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的评价尺度

社会发展的评价尺度

关键词: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评价;人的全面发展

所谓评价,就是主体在对客体的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价值评价作为主体观念活动的结果,表现为人们对于一定客体是否满足主体需要所做出的肯定和否定的判断。而要保证正确的价值评价,就必须要有一个评价尺度。评价尺度是衡量客体是否满足了主体需要及对主体需要满足程度的尺度。然而,对于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检验和评价任务,其检验和评价尺度的实际内容是各不相同的。从历史看,关于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问题与当代社会发展观一样,经历了一个由单纯经济增长尺度到重视社会发展综合尺度再到突出人的自身发展尺度的演进过程。日本社会学家驹井津提出了评价社会发展“价值前提”的“五项”标准,就反映了衡量社会发展综合尺度的思想。在他看来,平等、根除贫穷、确保真正的人类自由、维持生态平衡、实现民主参与决策,便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五个价值前提。当代西方未来学者贝尔等提出衡量社会发展的“社会界面”范畴,也是一种衡量社会发展综合尺度的思想。贝尔认为,社会的多重性(不仅是经济的一面),决定了社会是多界面的,因此,衡量社会发展,应包括参与社会定量发展诸要素的总和。美国当代的未来学家托夫勒明确指出:“今天的世界迅速地认识到,在道德、美学、政治、环境等方面日趋没落的社会,不论它多么富有和技术高超,都不能认为是进步的社

会。进步不再以技术和物质生活标准来衡量。社会不会只沿着单一发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是衡量社会的标准。”

究竟以什么作为衡量和评价社会发展的综合尺度,西方学者提出了不少极有价值的深刻见解。然而,我们认为,由于人类社会是一个由诸多相互联结、互相制约的复杂系统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在其运行的自然历史过程中,它能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实现自我的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把人类社会看作是“处在经常发展中的活动机体”。人类社会有机体这一自我完善与发展的特点,规定着检验社会有机体的发展状况尺度的实质内容。社会发展评价尺度是在社会有机体运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用于具体而全面地检验、评价社会有机体的现实状况,是满足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这一根本要求的依据。因此,它应该是既与社会不可分割、与人类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同时又能反映社会发展的本质内容与本质特征,并且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不断丰富和深化自身内容的综合体系,是整个社会实践发展规律在其现实性上的具体体现。

想要评价一个社会是否发展了,进步了,不仅仅谈论这个社会生产力是否提高了,科技取得了一个什么样的进展,社会进步是一个复杂、动态的概念,我们不能用简单的思维方式去作静态的考察,而必须用复杂的思维方式从动态的角度去考察、分析。究竟以什么作为衡量和评价社会发展的综合尺度,西方学者提出了不少极有价值的深刻见解。然而,由于人类社会是一个由诸多相互联结、互相

制约的复杂系统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在其运行的自然历史过程中,它能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实现自我的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把人类社会看作是“处在经济发展中的活动机体”。人类社会有机体这一自我完善与发展的特点,规定着检验社会有机体,发展状况的尺度的实质内容。因此我从不同的侧面对社会发展做一个客观性的评价。

(一)从宏观的角度来说一下,在这里我借用马克思的观点。他认为:马克思对历史进步的评价主要有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两种尺度,这两种尺度的关系是极其错综复杂的。马克思对历史进步的评价主要有两种尺度:一是历史尺度,二是价值尺度。前者又称为客体制度、外在尺度、科学尺度,后者又称为主体尺度、内在尺度、道德尺度。所谓历史尺度,是指评价一种社会制度和社会现象,以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是否能够满足全人类的利益、符合全人类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全人类的发展为标准。它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对任何社会制度和社会现象,都应该从其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待,而不应该从静止不变的状况来观察;二是对任何社会制度和社会现象,都应该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的总的情况加以考察,而不应当仅仅用当下的条件和标准去衡量。从历史尺度出发,我们就要历史地看问题,把一切社会制度和社会现象都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中,从社会制度和社会现象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辩证地分析、研究、评价。所谓价值尺度,是指判断社会制度和社会现象的价值的有无、性质、大小的标尺和根据。价值尺

度由历史评价主体的利益追求、需要结构、发展程度、社会关系等所决定,它随着历史评价主体实践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历史评价的价值尺度具有鲜明的主体性,不同的历史评价主体有不同的价值尺度。

(二)从微观的角度来说一下,社会发展评价尺度应是以生产力尺度、制度

尺度和人的全面发展尺度为主要内容的三维发展尺度体系。其中,生产力尺度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尺度,决定着制度尺度和人的发展尺度;制度尺度作为中介,对生产力尺度和人的发展尺度起着制约作用;而人的全面发展尺度则在整个社会发展评价尺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三种尺度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在社会发展评价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具体、历史地评价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科学尺度体系。

要评价某一特定的社会是否发生了实际性的进步,需要运用复杂性思维从多层次、多视角进行具体而细微的分析,要根据这一特定社会系统的各种关系层面进行整体性把握,所以我们在评价一个社会是否进步了,发展了,要坚持整体性思维。

著名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曾经指出:“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和经济增长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如前所述,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发展史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历史,而实

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则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只有确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才能对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作出科学的评价。因为“要对世界历史的各种事实和现在世界状况作出清楚的分析,看来无论如何需要从人的角度指出一条可以接受的一般研究路线,并指出每个人及整个人类多方面的、全面发展的方向。”

作者简介:

聂晶(1988-),男,汉族,山西大同人,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

关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研究综述

吴玉珊 (泉州师范学院陈守仁工商信息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 摘要:当今世界,发展是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因此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评价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国内外关于社会发展的内涵、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以及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归纳,并予以总结,以便为区域制定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社会发展;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X32;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045-04 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这一概念源自生物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逐渐被引入到其他科学领域中,但明确提出社会发展问题也不过才60年左右。二战后,大部分殖民地国家因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瓦解而相继独立,这些国家面临着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的困境,至此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才真正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方面的研究才正式拉开帷幕。本文梳理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社会发展的内涵、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以及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并予以总结,以便为区域制定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一、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几个阶段 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人们对发展内涵的认识与理解不断深入和进化,有关社会发展的研究[1],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经济增长观阶段 经济增长观是发展经济学早期的发展观,又称为“GDP中心论”或者“GDP发展论”,盛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2],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费里德里希·李斯特等经济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为这种发展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的主要观点是:经济增长涵盖了一切发展问题;国家应以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第一目标,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本国GDP和人均GDP的增长,增加本国物质财富的积累;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是加快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核心内容,发展规划是实现工业化和实行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3]。 实践证明,单纯经济增长的发展理论,作为经济演变史中工业化初期的必然产物,对促进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的积累,为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确实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使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经济体制等方面得到改善,相反,在20世纪后期,由于在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的驱动下,人们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的目标,工业化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失业率上升、贫富悬殊、技术落后、政治动荡、环境恶化等等,这些问题说明了经济增长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全部,传统的经济增长观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二)综合发展观阶段 鉴于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否定传统的“增长第一战略”,认为发展不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应是社会经济各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综合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提出以人为中心或以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具体来看,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及观点有: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1983年出版了《新发展观》,他认为视经济增长为一切要义的主张过于片面狭隘,相反,他提出了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新发展理论,认为社会发展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一切发展手段合不合理取决于对人的发展是否有利。再如联合国大会提出的“人类与社会发展”战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发展战略,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基本需求战略”等[4]。在此基础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炼和推广了综合发展观。它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将社会发展看作是一个由人口、环境、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等在内的综合发展过程[4]。 与经济增长观相比较,综合发展观更全面、更成熟,它强调以人为中心,将社会的发展看作是全面的、综合的、协调的发展过程,实现了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到以社会全面发展为宗

李政涛 中国社会发展的 教育尺度

李政涛中国社会发展的教育尺度”与教育基础 作者:李政涛日期:2012年11月23日 一、教育尺度的缺失带来了什么? “教育尺度”是一种基于教育立场的眼光、视角和参照系。这种尺度的形成和运用来自教育的任务和使命,教育就是要有意识、有计划地促进人的生命健康、主动地成长和发展。因此,“能否促进并实现人的生命成长和发展”,成为“教育尺度”衡量世间万事万物的基本参照系和标准。依据这一尺度,可以提出并回答两个问题:什么才有利于人的生命健康、主动发展?如何为人的生命健康、主动发展创造条件和基础?如果谁能够时时处处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运用这样的眼光和参照系来看待一切事物,谁就有了“教育尺度”。同样是探究人的生命,教育尺度有自身的独特性。例如,经济尺度考虑的是人的生命如何为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服务,所以,才有所谓“人力资本理论”,这是用“资本”的眼光来看待人力的培养和运用的产物,“经济利益”是其中的参照系,在此参照系的观照下,最好的人力资源是能够实现资本最大化的人力资源。与之相比,教育尺度下的人的生命,不是手段而是目的,一切资源和活动都指向于人的生命成长。这种尺度不只是要考虑如何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发展服务,更要去考量社会转型与发展过程中如何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如何为教育创造适合的条件和基础。对于社会的转型与和谐发展而言,这是不可或缺但却长久以来被遗忘和忽略的尺度。 (一)“教育尺度”缺失的现状考量 近50年来,有关“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主要以“转型”、“变迁”为视角加以探讨。从研究范式看,主要表现为比较研究、历史研究、个案研究、实证研究等。比较研究侧重于多个国家教育与社会状况、教育与社会转型关系的研究,如卡诺努瓦和萨莫夫对第三世界教育变革和社会变革的研究,詹森对课程政策与社会转型的研究;〔1〕历史研究侧重于特定时期教育的社会基础研究;个案研究主要聚焦于单个国家教育与社会发展状态的研究;实证研究主要是针对社会与教育现状及其关系的调查研究等。 从研究思路看,主要包括从社会到教育和从教育到社会两条研究思路。依据“从社会到教育”的思路,研究者大多聚焦于“社会变迁与发展中的教育”,遵循的基本假设是社会变迁与发展会引起教育目的、内容以及方式的变革。国内此类研究中既包括宏观的理论分析,也有社会变迁对教育内涵、基础教育和学校的影响分析,还有对社会变迁中教师角色转变的个案研究,以及社会政策对教育机会的影响的实证研究等。国外此类研究关注的主题涵盖社会变革对教育需求的增加,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与挑战,多元社会中的多元教育以及自我身份的激励教育,社会变迁与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社会变迁过程中教育应对产生的问题等。 依据“从教育到社会”的思路,研究者主要关注“教育对社会变迁与发展的影响”,依据的基本假设是教育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子系统,对社会变迁、变革所产生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国内学者从历史的维度剖析了科举制、学堂、学生等在推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也有学者研究了教育思潮、家庭教育等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国外研究中有代表性的选题,包括研究教育在社会转型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通过课程政策反映社会变迁等。 从学科视角看,主要以社会学研究为主,历史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等其他学科也有涉及。在社会学研究方面,主要研究社会变迁对教育变革和教育成就的影响,社会背景与教育成就、教育公平的关系,教育参与社会再生产,教育系统的社会选择,社会流动性与教育成就的关系,社会不公引起的教育不公平等。经济学研究方面,侧重于研究不同教育制度与经济福利的关系研究以及转型性经济背景下教育经历与收获之间的关系个案研究等。历史学研究方面则主要是对某一国家、某一历史时期的教育与社会状况及其变迁的研究,如加莱戈斯关于新墨西哥的文化、教育与社会的研究,奥代伊和罗斯玛丽对早期近代英国教育的社会基础问题

社会发展的评价尺度

社会发展的评价尺度 关键词: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评价;人的全面发展 所谓评价,就是主体在对客体的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价值评价作为主体观念活动的结果,表现为人们对于一定客体是否满足主体需要所做出的肯定和否定的判断。而要保证正确的价值评价,就必须要有一个评价尺度。评价尺度是衡量客体是否满足了主体需要及对主体需要满足程度的尺度。然而,对于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检验和评价任务,其检验和评价尺度的实际内容是各不相同的。从历史看,关于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问题与当代社会发展观一样,经历了一个由单纯经济增长尺度到重视社会发展综合尺度再到突出人的自身发展尺度的演进过程。日本社会学家驹井津提出了评价社会发展“价值前提”的“五项”标准,就反映了衡量社会发展综合尺度的思想。在他看来,平等、根除贫穷、确保真正的人类自由、维持生态平衡、实现民主参与决策,便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五个价值前提。当代西方未来学者贝尔等提出衡量社会发展的“社会界面”范畴,也是一种衡量社会发展综合尺度的思想。贝尔认为,社会的多重性(不仅是经济的一面),决定了社会是多界面的,因此,衡量社会发展,应包括参与社会定量发展诸要素的总和。美国当代的未来学家托夫勒明确指出:“今天的世界迅速地认识到,在道德、美学、政治、环境等方面日趋没落的社会,不论它多么富有和技术高超,都不能认为是进步的社

会。进步不再以技术和物质生活标准来衡量。社会不会只沿着单一发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是衡量社会的标准。” 究竟以什么作为衡量和评价社会发展的综合尺度,西方学者提出了不少极有价值的深刻见解。然而,我们认为,由于人类社会是一个由诸多相互联结、互相制约的复杂系统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在其运行的自然历史过程中,它能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实现自我的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把人类社会看作是“处在经常发展中的活动机体”。人类社会有机体这一自我完善与发展的特点,规定着检验社会有机体的发展状况尺度的实质内容。社会发展评价尺度是在社会有机体运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用于具体而全面地检验、评价社会有机体的现实状况,是满足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这一根本要求的依据。因此,它应该是既与社会不可分割、与人类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同时又能反映社会发展的本质内容与本质特征,并且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不断丰富和深化自身内容的综合体系,是整个社会实践发展规律在其现实性上的具体体现。 想要评价一个社会是否发展了,进步了,不仅仅谈论这个社会生产力是否提高了,科技取得了一个什么样的进展,社会进步是一个复杂、动态的概念,我们不能用简单的思维方式去作静态的考察,而必须用复杂的思维方式从动态的角度去考察、分析。究竟以什么作为衡量和评价社会发展的综合尺度,西方学者提出了不少极有价值的深刻见解。然而,由于人类社会是一个由诸多相互联结、互相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价值评价尺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价值评价尺度 一、引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它不仅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也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对人生价值的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价值评价尺度。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以及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价值观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整体系。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价值评价尺度的重要性 1. 引导人生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价值评价尺度能够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推动社会进步: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价值的评价,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 促进个人成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发掘自身潜力,实现自我价值,促进个人成长。 四、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价值 1. 评价标准: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价值,要以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看其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富强、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个人的全面发展。 2. 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应多元化,包括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社会评价等,从不同角度全面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3. 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应包括爱国精神、社会责任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等方面,这些方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生价值评价的重要内容。 五、结论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对人生价值的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价值评价尺度,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实现自我价值。

对人类社会进步标准问题的几点认识

159161 社会其它论文 对人类社会进步标准问题的几点认识 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问题。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无疑是一致的。当代发展理论对社会发展方式的探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和谐统一的科学途径。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而造成人文精神的缺失、生态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出于对这些问题的顾虑,而在全球科技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全球经济裹足不前。这需要我们重新认识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准问题。 一、人类社会进步标准的复杂性 谈到社会进步、社会发展或者是历史进步,必然涉及评价。因为进步不进步,总是跟人们的看法和判断有关;而且,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不同,很难用一个纯粹的量化指标来衡量,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需要对整个社会发展状况加以总体评估。马尔库塞认为:“进步不是个中性词;它向科学的目标前进,而这些目标是由改善

人类状况的可能性来规定的。发达工业社会正接近于这样一个阶段,延续的进步要求彻底扭转和推翻现行进步方式和方向。”i既然进步不是一个中性词,那就必然要求进行合理评价。评价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涉及这么两种:一是社会历史方面的评价,一是人的价值方面的评价;相应地,评价的尺度也必然是这么两类:一类是社会历史尺度,一类是人的价值尺度。所谓社会历史尺度,主要是着眼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能否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为标尺,对社会发展加以评价。所谓价值尺度,又称道德尺度,主要是着眼于社会发展现实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意义,以一定的道德准则和主体性原则为标尺,对社会进步进行评价。可以看出,前者属于客体尺度,后者属于主体尺度。 在对历史发展的评价上,上述两种尺度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要么是把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混为一谈,最后所作的评价似是而非;要么是把这两种尺度截然分开,最后所得出的结论是各执一端。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历史发展的正确评价。 如何看待这两种尺度的关系?从马克思的基本立场、观点来看,应当从这样两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一方面,

社会评价工作总结

社会评价工作总结 一、引言 社会评价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从事社会评价工作,深刻体会到了其重要性和挑战。通过对过去工作的总结和反思,我得出了一些结论和经验,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二、社会评价工作的意义 社会评价工作是评估社会活动和政策对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的过程。它旨在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和改进方向,帮助社会取得长期可持续的发展。社会评价工作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 1. 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对社会活动和政策进行评估,社会评价工作为决策者提供了科学、客观的依据,帮助他们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2. 促进社会发展:社会评价工作可以揭示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为改进社会制度和政策提供反馈,推动社会不断完善和进步。 3. 保护社会利益:社会评价工作可以发现和防止对社会利益的侵害,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三、社会评价工作的挑战与困惑 尽管社会评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和困惑: 1. 数据获取与分析:社会评价工作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然而,数据的获取、整理和分析是一项复杂且耗时的工作,需要专业的技术和团队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2. 公众参与和沟通:社会评价工作涉及广大公众的利益和关切,因此,如何让公众参与其中,提供真实有效的意见和建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尺度选择与评价方法:社会评价工作需要选择适当的尺度和评价方法,以全面准确地评估社会活动和政策的影响。而选择合适的尺度和评价方法,需要考虑到不同领域的特点和复杂性。 四、社会评价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根据我从事社会评价工作的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和启示: 1. 多方合作:社会评价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多方合作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与政府、学术机构、非政府组织等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各方的优势和资源,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2. 加强数据与技术支持:社会评价工作需要借助专业的数据和技术支持,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需要建立健全的数据共享和开放机制,提供公正透明的数据来源。 3. 引入社会参与机制:社会评价工作涉及广大公众的利益,因此,应该建立一套公正、透明的参与机制,让公众能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4. 不断学习与创新:社会评价工作处于不断发展和变革之中,

人的全面发展程度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尺度解读

人的全面发展程度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尺度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哲学理论依据即肯定人是社会发展主体,以人为本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要求,就必须使经济社会的发展聚焦于人的全面发展。 准确把握人的全面发展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是物质生活发展和精神生活发展的统一,是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能力、潜能、社会关系、个}生需求等方面的发展,其中,核心内容是素质、能力的发展。能力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是^从事—切活动的内在根据,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概念最基本、最—般的含义。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体和本质,人的变化决定了物的变 化,物的变化的累积是人的变化累积的结果。注重于人的全面发 展、注重于人的能力的发展不否认经济发展,它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成果只有转化为人的发展成果才有意义,人的发展程度是衡量发展的尺度。同时,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以人为中心,解放人、发展人、实现人,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优先、最高目标。从时态上看,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指当代人的发展,而且包括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从内容上看,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还要满足人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需要,更为主要的是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以人的能力的优先、充分发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条件限制,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基本聚焦于物的发展,尽管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因为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人关系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全面物化,造成了人自身发展的荆乜,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提出转变发展方式由来已久,但目前旧的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的惯性运作仍在束缚着人们,转变发展方式的步履维艰。导致这种现象原因很多,拒发展注重于物的发展,没有}}刀底注重于々全面发展是_个重安原因。 目前,对于发展目的的表述有:经济增长、人民普遍受益、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提高居民福利及国强民富等。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完整,不是最根本的。不同的经济社会历史条

纲要 指南关于社会评价的内容

纲要指南关于社会评价的内容 社会化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中心任务之一。因为个体只有习得所在社会群体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才能成为合格的 社会成员。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其实质在于促进儿童社会化,并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性与个性。 幼儿阶段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学习怎样与人相处,怎样看待自己,怎样对待别人;逐步认识周围的社会环境,内化社会行为规范;逐渐形成对所在群体及其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幼儿期也是人的个性初具雏形的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对人、对事、对己的态度,逐渐发展出的个性品质和行为风格,不仅直接影响其童年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感,影响其身心健康以及知识、能力和智慧的形成,更可能影响其一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本文以问题解答的形式来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社会领域的要点。 1.《指南》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的社会领域目标是一种什么关系? 虽然《指南》和《纲要》中的社会领域目标在表述上不完全一样,但对其内涵进行细致的比较就会发现两者的一致性程度很高。《纲要》社会领域除了在“目标”部分提出了五个目标之外,还在“内容与要求”部分通过指出教师“应该做什么、

怎样做、最终希望达到什么结果”的方式将一些比较具体的目标表述出来。最终希望达到的结果就是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期望,换句话说,也就是“目标”。而《指南》对目标进行了更 高层次的分类概括,它将社会领域的所有目标归纳为“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两部分,提纲挈领,条理更加清楚,重点更加突出,更好地反映了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的实质,即在交往中学交往,在适应中学适应。 2.《指南》为什么将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分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个予领域?子领域为什么提那些目标? 《指南》社会领域一开始就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 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 人是一种群体性的动物,不可能离群索居。既然要在群体中生存,就必然要与他人交往。能不能主动与人交往、善于不善于与人交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对幼儿来说,形成积极的交往态度,发展基本的交往能力,与周围的人建立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当前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更是一生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指南》将人际交往作为幼 儿社会领域学习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人际交往子领域包括四个目标:愿意与人交往、能和同伴友好相处、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及关心尊重他人。这四个目标分别反映交往态度、交往能力以及在交往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对己对人的认识、态度和相应的行为表现。

协调发展是评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和尺度

协调发展是评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和尺度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协调发展如何成为衡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和尺度。首先,我们研究并分析当前对高质量发展的定义和主要目标。其次,我们探讨了协调发展如何支持实现这一目标,包括创造良好的社会服务,推动经济生活的稳定与可持续性发展,并促进社会福祉的实现。最后,本文提出,协调发展是一种重要的标准和尺度,可以用来评价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标准;尺度 正文: 近年来,“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较为关注的一个概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定义。但大多数人认为,高质量的发展既要实现经济生活的持续发展,又要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并实现社会福祉。对于达成这一目标,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协调发展的主要思想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首先解决资源和环境的协调需求,让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其次,要实现科学发展,需要从基础技术、经济结构、文化发展三个方面协调发展;第三,要坚持社会公平的原则,要确保所有社会成员都能享受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好处,并减轻发展之间的差距。 因此,协调发展不仅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且也可以作为评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和尺度。协调发展能够帮助

确保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有助于使经济与社会发展得到更好的协调,从而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国的发展方向也与日俱增,有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手段也应运而生。协调发展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应在政策制定上加强协调发展。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应按照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将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以及资源保护有效地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应对解决生态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以及社会治安等问题制定一系列协调发展的政策。 其次,应加强多元协调发展。多元发展应考虑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文化活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以及制度建设等诸多要素的协调性发展,既要把握经济发展的机遇,又要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使发展更加可持续。 最后,应加强综合协调发展。在以市场为主导、政府为舵手的大背景下,应强化各方面的协调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各方力量的整体作用,并促进政府、社会、企业以及市场等力量有效地结合起来。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只有借助协调发展的思想和方法,才能使各国发展得更好,同时保护资源、环境和社会利益。此外,发展中国家应特别重视协调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要把握发展契机,加快当地经济发展步伐,但同时也要特别注意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以保障可持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整理)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焦存朝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就是把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作为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通过研究人的活动、人的本质、人与社会的关系,揭示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 一、社会主体——“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一)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是社会历史的初始发起者;人是社会历史过程的建构者;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者。 (二)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是“现实的人” 1、“现实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人 2、“现实的人”是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3、“现实的人”是生活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 4、“现实的人”是具有不同社会属性和特征的人 (三)社会历史研究应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的客观依据: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

(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 1、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2、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3、人的生存状态是衡量社会发展状况的尺度 (1)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三种形态)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2)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与社会发展的五个形态之间的关系 二者之间的差别:划分的标准不同。 二者的统一性:一是立足点是一样的,这个立足点就在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生产力是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二是二者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 4、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是统一的:人民群众需要杰出人物的组织和引导;杰出人物来自人民群众,其作用需要借助于人民群众才能实现。 5、社会历史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表现出来的 (二)人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1、人在社会中获得自己的存在 2、人的本质由社会来规定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 3、社会共同体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人在共同体获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社会共同体”是人类基于共同的利益而结成的、共同生活于其中的群体。人从社会共同体中获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 (2)真实共同体与虚假共同体 “真实共同体”是指符合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体。 “虚假共同体”是指在阶级存在的社会里,某一阶级为了自己本阶级的利益所建立的社会共同体。 (3)“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体 自由人联合体作为自由劳动者的经济联合体,实行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合的生产资料公共所有制。 自由人联合体作为公共权力回归社会的超政治共同体,实行社会民主制。

中国可持续福祉的多尺度评价研究

中国可持续福祉的多尺度评价研究 中国可持续福祉的多尺度评价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福祉的追求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越来越多的关注点开始转向环境、社会和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在这种背景下,可持续福祉的概念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可持续福祉的多尺度评价研究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亟待深入研究和探索。 首先,什么是可持续福祉?可持续福祉是指人们在物质、社会、环境和心理健康等多个层面上获得和谐发展,并且这种发展可以长期保持和维持。传统的福祉评价主要注重于经济发展和GDP等指标的增长,忽视了其他方面对于人们福祉的影响。可持续福祉的评价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人们在各个领域取得长期可持续的福祉。 在可持续福祉的评价研究上,多尺度的考虑是非常重要的。将评价尺度从个体扩展到家庭、社区、城市和国家等不同层级,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福祉的情况和变化趋势。例如,个体的福祉评价不仅要考虑物质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还要考虑社会关系、教育水平和健康状况等因素。一家人的福祉评价则需要考虑家庭的收入、住房状况、教育资源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同样,社区、城市和国家层面的福祉评价也需要考虑更多维度的因素。 在研究方法上,多尺度评价需要融合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定量方法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提供具体指标和量化分析结果,帮助我们了解各个尺度上福祉的变化趋势。而定性方法则可以通过深入访谈和观察,了解人们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福祉的内涵和影响因素。

在中国的可持续福祉评价研究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针对中国国情和文化特点,制定适合的评价指标和方法。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和广阔的地域,具有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和文化传统,评价指标和方法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其次,要注重可持续福祉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可持续福祉的评价不能仅仅关注当前状况,还要考虑长期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最后,要加强跨学科的合作和研究。可持续福祉的评价需要从经济、社会、环境、心理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形成共识并推动研究的开展。 值得注意的是,多尺度评价研究是一个较为复杂和综合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可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鼓励学者们开展相关研究并推动实践。同时,各种社会力量也可以参与其中,共同推动中国可持续福祉的评价研究。 综上所述,中国的可持续福祉的多尺度评价研究亟待深入研究和探索。通过综合考虑个体、家庭、社区、城市和国家等不同尺度的福祉情况,采用多种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福祉的情况和变化趋势。这样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也可以为学者和社会各界了解和关注福祉提供参考。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可持续福祉评价研究能够取得更为丰富和深入的成果,为人民的福祉增添更多光彩 综合考虑中国庞大的人口和广阔的地域,可持续福祉的评价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的影响,并注重长期性和稳定性。跨学科的合作和研究是评价的关键,需要各领域专家的共同参与。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提供支持,鼓励学者和社会力量参与研究。通

工程项目社会分析评价方法

工程项目社会分析评价方法 第一章 社会评价基本框架

社会评价是把社会分析和公众参与融入项目方案的设计和实施的一种方法和手段,要求对受项目影响并同时影响项目的社会因素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提出减少或避免项目负面社会影响的建议和措施,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和目标实现。社会评价需要贯穿项目周期的全过程。本章阐述社会评价的目的及任务,需要开展社会评价的项目类型、关注重点及实施步骤,项目周期不同阶段社会评价的关注内容。 一、社会评价的目的、作用及任务 (一)社会评价的目的 社会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判断项目的社会可行性,消除和尽量减少项目实施所产生的负面社会影响,使项目更符合项目所在地区的发展目标及目标人群的发展需要,为项目地区的区域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发展的目标包括提高人们的教育水平、知识技能,增进人们的健康,促进社会公共福利增长以及公平分配等,这就决定了投资项目的社会评价目标具有多重性。 在宏观层面上,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的目的主要包括:(1)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持续和协调发展;(2)满足人们的基本社会需求;(3)保证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协调发展;(4)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人力、技术和知识,增强地方的参与程度;(5)减少或避免项目建设和运行可能引致的社会问题。 在项目层面上,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的目的主要包括:(1)制定一个能够切实完成项目目标的机制和组织模式;(2)保证项目收益在项目所在地区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公平分配;(3)预测潜在风险并分析减少不良社会影响的对策措施;(4)提出为实现各种社会目标而需要对项目设计方案进行改进的建议;(5)通过参与式方法的运用增强项目所在地区民众有效参与项目建设和管理,以维持项目效果可持续性的途径;(6)防止或尽量减少项目对地区社会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社会评价的作用 1、有利于防止单纯追求项目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一致。如果缺乏对投资项目的社会评价,项目的社会、环境等问题未能在实施前得以解决,将会阻碍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例如,有些项目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但可能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损害当地居民的利益,并引起社会矛盾,将不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有些项目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没有充分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导致当地居民和有关部门的不配合;有些项目由于移民安置解决不好,导致移民生活水平下降等等,这些都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实践证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