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趣题集

小学数学趣题集
小学数学趣题集

宁夏慧思源学校

六年级数学能力提升

——兴趣引导趣题(能力篇)

★代数部分(运用篇)

用我们所学习过的基础知识,来解决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只不过是加加减减乘乘除除的,没什么,只要我认真思考,这些都不再是问题!相信你自己能行!

例1 养鸡大户王大喜,用百元钱买百鸡。公鸡每只五元整,三元一只是母鸡;

小小鸡崽价钱低,一元正好买三只。公鸡母鸡和小鸡,请你算算各几只?

例2 母亲给三个儿子分苹果,大儿子得到苹果总数的一半加半个,二儿子得到

剩下的一半加半个,小儿子得到留下来的一半加半个,母亲在分苹果时并没有把苹果切开,每个儿子各得多少个苹果?

例3 客人的马一天能行300里,客人走时忘带衣服,走了三分之一天主人才发

现,于是拿着衣服骑着自己的马去追,追到后把衣服交给了客人。主人返回家中时,这是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三天。问主人的马一天能走多少里?

例4 100个和尚吃100个馒头。大和尚每人吃3个,小和尚每人吃三分之一个。

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个?

例5 太阳落下西山坡,

鸭儿嘎嘎要进窝。 四分之一走上岸, 一半的一半随水波。 身后还有八只鸭, 鸭子一共有几多?

例6 妈妈买了一些苹果,第一天吃去了31又31个,第二天吃去了剩下的41又

4

1个,第三天吃去了剩下的31又3

1

个,这时还剩3个苹果,问妈妈买了多少个苹果?

每天各吃了多少个?

例7 两支长度相等的蜡烛,第一支能点4小时,第二支能点3小时,同时点燃这两支蜡烛,几小时后第一支的长度是第二支的两倍?

例8 制鞋厂生产的皮鞋按质量共分10个档次,生产最低档次(即第1档次)

的皮鞋每双利润为24元。每提高一个档次,每双皮鞋利润增加6元。最低档次的皮鞋每天可生产180双,提高一个档次每天将少生产9双皮鞋。按天计算,生产哪个档次的皮鞋所获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例9 一玻璃容器里装有含盐26%的盐水2000克,现倒入甲种盐水600克和乙

种盐水200克,这时容器内的盐水含盐20%。已知甲种盐水的含盐率是乙种盐水含盐率的1/3。乙种盐水的含盐率是百分之几?

例10 两堆沙子共重9.6吨,当甲堆得到乙堆给的一部分后,它的重量增加20%,这时甲堆的重量是乙堆的3/5,两堆沙子原来各重多少吨?

例11 有位渔夫,头戴一顶大草帽,坐在划艇上在一条河中钓鱼。河水的流动

速度是每小时3英里,他的划艇以同样的速度顺流而下。“我得向上游划行几英里,”他自言自语道,“这里的鱼儿不愿上钩!”

正当他开始向上游划行的时候,一阵风把他的草帽吹落到船旁的水中。但是,我们这位渔夫并没有注意到他的草帽丢了,仍然向上游划行。直到他划行到船与草帽相距5英里的时候,他才发觉这一点。于是他立即掉转船头,向下游划去,终于追上了他那顶在水中漂流的草帽。已知在静水中,渔夫划行的速度总是每小时5英里。如果渔夫是在下午2时丢失草帽的,那么他找回草帽是在什么时候?

★几何部分(技巧篇)

对于图形的认识,首先来源于我们对他们的熟悉程度。你越是了解它,你就越是能发现解题的关键与方法,甚至能找到解题的捷径。试试,你能行吗?

例1如下图,圆O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已知圆O的周长是9.42厘米,

那么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例2桌面上有一条长80厘米的线段,另外有直径为1厘米、2厘米、3厘米、4

厘米、5厘米、8厘米的圆形纸片若干张,现在用这些纸片将桌上线段盖住,并且使所用纸片圆周长总和最短,问这个周长总和是多少厘米?

例3如下图为三个同心圆形的跑道,跑道宽1米。某人沿每条圆形跑道的中间

(虚线所示)各跑了1圈,共3圈。他一共跑了多少米?如果他是拉着一个正好宽1米的拖面在这样的路道上各跑1圈,那么那拖的面积是多少?

例4在面积是40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中,有一个最大的圆(如下图)。这个圆的

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例5如下图由正方形ABCD和长方形EFDG部分重叠而成。正方形的边长是247.8厘米;长方形的长是292.404厘米、宽是210厘米,正方形和长方形哪个面积大?

例6 图7由半圆和等腰直角三角形重叠而成。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

为4厘米,求图中阴影面积。

例7 有5个正方形(如图9),边长分别是1米、2米、3米、4米、5米。问图

中白色部分面积与阴影部分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例8 有一个直角梯形ABCD ,已知AB=8厘米,CD=4厘米,BC=6厘米,三角形ABF

的面积比三角形EFD 的面积大17.4平方厘米,那么ED 长多少厘米?

例9 如下图是一个正方形地板砖示意图,在大正方形ABCD 中,

21AA AA ==21BB BB ==21CC CC ==21DD DD =,

中间小正方形 EFGH 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四块蓝色的三角形的面积总和是72平方厘米,那么大正方形ABCD 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例10 一个红色的正方形ABCD ,它的边长是1993厘米;另一个红色的正方形

A′B′C′D′,它的边长是 1994厘米。一个绿色正方形EFGH ,它的边长是1992厘米,另一个绿色正方形E′F′G′H′,它的边长是1995厘米。问两个红色的正方形的面积大,还是两个绿色的正方形面积大?

★智力趣题部分(能力篇)

例1如下图,是个用24根火柴摆成的两个正方形,你能移动其中的4根火柴使它变成两个完全大小的正方形吗?

例2给一个水池加水,每小时能使水池里的水增加1倍,5小时注满了全池,半池水的时候,加了几小时水?

例3 某班同学一共买了48瓶汽水,但商店规定5个空瓶子可以换1瓶汽水。问:那么他们一共喝了多少瓶汽水?

例4 学校夏令营活动,有16人要从小岛到河对岸,河边的小船每次只能载上4人,请问至少要载几次才能把16人全都载到对岸去?

例5 上体育课时,同学们站好队,1、2报数,然后让报1的学生退出队列;再

1、2报数,让报1的学生退出队列;从第三次开始,每次报数后,一律让报2的学生退出队列,直到最后一个人为止,问最后剩下的一个人最初排在队列的第几位?

例6 分酒:有两个能装8两酒的酒瓶(没有刻度),还有一个能装3两酒的酒

杯(没有刻度),要平分掉两瓶8两的酒,用一个3两的杯子,要平分给4个人喝,该怎么分配?

例7 9棵树种10行,每行3棵,问怎样种?请你画出来。

例8 把绳子三折来量,井外余4米;把绳子四折来量,井外余1米。求井深和绳子各是多少?

例9两个圆环,半径分别是1和2,小圆在大圆内部绕大圆圆周一周,问小圆自身转了几周?如果在大圆的外部,小圆自身转几周呢?

例10假设排列着100个乒乓球,由两个人轮流拿球装入口袋,能拿到第100

个乒乓球的人为胜利者。条件是:每次拿球者至少要拿1个,但最多不能超过5个,问:如果你是最先拿球的人,你该拿几个?以后怎么拿就能保证你能得到第100个乒乓球?

例11 在七间房子里,每间都养着七只猫;在这七只猫中,不论哪只,都能捕

到七只老鼠;而这七只老鼠,每只都要吃掉七个麦穗;如果每个麦穗都能剥下七合麦粒,请问:房子、猫、老鼠、麦穗、麦粒,都加在一起总共该有多少数?

例12某男进果树园偷了一些苹果。这个果树园共有七道门,每道门上都有把

门的。出门时,被第一道门的门岗看到,他只得把所拿的苹果加上一个分给门岗一半,才许他出门。到第二道门,把所剩的苹果又得加上一个分一半给门岗。以后第三道、第四道门,一直到最后一道门都这样分给门岗,最后出门只剩下一个苹果。请问他最初一共偷了多少个苹果?

例13 数字(1,3,7,8),(2,4,6),(5,9)因同一规律分为三组,你能说出它的规律吗?

【数学故事】

韩信点兵

韩信点兵又称为中国剩余定理,相传汉高祖刘邦问大将军韩信统御兵士多少,韩信答说,每3人一列余1人、5人一列余2人、7人一列余4人、13人一列余6人……。刘邦茫然而不知其数。

我们先考虑下列的问题:假设兵不满一万,每5人一列、9人一列、13人一列、17人一列都剩3人,则兵有多少?

首先我们先求5、9、13、17之最小公倍数9945(注:因为5、9、13、17为两两互质的整数,故其最小公倍数为这些数的积),然後再加3,得9948(人)。

中国有一本数学古书「孙子算经」也有类似的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答曰:「二十三」

术曰:「三三数之剩二,置一百四十,五五数之剩三,置六十三,七七数之剩二,置三十,并之,得二百三十三,以二百一十减之,即得。凡三三数之剩一,则置七十,五五数之剩一,则置二十一,七七数之剩一,则置十五,即得。」

孙子算经的作者及确实着作年代均不可考,不过根据考证,着作年代不会在晋朝之後,以这个考证来说上面这种问题的解法,中国人发现得比西方早,所以这个问题的推广及其解法,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中国剩余定理(Chinese Remainder Theorem)在近代抽象代数学中占有一席非常重要的地位

1.设公鸡有X只,母鸡有Y只,小鸡有Z只,则可得方程:

5X+3Y+Z/3=100 A

X+Y+Z=100 B

3A-B得

7X+4Y=100

这个方程是多解方程,由方程可知X必定为偶数,设X=2,4,6,8,10,12,14,分别代入,可知X =4,8,12时符合方程和实际情况,故这题有三解,分别是

X=4,Y=18,Z=78

X=8,Y=11,Z=81

X=12,Y=4,Z=84

2.

大儿子4个,二儿子2个,小儿子1个

设一共有X个苹果

大儿子分到的:0.5x+0.5

二儿子分到的:0.5[x-(0.5x+0.5)]+0.5=0.25x+0.25

小儿子分到的:0.5[x-(0.5x+0.5)-(0.25x+0.25)]+0.5=0.125x+0.125

三个儿子分到的苹果加在一起就是x

即0.5x+0.5+0.25x+0.25+0.125x+0.125=x

解得x=7,在代入式中即得每个儿子分的数目

3.

780里

设主人的马一天跑x里

主人来回的时间是3/4-1/3=5/12

则单程时间为5/24

列方程:5/24*x=100+5/24*300

得x=780

4.

大和尚25个小和尚75个

5.

16只设未知数非常好解

设我家有鸭子X只一半的一半1/2*1/2=1/4

列个方程:1/4*X+1/2*1/2*X+8=X

最后解得:X=16

五年级数学趣题(最新整理)

数学趣题 1、用3个大瓶和5个小瓶可装墨水5.6千克,用1个大瓶和3个瓶可装墨水2.4千克。那么用1个大瓶和1个小瓶可装墨水多少千克?解:5.6-2.4=3.2(千克)(得到2个大瓶和2个小瓶重量的和) 3.2÷2=1.6(千克) 答:1个大瓶和1个小瓶可装墨水1.6千克。 2、往一只空篮子里放鸡蛋,篮子里的鸡蛋数每分钟增加一倍,放了12 分钟后,篮子嘎那刚好放满.在什么时候鸡蛋刚好放到半篮? 解:12分钟放满,每分钟增加一半,那么11分钟的时候就是12分钟的一半,也就是半篮。 3、一个梯形,如果上底增加2米,下底和高不变,它的面积增加4.8平方米,如果上底和下底不变,高增加2米,面积就增加8.5平方米.求原来 的梯形面积。解:梯形面积是(上底+下底)*高/2,已知(上底+2+下底)*高/2-(上底+下底)*高/2=4.8平方米 (上底+下底)*(高+2)/2-(上底+下底)*高/2=8.5平方米 消除同样的项得: 高=4.8米上底+下底=8.5米面积=8.5*4.8/2=20.4平方米 4、某班有40名学生,其中有15人参加数学小组,18人参加航模小组,有10人两个小组都参加。那么有多少人两个小组都不参加? 解:因为10人2组都参加,所以只参加数学的5人,只参加航模的8人,加上那10人就是23人,40-23=17,2个小组都不参加的17人 5、某班45个学生参加期末考试,成绩公布后,数学得满分的有10人,数学及语文成绩均得满分的有3人,这两科都没有得满分的有29人。那么语文成绩得满分的有多少人? 解:同理,数学满分10人,2科都满分的3人,于是只是数学满分的 7人,45-7-29=9,这个就是语文满分的人(如果说只是语文满分的则

小学数学答辩题和参考答案解析

小学数学答辩题及参考答案 [01] A、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 答: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B、数和数字有什么不同? 答:用来记数的符号叫做数字。常用的数字有四种:阿拉伯数字、中国小写数字、中国大写数字、罗马数 字。现在国际通用的数字是阿拉伯数字,它共有以下十个: 1、2、3、4、5、6、7、8、9、0。数是由数字组成的。在用位值原则记数时,数是由十个数字中的一个或几个根据位值原则排列起来,表示事物的个数或次序。数字是构成数的基础,配上其它一些数字符号,可以表示各种各样的数。 [02] A、《标准》明确提出:学习数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些什么? 答: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 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B、分析并解答下面的文字题 105减去 78的差乘 15,积是多少? 答:可以从问题入手分析,要求“积是多少”就要知道两个因数,一个因数是15,另一个因数是 105减去78的差,所以先求差后求和,即:(105-78 )× 15 [03] A、请你谈谈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些什么? 答: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B、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确定商的位数有什么规律?(除数是一位数除法) 2016÷4 7035 ÷5 4548 ÷8 90180 ÷9 答:上面各题的商依次是三位数、四位数、三位数、五位数。根据除法法则可找出如下规律:一位数除多位 数,如果被除数的前一位小于除数,那么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一位。如果被除数的前一位大于或等于除 数,那么商的位数就和被除数同样多。 [04] A、《数学课程标准》在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上有何要求? 答: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 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 需求。 [05]

小学数学趣味题

趣味数学题库 姐俩看电影 小芳、小花姐妹二人从家里出发到电影院看电影,小芳每小时走5公里,小花每小时走3公里,她们同时出发1小时后,姐姐又回家拿东西再去追妹妹,妹妹仍以原速前进,最后二人同时到达电影院。求从家里到电影院之间的距离? 小马虎数鸡 春节里,养鸡专业户小马虎站在院子里,数了一遍鸡的总数,决定留下1/2外,把1/4慰问解放军,1/3送给养老院。他把鸡送走后,听到房内有鸡叫,才知道少数了10只鸡。于是把房内房外的鸡重数一遍,没有错,不多不少,正是留下1/2的数。小马虎奇怪了。问题出在哪里呢?你知道小马虎在院里数的鸡是多少只吗? 来了多少客人 一天,小林正在家里洗碗,小强看见了问道:“怎么洗那么多的碗?”“家里来了客人了。”“来了多少人?”小林说:“我没有数,只知道他们每人用一个饭碗,,二人合用一个汤碗,三人合用一个菜碗,四人合用一个大酒碗,一共用了15个碗。”你知道来了多少客人吗? 称珠子 有243颗外形一模一样的珠子,其中有一颗稍重一点。用一架没有砝码的天平,至少称几次才能找出这颗珠子来?

分梨 箱子里放着一箱梨,第一个人拿了梨总数的一半又多半只,第二个人拿了剩下梨的一半又多半只,第三个人拿了第二次剩下的一半又多半只,第四个人3拿了第三次剩下的一半又多半只,第五个人拿了第四次剩下的一半又多半只。这时箱子里的梨正好拿完,而且每人手里的梨都没有半只的,请问箱子里原来有多少只梨? 如何分组 暑假里,班里要作社会调查,要分成15个小组,班里有赵、钱、孙、李、周各6位同学,要使每个小组的姓都不同,该如何分呢? 巧算星期 今年的十月一日是星期一,明年的十月一日是星期几?请写出简便算法来? 谁跑得快 小伟与小林百米赛跑,结果当小伟跑到终点时,小林只跑了95米。小林要求再跑一次,这次小伟的起跑线比小林退后5米,如果他们都用原来的速度跑,那么同时到达终点吗? 火车过桥 南京长江大桥的铁路桥共长6772米,一列货车长428米,每秒行驶20米,请问全车通过大桥要多少时间? 开锁问题

小学数学趣味数学题及答案

小学趣味数学 1.在广阔的草地上,有一头牛在吃草。这头牛一年才吃了草地上一半的草。问,它要把草地上的草全部吃光,需要几年? 2.妈妈有7块糖,想平均分给三个孩子,但又不愿把余下的糖切开,妈妈怎么办好呢? 3.公园的路旁有一排树,每棵树之间相隔3米,请问第一棵树和第六棵树之间相隔多少米? 4.把8按下面方法分成两半,每半各是多少?算术法平均分是____,从中间横着分是____,从中间竖着分是____. 5.一个房子4个角,一个角有一只猫,每只猫前面有3只猫,请问房里共有几只猫? 6.一个房子4个角,一个角有一只猫,每只猫前面有4只猫,请问房里共有几只猫? 7.小军、小红、小平3个人下棋,总共下了3盘。问他们各下了几盘棋?(每盘棋是两个人下的) 8.小明和小华每人有一包糖,但是不知道每包里有几块。只知道小明给了小华8块后,小华又给了小明14块,这时两人包里的糖的块数正好同样多。同学们,你说原来谁的糖多?多几块? 9.小华的爸爸1分钟可以剪好5只自己的指甲。他在5分钟内可以剪好几只自己的指甲? 10.小华带50元钱去商店买一个价值38元的小汽车,但售货员只找给他2元钱,这是为什么? 11.小军说:“我昨天去钓鱼,钓了一条无尾鱼,两条无头的鱼,三条半截的鱼。你猜我一共钓了几条鱼?”同学们猜猜小军一共钓了几条鱼? 12.6匹马拉着一架大车跑了6里,每匹马跑了多少里?6匹马一共跑了多少里? 13.一只绑在树干上的小狗,贪吃地上的一根骨头,但绳子不够长,差了5厘米。你能教小狗用什么办法抓着骨头呢? 14.王某从甲地去乙地,1分钟后,李某从乙地去甲地。当王某和李某在途中相遇时,哪一位离甲地较远一些? 15.时钟刚敲了13下,你现在应该怎么做?

小学低年级趣味数学题及答案

低年级趣味数学题 1、填数10、7、4、() 2、5、()、11、14、 20、16、()、8、4 15、3、13、3、11、3、()、() 8,(),12,14,()(),11,9,7 0、3、()、9、12 ()、()、15、20、25 2、河里有一行鸭子,2只的前面有2只,2只的后面有2只,2 只的中间还有2只,共有几只鸭子? 3、哥哥给弟弟4支铅笔后,哥哥与弟弟的铅笔就一样多了,原来哥哥比弟弟多几支铅笔? 4、在一排10名男同学的队伍中,每两名男同学之间插进1名女同学,请你想一想,可以插进多少名女同学? 5、一杯牛奶,小明喝了半杯,又倒满了水,又喝了半杯后,再倒满水后,一饮而进,他喝了几杯水?几杯奶? 6、有9棵树,种成3行,每行4棵,应该怎样种?画出来。 7、有3只猫同时吃3只老鼠共用3分钟,那么100只猫同时吃100只老鼠,需要多少分钟? 8、把一根5米长的木头锯成5段,要锯多少次? 9、小朋友们排成一排,小华前面有4人,后面有10人,小华排在第几名?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人? 10、甲、乙两个相邻的数的和是19,那么,甲数是多少?乙数是多少? 11、小明有10本书,小红有6本书,小明给小红多少本书后,两人

的书一样多? 12、小朋友们吃饭,每人一只饭碗,2人一只菜碗,3人一只汤碗,一共用了11个碗,算一算,一共有几人吃饭? 13、游乐场中,小红坐在环形的跑道上的一架游车上,他发现他前面有5架车,后面也有5架车,你认为包括小红坐的车,跑道上一共有多少架车? 14、爸爸买来两箱梨,第二箱比第一箱轻8千克,爸爸要从第几箱中搬出几千克到第几箱,两箱的梨就一样重了? 15、有一排花共13盆,再每两盆花之间摆1棵小树,一共摆了多少棵小树? 16、一根绳子对折、再对折后,从中间剪开,这根绳子被分成了几段? 17、科学家在实验室喂养一条虫子,这种虫子生长的速度很快,每天都长长1倍,20天就长到20厘米,问:当它长到5厘米时用了几天? 18、池塘里的睡莲的面积每天增长一倍,6天可长满整个池塘,需要几天睡莲长满半个池塘? 19、教室里有10台风扇全开着,关掉4台,教室里还有多少台风扇? 20、如果A+3=B+5,那么,A和B两个数谁大?大多少? 21、小朋友们站一排,从前往后数小红排第4名,从后往前数,小红也排第4名,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人? 22、小朋友们站一排,小红前面有4个人,小红后面也有4个人,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人? 23、小朋友们站一排,从前面数小红是第4名,她后面还有4个人,

最新小学数学趣题巧算百题百讲百练

小学数学趣题巧算百题百讲百练--杂题部分练习 1.明明和小华到新华书店去买《小学数学百问》这本书。一看书的价钱,发现明明带的钱缺1分钱,小华带的钱缺 2.35元。两人把钱合起来,还是不够买一本的。那么买一本《小学数学百问》到底要花多少元? 2.将奇数按如下顺次排列 1 5 7 19 21 3 9 17 23 …… 11 15 25 …… 13 27 …… 29 33 …… 31 …… 在这样的排列中,17这个数排在第2行第3列,33这个数排在第5行和2列,那么1995这个数排在第几行第几列? 3.有一列数,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都是1994,以后每个数都是前面两个数的和,这列数的第1994个数除以3的余数是几? 4.11+22+33+44+55+66+77+88+99+1010除以3的余数是几? 5.某班有学生51人,准备推选1名同学在教师节那天给老师献花。选举的方法是让51名同学按编号1、2、3、……、51排成一个圆圈,从1号位开始,隔过1号,去掉2号、3号,隔过4号,去掉5号、6号……如此循环下去,总是每隔过1个人,就去掉2个人,最后剩下的那名同学当选。那么当选的同学开始时是排在几号位置上的?

6.设 1、3、9、27、81、243、729、2187是给定的 8个数,在这8个数中每次取1个或取几个不同的数求和,可以得到一个新数,这样共得到255个新数。从小到大把这些新数排列起来,那么第250个数是几? 7.有一列数1/1、1/2、2/2、1/2、1/3、2/3、3/3、2/3、1/3、1/4、2/4、3/4、……那么第398个数是多少? 8.下图中已填好了2个数6和7,再从1、2、3、4、5中选出4个数填在图中空格中,要使填好的格里的数右边比左边大,下边比上边大,那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填法? 9.下面方格中每横行、每竖行、每条对角线上的三个数之和都相等,那么方格中的A、 B、C、D、E各是多少? 10.有四包糖,每次选出其中的3包,算出这三包的平均重量,再加上另一包的重量,用这种方法算了4次,分别得到下面4种重量8.8千克,9.6千克,10.4千克,11.2千克那么这四包糖平均每包重多少千克? 小明摆了两次,第一次摆成正方阵后,余下12枚棋子;第二次摆成每边各加 1枚棋子的正方阵时,还缺少9枚棋子。那么这些棋子共有多少个? 12.有两列数,它们各自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第一列数是:3、5、7、9、……,第二列数是:4、9、14、19、24、……,第一列数中的第1个数与第二列数中的第1个数相加是

小学数学趣题集

小学数学趣题集 【一】鸡兔同笼: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记载:“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和兔同在一个笼子里,数头有35个;数脚有94只。求笼中有鸡和兔各多少只? ※①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1)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只变成94÷2=47只;(2)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因此,脚的总只数47与总头数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显然,鸡的只数是35-12=23(只)。 【“砍足法”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②用“假设法”:假设全部是鸡,头有35个,则脚有35×2=70只,相差94-70=24只,是兔多出的脚,每只兔多2只脚,兔有24÷2=12只,鸡有35-12=23(只)。 ③用“方程”来解:解设兔头X只,则鸡有35-X只,列式为4X+(35-X)×2=94,X=12,鸡有35-12=23(只)。 【二】牛顿问题:英国科学家牛顿,曾经写过一本数学书。书中有一道有名的、关于牛在牧场上吃草的题目,人们把它称为“牛顿问题”:“有一牧场,已知养牛27头,6天把草吃尽;养牛23头,9天把草吃尽。如果养牛21头,几天能把牧场上的草吃尽?(并且牧场上的草是不断生长的)” ※一般解法是:把一头牛一天所吃的牧草看作1。 (1)27头牛6天所吃的牧草为:27×6=162 (这162包括牧场原有的草和6天新长的草。) (2)23头牛9天所吃的牧草为:23×9=207 (这207包括牧场原有的草和9天新长的草。) (3)1天新长的草为:(207-162)÷(9-6)=15 (4)牧场上原有的草为:27×6-15×6=72 (5)每天新长的草足够15头牛吃,21头牛减去15头,剩下6头吃原牧场的草:72÷(21-15)=72÷6=12(天)所以养21头牛,12天才能把牧场上的草吃尽。 【练一练】有一牧场,如果养25只羊,8天可以把草吃尽;养21只羊,12天把草吃尽。如果养15只羊,几天能把牧场上不断生长的草吃尽?

数学趣题(2)

7、兔子问题(适合四、五年级学生) 十三世纪,意大利数学家伦纳德提出下面一道有趣的问题:如果每对大兔每月生一对小兔,而每对小兔生长一个月就成为大兔,并且所有的兔子全部存活,那么有人养了初生的一对小兔,一年后共有多少对兔子? 8、韩信点兵(适合五、六年级学生) 传说汉朝大将韩信用一种特殊方法清点士兵的人数。他的方法是:让士兵先列成三列纵队(每行三人),再列成五列纵队(每行五人),最后列成七列纵队(每行七人)。他只要知道这队士兵大约的人数,就可以根据这三次列队排在最后一行的士兵是几个人,而推算出这队士兵的准确人数。 如果韩信当时看到的三次列队,最后一行的士兵人数分别是2人、2人、4人,并知道这队士兵约在三四百人之间,你能很快推算出这队士兵的人数吗? 9、鬼谷子问题(适合五、六年级学生) 相传,鬼谷子在2~100这99个数字中选了2个数字,然后把它们的和告诉了庞涓,把积告诉了孙膑。当然,庞涓不知道积是多少,孙膑不知道和是多少。第二日,庞涓遇见孙膑很傲慢的对孙膑说:“虽然我不知道这两个数是多少但是我肯定你也不知道。”孙膑立刻还击道:“本来我不知道的,但是现在我知道这两个数是多少了。”庞涓想了一会,说道:“现在我也知道这两个数是多少了。” 10、苏步青遛狗题(适合四、五年级学生) 苏步青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次出国访问,他在电车上碰到了一位外国数学家,这位外国数学家出了一道题目让苏步青做: 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距离是100千米。甲每小时行6千米,乙每小时行4千米。甲带着一只狗,狗每小时行10千米。这只狗同甲一道出发,碰到乙的时候,它就掉头朝甲这边走,碰到甲时又往乙那边走,直到两人相遇。这只狗一共走了多少千米?11、泊松问题(适合四、五、六年级学生) 法国数学家泊松少年时被一道数学题深深地吸引住了,从此便迷上了数学。 这道题是:某人有8公升酒,想把一半赠给别人,但没有4公升的容器,只有一个3公升和一个5公升的容器。利用这两个容器,怎样才能用最少的次数把8公升酒分成相等的两份?

典型小学数学题精选(含答案)

典型小学数学题摘录(1-41)13.4.30整理 1 .一条公路,单独修,甲需10天完成,乙需12天完成,丙需15天完成,现有这样的A 、B 两条同样长的路,甲和乙分别在A 、B 两条路上同时开始修,丙开始帮甲修,中途转向帮乙修,最后同时修完两条路,丙帮甲修了多少天 (1+1)÷( 101+121+151)=8(天);101×8=54;1-54=51;51÷15 1=3(天) 2. 据了解,个体服装销售中要高出进价的20%标价便可盈利,但老板常以高出进价50%~100%标价,假如你准备买一件标价为200元的服装,应在什么范围内还价 最低价:200÷(1+100/%)×(1+20/%)=120(元);最高价:200÷(1+50/%)×(1+20%)=160(元) 应在120~160元之间 3 .两个相同容器中各装满盐水,第一个容器中盐与水的比3 : 2,第二个容器中盐与水的比为 4 : 3, 把这两个容器中的盐水都倒入另一个大容器,那么混合溶液中的盐与水的比是多少 ? 这两个容器相同,把这两个容器的容积看成“1” 第一个容器:盐占盐水233+(35 21 ,盐与水的比:21:14) 注意:解本题标准量要统一,即分母相同。 第二个容器:盐占盐水 344+(35 30 ,盐与水的比:20:15) 所以,混合后的大容器的盐与水的比:(21+20):(14+15)=41:29 4.有粗细不同的两支蜡烛,细蜡烛的长是粗蜡烛长的2倍,细蜡烛点完需1小时,粗蜡烛点完需2小时,有一次停电,将这样的两支未使用过的蜡烛同时点燃,来电时发现两支蜡烛所剩的长度一样,问:停电多长时间 假设粗蜡烛长为“1”,细蜡烛长为“2”

三年级奥数数学趣题完整版

三年级奥数数学趣题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数学趣题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一些妙趣横生,开发智力的问题,如:3个小朋友唱一首歌要3分钟,100个小朋友同时唱一首歌要几分钟?类似这样的问题一般不需要进行较复杂的计算,也不能用常规方法来解决,而常常需要用小朋友的灵感、技巧和机智获得答案。 对于趣味问题,首先读懂题意,然后要经过充分地分析和思考,运用基础知识以及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解决。 例题1:一条毛毛虫由幼虫长成成虫,每天长大一倍,30天能长大到20厘米。问长大到5厘米要用多少天? ☆同类练习: 1.如果每人步行的速度相同,2个人一起从学校到儿童乐园要3小时,那么6个人一起从学校到儿童乐园要多少小时? 2.一个池塘中的睡莲,每天长大一倍,经过10天可以把整个池塘遮完。问睡莲要遮住半个池塘需要多少天? 3.一条小青虫由幼虫长成成虫,每天长大一倍,20天能长大到36厘米,问长大到9厘米要多少天 例题2:小猫要把15条鱼分成数量不等的四堆,问最多的一堆最多可以放多少条鱼? ☆同类练习: 1.小明要把20颗珠子分成数量不等的五堆,问最多的一堆中可以放多少颗珠子 2.兔妈妈拿来一盘萝卜共25个,分给4只小兔,要使每只小兔分得的个数不相同,问分得最多的一只小兔最多分得几个萝卜 3.王老师为18人的舞蹈队设计队形,要求分成人数不等的五队,最多的一队最多可以分几人?

例题3:把100只桃子分装在7个篮子里,要求每个篮子里桃子的只数都带有6这个数字。想想该怎么分? ☆同类练习: 1.把100个鸡蛋分装在6个盒子里,要求每个盒子里装的鸡蛋数目都带有6。想想看,该怎么分配吧? 2.7只箱子分别放有1个、2个、4个、8个、16个、32个、64个苹果,现在要从这7只箱子里取出87个苹果,但每只箱子要么不取,要么全取,你觉得应该怎么取呢? 3.有人认为8是个吉祥数字,得到东西的数量都希望含有数字8.现有200块糖要分给5个小朋友,请你帮助设计一个符合要求的分糖方案。 例题4:舒舒和思思到书店买书,两个人都买动脑经这本书,但是钱都不够,舒舒缺2元8角,思思缺1分钱,用两个人合起来的钱买一本书还是不够。这本书多少钱? ☆同类练习: 1.李华和张洁到书店买同一种练习本,但发现钱都没有带够,李华缺6角,张洁缺1分钱,但两人合起来买一本还是不够,这种本子多少钱一本? 2.小华和娟娟到商店买文具盒,两人看中了同一个文具盒,但钱都不够,小华缺9元4角,娟娟缺1分钱,两人的钱合起来买这个文具盒仍然不够。这个文具盒多少钱? 3.张明和李亮到超市去买玩具,两人同时看一款玩具枪,但钱都不够,张明缺54元,李亮缺1分钱,两人的钱合起来买这把玩具枪仍然不够。这个玩具枪多少钱? 例题5:王阿姨和李阿姨到商场买电视机,两人都看中了同一款电视机,但王阿姨缺600元,李阿姨缺900元,把两人的钱合起来正好可以买这样的一台电视机。这台电视机多少钱? ☆同类练习:

古代数学趣题

古代数学趣题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中国古代数学 1. 及时梨果 元代数学家朱世杰于1303年编着的《四元玉鉴》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九百九十九文钱,及时梨果买一千, 一十一文梨九个,七枚果子四文钱。 问:梨果多少价几何? 此题的题意是:用999文钱买得梨和果共1000个,梨11文买9个,果4文买7个。问买梨、果各几个,各付多少钱? 解:梨每个价:11÷9= 9 11(文) 果每个价:4÷7=7 4(文) 果的个数:(911×1000-999)÷(911-74)=343(个) 梨的个数:1000-343=657(个) 梨的总价: 9 11×657=803(文) 果的总价:74×343=196(文) 2.两鼠穿墙 我国古代数学典籍《九章算术》第七章“盈不足”中有一道两鼠穿墙问题:今有垣厚五尺,两鼠对穿,大鼠日一尺,小鼠也日一尺。大鼠日自倍,小鼠日自半。问何日相逢,各穿几何 今意是:有厚墙5尺,两只老鼠从墙的两边相对分别打洞穿墙。大老鼠第一天进一尺,以后每天加倍;小老鼠第一天也进一尺,以后每天减半。问几天后两鼠相遇,各穿几尺 解:第一天,1+1=2尺 还有3尺 第二天,2+0.5=2.5尺 还有0.5尺 第三天,解:设还需X 天。 (4+0.25)X=0.5 X= 17 2

17 2天=2小时49分 在第三日凌晨2时49分相逢,相逢时大老鼠穿 3.47尺,小老鼠穿 1.53尺。 3.隔壁分银 只闻隔壁客分银,不知人数不知银,四两一份多四两,半斤一份少半斤。试问各位能算者,多少客人多少银?(注:旧制1斤=16两,半斤=8两) 此题是民间算题,用方程解比较方便。 解:设客人为x 人。 4x +4=8x -8 x =3 4×3+4=16(两) 答:客人3人,银16两。 4.李白打酒 李白街上走,提壶去打酒; 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 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 试问酒壶中,原有多少酒? 这是一道民间算题。题意是:李白在街上走,提着酒壶边喝边打酒,每次遇到酒店将壶中酒加一倍,每次遇到花就喝去一斗(斗是古代容量单位,1斗=10升),这样遇店见花各3次,把酒喝完。问壶中原来有酒多少? 解:设壶中原来有酒x 斗。 [(2x -1)×2-1]×2-1=0 x = 8 7 5.今有物不知其数 “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题目的意思就是:有一些物品,不知道有多少个,只知道将它们三个三个地数,会剩下2个;五个五个地数,会剩下3个;七个七个地数,也会剩下2个。这些物品的数量至少是多少个?

小学数学趣题巧算百题百讲百练

小学数学趣题巧算百题百讲百练--应用题部分练习 1.小明看一本书,原计划每天看35页,32天看完。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看5页,实际用多少天看 完? 2.修一条路,原计划每天修0.4千米,70天可以修完。实际每天修的米数是计划的1.25倍。实际用多少天完成? 3.绿化队植树,计划8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植树240棵,7天就完成了全部的植树任务。实际比计划每天多植树多少棵? 4.某街道居委会慰问军烈属,给他们送去红糖和白糖。每到一户送去2袋红糖和5袋白糖,送到最后一户时,红糖正好送完,还剩下10袋白糖。已知带去的白糖的袋数是红糖袋数的3倍,那么带去的红糖、白糖各多少袋? 5.服装厂要加工一批服装。第一车间和第二车间同时加工60天正好完成。已知第一车间加工的服装占服装总数的45%,第二车间每天加工132件。第一车间每天加工多少件? 6.洗衣机厂计划生产一批洗衣机。结果9天恰好完成了计划的3 7.5%。照这样计算,完成计划还要多少天? 7.有一堆煤可以烧120天。由于改进烧煤技术,每天节约用煤0.25吨,结果这堆煤烧了150天。这堆煤共有多少吨? 牵走7头黄牛放在水牛群之中,那么这三群牛的头数正好相等。问奶牛有多少头? 9.甲乙两个车间加工一批同样的零件。如果甲车间先加工35个,然后乙 先加工1天,然后乙车间再开始加工,经过5天后两车间加工的零件数相等。那么乙车间一天加工多少个零件?

10.修路队原计划用240天修好一条长91200米的公路。实际每天比计 12.有100千克青草,含水量为66%,晾晒后含水量降到15%。这些青草晾晒后重多少千克? 13.将一个正方形的一边减少1/5,另一边增加4米,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与原来正方形面积相等。那么正方形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14.某车间加工甲、乙两种零件。已加工好的零件中甲种零件占30%,后来又加工好了24个乙种零件,这时甲种零件占25%。那么现在已加工好两种零件共多少个? 15.甲、乙、丙三人共生产零件1760个。如果甲少生产2/9,乙多生产80个,那么甲、乙、丙三人生产零件的个数相等。甲、乙、丙三人各生产了多少个? 16.小明今年的年龄是他爸爸年龄的1/6,15年后他的年龄是他爸爸年龄的4/9。小明和他爸爸今年各多少岁? 17.某校有学生314人,其中男生人数的2/3比女生人数的4/5少40人。这个学校男生、女生各多少人? 18.甲、乙两班人数相等,各有一些同学参加了数学小组。甲班参加数学小组的人数恰好是乙班没参加数学小组人数的1/3;乙班参加数学小组的人数恰好是甲班没参加数学小组人数的1/4。那么甲班没参加数学小组的人数是乙班没参加数学小组人数的几分之几? 19.容器里放着某种浓度的酒精溶液若干升,加1升水后纯酒精含量为25%;再加1升纯酒精,容器里纯酒精含量为40%。那么原来容器里的酒精溶液共几升?浓度为百分之几? 20.甲、乙、丙三人合抄一份稿件,1小时可以完成。如果甲、乙二人合抄,要80分钟完成;如果乙、丙二人合抄,要100分钟完成。如果这份稿件由乙一人独抄,要几小时完成? 21.一件工程,甲独做,20天可以完成;乙独做,30天可以完成。现在两人合做,中间甲休息了3天,乙休息了若干天,结果经过16天才完成。问乙休息了几天?

小学数学趣题与答案

第1课:小学数学趣味题 1、按规律填数:0,1,3,6,10,(15),(21 )。 2、小明家住在5楼,小明从一楼回到家共爬了(4 )层楼梯? 3、小猴与小兔去摘桃,小猴摘下15个桃,当小猴将自己的 3个桃给兔子时,他俩就一样多,你知道小兔子摘了(9 )个桃? 4、小明回家时看到爸爸正在锯一根钢管,小明问爸爸要锯多少时间,爸爸对小明说:“锯一段要10分钟,要将一根钢管锯成5段。”并让小明猜猜共需要(40 )时间,你能帮忙吗? 5、妈妈给姐姐买了18枝铅笔,给弟弟买了10枝铅笔,姐姐分给弟弟(4 )枝,姐弟俩的铅笔就一样多? 6.甲、乙、丙三个小朋友赛跑。得第一名的不是甲,得第二名的不是丙,乙看见甲和丙都在自己的前面到达了终点。 甲得了第(二)名,乙得了第(三)名,丙得了第(一)名。7.一个小组的小朋友排队去做游戏,从前往后数排第3个, 从后往前数排在第5个,共有(7)小朋友在做游戏? 8、小朋友下课后排队做游戏,他们一共最多可以有(6)种不同的排列法?

第2课:小学数学趣味题 1、黑兔、灰兔和白兔三只兔子在赛跑。黑免说:“我跑得不是最快的,但比白兔快。”请你说说,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 (灰兔)跑得最快,(白兔)跑得最慢。 2、三个小朋友比大小。根据下面三句话,请你猜一猜,谁最大?谁最小? (1)芳芳比阳阳大3岁;(2)燕燕比芳芳小1岁;(3)燕燕比阳阳大2岁。(芳芳)最大,(阳阳)最小。 3、根据下面三句话,猜一猜三位老师年纪的大小。 (1)王老师说:“我比李老师小。”(2)张老师说:“我比王老师大。” (3)李老师说:“我比张老师小。” 年纪最大的是(张老师),最小的是(王老师)。4、光明幼儿园有三个班。根据下面三句括,请你猜一猜,哪一班人数最少? 哪一班人数最多? (1)中班比小班少;(2)中班比大班少;(3)大班比小班多。(中班)人数最少,(大班)人数最多。 5、三个同学比身高。甲说:我比乙高;乙说:我比丙矮;丙:说我比甲高。(丙)最高,(乙)最矮。 6、四个小朋友比体重。甲比乙重,乙比丙轻,丙比甲重,丁最重。

小学数学奥数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经典应用题 1、已知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10倍,又知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多288元,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各多少元? 【解题思路】 由已知条件可知,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多的288元,正好是一把椅子价钱的(10- 1)倍,由此可求得一把椅子的价钱。再根据椅子的价钱,就可求得一张桌子的价钱。 解:一把椅子的价钱:288÷(10-1)=32(元) 一张桌子的价钱:32X10=320(元) 答:一张桌子320元,一把椅子32元。 2、3箱苹果重45千克。一箱梨比一箱苹果多5千克,3箱梨重多少千克? 【解题思路】 可先求出3箱梨比3箱苹果多的重量,再加上3箱苹果的重量,就是3箱梨的重量。 解:45+5x3=45+15=60(千克) 答:3箱梨重60千克。 3、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相对而行,经过4小时,在距离中点4千米处相遇。甲比乙速度快,甲每小时比乙快多少千米? 【解题思路】 根据在距离中点4千米处相遇和甲比乙速度快可知甲比乙多走4×2千米,又知经过4小时相遇。即可求甲比乙每小时快多少千米。 解:4×2÷4=8÷4=2(千米) 答:甲每小时比乙快2千米。 4、李军和张强付同样多的钱买了同一种铅笔,李军要了13支,张强要了7支,李军又给张强0.6元钱。每支铅笔多少钱? 【解题思路】 根据两人付同样多的钱买同一种铅笔和李军要了13支,张强要了7支,可知每人应该得(13+7)÷2支,而李军要了13支比应得的多了3支,因此又给张强0.6元钱,即可求每支铅笔的价钱。 解:0.6÷[13-(13+7)÷2] =0.6÷[13- 20÷2] =0.6÷3 =0.2(元) 答:每支铅笔0.2元。 5.甲乙两辆客车上午8时同日从两个车站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两车同时到达一条河的两岸。由于河上的桥正在维修,车辆禁止通行,两车需交换乘客,然后按原路返回各自出发的车站,到站时已是下午2点。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5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交换乘客的时间略去不计) 【解题思路】 根据已知两车上午8时从两站出发,下午2点返回原车站,可求出两车所行驶的时间。根据两车的速度和行驶的时间可求两车行驶的总路程。 解:下午2点是14时。 往返用的时间:14—8=6(时) 两地间路程:(40+45)×6÷2=85×6÷2=255(千米) 答:两地相距255千米。 6.学校组织两个课外兴趣小线去郊外活动。第一小组每小时走4.5千米,第二小组每小时行3.5千米。两组同时出发1小时后,第一小组停下来参观1个果园,用了1小时,再去追第二小组。多长时间能追上第二小组? 【解题思路】 第一小组停下来参观果园时间,第二小组多行了[3.5一(4.5-3.5)]千米,也就是第一组要追赶的路程。又知第一组每小时比第二组快(4.5-3.5)千米,由此便可求出追赶的时间。 解:第一组追赶第二组的路程: 3.5-( 4.5 -3.5)=3.5- 1= 2.5(千米) 第一组追赶第二组所用时间: 2.5÷(4.5- 3.5)=2.5÷1= 2.5(小时) 答:第一组2.5小时能追上第二小组。 7、有甲乙两个仓库,每个仓库平均储存粮食32.5吨。甲仓的存粮吨数比乙仓的4倍少5吨,甲、乙两仓各储存粮食多少吨? 【解题思路】 根据甲仓的存粮吨数比乙仓的4倍少5吨,可知甲仓的存粮如果增加5吨,它的存粮吨数就是乙仓的4倍,那样总存粮数也要增加5吨。若把乙仓存粮吨数看作1倍,总存粮吨数就是(4+1)倍,由此便可求出甲、乙两仓存粮吨数。 解:乙仓存粮:(32.5x2+5)÷(4+1) =(65+5)÷5=70÷5=14(吨) 甲仓存粮:14X4 -5=56-5=51(吨) 答:甲仓存粮51吨,乙仓存粮14吨。 8.甲、乙两队共同修一条长400米的公路,甲队从东往西修4从西往东修5天,正好修完,甲队比乙队每天多修10米。甲、乙两队每天共修多少米? 【解题思路】 根据甲队每天比乙队多修10米,可以这样考虑:如果把甲队修的4天看作和乙队4天修的同样多,那么总长度就减少4个10米,这时的长度相当于乙(4+5)天修的。由此可求出乙队每天修的米数,进而再求两队每天共修的米数。 解:乙每天修的米数:(400—10x4)÷(4+5) =(400—40) ÷9=360÷9=40(米) 甲乙两队每天共修的米数: 40X2+10= 80+10 =90(米) 答:两队每天修90米。 9、学校买来6张桌子和5把椅子共付455元,已知每张桌子比每把椅子贵30元,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解题思路】 已知每张桌子比每把椅子贵30元,如果桌子的单价与椅子同样多,那么总价就应减少30×6元,这时的总价相当于(6+5)把椅子的价钱,由此可求每把椅子的单价,再求每张桌子的单价。 解:每把椅子的价钱:(455—30×6)÷(6+5) =(455-180)÷11=275÷11=25(元) 每张桌子的价钱:25+30= 55(元) 答:每张桌子55元,每把椅子25元 10.一列火车和一列慢车,同时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快车每小时行75千米,慢车每小时行65千

小学数学趣题巧算百题百讲百练计算部分

小学数学趣题巧算百题百讲百练--计算部分数学网为广大小学生和家长整理的小学数学趣题巧算百题百讲百练系列,包括计算、几何、应用题、杂题以及各部分练习题,每部分都有100道精选例题及讲解,以提高广大小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本篇为计算部分。 怎样才能提高计算能力呢?这是广大教师、小学生和家长十分关心的问题。 要想提高计算能力,首先要学好各种运算的法则、运算定律及性质,这是计算的基础。 其次是要多做练习。这里说的多是高质量的多,不单是数量上的多。多做题,多见题才能见多识广、熟能生巧,坚持不懈就能提高计算能力。 再次是养成速算、巧算的习惯。能速算、巧算是一个学生能综合运用计算知识、计算能力强的突出表现。比如计算85545。你见到这个题就应该想到:90045=20,而855比900少45,那么85545的商应比90045的商小1,应是19。 要想提高计算能力,还要掌握一些简算、巧算的方法,这要有老师的指导。看看下面的例题,是一定会得到启发的。分析与解在进行四则运算时,应该注意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减法、除法的运算性质,以便使某些运算简便。本题就是运用乘法分配律及减法性质使运算简便的。 例2 计算99992222+33333334

分析与解利用乘法的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运算简便。99992222+33333334 =3333(32222)+33333334 =33336666+33333334 =3333(6666+3334) =333310000 =33330000 分析与解将分子部分变形,再利用除法性质可以使运算简便。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 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 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16个趣味数学小故事集锦

16个趣味数学小故事集锦 数学在人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息息相关。若能良好的使用数学,则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快捷。 进入数学的礼堂,让一个一个字符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乐趣与方便。其实计算,就是这么简单。 1、趣味数学小故事——200字 泰勒斯看到人们都在看告示,便上去看。原来告示上写着法老要找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于是就找法老。 法老问泰勒斯用什么工具来量金字塔。泰勒斯说只用一根木棍和一把尺子,他把木棍插在金字塔旁边,等木棍的影子和木棍一样长的时候,他量了金字塔影子的长度和金字塔底面边长的一半。把这两个长度加起来就是金字塔的高度了。泰勒斯真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他不用爬到金字塔的顶上就方便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 2、趣味数学小故事——200字 战国时期,齐威王与大将田忌赛马,齐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好马:上马,中马与下马。比赛分三次进行,每赛马以千金作赌。由于两者的马力相差无几,而齐威王的马分别比田忌的相应等级的马要好,所以一般人都以为田忌必输无疑。 但是田忌采纳了门客孙膑(着名军事家)的意见,用下马对齐威王的上马,用上马对齐威王的中马,用中马对齐威王的下马,结果田忌以2比1胜齐威王而得千金。这是我国古代运用对策论思想解决问题的一个范例。

3、趣味数学小故事——200字 动物学校举办儿歌比赛,大象老师做裁判。 小猴第一个举手,开始朗诵:“进位加法我会算,数位对齐才能加。个位对齐个位加,满十要向十位进。十位相加再加一,得数算得快又准。” 小猴刚说完,小狗又开始朗诵:“退位减法并不难,数位对齐才能减。个位数小不够减,要向十位借个一。十位退一是一十,退了以后少个一。十位数字怎么减,十位退一再去减。” 大家都为它们的精彩表演鼓掌。大象老师说:“它们的儿歌让我们明白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它们两个都应该得冠军,好不好?”大家同意并鼓掌祝贺它们。 4、趣味数学小故事——200字 气象学家Lorenz提出一篇论文,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Taxas州引起龙卷风?》论述某系统如果初期条件差一点点,结果会很不稳定,他把这种现象戏称做「蝴蝶效应」。就像我们投掷骰子两次,无论我们如何刻意去投掷,两次的物理现象和投出的点数也不一定是相同的。Lorenz为何要写这篇论文呢? 这故事发生在1961年的某个冬天,他如往常一般在办公室操作气象电脑。平时,他只需要将温度、湿度、压力等气象数据输入,电脑就会依据三个内建的微分方程式,计算出下一刻可能的气象数据,因此模拟出气象变化图。 5、趣味数学小故事——200字 唐僧师徒四人走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上,他们又饿又累,猪八戒想:如果有一顿美餐该有多好啊!孙悟空可没有八戒那么贪心,悟空只想喝一杯水就够了。孙悟空想着想着,眼前就

你在语文中遇到的数学趣题-(1)

你在语文中遇到的数学趣题-(1)

语文中的数学趣题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有趣的数学问题。经常有意识 地寻找并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增强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开发我们 的大脑,提高我们的智力水平,同时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两鼠穿垣 今有垣厚五尺,两鼠对穿。大鼠日一尺,小鼠亦一尺。大鼠日自倍,小鼠日自半。问:何日相逢?各穿几何? 题意是:有垛厚五尺(旧制长度单位,1尺=10寸)的墙壁,大小两只老鼠同时从墙的两面,沿一直线相对打洞。大鼠第一天打进1尺,以后每天的进度为前一天的2倍;小鼠第一天也打进1尺,以后每天的进度是前一天的一半。它们几天可以相遇?相遇时各打进了多少? 此题刊于我国著名的古典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一书的“盈不足”一章中。《九章算术》成书大约在公元一世纪,由于年代久远,它的作者以及准确的成书年代,至今尚未能考证出来。该书是采用罗列一个个数学问题的形式编排的。全书共收集了246道数学题,分成九大类,即九章,所以称为《九章算术》。 解答本题并不十分繁难,请你试一试。 我国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苏东坡曾给一幅《百鸟归巢图》题了这样 一首诗:“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 尽人间千万名。”这也暗含了一道数学题:“一百只鸟”在哪里呢? 把诗中出现的数字写成一行,然后在这些数字之间加上适当 的运算符号,就会发现:1+1+3×4+5×6+7×8=100。噢,这就 是苏轼的那一百只鸟! 在爸爸的指导下,我还找到了明代大数学家程大位的一道诗 歌形式的数学应用题,叫“百羊问题”。诗歌是这样写的: 甲赶羊群逐草茂,乙拽一羊随其后,

戏问甲及一百否?甲云所说无差谬, 所得这般一群凑,再添半群小半群, 得你一只来方凑,玄机奥妙谁猜透? 意思是:一个牧羊人赶着一群羊去寻找青草茂盛的地方。有一个牵着一只羊的人从后面跟来,并问牧羊人:“你的这群羊有100 只吗?”牧羊人说:“如果我再有这样一群羊,加上这群羊的一半又1/4群,连同你这一只羊,就刚好满100只。”谁能用巧妙的方法求出这群羊有多少只? 这道题的解是: (100-1)÷(1+1+1/2+1/4)=36只 其实,不仅成语中、古诗中有数学,在对联中也隐藏着有趣的数学题。 上联是: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下联是: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上联中的花甲是指六十岁,“花甲重开”就是两个六十岁,三七岁月是二十一岁,即60×2+3×7=141(岁);下联中的“古稀”是七十岁,“古稀双庆”就是两个七十岁,“一度春秋”就是一年,即70×2+1=141(岁)。 小结论 这些事例,告诉我,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语文课本中隐含数学道理。数学有像语文那样的艺术美,只要细心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