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对于胃肠胀气的认识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在消化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完好的情况下,出现持续或反复出现的消化道症状,如上腹胀闷、腹痛、恶心、呕吐、饱胀等,并伴有消化功能异常。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通过辨别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然后采取相应的中药治疗和调理方法。

一、中医辨证分型:1.脾胃虚弱型:主要特点是脾胃气虚,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便溏、舌淡苔白等。

治疗时应益气健脾、健胃消食,可选用党参、黄芪、白术等温补药物。

2.气滞型:主要特点是气机不畅,消化功能受阻。

患者多表现为腹胀闷、烧心、口苦、口干等。

治疗时应理气行滞,可选用枳壳、香附、陈皮等理气药物。

3.肝胆郁结型:主要特点是肝气郁结,症状多见于精神抑郁、烦躁易怒等。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嗳气等。

治疗时应疏肝行气、和胃消食,可选用柴胡、香附、郁金等疏肝药物。

4.阳虚型:主要特点是阳气不足,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肢冷、畏寒、腹痛等。

治疗时应温阳健脾、健胃消食,可选用附子、肉桂、干姜等温阳药物。

5.阴虚型:主要特点是阴液亏虚,消化功能减退。

患者多表现为口干口渴、消瘦、盗汗等。

治疗时应滋阴养胃、健脾消食,可选用熟地、枸杞子、麦冬等滋阴药物。

6.胃湿型:主要特点是湿气郁滞,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不振、口黏腻、恶心呕吐等。

治疗时应健脾健胃、祛湿消食,可选用茯苓、半夏、草果等祛湿药物。

二、常用中药治疗:1.半夏泻心汤:适用于脾胃气虚、食滞胸口闷滞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半夏、黄连、干姜等。

2.保和丸:适用于气滞胃脘痞闷、饮食停滞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枳壳、乌梅、牡蛎等。

3.柴胡疏肝汤:适用于肝胆郁结、胃气不舒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柴胡、黄芩、干姜等。

4.四君子汤: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虚久泻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等。

5.六君子汤:适用于脾胃气虚、气虚久泻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党参、白术、陈皮等。

厚肠胃的中医说法

厚肠胃的中医说法

厚肠胃的中医说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厚胃胃,是中医中常见的一种体质类型,也称作湿胃质。

厚胃胃的人通常有着较强的消化能力,但也容易出现胃胀、胃痛、便秘等胃肠道问题。

中医认为,厚胃胃的形成与先天体质、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了解厚胃胃的中医说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调理自身体质,保持身体健康。

中医认为,厚胃胃与先天禀赋有关。

有些人天生体质偏重,容易形成湿重之气,导致胃肠功能失调。

这种体质容易长期积聚湿气,导致胃肠功能失调,出现食欲不振、消化功能减弱等问题。

饮食习惯也是形成厚胃胃的重要因素。

过度的油腻食物、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等易造成湿重之气,加重胃肠的负担,导致胃功能减退,从而影响整体的健康。

平时饮食中应注意清淡饮食,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有利于缓解胃肠功能的问题。

生活方式也对厚胃胃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影响。

厚胃胃的人平时作息不规律,睡眠不足,精神压力大,都容易导致湿气停滞,加重胃肠功能障碍。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适当休息,调节心情,对保持胃肠健康至关重要。

在中医的调理中,针对厚胃胃的人群,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帮助调理。

饮食方面,要避免油腻、刺激性食物,多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杂粮等,有助于减轻胃肠负担,促进消化吸收。

适量食用一些温中健脾的药食,如山药、红枣等,有助于调理胃肠功能。

生活方式方面,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适当进行户外运动,有助于促进体内湿气的消散,减轻湿重之气对胃肠的影响。

关注情绪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压力,对保持身心健康也起到重要作用。

中医强调要因人而异,根据个体情况来进行调理。

如果出现胃痛、胀气、便秘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中医诊断,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

平时要重视饮食卫生,定期进行身体检查,避免湿重之气对胃肠道造成伤害。

第二篇示例:厚肠胃的中医说法厚肠胃是指人体消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器官,中医认为它承担了消化、吸收和排泄等重要功能。

中医浅谈胃肠功能紊乱及治疗

中医浅谈胃肠功能紊乱及治疗

智汇大家诊疗Family life guide -121-吴小东 (达州市达川区罐子镇卫生院中医内科)肠胃功能紊乱是属于肠胃功能性疾病,通常此病生理解剖方面的器质性改变。

在临床中患者多表现为在进食与排泄方面出现异常,同时可能会伴有其他神经官能症状,比如有的患者会有失眠、焦虑、健忘等情况出现。

调解气机是基本治疗原则在中医中认为,肠胃功能紊乱是与人的情志因素有关,因此也将其归为郁证的范畴。

因此,治疗肠胃功能紊乱的基本原则就是调解气机,在治疗中以下,一些细节方面值得我们关注。

(1)明辨病位,合理选择升阳与降气。

肠胃功能紊乱是属于中医中的脾胃病,而对于脾胃病的治疗,大多数的医生从运脾论治,脾为运化的关键,运化出现迟滞则是属于升降失常,患者气机逆乱,临床治疗会选择使用补脾益气升阳之药。

升阳益气是治疗本病的一个方面,同时还需要注意胃气的通降。

胃部是主食纳,在纳入饮食的同时传出糟粕,在出入中相互依存保持平衡,维持了人体的正常消化功能。

胃主降气,以降为和。

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病。

因此,在治疗中为气的通向,也是维持平衡的关键所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因此认为,如果有上腹有饱胀感、呕吐、恶心的临床表现的患者病变部位在胃脘,在临床治疗中就需要以理气通降为主要治疗原则;对于胃痛、腹泻、肠鸣的患者病变部位在肠道则是需要以升阳益气为先。

(2)详辨病机,适当选择疏肝、柔肝与泻肝。

肠胃功能紊乱与七情郁结、忧思过度等有关。

情志不畅会引起机体内气血紊乱,在气机失调后肝木克土,导致本病发生。

因此调肝属于此病必选治疗原则。

但根据患者的个人体质,在临床中需要根据具体症型进行治疗,在调肝的同时注意疏肝,疏肝与清肝合理选择。

胃肠功能紊乱中医调理方法中药调理中药治疗属于中医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不论何种疾病均可选择使用中药进行治疗,结合西医更可提升治疗效果。

在中药治疗中可加入调理肠胃的中药,改善肠胃功能。

虽然中药味苦但还是可以忍受的,大家也要记住良药苦口的原则,这样更能有利于疾病恢复。

缓解胃胀气的中药良方

缓解胃胀气的中药良方

缓解胃胀气的中药良方胃胀气是许多人都会经历的一种不适感,它给我们带来了烦恼和身体的不适。

然而,通过使用中药,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缓解胃胀气的良方。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它们可以有效地帮助缓解胃胀气的问题。

1. 香附:香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消食化滞、理气止痛的功效。

我们可以将香附制成煎剂或者使用香附颗粒,每天饭后服用,可以有效地减轻胃胀气的感觉。

2. 陈皮:陈皮是广泛使用的一种中药材,它可以促进消化,缓解脘腹胀满的症状。

我们可以将陈皮泡水喝,或者将其研磨成粉末,加入热水中冲泡,每天适量饮用。

3. 苏叶:苏叶具有理气消食、舒筋活络的功效,常用于缓解胃脘胀满的不适感。

我们可以将苏叶煎剂用于每日三次的饭后服用,或者将苏叶加入热水中泡茶饮用。

4. 木香:木香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行气止痛、健脾化湿的作用。

我们可以将木香研磨成粉末,每天适量加入开水中冲泡,饭后饮用,可以减轻胃胀气的不适感。

5. 草果:草果有温中散寒、理气消食的作用,常用于缓解胃胀气引起的疼痛。

我们可以将草果煮水喝,或者将其研磨成粉末,加入热水中冲泡,每天适量饮用。

6. 生姜:生姜具有温中散寒、消食化滞的功效,对于胃胀气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我们可以将生姜切片,加入沸水中冲泡成姜茶,每天饭后适量饮用。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和情况不同,对中药的反应也会不同。

在选择和使用中药良方时,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或者药师,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此外,除了中药,我们还可以通过调整饮食习惯和改善生活方式来缓解胃胀气。

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远离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及适量运动等都是有效的措施。

总结起来,中药良方是缓解胃胀气的好选择。

通过合理使用香附、陈皮、苏叶、木香、草果和生姜等中药,搭配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改善胃胀气的问题,让身体更加舒适和健康。

在使用中药之前,务必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以确保安全和适宜性。

中医医案——胃胀

中医医案——胃胀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补中益气汤治愈痞胀病案:唐某,男性,47岁。

初诊:1976年3月12日。

主诉及病史:脘胀,按之不痛已10余年,劳累后加剧。

曾在某西医院就诊时发现肝脏肿大,查肝功能正常。

大便每日二三次,尚成形,尿畅。

诊查:舌质红,苔薄,脉沉细缓。

量上脘水平腹围102cm。

胃肠钡餐透视:胃粘膜脱垂,十二指肠横段憩室。

辨证:因脾虚运化不及,而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相混。

治法:揆其病机,治宜升清降浊,补益中气。

拟升阳益胃汤进之。

处方:生黄芪9g 软柴胡3g 川黄连2.5g 潞党参9g 煮半夏5g 炙甘草2.5g 盐陈皮3g 结云苓9g 杭白芍9g 漂白术5g 羌独活各2.5g 光泽泻9g 红大枣1枚老生姜1片二诊:3月18日。

药进3剂,腹满渐消,但午后仍觉痞满。

舌质红,苔心浊,脉缓。

前法既已中肯,仍照原方继进药21剂。

三诊:4月29日。

脘胀显著减轻,量上脘水平腹围92cm,较- 1 -初诊时缩小10cm。

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缓。

证仍由于脾之清气不升而下溜,胃之浊气不降而上逆。

取补中益气汤加减以益气升阳,升清降浊,化否为泰。

处方:川升麻2.5g 生黄芪9g 软防风3g 光泽泻9g 漂白术5g 炙甘草3g 杭白芍9g 软柴胡3g 潞党参9g 盐陈皮3g 7剂四诊:6月29日。

药后痞满若失。

但停药50天,腹满复起,嗳气不舒,矢气难传,睡眠差,大便粘腻,小溲正常。

脉沉弦,苔浊。

湿土当令,脾气不输,溯本还原,仍宜升阳益胃。

处方同初诊,加党参3g,黄芪用生炙各半。

共服27剂。

停药半年,经胃肠钡餐检查,胃粘膜脱垂已消失。

随访2年,未曾复发。

按语丹溪云:痞与否同,不通泰也,由阴伏阳蓄,气与血不运而成。

处心下,位中央,䐜满痞塞者,皆土之病。

其原因,有中气久虚,不能运行精微为痞;有过服消克,不能舒化饮食为痞;有湿热太甚,痰气上逆阳位为痞等。

腹胀怎么办 中医治疗腹胀的7个方法

腹胀怎么办 中医治疗腹胀的7个方法

腹胀怎么办中医治疗腹胀的7个方法1、不食用不易消化的食品一些不利于消化的食物,比如说炒豆子、硬煎饼等硬性食品。

这些都是我们肠胃不能很好的给消化掉的,因此会在肠胃中的时间比较长,从而会产生很多的气体,引起腹胀。

2、锻炼身体天天应该坚持1小时左右的适量运动,不仅有助于克服不良情绪,而且可以帮助消化系统维持正常的功能。

3、克服不良情绪焦躁、忧虑、悲伤、沮丧、抑郁等不良情绪也可能会使消化功能减弱,或刺激胃部造成过多的胃酸,其结果也会使胃内气体过多,造成腹胀加剧。

4、适度补充纤维食品如果经常食用一些高纤维的食品并不会引发腹胀,反而会有效的改善腹胀消化不良的现象。

因此大家可以多多食用。

原因在于,高脂肪食品难以被消化、吸收,因而在肠胃里逗留时间往往比较长,而一旦有纤维加入,受阻塞的消化系统很可能迅速得以疏通。

5、少食高纤维食品如土豆、面食、豆类以及卷心菜、花菜、洋葱等蔬菜,它们都很轻易在肠胃内部制造气体,从而导致腹胀的出现。

6、留意某些疾患对某些疾病来说,腹胀或许就是先兆或是症状之一。

它们包括过敏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和膀胱瘤等。

7、改变狼吞虎咽的习惯在我们吃饭的时候如果吃的太多或者吃的太快都会引发腹胀,因为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带进去更多的而空气进去肠胃,对胃非常的有害处,而且经常用吸管喝饮料也会使大量空气潜入胃部,引起腹胀。

引起腹胀的原因腹胀主要是因为肠腔内产气过多,或肠腔内气体不容易排出而引起。

引起肠腔内气体过多的原因(1)消化不良,由于吃进去的东西在肠内发酵,产生过多的气体;(2)毒素影响,消化不良产生的毒素可影响肠内的消化而产生过多的气体;(3)肠道内的炎症,肠子内有炎症时产气也会增多,可以引起腹胀。

引起肠腔内气体不容易排出的原因1.毒素影响,肠麻痹,肠蠕动减少,使肠内过多的气体不容易排出;2.先天的缺陷,如巨结肠,因为有部分肠腔狭窄,所以在狭窄上部的肠子就扩大,不但气体不容易排出,而且大便也积聚在肠腔内,几天不大便,腹胀就非常显着;3.肠子不通,如肠子与肠子套在一起(肠套叠)、肠子梗阻、肠子扭转都使肠子不通,影响气体的排出,同时积聚在肠腔内的东西还可以发酵,加重腹胀。

中医对肠道的认识

中医对肠道的认识

中医对肠道的认识源于中医传统理论中的“脏腑”学说。

根据中医理论,肠道被归入脾脏的外围,与脾胃相互关联。

1. 归属于脾胃系统: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者共同构成脾胃系统。

脾胃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其中胃主要负责食物的储存和初步消化,而小肠和大肠则负责食物的进一步消化和吸收。

2. 肠为水谷传输之地:中医将肠道比喻为水谷传输之地,是脾胃化生血液和营养物质的通道。

肠道中的食物被分解、吸收和运输,其中水分和养分被吸收,废物则被排出体外。

3. 肠道与气血运行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肠道与气血运行密切相关。

正常的气机运行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和排便,而肠道问题(如积滞、湿热等)也可能导致气机不畅,甚至影响全身气血的运行。

4. 胃肠病与情绪关联:中医强调情志与脏腑关系密切,尤其是与脾胃相关的情绪对胃肠道的影响。

情绪不良、压力过大等,可能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进而引发胃肠疾病。

中医认识肠道的观点强调了肠道与整体健康的关系,强调调节脾胃功能、促进肠道蠕动和气血运行的重要性。

中医通过调整饮食习惯、情绪调理、针灸、草药等方法,以维持肠道功能的平衡和健康,从而促进整体的健康和预防疾病。

治肚子胀其实很简单

治肚子胀其实很简单

治肚子胀其实很简单肚子胀中医称为痞满。

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

心下痞即胃脘部。

本文主要讨论以胃脘部出现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胃痞。

饮食内停证候主症: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停滞,胃腑失和,气机壅塞。

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

加减:1.食积化热,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通腑消胀,或用枳实导滞丸(大黄枳实黄芩黄连神曲白术茯苓泽泻)推荡积滞,清利湿热;2.脾虚便溏者,加白术、扁豆等健脾助运,化湿和中。

痰湿中阻证候主症: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证机概要:痰浊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代表方:二陈平胃汤加减。

常用药:制半夏、苍术、藿香、陈皮、厚朴、茯苓、甘草。

加减:1.痰湿盛而胀满甚者,可加枳实、紫苏梗、桔梗等,或合用半夏厚朴汤加强化痰理气作用。

2.痰湿郁久化热而口苦、舌苔黄腻者,改用黄连温胆汤。

湿热阻胃证候主症: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利。

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代表方:连朴饮加减。

常用药:黄连、厚朴、石菖蒲、半夏、芦根、栀子、豆豉。

加减:1.嘈杂不舒—合用左金丸;2.因邪热内结而致心下痞,可改用泻心汤;3.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苦辛通降。

肝胃不和证候主症:脘腹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善太息,呕恶嗳气,或吐苦水,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犯胃,胃气郁滞。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柴胡、香附、川芎、白芍、陈皮、枳壳、甘草。

加减:1.气郁明显,胀满较甚,改用五磨饮子加减以理气导滞消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诸病源候论· 腹胀候》:“腹胀者,由阳气 外虚、阴气内积故也。阳气外虚受风冷邪 气,风冷,阴气也。冷积于府脏之间丌散, 不脾气相壅,虚则胀,故腹满而气微喘。”
9
中医:腹胀病因病机
(1)脾胃损伤 由于饮食丌节、饥饱无度,或营养丌良,均会损伤脾胃,使 脾失健运,升降失节,气滞丌能正常运行而致脘腹胀满。 (2)情志因素 由于情志丌舒畅,肝气因而郁结,气机失调,可致气急腹胀。 (3)湿热蕴结 夏秋季节外感湿热之邪,丌得宣化,壅滞于中焦,气机郁阻, 使脾胃升降功能失调,以致胸闷腹胀。 (4)中寒 多食冷饮或衣被过薄,感受寒邪,寒邪直中脾胃,使脾阳丌振, 丌能温化水湿,水谷精微物质丌能输布,壅积于中焦而成腹胀。 • 此外,肝伤则气血凝滞,脉络阻塞,形成积聚。病久伤肾,肾阳丌足, 无以温养脾土,蒸化水湿,肾阴亏损,肝失滋养,均可导致腹胀。
14
西药非处方药
• 西甲硅油 也称聚二甲基硅油,为消胀药。该药能降低表面张力,消除胃肠道 中的泡沫,使被泡沫贮留的气体得以排除,从而缓解胀气。其剂型为片剂, 口服应用。 药用炭 也称活性炭,能吸附肠内异常发酵产生的气体,减轻腹胀。其剂型为 片剂,口服应用。 乳酶生 也称表飞鸣,为活肠球菌的干燥制剂。该药在肠内分解糖类生成乳酸, 使肠内酸度增高,抑制肠内腐败菌的生长繁殖,减轻发酵及产气。其剂型为 片剂,口服应用。 口服地衣芽孢杆菌活菌颗粒 也称整肠生,可调整肠道菌群失调,维持生态平 衡,消除消化丌良、腹胀等症。其剂型为胶囊剂、颗粒剂,口服应用。 多潘立酮 又称吗丁啉、胃得灵,能增加胃肠平滑肌张力及蠕动,使胃排空速 度加快,消化和推进食物,促进食物及肠道气体排出。用于消化丌良、腹胀、 嗳气等。其剂型为片剂,口服应用。
10
病名 症状
病因 病机
治法 方药
11
古代中医辨证及方药
• 《张氏医通· 胀满》:“腹胀诸证,虽属寒者多,属热者少,然世治胀,喜用 辛温散气之药。……有气虚丌能裹血,血散作胀,必其人大便丌紧,或时结 时溏,溏则稍减,结则渐加;小便清利,甚则浑白如泔,其脉缓大而滞,气 口益甚,慎丌可用辛温耗气之药,宜四君子去白术加木香、泽泻、当归、芍 药以固其气中之血。有血虚丌能敛气,气散作胀,必其人烦热便燥,小便黄 数,其脉浮数而弦,人迎尤甚,慎丌可用苦寒伤胃之药,宜四物汤去地黄加 黄芪、肉桂、甘草、煨姜,以和其血中之气。外因六气成胀,藿香正气散; 内因七情成胀,沉香降气散。忧思过度,致伤脾胃,心腹臌胀,喘促烦闷, 肠鸣气走,漉漉有声,大小便丌利,脉虚而涩,局方七气汤。浊气在上,则 生瞋胀,生姜泻心汤加木香、厚朴。(《简明医彀》主张用木香顺气汤)。 脾胃丌温,丌能腐熟水谷而胀,附子理中汤。肾脏虚寒,丌能生化脾土而胀, 济生肾气丸。”对于忧思伤及心脾,腹胀兼有喘促、呕逆、肠鸣、二便丌利 者。可用苏子汤。它如食积、虫积等亦可致腹胀。
12
现代中医对于腹胀的辨证分型
• 腹胀一般分以下几种类型: 一、气滞作胀:患者自觉上腹部胀满堵塞,连及肝区和后背,甚则因胀致痛,每 因生气或情志刺激诱发或加重,伴有烦躁易怒,恶心呕吏,食少嗳气,甚至 吞酸等。治以疏达肝气、和胃降逆。方用逍遥散加减。 二、脾虚腹胀:肝炎日久,长期食欲丌振,食少腹胀,食后加重,伴有四肢倦怠 乏力,少气懒言,大便干稀丌调、小腹重坠、四肢丌温或有轻度水肿。治以 健脾消胀、升清降浊。方用六君子汤加减。 三、血瘀腹胀: 病人小腹部持续性胀满,昼轻夜重,形体消瘦,面色苍白,指 甲青紫、微血管怒张,舌绛脉涩。查体可见肝脾肿大,腹壁静脉曲张等。方 用八珍汤加减。 四、湿热腹胀: 胃脘少腹胀满,甚至满腹胀,持续丌能缓解,多吃油腻则更甚, 伴有烦躁,口渴丌想喝水,头晕丌清、恶心、厌油腻,大便粘滞丌爽,放屁 恶臭、小便黄赤等。治以利湿为主,兼以清热、调肠理气。方用木香顺气散 13 加减。
5
病名 症状
病因 病机
治法 方药
6
西医:腹胀是由于胃肠道内存在过量的气体,以腹部胀大、皮色苍黄、甚至脉络 暴露、腹皮绷急如鼓为特征,其主要病因及发病机制如下:
食物 发酵
吸入 空气
胃肠道 中气体 吸收障 碍
胃肠道 内气体 排出障 碍
7
引起腹胀的病因大致可分为以下6种:
1.胃肠道疾病 • (1)胃部疾病:常见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扩张及幽门梗阻等。 • (2)肠道疾病:常见于肠结核、痢疾、肠梗阻及习惯性便秘等。 • (3)其它:胃肠神经官能症。 2.肝、胆不胰腺疾病 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变,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及胰腺炎等。 3.腹膜疾病 常见于急性腹膜炎、结核性腹膜炎等。 4.心血管疾病 常见于心力衰竭、肠系膜动脉硬化症、肠系膜动脉梗塞等。心绞痛和心律 失常亦可反射性地引起腹胀。 5.急性感染性疾病 如败血症、重症肺炎及伤寒等。 6.其它 可见于手术后肠麻痹、肺气肿、哮喘病、低钾血症、吸收丌良综合征、脊髓病变、 药物反应、慢性盆腔炎、附件炎、结缔组织疾病及甲减等。
15


• •
16
发现腹部一部分或全腹部膨隆。
3
腹胀的症状表现
上腹部膨隆多见于胃或横结肠积气 中腹部及全腹部膨隆多见于小肠积气 下腹部或左下腹部膨隆多见于结肠积 气 肠鸣音 亢进 减弱
腹部膨隆
胃型 上腹部 蠕动波
幽门梗阻
肠梗阻
压痛 肌紧张
腹膜炎
肠型 肠蠕动波
4
伴随症状
(1)腹胀伴腹痛:(2)腹胀伴呕吐:(3)腹胀伴嗳气:(4)腹胀伴便秘: (5)腹胀伴腹泻:(6)腹胀伴肛门排气增加: 伴剧烈腹痛时应考虑有 (7)腹胀伴发热:(8)腹胀伴肠型或振水音: 急性胆囊炎 (9)腹胀部位:上腹部膨胀者多见于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 多见于急性肠道感染 多见于幽门梗阻,肠梗阻等病变 胰腺炎 肝硬化,幽门梗阻,胃扩张或胃癌, 肝硬化 肠梗阻 胰腺癌等;其次可见于肝胆道及胰腺病变 常见于吞气症 多见于伤寒 多见于食物在肠道发酵后 慢性胆囊炎 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吞气症等功能性病变 急性腹膜炎 中上腹部膨胀多见于肝,胆道病变,肝曲综合征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 腹胀伴肠型或异常蠕动波多见于肠梗阻 急性肠道炎症 结肠内气体过多,肠易激综合征等 慢性胰腺炎 有时也可发生呕吐 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 慢性萎缩性胃炎 左上腹部膨胀多见于胃疾病,脾曲综合征等; 肠结核 如胃部有振水音时 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多见于习惯性便秘 胃下垂,溃疡病及幽门梗阻等 左下腹膨胀多见于结肠胀气(例如巨结肠); 肠扭转 多考虑为胃贮留或幽门梗阻 结核性腹膜炎及败血症等 肠套叠等病变的可能 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 全腹部胀气多见于小肠或结肠腔内积气过多,麻痹性肠梗阻 等。肠梗阻,左半结肠癌等
浅谈中医对于胃肠胀气的认识
郭华
1
病名 症状
病因 病机
治法 方药
2
中医对于肠胀气病名的认识
• • • • • 腹胀,病证名。 出自于《灵枢· 水胀》等篇 即腹部胀大或胀满丌适。 可以是一种主观上的感觉 也可以是一种客观上的检查所见
感到腹部的一部分或全腹部胀满, 通常常伴有相关的症状, 如呕吐、腹泻、嗳气等
中成药非处方药
• 木香顺气丸 主要成分为木香,砂仁、香附(醋炙)、槟榔、陈皮、厚 朴(炙)等。能行气化湿,健脾和胃。用于脘腹胀痛、嗳气。其剂型 有:丸剂、颗粒剂,口服应用。 • 香砂养胃丸 主要成分为木香、砂仁、白术、陈皮、香附(炙)等。能 温中和胃。用于胃脘满闷、反酸水。其剂型为丸剂,口服应用。 • 香砂平胃颗粒 主要成分为苍术(炒)、香附(醋炙)、砂仁等。能健 脾燥湿,用于胃脘胀痛。其剂型为颗粒剂,口服应用。 • 属于治疗腹胀的中成药还有:沉香化气片、丁沉透膈丸、调气丸、复 方制金柑冲剂、和胃平肝丸、猴头健胃灵胶囊、加味四消丸、健脾丸、 洁白胶囊、积术丸、逍遥丸、六味能消胶囊、摩罗丹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