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力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及在结构设计中减少地震力影响的策略
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的作用及措施

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的作用及措施摘要:随着城市的快速稳定发展,房屋建筑得到规模化发展,而房屋建筑的质量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高层房屋建筑的不断建设,人们对房屋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鉴于此,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在保证房屋建筑质量的基础上,要重点加强抗震设计方面的考虑,提高房屋建筑设计的质量,提升房屋的抗震性能,从而保证房屋的安全性能得到提高,以此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作用;措施1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的原则近年来,地震变得更加频繁,人民和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影响,造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地震造成的建筑物倒塌。
因此,从建造建筑项目起,应该进行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并严格评估。
抗震设计应遵循以下准则:①在构建复杂的设计项目时,有必要选择一种合适的测量方法来研究建筑项目薄弱层的塑弹性变形,例如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等方法。
②设计时,将弹性过程分析法作为补充类测算措施。
必须注意建筑结构整体内力位移,还必须选择不同的测算方法,确保测算建筑物内力位移的准确性。
③在设计连体建筑物的过程中,应同时测量一个或多个建筑物结构的振型数,应为单体数的至少9倍,有效质量系数为0.9以上。
2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的作用2.1提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为了确保建筑结构工程的抗震能力,应做好以下几点:①在建筑结构工程中,必须考虑到地基稳定性因素,选择适合于抗震性的地基,避免地基变形影响建筑物抗震功能;②同一个建筑结构工程单元要选择性质一样的地基,必须将地基的最大潜力包括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发挥地基的抗震能力;③建筑结构工程需要规则且对称,目的是减少由于地震活动引起的建筑物变形,并防止由于地震作用力集中而导致的建筑扭曲;④为了提高建筑结构工程抗震性能,我们需要增加几道抗震防线。
同时,有必要明确建筑结构工程的受力设计,防止建筑结构工程的局部薄弱。
2.2降低地震对建筑的影响降低地震对建筑的影响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在建筑基础和建筑主体之间添加隔震层,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对建筑物的潜在破坏。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摘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对于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底层墙体为甚,或某边纵向无墙房屋建筑等。
如下层是车库或商铺等房屋建筑,这类建筑具有同样的特征,也就是要求底层有更大的利用空间,需大量开孔,造成了纵向抗侧刚度的非均匀分布,与此同时,水平方向的抗侧刚度亦存在这种现象。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措施引言地震灾害在某些区域会频繁发生,根据调查内容分析能够知晓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人员伤亡情况极为严重。
在一系列的损失中,很多是因为建筑自身结构不稳定而产生坍塌所造成的。
所以,建筑领域工作人员应该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思考如何提升建筑结构的稳定性,降低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这是极为直观的手段。
在经历地震灾害后我国人民对房屋建筑本身的抗震性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人们的抗震意识也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就需要相关技术人员知晓提升建筑抗震性能的重要价值,根据建筑工程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好施工布置工作,在设计楼房结构的时候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真正提升建筑物本身的抗震性,这样既能够保证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也能够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1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的重要性地震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尽管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可以合理地预测地震发生,科学地预防与控制地震,但还是给建筑带来了一些冲击。
所以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要处理好地基基础的结构,材料问题、在结构上作出了合理规划和加工,增强建筑物抗震能力,在地震中减少损失。
建筑结构设计在建筑施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对象为建筑结构,材料、对施工工艺作出了科学规划,确保结构安全可靠等,还提供了施工方案,使得施工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建筑结构设计时,对结构进行抗震设计,就是要保证建筑在地震中安全,避免坍塌、损坏和其他严重问题,增加了居民居住安全性,减少不应有的损失。
2地震对于建筑物本身的影响地震波以体波和面波的形式存在。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及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

地震影响越大 , 烈度就越高 ; 反之就越低。 诱发地震 : 由于人工爆破 、 矿山开采及 工程 活动 ( 兴建小水 距近 , 如
. 库) 引发 的地震 。火 山地震 : 等 由于火 山爆发 , 岩浆猛烈 冲出地面 16 基 本烈 度和 烈度 区的 区划 图
。地震烈度 区划 图是指 在地图上按地震基本 烈度 构造地震 : 由于地壳 的构造运动使得 地壳 岩层在其 薄弱部位突然 的地震烈度值 ) 发生 断裂 、 错动而引起 的地 震。
的差 异 划 分 出不 同 区域 的 图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2 构造地 震 的原 因 .
1 7 抗 震 设 防烈 度 .
筑物可能有一 定 的损 坏 , 经一 般修 理 或不 经修 理仍 能继续 使 但
用, 即中震可修 。第 三水准 : 当遭受 高于本地 区设 防烈 度的罕遇 烈度影 响时 , 筑不 致倒塌 或发 生危及 生命 的严 重破 坏 , 建 即大震
不倒。
极震 区: 在震 中附近 , 振动最剧烈 、 破坏最严重 的地区 。汶川
・
8 ・ 2
第3 6卷 第 5期 2010年 2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 ARCHn、 ECTURI
Vl . 6No 5 0 3 1 .
Fb e. 21 00
文 章 编 号 :0 96 2 {0 0 0 .0 20 10 —8 5 2 1 )50 8 —4
文献标识码 : A
2O 0 8年 5 1 月 2日, 四川省汶川县 发生 的地 震造成 了巨大 的地震 , 为强烈 地震 或大地 震 ; >8的地震 , 为特大 地震 。 在 称 M 称 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使得人 民对 日常居住 的房屋 , 也 以及整 四川汶川大地震为 8级 , 山大地震为 7 8级。 唐 .
结构震害分析与减隔震技术应用

结构震害分析与减隔震技术应用结构震害是指建筑结构因地震力作用而产生的损坏和塌陷。
地震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如何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性能的提升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社会问题。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减震与隔震技术来减少震害发生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结构震害分析与减隔震技术的应用。
一、结构震害分析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现代结构设计已采用了多种先进的数值分析方法,包括双向地震分析、随机地震动力分析、非线性时程分析以及扰动法等,这些方法可以提供不同的设计方案以及结构电脑模型。
结构震害分析就是利用数值分析方法,对建筑物在地震力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行计算,确定其结构抗震性能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结构震害分析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十分复杂,例如建筑物参数、地震力参数和地基特性等,这些因素对建筑物反应和结构损伤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同时,各种复杂的工况和协调关系也需要进行考虑和分析,如侧向力、支座组合、斜向地震、非线性性能等。
在结构震害分析的基础上再结合结构物理实验,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一步进行验证,以实现结构抗震性能的提升。
隔震与减振技术是应对地震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减少地震对建筑物、人员和物资的影响,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具体而言,减隔震技术包括粘弹性隔震、摆锤减振、静压力隔震、液体阻尼隔震以及摩擦阻尼隔震等。
这些技术的实现过程需要根据结构设计、建筑布局和地质条件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证,以确保技术的实现效果。
例如,在粘弹性隔震技术的应用中,需要考虑粘弹性隔震器的参数选型、整体导联和计算模型等因素,以达到减震效果。
而摆锤减振技术的应用则需要考虑摆锤质量、支架设计和稳定系统等方面,以达到防震效果。
总之,隔震与减震技术是结构震害防止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减少地震灾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应用这些技术时,需要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技术方案设计和参数选择,以实现技术的最佳效果。
同时,进一步开展相关实验研究和应用,促进减隔震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为建筑结构的抗震工作提供更加有效的技术支持。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成为了土木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地震、风振、机械振动等外部因素都可能对建筑结构产生破坏,严重时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因此,如何有效地隔绝、减少和控制这些振动带来的影响,成为了建筑设计和施工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实际应用。
我们将首先概述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然后详细分析各类振动控制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应用范围。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探讨建筑结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的设计方法、施工技术和评价标准。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这些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和经济效益。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建筑结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为未来的建筑设计和施工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我们也期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推动建筑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贡献力量。
二、隔震技术建筑物与基础之间设置隔震层,以隔离地震波对建筑物的直接作用,从而减小建筑物的地震响应。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隔震层的柔性和阻尼特性,延长建筑物的自振周期,避开地震能量集中的频段,同时消耗地震能量,达到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破坏的目的。
隔震层通常由橡胶隔震支座、阻尼器、滑移隔震支座等构成。
其中,橡胶隔震支座以其良好的弹性和耐久性,在隔震技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阻尼器则通过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进一步减小建筑物的振动幅度。
滑移隔震支座则利用滑移面的摩擦力来消耗地震能量,实现建筑物的隔震。
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住宅、学校、医院等各类建筑。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建筑的结构特点、地震烈度、场地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隔震技术和隔震层设计方案。
同时,隔震技术的实施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和标准,确保隔震层的质量和性能。
隔震技术的优点在于其能够有效地减小建筑物的地震响应,保护建筑物免受地震破坏。
地震引发建筑物倒塌

地震引发建筑物倒塌地震是自然界最具破坏力的灾害之一,其所带来的破坏往往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在地震中,建筑物的倒塌是造成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探讨地震引发建筑物倒塌的原因及其对策,旨在提高公众对地震安全的认识和提供对抗地震的有效方法。
一、原因分析地震引发建筑物倒塌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设计不当:建筑物的设计和结构强度不足,无法承受地震带来的巨大力量。
这可能是由于设计师对地震力的估计不准确,或者是缺乏对地震荷载的充分考虑所致。
2. 施工质量差: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存在工艺不规范、施工质量差等问题,导致建筑物在地震中易受损或倒塌。
3. 建筑材料不合格:使用劣质建筑材料是引发建筑物倒塌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低质量的建筑材料无法提供足够的强度和韧性,不能抵御地震带来的外力。
4. 地震波破坏:地震波是地震传播到建筑物的振动波,其强度和频率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当地震波超出建筑物的承受能力时,建筑物就会倒塌。
5. 潜在风险未处理:如果建筑物所处地区存在地震风险,但相关的防护措施未得到合理规划和实施,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很容易倒塌。
二、强化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对策1. 加强设计规范:建筑师和工程师在设计建筑物时应遵循地震设计规范,充分考虑地震影响因素。
合理选取结构形式、确定地震荷载,确保建筑物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
2. 确保施工质量: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施工,加强工艺的控制和质量的检测,确保建筑物各项性能达到设计要求。
3. 使用优质建材:选择符合标准的建筑材料,确保其质量和性能符合要求。
杜绝使用劣质建材,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强度和抗震能力。
4. 加固与改造:对于已经建成的老旧建筑,应进行抗震加固与改造。
通过加装加固构件、进行结构补强等方式,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
5. 安全疏散措施:建筑物应提前进行适当的疏散预案和应急通道的规划设计,确保人员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快速安全地撤离。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摘要:建筑物的内部减振性能对能耗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充分利用减振减振技术,通过采用室内减振减振和吸收振动,改善建筑物的整体稳定,减少对减震的冲击。
我国的隔震施工技术与中国的传统建筑相比有很大差异,尤其是在高层结构的技术上,可以采取分层隔震的方法来改善结构的地震特性。
采用适当的减振隔振技术,既可以节省工程造价,又可以改善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少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浅析引言要提高施工体系的科学水平,确保施工构件的正常运行,就需要从结构的设计上进行层层严格的把关,注重隔震减振的设计和优化,并尽量从工程的全局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为合理推进施工的质量、达到预期的施工质量等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延长施工周期,防止发生诸如地震等恶劣的自然灾害。
1.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技术概括1.1.减震技术建筑物构件消能减震即是在建筑物的特定部位设计耗能装置,并通过耗能设备产生的碰撞、扭转、弹塑性滞回变形,来充分消耗并吸收在地震过程中对建筑物构件所形成的力量,减少主体构件的抗震反应,从而有效避免构件发生损伤甚至坍塌的问题,最后达到减震的目的。
1.2.隔震技术与减震建筑构造设计比较起来,建筑架构设计中的基础隔震设计方法比较多样化,选用特殊材质的地基隔震、断层间隔地震等是较为普遍的设计办法。
但选用特殊材质的地基隔震时通常会使用豁土、砂浆或沥青等建筑材料。
地基隔震也是一个效果比较好的隔震手法,体形规则的建筑也可采用这一设计方法。
而地基隔震构造则惜助于在建筑的基座及其上构造之间设计隔震层,将整座建筑分割为上部构造、中部结构和底部构造等三种组成部分。
2.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2.1.合理选择建筑场地就建筑工程而言,在抗震工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国家都制定有相应策略,对工程范围进行了明确规定,在工程规划和初步设计过程中,针对可能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段,都必须进行抗震评估,并根据评价结构进行了抗震工作,以保证工程建筑的抗震结构质量。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应用解析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应用解析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它对于保障房屋的安全和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地处地震多发区,因此抗震设计更是必不可少。
本文将就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应用进行解析,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抗震设计是指在设计阶段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技术手段来提高建筑结构系统的抗震性能,使之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破坏和损失。
在我国,抗震设计是建筑设计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也对此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
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系统布局。
结构形式和系统布局是影响建筑抗震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合理的结构形式和系统布局能够有效地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减小地震力对结构的影响。
一般来说,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与其刚度、强度、稳定性等密切相关,因此在设计阶段需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和系统布局,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二、采用适当的结构材料和构件。
结构材料和构件的选用对于建筑的抗震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通常会采用钢筋混凝土、钢结构、木结构等多种材料来构建建筑结构,而这些材料具有不同的抗震性能和受力性能。
在设计阶段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结构材料和构件,确保其能够满足抗震设计要求,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三、进行抗震设计的计算和分析。
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计算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对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状态和变形情况进行详细的计算和分析,可以评估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通常会采用有限元分析、动力时程分析等方法来进行抗震设计的计算和分析,以确保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变形能力。
四、设置合理的抗震支撑和抗震加固措施。
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通常会设置一些抗震支撑和抗震加固措施来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地震力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及在结构设计中减少地震力
影响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要: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现象,2008年与2010年我国均发生
较大的地震灾害,对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如何减少地
震力对房屋建筑结构的影响,是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重要问
题。本文针对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以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结构
的影响和损害为目的,提出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影响的策略和方
法。
关键词:地震力,建筑结构,影响损害,抗震设计
abstract: earthquake is a natural disaster phenomenon, in
2008 and 2010 china both in great earthquake disaster, to life
and property security caused a great influence. how to reduce
the force for housing construction structure impact, i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design should be important
considerations. in this paper the structure of the earthquake
effect, in order to reduce earthquake disaster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building and damage for the
purpose, put forward to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building strategy and method.
keywords: earthquake force, building structure, influence
damage, seismic design
地震是对人类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现象,每次地震爆发时都会
造成生命财产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如果建筑结构没有良好的抗震性
能,在地震灾害中受到的损害自然更多。现代化的建筑设计中,如
何通过改造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案,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成为
建筑业的发展趋势。
一、地震力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一)地震特性
地球内部主要有三个部分,即地壳、地幔和地核,房屋建筑在
地壳层上。地震力对建筑物的破坏主要是由于地震波引起地面强烈
的震动,从而造成地面建筑物的崩塌。传播方式不同可以将地震波
分为三种,即纵波、横波、面波。在地壳中纵波的传播速度约为每
秒6千米,是一种推进波,它是这三种形式中最先到达震中的波型,
会引起地面的上下震动,但是破坏性不强。横波是是剪切波,在地
壳中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4千米,是三种地震波中第二个到达震中
的,引起地面在前后、左右方向上摆动,破坏性比较强。面波一种
混合波,综合了是纵波与横波的形式,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约为每
秒3千米,具有较大的波长和振幅,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因素。
建筑物自身一般都具有一定刚度,能抵抗外力作用引起的各种
变形。地震力对建筑结构造成破坏的工作机理是:地震波引起地面
振动,振动传给建筑物然后引起房屋建筑物的振动。建筑结构的设
计中的力学一般都考虑静力作用,很少考虑到动力的影响,当建筑
结构振动的强度超过了建筑物的承受能力就会导致变形和破坏。
(二)地震力对建筑结构的破坏形式
1、地基影响导致的破坏。建筑结构的地基土质、岩层结构、深
度等,都会对建筑结构受地震破坏产生影响。当地震力的加速度较
小或者地质比较坚硬时,岩石和土层将产生变形,使地基的承载力
下降或者失效,从而造成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和破坏,比如建筑
物下沉、倾斜等,都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影响。
2、纵波的破坏。纵波是上下振动的波,会引起建筑结构上下颠
簸,如果建筑物没有良好的竖向稳定性,受到较大地震力的影响,
会使建筑物的底层柱子与墙体之间增加很大的荷载,超过底层柱子
与墙体的承受能力之后就有可能出现建筑物坍塌。
3、横波的破坏。横波导致建筑结构在水平方向上出现摆动,破
坏力很大,横波作用在建筑结构上就相当于在建筑物上施加水平方
向的作用力,当该力的大小超过建筑结构承受能力之后,会导致建
筑物的倾斜或者倾倒,从而造成极大的破坏。
4、旋转地震力的破坏。形成旋转地震力的因素有很多,旋转地
震力会导致建筑结构绕着水平或竖直的轴进行扭转,从而产生一种
扭转力,扭转力对建筑物的影响极大,导致房屋建筑物围绕水平轴
或竖向轴扭转,这种扭转力对房屋建筑物的影响很大,很容易发生
变形。
二、如何减少地震力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地震爆发出极大的破坏力,如何加强建筑结构对地震力的抗击
能力,是建筑设计人员需要十分重视的课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
着手,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
(一)隔震法
如果在建筑结构中加入隔震技术,则能较大地提高建筑物的抗
震能力。隔震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地基隔震。顾名思义,地基隔震就是指将隔震层设置在
地基中的隔震方式。比如在地基中放入砂垫层或者糯米垫层,也产
生一定的隔震效果,再比如在一层软粘土和一层砂土之间加入一层
土工布形成隔震带,能使地震波被隔震带中的物质反复反射吸收从
而减小地震力的影响。但土层的性状不易控制,会随着自然条件的
改变而改变,因此有时会出现效果不稳定的现象。
第二、基础隔震。这种隔震方式指的是在建筑物的基础和上部
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当地震波来临时可以借助隔震装置来减弱
其对建筑结构的影响。这种隔震方式在多层建筑和低层建筑中用的
比较多,具有良好的抗震效果。但是因为这种隔震结构会延长建筑
结构的自振周期,在高层建筑中效果就不是很理想。基础隔震形式
和种类较多,比如混合隔震装置、基底滑移装置等,都是比较常见
的隔震装置,针对不同的装置隔震方式也有所不同。
第三、悬挂隔震。这种隔震方式的工作原理是将全部或大部分
隔震结构的质量都悬挂起来,使地面的各种运动都不能传递大片主
体质量上,从而不能产生惯性力,起到隔震作用。比如巨型刚框架
悬挂体系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悬挂隔震模式,这种隔震体系的结构
包括主框架与子结构:主框架就是一般的框架结构,但子结构主要
采用悬挂的方式,将质量分散开来。这种隔震体系能将主框架和子
结构有效地分隔开,从而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目前,这
种方法被应用得比较广泛,比如桥梁、火电厂等都运用此法进行隔
震设计。
第四、层间隔震。层间隔震指的是在建筑结构上安装耗能减震
装置,在地震发生时,由耗能减震体系来吸收并且消耗地震的总体
能量,从而减小地震力对建筑结构的反应,耗能减震装置包括质量
和隔震支座两部分。层间隔震是一种结合了结构隔震与抗震方法,
这种方法对于旧房进行加层、抗震加固时比较常用。一般能达到10
—40%的减震效果。这种方法的隔震效果相比基础隔震而言要低一
些,但更加简单易行,因为层间隔震可以利用建筑结构的加层或者
原结构自身的隔热层改建而成,操作性更强。
(二)降低能量减震法
传统的减震技术大多是利用建筑结构本身的对地震力能力的延
性耗散来降低地震力的影响,而现代化的降低能量的减震技术相比
传统而言又有了创新。这种降低地震力影响的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通
过增加建筑结构的附加阻尼以减少地震力对建筑结构的影响。适用
的范围很广泛,对于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等不同类型的建筑结构都
有减震作用。该技术利用专门设置的机构和元器件吸收耗散地震力
的各种能量,从而维护建筑结构主体的安全。这种减震技术是通过
增加建筑结构的附加阻尼实现减震效果,实际的减震效果如何还与
选用的装置关系很密切,从装置的工作原理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滞回
型和粘滞型,这种技术应用的装置种类很多,比如摩擦阻尼器、粘
滞阻尼器、磁流变阻尼器等。降低能量的元件大多是与建筑的主体
结构联系在一起的,不能分离,因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难免会
出现主体结构变形的状况,也会影响到消能原件的功能效果。
(三)跷动振动法
该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在竖直方向上使上部与下部不紧固,
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高度和宽度较大的建筑物;二是使建筑结构中
的部分构件与下部不紧固,比如柱墙、竖向支撑等部件。
结语
地震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威力极大的灾害形式,地震爆发时会对
建筑物造成极大的损坏,例如坍塌、倾斜等。为了加强建筑结构对
地震力的抵抗能力,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一些新技术是建筑业发
展的趋势,无论是那种减震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都要根据
待建筑结构的具体情况采取最合适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傅杰.对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
究(电子版),2011(14):46-47
[2] 张树忠,董福琳.建筑结构设计中减少地震力影响的措施分
析[j].低温建筑技术, 2009(06):220-221
[3] 王新刚.浅析建筑结构设计中如何减少地震力影响[j].黑
龙江科技信息,2012(03)::3-5
[4] 刘鸣.结构地震破坏影响因素与结构分类[j].西北建筑工
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02):357-358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