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艺术鉴赏
2021桃李杯获奖作品《红梅随想》鉴赏范文2

2021桃李杯获奖作品《红梅随想》鉴赏范文舞蹈鉴赏论文第八篇:桃李杯获奖作品《红梅随想》鉴赏 摘要:《红梅随想》是第九届桃李杯全国舞蹈比赛获奖作品,由云南艺术学院选送,杨晶晶表演。
舞蹈与音乐《红梅随想曲》完美融合、互相烘托、层层展开,用充满了象征意蕴和艺术张力的肢体语言,充分表现了以“江姐”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如同“红梅”一般临寒不惧的风骨和忠贞孤傲的精神。
关键词:红梅随想;红梅精神; 外形; 姿态; 音舞结合;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
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
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
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新春来。
”歌曲《红梅赞》以其朴实而又高亢、婉转而又坚定的曲调,以及精炼直白而又意蕴深远的歌词,在大众中广为传唱,流传至今。
之后“作曲家吴厚元根据《红梅赞》主题以及相关音乐素材”,为二胡与管弦乐队重新构思并创作了单乐章协奏曲《红梅随想曲》,以更戏剧性的情感表达与更宏大的气势来深刻地塑造了以女英雄“江姐”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高大形象。
桃李杯获奖作品《红梅随想》以《红梅随想曲》为配乐,其舞蹈语汇则又舞足红梅之姿态、展尽高洁之品质,从视听维度更进一步更全面的表现了“红梅精神”。
总体上该舞蹈从模拟“红梅”形态开始,继而发展到叙述“江姐”的故事来结束;以情感递进的发展为线索、以“红梅精神”的表达为依据编创而成。
“曲中有直”、“动静结合”与“高雅舒展”构成主要动作要素,这些肢体语言把“红梅”、“江姐”的外在形象统一到“红梅精神”的内在意蕴当中,给人带来宽广的遐想和无限的激励。
一、“红梅随想”美在高贵纯洁的外形 随着灯光亮起,舞者背对观众坐在地上,双腿交叉一平一立,然后缓慢的抬起左手、头眼随手而动,继而收手含胸。
仿佛是“江姐”若有所思而又心怀希望的高贵形象的亮相,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心。
主题乐句当中舞者右手持红绸做成的“红梅”,先放在肩头静静开放,然后突然以千回百折的手腕动作变换接右臂缓缓向一旁伸出,仿佛“红梅”与冰雪抗争之后更进一步迎风绽放。
音乐鉴赏之中国民族乐器观后感800字

音乐鉴赏之中国民族乐器观后感800字由于自己- -直以来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在即将大四毕业的这个学期,我带着略微激动的心情选修了这门中国民族器乐曲赏析课。
起初我选修这门课,仅仅是因为觉得欣赏音乐时不用动脑子,不用写字,只要用耳朵去听就行,上课时会很轻松。
但在去上了第一节课之后,我的想法有了变化。
可能由于自己不是音乐专业的原因或者由于自己对民族器乐的不了解,在这门课刚开始的时候觉得这门课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投入学习,稍微有些失望,也就觉得有些枯燥。
但从第二节课开始,随着老师对中国传统乐器笛子的介绍,我开始慢慢提起了精神。
在课上,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欣赏了不同种民族器乐演奏的乐曲,比如悠扬婉转的曲笛演奏的充满江南韵味的《姑苏行》,音色高亢明亮的梆笛演奏的《扬鞭催马运粮忙》,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的洞箫演奏的《梅花三弄》,带有山西绛县浓郁山西特色的鼓曲《老鼠娶亲》,这不禁让我惊叹艺术的伟大,噪音也能变为悦耳的节奏感十足的乐曲,而更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老师讲的老鼠娶亲这个故事的原委。
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 老鼠要把女儿嫁给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人,他们选定了太阳,但太阳说我不是最厉害的,最厉害的是云,云把握遮挡了我就什么都看不见了,于是老鼠就去找云,但是云说我不是最厉害的,最厉害的是风,风一下子就可以把我吹散,于是老鼠就找到了风,但风说我也不是最厉害的,最厉害的是墙,墙能把风挡住。
这样,老鼠又找到了墙,要把女儿嫁给他,但墙说我不是最厉害的,最厉害的是老鼠,因为老鼠可以在我的身上打洞!多么有趣的故事!还有经典的中华瑰宝京剧里的《三岔口》片段欣赏,记得当时教室里所有坐着的同学好像是自己在扮演者戏里两位主人公,很安静却偶尔发出阵阵笑声。
我当时感到更多的是扮演者技艺的高超,因为一不小心或者两个演员有--点不默契就会发生伤到彼此的危险。
在所有这些曲子中,我最能打动我的还是笛子。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曲子还是曲笛演奏的《姑苏行》。
师范院校开展笛子选修课的经验与思考

86音乐教育·高等教育摘 要:本文分别从理论依据与实践角度论证了师范院校开展竹笛课程的重要意义,并结合近年来的教学经验与规律总结出部分适合师范类学生学习竹笛的内容与方法,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符合个性化发展与时代精神,为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新的思路与创新。
关键词:师范院校;笛子;选修课;教学经验;思考师范院校开展笛子选修课的经验与思考◎黄超平 (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为了深刻“素质教育”的理念及强调“美育”教育的观念,师范类院校普遍在专业课的基础上会开设一些选修课程供学生们选择。
作为专业课程的补充,同学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与专业或就业相关课程来进行选修课的学习,学习时间大概是一个学期到一年不等。
选修课程丰富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并开拓了视野,提高了个人的兴趣与能力,优秀的选修课程甚至使学生收益终身。
音乐类选修课程在师范院校中大概分为音乐理论类课程,音乐欣赏课程,及器乐演奏课程。
理论课程往往过于学术化,虽然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但内容比较枯燥,起不到活跃课余文化生活的作用,而音乐欣赏类课程虽然也能够陶冶情操并学习相关知识。
但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及动手能力要求明显不如器乐表演类课程。
近年来,音乐艺术类课程中的器乐课逐渐在各大师范类院校普及开来,并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器乐课是遵循器乐教学的客观规律和个性特征,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演奏技巧进行初,中级别的中外作品演奏的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能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器乐基础理论知识基础上,并具有基本的器乐演奏能力。
一、开展笛子选修课程的意义(一)理论意义笛子作为民族乐器的代表具有7000年的悠久历史,学习笛子对于学生了解本民族历史和了解音乐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学习笛子一方面需要普及民族音乐的背景风格与特点,又需要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又同时需要动手演奏的能力。
音乐基本的学习手段是模仿,所以还需要多欣赏演奏家演奏的多种风格,以达到对自身演奏的提高。
《琵琶行(并序)》修辞艺术赏析

创新平台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取材广泛,形式多变,语言精炼,深得后人的喜爱。
《琵琶行(并序)》是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
诗人以优美动人的语言,塑造了一位貌美才高的琵琶女的形象,对琵琶女精湛的技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表达了对琵琶女生平遭际的同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伤之情。
为更好地表现人物复杂的情感,凸显作品的主题,诗人采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反问、对比等,使得整首诗如宝石般熠熠生辉,引人入胜。
接下来,笔者就来赏析一下《琵琶行(并序)》的修辞艺术。
一、贴切的比喻诗作中有大量关于琵琶曲的描写。
曲音无形,难以捉摸,但诗人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常见的事物来形容琵琶女演奏出的美妙乐曲,使抽象的乐声变得直观可感。
在琵琶女尚未露面之前,诗人便以一句“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进行铺垫,营造氛围,使之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
待酒宴开始之后,诗人再次对琵琶曲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诗人用“急雨”来形容琵琶乐曲的快与急,又以“私语”来形容琵琶曲音的轻柔与舒缓。
诗人以常见之物来形容琵琶乐曲,使其变得直观可感,让读者能深刻地感受到琵琶乐曲的动人之处。
在弹奏琵琶时,琵琶女将自己的情感全部倾注其中,使得那婉转的琵琶曲仿佛拥有了生命力,一声声传入在座客人的心中,令所有宾客沉醉其中,难以自拔。
在琵琶曲渐至高潮时,诗人再一次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形容和描绘琵琶曲,“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琵琶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这种声音具有强烈的“颗粒感”。
诗人抓住这一特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强化自己从听觉上获得的感受:如同一粒粒珍珠落入玉盘之中,相互撞击,声声急切。
在座的宾客已被精妙的乐曲深深吸引。
贴切的比喻使得一曲琵琶响彻千年,成为无数读者心中的天籁之音。
诗人不仅精通音韵,还听懂了琵琶女曲声中的那一缕幽怨。
他通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得缥缈的琵琶乐曲变得形象可感,生动贴切地表达出自己听曲时的感受,也将这种听觉上的独特体验成功传达给了每一位读者,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充分感受到了琵琶艺术的独特魅力。
2021沉默的竹笛阅读题及答案

2021沉默的竹笛阅读题及答案沉默的竹笛阅读题及答案①16岁一个忧伤的春夜,我躺在集体宿舍临窗的床铺上。
A洁白的月光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
我陷入少年无端的愁闷思绪里,分外孤单寂寞。
这时,一缕悠扬的笛声由远而近,停留在我的耳畔。
那笛声仿佛是清澈的泉水,流过神话中迷人的花园,一路上集合了蝴蝶和黄莺的梦想,决心要给我的心灵来一次彻底的洗礼。
我陶醉在悦耳的笛声里,忧伤早巳悄悄地散去,心情澄澈空明。
那晚,我的心中暗暗地滋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做一个快乐的吹笛手。
②好长一段日子,我为能拥有一枝笛子而心神恍惚。
终于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从一个摆地摊的老人那里买到了我盼望已久的竹笛。
③第一次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一个下午。
我清楚地记得我吹着竹笛走在乡村田野上的情景:B落日如一颗水灵灵的红草莓点缀在募霭笼罩的山头,横过头顶的归鸟翅膀上涂着夕阳粉红的胭脂,嫩绿的小草在晚风中飘动,像是生命活泼的舞蹈。
我一边吹着竹笛显然是不成曲调的呜呜声,一边大踏步地把苍茫暮色下的动人风景甩在身后。
这时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江湖侠客,心里汹涌着英雄纵横天下的豪情。
④ 从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开始,我就决心把自己训练成一个优秀的吹笛手。
为了学会吹笛子,我付出了许多汗水和心血。
清晨,我常常拿着竹笛,跑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对着葱郁的群山大声吹着,让笨拙的笛声唤醒崭新的一天。
深夜,同学们沉浸在梦乡里,只有我坐在空旷的操场上,如痴如醉地吹着竹笛。
笛声一点也不悠扬动听,但我吹得特别认真。
竹笛在人家手里是一根音乐的神奇魔术棒,在我的手里却成了一根没有灵感的干枯竹枝。
唉,想不到吹笛竟会是这样的艰难。
⑤ 在一次班会上,班主任老师要求每个同学表演一个节目。
几个调皮的同学就恶作剧地起哄,要我为大家表演吹笛子。
天哪,我根本吹不成一首完整的曲子。
但强烈的自尊心迫使我孤注—掷。
面对全班同学,我终于勇敢地拿起了竹笛,涨红了脸,坚持着把最后一个音符吹完,便逃出了教室。
《百鸟朝凤》艺术鉴赏

《百鸟朝凤》艺术鉴赏《百鸟朝凤》是一首被称为“鼓吹乐”或“鼓乐”的民间吹打乐合奏曲,最早流行于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是中国民族器乐十大名曲之一,它以热闹欢快的曲调,描摹了百鸟和鸣之声,歌颂的是天自然的美景。
节欢庆场面的音乐作品,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广泛的影响力。
以下从素材来源、音乐结构、音调和节奏、演奏技巧、情感表达等方面对《百鸟朝凤》进行艺术鉴赏。
(一)背景与发展《百鸟朝凤》充分发挥了唢呐擅模仿的特长。
其流行区域很广,在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都有不同版本。
乐曲以热情欢快的旋律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劳动生活的回忆。
它是一首是民间乐曲,这首乐曲早期确实是流传于山东民间。
在鲁、豫、皖、苏四省交界处的山东嘉祥县任家店,由于中国人的情节,当地老百姓的婚丧嫁娶都要用到"民间的鼓吹班”,“鼓吹班”一般是家族或亲友组成,以唢呐为主奏乐器其它吹管与打击乐器为伴奏乐器在当地盛行流传,繁荣发展成为民间音乐的深厚十壤.此地也有“唢呐之乡”的美称。
在当地有位前辈艺人刘大星会吹就是《百鸟朝凤》其中的流水板后又有艺人杨振海采用了[十样锦]转[乐子]吹奏布谷鸟、鸡叫,十分逼真,模拟无名鸟的叫声维妙维肖。
此曲在当地流传开来,大多即兴发挥,可长可短,无固定结构,旋律也不尽相同。
曲中除模拟百鸟啼鸣外,鸡鸣鸭叫、犬吠马啸、甚至娃哭人笑等等生活中的喧嚣声也可随意加入。
1953年,任同祥先生删去了间插段中与鸟鸣无关的模拟和变化不大的重复段落,使乐曲情绪和结构有所改善。
同年任先生在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_上演奏此曲而获得民间音乐比赛银质奖章。
1974年,任同祥和陈家其一起对华彩段做了较大的发展,并将全曲分为八个段落的小标题。
经过修改,乐曲的层次结构及情趣对比更为经凑合理,用于各大音乐学院的教材,在国内广泛流传,深受群众喜爱。
(二)音乐结构《百鸟朝凤》乐曲的乐段部分全区分为八个乐段(1)山雀啼晓乐曲开始,由唢呐吹出一-个长音后接着呈现百鸟齐鸣的影子,唢呐演奏出舒展优美而富有歌唱性的前奏,其中排比性的短小乐句如同对歌一样的交错应答,形成逗趣诙谐的音乐,非常具有生活情趣。
传承国乐之美,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传承国乐之美,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作者:林菁来源:《新教师》2022年第10期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近三年来将民族乐器学习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深入挖掘民族乐器、乐曲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开设民乐校本课程,开办民乐社团,弘扬民乐之魂,传承国乐之美。
一年级学生的课程以民乐欣赏和民族乐器认知为主,二年级民乐校本课为竖笛演奏学习,三年级的民乐校本课是葫芦丝课程。
学校鼓励三个年级学生全员参与,进行普及性学习,培植兴趣,推进人人掌握一项艺术技能的工作。
民乐社团则吸纳有民乐兴趣、爱好、特长的学生,进一步提升各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技艺,并且分A团、B团开展社团活动,进行协作演奏训练。
通过普及加提高的系列课程,让学习与实践交互,课内与课外融通,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艺术素养。
一、赏乐曲之美,育审美情趣学生的审美发展是感知、情感和想象的发展。
因此,民乐教学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审美特质,丰富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美育素养的提升。
我校一年级学生的课程以民乐欣赏和民族乐器认知为主,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的学习和鉴赏兴趣,培养学生对于民乐的文化感知,让学生真正爱听、能懂、想学。
教师每隔三周轮换普及一种新的民族乐器,分别普及琵琶、中阮、柳琴、古筝、扬琴、大提琴、二胡、笛子、葫芦丝、笙等十余种民族乐器的基础知识,既讲授基本乐理,开展简谱试唱练习,引导体验各种乐器,又示范演奏民乐传统经典曲目和当代代表作品,介绍民乐相关的历史故事。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认一认”“画一画”“听一听”“说一说”“试一试”等方式,辨认不同乐器的外观和音色特征,区分不同乐器的使用场景和适合演奏的曲目类型。
通过经典乐曲欣赏,学生提升了审美能力:在竹笛乐曲《扬鞭催马运粮忙》中,感悟丰收的喜悦;在琵琶曲《赶花会》中,仿佛看到了百花吐艳、人群熙攘的繁华景象;在唢呐经典曲目《百鸟朝凤》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在二胡名曲《赛马》中,体会你追我赶、永争先锋的奋斗精神……学生通过想象和情感体验,走进艺术作品。
论小提琴独奏曲《流浪者之歌》在竹笛上的移植

87音乐鉴赏论小提琴独奏曲《流浪者之歌》在竹笛上的移植【摘 要】虽然竹笛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其作为独奏器乐登上音乐舞台却是在二十世纪中期,建国后随着社会的愈加稳定,音乐艺术越来越得到重视,更多的作曲家及演奏家介入到竹笛音乐中,竹笛独奏曲的创作及技巧的发展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移植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种创作形式,更是丰富了竹笛音乐作品的形式,使其趋向多元化。
根据流芳古今的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萨拉萨蒂创作的小提琴独奏曲《流浪者之歌》移植改编的同名竹笛独奏曲,是竹笛移植作品的成功案例之一。
【关 键 词】流浪者之歌;竹笛;技法;移植;创新【作者简介】陈昭宇(1992.12~),男,吉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竹笛演奏。
《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赛之歌》。
作者萨拉萨蒂的创作时代处于浪漫主义鼎盛时期,强调个人感情的抒发及个性解放,他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将西班牙民族民间风格的乐曲甚至民间即兴小调发展成器乐曲的旋律,加上他自己的构想,融汇在一起。
《流浪者之歌》正好是他在一次游访匈牙利的旅途中将耳边充斥的吉普赛情调从而触动创作灵感的产物。
总体来说在风格上竹笛着实演奏不出小提琴的效果。
我们可以通过各自乐器的乐曲欣赏简要的分析乐器演奏风格,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连贯性。
小提琴作为拉弦乐器,右手摁弦也是可以非常快速的变换位置,演奏可以一气呵成。
而竹笛是吹管乐器,需要吸气来维持吹奏的需要,停顿吸气也是必不可少。
小提琴演奏此曲与演奏我国传统的乐曲有着本质的差别,西洋乐曲缺少的正是中国民乐的抑扬顿挫。
所以大家一听就能明白两者的民族风格差异。
两个乐器演奏一首曲子,我们不用看也能听出来,这就是音色的差别。
首先,竹笛的音色较小提琴要明亮,在用C调曲笛演奏前半部分是跟人的整体感觉是有一些漂浮的,可能较小提琴比在表达感情方面有些欠佳。
而后半段弗朗门戈舞曲部分用G调梆笛演奏,梆笛大多演奏的是中国竹笛音乐中北派的乐曲,其风格大多粗狂、热情、明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喜相逢》赏析
动机机械1402 辅宏伟 3140408060
竹笛,我国的一种传统民族乐器。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因为是用天然竹材
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竹笛流传地域广大,品种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
调笛。还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顺笛等。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华夏民族特色,发音动情、婉转。龙吟,古人谓“荡涤之声”, 故
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后演变为如今的笛。笛子是中国民族乐队中重
要的旋律乐器,多用于独奏,也可参与合奏。
这学期选修课我很荣幸的选修到了竹笛鉴赏这门课,通过十个星期的学习,我了解了俞顺
发,赵松庭等竹笛大家的人物生平,对于他们热爱艺术,投生艺术,对于竹笛的痴迷所深深
感动,为他们的个人魅力所折服,同时也欣赏到了如《姑苏行》《春到湘江》这类名曲,每
当我听到这些竹笛曲,我都陶醉其中,仿佛自己在和吹曲者进行心灵的交流,自己已经完全
融入竹笛的世界当中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喜相逢》这首由山西梆子戏所改编的竹笛曲,由冯子存老先生演奏,
他那嘹亮的音色、动听的旋律、丰富而纯熟的演奏技巧塑造了鲜明、朴实的音乐形象。在当
时轰动了北京及各大街小巷,并很快流传到了全国各地,把笛子演奏以独奏的形式首次搬上
了舞台,完成了笛子从伴奏到独奏的历史转变。
此曲原为一首内蒙民间乐曲,后传入张家口北部地区,融合了山西梆子和二人台风格,后由
冯子存先生改编而成。其改编重点在于加入了诸多民间传统竹笛演奏技巧,如“滑音”、“花
舌音”、“顿音”、“历音”等,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乐曲表现出亲人依依惜别后又相逢时的
喜悦心情,可从中感受到想吐亲人间那种浓烈朴实的形象以及重逢后感人至深的热闹场面。
《喜相逢》共四段,此曲用到了民间器乐曲中常见的变奏曲式,随着音乐的陈述引申和展开,
所表达的情感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整个乐曲分四段(A,A1,A2,A3)。A段由两个主
题(a,b)构成,a的素材富于诉说性,亲切委婉;b的素材与a构成对比,节奏鲜明,在
a和b的素材中,音乐的发展手法多用变化重复。曲首采用散拍作为开始,前六小节速度很
慢,节奏较自由,流畅舒展,优美如歌。在曲首还加入了夸张的滑音技巧,表现亲人之间告
别难舍难分的情绪,可以想象出乡亲们握手依依惜别的那种朴实之情。而极慢的速度展开的
旋律,表现出来了亲人之间互相诉说,亲切委婉。尤其在第一段中第一、第六、第十小节的
由“dol”到“la”的大幅度滑音加入了较大幅度的腹震音,体现了亲人理别时难舍难分而略带梗
咽的激动之情。在第十九,二十小节里,两个加花色的低音“xi”,而且用无限延长的标记出
现,更加生动的描绘了亲人之间久久舍不得离去的场景。
紧接着的第一次变奏是乐曲的第二段,乐曲的速度由原较慢的速度加快到中板的速度,速度
加快,加之轻快活泼的节奏,表现了久别重逢时的喜悦心情。这个时候乐曲曲调优美逐渐发
展到热烈而欢快,为后面的乐曲发展作出铺垫。
在第二次变奏,速度再一次提升,到了每分钟一百七十六拍这一很快的速度。乐曲的第二次
变奏中,在第63小节出现了雀跃的节奏型。在第66小节出现代表情感欢快的三吐。这一速
度进一步加快和三吐的应由,加之雀跃的节奏型之后重复出现,使欢快喜悦的情绪进一步得
到了发展。在75小节,在演奏的时候速度要再一次小小的提升,表现出亲人见面后的诉说
键入深处。
最后一段,是在前两次变奏之后的再一次变奏,速度要求更快,气氛更为热烈。固定音型的
穿插进行、花舌音的再次使用,使得整个乐曲到达情感的顶峰。
整个乐曲通过及其传统的、夸张的演奏技法,变化丰富的节奏与速度,“吐音”、“滑音”、“跺
音”、“花舌音”等技巧的运用,充分的表现出了北方浓郁的民间音乐风格特点,给我们呈现
出了一幅淳朴的北方画卷。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其中音乐文化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
位。民族音乐发展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期至今,笛文化的演变经历了一个
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民间音乐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中国民族器乐的迅速发展,而笛子作为中
国传统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受各族人民喜爱的乐器,它也是传统民族乐器最具
代表性的乐器之一。笛子在中国传统乐器中可以说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其特有的音色
和极强的表现力,使笛子在中国传统乐器中拥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常居乐队的首位。我希望
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竹笛,让竹笛这种传统乐器不要后继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