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职院校专业布局结构与调整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区域中职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经济学分析_赵志友

区域中职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经济学分析_赵志友
二、中山市中职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主要做法 1.基本原则 遵循原则有:职业教育直接服务经济发展的原 则;有效统筹资源的原则;规模与效益相结合的原 则;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中等与高等职业教 育相衔接的原则。 2.建设 4 所市直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1)迁建市中等专业学校,统筹城区职教资源。 在五桂山西坑征地 500 亩,投入 1.5 亿元(不含土地) 迁建市中专,分别将城区内的石岐职业中学、西区职 业中学、杨仙逸中学职中部合并到新的市中专;新中 专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 6000 人以上,保留中山中 专国家级重点中专品牌。 (2)新建 3 所市属中等职业学校,打造经济组团 龙头职业学校。初步选址在港口、东凤、三乡镇,由镇 区无偿提供建设用地每所 300 亩以上,新建 3 所市 直属的中部、西北部、南部组团职业学校。三个镇办 的理工学校整合,并入市直属职业技术学校,市财政 投入建设资金每所 9000 万元 (不含土地),3 所学校 的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均达到 4000 人以上。 3.保留优化 6 所镇区省级以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将火炬开发区理工学校与南朗理工学校合并, 由火炬开发区和南朗镇择址另建,另建校全日制在 校生规模达到 4000 人以上;火炬理工学校的现址和 设施划归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保留西北部组团的小
一、中山市中职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经济背景 1.中山市经济发展速度稳中有降 中山市中职学校进行布局结构调整前后的几 年,中山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2005 至 2008 年,中山市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以上一年度 为基数,2005 年、2006 年、2007 年、2008 年中山市国 内生产总值分别 增 长 了 15.20% 、17.74% 、16.83% 、 16.41%,年增长率连续四年保持在 15%以上。但是从 2009 年开始经济发展速度出现了明显的下滑,2009 年、2010 年、2011 年中山市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 了 11.41%、13.50%、13.00%。其中 2009 年出现了较 为明显的下滑,较 2008 下降了 5 个百分点。 2.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逐渐增加 中山市产业结构的变化给中山市中职学校布局 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山市 2009 年一、二、三产业 结构为 3.2∶60.2∶36.6,2010 年为 2.8∶58.7∶38.5,2011 年为 2.7∶55.8∶41.5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近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的策略探析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的策略探析

34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通过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群,探索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主动回应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需求,以高质量人才供给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1]。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如何凸显类型特色,加强内涵发展,其关键在于把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专业,而专业建设的第一步是做到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

“双高计划”下,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应具有两重内涵,一是单一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二是专业群设置对接产业需求。

专业群作为“双高计划”建设的关键点,逐渐成为研究和实践的热点。

梳理已有研究发现,对以下问题的关注相对缺乏:“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的所有专业是否都应该参与组建专业群?“双高计划”下单一专业和专业群应如何设置?在专业和专业群长期并存的现实基础上如何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本文在分析“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内涵要求、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的形式和内容的基础上,从微观的院校建设层面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内涵要求“双高计划”下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需从产业类型、产业环节等多维度进行对接,并建立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的动态调整机制,培养对接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服务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服务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聚焦产业作者简介谷中秀(1993- ),女,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发展与质量管理处科员,助教(郑州,451460)通讯作者华平(1963- ),女,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发展与质量管理处处长,教授(郑州,451460)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中国高速铁路产业链、技术链与高职教育专业链的对接与融合研究”([2019]-JKGHY B-0469),主持人:华平“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的策略探析谷中秀 华 平摘 要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强化类型教育特色,提升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的关键在于做好专业设置和专业群设置。

关于职业教育专业布局调整与结构优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职业教育专业布局调整与结构优化的几点思考

阐述其 必要 性和 紧迫性 。 ( ) 一 布局 调 整 能促 使 专业 结 构与 产 业 结构 的
匹配与对接

内涵建 设 中的 专业 布 局 调 整 与 结构 优 化
势在 必行 目前 ,我 国职 业教 育 内涵 发展 中存 在着 一 些 瓶颈性 的 问题有 待 突破 。与此 同时 , 国正 处 于一 我
势, 解决 已有 的老问题 , 寻找一个有利的专业建域 内专 业布
的突 破 口, 造 一个 良好 的专业 建 设平 台 , 国某 局 的调 整 ,使 之 与 当前 的 区域经 济 发展 需 求 相一 创 中 些 省 市 开 展 了专 业 布局 调 整 与结 构 优 化 的尝 试 。 致 。以上 海 为例 , 近期 的经 济发 展 方 向是 “ 四个 中
基金项 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专项“ 中等职业 学校创新德 育模 式研 究” 基金编 号: J 0 20 ; ( C A 8 4 )上海 市重点 学科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建设项 目课题“ 多层 次高职战略研 究” 资助项 目。 作者简 介:匡瑛, , 女 副研究 员, 博士后 , 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 高等职业教 育。
众所 周 知 , 职业 教 育应 当服务 经济 发展 。当它
落 实 到专业 建设 层 面 ,必然 要求 职业 院校 的 专业
个社 会转 型 期 , 出 了功能 定 位转 型 、 提 产业 结 构调 结 构 与 区域 经济 的产 业 结构 相 匹 配 ,否则 这 只 能 整 、产业 能 级提 升 等新 要求 。为 了应对 这 些 新形 是 一句 空话 , 留在 口号层 面 。而 促使 两者 的无缝 停
建设 的 主要 抓手 是 专业 建设 。在沉 入 微 观领 域 开

基于区域产业布局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

基于区域产业布局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

基于区域产业布局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摘要]区域产业布局优化是发展区域经济的基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策略变革则是支撑区域产业布局优化的根本性前提。

文章阐述了区域产业布局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间的理论内涵与逻辑关系,分析了高职院校专业与区域产业布局互动过程中出现的理念性问题、制度性问题和内容问题,并从理念定位、提升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布局协调性、服务区域产业布局的高职内涵式专业品质建设、服务区域产业布局的高职外拓式专业功能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基于区域产业布局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策略。

[关键词]产业布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区域经济在国民经济规划中所推动的产业布局主要以支持主导产业做强为核心,以引导新兴产业做大为动力。

通过正确的战略性产业选择和培育,区域经济可以形成一批既能适应区域经济的战略发展方向,又能拉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战略产业来有效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影响区域产业布局的因素众多,其中产业增长潜力、产业关联性、生产率提升空间、区域内资源禀赋优势等指标是决定区域产业布局的关键性指标。

作为影响区域产业布局的关键性指标,高职教育可以通过培育大批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员工的方式,为区域产业布局规划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支持。

为区域经济提供教育服务是高职院校的本质特征,为区域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核心功能。

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布局与区域产业结构布局的同一性是决定高职院校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力的关键点,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布局优化也将有效激发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潜力,促进高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为此,高职院校应当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来做好对区域经济动态和相应的专业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在确保高职专业结构设置和区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一致的基础上优化高职专业结构设置,从而使高职专业设置与调整方案更有效地促进区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基于区域产业布局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问题(一)基于区域产业布局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理念性问题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工作缺乏兼顾灵活性与稳定性理念。

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与结构优化对策

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与结构优化对策

置仍然主要集 中在第三产业 ,这意味着第 三产业人才培养严重
过剩 , 而第二产业人才培养严 重不 足的状况仍然突 出。
第二 , 涉及 战 略 性新 兴 产 业 的相 关 专 业 设 置 明显 滞 后 。 2 0 1 2
多, 专业招生规模也较 。 其中 , 电子信息 、 财经 、 文化教育 、 旅游 和制造大类专业布点学校数分别高达 7 2 、 7 2 、 6 7 、 5 5和 5 2个 ; 在 各专业大类 已开设二级专业 中,这些专业大类数量及其招 生数
@画 国 固 画 。
2 0 1 4年 第 3 6期 ( 总第 2 6 4期 )
驴 驴 驴 驴 驴 驴 驴 驴
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与结构优化对策
邱福 林 , 陈见标
( 广g , 1 1 科 技 职业技 术 学 院 , 广东 广g , I 1 5 1 0 5 5 0 )
招生人数平均为 5 4 0人 。 可见 , 广 东 省 高 职 院 校专 业 设 置数 量 较
第一 , 专业结构 与产业结构契合度亟需进一步提高。 广东省 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存 在较 大差距 ,尤其 是第 二产业 和第三产业 , 专业结构 与产业 结构倒挂严重。2 0 1 0年广 东省高
技 术专 业 , 但仅 招收 6 1 人; 广东职业技术学 院新设 了 L E D新型 电光 源专业 , 但仅招收 5 5人 。 由此 可见 , 广东省高职院校对接战 略性新兴产业 的专业设置不足 的问题十分突 出,远不能满足行 业发展对相 关专业人才需求 , 应引起高度重 视。 三、 调整优化广东省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对 策建议 1 . 创 新高 职院校专业 设置管理 体制 , 健全 省 、 市、 校 三级联 合 协调 管理 机制 广东省应设 立产业发展 与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平 台 ,建立专 业 预见 产业 发展 、紧跟产业发展 、引领产业发展 的动态调整机 制, 引导高职 院校富有前瞻 性地 、 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 。市级应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趋势 ,积极 与行业 协会做好区域性 技术技 能型人才需求预测 ,重点发布 紧缺人才

我国高校专业设置问题及结构调整优化对策

我国高校专业设置问题及结构调整优化对策

S a n i i y G aoj h ax d ou a i ao

1 。本科 专业 布点 17 2所 6 4个 , 中布点最多 的学科 门类 ( 5 其 前 位) 依次为 : 工学( 5 )管理学 ( 1 )文学 (0 )理 学( 3 )经 57 、 36 、 31 、 22 、 济学 ( 8 。翻 见表 1 6) ( ) 表 1陕西普 通高等学 校本科专业布 点统计 (0 9年 ) 20
互替代性过强等 。
本科 专业 布点 前 2 位的专业依 次为 : (3 、 O 英语 4 )计算机 科
学 与 技术 ( 1 、 场营 销 (7 、 4 )市 3 ) 艺术 设 计 ( 6 、 3 ) 电子信 息 工 程
3 国 高校 专 业设 置 滞 后 . 能适 应 市场 经 济 需 求 . 我 不

专业 的不同高校 毕业 生在人才市 场上竞 争力
没 有明显差异。专科 生 、 本科生 与研究 生竞争 同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占总 数 比
例 () %
02 .

35 .
37 .
】 8
08 .
1. 39
缸 3
14 .
23 .
1 &9
10 0
工作 岗位 的现象屡见不鲜 ; 同层 次毕业 生相 不
高等教育 的最终 目的就是要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 , 因此 , 高等 院校在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 上都应该适应市场的需 求。然 而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滞后,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需 求。这种滞后主要表现为 : 是高校缺乏市场需求旺盛 的专业 , 一 二是 高校设置 了市场需求过剩的专业 。
展, 适时进行调整与优化 。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配性研究——以广东珠三角区域9市为例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配性研究——以广东珠三角区域9市为例

收稿日期:2023-12-07作者简介:王丽娜,(1981),女,江西九江人,汕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此文为2021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粤港澳大湾区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配性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21GXJK677;主持人:王丽娜)和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研究项目(德育专项)“劳动教育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中的价值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JKDY077;主持人:王丽娜)的研究成果。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配性研究———以广东珠三角区域9市为例王丽娜(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汕尾516600)摘要:广东珠三角区域9市高职院校要为区域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适配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于对珠三角区域现有产业结构现状的调查以及对产业结构与专业设置的适配性分析,发现产业结构与专业设置之间存在一定的偏离,且各区域各产业偏离度特征差异明显。

应统筹教育资源,全面提高高职教育发展总水平;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构建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机制、共建高职教育产业园区。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产业结构;适配性;珠三角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4)01-078-06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是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

”广东珠三角区域9市高职院校大都是依托地方传统支柱产业建立。

随着广东珠三角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后的产业结构适配性如何,其人才培养规格是否契合珠三角区域建设和发展的岗位能力需求,关乎未来区域发展目标的实现,也关乎高职院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以广东珠三角区域9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为重点,旨在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岗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着力培养适应珠三角区域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大湾区创新发展,打造高质量适应性人才培养基地。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策略——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策略——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和宁 软 放 字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Na n n i n g P o l y t e c h n i c
2 0 1 4 年第 1 9 卷第 1 期
2 01 4 Vo 1 .1 9 No . 1
民 族 地 区 高 职 院 校 专 业 结 构 优 化 策 略
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是一个涉及广泛的概念 , 从 内容到制度 , 从微观到宏观 , 都是专业建设 和结 构优化的范畴 。在《 国家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 ( 2 0 1 0 — 2 0 2 0 年) 》 、 《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


专业 结构现 状分 析
( 一) 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的契合度
【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7 — 2 5
造、 专业重组 , 推进专业结构调整和教育教学改革 ,
使专业布局覆盖南宁 、 广西及周边区域 的主要 产业 和行 业所 需 的应 用性 人才 培养 。
1 . 契合“ 中国一 东盟 自由贸 易 区” 需求 , 发 展东
【 网络出版】h t t p : # ww w. c n k i . n e t / k c ms / d e t a i l / 4 5 . 1 2 6 8 . C. 2 0 1 4 0 1 2 2 . 0 1 0 0 . 0 4 0 . h t ml


洁。 等
民族地 区高职 院 校专 业结构 优化 策 略一 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盟国家小语种、 会展策划类相关专业 。近年 , 南宁职 业 技术 学 院新增 了 国际会 展 服务 、会 展 艺 术设 计 、 应用泰 国语 、 应用越南语 、 涉外旅游等特色鲜 明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高职院校专业布局结构与调整策略研究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关键要看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结构与劳动力市场的人才供求状况适应度如何。本文通过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000多所独立设置高职院校的700多个专业招生和布局结构进行调研,对此进行,并根据对劳动力市场需求提供若干专业调整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分析 作者简介:张家寰(1951—),男,上海市教科院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郭扬(1961一),男,上海市教科院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职成教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一、专业大类的分布结构 2005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091所,共计招生174万人,在校生达到427万人;开设专-!业共767个,平均每个专业的招生规模为2300人,在校生规模为5600人。根据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所设的19个专业大类,按在校生规模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财经、电子信息、制造、文化教育4个大类,在校生规模均超过50万人。4个大类的在校生总数为274万人,占19个大类在校生总数的64%;各大类招生规模都在22万人以上,合计招生数达109万人,是其余15个大类招生数总和的1.7倍;专业分布密度也最高,共设专业224个,平均每个专业招生6680人,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会计、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等热门专业招生数都在3万人以上。其中,规模居首的财经大类合计招生数超过34万人.在校生超过80万人,相当于交通运输、旅游、法律等12个大类之和。

2.土建、医药卫生、艺术传媒、交通运输、旅游 5个大类,在校生规模均在10万以上,但不到30万。这5个大类招生规模都在5万到12万之间,合计招生数40万人,是当年毕业生数的2.8倍,其中艺术设计传媒类达到3.1倍,增长幅度很大; 5个大类共设专业202个,平均每个专业招生 2000人,在校生数为4600人,合计在校生数94万人,约占19个大类在校生总数的22%;各大类专业分布差异较大,如交通运输大类设专业60个,而旅游大类设专业仅16个,从平均每个专业在校生数看,后者是前者的3.5倍。

3.法律、农牧、生化、资源、环保等10个大类,在校生规模均在10万以下。这10大类的招生规模都小于4万人,合计招生数仅为23.8万人;10大类共设专业333个,平均每个专业招生约700人,在校生1800人.分布密度低;合计在校生仅 59万人,比财经或电子信息一个大类的在校生还少,约占19个大类在校生总数的24%,且增长速度较慢。其中水利、资源开发与测绘两个大类,平均每个专业招生数不足350人,在校生数少于 900人。

总的来看,各专业大类的发展规模极不平衡,规模最大的财经大类招生数达34.1万人,而水利大类仅招生0.7万人,二者相差48倍;财经大类在校生数达81.6万人,超过旅游、法律等11大类的总和;各大类的专业生均规模差异也很显著,如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平均每个专业招生数仅300人,在校生数约600人,还不到财经大类各专业生均1.6万人的4%。

二、专业布局结构分析 1.专业分布呈金字塔形,大部分规模较小。全国高职院校共设专业767个,其中在校生规模小于1000人的专业有399个,占专业总数的52%;在1000-5000人之间的专业219个,占28.6%;大于5000人的149个,占19.4%。从招生情况看,平均每个专业招生规模为2266人,但其中有近四成—专业的招生数还不到200人(见下表)。

2.各专业招生规模不均衡,冷、热专业相差百倍。招生数过万的热门专业有38个,平均每个专业招生规模为2.6万人,在校生规模为6.5万人;其中规模最大的是计算机应用专业,招生数达到 6.8万人,在校生规模超过20万人。招生数小于 100人的专业有183个,合计在校生数仅2.7万人,平均每个专业在校生数低于200人,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均不足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百分之一。

3.热门专业分析。下表为2005年招生数排序前20位的专业:

表中“招毕比”是指当年招生数与毕业生数之比。这20个专业共招生75.1万人,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43.2%,平均每个专业招生3.8万人:合计在校生数为183万人,平均每个专业8.2万人。从专业分布看主要集中于三个大类:电子信息大类6个,财经大类5个,制造大类4个,合计占总数的四分之三。计算机应用、数控技术、护理、软件技术、建筑等专业,是列入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专业。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居各专业首位,招生数为6.8万人,在校生数达 20万人,超过公安、公共事业、环保气象与安全、资源开发与测绘、水利5个大类144个专业的总和。

从增长速度看,最快的是物流专业,毕业生数仅0.5万人,而招生数达到5.1万人,增长丁 8.5倍,招毕比高达9.5。其次是数控技术、软件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招生数与毕业生数相比分别增长了5倍、4.7倍和3.8倍。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机专业群的招生规模特别大,仅位列20大热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4个专业,招生数就达 16.4万人,在校生数达44.9万人,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10.5%。 三、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密切相关,因为就业人员的职业结构改变直接导致了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从2002年到2005年,全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下降了5.2个百分点,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则分别上升了2.4和2.8个百分点,从一产向二、三产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

1.就业分布主要集中于制造、教育、公共管理、建筑4大行业。《中国统计年鉴2006》表明, 2005年全国就业人口中的职工:人数共计1.085亿①。其中制造业达3097万人,比上年度增加137万人,占总数的28.5%;教育、公共管理、建筑业的职工人数也均在850万人以上。上述4大行业职工人数合计6600万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规模在400万至600万人之间的有交运仓储邮政、批发零售、采矿、卫生与社会保障、农林牧渔等5个行业。值得注意的是,有6个行业的职工人数与 2004年相比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批发零售业减少了42.6万人,农林牧渔业、交运仓储邮政业分别减少了24万人、19万人,文体娱乐、电煤水生产、居民服务业也略有下降。考虑自然减员、人员流动等因素,实际增量超过274万人。假设行业就业人员年龄从20-60岁平均分布,年自然减员约占职工总数的1/40,人员流动量占3%,新增人员约870万人。其中制造业300万人,建筑业120万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10万人。各行业新增人员分布情况见下表: 2.劳动力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但属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行业需求十分旺盛。根据国家发改委就业司发布的信息,2006年预计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其中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约900万人,下岗人员460万人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40万人,按政策需在城镇安排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和退役军人约300万人。从需求情况看,可增加就业岗位约800万个;加上自然减员提供的就业岗位,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总数也仅1100万人左右,这样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400万人,比去年增加100万人,供求矛盾更加突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2007年又将达到495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另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2005年全国100多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各类人员 1561万人次,求职的劳动力累计1632万人次.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需求人数按三次产业分布分别为33万、500万、1028万人次,所占比重为 2%:32%:66%。而根据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的要求,本科及以上的需求人数为93万人,所占比重为5.9%;专科的需求数为234万人,占 15.O%;高中(含中职)为573万人,占36.7%;初中及以下为661万人,占42.4%。从供求状况看,专科层次的求职人数为302万,比需求数多出 68万,就业竞争相当激烈。

但是,从最近4个季度全国劳动力市场数据统计看,制造、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租赁商务服务、建筑6个行业需求十分旺盛,累计需求量达1178万人次,平均每季度需求295万人,占需求总数的78.5%。其中制造业需求人数高居各行业之首。4个季度累计需求375万人次,平均每季度需求人数约94万人,占需求总数的四分之一;其次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的累计需求分别为284万、177万人次;再次是居民服务和租赁商务服务,二者共计265万人次;排在第六位的建筑业也达到77万人次。另外根据十大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统计,适合高职院校培养的机械冷加工、机电产品维修人员尤其紧缺,机械冷加工专业人员在深圳、沈阳等城市的求人倍率(即招聘人数与求职人数之比)超过5:1,上海甚至一度达到44:1;杭州的机电产品维修人员也是相当紧缺,求人倍率达到15:1。而会计、秘书、计算机和物业管理人员则普遍供大于求,如北京、武汉、天津、重庆、沈阳、石家庄的会计求人倍率均不到1:4,南宁曾低至1:13;深圳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和武汉、沈阳的物业管理人员求人倍率,则分别为1:5和1:6。

3.从全国人才市场看,专业人才供求状况差异显著。根据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公布的信息数据统计,2005年四个季度全国部分人才市场,包括京、津、沪和江苏等20多个省级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累计招聘1180万人次,登记求职2737万人次,职位需求比平均值为 1:2.32。由于高校连年扩招,2006年的求职人数与2005年同期相比增加了30万左右,第三季度求职人数达到最高峰761万人,招聘人数也升至343万人,达到最大值。从2005年第一季度至 2006年第三季度,职位供求比呈现波动,最低值为2.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