切讲究“因地制宜”“精而合宜”。

在兴造论中,计成本人提到造园乃是“三分匠,七分主人”,且强调这个“主人”并不仅是户主、出资人的概念,而是“能主之人也”,“主人”即工程主持者,指出了设计师的重要性。

即使不是自家园内的景致也可以通过借景的方式来增添自己园林的美感。

照猫画虎的描摹并不是难事,重要在于其精髓的表现,并根据工程进程的变化而调整设计方案。

这就体现了“主人”的作用,匠人可以通过能工巧手制造出景致的景观,但各个小品的搭配,整体的布局就要靠设计师来把握大局,做到“园林巧於因借,精在体宜,愈非匠作可为,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

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设计似乎变的“容易”了许多,“借鉴”不同的作品中的各种元素形成一个“混搭”的景观设计,看似华丽或美好的形式下却经不起仔细的推敲。

中国古典园林专题-借景

中国古典园林专题-借景

借景的历史模式
李渔 --《闲情偶寄》
“开窗莫妙于借景”
“尺幅窗式”:窗户作为观 景媒介,进行画框式加工, 以期将窗外实景通过媒介转 化为“画”-“如画”。 尺幅窗图式
借景的历史模式
“尺幅窗式”:窗户作为观 景媒介,进行画框式加工, 以期将窗外实景通过媒介转 化为“画”-“如画”
借景的历史模式
计成 --《园冶》“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翠,绀
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畽,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 者也。”(借景的准定义)
寄畅园-远借锡山龙光塔、惠山
拙政园-远借北寺塔
“远眺式”:立足于园本位,借用园外有利因素,组织园外有利因素于园林景象之 间,是园林景象的外延。
借景的模糊性
从景象的结构关来看:
在进行园内景象创作的同时,引用园外之景称为“借”,园内景象之间的联系可否 称“借”?
借景的偶成性
“因借无由,触情俱是”“物情所逗,目寄心期”--《园冶》 即借景无所谓由头,凡能触动人心灵的皆是。
在茂密的油松旁安筛月亭, 皓月当空时,月光被松枝分 割成无数光束—长松筛月并 非人工创景,而是一种意料 之外的朴素自然美。 普照寺 筛月亭
借景的偶成性
“臆绝灵奇”--《园冶·冶叙》 即思考,构思想到绝处,借景方能达到灵动 奇绝的效果。 --借景的最高境界
“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园冶·借景篇》 “众谓之拙,以其因物不改,我谓之巧,以其功不宰,不改,故物全不宰,故功 倍。”--《大巧若拙赋》白居易 假借自然之力,省人工之费,事半功倍。
借景的偶成性
“景到随机”--《园冶》 即借景随机,天时地利,人性所好皆可为借景依据。
“夕佳楼”本为东西向,遭 西晒之所,巧借陶渊明诗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故名夕佳楼,充分发挥西邻 昆明湖之地宜。 颐和园 夕佳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310/2010 HUAZHONG ARCHITECTURE 华中建筑1 山顶的借景意境与“合”空间的营造在技术条件比较落后的古代,山顶因其最接近天空和风云多变,具有朦胧的仙境意境,而成为原始的崇拜物,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都生活在高高的山上,在我国神话中建有“天庭”供神仙居住的昆仑山也是高不可攀。

魏晋南北朝时期隐逸思想使许多文人在山中设别墅和宅园、后来出现的写意山水画多采用山水图、山水渔隐图等主题,将建筑、园林与山结合,这体现了古人对山的崇拜和对天人合一的追求,使山顶具有隐逸的意境。

山顶的地宜条件是空间“开敞”,具有良好的借景视野,人经历登山过程中的“起、承、转”等空间序列,登至山顶空间豁然开朗,周围的山河景色尽收眼底,合理利用山顶的地宜条件,借周围景物,是营造好的“合”空间的重要方法。

2 “巧于因借”山顶风景来营造“合”空间的借景手法在营造山顶这一“合”空间的仙境意境和隐逸意境中,常采用以下借景手法:2.1 仰借星月,“高”接云天山顶之高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近接“云天”的含义。

在古代那些“高”的、或者是“具有高度”的人工建筑物,如台、阁、塔等,都具有接近“天”的特征,“天”代表了自然,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而这种利用建筑的高来达到天人合一的方法因成本昂贵只有贵族才能够享用。

利用山顶营造“合“空间的借景意境,能够最节省成本并最大化地达到“天人合一”,因为任何人工建筑物的高都难以和山顶的高所媲美。

孟子云:“知性则知天”将人性与自然规律结合在一起,把对自然美的感知和对人格美的认识统一起来。

因此山之“高”可以体现古代文人的志向“高远”、“高洁”,形成“托物言志”的意境。

山顶是山体的天际部分,具有明显向上的、起伏的轮廓线,因此于峰巅崮顶营造“合”空间的借景意境显得十分重要。

“高”的意境要充分地予以突出,方能将山顶接近天庭,身处仙境的意境烘托得更为巧妙。

承德避暑山庄的四面云山亭所处的位置就很好地突出了地势之“高”、仿佛周围都被“云雾”环绕的意境,原位于山庄西北的第二高峰上,有山峰环绕于其四周,乾隆在《登四面云山亭子》诗中写道:“寻常树色诱遮望,到此山形无遁形。

绝顶平临北斗齐,座中唯觉万山低”(樊淑媛,2003),诗中用“平临”、“齐”等字把四面云山所在的西北第二高峰与北斗星座齐高、与天相接、周围山峰环绕的环境条件突出出来;嘉庆的《登四面云山作歌》诗中有:“崖回川抱群拱极,翼然亭子诸峰巅。

置身如在烟霞表,溪间坡坨互环绕。

”(樊淑媛,2003),描写了梨树峪等峡谷内常常弥漫着一些随风起伏,悄然波动的青雾,宛如云烟飘然而至,又时而聚合,时而分散;《热河志》曰:“山庄西北隅最高处,一峰拔地,构亭其上,圣祖题额曰‘四面云山’,联曰:‘山高先得月,岭峻自来风’”(赵玲,牛伯忱,2003),这都突出了四面云山亭的意境为四面都是“云山”,只有在被山峰环绕的较高的山峰上,才能看到周围都是“云山”,否则,就会产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

之所以选择西北第二高峰来设亭,是于峰顶可以环顾周围的梨树峪等峡谷以及避暑山庄周围的山光水色,取其四面皆有“云山”环绕之意境,来烘托环境、暗示造景特色(图1)。

山顶因山“高”带给人们视错觉,如宋代寇准《华山》曰“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诗中描写高山仿佛拉近了太阳和人们之间的距离。

桂林天矶峰摘星亭,“觅境”于天矶峰峰顶,用近可摘取天上的星星,来比喻天矶峰之高,登亭仰借天高云淡、星朗风清,银河悬于天上,便觉满目星光似乎伸手可摘,好罗曼蒂克的意境(图2)。

2.2 似仙似幻,远借风云仙境山顶营造“合”空间的借景意境,应巧妙地把“山高”与“仙境”结合为一体。

“离天三尺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等诗句,从高度上把与天的距离夸张地缩小化了,从而衬托山之高、山之雄。

“峰攒望天小,亭午见日初”(唐代岑参《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亭午即中图分类号 TU986.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739X(2010)10-0113-02摘 要 “山顶”是中国园林中营造“起承转合”空间序列中的“合”空间的地宜条件之一。

该文提出“巧于因借”山顶的环境条件而营造“合”空间的意境与借景手法,如借景风云星月,“高”接云天;远借风云仙境,似仙似幻;远借缥缈之景,驻足长啸;因高借远,“旷”远之观;弹压控制,远借增添高远等,这些借景意境对现代风景园林中“合”空间的设计具有极好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中国园林 山顶 “合”空间 借景意境 借景手法Abstract The peak is one of the circumstance conditions to create conjunction space which is the space sequence of the beginning space and the connecting space and the transferring space and the conjunction space, in the Chinese garden.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use of according circumstance condition of creating conjunction spaces with mood by borrowing scenes. And it also introduces construction skills of creating mood, such as by borrowing the scene of cloud and wind and stars and moon, a person would feel standing straight into the sky; by borrowing the Wonderland with wind and cloud from distance, a person would feel as if in magic cents; by borrowing the misty scenes faraway, a person would relax to holler; by borrowing the scenes faraway, the view seems like open; by borrowing the scene far from distance, it seems higher with the building at the head of a peak which has the function of suppressing and controlling. These moods of borrowing scenes can be used in designing the conjunction spaces in the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K e y W o r d s C h i n e s e G a r d e n ,P e a k s ,Conjunction space ,Mood by borrowing scenes ,Method of borrowing scenes论中国园林中因借山顶来营造“合”空间的意境与借景手法Creating a Conjunction Space with Mood by Borrowing Scenes Relative to the Conditions of Peaks in the Chinese Garden李 飞Li Fei城乡规划•园林景观Urban Planning • Gardens Landscape114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 10/2010中午,则通过缩小天的尺度而衬托天高。

有的从声音上侧面地烘托了山的高度,如“切莫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就是不要高声说话,因为山离天太近了。

再如“木落知寒尽,山长见日迟”(唐代孙逖《淮阴夜宿二首》)、“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唐代孟郊《游终南山》)等通过时间、明暗、光照等因素,来渲染山之高。

有的则通过天上的东西来烘托天高,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宋代苏轼《后赤壁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代王安石《登飞来峰》),“登山俯平野,万壑皆白云,身在白云上,不知云绕身”(宋代杨万里《中元日晓登碧落堂望南北山二首》),“忽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宋代杨万里《晓行望云山》),“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代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这些都是古人在名山大川中赋予山顶的意境,在风景园林中要利用诗意来“造境”或“觅境”。

因此,山顶营造“合”空间的借景意境可以依托自然景物,突出山的仙境意境,《考工典》中记载“留云亭,在润州金山之绝顶,平乐府仙宫岭有翔风亭,宋邬浩建以为避暑之所”(《考工典》)。

留云亭是建在润州金山之山顶上,而且是金山的最高点,“留”字赋予山以情感,山高所以才能留住云彩。

此外平乐府的仙宫岭有翔风亭,暗示亭位于山岭上,风是一种自然现象,越高的地方风越大,是大家所熟知的现象,正如诗中所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唐代杜甫《登高》),“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三国魏•曹植《杂诗六首》)、“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唐代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等,“翔”字代表了人能参与到自然中去,能和风一起飞翔,也只有在高的地方,人们才能够感觉彷佛飘飘然与风共舞的飞翔感。

桂林市叠彩山挐云亭建于主山明月峰上,站于峰顶,有“引首欲探天上月,俯躬疑碍日边云”(陈从周,2001)之感叹,亭为切合云意,采用了五柱笠顶,宛如一片祥云浮在明月峰顶,因借叠彩山主山明月峰顶的环境条件而设亭,其地势之高,令周围群山不得不俯首,登亭可远望诸峰的秀姿,尤以夏日傍晚借景“五岭夏云”之景为妙(图3)。

2.3 驻足长啸,远借缥缈之景山顶营造“合”空间,能使人在历经千辛万苦登达山顶时,视线瞬间变得非常广阔,心情畅快而远借诸峰,往往会发出阵阵长啸,山顶风大,登顶后出一身大汗,因此多数人也都披衣而长啸,故“披啸亭”、“舒啸亭”都能抒发此时人之情怀。

山顶营造“合”空间的借景,可以营造山高人为峰的意境,而高山为实,山谷为虚,人在山上舒啸,利用亭下山谷来形成回声,烘托舒啸意境。

苏州留园舒啸亭设在西部假山顶上略为宽敞处,亭东南“造境”蜿蜒而下的山谷,通向“活泼泼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