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汇总
植物地理学知识点复习

植物地理学复习知识点第一章1.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
3.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植株)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的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
4.植物分类原则:人为分类、自然分类。
植物的命名:双名法,即属名加上种加词(种名)。
属名和种名均为斜体字,姓名则正体书写。
5.原核生物:细菌门:单细胞生物,无光合作用,最古老、最小的生物,适应能力极强,无孔不入蓝藻门:没有细胞膜核的单细胞生物,可进行光合作用。
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藻类:具有核、线粒体、质体等细胞器。
真菌门:完全是异养型地衣门:苔藓和蕨类植物:苔藓植物门:光合作用,没有完善的输导组织,躯体矮小蕨类植物门:种子植物:裸子植物门:营养体全部为木本,枝茎里木质部很发达。
页呈针形、鳞形、线形,稀为扇形、椭圆形或退化成鞘状,裸露的胚珠。
被子植物门:具有形态多样的营养器官,有真正的花。
6.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系统发育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二者关系: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是推动生物进化的两种不可分割的过程。
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个体发育也都受系统发育的影响和制约。
7.菌藻植物时代:大气层的改变、有机质的积累。
第二章1.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物种的形成与分布:P35(1)异地物种形成:(2)同地物种形成:(3)平行物种形成:3.气候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变化:P374.分布多度指某地区或单位面积内分布的植物种或属数,也表示某植物种或属在不同地区分布情况。
植物地理学复习材料(完整版)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解释下列名词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领域与范围的总合,称为生物圈。
二、问答题1.阐明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植物是生产者(2)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3)植物能够影响环境,净化环境(4)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2.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什么?它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植被,研究内容包括植物区系地理和植被地理。
3.阐明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和生态学的关系?植被是由植物组成的,因此与植物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从1866年海克尔创立生态学以来,生态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包括许多分支学科,植物地理学与其中的群落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植物生态学、陆地生态学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4.植物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植物地理学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时期:1)植物地理学的开端:古西腊的提奥夫拉斯特(370-285DC)到18世纪(1)古代植物地理学的萌芽:古西腊、我国周代、战国(2)近代植物地理学的前奏:18世纪中期到末期(3)近代植物地理学基础的奠定: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2)植物地理学的巩固时期:1820-19世纪50年代3)植物地理学的发展时期:1855年至现在;19世纪末开始,植物地理学就按照各个分支学科发展。
第二章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基本类群一、解释下列名词物种:种是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生理学特征和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双名法:双名命名法是指用拉丁文给植物的种起名字,由两个拉丁字组成:属名+种加词+命名人名。
植物地理知识点总结

植物地理知识点总结植被分布与植被类型是植物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植被分布是指植被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而植被类型是指植被的种类与特征。
植被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土壤、地形、动植物的相互作用等。
一般来说,热带地区的植被类型比较丰富,而极地地区的植被类型比较单一。
此外,不同的植被类型在不同地域也会有所区别,如森林、草原、沙漠等,都包含着不同的植物类型。
植物区系与植物地理区是植物地理学的另一个研究对象。
植物区系是指某一地区的植物组成,而植物地理区则是指地球表面的一些特定地理区域,根据共性植物的自然分布特征将地球表面划分成若干个植物地理区。
植物区系多样性的产生和维持与历史、环境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植物地理区域的划分与植被类型的分布关系密切,为了便于研究和保护植物,科学家们将地球表面分成了若干个植物地理区。
植物群落与植物生态区也是植物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植物群落是指由多种植物种类组成的生物群落,是生物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植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健康。
而植物生态区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相对稳定的区域。
植物生态区具有一定的生态位特点,如水域生态区、高原生态区、沙漠生态区等,不同的生态区域对植物的生长、分布和生态位有着不同的影响。
总的来说,植物地理学通过对植物的分布、演化、生态位、多样性、形态与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植物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研究植物地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的自然草木,保护和合理利用植物资源,实现生态环境与人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植物地理复习总结

植物地理复习总结绪论学习目标1、认识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
2、了解植物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1〕地球上的植物达50万种,占有机质总质量的99%。
2〕植物释放大量游离氧,把地球上原始缺氧环境变成含氧量达20.8%的现代大气,并使地球的氧气得以平衡。
3〕植物种类繁多、分布普遍,是动物直接或间接的生活资源,维持着全球生态平衡。
4〕植物群落对各地的自然环境整体起着稳定作用和整合作用,是生态系统的根底。
5〕参与土壤循环。
6〕指示环境。
7〕美化环境。
植物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1〕研究对象: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的植物种类组成、结构、形成、开展、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研究内容:植物的演化、地理分布规律和制约因素;生态条件对植物生活的影响作用和植物的适应类型;作为自然体的群落的各种特征;世界不同陆地植被类型的性状,空间布局和植被区划;植物地理学对于其他相关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3〕相关学科:地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群落学、植物区系学等。
第一章植物器官学习目标:1、了解植物器官的分类及其功能。
2、了解及能够区分各类器官的特征。
3、明白学习此章内容的意义。
器官—植物体内既有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又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局部。
包括:★营养器官—根、茎、叶★繁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第一节营养器官一、根1、根的根本功能:吸收、运输、固持、储藏。
2、根系的分类1〕直根系:主根、侧根(较高、榕树、花生、油菜、双子叶植物)2〕须根系:没有主根〔大、椰子、槟榔、假槟榔、水稻、葱、蒜、单子叶植物〕思考与讨论:直根系与须根系的植物各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3、根的变态 1〕储藏根块根:番薯、麦冬〔侧根变态〕肥大直根:白萝卜〔直根变态、十字花科〕、胡萝卜〔韧皮部变态、伞形花科芹菜、香菜等〕 2〕寄生根菟丝子寄生根木耳寄生13〕支柱根玉米支柱根红树支柱根 4〕气生根浅根系——大叶榕〔易倒伏氮气〕榕属—大叶榕、小叶榕、黄金榕、垂叶榕、橡皮榕、高山榕 5〕板状根6〕呼吸根池杉水杉〔水分过多,土壤缺氧,把根往上长〕思考与讨论:植物的根为什么会变态?其有什么作用?第二节茎〔枝条〕瓶子树、热带草原、仙人掌一、茎〔枝条〕1、功能:支持、输送、储藏。
植物地理学整理

植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第一章1、物种:种(species):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个体-基本特征:物种是可育的自然群体,与其他自然群体是生殖隔离的——使各物种成为独立的进化单位-与环境的关系:种可在一定环境中自然选择而分化形成,也可能在环境变得对它不利时消亡种群(population):种内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分布在某个地段内,称为种群变种(variety):种内某些个体积累了一定的形态变异,且比较稳定,又分布在一定的空间地域,据此可划分出变种- 变型(form):虽有形态变异,但零星分布2、植物分类的原则和依据P7——人为分类法(artificial,林奈以前,约公元前300-公元1753年)特征:根据植物的用途或仅据植物的一个或几个明显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不考虑植物种类彼此间的亲缘关系和在系统发育中的地位——自然分类法(natural,林奈以后,公元1753年到现在)特征:根据最能反映亲缘关系和系统演化的主要性状进行分类,其发展与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分不开3、植物的命名——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林奈创立。
即给植物种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的方法——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scientific name) ,见《国际植物命名规则》4 、植物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P15个体发育(ontogeny)——某种植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即为植物的生活史(life history)或生活周期(life cycle)。
系统发育(phylogeny)——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就会停止;个体发育受系统发育的影响和制约;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是推动生物进化的两种不可分割的过程第二章1 、植物区系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篇: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①植物是生产者②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③植物能够影响环境,净化环境④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植被,研究内容包括植物区系地理和植被地理。
第二章细胞:生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物种: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指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极为相似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且能自然交配,产生正常后代,并具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系统发育即生物种族的发展史。
可以只一个类群形成的历史,也可以指生命在地球上起源和演化的整个历史过程。
个体发育指某种生物从它生命中的某一个阶段(孢子、合子、种子)开始,经过一些发展阶段,再出现当初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形态和生殖上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
相互联系: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对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有着很大的作用,二者促进了生物的演化。
颈卵器植物:雌性生殖器官为颈卵器的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
单叶和复叶的区别及联系?单叶是在一个叶柄上只生一片叶片。
复叶是在叶柄上着生两片以上完全独立的小叶。
复叶的叶柄称为叶轴或总叶柄,叶轴上所生的叶称为小叶,小叶的叶柄即为小叶柄。
区别:叶轴的顶端没有顶芽,而小枝常具有顶芽;小叶的叶腋一般没有腋芽,芽只出现在叶轴的腋内,而小枝的叶腋都有腋芽;复叶脱落时,先是小叶脱落,叶脱落,最后叶轴脱落;小枝上只有叶脱落;叶轴上的小叶与叶轴成同一平面,小枝上的叶与小枝成一定角度。
叶序:叶在茎上都有一定的排列方式,称为叶序。
常见类型①互生:每节着生1片叶,如樟树②对生:每节相对着生2片叶,如女贞③轮生:每节着生3片或3片以上的叶,如夹竹桃④簇生(从生):节间缩短密接,叶成簇着生在短枝上,如金钱松、银杏⑤基生:植物无明显的地上茎,叶从植物贴地面的基部生出,如蒲公英植物的分类系统:①人为分类系统:根据植物的用途、形态结构、生活习性,或选择植物的一个或几个明显的特征,而不考虑物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对植物进行分门别类的分类方法。
植物地理重点知识整理

植物地理重点知识整理资环学院资环专业 20081170016 盛芝露第一章绪论一.植物地理研究对象植物地理学——是地理学和植物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与动物学一起合称生物地理学。
二.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与基本任务1.基本任务:阐明地球上植物和植被分布的基本规律2.具体内容包括:①地球上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变化和分级分类②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③植物分布区和植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变④岛屿植物种的拓殖和一些灭绝等。
⑤通过研究植被分布的特点和规律,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野生植物资源、恢复重建退化生态系统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三.1807年,亚历山大-洪堡德出版《植物地理学知识》,使植物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章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基本类群一. 植物的分类1.植物分类的目的①辨别植物,给植物命名和描述②研究植物的亲疏同异,把它们分门别类,建立一个足以说明植物亲缘关系和进化顺序的分种系统2.植物分类的原则和依据①人为分类法A特征:根据植物的用途或仅据植物的一个或几个明显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不考虑植物种类彼此间的亲缘关系和在系统发育中的地位B人为分类法的贡献:对人类生活和生产起了重要作用,并为科学分类累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C人为分类法的局限性:a不够科学,其结果可能会给植物分类带来混乱,b不符合植物界的自然发生和发展c不能反映植物间的亲缘关系②自然分类法:A特征:根据最能反映亲缘形状和系统演化的主要性状进行分类,其发展与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分不开B实例•——恩格勒系统:根据假花学说建立,将柔荑花序类植物作为原始的类型。
•——哈钦林系统:根据真花学说建立,认为双子叶植物以木兰目和毛茛目为起点,分别平行演化成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
•——克朗奎斯系统:根据真花学说建立,认为双子叶植物以木兰目为起点③人为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区别人为分类法是根据植物的用途或仅据植物的一个或几个明显的形态特征分类,而自然分类法是依据亲缘关系和系统演化的主要性状进行分类,后者更科学,更符合自然界的自然发生和发展,更能反映植物间的亲缘关系. 3.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和阶层系统 界、门、纲、目、科、属、种 4.植物的命名双名法:林奈创立。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全

植物地理学第1章绪论1. 植物地理学研究对象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植物和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以及区域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和植被的分布规律和成因。
1.1植物地理学的分支植物区系地理学:区系是一个地区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研究某一地区植物种类组成、分布、起源和演化历史的科学。
植物生态地理学:研究环境与植物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历史地理学:研究植物在地质历史中变迁的科学。
1.2植物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和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植物学是植物地理学的基础。
植物地理学与生态学:生态学研究植物群体与环境的关系,特别关注环境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植物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把植物作为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植物地理学就成为自然地理学的一部分。
植物地理学与古植物学:研究古植物发展的时空关系是植物地理学和古植物学共同研究的领域。
2. 植物地理学的发展2.1植物地理学的萌芽古希腊在公元前372~287年发现了气候、土壤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并写出《植物历史》和《关于植被的论文》的记载。
周代(公元前1066-403年)的《诗经》记载有刺榆和榆树两种非常接近的树木在生态分布上的差异性。
西周(公元前1066-771年)《禹贡》记载了当时黄河下游直到长江三角洲的植被水平分布。
战国《管子.地员篇》分析了土地与植物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并注意到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现象和阴阳坡的差别。
2.2植物地理学的奠基和发展1807年,Humboldt发表《植物地理学知识》,植物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用进化论的观点阐明生物的地理分布,并解释其原因,把进化论引入生物地理学。
19世纪末,丹麦学者Warming《以植物生态地理学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1895)和德国学者Schimper《以生理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学》(1898)。
现代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主要是在这两部著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植物区系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广义植物地理学中植物种属地理学、植物分布学和植物历史地理学三部分。
第二节分布区与分布区的形成
一、植物分布区的静态特征
分布区是一个种系或任何分类单位(科、属、种等)在地表分布的区域。以种的分布区为基础。
(一)种分布区
物种由个体组成,它们所占全部地域即是分布区。
描绘方法:
(1)点图法:只有定位意义,而无定量概念
(2)轮廓法:能清晰地表示分布范围和边界,实线表示确定边界,虚线表示推测性边界
(3)(1)和(2)兼用
1.分布区结构
生境的差异使分布区内部带有不同程度的空间不连续性,将植物种分成不同种群。若生境的差异过大,则会出现变种,但仍能进行基因交流。
主要类型:
有导管(或导管+管胞)(原始),不呈放射状排列
有木纤维,并发达,是主要的支持结构
有薄壁细胞
木射线单列或多列组成,全部由薄壁细胞组成
无树脂道
韧
皮
部
无筛管,有筛胞
无伴胞
韧皮薄壁细胞量少
无韧皮纤维(松属)或有韧皮纤维(柏科、松科)
有筛管
有伴胞
韧皮薄壁细胞量多
绝大多数有韧皮纤维
叶脉和脉序
叶脉的概念:叶脉(vein)是贯穿在叶肉内的维管组织与机械组织,主要由木质部和韧皮部、机械组织等组成。主脉→侧脉→支脉→细脉。
器官的类型: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种子的休眠:种子具有活力而处于不发芽的状态(5)缺少必需的激素
休眠内在生理因素:(1)种皮机械压迫(2)对水和气的不透(3)有抑制性物质(4)胚本身未发育成熟
种子萌发:是指在适宜的条件下,生理上已经成熟的种子的胚从休眠状态转变为活跃生长状态的过程。
植物对环境的作用:净化环境1.植物对大气的净化(吸收有毒物质、吸附粉尘)2.植物对水域的净化(分解转化有毒物质、富集作用)3.植物对土壤的净化(吸收)4.植物对水土保持、调节气候,减少噪音
参与土壤的形成参与湖泊沼泽的发展演变其他
器官;由多种组织构成、在外形上有显著形态特征和特定功能、易于区分的部分,是组成植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分布区间断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气候演变:第四纪冰川侵袭,生物南移;冰川退化,植物有的退向高山,有的缩向极地,其中大部分死于中纬度地区,使原来的连续分布区成为间断分布区
(1)多度中心
多度中心是某一分类单位的分布区界线内种的数量最多和最集中的地区,在一个种的分布区内,则是该种植物个体的数量最多和最密集的地方。
多度中心的重要意义在于表明这个地区具有对该种植物最适宜的生存条件,于是该种植物得以充分发展,占据它们适宜的生境和具有强的竞争能力。如杜鹃属和报春花属等的多度中心在中国—喜马拉雅,黄杞属的中心在东南亚。
(1)气候生态型:(2)土壤生态型:
2.分布区形状
(1)连续分布区(2)间断分布区:各部分间失去基因交流机会
原因:①地理隔离②生态隔离(多指动物间):
3.分布区范围
世界种、特有种(大陆、省域、地方、局地特有)
4.种的分布中心及其意义
种的分布中心是种的数目比较集中或高度集中的区域。确定种的分布中心是研究分布区和种,属的地理学的重要任务,探究区系起源和演化发展的出发点。
2.同地物种的形成(基因突变式)
在非地理隔离的状态下,多倍体的出现可以导致新种的就地形成
3.平行物种形成
分布广的植物,其中一部分进入新生境而出现变异,进一步导致基因中断而形成新种
(二)种分布区的扩展(条件有三)
1.自身的繁殖能力2.起源中心周围存在着适合该种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
3.借助生境外力来传播其繁殖体
1.分布中心(可能超过两个)
种数量最丰富的地区称为该属的分布中心或多样性中心。
2.间断分布:最为常见
3.分布范围:世界属、特有属
二、分布区的形成与变化
(一)物种的形成与分布
※隔离、变异和选择是物种形成的三步曲
1.异地物种的形成(基因渐变式)
地理隔离→生殖隔离→新种
形成属的间断分布,同时产生新种的连续分布
脉序:叶脉在叶片组织中规律性的排列,称为脉序。
脉序的类型:网状脉序、平行脉序、叉状脉序、掌状脉序、羽状脉序
繁殖的概念
繁殖:是植物产生新个体的现象。
繁殖的类型:营养繁殖、无性繁殖、有性繁殖
第二章第一节植物区系
1、植物区系地理学
是研究世界或某一地区所有植物种类的组成、现代或过去的分布以及它们的起源和演化历史的科学。
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对象:植被。基本任务:阐明地球上植物和植被分布的基本规律。
研究内容:
(1)地球上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变化和分级分类。(2)植被与环境之 Nhomakorabea的相互关系。
(3)植物分布区和植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变。(4)岛屿植物种的拓殖和灭绝等。
(2)多样化中心(演化中心)
是指在某一分类单位的种类分布特别多的地方,不但种类的数量多,而且这些种类包括其系统演化的各个主要阶段。
(3)发生中心(起源中心)
起源中心集中有更古老和更原始的种型。寻求植物种及其他高级分类单位的发源地是植物区系地理学和系统学的主要目的。
(二)属和科的分布区
属是亲缘关系相近的种的联合。
维管柱:木质部是由管胞组成,无导管分子。韧皮部由筛胞组成,不形成韧皮纤维。
单子叶植物茎:1.维管束全部无规则地分散在整个基本组织内2.维管束排列较规则,一般成两圈,中央为髓
裸子植物与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比较(相同点)
都是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部分组成
也存在着早材、晚材、边材和心材的区分,和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木质部相同。
种子萌发的条件:充足的水分、足够的氧气、适当的温度
根系的类型:一株植物根的总体称为根系,包含主根及它分支的各级侧根、或不定根或它分支的各级侧根。
按照形态:直根系、须根系,按照在土壤中的分布:深根系、浅根系
芽:芽是处于幼态而为展开的枝、花或花序,即枝、花季花序的雏体。
茎的结构——初生结构:双子叶植物茎:表皮、皮层、维管柱,裸子植物茎:表皮、皮层
长期存在着形成层,产生次生结构,使茎逐年加粗,并有显著的年轮。
裸子植物茎与木本双子植物茎的比较(不同点)
裸子植物茎
木本双子叶植物茎
木
质
部
无导管:有管胞,呈放射关排列
无典型的木纤维,管胞兼行支持作用
原始类型无薄壁细胞,进化类型有薄壁组织
木射线多为单列,稀为2列(落羽松),由薄壁细胞和射线细胞组成
常有树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