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林植被体系对面源污染物氮磷的去除作用

合集下载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活动中产生的环境污染物,主要包括农田农化物质、农作物残留物、农业废水、农药、养殖废弃物等。

这些污染物会通过雨水、河流和地下水体进入水环境,对水质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显得非常重要。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

1.农田保护技术:农田保护技术是指通过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措施,减少农田的侵蚀和土壤质量退化,从而减少农田面源污染的产生。

这些技术包括合理的耕作措施、秸秆还田、绿色有机农业等。

合理的耕作措施包括水土保持措施、合理施肥措施和水浇水排措施,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和农药残留物的流失。

秸秆还田是将农作物的秸秆还田到田间地头,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质量。

绿色有机农业是指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2.水质改善技术:水质改善技术主要通过净化农业废水,降低农业废弃物对水环境的污染。

常见的技术包括沉淀池、植物滤池和人工湿地等。

沉淀池是将农业废水引入特定的池塘或渠道,通过自然沉淀的方式去除污染物。

植物滤池是通过植物的根系和微生物的作用,将废水中的污染物吸收和降解。

人工湿地是利用湿地植物和湿地土壤的滤污和吸附作用,对农业废水进行净化处理。

3.农药使用管理技术:农药是农业活动中常用的防治病虫害的化学物质,但过量和不合理的使用容易导致农药残留物的产生和水环境污染。

因此,农药使用管理技术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

这些技术包括合理农药选用、合理农药使用量和喷洒方式等。

合理农药选用是根据作物病虫情况选择适合的农药种类,减少不必要的农药使用。

合理农药使用量是按照农药的标准用量进行施用,避免过量使用。

合理的喷洒方式包括选择适宜的施药器具和喷雾技术,以减少农药漂移和流失。

4.养殖废弃物处理技术:养殖废弃物是指养殖业中产生的动物粪便、尿液和饲料残渣等。

如果养殖废弃物处理不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

3种湿地植物对农田沟渠水体氮、 磷的消减作用

3种湿地植物对农田沟渠水体氮、 磷的消减作用

3种湿地植物对农田沟渠水体氮、磷的消减作用ZHANG Zhen;LIU Shenshen;HU Hongxiang;HE Jinling;MA Youhua;WANG Yifan;DAI Yuyu;XU Wei【摘要】由于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施放化肥,农田氮、磷流失从而对周边水体产生一定的面源污染.为探讨水生植物种植对农田排水沟渠中流失氮、磷的吸附拦截效果,在农田沟渠内种植水芹Oenanthe javanica,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和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测定植物对农田沟渠内氮、磷营养物质的消减作用.结果表明:通过种植植物,沟渠内总氮去除率为56.18%~74.58%,铵态氮去除率为36.23%~59.33%,硝态氮去除率为34.35%~66.88%,总磷去除率为44.38%~76.35%;随水流路径的延长沟渠中氮、磷的质量浓度均呈递减趋势;随时间增加,沟渠内各采样点氮、磷质量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表明水芹、石菖蒲和刺苦草对农田沟渠中氮、磷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可应用于湖泊及其周边等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治理.【期刊名称】《浙江农林大学学报》【年(卷),期】2019(036)001【总页数】8页(P88-95)【关键词】植物生态学;湿地植物;生态拦截;农田沟渠;氮;磷;去除率【作者】ZHANG Zhen;LIU Shenshen;HU Hongxiang;HE Jinling;MA Youhua;WANG Yifan;DAI Yuyu;XU Wei【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1;S718.5农业面源污染是非点源污染的主要形式之一,常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物和污染物质通过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而形成的水环境污染[1-3]。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迅速扩展主要与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和农药等的过量使用、施肥方式的落后等有关[4-5]。

《2024年植物吸收在人工湿地脱氮除磷中的贡献》范文

《2024年植物吸收在人工湿地脱氮除磷中的贡献》范文

《植物吸收在人工湿地脱氮除磷中的贡献》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其中氮、磷污染尤为突出。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生态工程措施,以其低廉的造价、简单的维护和高效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在水体净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而植物作为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脱氮除磷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植物吸收在人工湿地脱氮除磷中的贡献。

二、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的作用人工湿地由基质、植物和水体等组成,其中植物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核心,通过其根系和叶片等部位与水体中的氮、磷等污染物进行交互作用。

具体来说,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物理截留:植物的根系和茎叶能够截留水中的悬浮颗粒物和营养盐等物质,减少其在湿地的循环。

2. 根系附着:湿地的基质中微生物形成的生物膜能够附着在植物根系上,从而促进微生物对氮、磷等污染物的转化和去除。

3. 生物吸收:植物通过其根系和叶片等部位直接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进而通过植物自身的代谢过程进行转化和利用。

三、植物吸收在脱氮除磷中的贡献植物吸收是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重要途径之一。

具体来说,植物吸收在脱氮除磷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氮的去除:植物通过其根系吸收水中的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营养物质。

此外,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也能消耗部分氮气(N2)。

因此,植物吸收在人工湿地的脱氮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磷的去除:植物对磷的吸收主要通过其根系进行。

湿地的植物通过吸收水中的磷酸盐(PO43--P)等物质,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营养物质。

此外,植物的根系还能通过分泌有机酸等物质,促进土壤中磷的释放和转化,从而进一步促进湿地的除磷效果。

四、结论综上所述,植物在人工湿地脱氮除磷中发挥着重要的贡献。

首先,植物的物理截留和根系附着作用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促进了微生物对污染物的转化和去除。

面源氮磷流失生态拦截工程

面源氮磷流失生态拦截工程

面源氮磷流失生态拦截工程一、工程目的和意义农业面源氮磷流失由农田排水和径流、乡村生活污水及农户畜禽养殖尾水等组成,其污水源具有面广、量大、分散、间歇的峰值和高无机沉淀物负荷的特点。

采用生态湿地处理技术、生态隔离带技术及农区自然塘池缓冲与截留技术可以减少表土径流及氮磷污染物的流失。

特别是生态沟渠塘改造是目前最为经济有效的生态湿地处理工程。

据实地勘察和初步估算,乡村面源氮磷流失的大部分淌入现有用于排水的沟渠塘流经入湖河道汇聚到太湖,许多沟渠塘成了农村固体废弃物的堆积场所,成为农业污染源的重要传播途径,必须尽快加以工程化技术改造,建立新型的沟渠塘生态湿地系统。

二、工程内容和特点工程主要内容为先清除垃圾、清除淤泥、清除杂草,沟渠塘岸边种植垂柳、草被植物,侧面和底部搭配种植各类氮磷吸附能力强的半旱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减缓水速,促进流水携带颗粒物质的沉淀,有利于构建植物对沟壁、水体和沟底中逸出养分的立体式吸收和拦截,从而实现对农业面源污染排出养分的控制。

整个植物系统最终达到“拦截污水、拦截泥沙、拦截漂浮物”的目的,不仅具有净化水质、绿化村庄、美化环境的效果,而且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南京土壤所“863”科技计划最新研究成果显示,该系统对农田径流中总氮、总磷的去除效果分别达到48.36%和40.53%。

经工程化改造后,现有排水沟渠塘去污能力进一步提升,成本大幅度降低。

具有排水和湿地系统的双重功效,不仅可以吸附农田、漫溢水中氮、磷营养物质,而且能拦截蔬菜园地径流表层肥沃土壤进入河道,还可作为部分农村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场尾水导流截污的排放通道之一。

生态拦截工程与农村分散居住农户生活污水生物净化池、入湖河道控制性种养水生植物构成了农村面源氮磷流失的生态拦截和净化吸附的新型农业湿地系统,并且不占用耕地,符合太湖流域平原水网地区农田沟渠的实际,尤其适用于太湖、长荡湖、滆湖入湖河道两侧等周边水功能区域,具有巨大的推广应用潜力。

水土保持防护林的作用

水土保持防护林的作用

维护交通道路安全
01
02
03
防止山体滑坡
水土保持防护林可以稳定 土壤,防止山体滑坡,保 障交通道路的安全。
防风固沙
树木可以阻挡风沙,减少 沙尘对交通道路的损害。
提高能见度
树木可以净化空气,提高 交通道路的能见度,有助 于保障交通安全。
05
水土保持防护林的景观作用
美化乡村景观
丰富植被覆盖
水土保持防护林可以增加乡村的植被覆盖率,改善农田小气候, 同时也能减少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
减少土壤水分流失
防护林通过发达的根系和茂密的林冠,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的流失,提高土壤的抗旱 能力,从而保证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
维护生态平衡
水土保持防护林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调节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水 量和水质,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防止土壤侵蚀
降低风速
防护林通过茂密的林冠和发达的根系,能够有效 地降低风速,减少风力对土壤的侵蚀。
和惩罚,保障水土保持防护林的健康发展。
03
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水土保持防护林重要性的认识和法律
意识,增强公众参与水土保持防护林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维护生物多样性
提供栖息地
水土保持防护林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和生存空间,维护了 生物多样性。
促进生态平衡
通过提供栖息地和调节环境条件,水土保持防护林有助于促进生 态平衡,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
保护土壤
水土保持防护林能够保护土壤免受侵蚀,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 肥力。
03
水土保持防护林的农业作用
推进技术进步

生态沟渠水生植物对农区氮磷面源污染的拦截效应研究

生态沟渠水生植物对农区氮磷面源污染的拦截效应研究

生态沟渠水生植物对农区氮磷面源污染的拦截效应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大量使用导致了严重的面源污染问题,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农区生态沟渠作为自然水体与农田之间的过渡地带,具有拦截和净化农田径流中氮磷等污染物的重要功能。

水生植物作为生态沟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吸收、吸附和转化等作用,对农区氮磷面源污染具有显著的拦截效应。

因此,研究生态沟渠水生植物对农区氮磷面源污染的拦截效应,对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沟渠水生植物对农区氮磷面源污染的拦截效应,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水生植物在生态沟渠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对氮磷污染物的拦截效果。

通过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关于生态沟渠水生植物拦截氮磷污染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实地调查,选取典型的农区生态沟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原位实验和室内模拟实验,探究水生植物对氮磷污染物的吸收、吸附和转化等过程;根据实验结果,评估水生植物在生态沟渠中对氮磷面源污染的拦截效果,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和技术措施。

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农区生态沟渠的规划和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为水生植物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推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二、文献综述随着农业活动的日益频繁和集约化,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过量排放已成为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

农区氮磷面源污染的有效控制对于维护水生态环境质量至关重要。

近年来,生态沟渠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工程技术,在拦截和净化农田排水中的氮磷污染物方面表现出显著潜力。

生态沟渠通过模拟自然水体的生态功能,结合水生植物的吸收、微生物的降解以及底泥的吸附等多重作用机制,实现对农田排水中氮磷的有效去除。

国内外学者对生态沟渠及其中的水生植物在拦截农区氮磷面源污染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如何科学管控农业面源污染

如何科学管控农业面源污染

如何科学管控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化肥、农药、畜禽粪便、农膜等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土壤渗漏、挥发等方式进入环境,造成水、土壤、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随机性、隐蔽性和不易监测等特点,治理难度较大。

为了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科学管控农业面源污染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危害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为严峻。

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板结、酸化,降低土壤肥力,同时也会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畜禽养殖废弃物未经有效处理随意排放,不仅污染周边环境,还可能传播疾病。

农膜残留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农作物生长。

此外,秸秆焚烧也会造成大气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了诸多危害。

它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资源的利用。

受污染的土壤会降低农产品质量和产量,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

同时,也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生物多样性。

二、科学管控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1、推广绿色农业技术(1)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通过对土壤养分的检测,根据农作物的需求,精准施肥,减少化肥的过量使用。

同时,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2)加强病虫害绿色防控。

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例如,利用防虫网、杀虫灯、性诱剂等防治害虫,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农药等控制病虫害。

2、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1)合理规划养殖区域。

根据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优化养殖布局。

(2)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鼓励采用沼气池、堆肥等方式处理畜禽粪便,将其转化为有机肥或能源,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3、加强农膜回收利用(1)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

研发和推广新型可降解农膜,减少农膜残留对土壤的污染。

(2)建立农膜回收体系。

通过设立回收网点、给予回收补贴等方式,提高农膜回收率,减少农膜在田间地头的残留。

《2024年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控制技术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控制技术研究》范文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控制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农业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产业,其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农业集约化、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制约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并探讨有效的控制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二、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1. 污染概况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农田排水等方式进入河流、湖泊等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2. 主要污染源(1)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为追求农作物产量,部分地区存在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现象,导致土壤和水体污染。

(2)畜禽养殖业: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和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也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

(3)农田地表径流:降雨等自然因素导致农田地表径流携带大量污染物进入水体。

三、控制技术研究1. 源头控制技术(1)精准施肥技术:通过土壤检测和作物需求分析,科学确定化肥使用量,减少化肥流失。

(2)生物农药和有机农药替代技术:研发和推广生物农药、有机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3)生态养殖技术:通过改进畜禽养殖方式,实现粪便和废水的资源化利用。

2. 过程控制技术(1)农田水土保持技术:通过建设农田防护林、坡地梯田等措施,减少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

(2)农田排水系统优化:合理设计农田排水系统,确保排水畅通,减少污染物进入水体的机会。

3. 末端治理技术(1)湿地处理技术:利用湿地生态系统对水体进行自然净化,去除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

(2)人工湿地和生物滤池技术: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对农田排水进行人工净化处理。

四、技术应用与前景展望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技术,已经在多个地区进行了实际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例如,精准施肥技术和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有效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生态养殖技术的实施,使得畜禽养殖业实现了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农田水土保持技术和排水系统优化措施的落实,大大降低了土壤和水体的污染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i— y n Re e v i t t r r n f. T e e pe me tlr s l h w h tt e c ntn s o i — u s r orwih so m of h x r n a e ut s o t a h o e t fn ・ u i s - to e n o p o s i a iu e ea in r i e e t o n tn e,h r > d c d o r g n a d ph s h r n v ro s v g tt s a e d f r n ,fr i sa c u o f eb e i u us pa t> e e ge n a b r ln v r r e r o .An h y o s r a l n r a e i r wt e id,ga u ly d c e s d te b e v b y ic e s n g o h p ro r d al e r a e atrt a nd t n i r a e a an a he b g n i g o e tg o h pe o fe h ta he nc e s g i tt e i n n fn x r wt r d. i Ke r s:n n o n o c o l t n;c n r lo irg n a d p o p o u ;p oe to o e t y wo d o p i ts ure p lui o o to fn to e n h s h r s r t cin fr s
s se ;v g t t n y tm e eai o
面源 污染是 相对, 是 由雨水 的冲 刷和渗 透作 用直接造 它 成 的. 一些地 区 , 在 当点 源 污 染 已经得 到 有 效 控 制
F N iu n F N i S N D — i Z A G L—i E G L- a , E G L , U ez , H N i u j h q
(c ol f n i n et cec Sho o E v om na S i e& E g er g B in oet nvri , e ig10 8 , hn ) r l n ni e n , e igFrsyU i sy B in 0 0 3 C i n i j r e t j a
V16 。 o2 N. . 5
O t 00 c21 .
防 护 林 植 被 体 系对 面 源 污 染 物 氮 磷 的 去 除 作 用
冯 丽娟 , 封 莉, 孙德 智 , 立秋 张
(E j 京林 业 大 学 环 境 科 学 与 工程 学 院 , 北京 10 8 ) 0 0 3 摘 要 : 华北土石 山区面源污染物 氮磷 随降雨径流 向密云 水库的释 放 问题 , 潮 白河 流域 小尺度 典型 针对 选择
S u y o e o i g n n i ts u c o l a t - ir g n a d p s ho u t d n r m v n o po n o r e p l ut n s n t o e n ho p r s by v g t to fpr t c i n f r s y t m e e a i n o o e to o e ts s e
e a i n o d rt ov h rb e o e e n n on o r ep l tn sd s h r i gi t h rb s i r e s le t ep o l m f h s o p i t u c ol a t ic a gn o t e n o t s u n
防护林 为研 究对 象, 考察防 护林 内不 同的植被 类型在各 生长季节对面源污 染物 氮磷 的利 用情 况 , 定 了多种植 确 被在 生长期 及非 生长期 对氮、 的吸收去 除效果及变化趋 势. 验 结果显示 , 同类 型的植 被体 内的氮磷 质量 磷 试 不
分数不同, > 草本 落叶木本( 落叶灌木、 落叶乔木) >常绿乔木. 从非生长期到生长期, 植物氮磷质量分数增加明
显; 进入枯 落沐眠期后 , 氮磷质量 分数 逐渐下 降, 到下一 个生长期再度增加 . 关 键 词 : 源污 染 ; 面 氮磷 控 制 ; 防护 林 体 系 ; 被 植
中图分类号 : 13 x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9 6 2 1 5— 5 8— 3 17 04 (00 0 04 0 J
p o p o u r n e tg td i ma ls ae t p c lprt cin fr s r u h a b iRi- h s h r s a e i v si ae n a s l c l y ia oe to o e ta o nd t e Ch o a v
第2卷 第5 6 期
21 年 1 00 0月
哈 尔 滨 商 业 大 学 学 报 (自然科 学版 )
J u n l f ri nv ri fC mmec Nau a ce cs dt n o r a o bn U ies yo o Ha t re( trl i e io ) S n E i
Absr c :n ti p r,t e c p cte fd fee tv g tto y e o e vn i o e n t a t I h spa e h a a iis o i r n e e ain tp sf rr mo i g n t g n a d f 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