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探讨

合集下载

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鼻窦炎的效果评析

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鼻窦炎的效果评析

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鼻窦炎的效果评析
陈裕仁
【期刊名称】《当代医药论丛》
【年(卷),期】2018(016)001
【摘要】目的:探讨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鼻窦炎的效果.方法:将达川区人民医院近年来收治的64例真菌球型鼻-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保守治疗组(A组)和鼻内镜手术组(B组).对A组患者进行保守治疗,对B组患者进行鼻内镜手术,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病情的复发率.结果:B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高于A组患者(P<0.05),其病情的复发率低于A组患者(P<0.05).结论: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鼻窦炎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改善患者鼻腔的通气功能,降低其病情的复发率.【总页数】2页(P92-93)
【作者】陈裕仁
【作者单位】达川区人民医院,四川达州 6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5.4
【相关文献】
1.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鼻窦炎21例临床体会 [J], 杨建发;吴恒俊;李伟军;刘兴标
2.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窦炎的效果评价 [J], 徐延民
3.对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进行临床治疗效果的探讨 [J], 张正强;杜军
4.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J], 张晓柏
5.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鼻窦炎41例临床分析 [J], 王尔友;李妍;吴静;刘丽萍;王家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窥镜下鼻窦炎治疗新方法探索

内窥镜下鼻窦炎治疗新方法探索

内窥镜下鼻窦炎治疗新方法探索一、内窥镜下鼻窦炎治疗的历史与发展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疾病,影响着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患者。

内窥镜下鼻窦炎治疗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成为治疗鼻窦炎的主要手段之一。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内窥镜手术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1.1 鼻窦炎的传统治疗方法在内窥镜手术技术出现之前,鼻窦炎的治疗主要依赖于药物治疗和传统的外科手术。

药物治疗包括使用抗生素、抗炎药和鼻腔冲洗等,而传统的外科手术则包括鼻窦开放术等,这些方法往往存在治疗效果有限、恢复时间长和并发症多等缺点。

1.2 内窥镜手术技术的引入随着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医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观察到鼻窦内部的情况,使得手术更为精确和微创。

内窥镜手术减少了对周围组织的损伤,缩短了恢复时间,并且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1.3 内窥镜手术技术的演变随着技术的进步,内窥镜手术技术也在不断地演变。

从最初的单纯内窥镜手术,发展到现在的内窥镜辅助下的综合治疗,包括激光、射频、超声刀等现代医疗设备的使用,使得手术更为安全和有效。

二、内窥镜下鼻窦炎治疗新方法的探索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对鼻窦炎的病理机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为探索新的治疗手段提供了理论基础。

目前,医学界正在探索多种新的内窥镜下鼻窦炎治疗方法。

2.1 内窥镜下功能性鼻窦手术(FESS)功能性鼻窦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旨在恢复鼻窦的通气和排液功能,而不是简单地移除病变组织。

这种手术方法强调保留正常的解剖结构,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从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2 内窥镜下鼻窦炎的生物治疗生物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通过使用生物制剂,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来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

在鼻窦炎治疗中,生物治疗可以用于促进术后创面的愈合,减少炎症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2.3 内窥镜下鼻窦炎的免疫调节治疗免疫调节治疗是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来改变鼻窦炎的病理过程。

这种治疗方法包括使用免疫抑制剂、免疫增强剂等药物,以及采用免疫细胞治疗等手段。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21例分析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21例分析
medical laboratory sciences 医学检验
CHINA HEALTH INDUSTRY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21例分析
王克雄 欧永明 (广东医学院附属三水医院耳鼻喉科 广东佛山 528100)
【摘要】目的 观察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 对21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采取鼻内镜手术治疗,随访2个月~3
【收稿日期】2012-02-18
140 中国卫生产业
真菌性鼻窦炎又称霉菌性鼻窦炎, 致病菌主要有:曲霉菌(占80%以上)、毛霉 菌、Seeber鼻孢子菌、念珠菌、申克孢子 丝 菌 等 。根 据 霉 菌 是 否 侵 入 黏 膜 和 黏 膜 对霉菌的反应状态,可以分为侵袭性霉 菌性鼻窦炎(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IFRS)和非侵袭性霉菌性鼻 窦炎(noninvasive fungal rhinos i n u s i t i s , N I F R S ) 。侵 袭 性 霉 菌 性 鼻 窦 炎病理学特征是真菌感染不仅位于鼻窦 腔,同时侵犯鼻窦粘膜和骨壁,并向鼻窦 外 周 围 结 构 和 组 织 如 眼 眶 、前 颅 底 或 翼 腭窝等发展,主要包括急性暴发型、慢性 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肉芽肿型。非侵袭 型真菌性鼻窦炎病理学特征是真菌感染 局限在鼻窦腔内,粘膜和骨壁内无真菌 侵犯,主要包括鼻窦霉菌球、变态反应性 霉菌鼻窦炎。在实际工作中,各种鼻窦炎 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明确,可以2种或2
例,中鼻甲水肿16例。术前7例曾行上颌窦 穿刺,冲洗出褐色干酪样物2例,褐色黏稠 样物3例,脓团1例及米汤样物伴恶臭者1 例。 1.3 辅助检查
术前鼻腔检查:中鼻道入口处有少量 息肉生长及中鼻甲或钩突肥大息肉样变 13例,中鼻道见干酪样物或白色分泌物者 8例,鼻腔黏膜慢性充血14例,有5例伴有 鼻中隔偏曲。对患者进行鼻窦CT检查:单 侧发病18例,双侧发病3例。单侧上颌窦病 变12例,单侧筛窦3例,单侧上颌窦、筛窦 病变2例,单侧蝶窦病变1例,双侧上颌窦 病变2例,双上颌窦、筛窦病变1例。其中14 例上颌窦内有局灶性点状或线絮状似骨 密度影,3例筛窦内有不均匀高密度影,其 余均表现为密度均匀的高密度影,其中有 12例患者伴有骨质吸收、钩突内移。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

生垦塞旦匡到垫!Q生!!旦筮≥!鲞笠丝捆垡些!墼』螋墅!堕堕!鲤鱼世幽堂旦墼:垫!Q:∑生:!!:塑!:丝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董晓斌柏正群【摘要】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茵性鼻窦炎的疗效。

方法对22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施行鼻内镜手术,不用抗真茵药。

结果22例随访1年,原有症状消失,未见复发。

结论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创伤小、照明好、清除病灶准确,不损害鼻腔正常生理功能,保证鼻窦通气引流,减少复发,治愈率高,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鼻内窥镜手术;鼻窦炎;真茵真菌性鼻窦炎是临床常见疾病。

但随着抗生素和激素在鼻窦和鼻窦炎治疗中的长期应用,鼻腔和鼻窦的真菌感染逐渐增多H1。

对于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采用Cal dw el l—Luc手术。

如今,鼻内窥镜技术日臻成熟并不断发展,为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逐渐取代C al dw el l—k手术。

我院自2006年至2008年,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22例,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l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2例,男9例,女13例,年龄27~64岁。

病程6个月~4年。

患者首发症状包括:鼻涕中带血并有异味l O例,鼻塞、脓涕等慢性鼻炎症状12例。

检查:中鼻道息肉或肉芽样物14例,5例合并有严重鼻中隔偏曲,鼻腔黏膜充血及鼻甲肿大,其他3例鼻腔黏膜正常。

术前9例进行了上颌窦穿刺,窦口阻塞或不完全阻塞7例,冲出于酪样及褐色样物2例。

术前均行鼻窦CT检查,均为单侧发病,病变仅局限上颌窦17例.累及筛窦3例,仅1例蝶窦病变,未发现累及额窦者。

上颌窦内密度增高,阴影深浅不均,呈团块状,内含钙化斑块。

全部患者的上颌窦自然窦口处均有软组织影。

l例C T示病侧钩突骨质异常增生,后经手术证实为真菌钙化斑块。

1.2手术方法: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鼻内镜手术。

按术前C T定位,鼻腔所见病变位于上颌窦者:先行中鼻道息肉或肉芽的清理,做钩突切除术,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并向后、向下、向上尽量扩大。

鼻内镜鼻窦开放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临床疗效观察

鼻内镜鼻窦开放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临床疗效观察
疗的 2 6 例 真 菌性 鼻 窦 炎 患 者 ( 对 照组 ) 进 行 比较 , 分 析 两 组 患 者 的 临 床 疗 效 及 不 良反 应 。 结 果 术 后 随访 3 ~2 4个 月 , 治疗组 2 7例 中治 愈 2 2例 , 好 转 5例 , 总有 效 率 1 0 0 ; 对照组 2 6例 中治 愈 1 5例 , 好 转 3例 , 无效 8例 , 总有 效 率 6 9 . 2 ,
【 文 献 标 志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3 5 1 1 . 2 0 1 5 . 0 4 . 0 2 0
Th e c l i ni c a l c u r a t i v e e f f e c t o b s e r v a t i o n o f e n do s c o p i c s i nu s s u r g e r y f o r f u n g a l
C o mp a r e d wi t h 2 6 f u n g a l s i n u s i t i s p a t i e n t s a c c e p t e d Ca l d we l l Lu c s u r g e r y b e f o r e 2 0 0 8, 2 7 f u n g a l s i n u s i t i s p a t i e n t s
叠堕堂
主 旦 2 7 鲞第 4 期 Me d J We s t C h i n a , A p r i l 2 0 1 5 , V o 1 . 2 7 , N o . 4
鼻 内镜 鼻 窦 开放 术 治 疗 真 菌 性 鼻 窦炎 临床 疗 效 观 察
邓 世 明 刘 铁 陵 刘 军 何 顺 芬 唐 洪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性鼻窦炎45例分析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性鼻窦炎45例分析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性鼻窦炎45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真菌球性鼻窦炎(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效果。

方法资料取自我院在2011年1月到2011年10月期间诊治45例真菌球性鼻窦炎患者进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对术后患者按治疗效果进行分组。

结果手术六个月后对45例患者进行复诊,有效38例,有效率为8444%;显效6例,显效率为1333%;无效1例。

无效者经过二次手术及术后护理,治愈。

在一年后的跟踪调查中,显效者治愈,无人员复发。

结论真菌球性鼻窦炎通过鼻内镜手术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鼻内镜手术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鼻内镜手术;真菌球性鼻窦炎;治愈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06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06-02真菌球性鼻窦炎属于非侵袭真菌鼻窦炎的一种,它是由集结纠缠,并呈现块状的同心圆排布的真菌菌丝引起的,不表现黏膜侵袭性,常发生于上颌窦位置[1]。

目前国内普遍采用鼻内窥镜手术(endoscopic sinus surgery,ess)治疗真菌球性鼻窦炎,效果良好。

通过对45例真菌球性鼻窦炎进行鼻内窥镜手术的术后观察,进行如下情况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取自我院在2010年10月到2012年10月期间接受鼻内镜手术治疗的45例真菌球性鼻窦炎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28例;年龄在18-64岁,平均年龄为(37±623)岁;病程三个月到五年不等;单侧患病42例,双侧患病3例;单侧上颌窦患病者30例,占6666%,孤立性蝶窦炎2例,占444%,累及筛窦者13例,占2889%。

所有患者此前均无手术史。

通过鼻内镜检查,发现真菌球性鼻窦炎出现患者鼻中隔向侧偏曲、钩突肥大、中鼻道息肉、中鼻甲肥大、中鼻甲息肉样变、下鼻道出现干酪状的分泌物的现象,或多种现象并发。

12治疗方法对所有选中病例进行鼻内镜角度分别为0。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王瑛【摘要】目的总结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特点,探讨鼻内镜下治疗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经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患者的术前病情评估、治疗和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54例患者均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随访2~6年,无1例在随访期内复发.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彻底清除病灶、纠正鼻腔结构异常及恢复鼻窦纤毛清除功能为其治疗原则.%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of the paranasal sinua fungus ball treated by internal endoscopic approach. Methods: 54 cases who were diagnosed as paranasal sinua fungus ball were analyzed about the estimation before surgery, during the treatment and the follow-up after surgery. Results: 54 patients with paranasal sinua fungus ball were treated with endoscopic surgery. The period of follow-up was 2-6 years. 54 cases had no recurrence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Conclusion: The 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the paranasal sinua fungus ball in selected cases. The principles of treatment are excising the focus thoroughly, correcting the abnormal nasal cavity structure and resuming the cleanout function of nasal sinus cilia.【期刊名称】《泰山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09(030)006【总页数】2页(P425-426)【关键词】鼻窦炎;真菌性;内镜手术【作者】王瑛【作者单位】汶上县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山东,汶上,272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3真菌性鼻窦炎的主要致病菌为曲霉菌,发病率趋于增多趋势,据报道占各种慢性鼻窦炎的6%~13%[1],现在已成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特异性感染性疾病。

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 第16卷 第55期63·临床研究·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梁吉艳(贵州省习水县人民医院 五官科,贵州 习水 564600)摘要:目的探讨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行鼻窦内窥镜手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48例于2012年5月至2016年4月期间我院接收的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均行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随访3个月~2年,观察治疗疗效及复发情况。

结果术前鼻内镜检查计分为(7.8±2.2)分,术后3、6个月分别为(3.8±1.6)分、(1.6±0.8)分,术后鼻内镜检查计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

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2年,1例变态反应真菌性鼻-鼻窦炎复发,复发率为2.1%,患者经第2次手术后痊愈,所有患者均未见手术并发症出现。

结论鼻窦内窥镜手术能显著改善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临床症状,且术后复发率低,值得推广。

关键词:疗效;真菌性鼻-鼻窦炎;鼻窦内窥镜手术中图分类号:R765.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55.0490 引言近年来,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以女性多发,临床对于其发病原因及机制尚无统一定论。

真菌性鼻-鼻窦炎分为非侵袭性及侵袭性,侵袭性可表现为鼻眼部症状及颜面部肿痛、头痛,而非侵袭性主要表现为鼻塞、流脓涕、痰中或涕中带血,术后病理检查侵袭性能在粘膜发现菌丝,而非侵袭性病理切片未见真菌侵犯。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提高及CT的逐渐普及,使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准确率得到较大提升。

于2012年5月至2016年4月期间,我院对部分鼻-鼻窦炎患者采取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作以下报道: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48例于2012年5月至2016年4月期间我院接收的非侵袭性鼻-鼻窦炎患者,患者术前均行鼻窦CT 或MRI检查,经术后病理确诊,均为单侧发病,多累及上颌窦,其中女31例,男17例,年龄26~66岁,平均(44.6±5.3)岁,病程3个月~8年,平均(5.3±1.5)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 酪样 物质 1 O例 。
也是真菌性鼻窦炎 的易发人 群口 】 。临床 上将 真菌性鼻窦炎分 为 侵袭性和非侵袭性 两种类型 , 侵袭性 真菌性鼻窦炎主要 的临床
表 现为局部黏膜 组织 的血 管炎症 ,部分患 者黏膜 内存在 肉芽
1 . 2 治 疗方 法
经 患者 同意 后 均行 鼻 内窥 镜 下手 术治
1 资 料 与 方 法
据调查 , 最近几 年鼻 窦炎发病率 有所升 高 , 尤其是 真菌性 鼻窦炎升高趋势更为 明显 , 这种现象 已经受 到了社会 各界 的广 泛关注 。 根据专家 了解 , 真菌性鼻窦炎的诱 发因素较多 , 主要包 括: ①鼻腔 鼻窦解剖结构异 常和病变 ; ② 我 国对 抗生素 免疫抑 制剂 、 糖 皮质激 素等药物控 制不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造成药 物滥 用的现 象 , 患 者鼻 腔鼻 窦的窦 口不 能顺 畅引 流 , 使 患者经 常发生 缺氧 , 并且
湿润 的鼻腔环境也有利 于真菌的生长 , 从 而导致更严重 的真菌
1 . 1 一般资 料
本组 6 0例患 者 ,均确诊 为真 菌性 鼻窦
炎, 其 中男 3 8例 , 女2 2例 , 年龄 2 0岁 ~ 7 0岁 , 平 均年龄 3 8岁。 所有患者均无鼻腔手术病史 , 经检查双侧鼻窦 炎患者 4 7 例, 单
肿, 进行病 理切片后 , 在显 微镜下能 够清楚地 观察 到真菌菌 丝 的存在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 窦炎 主要的临床症状为 临床 病理 切片的真菌菌 丝存在 于鼻窦 的分泌物 中。 患有侵袭性真菌性鼻 窦炎的患者大部 分免疫力 比较 底下 , 一旦 发病后 , 患 者病情往 往 较为严重 , 真菌 能够迅速地扩 散到周 围组织 , 甚 至会造成严
后4 d嘱患者 1 次, d 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 术后还需进一步的术
察患者的症状、 C T扫描病 变特点和治疗结束后 的随访 效果。 结
果 对 术 后 患 者 进 行 为 期 8个 月 的 随 访 , 患 者 治 愈 率 为
后处理 , 患者需定期进行术后复查口 。
1 . 3 评 估标准
上颌窦穿刺 冲洗后症状完 全消失 , 主要 表现为 鼻窦黏膜 、 窦口 开 口以及 鼻腔光滑 , 鼻腔 内无 分泌物 积聚 , 术后 引流畅通 ) , 治
愈率为 9 6 . 7 %。有效 的患者经过再 次治疗后 完全 治愈 。本组无 1 例 发生并 发症 。
3 讨 论
窥镜手术治疗 , 治疗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 。
对所有患者 的疗效评价均 采取标准评估
9 6 . 7 %, 无 1 例并发症发生。 结论
对患有真菌性鼻窦炎的患者
方法 , 临床症状消失 , 窦 口开放顺畅 , 无脓 性物质及血块 的积 聚 为治愈 ; 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 但窦腔 内仍有部分 黏膜存在水肿 , 鼻 内镜下可见 肉芽组织 , 并有少许 的脓 性物质或是血块 的积聚 为有效 ; 临床症状无改善 , 患者窦 口仍然堵塞不 通 , 息 肉反 复发 作, 鼻 腔 内存在 明显 的黏膜水肿 , 而且鼻 内镜下能 清晰可见 干
侧鼻窦炎患者 l 3 例 ,病程 5个月 ~ 1 0年 。主要 临床症状为头 痛、 鼻塞 、 面部疼 痛麻木 、 嗅觉减退 、 回吸性涕 中带血 以及 鼻腔
异 味 ,所 占 比例分别 为 : 4 7例 ( 7 8 . 3 %) , 5 3 例 ( 8 8 . 3 %) , 1 8例
( 3 0 . 0 %) , 1 O例 ( 1 6 . 7 %) , 2 3例( 3 8 . 3 %) 以及 4例 ( 6 . 7 %) 。经过
【 关键 词 】真 茵性 鼻 窦炎
观 察
鼻 内窥镜
手术 治疗 效果
对手术后 的患者进行为期 8 个月 的随访 , 治愈 5 8例 , 有效
据调查 , 目前社 会上有越 来越多 的人患有 鼻窦炎 , 尤 其是 1例 , 无效 1例( 该患者经复 查后发现 上颌 窦 内积血 凝块 , 进行
鼻 内窥镜 下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探讨
陆 军
( 中信机电制造公司总医 院, 山西 运城 0 4 3 8 0 1 )
【 摘要 】目的
临床 疗效。 方法
探讨鼻 内窥镜 下手术治疗真 菌性鼻 窦炎的
我 院确诊 的真 菌性鼻 窦炎患者 6 0例 , 详细观
的方法 。 一般手术后 2 d需要拔除鼻腔内填塞 的凡士林纱条 , 术
真菌性鼻 窦炎更为普遍 , 而且 年龄越来越 趋 向于年轻化 , 患病 率也越来越高。真菌性 鼻窦炎( F s ) 又名霉 菌性鼻窦炎 , 是 一种 鼻黏膜组织或鼻窦黏膜被真菌感染 的常见炎性疾病l 1 ] 。随着我 国真菌性 鼻窦炎发病率 的升高 , 该种疾病也越来越受 到医学界
的关注。近期我 院对 6 0例患有真菌性鼻窦炎 的患者 进行鼻 内
重并 发症 的的发生圆 。
疗。 首先对患者麻醉 , 其 中全麻 2 1 例, 局部麻 醉 3 9 例。在鼻内
窥镜 的协 助下 , 按照病变部位进行 相应手术 。对于钩 突肥 大患
者采取 的手术方法 为 : 去掉钩 突 , 将上颌窦开 口尽量扩 大 , 把 窦 腔内的所有脓性 物质 、血 块 以及 干酪样坏死 物质全 部清 除干
酪样坏死物质 或是脓肿 、 血块等为无效。
2 结 果
目前临床 上一般采用鼻 内镜手术 治疗, 此手 术对 患者造成的创 伤较 小, 手术 时能够清楚地观 察到手 术视 野 , 术后 患者一般都 能彻底摆 脱鼻窦炎带来的痛苦 , 并且此种手术方 式不会 对患者 的鼻腔黏 膜造成过 大的损伤 , 其临床效果显著。
性鼻窦炎 的发生 ; ③部 分疾 病也会导致真菌性鼻 窦炎 的发生 ,
例如 老年人易患 的糖 尿病 , 还有一些 肿瘤 患者 、 器官移植 患者
鼻 内镜检查 , 结果显示中鼻道存在息肉 2 3例、 中鼻 甲肥大 4 O例、 鼻 中隔偏 曲 l 3例 、 钩 突肥 大或 息 肉样 变 2 7例 、 鼻 腔 内可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