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翻译美学探析《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两个中译本

合集下载

《赞智力美》两个中译本的对比赏析

《赞智力美》两个中译本的对比赏析

《赞智力美》两个中译本的对比赏析《赞智力美》是一部朱令撰写的文学名著,影响广泛,被誉为“文学艺术宝库”。

在这部作品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今天,已有两个中文译本,分别由赵雷编译和王令编译。

他们在文学艺术译制方面有着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本文将从译本的文学性、创作性、表达性,以及文化性进行深入的对比,来赞智力美的优质译本。

首先,从译本的文学性来看,赵雷编译的《赞智力美》更注重审美价值,充分体现出朱令原作的文学特色。

赵雷在译作中以精致的文韵和细腻的语言,层层展示出文学作品的精神和气韵。

他突出的对文学的理解能力使译作充满了精美的文学艺术气息。

而王令编译的作品更注重内容准确性,在译作中更严谨而准确,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原作的内涵。

王令的译本着重文学表达的准确性,实现与原文的和谐性。

其次,从创作性来看,赵雷编译的《赞智力美》追求精练和准确,注重文体的突出。

在翻译过程中,他突出了朱令原文的抒情、虚构和文字节奏,使译作极具文学表现力。

而王令编译,将自己的经验与想象力融入到翻译中,结合能够把握语言表达规律,勾勒出更完善的译作。

他的作品更多地注重文字的通透性和内容的准确性,以展现朱令原作精神的本质。

此外,从表达性来看,赵雷编译的《赞智力美》更具文学魅力,注重文字的节奏感和词语的精确表达。

他追求到达最优的语言表达,在文章中灵活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有诗性、抒情性以及韵味,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而王令编译,则更加注重语言功能,充分利用对一种语言表达机制的熟悉,以及更深入的表达方法更精确地把握语言的表达意图,力求做到将原文的精神内核表达的到位。

最后,从文化性来看,赵雷编译的《赞智力美》着眼于文化传承,注重文化背景的塑造,特别是文学与哲学,他更加重视文化传承中对原文的保留,尊重文学历史传统,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文的文化生命力,使文本在译作保持着原有的精神鲜活。

而王令编译,则将原作中涉及的文化以现代文化的视角进行再现,让读者更加明白朱令原作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内核。

基于翻译美学理论“三美论”的诗词翻译探析——以许渊冲译《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例

基于翻译美学理论“三美论”的诗词翻译探析——以许渊冲译《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例

基于翻译美学理论“三美论”的诗词翻译探析——以许渊冲译《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例摘要:作为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是宋代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有开创之功。

他的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备受人们的喜爱。

作为“诗译英法第一人”,许渊冲在汉诗翻译界颇有建树,提出三美论、三化论、三之论等一系列翻译美学理论。

本文以“三美论”为理论框架,以《雨霖铃·寒蝉凄切》为研究对象,探讨该理论在许渊冲翻译柳词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关键词:诗词翻译;《雨霖铃·寒蝉凄切》英译;三美论余光中曾说过,文学翻译是一门不折不扣的艺术,诗歌翻译尤其如此。

诗歌语言优雅,形式完整,音韵协调,意境优美,是文学表达的一种特有形式。

这就意味着在诗歌的翻译过程中,除了表达出原诗的含义与情感,还要最大可能保留原作的意韵,再现其中的美学韵味。

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意在强调最大程度地再现原文的意韵,从音、形、意三个方面入手。

本文拟以“三美论”为依据,从音、意、形美三个方面,对《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许译本进行分析,并对许渊冲译词中该理论的应用及启发进行探讨。

一、“三美论”“三美论”是许渊冲最早提出的诗歌翻译学说,即意美、音美、形美。

意美需要在信息不增加或丢失的情况下,忠实地传递原文的意思。

翻译需要传达原诗的一种意境或联想美,也就是原诗的深层结构。

音美是指译者可以选择与原文相似的节奏,运用头韵、结尾韵、重复等方法来表达原文的音美。

诗歌最好有节奏,韵律和流畅。

形美意味着诗歌应该尽可能在诗歌类型和行的长度方面与原文相似。

许渊冲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力求运用“三美”理论,但这三个原则很难在所有译本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所以他主张翻译过程中以意美为主,音美次之,形美最后。

但仅有翻译理论是完全不够的,脱离了实践,不管理论再完美,我们也称其为纸上谈兵,那么接下来就将从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分析一下许渊冲先生所翻译的三美理论是如何运用的。

翻译美学视角下《道德经》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探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道德经》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探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道德经》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探析发布时间:2022-03-28T02:11:19.61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9月总第385期作者:王正王炽兰[导读] 从已有的研究和译本可得知,《道德经》的翻译仍有以下不足,而这些不足正是本文力求改进之处:一是《道德经》的英译偏重个别章节和关键词。

武昌工学院湖北武汉430040国内外关于《道德经》的翻译可以总结为三次高潮。

第一次翻译高潮(1868——1905年)出现了14种英译本,旨在为来华教士宣传基督教,因此当时的译文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主要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但是这种翻译策略没有对《道德经》这样的古典文学作品形成针对性。

第二次(1934——1963)产生了25种英译本,西方学者因两次战争的浩劫而对西方文化产生质疑,于是向东方寻找解救良药,如此一来,《道德经》便起到了这样一种社会作用。

这时期的翻译既注重对原著的忠实,又追求《道德经》独有的艺术风貌和东方神韵,这是对其风格转换的高层次追求。

第三次翻译高潮(1972-2004)是在帛书本出土后,这为《道德经》的英译提供了更准确的研究参照,期问共出现了78种英译本。

这时期的翻译是归化和异化两者的结合,在追求与原著对等的同时,尽量传达原著优美的语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已有的研究和译本可得知,《道德经》的翻译仍有以下不足,而这些不足正是本文力求改进之处:一是《道德经》的英译偏重个别章节和关键词。

二是翻译不应该只侧重于某章节和关键字,而应做到平衡发展,这样才能使读者全面了解《道德经》。

文学著作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的文学著作则浩瀚如海,璀璨如珠。

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作,《道德经》具有相当高的文学成就,它是中国文化及文明的代表。

前人们已经历经艰辛,研究了《道德经》英译本的方方面面。

本文作者用新生的理论,以全新的视角来研究《道德经》的英译本。

本文以翻译美学为理论支柱来研究《道德经》中的文化负载词,着力分析《道德经》英译的审美再现过程。

翻译美学的角度对比《论读书》的两个译本

翻译美学的角度对比《论读书》的两个译本

翻译美学的角度对比《论读书》的两个译本摘要:《论读书》是弗朗西斯·培根最具影响力的散文之一。

文章用词古雅,简洁明快,多用庄严、文雅的大词及正式用语,读来有种古色古香的味道。

《论读书》作为一篇具有艺术魅力的散文,富含浓郁的美学价值。

因此,其译本能否再现原文的美学意蕴将是其能否在译语环境中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关键。

本文将尝试从翻译美学的视角对《论读书》的两个译本进行比较。

关键词:翻译美学《论读书》比较一、翻译美学的简介简言之,“翻译美学”就是翻译学的美学模式。

翻译美学模式是翻译学基本模式中的核心模式。

翻译美学旨在用审美理论描写翻译学的各项基本原理、操作原则和发展策略。

翻译美学既关注审美感性在翻译中的关键作用,又重视审美理解在翻译中的引导作用。

(刘宓庆,章艳,2011)二、翻译的美学标准⑴必须确立翻译审美标准的相对性翻译是语际转换,不能脱离具体的双语差异。

由于转换规律只具有相对的适应性,因此审美标准就必须具有与之相应的相对性。

⑵必须确立翻译审美标准的时代性这是翻译艺术时空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时代发展了,审美标准也必然随之发展。

⑶必须确立翻译审美标准的社会性美感具有鲜明的个性,个性千差万别。

但不能将审美感受的个性绝对化,排斥社会性。

⑷必须确立翻译审美标准的依附性翻译不是创作,不能不顾原文。

翻译者必须以自己的审美认识为依据,进行审慎的、反复的审美体验,选择与原文审美构成相适应的审美再现手段。

三、翻译美学角度比较《论读书》的两个译本译文一和译文二分别是王佐良和廖运范的译本。

⑴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译文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译文二: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

译文一把三个“for”译成三个“足以”,运用排比与原文对应。

这种方式很好的传达原文的句式特点和韵味。

三个名词“delight”,“ornament”,“ability”被译成三个动宾短语“怡情”,“傅彩”,“长才”;这三个词古雅,简洁,符合培根的用词特点。

从翻译美学角度比较《风筝》的两个译本

从翻译美学角度比较《风筝》的两个译本

从翻译美学角度比较《风筝》的两个译本现今社会,翻译作品甚多,翻译理论对只看重翻译实践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而美学这一学科在西方历史由来已久,发展势头较为迅猛,集诸多大家之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美学在20 世纪初才在中国被采纳和推广开来,加之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念和一大批人文学者对其的研究,也使美学这一外来的又年轻的学科与研究语言文字的翻译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跨人文学科。

美学对翻译理论有特殊的意义,中国美学对中国翻译理论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翻译美学理论的任务,就是运用现代美学的原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包括对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与接受者的关系的研究,对翻译中审美体验的一般规律的研究,对翻译中审美再现手段及翻译美的标准的探讨,等等。

翻译美学、翻译理论和具有宽阔视野的美学相结合,使文学作品的翻译更要注重内容和风格,实现美的再现。

1. 翻译与美学《风筝》是鲁迅散文诗选集《野草》中的一篇作品,写《野草》之时,鲁迅先生处于极度苦闷之中。

身体每况愈下,又经历了五四运动,但中国整个社会面貌无根本性改变,还是处于愚昧之中。

而在《风筝》中暗含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无奈悲观以及少年时代亲情关系的寄托。

怀着对鲁迅先生的景仰和崇敬,不乏许多翻译大家把鲁迅先生的作品译成英文。

本文将对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和刘士聪教授的英译本中的审美再现进行尝试性的比较研究。

翻译中的审美体验一般遵循以下的规律:审美态度(目的性、意向、观念)箭头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的认识f对审美认识的转化f对转化结果的加工f对加工结果的再现。

译者对移情感受的加工的结果就是再现。

具体而言,再现就是译者将自己经过识别、转化、加工的审美体验从初始时期的模态定型化为比较稳定的形态,并赋之于目的语、即译文。

散文,包含所有不押韵、不排偶的散体文章。

散文以散句著称,句式多样。

以下将选取《风筝》的几段,从语言和文化的层面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翻译和刘士聪教授的译本之审美再现进行对比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泰国小说《画中情思》汉译本的语言特色

翻译美学视角下泰国小说《画中情思》汉译本的语言特色

翻译美学视角下泰国小说《画中情思》汉译本的语言特色《画中情思》在泰国是一部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由泰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西乌拉帕撰写而成,该小说创作于20世纪三十年代。

1982年由栾文华、邢慧如翻译成中文。

《画中情思》写作风格是恬淡的、抒情的、散文式风格。

所用语言生动、含蓄而又优雅。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却写得波澜起伏,凄婉动人,令人爱不忍释。

这部作品之所以在艺术上相当完美,和语言的恰当运用不无关系。

当这样优美而经典的作品被译成中文,笔者认为去研究其中译本的语言艺术、翻译技巧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一、《画中情思》简介《画中情思》主要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悲剧爱情故事,女主人公吉拉娣自幼生活在王公之家,却从小受封建礼仪的约束,没有人教她独立思考。

时光易逝,当两个妹妹相继出嫁,她已经二十九岁,可是凭着优雅的气质,动人的容貌,她依然对爱情和幸福抱着希望。

但除了等待,却无所作为。

寂寞中她学会了打扮、美容和绘画,并以此度过自己大好的青春时光。

三十五岁时,吉拉娣在无奈和失落中嫁给年过半百的绍坤作了续弦。

在绍坤带她去日本度蜜月的时候,遇到了泰国留学生诺帕朋。

诺帕朋被吉拉娣深深吸引,而吉拉娣也第一次燃起了爱的火焰。

但是由于社会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吉拉娣也有意让诺帕朋安心学习,而独自忍受爱的煎熬,并多次回避了诺帕朋的爱。

五年过去,诏坤病逝,诺帕朋对她的爱已消失不见,而痴情的吉拉娣依然深藏着这段难忘的感情。

当得知诺帕朋准备与未婚妻举办婚礼时,身体不适的吉拉娣再也承受不住这一打击。

临终前,向诺帕朋吐露了自己多年来的心声:我死了,没有爱我的人;但我感到欣慰,因为我有了我爱的人。

二、翻译美学的定义朱光潜曾说:翻译绕不开美学。

美,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

翻译美学既关注审美感性在翻译中的关键作用,又重视审美理解在翻译中的引导作用,它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这就是翻译美学的价值所在。

所谓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

而对翻译美学的定义没有那么明确,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认为就是翻译学的美学模式,旨在用审美理论描写翻译学的各项基本原理、操作原则和发展策略。

小说《边城》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r——基于翻译美学视角

小说《边城》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r——基于翻译美学视角

小说《边城》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r——基于翻译美学视角张佳琛【摘要】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中篇叙事小说,《边城》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和人文精神征服了众多读者,并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被翻译成众多版本传至国外.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从音韵美、用词美、形象美、修辞美和意境美五个方面将小说《边城》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为相关翻译工作的进行提供指导,进而推动文学艺术的传播与发展.【期刊名称】《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3)006【总页数】4页(P57-60)【关键词】翻译美学;《边城》;英译本;分析【作者】张佳琛【作者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福州 3502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59《边城》[1]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乡土题材的中篇小说,以其特有的人文关怀和艺术魅力受到众多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边城》以川湘交界处的一个小城为故事地,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时期掌渡老人外孙女——翠翠与船长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之间发生的既纠缠又复杂的爱情故事,彰显了湘西特有的风土人情,以此表现了乡土人民人性的善良、美好和纯真。

全篇采用特殊的田园牧歌式写法,将翠翠与两个年轻人之间的爱情悲剧与湘西特有的田园风光相融合,在山水之美中表现爱情的凄美和感人,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极高的抒情中篇小说代表作,因此,《边城》蕴含了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对《边城》的研究从一定意义上就是对文学作品美学价值的探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而实际的翻译中能否充分表现该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则是衡量翻译工作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准确而彰显美学价值的翻译能够进一步表现该作品的深刻内涵,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美学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学作品中常常表现的思想之一。

中国古代名家学者常有如下论断[2]:“尽善尽美”“君子以美为长”“美言不信,信言不美”。

这些论断作为传统美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文学作品的创作及繁荣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从翻译美学角度赏析《匆匆》的两个译本

从翻译美学角度赏析《匆匆》的两个译本


翻 译 美 学
我国翻译史上美学命题讨论主要集中在形式与内容 。 传统翻译 美 学 的 讨 论 主 要 是 翻译 原 则 , 高 境 界 的 意 译 问题 和 文 学 翻译 的 风 格论。 现 代美 学 的 发展 探 讨 并确 立 了一 些 得 到 公 认 的 翻译 美学 原
则, 例 如 翻译 艺 术 的本 质 特 征 , 翻 译 是 一 门 艺术 。 内容 与 形 式这 一 命题也得到了深化和发展 , 认 为 翻 译 的 成 功 与 否 在 于 译 者 是否 能 自觉 地运 用形 式 美 的法 则 。 形式 美 法 则 即形 式 美 的 时代 性 , 语 言 形 式美的超文化性 , 译 文语 言 风 格 的 统 一 性 , 和形 式美 的相 对 性 。 翻 译 美 学 关 注 的 中心 是翻 译 文 学作 品将 如 何保 证 译 文 具有 尽 可 能 接 近 原 作 的艺 术 感 染 力 , 尽 可 能 传译 原 文 的风 格 。 翻译 美学 的要 素包 括 翻译 审美 客 体 和翻 译 审美 主体 。 审美 客 体 指原文和译文 , 审 美 主体 是译 者 和 读 者 。 从 翻译 客 体 来说 , 散 文 的
外语外文
课程教 育研 究
从翻译美学角度赏析 《 匆匆 》的两个译本
陈 扬 眉
( 上 海对 外经 贸大 学 上 海 2 0 1 6 2 0 )
【 摘 要】 本文借助翻译 美学理论 , 对 比 匆匆》 张培基和 朱纯深的两个译本 , 分析散文翻译 中的美学特质 , 从翻译美学的翻译客体 的两个方面, 研 究 赏析 翻 译 之 美 。 【 关键词 】 翻译美学; 翻译客体 【 中 图分 类 号 】H0 8 5 . 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 献标 识码 】A 【 文章 编 号 】2 0 9 5 - 3 0 8 9( 2 0 1 4) 0 1 ・ 0 0 0 1 - 0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过翻译美学探析《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两个中译本尤妮娅王振红葛玉清《北方文学》2013年第3期摘要:《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詹姆斯•乔伊斯美学思想的结晶,包含了大量的审美信息,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于这样一部富含审美信息的文学作品来说,不同的译文犹如译者在原作基础上“自我化的审美再现”.从翻译美学角度比较探析《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三个层级的文学美在两个中文译本中的审美再现可使《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所独具的美学价值和乔伊斯作品所特有的文学魅力在译文中得以更淋漓尽致的传达和展现。

关键词:《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翻译美学审美再现一、引言阿奎那曾将美界定为“那些使我们感到愉快的东西是美好的”。

[1] 乔伊斯在此界定的基础上将美与真有机结合起来,在《普拉日记》将美进一步阐述为“美是具有审美意识的人所渴望的,这种渴望能在可感觉的事物的最佳关系中得到满足。

”[2] 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以下简称《画像》)中借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之口乔伊斯巧妙地对美作了如下阐释“因此可感觉的事物的最佳关系必须符合对艺术理解的必要过程。

一旦找到了这些关系你便找到了一般美的特征。

阿奎那说……美需要三个条件:完整,和谐与辐射。

”在这一美学思想的指导下,经过乔伊斯的巧妙构思,《画像》不仅在外部形式和内部结构上达到了完美的静态平衡,而且获得了艺术上的统一与和谐,具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宋代的田锡说过,“物象不能桎梏于我性,文采不能局限于真,然后绝笔而观,澄神以思,不知文有我欤?我有文欤?”[3] 这种审美心理相对自由关系的写照也就是康德所谓的“自由的游戏”、席勒所谓的“游戏的冲动”。

译者如何在这种“自由游戏”和“游戏的冲动”中扮演好其角色,又如何打破语言差异的限制并用带有“自我化特色”的译文将《画像》所蕴含的千姿百态的美准确又不失原味的再现给译语读者呢?二.乔伊斯及《画像》简介詹姆士•乔伊斯(James Joyce),1882年2月2日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在耶稣教会学校接受天主教教育,中学毕业前思想上开始摆脱宗教信仰的束缚,立志献身文学事业。

1920年定居巴黎,专门从事小说创作。

作为举世公认的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和世界文学巨匠,其流传后世的主要经典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中篇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1916)、长篇小说《尤利西斯》(1922)及《芬尼根的觉醒》(1933)。

此外,其抒情诗集《室内乐》(1907)、《每一便士的苹果》(1927)及剧本《流亡者》(1918)也为人们所熟知。

正如哈佛大学教授约翰•V•凯莱赫在他的一篇题为“詹姆斯•乔伊斯的感知世界”的文章中所说:“我还清楚得记得自己二十岁时第一次阅读到迪达勒斯的情景,我感到惊讶,乔伊斯怎么会知道这么多关于我的事情。

”《画像》以一种“作家非个人化”的笔调生动地记录了青年艺术家斯蒂芬的成长经历,描写了一个爱尔兰天主教家庭的孩子成长的故事,毫无遮掩地展现出一个从幼年到青年的“自我”。

[4] 整篇小说是一幅不受时空限制的全景画,这幅细腻而又色彩斑斓的全景画如海市蜃楼般似真似幻,生动形象的勾勒出小说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的成长历程:从幼年的宝贝咕咕,到小学里矮小、瘦弱的学童,到中学里作文竞赛者的获得者,再到大学里攻读文学艺术的大学生,最终认识到爱尔兰社会与他这样的艺术家格格不入,成为一名决意远离他乡、远离爱尔兰并立志要在他那灵魂的作坊里打造自己的名族所不曾有的良心的青年艺术家。

三.《画像》两个中文译本及译者简介黄雨石,原名黄爱,出生于1919年,原籍湖北省钟祥县。

就读于清华大学英文系,后来又在清华大学英文系继续深造,1950年研究生毕业。

为钱钟书先生的亲传大弟子,与钱钟书先生共事多年。

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外文部编辑,于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后在《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

他译的《画像》于1981年完成,1983年由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

这是大陆出版的第一部乔氏作品单行本,也是大陆译介乔伊斯的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

整个译本译文流畅,文笔清丽,可读性强。

遗憾的是黄雨石主要采用了直译,使得这一译本有些侧重于语言层面上的生硬对应,并未将乔伊斯的语言魔力与其笔下主人公如流水般起伏的意识生动地再现于译文中。

因此,译文语言很多细节有失准确,略显繁冗,读起来有些空洞,淡然无味,还略带口语化语言的特征,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原作美妙的语言效果。

李靖民,出生于1954年,天津理工大学教授,天津市翻译协会成员。

他的研究不仅仅限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还涉及了英美文学领域。

他的《画像》译本充分考虑了中文审美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使用了意译,其语言犹如行云流水,简明,生动,高雅,在句法层面上较符合中文读者的语言习惯,巧妙的解决了原作内容及译作语言形式的冲突,成功的再现了《画像》的原文之美。

中文读者似乎能在某种程度上品味到乔伊斯在《画像》中采用的诗化的语言,能隐隐约约感觉到那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四.翻译美学基本理论框架翻译美学是将美学的基本原理用于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并指导翻译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涉及翻译审美主体、翻译审美客体、翻译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翻译审美意识系统等。

(一)翻译审美客体与主体翻译的审美客体,指的是译者需要翻译加工的原文。

翻译客体具有审美价值,能满足人的某种审美需要。

翻译客体的审美构成,涵盖了原作所有的美,包括形式系统的美(审美符号集)和非形式系统的美(审美模糊集)。

形式系统的美指的是原语言在语言层面上可以唤起读者审美愉悦的那些审美信息。

[5] 形式系统的美可划分为语音层审美信息,词语层审美信息和句、段中的审美信息。

[6] 非形式系统(审美模糊集)的美是由非物质的、非自然感性的、无法凭直观就能推断的非外向成分,是一个不确定的、非计量的、无限性系统,其本质特征就是它的模糊性,主要包括“情”与“志”,“意”与“象”。

[7]翻译的审美主体,指的是翻译者。

翻译审美主体在完成两种语言文本的转变的同时也需要填补两种语言差异的空白,他们的审美活动具有双重任务:解码(理解和鉴赏原语言文本)及编码(将原文本的审美信息用目标语言在译文中再现)。

在解码和编码的过程中,译者一方面受到原语言文本的限制,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其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为“情”(情感含蕴与情感感应),“知”,“才”(语言分析能力,审美判断能力,语文表达和修辞能力),“志”。

[8](二)翻译审美意识系统审美意识系统又叫“审美心理结构”,它以审美客体对审美主体的刺激为起点,以审美客体的再现为终点,整个过程中涉及了审美主体的各种审美心理活动。

审美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元素: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情感,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理解。

原语言文本在审美理想和审美需要激发下进入译者的视野,审美情感作用与翻译审美的全过程,即译者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及审美再现,最终以目标语言文本的形式输出。

(三)翻译审美的移情论德国心理学和美学家Theodore Lipps指出所谓“移情”就是移置“自我”于“非自我”,从而达致物我同一,客观形象成了主观情感及思想的表现,这一投射过程可概括为“由我及物”。

由于移情作用主要是一种内在的意识活动,心理美学家Karl Groos也将它称为“内模仿”。

(inw ard imitation),认为移情作用的全过程既然是交互渗透的,就同时要注意到“由物及我”。

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所说的“物色相合”,“我”(审美主体)可以再内心模仿客体的情感形象,而获得美感上的满足,即“美感同构”,“登山则情满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结合Lipps的“由我及物”观及Groos的“内模仿说”,移情是主体情感投射和转化,是一个相互渗透的过程,既是“由物及我”(客体对象的主体化、拟人化、情境化),又是“由我及物”(主体情感的客体化、外在化、物质化)。

实现“审美移情”需克服时空障碍、文化障碍、心理障碍和语言障碍。

(六) 文学翻译审美再现文学作品具有其独特的特征。

一部文学作品至少包含三个基本要素:事实,想象与美。

[9] 文学作品具有其极具表现力的形式,包含着无穷无尽的审美信息,也是涵义深刻,颇具吸引力,价值经久不衰的艺术品。

阿根廷作家Jorge Luis Borges曾经告诉其作品最忠实的译者Gregory Rabassa, “不要翻译我写出来的,而要翻译我想说出来的。

”[10]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复制与模仿,译者不仅需要将原作作者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移植到译作中,还需要实现对原作审美价值的再现。

朱光潜曾对翻译做过如下评论:翻译甚至比文学写作更具难度,它要求译者不仅要在语言层面上完全理解原作,而且在语言之外的其它层面上亦如此。

” [11]四.从翻译美学角度对比《画像》两个中文译本Once upon a time and a very good time it was there was a moocow coming down along the road and this moocow coming down along the road and this moocow th at was coming down along the road met a nicens little boy named baby tuckoo.His father told him that story: his father looked at him through a glass: he had a hairy face.He was baby tuckoo. The moocow came down the road where Betty Byrne lived: s he sold lemon platt.O, On the wild rose blossomsOn the little green place.He sang that song. That was his song.O, the green wothe botheth. [12]从前有一个时候,而且那时正赶上好年月,有一头哞哞奶牛沿着大路走过来,这头沿着大路走过来的哞哞奶牛遇见了一个漂亮的孩子,他的名字叫馋嘴娃娃……他的父亲跟他讲过这个故事:他父亲从一面镜子里看着他:他的脸上到处都是汗毛。

他那会儿就是馋嘴娃娃。

那条哞哞奶牛就是从贝蒂•伯恩住的那条路上走过来的:贝蒂•伯恩家出卖柠檬木盘子。

哦,在一片小巧的绿园中,野玫瑰花正不停地开放。

他唱着那只歌。

那是他自己的歌。

哦,绿色的玫瑰开放开放。

[13]从前在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日子里,有一头奶牛哞哞沿着马路走过来啦,这头沿着马路走过来的奶牛哞哞呀,遇到了一个乖巧的小男孩,他的名字叫宝贝儿咕咕……他的爸爸总给他讲这个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