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植物地理学复习题-(2)2012.11

植物地理学复习题第1大题:单项选题(请在下面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1、热带雨林的土壤类型为()。
A.黄壤 B.红壤 C.砖红壤 D.灰化土2、()的乔木层植物叶片排列方向与入射光线垂直。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热带雨林3、胎生植物是()的一个特殊现象。
A 热带雨林B 红树林C 常绿硬叶林D 常绿阔叶林4、在自然界,()是最为广泛的种群分布格局。
A. 均匀分布B. 集群分布C. 随机分布5、当一个种群中幼龄个体数占的比例较大,老龄个体所占比例较小时,该种群属于()。
A 稳定种群B 增长种群C 衰退种群6、某种植物向环境中释放次生代谢物,排斥其它植物生长的现象称为()。
A 他感作用B 抑制作用C 竞争D 领域性7、形成"赤潮"的种群动态是 ( )。
A 不规则波动B 周期性波动C 种群爆发D 生态入侵8、赤潮的形成主要与下列哪种因素的关系最为密切?()A. CO2浓度升高B. 水体温度变化C. 水体富营养化D.水体重金属污染物9、从以下答案中选择拉丁文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 V ar. majior N.E.B.所表示的命名内容.()A.变型;B.变种;C.亚种;D.品种.10、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 ()。
A.群丛;B.种群;C.种;D.群系.11、选择生长在高光强环境中的C4植物光合特点. ()A.光补偿点较高,光饱和点高;B.光补偿点较高,光饱和点低;C.光补偿点较低,光饱和点低;D.光补偿点较低,光饱和点高.12、在自然界,有一部分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分别在细胞的不同部位进行二氧化碳吸收,固定和有机物的合成, 请从下面的植物光合作用类型中选择出来. ()A.C3植物;B.CAM植物;C.C4植物;D.B和C.13仙人掌,霸王鞭分属仙人掌科和大戟科,但它们都以小叶,肉质化的茎来适应干旱生境,这种现象为()。
A.趋同适应;B. 竞争;C. 互利共生;D. 趋异适应.11、14、物种在自然界中最可能分布的地方是()。
植物地理学复习题

植物地理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研究生物_与_ 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生态学。
2.在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中,优先研究的领域是(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二、简答题简述现代生态学的特点和发展的主要趋势答:(l)从野外转向室内。
(2)从定性走向定量,从静态到动态。
(3)研究对象两极化,研究重点从经典生态学发展到分子、细胞、景观、生物圈生态学。
(4)从自然生态转向污染生态(或半自然生态),进而发展到对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
(5)从理论走向应用。
三、论述题生态学可用于指导解决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为什么?答:(1)人口问题:对于世界人口增长过快而带来的社会压力,可以用生态学的种群调控原理来控制人口增长,(R0为世代增殖率,T生殖周期),通过世代增值率和增大生殖周期来降低人口增长率。
同时还得加强教育,提高素质,建立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
(2)资源问题:目前世界资源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的结构性短缺;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平衡;资源利用不够科学,浪费、损失严重。
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调整产业结构,保护和开发资源并举;改变能源结构,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开发环保能源,如风能,水能,太阳能,海洋能。
(3)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垃圾,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日趋突出。
利用生态学原理,实施生态工程,减轻环境现代工业和资源开发带来的污染;保护现有植被,加强林草建设;控制人口增长,实行生态移民;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减轻对草场的破坏;优化土地利用格局,维护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恶化生态环境需利用生态演替的原理进行人工干扰和自然恢复。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
植物地理学复习范围

2010级《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红色标记为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10级名词解释、论述简答题,黑色粗体为选择题。
引言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biosphere):生物圈(biosphere)就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由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组成。
根据生物分布的幅度,生物圈的上限可达到海平面以上10km的高度,下限可以达到12km的深度。
但是绝大多数生物集中生活在地面100m以内和水体之下100m的范围内。
2.植被(Vegetation):一个地区内所有植物群落共同形成的植物覆被层称为植被。
P2二、问答题1.植物的生态作用。
P1答:(1)植物是生产者(2)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3)对环境的作用(4)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2.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P2答: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植被。
植物地理学定义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它研究植被的组分、性质、分布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动态以及实践中的应用等。
3.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P2答:(1)地球上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变化和分级分类。
(2)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植物分布区和植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变。
(4)岛屿植物种的拓殖和灭绝等。
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环境一、名词解释1.种(species):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物种是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极为相似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且能自然交配,产生正常(主要指可育性)后代,并具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P62.种群(population):植物种之间的个体(植株)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的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
P63.双受精现象:种子里的胚(通常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构成)由花粉管(由成熟的花粉粒萌发而成)中的一个精子与胚囊中的卵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而胚乳由另一个精子与胚囊里的两个中央细胞(极核)结合发育而成,这就是双受精现象。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潘强2010-12-28一、植物地理学是地理学和植物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与动物地理学一起合称为生物地理学。
植物地理学创始人:亚历山大.洪堡德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植物是生产者;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资基础;净化环境;植物是环境的改造者;参与植物群落的演替植物的演替:沧海桑田:多数水生植物或湿生的藓类,常在湖泊、沼泽形成广大群落,这些藓类往往吸干积水,其遗体堆积成很厚的藓层填平洼地,其他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的种子植物也逐渐侵入藓类群丛中。
随着藓群生长面积的日益扩大,湖泊或沼泽的净水面日渐缩小,久之,湖泊或沼泽日益淤积而干涸,逐渐趋向于陆地化,陆生的草本、灌木、乔木接踵而来,湖泊或沼泽逐渐演替成森林。
在寒冷的北方针叶林地带,由于苔藓植物过于繁盛而大量吸收水分和使土壤酸性增大,抑制森林的增长,影响树种的萌发和林木的天然更新,导致林木生长停滞或逐渐死亡,长期作用的结果使森林演变为沼泽。
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五、原核细胞没有典型的细胞核六、细胞组织培养的可能性:细胞具有遗传的全能性细胞器: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微结构。
包含:质体、叶绿体(绿色植物特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液泡、溶酶体、微体、核糖体植物细胞的生长:细胞体积和重量不可逆的增加。
单个植物细胞的生长就是个体的增长,而多个细胞植物体的生长则是依赖于细胞数量的增加和细胞的生长植物细胞的分化:在个体发育中,有一种相同的细胞类型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形成稳定性的差异,产生不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
十、细胞分化是多细胞有机体发育的基础和核心十一、植物组织的类型:分生组织、成熟组织器官:有多种组织构成、在外形上有显著形态特征和特定功能、易于区分的部分,是组成植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植物地理学习题集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生物作为自然环境的有机成分,形成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结构——生物圈。
2.原核生物:指细胞核的核质和细胞质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核膜的一类原始生物。
3.真核生物:指核质与细胞质之间存在明显的核膜的生物。
4.苔藓植物:无真正的根、茎。
叶分化的一类自养型的高等植物中的低等类群。
5.蕨类植物:又称羊齿植物,是高等植物中靠孢子繁殖的一个低等类群。
6.隐花植物:相对于显花植物而言,指不产生种子而以孢子繁殖的植物称之为隐花植物。
7.有花植物:亦称显花植物,指靠种子繁殖的植物。
8.种子植物:相对于孢子植物而言,可形成种子并靠种子繁殖的高等植物类群。
9.裸子植物:胚珠没有包被而裸露的一类高等植物,如松杉类等。
10.被子植物:胚珠包藏于子房中的一类高等植物类群。
11.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具有二片子叶的一类高等植物。
12.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胚具有一片子叶的一类高等植物。
13.环境:从各个方面影响中心事物的外界动力和物质的总和称之为环境。
14.环境因子: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称之为环境因子。
15.生态因子:影响生物的形态和分布的环境条件称之为生态因子,可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16.生态环境:由各种生态因子构成的生物的生活环境称之为生态环境。
17.生境: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所处的具体地段称之为生境。
18.非生物因子:气候、土壤、地形等生态因素称之为非生物因子。
19.生物因子:植物、动物、人为等生态因素称之为生物因子。
20.最低量定律:在植物生活中需要量少而必需,同时又决定着生物量的化学元素称之为最低量定律。
21.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称之为限制因子。
22.光周期:每天昼夜的相对长度影响植物生长的现象称之为光周期。
23.旱生植物:能耐受较长时间或较严重的水分亏缺的一类植物称之为旱生植物。
24.中生植物:不能忍受严重干旱或长期水涝,仅在水分供应适中的条件下才能生长良好的一类植物称之为中生植物。
植物地理学复习整理12级(打)分解

植物地理学复习题型:填空题(10个空每个1分);选择题(5个每个2分);判断题(5个每个2分);名词解释(5个每个5分);简答题(2个每个10);论述题(1个每个30分)一、植物与环境(曾经出过论述题)(P451)1、在不同环境中,植物有机体的生理过程和表现于外部的形态结构以及它的整个生命活动,都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在变化的环境中,植物有机体也跟着改变她的本性,形成新的遗传性(适应)。
2、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植物有其主动性。
3、大面积密茂的植物群落的作用是很大的,它能使环境不断地朝着一定的方向改变。
4、植物与环境是辩证统一的。
二、光对植物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光谱成分、光照强度、光照时间。
三、根据植物对光周期的不同反应,可将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间性植物。
四、各类植物能忍受的最高温度界限是不一样的。
一般来说,被子植物能忍受的最高温度是49.8°C,裸子植物是46.4°C,蓝藻是85.2℃。
五、什么是冻害?什么是寒害?冻害:发生于零下低温,植物细胞结冰受伤害现象。
寒害:起源于热带的植物遇到零度以上的低温造成的伤害。
六、旱生植物的特征 P457①叶片面积强烈缩小,叶变成膜质或鳞片状,以当年的幼枝行使光合作用②叶卷曲成筒,气孔深陷并位于卷曲叶的内表面,从而减小蒸腾③叶表面具发达的角质层和茸毛④具有发达的根系⑤细胞液渗透压高⑥机械组织发达。
七、水生植物的特点(了解即可?) P458①叶片面积较大;②通气的组织间隙发达通常还发育有特殊的通气组织;③表皮很薄在有些情况下完全没有表皮组织;④沉没在水中的部分表皮上没有气孔,相反,浮在水面的叶片表面气孔较多;当水生植物生活在静水或流动很慢的水中时,机械组织几乎完全消失;⑤沉水叶的同化组织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⑥根系发育很差,有些完全没有根;营养繁殖占优势。
八、大气对植物的影响:空气的运动 P459①风是植物花粉传播的动力。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1、洪堡将植物地理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首次提出“植物地理学”这一名词。
1807年洪堡发表的《植物地理学知识》专论,成为划时代的代表著作,标志着植物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种(species):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个体。
基本特征:物种是可育的自然群体,与其他自然群体是生殖隔离的——使各物种成为独立的进化单位。
3、林奈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名制命名法。
林奈认为,分类和命名是科学的基础。
《自然系统》一书是林奈人为分类体系的代表作。
瑞典植物学家林奈(1707—1778)创立了“双名制命名法”(简称“双名法”)植物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一个是属名,一个是种名,连起来就是这种植物的学名,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scientific name)。
4、植物界的大类群:(一)、原核生物包括细菌门和蓝藻门;单细胞生物;无真正的细胞核;繁殖方式:直接分裂·细菌门最古老、最微小(1-10 μ);无孔不入;1600种;生长极快;适应能力极强·蓝藻门含叶绿素a;可营光合作用;营养条件简单;生物群落的先驱者;分布范围广(二)、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真核藻类有细胞核结构;单细胞藻或多细胞藻(无根茎叶的分化);含叶绿素a ,营自养型生活;繁殖方式多样·真菌门大多数真菌个体由菌丝缠绕构成;有细胞核结构;无叶绿素,典型的异养生物(寄生、腐生或共生);繁殖方式多样;种类繁多(7 万多种);特殊的生物类群·地衣门自养型的蓝藻或绿藻与异养型的真菌的共生体;能适应恶劣环境;根据形状分为3 大类:壳状、叶状、枝状(三)、苔藓和蕨类植物·苔藓植物门呈叶状或有茎叶分化;自养型,营光合作用;没有根的分化(假根);吸收功能由营养体表面执行;躯体矮小;多数生于潮湿环境(还不能摆脱水的限制);繁殖方式特殊·蕨类植物门有根茎叶分化;自养型,营光合作用;有维管束;繁殖方式与苔藓植物类似;几乎均为草本;多分布于湿热环境(四)、种子植物植物界最繁盛的类群,25万余种;以种子进行繁殖,利于种族繁衍;维管束更加发达,机械组织和疏导组织更加完善;花粉管出现,受精作用可以不再以水为媒介;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门全部为木本;叶呈针形、鳞形、线形;花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胚珠裸露,由它转化而成的种子也是裸露的;分为苏铁、银杏、松杉和买麻藤四纲。
植物地理学期末考试归纳

植物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一.名词解释分类单位和等级系统:界、门、纲、目、科、属、种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植物区系: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植物区划:利用各种植物区系成分分析方法把那些植物区系种类组成、地理成分与起源、不同等级的特有性与发展历史相似的地区合并,并按照相似程度、关系密切程度,分成若干等级,便是植物区划植物区划单位:植物区、植物地区、植物省、植物小区。
种子植物共有301科,2980属,24550种亚区:欧亚森林植物亚区、亚洲荒漠植物亚区、欧亚草原植物亚区、青藏高原植物亚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马来西亚植物亚区生物入侵: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入侵途径:人为有意识引进、无意识引进、自然入侵环境:指某个特定主体周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总和。
植物生境:植物个体或群体栖息地上的小环境。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营养等。
非生物因子: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
生物因子:植物因子、动物因子、人为因子。
最小因子法则: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生态因子。
适应:指一种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够正常生长和繁殖的现象。
生态幅:每个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生态幅。
特征:a植物的生态幅受到相互影响的多种生态因子组合的综合作用b植物的生态幅还存在一定的时空变异性。
休眠:是植物抵御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可以扩大对环境条件的耐性范围(长期休眠、季节性休眠)。
周期性调整:季节性休眠、干湿季交替。
生态类群:在相似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经过相似的自然选择和进化,对某一项生态因子形成相似的可遗传的适应特征(包括形态、结构、生理和生长发育等),从而具有相似的需求性和耐性范围,这样一群植物组合,称为一种生态类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植物地理学: 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领域与范围的总合,称为生物圈。 3.细胞:是生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 4.原核植物:植物体由原核细胞组成的植物,包括蓝藻和细菌。 5.真核植物:植物体由真核细胞组成的植物。 6.高等植物:在形态上有根茎叶分化,构造上有组织的分化,生殖器官多细胞,合子在母体内发育胚的植,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7.低等植物 :在形态上无根茎叶分化,构造上无组织的分化,生殖器官单细胞,合子发育时离开母体,不形成胚,包括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 8、物种 :种是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生理学特征和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具有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的特性。 9.植物分布区:分布区是一个种系或任何分布单位(种、属、科等)在地表分布的区域。 10.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的总称。 11.植物区划:利用各种植物区系成分分析方法把那些植物区系种类组成、地理成分与起源、不同等级的特有性与发展历史相似的地区合并,并按照相似程度、关系密切程度,分成若干等级,便是植物(区系)区划。 12.生物入侵: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另一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13.环境: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14.生态因子 :环境因子中一切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15.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存因子 16.生境: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17.限制因子:那些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数量和分布起限制作用的关键性因子 18.生态幅 :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耐受上限与耐受下限,上 2
限与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19.植物内稳态 :指植物控制小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光反应:是在类囊体膜上由光引起的光化学反应,通过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分子吸收、传递光能,并将光能转换为电能,进而转换为活跃的化学能,并形成ATP和NADP的过程。 20.种群:种群(population)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有机集合。。 21.最大持续产量:是要使产量达到最大,又不损害持久利用。 22.生物学过捕 :如果利用资源使某种生物资源降低到k/2水平以下时,就叫生物学过捕 23.生态位: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24.生态位重叠:当两个生物(或生物单位)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其他环境变量时,就会出现两个种或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在空间上不同程度地相互重叠的现象,称为生态位重叠 25.生态位分离: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各种生物所起的作用是明显不同的,而每一个物种的生态位都同其他物种的生态位明显分开,这种现象就称为生态位分离(niche separation)。 26.环境容纳量:由环境资源所决定的种群限度,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用K来表示。 27.种内关系:指种群内的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28.种间关系:指异种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相互动态(两个或多个物种在种群动态上的相互影响),协同进化(在进化过程和进化方向上的相互作用) 29.植物群落:指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里,各种植物通过彼此之间以及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植物组合,即生活在某一特定环境中所有植物种群的集合。 30.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种。 31.物种多样性 : 一个群落内物种的数目、每个物种的个体数目以及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 32. 生活型谱: 群落中植物生活型的组成,是群落对外界环境最综合的反映指标。统计某一地区或某群落内各类生活型的数量对比关系称为生活型谱。 33.群落波动:植物群落年际间发生的变化。不涉及新种的侵入,是围绕一个平均数的波动。 原因:环境条件、生物活动周期 二、问答题 3
1.阐明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植物是生产者(2)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3)植物能够影响环境,净化环境 (4)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 2.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什么它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植被,研究内容包括植物区系地理和植被地理 3、植物的命名法规有哪几种同物命名、同名异物 4.植物界类群: 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5、 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①光合作用色素 ②生殖器官多为单细胞,无保护层保护③无根、茎叶的分化④无胚的形成 6、 菌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①无根、茎、叶分化的单细胞体或为丝状体或裸露的原生质团。 ②菌类无叶绿素,无光合能力,是异养的原植体植物。 ③异养 ④菌类的原植体植物很简单 7、地衣植物的主要特征 ①由1种真菌和1种藻类共生,少数为1种真菌2种藻类共生 ②真菌:多为子囊菌,少数为担子菌,极少数为半知菌 ③藻类:原核藻类的蓝藻——念珠藻;真核藻类的绿藻—共球藻、橘色藻 ④营养关系:互惠共生 ⑤真菌包围藻类细胞,并决定地衣体的形态 8. 简述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 (1)特征:① 孢子体发达,配子体退化 ② 有花粉管的形成 ③形成种子 ④具有裸露的胚珠 ⑤孢子叶聚生成球花 ⑥具有多胚现象 (2)代表植物: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紫衫纲、买麻藤纲 9、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①具有真正的花 ②胚珠有心皮包被,形成果实 ③被子植物的孢子体(植物体)高度发达 ④被子植物的配子体进一步简化 ⑤出现双受精现象和新型胚乳 ⑥被子植物的生长形式和营养方式具有明显的多样性 10.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有何区别 4
(1)低等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没有维管束系统、单细胞的生殖器官、无胚植物、对环境适应力弱、生活在水生、潮湿或动植物体内、主要类群有藻类、菌类、地衣 (2)高等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有维管束系统、多细胞的生殖器官、有胚植物、对环境适应力强、生活在陆地、主要类群有苔藓、蕨类、种子 11、 分布区制图有:点图法、轮廓法和涂斑法 12.分布区的形状和大小及其影响因素 (1)形状大小:①高纬度地区:许多植物种的分布区呈东西向展布的长条形 原因:分布地区生存条件的空间变化东西差别小,南北差别较大有关。 ②寒带和温带地区 :自西向东呈椭圆形 原因:南北方向的气候条件尤其温度条件变异较大 ③热带地区 :南北直径较大 (2)影响因素:气候因素、土壤因素 、地形因素 、生物因素 、历史因素 、人为因素 13.分布区中心类型:多度中心、发生中心、多样化中心、变异中心、残异中心 14、 植物分布区的类型及成因 A. 广域分布区:有些植物的分布区面积辽阔,通常遍及各大洲,称为广域分布区 B. 特有分布 :是指只生长在某一地区而不在其他地区出现的植物。 成因:古特有种、新特有种、生态特有种、岛屿特有现象、假特有种 C.连续分布区:是指某一植物种(或属、科)连续分布在某一完整区域内。 D.间断分布区:如果某一植物分类学单位占有两个以上相互分离的地区,并且它们之间不可能凭借现在的自然因素传播种子,这种分布区称为间断分布区 成因:自然条件的变化 、迁移说 、陆地下沉 、大陆漂移说、跳跃式传播、人为影响 E.残遗分布区:一个古老种过去曾经具有广阔的分布区,后来由于地质条件或气候条件的变化,现代的分布面积大大缩小或者星散为几个小的分布区,称为残遗分布区 F.替代分布区:从相邻两个区域的同样生境起源,或从同一区域的两个不同生境起源的两个近缘分类单位相互取代的现象叫替代现象,它们的分布区是替代分布区 成因:①物种在散播过程中遇到了不同的生态条件而分化出新的种型 ②气候的变迁 ③古地理环境变迁 15.植物区系成分包括哪几个 5
地理成分:根据植物种或其他分类单位的现代地理分布来划分的,可以归为若干分布型。 发生成分:植物区系组成种类中,还可以根据各类群的起源地(起源中心)而划出的区系成分。 迁移成分:按植物种迁移到某一植物区系所在地所循的迁移路线来划分的区系成分,例如,沿某江河流域、海岸线、山脉等。 生态成分:是按植物种的适应生境而定的区系成分。这类成分对于研究一个植物区系的历史及其所经历的气候变化具有极大意义。 历史成分:根据植物种在某植物区系区域内出现的时间来确定的区系成分。 16.阐明中国植物区系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a.植物种类丰富 b.起源古老 c.分布区类型多样,地理成分复杂:1)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性质 2)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温带成分3)具有一定比例的古地中海和泛地中海成分4)特有属丰富 d.各种地理成分联系广泛,分布交错混杂 e.特有植物丰富 (2)成因:a.环境演变历史 b.第四纪冰期中国大部未受北方冰盖影响 c.形成古老植物庇护所和新物种的发祥地d.南方地区更是基本保持温湿环境 e.环境条件的多样化 17.影响岛屿植物区系的因素 a.岛屿面积对植物区系的影响b.距离对岛屿植物区系的影响c.岛屿年龄的影响 18.简述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并说明岛屿生态理论对自然保护的指导意义。 (1)理论:生物向岛屿拓殖速度与岛上种类灭绝速度趋于平衡。即岛屿上的物种数决定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平衡。这是一种动态平衡,不断地有物种灭亡,也不断地由同种或别种的迁入而补偿灭亡的物种。 (2)指导意义: 岛屿生态与自然保护:自然保护区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受其周围生境“海洋”所包围的岛屿。岛屿生态理论对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一般说来,保护区面积越大,越能支持或“供养”更多的物种;面积小,支持的种数也少。但有两点需要说明:①建立保护区意味着出现了边缘生境(如森林开发为农田后建立的森林保护区)。适应于边缘生境的种类受到额外的支持。②对于某些种类而言,小保护区比大保护区可能生活得更好。 (3)应用a.自然保护区面积确定b.自然保护区形状确定c.自然保护区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