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4499147.html,

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作者:王玲玲向长港

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21期

【摘; 要】器官移植被普遍认为是重要器官终末期衰竭的最佳选择,然而器官移植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诱导成功的移植耐受可以使人类能跨过免疫系统的自然障碍,真正的完成器官“置换”的终极目标。目前的免疫抑制方案虽然可以抑制急性排斥反应,却无法从根本上达到免疫耐受。因此,探索外周耐受机制及寻找外周免疫耐受誘导方案,成为当前的首要目标。本文对一些细胞及细胞因子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机制作阐述。

1 与移植免疫耐受相关的细胞

1.1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DCs)与移植免疫耐受

树突状细胞(DC)是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的重要介质,是主要的抗原递呈细胞。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DCs)是移植中诱导和维持耐受之关键因素。致耐受过程中,Tol-DC主要有两个功能:可通过产生IDO抑制抗供体T细胞反应并与调节性T细胞互动为将来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提供框架;并且由Tol-DCs控制的免疫激活是通过诱导T细胞介导的细胞凋亡,无反应性和调节性T细胞分化[1]。

Tol-DCs共刺激分子的缺乏、IL10的表达和抑制分子如PD-1L的存在已被确定为介导免疫抑制的中介因素。

1.2调节性T细胞(Tregs)与移植免疫耐受

调节性T细胞(Tregs)的抑制效应可能与细胞因子或细胞接触有关。在体内阻断IL-10或/和TGFβ可消除Tregs介导的免疫耐受;但亦有研究表明,可溶性TGFβ对Tregs功能影响不大,而表达于活化Treg表面的mTGFβ可通过与效应细胞表面的TGFβ受体结合,发挥抑制效应[2]。不同T细胞的耐受机制,如克隆清除和免疫调节机制通过不同的移植物抗宿主病预处理方案与免疫耐受诱导联系起来,甚至是T细胞耐受诱导/维持在同一个模型中的不同阶段[3]。Tregs有很多值得研究的方向,比如:不同成熟阶段的反应性T细胞是否均存在Tregs诱导的

可能;免疫反应局部微环境是否可决定T细胞的分化方向,及向Tregs方向分化的规律; T细胞分化受局部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等物质影响,其中一些因素有利于T细胞向杀伤效应细胞的分化,而另一些因素有利于其向Treg方向分化。

1.3 自然杀伤细胞(NK)与移植免疫耐受

NK细胞在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中均发挥作用。NK细胞构成一种与生俱来的MHCI类反应性淋巴群,对感染、损伤和细胞损坏迅速作出反应。在移植领域,NK细胞通常伴随着炎性免疫导致同种异体移植物损伤的恶化。NK细胞与靶细胞通过正、负信号复杂的集成相互作

移植免疫耐受诱导的新途径和机制-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科技奖形式审查结果公布 年份2018 推荐奖种医学科学技术奖 项目名称移植免疫耐受诱导的新途径和机制 推荐单位推荐单位:深圳市医学会 推荐意见: 深圳市人民医院转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富荣研究员带领临床免疫研究团队,历经10年时间完成了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深圳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研究等项目。该内容创新,主要包括抗CD45RB抗体诱导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和基于AAT的胰岛移植特异性免疫耐受的研究工作。至今在SCI 等杂志上发表相关内容论文31篇,被他引226次,已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3项,其中1项发明专利授权。参加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12次被特邀进行学术报告5次,举办国家和省市级继续教育项目3次,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该项目研究成果先后在8家单位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对阐明移植免疫耐受的途径和作用机制作出了创新性贡献,希望能造福予人类的器官移植。特同意推荐该项目参加中华医学科技奖的评选。 项目简介器官移植是20世纪医学科学最重大的成就之一, 是众多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唯一选择, 治疗性器官移植日益成为各种慢性不可逆转末期疾病的一种有效治疗模式,其术后生存率不断提高,但至今长期存活的病例仍较少。其原因主要是宿主免疫排斥反应引起移植物功能丧失。探索控制移植后排斥反应, 提高移植物成活率,一直是移植免疫学家致力攻克的堡垒。此后,研究者们利用经典的免疫耐受原理设计了一种新的诱导中枢耐受的方法,即将供体淋巴细胞直接注入成熟受体胸腺内以诱导耐受。此方案在实验动物体内获得成功,但由于技术的复杂性临床应用仍未见报道。近年来,研究者们致力于探索外周免疫耐受的方法。如通过T细胞活化信号途径的干扰,黏附分子、共受体、TCR和共刺激分子等T细胞表面分子及受体的阻断以干扰T细胞活化,其中CD28:B7、CD40:CD154二对分子的作用更为突出。但有关移植免疫耐受诱导的途径和机制尚不清楚,限制了诱导免疫耐受的药物的开发。本研究利用新的免疫耐受诱导剂抗CD45RB抗体和α1-抗胰蛋白酶,通过下列研究,阐明了其移植免疫耐受诱导的新途径和作用机制,为开发抗CD45RB抗体和AAT二种新型药物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器官移植免疫耐受诱导药物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1.探讨抗CD45RB抗体作用后,B细胞表型和功能的改变,说明在抗CD45RB抗体所诱导的免疫耐受机制中需要宿主B淋巴细胞表面表达CD45RB,证明B淋巴细胞CD45RB 的表达是诱导免疫耐受所必需的。 2.通过体内实验证明抗CD45RB抗体处理的B细胞能否促进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AICD,或者导致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验证抗CD45RB抗体所导致的淋巴细胞清除是否需依赖B细胞以及B细胞传递信号给T细胞是否可促进免疫耐受的发生。 3.探讨在抗CD45RB抗体诱导免疫耐受中,胸腺衍生的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及B细胞对其增殖和功能的影响。 4.在建立抗CD45RB抗体诱导免疫耐受模型的基础上,研究DC的生物学特性是否发生改变;观察各种T淋巴细胞亚群在免疫耐受中的变化;利用B细胞免疫缺陷小鼠,研究B细胞在抗CD45RB抗体诱导的免疫耐受所发挥的作用。观察抗CD45RB抗体诱导的免疫耐受过程中如何通过刺激T细胞分泌TGF-β,在IL-2协同作用下,使初始T细胞向Treg分化,从而发挥免疫耐受作用。以及记忆T细胞在CD45RB抗体诱导的免疫耐受中的作用。 5.建立的NIT-AAT细胞系和iPS-AAT细胞系及诱导分化的胰岛素分泌细胞,观察是否具有无/低免疫排斥反应,以解决细胞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以及1型糖尿病自身免疫对移植细胞的攻击问题

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

节性T淋巴细胞在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周晓慧范慧敏 S.G. Zheng 刘中民 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在正常机体维持T淋巴细胞动态平衡和免疫耐受的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早在70年代初期,Gerson等就提出正常的胸腺中可能存在一群有免疫抑制能力的T淋巴细胞,但是这个观点被国际免疫学界忽略了近10年。直到1995年,Sakaguchi 等才发现在自体免疫耐受中存在一类表达白细胞介素2受体α链(IL-2Rα,CD25)的CD4+T淋巴细胞,该类细胞以“主动”的方式参与调控免疫应答/耐受,不仅参与自身免疫耐受的调节和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而且在肿瘤免疫和移植免疫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除了胸腺来源的自然Treg细胞外,更多的研究发现也存在一些胸腺外分化产生的Treg细胞亚群。虽然这些不同Treg细胞的表型和功能特征基本相似,但是,它们的分化、发育和作用机制可能有所不同。另外,这些不同的Treg细胞可能有不同的效应靶细胞,或者可能有分工合作等,系统地调节机体的免疫耐受。 一、自然产生的Treg细胞

自然产生的Treg细胞在胸腺发育过程中产生,持续性表达CD25,大约占成熟胸腺 CD4+ CD8-细胞的5%~10%。在健康人群中,虽然10%~15%的CD4+ T淋巴细胞表达CD25,但仅仅2%的CD25高表达细胞(CD25hi细胞)有免疫抑制功能。在小鼠模型中,这群T淋巴细胞也表达CD25和(或) CD45RBlo,CD25+也是小鼠的活化或效应CD4+细胞的标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CDl52)、GlTR、CD45RB、CDl22、CD103、CD134、CD62L、CD73、CD39和CCR4等表面标志的相对表达水平也有利于自然产生的Treg细胞的分离和鉴定,但是,这些均非Trcg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直到2003年,研究者才发现,Foxp3是X染色体编码的转录抑制因子家族成员,可能是自然Treg细胞的特异性 标记,且是控制Treg细胞分化和功能的“开关”。 Foxp3是小鼠Treg细胞特异的表面标志,但在人类,Foxp3是否是Treg细胞的特异性标志尚存疑问。最近Du等研究发现,人类Foxp3 有长型和短型(缺乏外显子2)两种异构体,其在循环的Treg细胞中表达量相当,但二者的功能可能不同。T淋巴细胞同时表达长型Foxp3 和ROR-α基因时,将抑制决定T H l7细胞(产生IL-17的CD4+细胞)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而短型Foxp3基因无此抑制作用。另外,对Foxp3的检测需要对细胞进行同定和破膜,因此,Foxp3不能用于分离活细胞并进行功能分析。两个研究小组报道了细胞表面IL-7受体α链(CD127)的表达可用于区分CD25+ Treg细胞和CD25+活化T淋巴细胞,这群 CD127低表达的细胞(CD127low细胞)是具有抑制功能的,他们也认为细

第九章__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第九章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第一部分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immunologic tolerance)是指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特异性的无应答状态(a state of specific unresponsiveness)。它是免疫应答的另一种重要类型,同非特异性的免疫抑制不同。 免疫耐受既可天然获得,亦可人工诱导。前者称天然耐受(natural tolerance),后者称获得耐受(acquired tolerance)。外来的或自身的抗原均可诱导免疫耐受,这些抗原称耐受原(tolerangen)。针对自身抗原呈现的免疫耐受称自身耐受(self tolerance)。 按照免疫耐受的程度,又可分为完全耐受和不完全耐受。 按对T细胞或B细胞产生的耐受分另称T细胞耐受或B细胞耐受,对抗原分子上的某一特定决定簇产生耐受而不涉及对其它决定簇的应答,这些现象称为分离耐受(split tolerance)。 不完全耐受尚可表现为抗体分泌细胞在再次受抗原刺激后,产生低亲和力抗体或缺失,抗体类别转换,是为免疫偏离(immune deviation)。 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的比较 免疫耐受免疫抑制 原因细胞系消失或不活化Ts 细胞的抑制作用 免疫活性细胞发育缺损或增 殖分化障碍 产生条件可先天或后天获得,特 别是免疫功能未成熟或 减弱时容易形成 先天缺损或人为产生,如X- 射线,免疫抑制药物,抗淋 巴细胞血清的作用 特异性高无

持续性长期的,一时性的终生一时性 临床应用实验治疗阶段已应用于变态反应,自身免疫和移植 合并症无感染与肿瘤1、

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1)抗原方面的因素 (1)抗原的性质 耐受原仅是一个功能性定义,有许多因素可影响某抗原使之成为免疫原或耐受原。此外,可溶性抗原常为致耐原,而颗粒性抗原则易于引起正相免疫应答。 (2)抗原的剂量 一般情况下,抗原剂量越大所诱导的耐受越完全和持久。小剂量抗原引起T细胞耐受,而大剂量抗原则引起T细胞和B细胞都耐受。 致耐受所需抗原量与个体的年龄有关,也与抗原的类别有关。 (3)抗原注射途径 一般情况下,抗原经静脉注射最易诱导耐受性,腹腔注射次之,皮下及肌肉注射最难。 (二)机体因素 (1)年龄因素 年龄与耐受易感程度密切相关,胚胎期与新生期的免疫系统接触抗原后,极易导致终生或长期的耐受性。 (2)遗传因素 小鼠免疫耐受诱导及维持的难易程度随品系不同而异。 (3)免疫抑制的联合应用 单独使用抗原一般不易对成年机体诱发耐受性,而常需要与各种免疫抑制措施联合应用。常用的有效方法是全身淋巴组织照射,应用抗淋巴细胞血清(anti-lymphocyte serum,ALS),抗T H细胞抗体,环磷酰胺,环孢素A,糖类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药物。

免疫耐受机制研究进展_李七渝

[文章编号]1000-8861(2002)03(S )-0098-04 免疫耐受机制研究进展 李七渝,张绍祥 * (第三军医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重庆400038) [收稿日期]2002-04-30;[修回日期]2002-05-15 [作者简介]李七渝(1972-),女,重庆市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断层解剖的研究。 Tel :(023)68752225;E -mail :liqiyu _99@yahoo .com *通信作者 [摘 要] 免疫耐受是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某种抗原后所产生的对该抗原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是免疫应答的一种特殊形式,免疫应答的复杂性决定了免疫耐受诱导的复杂性和困难性。随着免疫学的发展,人们对免疫耐受产生机制有了较多的认识。本文对免疫耐受与细胞凋亡、调节性T 细胞及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关键词] 免疫耐受;细胞凋亡;树突状细胞;调节性T 细胞 [中图分类号] R392.4 [文献标识码] A Advances in mechanism of immune tolerance LI Qi -yu ,ZHANG Shao -xiang (Departme nt of Anatomy ,Third Military M edic 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China ) [Abstract ] Immune tolerance is a non -response immun ological state to some antigen which contacts the immune s ystem .It is a special immune response .The complication of i mmune response causes the complexity of the induction of immune tolerance .With progress of i mmu -nology ,the mechanism of immune tolerance is understood better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immune tolerance and apoptosis ,dendritic cell and regulatory T cells . [Key words ] immune tolerance ;apoptosis ;dendritic cell ;regulatory T cells 免疫耐受是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某种抗原后所产生的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它是一种抗原刺激物引发的另一类没有破坏行为的免疫反应。耐受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状态,它具有以下特点:①机体为免疫成熟个体并具有正常免疫能力,并非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状态。②它是一种获得性的、功能性的、处于活性状态下的免疫学状态,而不是从先天遗传中得到。③它既可以天然发生,又可以经过治疗而诱导出。④耐受的对象必须是与受体DNA 基因库不相匹配的供体源。⑤耐受仅针对耐受原具有特异性。机体对其它抗原,尤其是病原体仍具有抵抗力,这不同于免疫抑制状态下的不排斥现象。⑥耐受形成后,其诱导方式或治疗措施可以永久中止,而耐受状态可以相当恒定地处于维持期。40年代英国外科医生Medawar 证实移植排斥的实质是免疫反应。如果能够对某些特异性抗原引起特异性的免疫耐受,便可克服组织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排斥反应,这为移植免疫的克服带来了希望。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果能再次诱导对自身抗原的耐受,便可 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近年来随着免 疫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有了较多的认识,以下将对其进展作一综述1 细胞凋亡与免疫耐受 细胞凋亡如同细胞分裂和分化,是细胞和组织生理学的基础。它是正常器官和组织发育、清除有害的、过量的和无功能细胞、维持自身稳态的中心环节。细胞凋亡发生于分散的单个细胞,其重要特征是细胞皱缩,细胞质浓集,核染色质固缩,细胞核裂解,终末期形成凋亡小体,被巨噬细胞或相邻细胞吞噬。某些器官,如角膜和睾丸属于免疫特赦器官, MHC 错配的移植也不会发生排斥反应。Meyer 等[1] 指出触发侵入的T 淋巴细胞凋亡,诱导小鼠免疫特赦器官移植的耐受,这些器官内的表达在某种程度 上保护它们免受宿主淋巴细胞的攻击。Stuart 等[2] 认为,人角膜表达的Fas -L 在体外可杀伤Fas 阳性的淋巴细胞。应用野生型和gld 小鼠进行角膜移植时,在Fas -L 阳性的同种移植物中可以发现凋亡的单核 98 S 免疫学杂志 第18卷 第3期 2002年6月 IMMUNOLOGICAL J OURNAL Vol 18No 3June 2002 DOI :10.13431/j .cn ki .i m m u nol .j .20020180

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T细胞免疫重建的研究

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T细胞免疫重建的研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吴秀丽李扬秋朱康儿, 杨力建陈少华, 卢育洪陈洁, 刘启发 【摘要】目的: 监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 HSCT)后外周血中的T细胞受体重排删除环(TRECs)水平, 了解移植后早期的T细胞免疫重建情况。方法: AML患者15例分别在allo HSCT前以及allo HSCT后每隔2周收集外周血, 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中的TRECs水平; 7例年龄相近的正常人外周血样本作为对照。流式检测CD45RA+细胞亚群和CD45RO+细胞亚群的阳性率。结果: allo HSCT组移植前的TRECs平均拷贝数为(1.42±1.51)拷贝/1000 PBMNCs, 明显低于正常组的(3.03±0.45)拷贝/1000 PBMNCs水平; 移植后第12周的TRECs平均拷贝数为(1.67±1.93)拷贝/1000 PBMNCs, 与正常相比仍然较低。移植后8周内以CD45RO+/CD4+细胞的扩增为主, 而外周血TRECs水平在allo HSCT后4周左右出现短暂地升高趋势, 随

后又下降, 至allo HSCT 8周后才开始稳步上升。有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病史的移植患者的外周血TRECs水平显著降低, 明显低于无aGVHD病史移植患者的外周血TRECs水平。3例移植后早期复发的患者的外周血TRECs水平降至基线水平或检测不到。结论: 不同个体T细胞免疫重建时间存在差异; AML患者在allo HSCT后早期(90 d内)的胸腺输出功能仍处于恢复阶段, 移植后4周内的免疫重建仍以来源于供者细胞的外周扩增为主; 外周血TRECs水平可能与AML患者allo HSCT后病情的发展、转归有关。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 T细胞受体重排删除环; 免疫重建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 HSCT)是目前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 AML)等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功能的全面重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即造血细胞数量和功能的恢复, 后者主要是指免疫功能重建。临床上往往将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恢复作为造血恢复的指标, 容易忽视免疫功能的恢复。免疫功能重建现在被认为是评价移植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allo HSCT后重建T细胞特异性免疫功能, 需要来源于胸腺依赖途径所产生的初始T细胞, 即经胸腺发育而输出的na ve 细胞, 而目前能够作为na ve T细胞的标志的是T细胞受体删除DNA 环(T cell receptor excision DNA circles, TRECs)[1-3]。为了解AML 患者接受allo HSCT后早期的T细胞免疫重建情况, 我们对其胸腺近

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4499147.html, 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作者:王玲玲向长港 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21期 【摘; 要】器官移植被普遍认为是重要器官终末期衰竭的最佳选择,然而器官移植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诱导成功的移植耐受可以使人类能跨过免疫系统的自然障碍,真正的完成器官“置换”的终极目标。目前的免疫抑制方案虽然可以抑制急性排斥反应,却无法从根本上达到免疫耐受。因此,探索外周耐受机制及寻找外周免疫耐受誘导方案,成为当前的首要目标。本文对一些细胞及细胞因子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机制作阐述。 1 与移植免疫耐受相关的细胞 1.1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DCs)与移植免疫耐受 树突状细胞(DC)是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的重要介质,是主要的抗原递呈细胞。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DCs)是移植中诱导和维持耐受之关键因素。致耐受过程中,Tol-DC主要有两个功能:可通过产生IDO抑制抗供体T细胞反应并与调节性T细胞互动为将来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提供框架;并且由Tol-DCs控制的免疫激活是通过诱导T细胞介导的细胞凋亡,无反应性和调节性T细胞分化[1]。 Tol-DCs共刺激分子的缺乏、IL10的表达和抑制分子如PD-1L的存在已被确定为介导免疫抑制的中介因素。 1.2调节性T细胞(Tregs)与移植免疫耐受 调节性T细胞(Tregs)的抑制效应可能与细胞因子或细胞接触有关。在体内阻断IL-10或/和TGFβ可消除Tregs介导的免疫耐受;但亦有研究表明,可溶性TGFβ对Tregs功能影响不大,而表达于活化Treg表面的mTGFβ可通过与效应细胞表面的TGFβ受体结合,发挥抑制效应[2]。不同T细胞的耐受机制,如克隆清除和免疫调节机制通过不同的移植物抗宿主病预处理方案与免疫耐受诱导联系起来,甚至是T细胞耐受诱导/维持在同一个模型中的不同阶段[3]。Tregs有很多值得研究的方向,比如:不同成熟阶段的反应性T细胞是否均存在Tregs诱导的 可能;免疫反应局部微环境是否可决定T细胞的分化方向,及向Tregs方向分化的规律; T细胞分化受局部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等物质影响,其中一些因素有利于T细胞向杀伤效应细胞的分化,而另一些因素有利于其向Treg方向分化。 1.3 自然杀伤细胞(NK)与移植免疫耐受 NK细胞在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中均发挥作用。NK细胞构成一种与生俱来的MHCI类反应性淋巴群,对感染、损伤和细胞损坏迅速作出反应。在移植领域,NK细胞通常伴随着炎性免疫导致同种异体移植物损伤的恶化。NK细胞与靶细胞通过正、负信号复杂的集成相互作

试管移植后0--14天,你需要知道的!!讲解

试管移植后0--14天,你需要知道的!! 做完胚胎移植后的两周,你会感到不安与烦躁,问题在心头萦绕:头两天我是否需要卧床休息?胚胎会不会掉出来?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在这两周我的运动量应该是怎样的?出血多少是正常的?咱们来一步步分析移植后的每个阶段。 移植后六十分钟胚胎移植完成后,你将平卧在手术床上被推到休息室,大多数诊所(译者注:这里指的是美加的诊所)要求患者至少平卧30至60分钟。几乎所有的胚胎移植术都是在腹部B超下进行的,生殖科医生会将一根软管插入你的子宫,另一位医护人员则通过腹部超声监测移植情况,以便医生判断放置胚胎最合适的位置。 由于超声波在液体中比在空气或器官组织中传播得更好,医生可能会让你实现憋尿。经过移植术开始前的等候(你见过哪个医生是严格守时的吗?)和在移植过程中被医生用冰凉的手和B超用

具按压肚皮,你会觉得自己要爆炸了。 很多病人常常说她们最受不了的,是移植后想上厕所,又不敢或不好意思。其实排尿不会降低成功率,所以你不用忍得太辛苦也不要感到害臊,移植术结束后可以使用尿盆在床上解决。(译者注:中国好像没这待遇,都是自己下床去厕所的,但既然医生没说不可以,应该也问题不大哈。) 移植后头两天离开医院前,你会收到移植后的注意事项。医生会根据病人状况和偏好的不同给出不同的意见,但通常包括如下几条: ? 48小时内不要搬动重物(译者注:我在别的地方看到,对重物的定义是超过五磅,即四斤半) ? 48小时内不可进行激烈体力活动,如跑步、健身操等 ? 48小时内不可盆浴或游泳(译者注:西方医生没有建议不淋浴的,我的医生也没这么说过) ? 不要冲洗阴道,使用内置卫生棉条或有自动冲洗装置的马桶

系统性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理(中文译版)

系统性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理 Marie Wahren-Herlenius, Thomas D?rner 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医学系,M Wahren-Herlenius教授; 德国,柏林,查尔特-柏林医科大学,DRFZ,CC12 医学系,T D?rner教授; 通讯作者: Thomas D?rner教授, 德国,查尔特-柏林医科大学, 柏林10117。 thomas.doerner@charite.de 这是一系列关于自身免疫性风湿症三篇论文中的第三篇。 《柳叶刀》2013;382:819-31 翻译by 刘伊凡环境刺激基因易感个体后,会引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干燥综合征和皮肌炎等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精确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然而什么因素决定哪些器官参与其中尚不明确。最近,遗传易感性的相关研究表明,环境诱导通过与疾病相关多态性的细胞通路起作用。机体的耐受性被破坏后,包括树突细胞在内的固有组织会提供一个决定性的微环境,它影响免疫细胞的分化并进一步激活适应性免疫。由固有免疫细胞产生的干扰素-1激活B细胞和T细胞,在系统性自身免疫中起着核心作用。反过来,B细胞衍生的自身抗体刺激树突细胞并产生干扰素-1。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由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组成的正反馈循环。新的疗法能够实时准确地靶向几条重要的自身免疫途径。 1 概述 免疫系统进化而有抵抗入侵病原并辅助组织受损后修复的功能。系统性自身免疫病患者体内的调节病原识别和避免自我攻击的平衡机制被破坏。此外,炎症的控制缺失,在没有明显的感染时连续的免疫激活发生,并随着疾病的爆发与沉寂显示出不同的幅度。适应性免疫提供的免疫记忆仍然是关注的中心,然而固有免疫在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发病机理中的角色目前也在紧张研究中。相关研究表明遗传危险性位点在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中是共有的,因此发病机制可能相似。然而,依然检测到个体疾病的特异性位点,说明存在不同的免疫病致病通路。同卵双胞胎中20%--30%的一致性水平强调了与宿主基因作用的环境因素对我们认识自身免疫有重要作用。 目前有两种关于系统性自身免疫炎症的假说。第一种,固有和适应性免疫之

肝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热点和思考

第8卷 第1期2017年1月Vol. 8 No. 1Jan. 2017 器官移植 Organ Transplantation 【摘要】 肝移植是治疗各类型终末期肝病的重要手段。得益于过去30年间免疫抑制剂应用的进展,肝移植患者获得良好的近期治疗效果。然而,近年来临床证据表明,包括肾功能损伤、代谢综合征和原发病复发在内的免疫抑制剂相关不良反应,成为影响肝移植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供体特异性免疫耐受被认为是器官移植术后最理想的免疫状态,能够有效减少甚至摆脱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肝脏是体内特殊的免疫赦免器官,免疫耐受研究在肝移植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肝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 肝移植;免疫耐受;免疫抑制剂;排斥反应;不良反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调节性T 细胞;间充质干细胞 【中图分类号】R617,R3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445(2017)01-0001-04 肝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热点和思考 陈规划……姜楠 1967年,Thomas Starzl 完成了世界上第1例肝移植术,被认为是医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经过数十年的不断探索,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免疫抑制剂的发展,尤其是钙神经蛋白抑制剂环孢素和他克莫司的应用,使得移植物排斥反应发生率较前显著减少,肝移植手术取得了良好的近期、远期生存效果,从而被确 立为治疗各类型急、慢性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然而,肝移植患者的远期可预期生存寿命仍低于正常人群。目前认为,造成这一结果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应用免疫抑制剂的远期并发症——现有免疫抑制剂的作用选择性不强,不可避免地造成受体免疫系统广泛性抑制,在减少移植器官排斥反应的同时,还会诱发感染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7.01.0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0451、81172038、81372243、81370575、81370555);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S20120011190);广州市科技重大专项(201400000001-3) 作者单位:510630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器官移植中心 广东省器官移植研究中心 中山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通讯作者:陈规划,Email:chgh1955@https://www.360docs.net/doc/c314499147.html, 作者简介:陈规划,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普通外科及器官移植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荣誉院长、广东省器官移植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兼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委、外科手术学组组长,中华器官移植学分会常委、肝移植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医师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会长,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兼任《器官移植》、《Liver…Research》、《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总编辑,《新医学》荣誉主编;《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文献(电子版)》、 《循证医学》副总编辑;《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等杂志编委。近年来承担了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十一五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等多项基金资助项目,总资助金额超过1…000万元。其研究课题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同时还获“中国医院优秀院长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第二届中国医师奖”、“第四届柯麟医学奖”…、“中国医院‘先声杯’突出贡献奖和优秀院长”、“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及“广东省医学会突出贡献专家奖”等荣誉称号。主编专著有《移植肝脏病学》、《消化外科手术图谱》;作为副主编出版专 著有《临床肝脏移植》、《肝脏移植理论与实践》、《胃肠外科》、《门诊外科疾病诊断与治疗》等。 ·述评·

毕业论文《免疫耐受的形成》

医学免疫学毕业设计 设计题目:关于免疫耐受的研究及其现状 摘要:免疫耐受是免疫应答的一种特殊形式,免疫应答的复杂性决定了免疫耐受诱导的复杂性和困难性。随着免疫学的发展,人们对免疫耐受有了较多的认识。本文将对免疫耐受的机制、形成及维持、打破的过程、诱导方法和前景进行简述。 关键词:免疫耐受;免疫抑制;抗原;机制

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是机体接触某种抗原后产生的免疫无反应状态 ,或称为负免疫应答。。它是一种抗原刺激物引发的另一类没有破坏行为的免疫反应。免疫耐受是特异性的 ,只在特定状态对特定抗原无应答 ,这不同于免疫抑制或者免疫缺陷。免疫耐受是可以获得的 ,而非遗传决定;它可是天然发生 ,也可由人工诱导;免疫耐受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解除。 耐受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状态,它具有以下特点:①机体为免疫成熟个体并具有正常免疫能力,并非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状态。②它是一种获得性的、功能性的、处于活性状态下的免疫学状态,而不是从先天遗传中得到。③它既可以天然发生,又可以经过治疗而诱导出。④耐受的对象必须是与受体DNA基因库不相匹配的供体源。⑤耐受仅针对耐受原具有特异性。机体对其它抗原,尤其是病原体仍具有抵抗力,这不同于免疫抑制状态下的不排斥现象。⑥耐受形成后,其诱导方式或治疗措施可以永久中止,而耐受状态可以相当恒定地处于维持期。免疫耐受是免疫学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对它的研究包括移植耐受、妊娠耐受、口服耐受等领域。 一、免疫耐受的机制 以前的文献习惯将免疫耐受分为中枢性和外周性,中枢性即指胸腺免疫耐受。鉴于对免疫耐受机制研究的深入,这种分类已不合适而

主要是根据产生的机制进行分类。体内 T 细胞遇到一种抗原时所发生的免疫反应主要有两种,或是使受者致敏以至发生免疫应答或产生免疫耐受。T 细胞究竟采取何种方式与许多因素有关,如抗原进入体内的途径、抗原递呈情况及机体免疫状态等。如果淋巴细胞从未遇到某类抗原当然也就不会产生免疫反应,在体内由于存在一些生理屏障将淋巴细胞和这些组织隔离开来而形成一些免疫学上的特殊部位,如胸腺、脑等,临床上有时可利用这种机制将移植细胞注射到这些部位以延长存活。B 细胞主要在骨髓中发育成熟,其免疫耐受目前研究不多。 体内产生免疫耐受的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克隆丢失和特异性免疫抑制。后者可分为:①细胞外抑制,②细胞内抑制即灭能( anergy )。克隆丢失是指在整个成熟的具有 T C R 多样性的 T 细胞群中,特异性地将与某一特定抗原起反应的淋巴细胞克隆予以清除,形成 T 淋巴细胞群中的克隆缺失。这在自身耐受的形成中可能是最重要的机制。克隆丢失主要发生在胸腺,但也有证据证明胸腺外成熟的淋巴细胞也可被清除。抑制是指一些因素抑制了淋巴细胞的功能,与一般意义上的免疫抑制不同,它是一种抗原特异性的免疫抑制,淋巴细胞对于其它抗原存在正常的应答反应。细胞外抑制是指 T细胞通过识别一定的抗原或特殊的受体而引起细胞的反向调节( down一regulation)。细胞内抑制是指淋巴细胞具有与特异性抗原相结合的能力,但其细胞内的信息传递过程发生障碍而不能引起免疫应答。因而提出了免疫再导向学说 ( immunorediree-tion )。值得提出的是,

第十三章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

第十三章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 第一部分学习习题 一、填空题 1.特异性免疫应答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特点。其中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是免疫应答最重要的特点。 2.免疫应答特异性的本质是:一种________或、________仅能特异性识别一种抗原表位,因此、________或、________的多样性是保证机体对多种多样抗原产生特异性应答的分子基础。 3.BCR多样性的机制主要涉及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4.TCR多样性的机制涉及________和________。 5. 免疫耐受乃机体对_____刺激表现为______ “免疫不应答”的现象。 6. 抗原剂量与免疫耐受的关系:适当抗原剂量免疫机体易诱导_______,而过低或过高剂量抗原刺激均可能诱导免疫耐受:低剂量可诱导T、B细胞_______;高计量诱导诱导T、B细胞_______ 7. 免疫耐受按其形成机制不同,分为_______及_________。 8. 免疫耐受具有免疫应答的一般共性,它们均需_______诱导产生,并具有 _______和_______。 9. 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抗原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10. 免疫耐受与一般免疫应答的相同点有:需_______刺激,有_______、有 ________和______等相同点 11. 抗原的性质是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之一,一般说来抗原分子量小,其 _________差, ___________强;可溶性抗原常为__________,而颗粒性抗原易于引起_______。 12. 机体因素可以影响免疫耐受的形成,在胚胎期或新生期_____诱导免疫耐受, ?成年机体一般______诱导免疫耐受,常须联合应用_________措施以加速其诱导过程.

第十八章免疫耐受

第十五章免疫耐受 一、选择题 1. 最易引起免疫耐受的途径是() A.静脉注射 B.腹腔注射 C.皮下注射 D.口服 E.肌内注射 2. 最易诱导耐受的时期是() A.胚胎期 B.新生儿期 C.儿童期 D.青年期 E.老年期 3. 首先发现天然免疫耐受现象的是() A.Richard B. Jerne C. Medawar D. Owen E. Burnet 4. 下列哪一项属于天然耐受现象() A.机体对改变的自身组织成分不发生免疫应答 B.机体对任何抗原不发生免疫应答 C.机体对自身组织成分不发生免疫应答 D.机体对非己抗原不发生免疫应答 E.机体对抗原免疫应答的能力下降 5. 大剂量的TD抗原能诱导下列哪些细胞产生耐受 A.B细胞 B.T细胞 C.T细胞和B细胞 D.B细胞和巨噬细胞 E.T细胞和巨噬细胞 6. 最易诱导免疫耐受的抗原是() A.大分子聚合状态抗原 B.颗粒性抗原 C.可溶性抗原 D.可溶性抗原致敏免疫惰性颗粒后 E.细菌、细胞 7. 免疫耐受现象可见于哪一种疾病() A.免疫抑制剂使用者 B.AIDS患者 C.X射线辐射后 D.HBsAg阳性者 E.以上都不是 8. B细胞耐受有何特点() A.产生速度快 B.持续时间短 C.需TD-Ag 诱导 D.为低带耐受 E.需TI-Ag诱导 9. 关于免疫耐受的特点,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T细胞只能诱导低带耐受 B.B细胞只能诱导低带耐受 C.T细胞可诱导低带耐受和高带耐受 D.B细胞不能诱导低带耐受和高带耐受 E.T细胞和B细胞产生耐受的情况大致相同 10. 在I型超敏反应中,皮下多次注射小剂量变应原,可诱导下列哪一种细胞因子产生,以 达脱敏目的() A.IL-2 B. IL-4 C. GM-CSF D. IFN-γ E. IL-10 11. 关于免疫耐受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 可由放射线照射引起 B.B细胞较T细胞易诱导耐受 C.成年机体易诱导耐受 D.免疫耐受是因免疫系统先天发育缺陷引起的免疫无应答 E.免疫耐受是由某种抗原诱导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12.自身反应性B细胞克隆被清除是由于() A.自身反应性B细胞发生了程序性细胞死亡 B.自身反应性B细胞缺乏辅助细胞而不能激活 C.大量多价抗原使未成熟B细胞表面受体交联“冻结” D.细胞表面受体封闭 E.缺乏协同刺激信号 13.维持免疫耐受必要的因素是() A.耐受原的持续存在 B.免疫系统的成熟程度 C.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D.耐受原的性质 E.注射的途径 14.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清除主要发生在() A.骨髓 B.胸腺 C.淋巴结 D.脾脏 E.黏膜淋巴组织 15.自身反应性T细胞通过哪一种机制被排除() A.阴性选择 B.阳性选择 C.MHC分子 D.免疫忽视 E.受体交联 16.维持外周T细胞对外来Ag耐受的主要机制是() A.传染性耐受 B.Fas/FasL介导的细胞凋忘 C.阳性选择 D.免疫忽视 E.阴性选择 17.胚胎期易于诱导免疫耐受,其原因是() A.免疫系统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B.免疫系统处于异常活跃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