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

论现代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
论现代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

论现代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

内容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现有的文化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我们身边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新词语。新词语的产生既是对语言的继成,又是对语言创新。新词语使语言旧有的形式得以生存的同时,又添加了新的内容。本文从修辞方面入手,根据新词语的现状,修辞方式构成新词的语言意义,对借代、比喻构成的新词语情况和其他修辞方式构成新词语的情况来进行讨论。有利于引导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文字,促进语言规范标准化。

关键词:新词语修辞借代比喻

一、新词语的界定和原则

语言和社会结构在共变的状态下,正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巨大变化,使得新词语以年上千的速度增长。新词语是指一个新创造或从其它语言、从民族的方言词、古语词和行业词中借用过来的词语,也指一个产生新词义、新用法的固有词。

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们身边出现了许多新词语,这些新词语有的是来自国外,大多数是对祖国原有语言的继成和发展。新词语就是反映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外文化不断渗透,与我国民族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产生了大批反映社会现实的新词语。比如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逐步向开放的市场经济转型。由于市场经济竞争激烈,必然使一些企业破产、工厂倒闭,职工下岗不可避免。与“下

岗”相对应,应用对义手法出现了“上岗”这个新词语。也有一些关于时代革新的交通工具新词语,如:摩的、板的、等新词语。此外,“绿灯”等这类新词语也反映新时期的社会现状,这些新词语的出现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

尽管新词语研究已经深入,但怎样给新词语下定义仍然是语言学的一个难题。通过众多语言学者的不断思索,可以给新词语下这样一个定义,“新词语是指一个新创造或从其它语言、从民族的方言词、古语词和行业词中借用过来的词语,也指一个产生新词义、新用法的固有词”。

所谓的“新”指的是所表达的意思是新的,或者词语的构成形式是新的、独特的。根据这个定义,可知新词语具有“必然性、明确性、稳定性、习惯性”四个原则。

<一>必然性原则

新词语的产生和发展必然要有实际表达的需要,在实际交往过程中被大多数人需要的词语。新词语是为反映新事物、新概念而形成的,有的代称新事物、新现象,如:“太空棉、果冻、商品房、网吧、货岁卡”等;有使语言简便的新词语,如:“三讲、十大、彩电”等。在汉语和其他语言交往过程中,其他语言侵入汉语内部影响汉语词汇,使汉语积极或消极地引进一些外来词创造的新词语,如“汉堡包、软件、硬件”等词语。

<二> 明确性原则

所谓的“明确性”就是新词语所表达的意义要明确、易懂,被大多数人接受。只有符合明确性,新词语才能得以广泛传播,在我们的语言中扎根,如:“外资、小气候、团体、三资”等词语。

<三>稳定性原则

现代社会所形成的这些新词语,只有经过相对的稳定,才能有得到社会承认的可能性。如“知名度、炒鱿鱼、”等词语,在社会上得到普遍应用,因而获得稳定性,成为新词语。

<四>习惯性原则

我们的语言本身就是约定俗成的产物。因此,新词语必须具有社会所表达的习惯。另外,习惯性原则还要符合社会文化习惯和大众心理认识习惯。

综上所述,以上界定了新词语的范围和具体原则。而这些原则之间则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对新词语的了解,有利于引导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促进语言规范标准化。正确认识新词语,对词汇系统的规范化有很重要的意义,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修辞方式造词法

“修辞”一词有三重含义:“第一,指应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第二,指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即修辞活动;第三,指以加强表达效果的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修辞或修辞著作”。

“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反映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状况,也是标志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条件。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各种新事物、新现象不断出现,由此导致了人们的新观念、新感受不断产生,面对这种现象,原有的词汇难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于是人们便寻求各种造词手段来对客观世界大量的语言空间作及时有效的补充。因此,新词语的产生有多种方式,有外来词语的吸收、方言词语的吸收和旧词语的复活等,但绝大多数新词语都是以修辞方式构成的。

以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语,它是应用修辞手法来创新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新词语就是利用这种修辞方式构成的。如:“菜篮子、绿色食品、国脚、黑哨”等都是借代式构成的新词语。还有“铁饭碗、大锅饭、一刀切、走后门”等都是通过比喻式构成的新词语。据统计,这种修辞方式形成的新词语约有几百个,以“借代、比喻”这两种方式构成的新词语最为常见。此外,还有其他方式构成的新词语。下面我们将对“借代、比喻”这两种方式构成的新词语情况和其他方式构成的新词语情况进行讨论。

<一> 借代造词法

“借代”:不直说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词格叫借代,也叫“换名”。如“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被代替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

“以专称代指通称”。如:硅谷:原指美国电子工业基地,现代指电子工业基地。伯乐:原为韩愈《马说》中擅长相马的人,后来代指擅长发现人才的人。

“以某一相关事物代指一事物”。如:红马甲:原意是一种简单的红色背心,用来代指证劵交易所的证劵交易员,因穿红背心而得名。红包:代指家长给晚辈子孙的赏钱或厂矿、企事业单位给职工发放的奖金。

“以专名代指该专名所体现的某种社会现象”。如明星效应指文艺、体育等领域里的明星由于受人崇拜而产生吸引力和号召力的社会现象。

“以事物的某一特征部分或标记代指该事物”。如:大团圆:指拾元面值的人民币,因为上面印着民族大团结的图案而得名。

<二>比喻造词法

“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词格,也叫“譬喻”。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

“以喻体作修饰成分,本体类属作中心语,构成新词语”。如:豆腐渣工程、窗口行业、星火计划、龙头企业等这些词语一般都具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特点,着眼点也多种多样,其突出表达简洁明快。

“以喻体作中心语,前边加上一系列修饰语,构成新词语“。如:X星歌星笑星舞星;XX风吃喝风麻将风浮夸风宴请风等这类词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使用广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以喻体代指本体,赋予某些词语的比喻义”。如:“绿灯、龙头、黄牌、窗口”等这类词中,有的本来是普通词语,如:“窗口”有本来的专业,作为新词语,被赋予了新的比喻义,使用范围扩大了。

<四> 其他修辞方式造词法.

这种用修辞方式形成的新词新语中,以借代、比喻、仿拟最为常见,当然其他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语也有不少,例如,谐音构成的新词语,如:炒古:指炒买炒卖古玩,由“炒股”谐音而造,现在人们把一些导游人员戏称为“导爷”,是由“倒爷”一词谐音而来。社会上称一些在政府部门里天天无事可做的一些科级干部为“莫(没)斯(事)科科长”。夸张式的新词语也为数不少。如现在年轻女士流行的一种鞋人们把它叫“松糕鞋”,因其鞋底像松糕一样厚而得名。这类词都很形象生动。

三、修辞方式新词的特点

首先,这类词语具有时代特色。这类词语比较形象生动,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近几十年来涌现出的新词新语。存在着一种趋新求雅和系列化的趋向,同时也表现出追求形象鲜明、通俗化、口语化的势头。

其次,这类词语的词义具有模糊性。词语意义的模糊性是指它们所表达的概念的外延缺少清晰的界限,由比喻和借代凝固形成的新词语,其意义普遍存在相当模糊性。

再次,修辞用词往往具有临时性的特点,这类词语所要表达反映的客观事物本身有相当多数属临时或短期性的社会事物、现象。

四、修辞方式构成新词语的发展

首先,修辞方式构成新词语发展的总趋势是日益丰富和扩大。它使语言有的现形式得以保存的同时,又添加了新的内容,使词语更加富有生命力,更富有时代的特征。是人们追求简单、高效交往的根本途径符合词汇发展的总趋势。

其次,新词语大多数由比喻和借代构成,绝大多数词语意思相当模糊,在表达上可能被其他词语代替。所以新词语在流传使用中有局限性,使它们转化为一般性词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再次,由于这些新词语多用于口语,不可能进入公文、科学论文等文体。

最后,新词语大多数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而人们的情感往往受到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从总体上说:新词语传播受到一定的限制,转化为一般词语的可能相对较小。具有相对临时性,只有少部分词语能进入一般词语而具有相对稳定性。

新词语大量产生, 增加现代汉语词汇的容量。新词语的出现使得现代汉语词汇色彩缤纷,新词语研究是一项伟大的工程。通过以上的

正确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句的题

一.选择题 1.下面各句中,比喻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听见这首歌,连小孩子都知道人民的救星来了,毛主席的队伍来了,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烟炭,大旱的甘霖。 B、一天夜里,天黑得像个瓦罐,秋雨滴滴答答下个不停。 C、周恩来同志的这些话,像黑夜中的一盏明灯,说得大家豁然开朗,精神振奋。 D、这个烟幕黑得出奇,好像是一些大喷泉突然喷出时张成的大扇面。 2 .对下列句子的运用修辞方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晋祠,真不愧为这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比喻) B、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设问) C、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拟人) D、千万条腿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 3.下面句中的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她那红润的脸蛋犹如盛开的梨花。 B.南京的“金城”摩托车在广交会上赫然登场。 C.阅览室里安静得连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D.谁会欢迎脱离实际的空头理论家呢? 4.对句子修辞方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②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间。 ③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④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A.比喻拟人对偶夸张 B.拟人拟人对偶比喻 C.比喻对偶排比比喻 D.拟人对偶排比夸张 二、难点歼灭 1、比喻 (1)学会辨析比喻句 比喻:利用事物的相似性打比方。比喻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 练习:写出下列古诗句中各句的喻体: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 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 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向东流。 ④天似(),笼盖四野。 比喻特点: ①本体和喻体之间不是同类事物 ②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在某一方面有相似处 ③找得到或想得到本体,有喻体。 注意:“仿佛、似乎、像……一样”的词语,未构成比喻关系,就不是比喻句,有的表示推测、想象。 (2)判断下列比喻句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现代汉语常用词表

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 1.范围 本规范(草案)提出了现当代社会生活中比较稳定的、使用频率较高的汉语普通话常用词语 56 008 个,形成《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给出了词语的词形。 本规范(草案)可供中小学语文教学、扫盲教育、汉语教育、中文信息处理和辞书编纂等方面参考、采用。 2.术语和定义 2.1 常用词 现代汉语普通话范畴中使用频率高、适用范围广的词语。 2.2 词形 本规范(草案)指词语的书写形式。 2.3 词频 在一定数量的语料中同一个词语出现的频度,一般用词语的出现次数或覆盖率来表示。本规范(草案)指词语的出现次数。 2.4 频级 同一语料调查范围中词频数相同的为一个频级。本词表频级统计分两步:第步形成不同类型语料库的频级,即原始频级。第二步形成总语料的频级,就是将几个原始频级之和再除以不同类型语料库的数目。 3.研制原则 3.1 词和语兼顾原则 本规范(草案)的词语收录,以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为主。同时,根据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也收录一些常用的缩略语、成语、惯用语等熟语,以及表达整体概念名称的其他固定短语。 3.2 系统性和实用性兼顾原则 本规范(草案)的词语收录,既注意词语的系统性,又注意词语在语用中的实用性。如以表示季节为根词的一些词,全部收录它的加缀词“初春”“初冬”“初

秋”“初夏”,但对于“‘晚'+季节”的词语,只收录“晚春”“晚秋”,未收录“晚冬”“晚夏”;对于“‘残'+季节”的词语,只收录“残冬”未收录“残春”“残 秋”“残夏”。 4.《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说明 4.1 本表研制过程中,收集词语同国家语委“现代汉语通用语料库”核心语料库、厦门大学的新词语语料库、《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等所收词语进行了比对,并查验了该词在人民网《人民日报》报系网页以及 Google 网简体中文网页、百度网等常用网页上的使用情况。 4.2 本表用来检测词频的语料库有:国家语委“现代汉语通用语料库”中经分词标注的4 500万字语料、《人民日报》2001年?2005年约1.35亿字的分词标注语料和厦门大学的现当代文学作品语料库约 7 000 万字的语料。总共 2.5 亿字。 4.3 本表共收录常用词语56 008个,包括单音节词3 181 个,双音节词语40 351 个,三音节词语 6 459个,四音节词语 5 855个,五音节和五音节以上词语 162个。表内条目按频级升序排列,频级相同的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 4.4 本规范(草案)提供了《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的音序索引,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同音的条目按笔画数由少到多排列。其中,词语的读音只供检索使用,不代表词语的读音规范。

浅谈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 最新

浅谈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 目录 摘要---------------------------------------------------------------- - 1 - 关键词-------------------------------------------------------------- - 1 - 一、“新词语修辞学造词法”诠释--------------------------------------- - 2 - 二、比喻造词法------------------------------------------------------ - 3 - 1、以喻体作修饰成分,本体类属作中心词,构成新词语---------------- - 3 - 2、以喻体代指本体,也就是赋予某些词语以新的比喻义---------------- - 3 - 3、以喻体作中心词,前边加上一系列修饰、限制成分,构成新词语------ - 4 - 4、有的新词语,从它开始使用,就作为一种比喻用法------------------ - 4 - 三、借代造词法------------------------------------------------------ - 5 - 1、以专称代指通称------------------------------------------------ - 5 - 2、以某一相关事物代指一事物-------------------------------------- - 5 - 3、以事物的某一特征部分或标记代指该事物-------------------------- - 5 - 4、以具有特征性的动作行为代指某一事------------------------------ - 5 - 5、以形象性称谓代指原有专名-------------------------------------- - 6 - 6、以专名代指该专名所具有或体现的某种社会现象、观念等。---------- - 6 - 四、仿拟造词法------------------------------------------------------ - 6 - 1、格式仿-------------------------------------------------------- - 7 - 2、语义仿-------------------------------------------------------- - 8 - 3、依据是否只用仿拟手段来划分,可以分为单纯式和兼用式------------ - 8 - 五、其他修辞方式造词法---------------------------------------------- - 9 - 六、修辞方式新词的特点---------------------------------------------- - 9 - 七、修辞方式构成新词语的发展--------------------------------------- - 10 - 参考文献----------------------------------------------------------- - 11 -

现代汉语-短语

现代汉语-短语

1.什么是短语,在现代汉语里词和词构成短语主要有那两种方式,举例。 答: ①短语,是由语法上能够搭配的词组合起来的没有句调的语言单位,又叫词组; ②语序和虚词,如靠语序,点燃火柴/火柴点燃;虚词,狗和我/我的狗。 2.从短语的结构类别和功能类别这两个方面指出下列短语的类别。 ⑴风雨雷电 ①结构:联合短语 ②功能:名词性短语 ⑵黄昏的火球 ①结构:偏正短语—定中短语 ②功能:名词性短语 ⑶长了胡子的 ①结构::动宾短语 ②功能:谓词性短语,动词短语 ⑷老张同志 ①结构:同位短语 ②功能:名词性短语 ⑸元旦节这天 ①结构:同位短语 ②功能:名词性短语 ⑹走出学校以后 ①结构:动宾短语—方位短语 ②功能:名词性短语 ⑺在抗日战争时期 ①结构:定中短语 ②功能:名词性短语 ⑻调查研究 ①结构:连谓短语 ②功能:谓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 ⑼觉得很好, ①结构:中补短语

②功能:谓词性短语 ⑽选他当班长 ①结构:兼语短语 ②功能:名词性短语 ⑾调查清楚 ①结构:中补短语 ②功能:名词性短语 ⑿学习认真 ①结构:中补短语 ②功能:动词性短语 ⒀认真学习 ①结构:偏正短语,状中短语 ②功能:名词性短语 ⒁屋外很冷 ①结构:方位短语 ②功能:名词性短语 ⒂高兴得跳起来 ①结构:中补短语 ②功能:形容词性短语 ⒃历史悠久 ①结构:偏正短语,定中短语 ②功能:谓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 ⒄像大海一样 ①结构:比况短语 ②功能:谓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 ⒅品质优良 ①结构:主谓短语 ②功能:谓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 ⒆学习时间 ①结构:偏正短语,定中短语

北京语言大学现代汉语中的几个词语比较

词语比较是我的弱项,我能体会到词语之间的细小差别,但是难以描述。推荐《现代汉语八百词》,这样能少走弯路,当作字典查即可。 “差点没”和“差点”的区别何在? 一位学汉语的韩国人曾问中国老师:[考大学]差点没考上,差点考上。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显然有差别,一是考上了,二是没考上。——但是,[活太多]差点没累死,差点累死。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显然无差别,都是没有死。同样是“差点没”和“差点”,为什么效果不同?差点没累死是“差点没把我累死”的省略,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虚拟,也就是说是不可能存在的。 差点没考上,就不一样了. 我是这样理解的,在“差点,差点没”后的那个词是自己希望达到的,那么意思就有差别,比如“我上次四级考试差点就优了”,表示惋惜。 而“我上次四级差点没优啊!”表示好险优了。而“差点,差点没”后跟的是和自己愿望不符合的东西,句意就相同了。 差点后面加上趋势是向上的事物时,表示与此趋势相反;差点后面加上趋势是向下的事物时,表示与此趋势相同 "有点”和“一点”的比较 “一点”和“有点”在表义上有相同点,即都表示“略微,稍微”,但两者在表义和用法上有不同之处,大致规律如下: 1,如果需要修饰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时,需要在动词、形容词前用“有点”作状语,如果需要补充说明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时,需要在V/A后用“一点”作补语。(V/A表动词或形容词) 2,当一个句子具有请求、劝告、命令、催促、对比、比较等意思的时候,一般要在V/A 后面用“一点”作补语 3,否定句的V/A不能用“一点”作补语;而要用“有点”作状语 4,陈述句一般也要用“有点”做V/A的状语 5,有时候,V/A既可以用“有点”作状语,也可以用“一点”作补语,此时,是用哪个要看具体语言环境 eg:(1)酒一口一口吞下去,心头好象有点活泼起来了。(鲁迅《在酒楼上》)(2)我的汉语水平有点提高。 (1)可以说成“心头好象活泼一点了”;(2)可以说成“水平提高一点了。” 在这些句子里,用“有点”和“一点”所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语气不完全相同 接受“和“接收“的区别是怎么解释? 1我《接受+接收-》了他的礼物 2我接受+接收-了他的感情 3信号接受-接收+到了 4这个学校接受+接收+外国留学生 5他的条件我不能接受 从上面例子我觉得他们有两点区别 第一接受是在客观上收到和主观上同意接收是客观上收到不强调主观 第二接受连接的宾语多是感情和看得见的事物接收的是虚拟的象信息,汇款之类 方位词“里边”和“里”如何区分

现代汉语第六章 修辞手法

章六修辞 一、名词解释; 1、修辞:指在表达内容和语言环境确定的前提下,如何积极调动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以加工后的最 恰当的语言形式获取最理想的表达效果的语言加工实践活动即修辞。主要有三个含义,一是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二是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三是指以加强表达效果的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2、语境:即语言环境,一般指在语言运用中对话语有影响的情景、情况、关系等。包括主观语境因素如 身份、职业,和客观语境因素,如时间、地点。 3、长句:指词语多,结构复杂,形体较长的句子,包括分句长、层次复杂的复句。 4、散句:指结构不整齐,各式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 5、主动句/被动句:一件事物中既有施事又有受事,表达时用施事作主语的是主动句,用受事做主语的是 被动句。 6、比喻:又称譬喻、打比方。即用本质不同但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其中被比 方的事物称“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称“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是“喻词”。 7、比拟: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或把人当做物加以描绘,或将甲物当作乙物加以描写的辞格。 有拟人和拟物两种基本类型。 8、借代:即换名。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借用与其密切相关的名称代替,其中被代替的事物为“本体”, 用以代替的事物为“借体”。 9、拈连:即顺拈,利用上下文语境,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用于乙事物的辞格。甲事物一般为具体事 物,列于前;乙事物一般为抽象事物,列于后。利于形成风趣简练的修辞效果。 10、双关:指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里面两种意见,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辞格。 11、仿词:指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某个语素,临时仿造出新词的辞格。是仿似的一种形式。 【仿似即仿化,包括仿词和仿句】 12、反语:又称反话、倒反,指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以表达本意的辞格。 13、婉曲:又称“婉转”,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借用与其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表达的修辞手法。 14、设疑:又称“歧义”,指说话时特意将关键部分隐藏而达成疑义,随后在适当时候补说以消除疑义、明 了语义的辞格。 15、对偶: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以表达相同、相 关或相反意思的修辞手段,包括正对、反对、串对三种基本形式。 16、排比:将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相关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并连续说出相关意思,从 而使得内容及语势增强的修辞手段。 17、顶真: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开头,使前后句子头尾蝉联,上下递接的辞格。又称联珠、顶 针。 18、回环:将前后语句组织成循环往复形式,用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的修辞手段。 19、映衬:为突出主体事物,用类似或相反、相异的事物做陪衬的辞格。 20、层递:指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内容递升或递降的语句,表达层层递进的事理的辞格, 包括递升和递降两种基本类型。 21、通感:又称移觉,叙事状物时运用词语,使不相通的感官感受相互沟通起来的辞格。 二、简答题; 1、修辞与语音的关系? 答:【区别】各有不同的研究对象;语音研究语言声音的性质、结构规律;修辞研究运用语言因素、规律以提高表达效果,及研究语音现象于特定语境中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民族风格等。 【联系】:二者相互促进; (1)语言在突出语义及增强音律美方面为修辞提供条件,丰富修辞内容,形成修辞方式,如歇后语、双关。

修辞学造词法

修辞学造词法 【内容摘要】以往发表的新词语a的文章。侧重于从新 词新义的显现入手探讨,从修辞格方面入手研究新词的比较少。本文主要从新词语的现状,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研究的意义,由比喻、借代、仿拟构成的新词的情况和其他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情况这几方面来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修辞新词语比喻借代仿拟 新词新语是观察社会生活的晴雨表,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其人文景观绚丽多彩。改革的大门开放以后,国外文化蜂拥而来。诸如“的士”、“酒吧”等词语纷至沓来。国内国外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产生了一批反映时代变革的新词新语。随着国内旅游热兴起,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许多农村人口投身于旅游景点的商业服务,于是便在原先的交通工具上精心修饰,仿照“的士”,出现了“马的”、“驴的”、“轿的”、“摩的”、“板的”等系列新词。这种由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旅游文化的发展,农业文明开始向现代文明转换。研究这种新词新语具有广义文化学的意义。研究这种新词语还有社会学的意义。比如“下岗”一词,在计划经济时期是不存在的。 进入90年代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市场经济严酷的竞争机 制,必然使有的企业破产,有的工厂倒闭,职工下岗不可避免。与“下岗”相对应,运用对义仿拟手段出现了“上岗”这个新词语。此外,“绿灯”、“黄昏恋”等等,都反映了这一特定时期的重要社会问题。 最重要的是研究这种新词具有语言学的意义。语言同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反映生活也最为迅速。如“绿色工程”“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农业”“绿色事业”、“套书”“套裙”“套餐”“套会”“套票”等系列套词反映了修辞构词的灵活性、形象性和系统性。语言的活跃,反映思想的活跃,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的结果。研究由修辞构成的新词语是要寻找其规律,预测其走向趋势,引导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促进语言规范标准化。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全球化国际交往的需要。 一、“修辞学造词法”诠释 词汇就其本身而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新词的产生概括的说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是构造新词,二是吸收外来词。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新的事物、新的现象不断出现,由此导致了人们的新观念、新感受的不断产生,面对这种现象,原有的词汇难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于是人们便倾向于寻求各种造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精选.)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 深圳市布吉中学王泽中 (请大家一定妥善保管,今后不再重复印发,初三也同样有用)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当然,教材中还出现的修辞格有借代、引用、反语等。这里,我现在给大家讲解并一一举例。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则没有。) A、明喻,特点:甲像乙,常见比喻词: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例句:A1、晓明跑得如离弦的箭。 A2、幸福像花儿一样。 A3、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A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句把“白雪”比作“梨花”。 A5、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A6、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A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8、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B、暗喻,特点:甲是乙,暗喻没有比喻词,比喻词有:是、成为等。例句: B1、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B2、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B3、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 B4、玩累了的女儿就是贪睡的小猫,习惯性地躺在了外面的小床上。 C、借喻,特点:甲代乙,不出现主体,无比喻词出现。例句: C1、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C2、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C3、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本体是巨浪喻体是翡翠,这句话还用了拟人) C4、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 C5、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欧仁·鲍狄埃《国际歌》)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C、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分三种: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例句: A、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D、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E、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缩小夸张: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例句: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例句: 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例句: A、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B、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C、春天用母亲般温暖的怀抱把世间万物叫醒;春天用父亲般的大手扶持着万物生长;春天用少女般的笑脸让世人感受美丽;春天用儿童般的天真让我们感受心灵的呼唤。 D、为了我的爸爸,为了我的妈妈,为了我的亲人,我一等要好好学习。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对偶的种类: 第一,正对:从事物的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叫做正对。例如: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第二,反对:上下文的意义相反或者相对。例如: 满招损,谦受益。 革命家赤胆忠心,虽死犹生;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 第三,串对:上下文意思上相关联(承接、连贯、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这叫做串对。例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对偶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种。 第一,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例如:

浅谈现代汉语和英语词汇特点的比较知识讲解

浅谈现代汉语和英语 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特点的比较 2012级学科英语:王忠文随着世界性汉语热的影响,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而在交际交流中,中、英文的交叉使用现象也越来越多,那么对现代汉语和现代英语之间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做一个比较也显得尤其必要。 一、语音即语言的声音,它是指人类通过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具有一定意义的,用来进行社会交际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人们是通过语音来感知语言的存在的。 现代汉语语音属于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相比有许多显著的特点。在语音方面,现代汉语的总体特点是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声调的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现代汉语语音的音乐性较强,具体表现为: 1.汉语音节中没有复辅音,都是一个辅音,而且不会出现在音节开始,即使是在词尾也只限辅音[n]和辅音群[ng],如[an]案和[hong]红。而英语中的辅音或辅音群是常见的,他们可以出现在词首或词尾,常常两三个辅音放在一起。 2. 元音占优势。现代汉语中可以没有辅音,但元音是必不可少的成分,并且是乐音,听起来比较悦耳。而英语的音节中最少须有一个元音,最多可以有8个元音。闭音节多,开音节少;音节中以辅音占优势,而且在元音的前或后都可以有辅音

群出现。 3.音节有声调。语音中超音段表达的主要手段是音高、音强和音长。而音高的使用又最为广泛,它的语音物质表现形式为旋律(melody),当旋律以单个的音节或词作为基本载体时,被称作声调(tone);当旋律以短语和句子作为基本载体时,被称作语调(intonation)。声调或语调是体现音高变化的单位。 汉语是声调语言,音高变化分布在字,即音节上,汉语中每个音节都是由声,调和韵组成,一个汉字即一个音节。不仅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还可以使汉语音节界限分明,又富于高低升降的变化,从而形成了现代汉语语音音乐性强的特殊风格。而英语是语调语言,音高变化分布在短语和句子上。英语句子语调由句子的最后一个重读音节即语调核心表现出来,句子中的语调由语调群表现出来。而语调群分为调头、调体和调尾组成。英语中语调的特点如下:一般地说,低调冠,高调头,调身用平调且依次渐变滑动降低。语调核心接受句子语调,有调的变化,或升调或降调。由此,汉、英两种语言的语音对比,主要是音高变化的对比。 二、语汇是语言中语词的总汇。它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的构成要素之一。语汇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汇,指的地语言中的语和词(简称语词)的总汇;狭义的语汇,指的是语言中的语的总汇。我们这里所说的语汇,其含义是广义的,即指的是语言中语和词的总汇,与传统的包括语和

常见修辞和词语手法及作用以及答题方法

九、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基本要求是:能够“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D”.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由于不考名词性术语,所以本考点重在考查这八种修辞方法的运用能力. 从命题角度看,本能力点的试题主要有单一角度型和复合型两种.单一角度型试题是指在试卷中单独设一小题对修辞格运用方面的能力进行考查的试题.复合型试题是指在试卷中不但单独考查修辞知识及其运用的能力,还与其他文字表述的能力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 从试题取材看,能够作为修辞题题料的,主要是那些描写、叙述或抒情方面的语段,比喻论证性的语段也可以作为修辞题的题料,说明性的语段一般不进入修辞性试题. 修辞的考查越来越注重全面性、开放性、实用性、新颖性和时代性,主要和仿写、续写句子、图表题等放在一起综合考查,还有一些限定条件和发散性的修辞手法运用的题目,以便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近几年的高考看,修辞复习的重点不是辞格,而是应用.修辞用于书面语,便于语句的整齐、连贯、含蓄、形象.总之,注重实用、注重能力、注重表述、注重综合是高考对修辞考查的重点. 温馨提示 本专题主要有两种题型,即主观题和客观题. 本专题的应试,应注意以下六个方面的失分因素:①平时阅读面狭窄,阅读量不足,读书缺乏精读细品的意识,语感底蕴浅薄,临场找不到感觉,糊里糊涂做题.②不能分辨各种修辞方式,找不到做题的切入点,抓不住主要矛盾.③不能准确地把握各种修辞格的运用规则,只在个别字眼上兜圈子.④阅读题面缺少激情,不能正确及时地进入角色,主观潜能得不到正常发挥.⑤词汇贫乏,做文字表述性试题时,不能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只是勉强地凑字补句.⑥不能正确地审题,片面地理解试题.[来源:学科网ZXXK]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格叫做比喻.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连接本体与喻体的词语叫“喻词”. ⑴构成比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

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 发表时间:2012-01-17T11:08:54.81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2月总第90期供稿作者:马小军 [导读] 新词新语是观察社会生活的晴雨表,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其人文景观绚丽多彩。马小军甘肃省会宁县新添乡芦岔小学730700 新词新语是观察社会生活的晴雨表,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其人文景观绚丽多彩。改革的大门开放以后,国外文化蜂拥而来,诸如“的士”、“酒吧”等词语纷至沓来。国内国外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产生了一批反映时代变革的新词语。研究这种新词语具有广义文化学的意义,还有社会学的意义。 一、比喻造词法 从结构上看,新词新语里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格的,大体有以下几类: 1.以喻体作修饰成分,本体类属作中心词,构成新词语。如“星火计划”、“尾巴工程”,这类新词的喻体一般都具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特点,取譬的着眼点也多种多样,其突出之处是使得语言表达简洁明快。 2.以喻体代指本体,也就是赋予某些词语以新的比喻义。如“绿灯”、“窗口”,在这类词语中,有一些本来是普通词语,如“窗口”,有的本来是专业、行业用语,如“绿灯”,作为新词语,它们被赋予了新的比喻义,使用范围扩大了。 3.以喻体作中心词,前边加上一系列修饰、限制成分,构成新词语。其中新词有双音节的,也有单音节的。修饰这些单音节词的成分可以是词,也可以是短语,没有一定限制。由于这类单音节词确实存在一种后缀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称其为后缀成分。 4.有的新词语,从它开始使用,就作为一种比喻用法。如“大锅饭”,喻指不符合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这类词语就字面意义谈,本指一种现象或事物,只是人们很少用它们的字面意义,而是常用它们来喻指某一事理、现象,在使用过程中这类词语逐步具有了某种习用的意义。 二、借代造词法 用借代修辞格形成的新词语,一般来说可分为以下几类:1.以专称代指通称;2.以某一相关事物代指一事物;3.以事物的某一特征部分或标记代指该事物;4.以具有特征性的动作行为代指某一事;5.以形象性称谓代指原有专名;6.以专名代指该专名所具有或体现的某种社会现象、观念等。这类词语从意义上说,带有一定的模糊性、随意性;从结构上说,为定中结构;它不同于一般修辞上借代里所说的“专名代泛称”,从整个短语看,可以认为是部分借代。 三、仿拟造词法 采用仿拟手法构成的新词语,实际包含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为了修辞的目的,利用仿拟而产生的偶发性新词语;另一种情况则是依据汉语词汇中已有的词语,利用仿拟手法来构成表达新事物新概念的词语,可视为用仿拟构词法构成的新词语。利用仿拟构词法产生的新词语有着一般新生词语的性质,接下来我们着重分析仿拟型新词语的情况。 1.格式仿。汉语词汇中有些词语的构成在形式上呈明显的框架结构,这种框架结构也即一类词语构成的格式。依据一定的格式,通过改换某些构词要素,能产生一系列同格式的词语。“格式仿”就是通过仿拟词汇系统中这类典型格式而构成新词语的方法。 2.语义仿。语义仿即利用词语间语义上存在的类义、对义、反义等关系来仿拟构词。①类义相仿,即利用类义关系仿拟的新词语;②对义相仿,就是由记录某一事物、现象、行为的词语,仿拟出另一与之相对应的新词语;③反义相仿,这种仿拟词与原型词意义相反,这是由于仿拟词语中替换的词素与原型词中对应的词素意义相反造成的。 3.依据是否只用仿拟手段来划分,可以分为单纯式和兼用式。单纯式是指仅仅利用仿拟这一修辞方式造词的方法。根据兼用的修辞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①仿拟兼谐音,如“气管炎”→“妻管严”;②仿拟兼简缩,例如:博导(博士生导师)→硕导(硕士生导师),这里人们兼用了仿拟和简缩两种造词法;③仿拟兼夸张,例如“豪华本”→“火箭本”(称出版速度快、质量低劣的书册),仿拟词语“火箭本”显然也兼用了夸张的手法。 四、其他修辞方式造词法 这种利用修辞格形成的新词新语以比喻、借代、仿拟最为常见,当然由其他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语也是不容忽视的。有谐音构成的新词语,如“炒古”,炒买炒卖古玩,由“炒股”谐音而造。夸张式新词语也为数不少,如“爆棚”指体育、娱乐场馆等人数骤增,“压缩饼干”则是利用断取格形成的,真是形象生动、丰富多彩。所有这些进一步说明了“修辞学造词法”是完全行得通的,而且是语言学中值得研究的一个有趣的现象。 五、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特点及趋势 1.比喻、借代构成的新词的特点及趋势。由比喻、借代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语具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首先,这类词语具有时代特色。由修辞而逐渐凝固成新词语,是汉语词汇发展中固有的现象。这类词语比较形象生动,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其次,这类词语的词义具有模糊性。词语意义的模糊性是指它们所表达的概念的外延缺少清晰的界限,由比喻和借代凝固形成的新词语,其意义普遍相当模糊。 2.仿拟构成新词的特点及趋势。词汇发展的总趋势是日益丰富和扩大。由仿拟构成的新词语既是对语言的继承又是对语言的创造,它使语言旧有的形式得以保存的同时,又添加了新的内容,使新的词语更富有生命力、更富有时代的特征。仿拟现象是社会发展和人们快节奏生活的必然产物。但从总体上说,仿拟能动性强,生命力强,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符合词汇发展的总趋势。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3)—短语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3)—短语

第四节短语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讲义(第一轮复习 用) 一、短语的概念 短语,也叫词组,是由词语与词语组合而成的、能够独立运用语言单位。由此可与看出短语的特征:一是由词语与词语组成,二是能够独立运用。 二、短语的类型 具有名词的特征和语法功能,一般在句子中作主语和宾语。主要有三种情况: ①名词和名词直接构成,或者名词与连词结合组成,有并列关系和偏正关系两种短语,可以简单地表示为:n.+ n./n.+ link. + n.,例如: 三贤故里景贤书院书法艺术荷塘月色历史人物法与情富裕与贫困丰富与贫乏 ②名词与代词(常常还有数量词)构成,代词置于前面复指后面的名词,是一种偏正关系的短语,简单表示为:pron./aum.+ n.,例如: 这个人这种事什么人哪个人此种情况这位委员一江春水 三千里五湖四海八月桂花一碗阳春面七根火柴 ③名词与形容词组成,有时候借助助词“的”,形容词在前,对名词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也是一种偏正关系的短语,可以简单的表示为:adj.+ n./adj.+ 的+ n.,例如: 艰难时世金色年华光荣的使命弯弯的月亮永恒的丰碑曲曲折折的荷塘孜孜不倦的努 ④动词或者动词短语与名词构成,也是偏正关系。可以简单地表示为:v.(v.短语) + n.例如: 来者去者拼搏者死难者打更人负责人经纪人走俏商品发展规划管理经验 牺牲的烈士打倒了的敌人发展的模式改革的步骤风靡大陆的 有动词的特征和语法功能,一般在句子中作谓语。主要有四种情况: ①动词与动词直接构成,或者借助于连词构成,是一种并列关系的短语,可以简单地表示为:v.+ v/v.+ link.+v.,例如:走与停留与溜跑和跳笑和哭坐卧行止生杀予夺发展变化批评赞扬 ②动词和形容词、副词或者介宾短语构成,是一种偏正关系的短语,可以简单地表示为:v.+ adj./adv./prep.+宾语,例如:小试大发笔试都起来都死了

现代汉语词语比较

语言学里的几组词语比较 “差点没”和“差点”的区别何在? 一位学汉语的韩国人曾问中国老师:[考大学]差点没考上,差点考上。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显然有差别,一是考上了,二是没考上。——但是,[活太多]差点没累死,差点累死。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显然无差别,都是没有死。同样是“差点没”和“差点”,为什么效果不同? 差点没累死是“差点没把我累死”的省略,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虚拟,也就是说是不可能存在的。 差点没考上,就不一样了. 我是这样理解的,在“差点,差点没”后的那个词是自己希望达到的,那么意思就有差别,比如“我上次四级考试差点就优了”,表示惋惜。 而“我上次四级差点没优啊!”表示好险优了。而“差点,差点没”后跟的是和自己愿望不符合的东西,句意就相同了。 差点后面加上趋势是向上的事物时,表示与此趋势相反;差点后面加上趋势是向下的事物时,表示与此趋势相同 "有点”和“一点”的比较 “一点”和“有点”在表义上有相同点,即都表示“略微,稍微”,但两者在表义和用法上有不同之处,大致规律如下: 1,如果需要修饰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时,需要在动词、形容词前用“有点”作状语,如果需要补充说明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时,需要在V/A后用“一点”作补语。(V/A 表动词或形容词) 2,当一个句子具有请求、劝告、命令、催促、对比、比较等意思的时候,一般要在V/A后面用“一点”作补语 3,否定句的V/A不能用“一点”作补语;而要用“有点”作状语 4,陈述句一般也要用“有点”做V/A的状语 5,有时候,V/A既可以用“有点”作状语,也可以用“一点”作补语,此时,是用哪个要看具体语言环境 eg:(1)酒一口一口吞下去,心头好象有点活泼起来了。(鲁迅《在酒楼上》) (2)我的汉语水平有点提高。 (1)可以说成“心头好象活泼一点了”;(2)可以说成“水平提高一点了。” 在这些句子里,用“有点”和“一点”所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语气不完全相同 接受“和“接收“的区别是怎么解释? 1 我《接受+接收-》了他的礼物 2 我接受+ 接收- 了他的感情 3 信号接受- 接收+ 到了 4 这个学校接受+ 接收+ 外国留学生 5 他的条件我不能接受 从上面例子我觉得他们有两点区别 第一接受是在客观上收到和主观上同意接收是客观上收到不强调主观 第二接受连接的宾语多是感情和看得见的事物接收的是虚拟的象信息,汇款之类 方位词“里边”和“里”如何区分 答1:主要是具体使用上的区别,特别是在做词语的语法功能上的区别时。如:“里面很宽敞”,就不能说成“里很宽敞” 答2:我觉得里边是名词里是副词,前者做主语宾语后者只能做补语 答3:里跟在别的名词后构成方位短语之后,整体作句子的主宾,里边是复合方位词,可单独做句子的主宾 现代汉语中的近义词该如何比较辨析呢?请说说分析方法!比如:一样和同样

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常识

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 现代汉语有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语法体系,学习起来会令人感到枯燥乏味,故人们往往疏而远之。甚至有人说,语法没什么实际用处,不懂语法照样能写好文章。诚然,写文章不必一味拘泥于语法的限制,但不等于写文章可以不懂基本的语法知识。只要我们仔细地阅读在各类媒体上发表的文章,就不难发现有明显语法错误的病句比比皆是。因此,要想在作文时能准确而规范地使用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不学一点基本的语法知识,是不能如愿以偿的。现代汉语语法的基本内容包括汉字的特点,字词句的区别、联系及其使用规则,以及字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变化规律等等。囿于篇幅和笔者的水平,本讲只能着重而简略地讲一讲现代汉语中通用的词法和句法这两大问题。(上篇讲词法,下篇讲句法。) (一)词法 词法,即运用词语必须遵循的一般语法规则。所谓“一般语法规则”,即人们约定俗成并为人们广泛认可和应用的语言文字的规范。在《词语的运用》一讲中我们已经进过,词语是具有实在意义并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因此,我们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从学习词语开始,首先应该学一点词法的基本知识。接下来,我想择其要讲两个问题:词语的构词方式,词类和词的兼类。 〔1〕词语的构词方式现代汉语中的词汇绝大多数是由两个有具体意义的字构成的双音节合成词(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居多)。联合式和偏正式是双音合成词的两种主要的构词方式。例如“考试”和“考场”这两个合成词,“考”和“试”的意思相近,合为一个词表示一个意思。这两个字是并列的联合关系,它们的意义没有主次之分。而“考场”则不同,“场”是场所、场地的意思,“考”说明做什么用的场所、场地。其中的“场”是主体,“考”是附加的,起限制、区别的作用。两个字的意思有主次之分。由此可知,如“考试”这类由两个意义并列,不分主次的字构成的合成词,叫联合式合成词。如“考场”这类由两个有主次之分,意义有从属关系的字构成的合成词,叫偏正式合成词。 联合式合成词又可分为两种情况:(A)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字并列构成。例如“土地、城市、房屋、戏剧、海洋”等等。(B)由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两个字并列构成。例如“收发、开关、买卖、出纳(词中两个字意义相反);方圆、左右、始终、尺寸(词中两个字意义相对)”等等。这里要注意的是,两字意义相反的合成词的意义,代表事物的全面和整体。两字意义相对的合成词的意义,表示一种不确定的抽象意义。此外,还要注意的是,联合式合成词的两个字,有的可以颠倒,意思不变。如“互相”也可写成“相互”。有的则不能颠倒,否则意思就不同了。如“生产”不能写成“产生”。而汉语中的联合式合成词的两个字,绝大多数是不能颠倒的。 偏正式合成词的构词方式也有两种情况:(A)後一字词是主体,前一个字起修饰限制作用。如“火热、热爱、粉碎、微笑(修饰作用);铁矿、马路、汽车、布鞋(限制作用)”等等。(B)后一个字对前一个字起补充说明作用,表示动作的结果和趋向。如“说明、提高、扩大、改善、抓紧”等等。 以上所说是合成词的两种主要构词方式,此外还有其他几种构词方式:(A)前一个字表示动作,后一个字表示相关的事物,构成表示动作行为或人和事物名称的词。例如“动员、带头、出席(表示动作行为);司令、领队、导游(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等等。(B)后一个字说明前一个字的情状。如“地震、心疼、性急”等等。(C)前一个字表示事物名称,后一个字表示事物的单位,这类合成词多半成为一种“类”名。例如“布匹、纸张、车辆、船只、诗篇”等等。 (2)词类和词的兼类——汉语里的每个词都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我们把用法相同的词归为一类,即为语法上的“词类”,也称“词性”。汉语里所有的词按其性质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实词和虚词。“实词”,即具有实在和明显意义的词。它有两个特点:第一,正因为实词都有具体实在的意义,所以它们只要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组合起来,就可以成为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 复习修辞知识,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明确修辞表达效果,辨析几种易混的修辞格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知识点讲解及训练 (一)熟悉七种修辞手法。 《考试大纲》限定考査七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正确运用的前提是准确理解和掌握这八种修辞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1 ?比喻 ⑴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⑵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两者缺一不可。下 列几种情况,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 a?就说那个野葱吧,香宅和家葱一样,味道却像刚结岀的李子。(作比较) b只在小踣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表猜测) c.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象) &我们这时代涌现岀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 列举) ⑶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 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布上綴着的宝石, 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前面。四周的山把山谷包围

得像一口井。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 嵋都成了水墨山水。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例如:独 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黑。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 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 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岀浴的美人。(“明珠”、“星星” “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 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⑷比喻的注意点 ①喻体要常见、易懂,②比喻要贴切,③要注意思想感情。 例题: 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这几天跟过节一样热闹。 B.那里的蔬菜跟水果一样贵。 C.他的脸色跟纸一样白。 D.这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 解析:本题考査辨析比喻句与比较句的能力。构成比喻的本体与喻体应是性质不同的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不同类事物,A. C、D三句能构成比喻,B句的“蔬菜 ”与”水果”是同样性质的东西,句中的”一样“只是它们的价格,属比较。所以,答案是B。 训练; 下列各句中比喻不恰当的一句是() A?他提着两个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似的深一脚.浅一脚。 B.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小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 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D.她突然瞥见路中央盘着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解析:B前后矛盾。 2 ?比拟 ⑴比拟的特点 比拟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⑵比拟的种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