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筝曲中的苦音
浅谈筝乐中“苦音”的研究

浅谈筝乐中“苦音”的研究一、苦音、苦音音阶苦音——苦楚、激愤的音调,动人心弦的特性音。
苦音,又称哭音,是我国部分地区特有的一种音乐现象,是汉族音乐中一种独特的音调,存在于全国多种地方戏曲、曲艺、民歌、民族器乐中。
“苦音”的名称,来源于西北地区的地方戏曲。
在陕西、甘肃一带流行的秦腔、碗碗腔等戏曲及其它民间音乐中,有一种含特性音的腔调,被称为“苦音腔”(与之相对应的还有“欢音腔”)。
苦音腔的调式音阶中有两个特性音,即微升fa 和微降si。
它们对乐曲或唱腔的调式结构、表情意义和艺术色彩有着强烈的影响。
其中微升fa 介于fa 和升fa 之间,音高靠近于fa,而不是升fa,一般习惯记作[↑4 ];微降si 介于si 和降si之间,音高靠近于降si,而不是si,一般习惯记作[↓7]。
由于这两个音具有一定的游移性,有时上行时会略有偏高,下行时会略有偏低。
含苦音腔的音乐具有苦楚、凄凉、哀伤、抑郁、激愤、深情等情感色彩,因而得名。
笔者认为,所谓苦音,从广义上讲,是指一种苦楚、激愤的腔调;从狭义上说,则是指这种腔调中的两个特性音:“微升fa 和微降si。
苦音不仅流行于西北地区,还流行于山西、广东、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福建等地。
在不同地区称谓不同,但所表达的情感与苦音相同或接近。
如:川剧弹腔中的“苦皮”,滇剧中的“苦禀”,冀中唐剧中的“凄凉调”,广东音乐中的“乙凡线”,广东汉调音乐中的“软弦调”,潮州音乐中的“重三六”、“活五”等。
此外,福建南音中的“五空管”、“望远行”也具有苦音的特色。
苦音音阶——燕乐音阶的传存,三分损益律的具体表现。
人们习惯把含苦音的调式音阶称为“苦音音阶”。
在戏曲音乐中,苦音音阶常用徵调式七声音阶,它的排列是:这个音阶的特性音是第三级(微降si) 和第七级(微升fa)。
我国传统调式音阶是由“三分损益”(五度相生) 法产生的。
它是由一定长度的弦或管作为起点音“宫”,数次交替采用“三分损一”、“三分益一”,依次产生了徵、商、羽、角,这五个音按音高的顺序排列在一个八度内,则成为中国传统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即:do、re、m i、so l、la )。
论陕西筝派中“欢音苦音”的艺术特点

当今古筝艺术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由于地区的差异造成了 它们格局地方特色的艺术特点。单单拿陕西筝派来说,陕西筝吸取 陕西地区特有的地方戏曲艺术,造就了陕西筝独特的艺术风格。陕 西筝曲中独特的“欢音”“苦音”以及它的演奏技法,使陕西筝派 区别于其他筝派,独具了自己的艺术魅力。近年来,各种不同流派 风格的筝曲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陕西筝人在“秦筝归秦”的 号召下为振兴陕西派筝曲做了许多努力。 一、陕西筝派的特点 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它源于秦而盛于唐,早在战国时 代,就在当时的秦国(现如今的陕西)这一带广泛流传,所以又叫 秦筝。古筝的分布面广,在几千年的流传中,就逐渐形成了众多流 派, “茫茫九派流中国”就是个概括的说法。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 史发展中,根据流行地域的历史文明,地理环境,气候方言,地 方文化,民间风俗等因素的长期影响,融合了当地的戏曲,说唱音 乐,民间音乐,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演奏风格和艺术特点。而古筝 发展中形成了“潮州、山东、客家、浙江、河南”这五大筝派。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国, “古筝”这个乐器就在秦地流传,所 以这个乐器在陕西历经了长时间的传播。但也正是因为历史的久 远,陕陕西人民逐渐认识到了“秦筝归秦”的重要性。
陕西筝特点的形成跟它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息息相关的。陕西 地区有着复杂的地理环境,北部沟壑纵横,布满丘陵;关中地区则 是水土丰厚,是全国重要的粮棉产区;陕南则是秦岭巴水,汉水蜿 蜒。正如这复杂的地理环境才孕育和造就了丰富的民间曲艺品种。 秦筝演奏中带有浓厚的秦腔。陕西筝乐曲主要是吸取了“秦 声”中大量的传统音乐曲调,包括了陕西丰富的民间音乐,主要是 秦腔、迷胡、碗碗腔三大剧种。秦腔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戏曲剧 种。主要流行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因其用梆子作为打击乐器,所以 又叫做“梆子腔”, 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叩击时会发出“恍恍” 之声)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这两部分,每一个部分都 有欢音和苦音的分别。苦音腔最具有秦腔的特色,哀婉深沉、激烈 慷慨,最适合用于表达怀念、悲伤、凄凉的感情;欢音腔欢快、灵 动、弹奏有力,擅长表现愉悦、爽朗、轻快的感情。用迷胡音乐来 作为筝的伴奏乐器,在明代就已经被使用广泛。碗碗腔曾名华剧, 最早流行于陕西东部的华县一带,是当地皮影戏的唱腔音乐。于清乾 年间就十分流行。因其一个形状像一样小碗的铜制打击乐器而被命 名,碗碗腔的音乐旋律优雅细腻,缠绵婉转,带有抒情性,十分扣人 心弦。下面将讲解到的《秦桑曲》就是以碗碗腔为素材进行创作的。 陕西风格筝曲的鲜明特色,起标志性的音乐特征由“欢音” (又称“花音”“硬音”)和“苦音”(又称“哭音”“软音”)以
浅谈陕西筝派的技法特点

浅谈陕西筝派的技法特点陈金鹏【摘要】古筝,音域宽广,庄重优雅,古典有朝气的弹拨乐器.陕西地区为筝的发源地,可"真秦之声"的筝乐却近于绝响.但在先人前辈的不断探索和努力下,我们得以进一步了解学习陕西筝曲的优秀内容.陕西筝曲风格特色鲜明,音律特殊,有着特殊的两个游移变音,左手的按弦也较多地使用大指,曲风细腻,委婉中有悲凉,激昂之中也不少抒情.本文将对陕西筝派的一些技法特点进行探究,结合陕西筝派筝曲的音乐素材、乐曲的风格,分析学习陕西筝派的技法特点,进一步加深对陕西筝曲的认知,以更好地演奏陕西筝曲.【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7(000)021【总页数】2页(P123-124)【关键词】古筝;陕西筝派;筝曲;技法【作者】陈金鹏【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河南开封 475001【正文语种】中文古筝,中国历史长河中富含中国特色又不断进步的民族乐器。
在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更多的人开始选择去追求精神的慰藉,而古筝也在这个社会中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筝起源于古时的秦地,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地区,陕西筝派在这里经历了消失和复兴,同样也成为了现在筝文化中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人们常说的古筝界的“后起之秀”。
而创作所用的音乐素材和乐曲创作的风格特点对筝曲的演奏技法有一定的影响。
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这对陕西筝派的形成发展也有着特殊的影响。
早期该地区交通不便,地处偏僻位置,与外界的交流沟通也很缺乏,所以当地筝还保持着早期的演奏技法,而后由于种种原因关于筝的传承渐渐衰落。
在近代,大量古筝学家名家为了继续发展陕西筝,其汲取榆林当地小曲的说唱形式,再与西安鼓乐、迷胡等乐种结合,在汇集了大量历史著作等精华后再次形成了风格独特,内容丰富的陕西筝派,也使得现今的陕西筝派深入人心。
陕西地区传统丰富的艺术文化来自于生活,源于当地人民的生活实践,是人民的真实生活写照,例如民间戏曲,西安鼓乐,都艺术化地展现了当地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之情和深切思考,有着不同的喜怒哀乐,是人民情感的真实展现。
《秦土情》的古筝演奏技巧及情感处理

《秦土情》的古筝演奏技巧及情感处理0 引言筝盛于唐而源于秦”,秦筝”一词也起源于筝的发源地陕西.而如今陕西筝派在提出”秦筝归秦”的口号,复兴秦筝之路后,陕西筝曲可谓是百花齐放,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它以其委婉动人的抒情曲调,细腻独特的演奏技法,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受到了广大古筝作曲家、演奏者、爱好者的喜爱.例如,《秦桑曲》《三秦欢歌》《香山射鼓》以及当代创编的《云裳诉》《望秦川》《秦土情》等.现当代创编的具有陕西风味的筝曲也成为演奏会、比赛中不可缺少的筝曲类型.而《秦土情》作为近年来较为新创的筝曲,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极具研究价值.1 筝曲《秦土情》简介及结构解析《秦土情》是由古筝演奏家周展于2008年创编的一首具有陕西风味的古筝协奏曲,乐曲建立在商调式的基础上,大量运用了苦音这种特殊的秦腔音乐特性音,同时旋律采用上行跳进、下行级进的手法,以及大指按音的演奏技巧,将凄楚、忧愁、激愤的深厚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故土的热爱与思念之情.这首乐曲是一首带再现的三部曲式,分为引子、慢板、快板、再现慢板(广板),分别通过不同的演奏技法展现了乐曲的情感变化,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结构图示如下:2 《秦土情》的演奏技巧及情感处理2.1 苦音的表达古筝中左手的吟揉滑颤是筝曲的灵魂所在,它通过左手对于弦的松紧不同程度的控制,来达到音的高低游移,产生不同的滑音效果,以达到情感的升华.岑参在诗《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中写道”: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在《秦土情》中大量采用的苦音特性音调,充分展现了这一艺术特点的魅力.苦音,在这里即微升fa 和微降si,在《秦土情》的演奏过程中最先注意的就是音准问题,微升fa 是介于升fa和sol 之间的音,微降si 是介于si 和降si 之间的音,左手要做到按弦准确、到位,尤其在快板中不能拖泥带水.其次,乐曲中的苦音常处于下行级进的位置,如谱例1,是慢板的第一句,仿佛一声声叹息,可以讲fa 稍稍拉长,同时按弦时要注意加上颤音,模仿哭腔,更增加悲伤的情绪.最后快板运用了现代技法快速指序,应将微升、微降还原,着重注意练习每个音的清晰度,保持节奏均匀.2.2 主题的推动陕西筝曲多抒情,善于表达内心情感.因此,快板部分的快速指序需要娴熟的技巧和日积月累的练习,而慢板及广板部分则承担着情感表达的重任,更需要细加琢磨、推敲.慢板可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一次主题的呈示,采用变化重复的手法,使人对主题印象深刻,同时将感情一层层推进,情绪逐渐由哀伤转为激愤,最后在强有力摇指和刮奏收束下达到高潮.因此,在演奏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情感的投入,一首好的作品同样需要好的演绎方式,需要全身心地融入在音乐中,才能将作品诠释完美.2.3 力度变化力度强弱的变化,是直接影响欣赏作品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陕西筝曲这种多抒情的乐曲,力度的变化穿插在作品的每个部分,由弱渐强、由强渐弱,每一个呼吸都能扣人心弦,如谱例2,三个相似的乐节,不能用平铺直叙的手法,而是需要力度的逐层推进,由弱渐强,跟随情绪逐渐激烈而增强力度,仿佛一个人倾诉内心想法时情感的变化.乐曲进入广板时,力度要达到最高峰,这是曲作者直抒胸臆的时刻,所有的情绪到这里得到了无限释放,激烈的摇指配合着左手强有力的刮奏,尽情宣泄着对故土的热切思念之情.3 总结《秦土情》这首乐曲兼具了传统陕西音乐风格和现代演奏技法,将陕西筝曲的多抒情的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演奏者在演绎这首乐曲时,最重要的就是情感地融入与抒发,晏几道的《蝶恋花》有云”:细看秦筝,正似人情短.”秦筝的魅力就在于将世间冷暖融入琴声之中,以触动人心弦.笔者在此仅作个人见解,会在日后的学习和演奏过程中,完善对《秦土情》的认识和演绎.参考文献:[1] 周展,盛秧. 学筝一百课[M]. 上海文艺出版集团,2012.[2] 凌青. 古筝协奏曲《云裳诉》的艺术特色及演奏处理[D]. 南京艺术学院,2012.[3]焦金海. 筝乐苦音的研究[J]. 音乐研究,1998(02).[4]冀潇彦. 以《秦桑曲》为例谈陕西筝派特色[J]. 大舞台,2010(11).标签: 上一篇:《昭君出塞》与《洪湖人民的心愿》的二胡声腔化演奏。
秦筝“苦音”声不苦

秦筝“苦音”声不苦(烟台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筝流派之“陕西筝派”亦称“秦筝”,素以尚“悲”闻名。
此处的“悲”指的是“陕西筝派”中运用“苦音”(“哭音”)音阶所表达的“悲”、“哀”、“恨”、“怨”、“泪”、“怅”等情怀,其利用多变的“中立音”声响生动的刻画出筝音的特色以及筝曲的表情内感。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凄凉曲》、《姜女泪》等。
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古筝学科科学化、系统化的飞速发展,音乐受众群体的审美也发生很大的变化。
新时代的作曲家又将“苦音”和“欢音”的表达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苦音”不仅仅是表达悲苦的感情。
它在近现代陕西风格作品中转变为一种渲染的手段。
其定位不仅仅局限在表达悲苦的情感上,而是转化为一种“性格特点”,变成了陕西筝乐的一种标志。
它可以表达悲伤、思乡、感慨、陈述、缅怀甚至喜悦等情愫。
新时期文化与情感的融合赋予了秦筝“苦音”新的标志。
本文以几首颇具代表性的陕西风格筝乐作品试以阐述,具体如下:一、“欢”“苦”二调交替出现曲云老师在1996年《秦筝》杂志――《陕西筝曲及其调式音阶》一文中也曾论述过这一观点:“实际上,在近几年来创作的陕西筝曲中,在筝的教学和演奏中,音阶、调式的概念有意无意地已经广泛的起着作用,并且从中悟到了一些普遍规律:即由于板式,唱腔音乐的变化而产生的调式色彩和音阶的交替与变化,一般都发生在引子与乐曲段落与段落之间。
音阶交替使用,是陕西筝曲又一重要的风格表现特征。
”在近几年的陕西筝曲创作中“苦音”与“欢音”音阶交替使用,已成为陕西筝曲重要的风格表现。
以其代表作《弦板调》为例。
此曲以陕西民间说唱音乐“弦板腔”为素材,创作中将传统的揉按与现代的快速演奏技法搭配结合,慢板抒情婉转,快板高亢活泼,渲染了吉庆祥和的气氛。
《弦板调》片段(1)(2)此曲分为四个段落,引子与第一段为欢快的小快板,是典型“欢音”五声徵调式(见片段1),第三段慢板转为“苦音”七声徵调式清乐音阶(见片段2)。
浅谈陕西筝乐的演奏风格

浅谈陕西筝乐的演奏风格摘要:作为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古筝早在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陕西一带)广泛流传,时至今日,陕西筝派依然有其独特的风格与魅力。
同样的古筝却能演绎出许多风格迥异的筝曲,其原因在于各地的风土人情。
每个流派风格的形成,都与当地的民间戏曲、说唱音乐、民歌小调有着必然的联系。
本文以秦桑曲为例浅谈西安筝乐的演奏风格。
关键词:陕西筝乐演奏风格陕西筝派的特色与陕西的戏曲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陕西的戏曲种类很多,例如秦腔、碗碗腔、眉户、榆林小曲、西安鼓乐等等。
其中秦腔最有代表性,由于秦腔的很多剧目都是表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秦腔音乐反映了陕西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醇厚、勤劳勇敢的民风,较早的形成了比较适宜于表现各种情绪变化的板腔体音乐体制,正是陕西人这样的性格与历史背景,造就了现今我们所听到的秦腔的唱腔,宽音大嗓,直起直落,既有浑厚深沉、悲壮高昂、慷慨激越的风格,同时又有缠绵悱恻、细腻柔和、轻快活泼的特点,凄切委婉、优美动听,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在陕西的戏曲中,人们通常可以通过用语言、情感、和眼神与观众的交流,表现出作品的情绪变化。
那么在古筝演奏中如何在没有语言交流的情况下更生动的让观众体会到这种情绪与情感的存在,是笔者重点探讨的问题。
一、根据陕西的戏曲与语言,决定了陕西流派的音阶特征陕西筝派是“以苦为主,苦欢结合”的音乐风格。
“欢音”(也称花音、硬音)是音乐中常用的基本音节,一般用欢音演奏出来的曲目都表现一种欢快、愉悦的心情。
而“苦音”(又叫哭音、软音)一般用来表现缠绵悱恻、凄切委婉的旋律。
但在陕西流派的作品中,苦音用的较多,欢音相对较少,魏军先生在1986年创作的《三秦欢歌》是陕西筝曲中唯一一首全部使用欢音的作品。
“欢音”和“苦音”也叫“二变之音”,“欢音”的音节为正常的sol、la、do、re、mi、sol,“苦音”的音阶为sol、la、降si、do、re、升fa、sol。
陕西筝曲的艺术特点

陕西筝曲的艺术特点摘要:陕西筝派是我国筝派中一枝独具特色的重要流派,由陕西筝派创作出的陕西筝曲颇具陕西地方风格。
此派系演奏技法是借鉴和学习其它古筝派系,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根据当地音乐风格特点而形成。
本文将从陕西筝曲的风格特点以及陕西筝曲的演奏特点来分别阐述其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陕西筝派特点技法自秦汉以来,我国筝派由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并与当地地方音乐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当地地方音乐特色的古筝流派。
在我国的古筝流派里,有七大古筝派系,这些流派所创作的作品以及演奏技巧各有特色。
古筝的发源于我国的陕西西安,那里有着丰富的陕西地方戏曲与民间音乐,例如“迷糊”、“秦腔”、“西安鼓乐”等。
经过陕西筝人了几十年的的不断努力,古筝在著名文化古城西安不断繁荣,形成了与其他流派别具一格的独特的风格与魅力。
陕西筝派因其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我国古筝流派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著名的古筝演奏家高自成先生培养出了“秦筝归秦”的理论家、演奏家周岩甲先生,高自成、周岩甲便是这一新流派的发源人、创始人。
一、陕西筝曲的风格特点我国的民族器乐的曲目都与当地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源自于生活与民间艺术。
正因陕西当地丰厚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以及音文化,才孕育出了陕西筝曲的浓厚风情。
陕西筝曲继承了陕西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间地方音乐的写作手法,例如调式、调性、音阶、曲式等,在此基础之上不断汇编、整理、创作修订而成。
乐曲的风格有的宛转悠扬,如泣如诉;有的则慷慨激昂、情绪高涨,同时又带有欢快活泼的特点,被广大人民所喜爱。
在陕西筝曲的作品中,调式音阶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欢音”与“苦音”。
它的音乐风格是“以苦音为主要演奏音阶,苦欢相互结合”的特点。
“欢音”是音乐中常用的基本音阶,其演奏中所表达的情绪欢乐高涨。
“苦音”用来表现一种如泣如诉、凄凉婉转的情绪。
在陕西筝曲的大量音乐曲目中,欢音出现的频率较少,苦音则用的相对比较多。
在实际的运用当中,两种雕饰也不是完全分开使用的,有时会依据情绪不断变化而混合交叉使用,常常用于表达丰富、内心复杂的情感。
浅谈陕西筝乐风格特点

陕西筝乐特擅“苦音”已为之公认,而“苦音”音阶中的fa、si与中国古音阶、新音阶和清商音阶的“二变之音”有所不同。
1.fa、si两音的中立性。
这一中立性和游移性的特点,是陕西筝乐之所长。处于物理效应,fa、si两音通过左手在mi、la两弦施压而上下运动,其游移性便自然出现。而中立性,用左手的力度控制,抑纵自由,此乃“秦声”要秒之处,亦即精髓、灵魂所在。
2.二变之音的游移变化对于调式音阶的变化所产生的风格色彩的变化,是陕西音乐最精辟、最智慧的概括和感性认识。艺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经过老师的口传心授,长期的耳濡目染,奏出那些时而游移不定,时而坚定不移,风格浓郁的乐曲。
陕西筝乐有独特的音阶结构,“苦音”音阶结构典型代表,建立在其音阶调式主和弦,其和声功能与调性色彩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特色腔调“苦音”在陕西悲情筝曲中的运用摘要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源源不断的历史长河中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浓郁的风土人情,造就了古老而富有特色的音乐文化艺术。
其中,在三秦大地广为流传的——筝乐就是西秦文化中的一种独具魅力的音乐艺术,早在战国以前,筝就流行在当时的秦地,所以历史上称之为“秦筝”。
秦筝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与各个地方的语言,风俗以及民间音乐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不用音韵风格的古筝流派,陕西筝派就是其中之一。
陕西筝乐以善于抒情、善于渲染的独特艺术魅力早已征服无数听众。
一、苦音音乐(一)苦音的含义“苦音”又称哭音,是我国部分地区特有的音乐现象,是汉族音乐中一种比较特别的音调,存在于全国多种地方戏曲、曲艺、民歌、民族器乐中。
“苦音”的名称,来源于西北地区的秦腔、碗碗腔、迷糊戏等地方戏曲中“苦音”和“欢音”两大声腔体系。
其中“苦音腔”是最具有特色的一种唱腔,演唱时激越、悲壮、深沉、高亢,表现出悲愤、痛恨、怀念、凄凉的感情。
(与之对应的“欢音腔”则表现欢快、明朗,表现喜悦、愉快的感情)。
“苦音腔”是一种特殊的七声徵调式音阶结构,含有两个特性音微升fa和微降si,用以表现浓郁的秦声、秦韵。
意思就是,他们不同于西洋乐中钢琴键盘上准确的fa和si,在弹奏或演唱陕西民间乐曲时,就不能以律学标准去衡量,而应该从秦腔的韵味出发,自然流畅的表现出这两个音的特殊效果。
(二)苦音音乐的形成因素1、地域性特点与西北人民性格特点秦地位于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带,这里常年面对干旱少雨、风霜这种恶劣地自然环境的威胁,严酷地磨砺着当地人民的坚韧和耐性,这样的生存考验造就了西北人民不屈的奋斗精神,但其内心深处也往往潜藏着深沉的凄苦与悲凉。
西北人粗犷朴实、豪迈直率的性格与在良好自然环境下生活安逸的南方人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富有着凄切悲苦,慷慨激昂并带有委婉,哀怨的感情色彩。
2、语言特点王骥德在《曲律》中曾写道:”古四方之音不同,而为声亦异,于是有秦声,有赵曲,有燕歌,有吴歈,有越唱,有楚调,有蜀音,有蔡讴。
”可见地域语言对声、器乐在音乐声腔风格形态上的巨大影响。
陕西方言的特点如同当地人民的性格一样,刚劲有力,抑扬顿挫。
与普通话相比没有第三声的语调,这直接关系到当地音乐语言的语调。
语言中的“字正腔圆”就会影响到歌唱中的“腔由字生”,而声乐的腔调就会影响到器乐旋律的腔韵。
二、苦音筝曲在筝乐领域中,音乐家们根据民间苦音音调素材创造了大量具有苦音调式的筝曲。
我们称之为“苦音筝曲”。
这些筝曲在全国的分布大致有:潮州筝曲中的“重三六”、“活三五”筝曲;陕西筝曲中具有苦音调式音阶的筝曲;山东筝曲中的个别带微升fa和微降si的筝曲;客家筝曲中的“软弦调”筝曲等。
每个地区的苦音筝曲大多都采用徵调式,都具有特性音微升fa和微降si。
但是每个地区特性音的表现方式不同,比如说滑音走向不同,揉弦方法不同。
苦音筝曲虽然分布在全国各地,但它们都源自于西秦。
下面,我们重点了解一下陕西的苦音筝曲。
三、陕西苦音筝曲(一)陕西筝派发展与复兴1993年,李世斌先生在《实践、理论、体系》一文中,提出了“陕西筝派”这一称谓。
在九大筝派中,陕西筝派是近几十年来复兴起来的流派。
1957年曹正先生提出了“秦筝归秦”这一思想,旨在复兴秦筝流派。
在他的倡议下,以周延甲先生为首的古筝家们经过几十年不断的努力,根据陕西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创作出了大量具有独特秦韵秦风的陕西筝曲。
随着复兴秦筝的队伍不断壮大,更多的古筝工作者加入到陕西风格筝曲的创作中,将秦筝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为陕西筝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如周煜国老师的《乡韵》、饶余燕老师的《黄陵随想》等。
短短的50年间,秦筝陕西流派从起步时的探索改编、积累曲目,到构架体系,逐步成熟,它在古筝诸派中的显要地位已毋庸置疑。
(二)陕西筝派的音乐风格作为地域性的筝乐流派,继承着陕西地方戏曲音乐鲜明的音乐特色。
如果说秦腔的大喜大悲、慷慨激昂表现了西北人民坚强,刚毅的一面,那么碗碗腔的凄楚悲切,委婉酸楚则表现了西北人民民风凄苦哀怨的一面。
概括的说,陕西筝派以音韵宽厚、慷慨激昂、悲壮中寓有细雨缠绵之意为特点,在演奏上不仅具有浓郁的陕西风格,更讲究气势和神韵,不但谨慎于传达音韵节奏,更重视于反应情义精神。
所以,“秦腔”“碗碗腔”等素材的应用决定了陕西筝派的音乐风格是“以苦为主,苦欢结合”的。
(三)陕西苦音筝乐中的特点1、二变之音“二变之音”即特性音微升fa和微降si,所谓“二变”就是fa音与si音的音高变化。
在“苦音”音阶中,四级音fa要比原位fa略高,但不到升fa,七级音si要比原位si略低,但不到降si。
有人说:“秦声筝最苦”就是这两个音起到的特殊效果。
“微升fa”、“微降si”两音作二度下滑到“mi、la”两音上,在演奏中具有不稳定的游移性,其准确性在于左手按压琴弦力度和揉颤琴弦频率的控制,通过左手的按、滑、揉、颤、点等作韵技法,惟妙惟肖的将苦音的韵味表现出来。
例如谱例1 《云裳诉》谱例1中,特意圈出来的音并不是简单的把微降si和微升fa通过摇指或者按音表现出来,而要在摇指或者按音的同时加入颤音并不漏痕迹的将音按到微降si或者是微升fa,并通过持续加颤保持其音准,使乐曲更加悲凉哀怨。
在《云裳诉》中,大量运用苦音的作韵技术抒发悲愤凄凉的情感,不仅抓住了听众的情绪,也同时增加了乐曲的感染力和张力。
而且从谱例中可以看出两个特性音具有不稳定的游移性,通常“fa”倾向“mi”游移,“si”倾向“la”游移。
2、苦欢结合在很多情况下,陕西筝曲并非一成不变地运用一种调性色彩,而是对两种不同色彩的调性音阶交替运用,所谓“花苦变化”的手法来发展曲调。
所以我们在欣赏陕西筝曲时,奏出的音调时而具有游移性,时而坚实稳定,然而却和谐地同处于一个曲调中。
例如谱例2 《秦桑曲》谱例3 《秦桑曲》《秦桑曲》的主体是苦音调式的,然而它的引子和结尾却运用的欢音调式,乐曲的首尾强有力地刮奏和摇指表现出秦腔那种豪放激昂的气势。
特别强调的是引子部分的si是本位si,许多人由于对该乐曲风格片面的认识,将引子中的si 弹成降si,使乐曲听起来有了塌陷感,破坏了引子整体高昂激越的情绪。
而乐曲的主体部分则是对两个变音的游移性较突出,这种游移效果也将“秦声筝最苦”的韵味发挥的淋漓尽致。
2、旋法:以下行级进为主,上行跳进为辅。
旋律的下行级进使人的情绪深沉厚重,哀怨缠绵。
上行跳进使人的情绪激昂,起伏多变。
跳进与级进的配合进行,使陕西苦音筝曲充分显示了鲜明的地方风格。
例如《云裳诉》谱例3例如谱例3中使用了连续的下行级进,与dol、re和la、re两处跳进配合进行,营造出一吟三叹的曲调,使情绪更加悲伤、低落。
四、苦音在陕西悲情筝曲中的运用(一)左手作韵技法对苦音产生的效果筝的历史悠久,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洗礼以及历代筝人的不懈努力下,古筝的演奏技法不断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右手主声、左手主韵、以韵补声”的演奏特色。
古筝的定弦是根据五声音阶而来的,因此在古筝的21个自然音中并不存在fa 和si,所以当演奏这两个音的时候就要用到左手“作韵”技法了。
由于在左手按弦的过程中通过与右手弹奏时间、力度、速度等不同的配合,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韵,大致可分为“按、滑、揉、颤、点”几种,这些技法使古筝旋律乐曲更加优美,细腻,富有韵律。
但是古筝的曲谱上往往没有清楚的标注左手”按、滑、揉、颤、点”的快慢,深浅以及具体的按放时间等,这些都是靠演奏者对作品本身感情的理解和演奏者手指的控制技巧来完成的。
所以说同样的作品由不同的演奏者弹奏所诠释出的韵味是不同的。
此外,右手的演奏也直接影响着左手的“韵”。
比如乐曲的某处需要一个富有激情、浓烈的颤音时,与之对应的右手就要加强力度,以保障在这个音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左手颤音的作用。
筝又称作“哀筝”,我国古代诗词中就有诸如:“忽闻江上弄哀筝,含苦情,遣谁听?”、“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等描绘古筝哀愁情绪的诗句,这种哀愁情绪的表现完全依靠左手的“按、滑、颤”来完成。
尤其在陕西的苦音筝曲中,特性音微升fa和微降si必须通过左手对琴弦极高的控制力来表现出来。
下面我们通过剖析《秦桑曲》来探讨作韵技法对陕西苦音筝曲产生的效果。
(二)苦音在《秦桑曲》中的运用《秦桑曲》是陕西筝派主要代表作之一。
唐代诗人李白写有五言诗《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女子深深眷恋着丈夫的心绪。
《秦桑曲》的曲作者正是借用诗中“秦桑”一词,以陕西地方戏曲音乐碗碗腔为素材,加工提炼后创作而成的,描述了深情的女子思念亲人,早日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秦桑曲》中有多处按颤音技法的运用,主要由左手按弦获得。
在右手摇指的同时,开始左手保持按音到si不变,随着右手力度的加强,左手先小颤后大颤,颤弦的幅度逐渐增大,使乐曲情感逐步升级。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si”本身的色彩就比较暗淡,经过颤音的处理后,听起来会更加的凄凉哀怨。
但是,在颤音幅度增大的同时,左手按音的力度要控制好,一定要确保音高的准确,用力过小或过大都会影响音高的变化。
如:谱例4《秦桑曲》的慢板乐段在整首曲子中占据较大篇幅,其情感基调是抒情的、思念的,要抒发盼妇思夫的真挚感情。
乐曲慢板中大量运用了按滑音的技法,韵味十足,表现细腻而又准确,勾勒出一个闺中女子深深思念远方爱人的愁绪与缠绵。
在陕西筝曲中我们经常看到在音符上方有一个“大”字,这表示左手需要用大指按弦。
谱例5中圈住的音先用大指按mi的上滑音,右手双托sol、mi两弦得到和音,再接着用食指、中指在la上按音到si并加后颤音,这种后颤音在听觉上有哽咽的感觉,类似于人的抽泣声。
这种大指与其他手指交替按弦的方法避免了因用食指、中指来回换弦按音使旋律中断的弊端,使滑音听起来更加连贯。
完整。
如:谱例5这部分运用了碗碗腔音乐中常见的七度音程大跳,作为承前启后的链接和感情由悲转激的纽带,使音乐急剧转化。
为了加强委婉的效果,常常使用双托音(),二者同时发音,上方是衬音,下方是滑音,相互映衬,既不单调,又突出了风格,既加强了滑音的效果,又使旋律得到了润色。
如:谱例6快板段是乐曲的高潮部分,表达女主人公激动难抑的感情。
这里左手的按滑音因为速度快而比较难把握。
所以在演奏处理上要注意好音高变化,在快速按滑音的同时音准要到位,否则旋律线条就会破坏。
如:乐曲结尾仍然同引子一样使用了欢音,表现宽阔、气势奔放的情绪。
所以弹奏时要注意不要把si弹成微降si,影响乐曲整体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