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三首精选鉴赏

李白诗三首精选鉴赏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摩多楼子

唐代:李白

从戎向边北,远行辞密亲。

借问阴山侯,还知塞上人。

待酒不至

唐代:李白

玉壶系青丝,沽酒来何迟。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

晚酌东窗下,流莺复在兹。春风与醉客,今日乃相宜。

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

唐代:李白

凤凰丹禁里,衔出紫泥书。昔放三湘去,今还万死馀。

仙郎久为别,客舍问何如。涸辙思流水,浮云失旧居。

多惭华省贵,不以逐臣疏。复如竹林下,叨陪芳宴初。

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鱼。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诗人思想

盛唐国力强盛,多数士人渴望建功立业。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他希望能像姜尚辅佐明君,像诸葛亮兴复汉室。《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抒怀》《永王东巡歌》《行路难》(其二)都反映了他的这类思想。

李白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鄙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现实的黑暗使他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

这是李白对社会的愤怒抗争,是他叛逆精神的重要体现。他反对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揭露将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由于玄宗的骄纵,宦官权势炙手可热……通过对政事纲的分析,并到幽燕的实地观察,李白以诗人的敏感,洞幽烛微,在当时诗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祸乱将作。“安史之乱”爆发,他的爱国热情因此升华,摆脱了用藏出处的矛盾。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古风》其三、十五、二十四、三十九等都对社会现实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李白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世俗的一面,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所以在《将进酒》《江上吟》

《襄阳歌》等诗中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逃避现实等思想,这在封建社会正直孤傲的文人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古诗词李白的《长相思》三首原文注释意思,翻译及赏析

古诗词李白的《长相思》三首原文注释意思,翻译及 赏析 长相思三首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其一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其二 长相思,摧心肝。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其三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花馀床。 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闻余香。 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 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 译文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长安。 秋夜里纺织娘在井栏啼鸣,微霜浸透了竹席分外清寒。孤灯昏暗暗思情无限浓烈,卷起窗帘望明月仰天长叹。

亲爱的人相隔在九天云端。 上面有长空一片渺渺茫茫,下面有清水卷起万丈波澜。 天长地远日夜跋涉多艰苦,梦魂也难飞越这重重关山。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相思之情痛断心肝。 日色将尽花儿如含着烟雾,月光如水心中愁闷难安眠。 刚停止弹拨凤凰柱的赵瑟,又拿起蜀琴拨动那鸳鸯弦。 只可惜曲虽有意无人相传,但愿它随着春风飞向燕然。 思念你隔着远天不能相见。 过去那双顾盼生辉的眼睛,今天已成泪水奔淌的清泉。 假如不相信我曾多么痛苦,请回来明镜里看憔悴容颜。 美人在时,有鲜花满堂;美人去后,只剩下这寂寞的空床。床上卷起不睡的锦绣袭被,至今三年犹存昙香。 香气是经久不润了,而人竟也有去无回。 这黄叶飘髦更增添了多少相思? 露水都已沾湿了门外的青苔。

李白诗三首

李白诗三首 李白生于唐武后长安元年(701年),卒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主要活动是在玄宗、肃宗两朝。他自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剑术”。在古代的诗人中,有两个人得到过“仙人”的评价:一个是李白,一个是苏东坡(坡仙)。 魏颢《李翰林集序》记载:“(玄宗)令(白)制《出师诏》,不草而成,许中书舍人。以张垍(jì)谗逐游海岱间。”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载:“天宝初,玄宗辟翰林待诏,因为《和蕃书》,并上《宣唐鸿猷》一篇,上重之,欲以纶诰之任委之。同列者所谤,诏令归山。”看来,李白如果在天宝初年不受权贵谗毁,在政治上得意,最多只能当上中书舍人(正五品官),做皇帝的最高秘书,而不可能做他向往的宰辅大臣。 从李白一生的政治活动看,从他现存的全部作品看,李白只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而不是有才能的政治家。 古风(齐有倜傥生)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翻译: 齐国有个倜傥洒脱的士人名叫鲁仲连,他的才气十分高明美妙。 他就像一颗夜明珠从海底升起,散发的光芒一下子照亮了天地。 他用雄辩游说赵、魏联合拒秦,逼退秦军建立莫大功勋。他的英名传遍天下,他的光辉照耀后世,让后人无限景仰。 他看轻那些功名富贵,回头笑着拒绝了平原君的千金馈赠。 我也是和他一样的放达之人啊,事了拂衣去、功成便身退是我们共同的志趣。 文本赏析: 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诗人的政治理想。 (鲁仲连是战国时代的高士。当时秦国包围了赵国,魏国不肯救赵,却派客将军新垣衍劝赵国奉秦为帝。鲁仲连正好在赵国,遂挺身而出,

李白诗三首教案《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第4课

第4课李白诗三首 学习目标 1.积累诗中的文言基础知识。2.赏析李白诗歌的想象与夸张的艺术手法。3.体悟诗歌的思想情感,体会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 一、导入语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台湾诗人余光中笔下的这个人,他嗜酒爱月,剑胆琴心;他豪迈洒脱,浪漫出尘。他就是大诗仙李白!今天我将和同学们再一次走近李白,继续去品味他带给我们的洒脱与浪漫。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生于碎叶城(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后迁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幼年时,其父对他进行过传统的文化教育,少年时即显露才华,博学广览,吟诗作赋。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他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被永王李璘聘为幕僚。李璘起兵,事败,李白连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继屈原之后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著有《李太白集》。 二、背景展示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作于天宝四年(745)秋,是诗人漫游吴越前留赠东鲁亲朋之作。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开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住了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了漫游的旅途。 2.《蜀道难》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元年诗人第一次到长安时。从诗的内容看,很可能是诗

李白诗三首精选鉴赏

李白诗三首精选鉴赏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摩多楼子 唐代:李白 从戎向边北,远行辞密亲。 借问阴山侯,还知塞上人。 待酒不至 唐代:李白 玉壶系青丝,沽酒来何迟。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 晚酌东窗下,流莺复在兹。春风与醉客,今日乃相宜。 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 唐代:李白 凤凰丹禁里,衔出紫泥书。昔放三湘去,今还万死馀。 仙郎久为别,客舍问何如。涸辙思流水,浮云失旧居。 多惭华省贵,不以逐臣疏。复如竹林下,叨陪芳宴初。 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鱼。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诗人思想 盛唐国力强盛,多数士人渴望建功立业。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他希望能像姜尚辅佐明君,像诸葛亮兴复汉室。《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抒怀》《永王东巡歌》《行路难》(其二)都反映了他的这类思想。 李白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鄙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现实的黑暗使他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 这是李白对社会的愤怒抗争,是他叛逆精神的重要体现。他反对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揭露将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由于玄宗的骄纵,宦官权势炙手可热……通过对政事纲的分析,并到幽燕的实地观察,李白以诗人的敏感,洞幽烛微,在当时诗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祸乱将作。“安史之乱”爆发,他的爱国热情因此升华,摆脱了用藏出处的矛盾。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古风》其三、十五、二十四、三十九等都对社会现实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李白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世俗的一面,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所以在《将进酒》《江上吟》

山高人为峰诗三首

山高人为峰诗三首 山高人为峰,这是一句广为流传的谚语。它不仅仅是形容山高的景象,更代表了人们对于高峰所追求的顶峰境界。在诗歌创作中,这句话也被不少诗人所借用,此文将从三篇不同的诗歌中来谈谈山高人为峰的诗意。 其一,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创作的爬楼诗,描绘了他登上鹤雀楼时所见到的壮丽景色。诗中的“山”、“河”、“千里”等形象的运用,将登高远望所带来的巨大感受传递给读者。同时,王之涣也表达了一种超越自我的信仰,他觉得自己要“更上一层楼”,在心理上将自己置于一个更高的境界之中。这一观念也正体现了山高人为峰的诗意,即只有通过追求高度,才能达到更深刻的精神体验。 其二,李白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歌中他描述了自己在山巅远望居庸关的高峰所带来的自豪感和豁然开朗的心态。他把岱宗山比作诸侯,自己则是诸侯的朋友,岱宗山即使被几重山峦掩盖,它仍是高高在上的,为人所仰慕,才能衬得出自己的高尚品质。这也体现了山高人为峰的思想,即只有在追求巅峰的过程中才能达到人文气质的巅峰,而更高峰的体验便是由这种气质所带来的。

其三,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园林锦簇,风送香莲叶。 白石冈头夜,清溪石磴秋。 穷途岂曾惧?当轮愈抱琴。” 《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别有意境。杜甫在诗歌中描述了他的身世 艰难,但是他并不退缩,而是将制造不良环境的人或者事物比喻为“纤夫”和“篝火”,并认为这些仅仅是为他未来的大作品提供底蕴。而他也认为,自己及其友人在追求高峰的道路上,应该“当轮愈抱琴”,并在自己的艺术之路上继续昂首阔步。这种追 求高峰,达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精神,正是山高人为峰的真正意义。 综上所述,山高人为峰是一种高度的追求和提升,这种目标必须有宏大的气质 和思想的托底,方能达到心境超脱的境界。只有不断攀登,才能抵达自己更高的峰顶。同时,观照“岱宗”景象所带来的自尊和失落,也有了一种相对的价值判断,在追求个人理想与社会价值之间,达到新的平衡。这便是诗歌所带来的启发和正向遥思。

【唐诗三百首】李白《春思》诗词鉴赏

【唐诗三百首】李白《春思》诗词鉴赏 原文 燕草如碧丝⑴,秦桑低绿枝⑵。 当君怀归日⑶,是妾断肠时⑷。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⑸? 注释 ⑴燕草:指燕地的草。燕,河北省北部一带,此泛指北部边地,征夫所在之处。 ⑵秦桑:秦地的桑树。秦,指陕西省一带,此指思妇所在之地。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⑶君:指征夫。怀归:想家。 ⑷妾:古代妇女自称。此处为思妇自指。 ⑸罗帏:丝织的帘帐。 译文

燕草刚如碧丝之时,秦地的桑树已绿树成阴了。当君才开始想家的时候,妾已相思得 肝肠欲断了。春风啊春风,我与你并不相识,你为何闯入了我的罗帏? 赏析 时值阳春,加上就连这个订阅号的名字也取自本诗,因此第一篇诗评就从李白的这首《春思》开始吧。在准备这篇稿子的过程中,我与几位朋友就此作了些讨论,期间也有不 少错误得到了他们的纠正;及至现今成稿,仍旧不敢保证没有舛误之处。因此如有发现, 还望各位读者不吝赐教。 概括地说,这首诗是闺怨题材,描写了一名女子因丈夫在外戍边而伤于春景。 首联“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分写丈夫所在的边塞与妻子所在的家乡两地春景。 这里需要注意闺怨题材不是标准的叙事体,因此并无写实的必要。唐都长安,故而用“燕”、“秦”分别借代边塞与王畿是合适的。草,尤其是边塞的草,这样的意象大家想 必都已经非常熟悉了。这里仅再引一句与本诗时期相近的戴叔伦的《调笑令》1以供参考:“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事实上,这样的表现方式早在《诗经》中已有所应用了,如《采薇》2就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起兴。桑作为一种生活气息及其浓郁的植物, 自传说中的嫘祖始就与先民朝夕相伴,“桑梓”更是成为了家乡的代称。陶渊明也曾用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3作为田居生活的写照。上一篇《前言:从花盆说起》中我提到了自己有硬凑典故的毛病,这里就可寻得一处例证。几年前初读这首诗时,我曾固执 地认为“秦桑”是该女子借《陌上桑》4的典故自喻,如今想来只余莞尔。 第二联“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略有些互文的味道。“当君怀归日”句反过来设 想丈夫在外因见到春草方萌而勾起思乡之情的场景,使下句的“断肠”有了双倍的厚重感。这一构思当然并非李白独有,同时期的杜甫在《月夜》5一诗中更是通篇从妻子视角着手。但我对这句别出心裁的心理描摹曾有些个人的质疑。闺怨诗都是诗人借女性视角发声,刻 画的实际上是诗人所理解的女性形象。而在我看来,女子对在外从军的丈夫的思念与设想 似乎应该更多地表现为“苟无饥渴”6,何况是在请缨投笔蔚然成风的大唐盛世,“当君 怀归日”总觉显得格外消极了。女子必会渴盼良人早归,戍边将士也自难忘故园;但要使 一名女子作出丈夫在外不谋建功立业反倒归心似箭的假设,恐怕还是不太容易的。

李白牡丹诗三首

李白牡丹诗三首 李白描写牡丹的诗是《清平调词•三首》,原文: 其一: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一枝秋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译文: 其一: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其三: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春风中消解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赏析: 在这三首诗中,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闾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襄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其一〃中的春风,和〃其三〃中的

春风,前后遥相呼应。 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写花光,又似在写人面。〃一枝红艳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融,言在此而意在彼。读这三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不待什么刻画,而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无怪这三首诗当时就深为唐玄宗所赞赏。 清平调词三首 作者:李白朝代:唐体裁:乐府 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秋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牡丹诗是李白在长安任翰林供奉时奉旨所作,读来只觉得春风满纸、花光满眼。天宝年间,皇宫御苑里的沉香亭畔,娓紫嫣红的牡丹开得正艳。沉醉在这和暖的东风里,唐玄宗和杨贵妃兴致正浓。当时最著名的乐师李龟年也来高歌助兴,博学多才的唐玄宗却嫌原有的歌词都是些陈词滥调,于是特意召来李白重谱新章。当时,李白却在酒楼上喝得大醉,人们将

第23课《李白诗三首》教案(沪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下)doc初中语文

第23课《李白诗三首》教案(沪教版五四制六年级 下)doc初中语文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诵读方法,明白得诗歌内容,培养良好的诵读适应,并积存重点文言词语及诗歌中的名句。 2、以诵读促摸索,通过反复吟诵品味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行路难» 1、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坚强精神。 2、典故在诗中的含义。 «送友人» 1、诗人写离情,感情真挚热诚无缠绵哀伤的情调。 2、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月下独酌» 1、体会诗人看似自得其乐,实那么凄凉孤独的复杂感情。 2、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讲明: 唐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珍宝,课文的学习过程对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同时,对六年级学生而言,要能体会到三首诗中诗人复杂的感情,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过程应循序渐进,从学生较易把握的诵读入手,通过熟读来感知诗歌的内容,进而通过对诗中关键字词的品读,领会诗歌的意境及诗人复杂的情感。在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既不能教师满堂灌,使学生失去了主体体验的过程,而一味片面强调学生的自主能力,任由其随意发挥也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处给予点拨、讲解,为学生的明白得、感悟创设平台。«行路难»、«月下独酌»由于篇幅较长,其中包蕴的情感也较为复杂,可由教师引领学生去品读,并及时总结学习方法,让学生把握一些古代诗歌赏析的差不多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学生为主,学习«送友人»,教师在诗歌难点处适当点拨即可。通过师生共同质疑,学生释疑完成本诗的学习。 教学过程 «行路难»

«月下独酌»

李白诗教案设计

李白诗教案设计 李白诗三首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诗。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李白的身世导入。 二、学生齐读全诗。 三、讲解诗歌: 1、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饯别诗。 2、开头即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借景抒情。 “蓬莱建安骨”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写登楼引发的感慨,也是李白与族叔李云酒酣耳热之后谈话的中心。

“抽刀断水水更流”以下四句写壮志难酬的悲慨。 3、每组派一代表朗读,男女生轮流朗读。 四、小结: 李白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了独特的“纵逸”风格。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无可奈何的心态。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李白的诗歌《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学生谈熟读后的感受。)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赏析:这是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谢朓北楼又名谢公楼,是南朝着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天宝十三年,李白漫游至此,一个晴朗的秋天傍晚,诗人独自登楼,凭栏远眺,只见依山傍水的宣城,景色十分秀丽。不禁诗兴勃发——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诗人怀着赞叹的心情用凝炼的笔墨描写了登高所见的总体印象。平旷的郊原,起伏的山峦,错落有致,在秋日的晴空下,宛如一幅美妙的风景画。这开头两句一下子将读者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中。接下来具体描写诗人眼中的景色。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写远景。“两水”,指环绕宣城的.句溪和宛溪。时值秋天,溪水宁静澄澈,远远望去,光亮如镜。“双桥”,

【诗歌】《李白诗三首》同步练习题+答案解析

4李白诗三首 一、基础巩固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荡漾熊咆龙吟扪参历井曲折莹回 B.崔嵬一夫挡关摧眉折腰磨牙吮血 C.峥嵘雄飞雌从蓬莱文章迷花琦石 D.层巅青冥浩荡魂悸魄动畏涂巉岩 解析:A项,莹—萦;B项,挡—当;C项,琦—倚。 答案:D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对此欲倒东南倾.(倒下) B.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战栗) C.列缺 ..霹雳(指闪电) D.忽魂悸.以魄动(心惊,心跳) 解析:A项,倾:倾倒。 答案:A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云青青兮欲雨. A.栗深林兮惊.层巅 B.猿猱欲度愁.攀援 C.虎鼓.瑟兮鸾回车 D.侧身西.望长咨嗟 解析:“雨”是名词用作动词,下雨;C项,“鼓”也是名词用作动词,演奏。A项,“惊”是使动用法,使……害怕;B项,“愁”是为动用法,为……发愁;D项,“西”是名词作状语,向西。 答案:C 5.李白的诗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主要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通过奇特的构思来表现,诗中构思出一场梦游中的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极富浪漫色彩。 B.主要是通过丑恶的现实与光明的梦幻进行鲜明对比来表现的。 C.全诗运用了比喻、对比、衬托、夸张、联想等手法,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 D.主要是通过诗的形式的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句型多变、节奏缓急等方面来表现的。 解析:B项,叙述不符合原文内容,文章并没有用“丑恶的现实与光明的梦幻”进行对比。 答案:B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天姥连天向天横,。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李白《蜀道难》) (4)人生在世不称意,。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答案:(1)势拔五岳掩赤城(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3)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4)明朝散发弄扁舟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7~8题。 送友人入蜀 [唐]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①。 注:①据《汉书》记载,蜀有严君平,卜筮于成都市。有问卜者,则依著龟为言利害。 7.本诗开篇与《蜀道难》有什么不同?

李白《金陵三首》诗词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

李白《金陵三首》诗词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 《金陵三首》是由李白所创作的,诗人一落笔便流露出深沉的吊古伤今之情。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金陵三首》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金陵三首》 唐代:李白 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 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 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 醉客回桡去,吴歌且自欢。 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 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 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 空余后湖月,波上对瀛州。 六代兴亡国,三杯为尔歌。 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 古殿吴花草,深宫晋绮罗。 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 《金陵三首》译文 晋家朝廷南迁长江,金陵就是当时的首都——长安。 地势有帝王之气,山水则虎踞龙蟠。 金陵空自壮观,长江亦非天堑。 酒醉回船归家去,口吟吴歌独自欢。 金陵地势雄壮,江水空摇,高墙巍峨不动。 东晋在这里建都,百万富豪纷纷在这里夹道修建高楼。 东晋终于灭亡,宫殿被荒草湮灭。 只有玄武湖上的明月,在波浪上空注视着曾经繁华的江洲。 魏晋六代,兴衰迭起,我且痛饮三杯,为金陵高歌一曲。 这里的宫殿不比长安的少,四周山峦围城,比洛阳的山更多。

古殿傍边吴王种植的花草,深深宫院里美女穿戴着的晋朝样式的绮罗绸缎的服装。 都随着人事变换而消失,就像东流的江水,一去不回。 《金陵三首》注释 晋元帝南渡江,于金陵即位,遂都之。 钟山龙蟠,石头虎踞,诸葛武侯称为帝王之宅。 《隋书》:陈祯明三年,隋师临江,后主从容言曰:“齐兵三来,周兵再来,无勿摧败,彼何为者?”都官尚书孔范曰:“长江天堑,占以限隔南北,今日北军岂能飞度耶?” 颜师古《汉书注》:“楫谓棹之短者也。今吴越之人呼为桡。” 拥:环抱的样子。金陵:这里指金陵山,即今南京的钟山。 当时:指六朝。 谢朓诗:“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搂。” 国:都城。亡国:指相继灭亡的六朝的故都金陵。 空余:只剩下。后湖:一名玄武湖,在今南京市东北。 瀛洲:传说中的仙山。这里指玄武湖中的小洲。 《小学绀珠》: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皆都建业。 《景定建康志》:洛阳四山围,伊、洛、瀍、涧在中。建康亦四山围,秦淮、直读在中。 《金陵三首》译文及注释二 《金陵三首》译文 晋朝南渡以后,在这里建都,代替了旧日的长安。 这里的地形是人间帝王的住宅,山势则为虎踞龙盘。 而钟山却空有壮丽的景象,长江天堑也变得清波平静不起波澜。 游客在沉醉中归去,欢乐的吴歌在江上传遍。 地形凭借钟山的龙盘之势,绕城有江水横流。 当年六朝的权贵,夹道筑起座座朱楼。 而今荒败的王宫长满了野草,旧日的离宫别馆已到处是凄凉的古丘。 只有那玄武湖上的明月,照着清波,像是照耀在海上的瀛洲。

赠从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赠从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赠从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赠从弟原文、翻译及赏析1 赠从弟·其一 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蘋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 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翻译 山涧里溪水顺畅地向东流去,溪水清澈,水中的石头清晰可见。 苹藻这些水草在水边默默地生长,十分茂盛,随着微波轻轻荡漾。 采集它们可以用作宗庙祭祀,可以进献给尊贵的宾客。 难道没有菜园中的冬葵这种珍贵的蔬菜可以用来进献吗?这是因为苹藻来自幽远的水泽,更加美好、可贵。 注释 从(旧读zòng)弟:堂弟。 泛泛:水流貌。 磷磷:形容石头色彩鲜明。 蘋藻:水草名,古人常采作祭祀之用。 华叶:花与叶。 羞:通“馐”。 嘉客:佳客,贵宾。 懿:美好。 赏析 这首诗,咏的是“苹藻”。苹藻生于幽涧,“托身于清波”,历来被视为洁物,用于祭、享。此诗咏苹藻,开笔先叙其托身之处的非同凡俗:“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泛泛”叙涧水畅流之状,“磷磷”写水中见石之貌。读者眼前,顿时出现了一派幽凉、清澈的涧流。然后才是苹藻的“出场”:“苹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在幽涧清流之上,苹藻出落得花叶缤纷,随着微波轻轻荡漾,显得何其清逸、美好!“采之荐宗庙,可以羞(进)嘉客。”这就是人们用作祭享、进献贵宾的佳品呵!这两句写苹藻的美好风姿,用的是映衬笔法。读者可以感觉到,其间正有一股喜悦、赞美之情在汩汩流淌。接着,诗人忽然拄笔而问:“岂无园中葵?”意谓:难道园中的冬葵就不能用吗?回答是深切的赞叹:“懿(美)此出深泽!”但苹藻来自深远的水泽,是更可贵、更能令人赞美的。这两句,用的又是先抑后扬的笔法:前句举“百菜之主”园葵之珍以压苹藻,是为抑;后句赞苹藻之洁更胜园葵,是为扬。于问答、抑扬之中,愈加显得苹藻生于幽泽而高洁脱俗的可贵。以此收束全诗,令人读来余韵袅袅。 赠从弟原文、翻译及赏析2 赠从弟司库员外絿 少年识事浅,强学干名利。 徒闻跃马年,苦无出人智。 即事岂徒言,累官非不试。 既寡遂性欢,恐招负时累。 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 浩然出东林,发我遗世意。 惠连素清赏,夙语尘外事。 欲缓携手期,流年一何驶。 翻译 年青时我涉世太浅,勉力追求功名禄位。 只为听信跃马年华,却恨没有超人智慧。 面临世事哪只是说说而已,累积仕历也并非不被任用。 既已缺少任我本性的快乐,恐怕还要招来背时的牵累。 明净的冬日可见远处群山,凝雪覆盖了山林的苍翠。 走出城东树林只见一片洁白,更触发了我遗落尘事的心意。 我惠连弟素有清高情趣,早就谈起过世外的情事。 想要延缓携手同隐的日期,可流年多么容易消逝。 注释

5.李白诗三首.

5. 李白诗三首 《梦游天姥吟留别》 【学习目标】 1. 通过这三首诗,进一步了解李白的创作思想。 2. 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3. 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学习重点】 1. 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 2. 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学习难点】 1. 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 2. 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学习过程】 一、作者介绍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 ,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

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二、解题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三、基础演练 1. 解释下列加点词 我欲因之梦吴越 失向来之烟霞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势拔五岳掩赤城 明确: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 失向来之烟霞:代上文神异的景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2. 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