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秋浦歌》赏析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全诗翻译赏析《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秋浦歌十七首李白其一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其二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其三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其四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五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其六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其七醉上山公马⑵,寒歌宁戚牛⑶。
空吟白石烂⑷,泪满黑貂裘⑸。
其八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⑹。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⑺。
其九江祖一片石⑻,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其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其十一逻人横鸟道⑼,江祖出鱼梁⑽。
水急客舟疾⑾,山花拂面香。
其十二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⑿。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其十三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其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⒀,歌曲动寒川。
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⒁。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⒂。
其十六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⒃,结罝映深竹⒄。
其十七桃波一步地⒅,了了语声闻。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注释:⑴秋浦:唐时属池州郡。
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⑵山公:指山简。
⑶宁戚:春秋时卫国人。
⑷白石烂:宁戚《放牛歌》中有“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之句。
⑸黑貂裘:《战国策·秦策》载,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
⑹水车岭:《贵池志》载,贵池西南七十余里有水车岭。
古诗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翻译赏析

古诗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翻译赏析《秋浦歌·白发三千丈》是唐朝文学家李白所著。
其全文古诗如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前言】《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注释】⑴秋浦:唐时属池州郡。
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⑵山公:指山简。
⑶宁戚:春秋时卫国人。
⑷白石烂:宁戚《放牛歌》中有“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之句。
⑸黑貂裘:《战国策·秦策》载,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
⑹水车岭:《贵池志》载,贵池西南七十余里有水车岭。
⑺寄生:一种植物,其根部不扎在土里而依附在松树、杨树等枝杈上,靠吸取这些树的养分而存活。
⑻江祖一片石:《一统志》载,江祖山,在贵池西南二十五里处,一石突出水际,高数丈,名曰江祖石。
⑼逻人:今称逻人矶,乃江边一巨石。
人:一作“叉”。
⑽鱼梁:地名,在逻人矶附近。
⑾舟:一作“行”⑿平天:湖名,旧址在贵池西南的齐山脚下。
⒀赧(nǎn):原指因害羞而脸红。
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
⒁个:如此,这般。
⒂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⒃白鹇(xián):大型鸟类,也叫“白雉“。
【翻译】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赏析】第十五首诗,是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
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以此写愁,匪夷所思。
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李白秋浦歌原文注释及赏析

秋浦歌 秋浦锦驼鸟 秋浦锦驼鸟1,人间天上稀。
山鸡2、羞渌水,不敢照毛衣3。
【注释】 1、驼鸟:亦名楚雀。
《海录碎事》:“驼鸟出秋浦,如吐绶鸡,背部大红色。
” 2、山鸡:即野鸡,又名雉。
《博物志》载,山鸡有美丽的羽毛,终日在水边照影,欣赏自己的美色,目眩即溺死水中。
3、不敢照毛衣:是说山鸡看见鸵鸟那么美丽,自愧不如,不敢在清澈的水边照影。
秋浦多白猿 秋浦多白猿,超腾1、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2,饮弄水中月。
【注释】 1、超腾:跳跃飞腾。
2、条上儿:枝条上的小猿。
【赏析】 在安徽省南部,江水从西南向东北流淌。
在长江南岸,九华山的西麓,斜躺着池州城。
出了池州城,逆着江水往南走,一百公里长的秋浦河蜿蜓流淌,它穿过九华山的余脉,一直伸到黄山南部的山岭中。
就在这条河上,一千多年前,诗仙李白写下了组诗《秋浦歌》十七首。
而今,虽然经济驱动让两岸的树木遭到丧心病狂的砍伐,而裸露的黄色山体仍可辨识过去。
好吧,让我们坐上竹排,重温当年诗人的足迹。
传说当地有一种鸟,长得很漂亮,以至于美丽的山鸡都不敢临流照影。
这种鸟叫驼鸟,李白亲眼见过,并把它写进诗里,这就是秋浦歌第三首。
驼鸟当然漂亮,但山鸡羽毛斑斓,也很美丽。
说山鸡见驼鸟比自己还好看,羞愧得不敢照镜子,是诗人赋予动物以人类自知之明的特征,是拟人。
但这样一来,写活了山鸡临流照影时,似乎羞涩的神态,也衬托了驼鸟。
那时候,秋浦水清澈见底,羽毛好看的鸟儿竞相临水照影,不住地引起路过此地的诗人的赞叹。
当时的秋浦还有很多白猿,白得就像洁白的雪花。
它们呼朋引伴,追逐嬉闹,就像天上突然下起一阵大雪。
李白《秋浦歌》第五首就为它们而作。
这首诗的前两句给人一幅群猿嬉戏图,用“超腾”形容白猿动作的敏捷和爆发力,动感极强。
最后两句撷取群猿场面中的片段,画龙点睛,把群猿嬉戏的场景具体化。
动物没有人类的智慧,但一样富于骨肉之爱,于是大爱的诗人偏偏把它写进诗中;而且正因为动物没有人类的智慧,老少猿儿饮水弄月的无知才被认真的诗人挖掘出自然之真美。
李白《秋浦歌》的意思及赏析

李白《秋浦歌》的意思及赏析
秋浦歌(其十五)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①似个②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①缘:因为。
②个:这样。
白发长有三千丈,这是因为我的愁绪也这样的长。
对镜自照,入眼的是一个白头,到底是哪里来的重重心事,让我的头发染上了秋霜。
【白发之美】
李白在《将进酒》中说:“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白发是他常用的一个意象,因为我们常会将它与愁绪、沧桑联想到一起。
在《秋浦歌》中,他将自己的发白写成三千丈,也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愁绪像三千丈白发一样的长。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谁
知道三千丈的距离有多远呢?这样奇特的想象,让人深感诗人的愁苦之情。
【赏析】
诗人说自己愁绪如三千丈的白发,又说对镜自视的时候,也很好奇到底是哪里来的“秋霜”,总之为什么愁白了头,没有明说。
因为这种愁绪是来自政治上的失意,但又不好明说出来,以免触怒了权贵,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在写作中,有时候会有不便于明说的事情,这时就要隐去不提,像《秋浦歌》这样,留下空白让读者来完成。
【启示】
孔子说如果四十岁还没有闻名,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希望了。
李白做这组诗的时候,已经五十岁了,但在政治上还是默默无闻。
想到自己年事已高,他不禁满怀愁绪。
人到中老年的时候,常会回过头来总结自己的一生,这时如果能有一些成就,才会稍感欣慰。
但很多人在年轻时不曾想过要向后看,也就没有压力和动力。
其实不仅在老年时要总结,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去反省,才能进步。
古诗秋浦歌·秋浦千重岭翻译赏析

古诗秋浦歌·秋浦千重岭翻译赏析《秋浦歌·秋浦千重岭》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前言】《秋浦歌·秋浦千重岭》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秋浦歌十七首》的第八首。
这一首诗是咏秋浦的水车岭。
全诗以夸张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描绘水车岭陡峻奇险之景,动静相成,虚实相生。
【注释】⑴秋浦:县名,唐时先属宣州,后属池州,即个安徽贵池县。
县境内有秋浦水,县因以得名。
⑵水车岭:在今安徽池州市城南桃坡乡龙舒河畔。
其峭壁临渊,奔流钻海声,故名水车岭。
水车岭周围山峰奇秀、怪石峥嵘,风景奇特。
【翻译】在秋浦的干重山岭中,唯有水车岭的风景最为奇特。
天空好像要随着大石一道倾倒下来,山石上的松萝兔丝在顺水飘拂。
【赏析】李白一生好入名山大川游,探奇揽胜之心异常强烈。
他在秋浦游览时间较长,对其风光景物兴趣颇浓。
在《秋浦歌十七首》前七首中,除了明显抒情之作,已经收录了秋浦之猿,秋浦锦驼鸟、秋浦花等。
这一首是咏秋浦的水车岭。
据《贵池县志》载:秋浦“长八十余里,阔三十里,四时景物,宛如潇湘洞庭。
”秋浦县因秋浦水而得名,其可供游览之处也应集中于“宛如潇湘洞庭”的水泽地区。
然而这里却明确写出,在秋浦众多的山岭之中,属水车岭最为奇特。
此语一出,即费琢磨:水车岭奇在哪里呢?是它的形状特殊如水车才称水车岭吗?“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语言质朴,起得平淡。
虽如随口而出的叙述,却给读者造成悬想,吸引了人们好奇探奇的心理。
所以诗起笔不凡,似平实奇。
水车岭得名不在形状,而在声音。
据《贵池志》载:“县西南七十里有姥山,又五里为水车岭,陡峻临渊,奔流冲激,恒若桔槔之声。
”桔槔也叫吊杆,是一种原始的提水工具,其作用与水车同。
因岭下急流日夜冲击山崖,总是发出有节奏的如水车汲水般的声响,所以称这座岭为水车岭,确是奇特有趣。
然而水车岭之奇不止于此,或者说更重要的不在得名。
天倾欲堕石”,诗人以极度夸张之笔描写了水车岭的陡峻奇险之状。
古诗秋浦歌·秋浦田舍翁翻译赏析

古诗秋浦歌·秋浦田舍翁翻译赏析
《秋浦歌·秋浦田舍翁》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前言】《秋浦歌·秋浦田舍翁》是唐代诗人李白组诗《秋浦歌十七首》的第十六首。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注释】⒃白鹇:大型鸟类,也叫“白雉“。
⒄罝:捕捉兔子的网,泛指捕鸟兽的网。
【翻译】秋浦的田舍老翁,为捕鱼而睡在水上的船中。
他的妻子在竹林深处张结鸟网,捕捉林中的白鹇。
【赏析】第十六首诗,李白用一种极为欣赏的眼光,再现了秋浦人家的生活情调:渔家在夜以继日地打鱼,而他的妻子也不肯闲着,在竹林深处,张网捕鸟。
一家人都在为着生活而忙碌,但是心态却是非常平和的,这首被人赞为颇有王维《辋川诗》格调的诗作,显然是在一种轻松自在的心境下创作出来的。
正是这种不断地自我更新,不断地接受新事物的健康心理,才使得李白不论身处何地,都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华彩辞章来的重要主观因素。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古诗秋浦歌·两鬓入秋浦翻译赏析

古诗秋浦歌·两鬓入秋浦翻译赏析《秋浦歌·两鬓入秋浦》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前言】《秋浦歌·两鬓入秋浦》是唐代诗人李白组诗《秋浦歌十七首》的第四首。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翻译】入了秋浦之境,一个早晨就愁白了我的双鬓。
那凄切的猿声,叫得将我满头的白发郡成了纷乱的素丝。
【赏析】全诗描绘的诗人形象是满腹忧郁,形容枯槁,白发苍苍的孤苦老人。
盛年不再的李白,是怀着失意的心情来到秋浦的,虽然是刚过“知天命”的年纪,可是好像一下子白发就全白了。
在此诗的开头,他说自己是“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听起来似乎觉得原来还李白一直是两鬓青丝,但到了秋浦之后,没有想到竟然会在一天早上起来之后,发现两鬓已经白发苍苍了!“一朝”极言头发白得之快,简直出乎意料之外,言下之意,还真有点当年伍子胥过不去昭关,一夜之间,就把头发愁白了的味道,但是伍子胥是心急火燎,李白却并不着急赶到哪里去,而且,也不像伍子胥那样过不了昭关就有性命之忧,但是又为什么白了头发呢?李白在惊异之余,给自己找了一个看上去说得过去的原因:“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中国古代的文人一听到猿声,马上就会愁肠百结的,这其中的例外恐怕还只有李白一人,不过那也是他晚年在长流夜郎的途中,在三峡中得到大赦,乘舟东归的时候,曾经欢快地写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可是在眼下,他可没有这么好的心情,猿声一“催”,他满头的青丝,不管是长是短,统统白了,这个“催”字可谓是用得惊心动魄,本来头发就在一夜之间白了,那里还禁得住猿声的催促!这首诗由于用了“一朝”和“催”这两个词来着重强调自己头发白得异乎寻常地快,不由得让人想到他在《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首诗的表层意义是诗人对进入暮年的喟叹,深层意义是抒发一种匡时济世之大志而又无门可报,欲罢而又不能的矛盾情怀。
秋浦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浦歌原文翻译及赏析秋浦歌原文翻译及赏析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作品《秋浦歌》由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秋浦歌》是组诗,共计十七首。
作者运用了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衷。
以下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秋浦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秋浦歌原文翻译及赏析1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古诗简介《秋浦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本诗为其中流传最广的第十五首。
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译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注释个:如此,这般。
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赏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
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以此写愁,匪夷所思。
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
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
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秋浦歌》赏析
《秋浦歌》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题材取材自中国传统文化,融入
了自然风光和情感抒发,是一篇优秀的古典诗歌。
本文将从李白描写
秋景的细腻和充满感情的描写入手,进一步分析该诗歌的艺术特点。
诗歌的意境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也是一个富有情感的季节。
在《秋浦歌》中,李白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营造出了一种凄凉而又美丽的意境。
诗开篇即写“桂花秋月两相和”,这句诗句在语言上相当优美,构成了互相呼应的意境,也映射了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接下来的描写中,李
白又表现出了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感受,将自然景观的细节展现了
出来,让人连呼“如画”。
同时,诗歌中也流露出了人生的哲理。
李白在写“若乃一曲我心清,不须悲伤自老情”时,表达出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再加上最后一句“白发三千丈”,这句话不仅表现出了诗人的沧桑和寂寞,也体现出了诗人
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
诗歌的情感
《秋浦歌》的整个篇章都充满了浓郁的情感色彩。
从描绘自然景观
的“荷叶上露滴,菊花边泪流”,到诗歌结尾的“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都能感受到李白深深的思念和无可奈何的伤感。
特别是“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眷恋,同时也折射出他
对现实生活的迷惘。
这种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让诗歌更显深邃和富有内涵。
诗歌的表现技巧
李白的《秋浦歌》不仅在情感和意境上独具匠心,诗歌的表现技巧也是相当值得探究的。
李白在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上做得非常娴熟。
比如,他用“秋霜冷落清溪静,蒹葭摇曳秋影重”来描绘秋天的寂寥和凄凉,用“荷叶上露滴,菊花边泪流”来表现花卉在秋季里的凋零和哀伤,更是将自然景观和情感映射得完美无瑕。
另外,李白的诗中也运用了大量的主观描写,比如“逆流澹寂深,空水共澄明”,“夕霞出山峦,昏鸟飞树梢”,这些描写不仅让人感受到了秋季天色中的美景,更能感受到李白对这些景物的热爱。
诗歌的艺术特点
李白的《秋浦歌》堪称是一篇典型的诗经体诗歌。
它的诗意和意境都与古典诗歌中的“性灵论”和“物我两忘”大有关联。
诗歌中所描绘的自然风景和情感,相辅相成,且均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这反映了李白在创作和艺术上的独特眼光。
此外,《秋浦歌》还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读起来顺畅、抑扬顿挫、极具韵律美感。
这也与李白曾经的职业身份有关,他是一位善于歌咏和歌唱的诗人。
总之,《秋浦歌》是一首形式完美、情感真挚的古典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折射出人生的沧桑和寂寞,并彰显出了诗人的生命力和艺术才华。
人类的文化生产始终离不开诗歌这个最原初的艺术形
式,它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并记录了人类深邃而又奇妙的心灵世界,能够激起读者的共鸣,也是诗歌魅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